首页 小学作文 初中作文 高中作文 话题作文 节日作文 写人作文 动物作文 作文体载 作文素材 作文技巧
50字 | 100字 | 150字 | 200字 | 250字 | 300字 | 350字 | 400字 | 450字 | 500字 | 550字 | 600字 | 650字 | 700字 | 750字 | 800字 | 850字 | 900字 | 更多

“ 基础 ”有关的作文

来源:文题网 时间:2024-04-25 21:00:03
  • 《小学生写作基础及提升技巧,我们一起来玩转句子!》
  • 写作基础

    小编说

    会写文章,善于写文章,需要若干条件,其中一个条件就是练好基本功。

    在基本功的各项练习中,打好写作基础,练好写句子的基本功,是相当重要的。现在和一林老师一起来看看小朋友应该如何写句子吧。

    打好写作基础,练好写句子的基本功,要从把句子写完整、具体、通顺、连贯这几方面做起。

    一、把句子写完整

    怎样的句子才算是完整的呢?读读下面的句子:

    1.我们劳动。(谁,干什么)

    2.小蚂蚁运送食物。(什么,干什么)

    3.哥哥是一名少先队员。(谁,是什么)

    不难看出:在一般情况下,句子是由两部分组成的,前半部分交代“谁”或“什么”,后半部分交代“做什么”“怎么样”或者“是什么”。前后两部分说全了,句子才算是一句完整的话。

    需要强调说明的是:知道什么是完整句,怎样的句子才算完整,这只是一个知识性的问题;落实在行动上,即平日在说每一句话,在写每一句话时,都要认真思考,反复斟酌,提高“完整”意识,不写残缺不全的句子,这才是最重要的。

    二、把句子写具体

    句子要完整,这是首要的。但在许多时候,句子只做到“完整”是不能准确表达意思的,还要做到“具体”。怎样的句子才算是具体的呢?读读下面这几组句子,体会一下:

    第一组:

    1、爸爸做工。

    2.爸爸在工厂里做工。

    分析:第二句写清了爸爸在哪儿做工。

    第二组:

    1.小蜜蜂飞来。

    2.夏日,一只金色的小蜜蜂从远处嗡嗡地飞来。

    分析:第二句写清什么时候,有多少,什么样,从哪儿,怎么样。

    由上面这两组句子可以看出:在句子主要成分的前面或后面,写清什么时候(时间)、有多少(数量)、在什么地方或从哪儿(地点)、什么样(形状或颜色)、怎么样(态势)、达到什么程度(情境)等,就写清了事物外形特点、活动特点,就把自己要准确表达的意思写出来了,这就叫做把句子写具体。这样的句子就算是完整、具体的句子。

    学习把句子写具体,这是一项极为重要的技能,需要同学们抓住人物或事物的特点,准确运用词语,进行持久练习。

    三、把句子写通顺

    句子通顺,就是句意明白,读得顺口。具体来说,句子通顺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1.用词要准确,经得起推敲。例如:我们把门口的泥土消除掉了。句中,“泥土”不能“消除”,只能“清除”掉。

    2.句中词语排列的顺序要合理。例如:正在花上,有几只漂亮的蝴蝶翩翩起舞。这句话改成“有几只漂亮的蝴蝶,正在花上翩翩起舞”,句子就通顺了。

    3.词语使用搭配要得当。例如:公园里生长着各种树木和五颜六色的鲜花。句中“生长”和“鲜花”两词搭配不当,应改为“公园里生长着各种树木,盛开着五颜六色的鲜花”。

    4.句中各词语的意思不能自相矛盾。例如:我断定他大概是王小刚的哥哥。句中“断定”与“大概”矛盾,应删掉“大概”。

    5.关联词语的使用恰到好处。例如:只有天下雨,地才会湿。“下雨”不是“地湿”的唯一条件,因此,第一句应改为:只要天下雨,地就会湿。

    6.句意明白,合乎实际,符合情理。例如:博物馆里展出了五千多年前新出土的文物。说“五千多年前新出土的文物”不合实际,应改为:博物馆里展出了新出土的五千多年前的文物。

    四、把句子写连贯

    连贯,即句子之间连接贯通。显然,把句子写连贯,这是指写几句话(又叫“句群”)来说的。

    翻开某些同学的作文本,段落中上下句不连贯的现象比比皆是,主要表现在:句子之间无顺序,承接不紧密,跨度大;上下句之间,被描述的对象(即“主语”)重复出现,不会运用“他(她)”或者“它”这些人称代词。怎样才能做到把句子写连贯呢?

    1.合理安排顺序,使句子连贯。

    有顺序,这是写几句意思连贯的话的最基本的要求。这就要求我们,在写几句话时,一定不能东一句、西一句,想到哪儿就写到哪儿;总要围绕既定的中心意思,按照一定的顺序,把相关的句子组织在一起,使句子前后连贯。

    2.学会运用“他(她)”或“它”这些人称代词,使句子连贯。

    读读下面这段话,想一想,有什么毛病,怎样说才好:

    妈妈的衣袖破了。妈妈赶忙从抽屉里拿出一个小布包。妈妈先从布包里拿出一根针,一根青线,用牙咬了咬线头,把线头穿过针眼。妈妈又从布包里找出一小块布,贴在破了的地方,然后一针一线地缝起来。

    读后,大家一定会发现:这几句话写的对象是妈妈,主要写的是妈妈缝补衣服时所作的准备工作,是按事情经过的先后顺序排列的。只是由于这四句话的开头重复出现“妈妈”一词,因此读起来显得很拗口。如果把后面三句开头中的“妈妈”改成“她”字,这几句话就连贯多了。

    这就告诉我们:在几个句子里,如果写的是同一个人物(或事物),后面再指这个人物(或事物)时,就可以用“他(她)”或“它”来代替。

    写作提升

    小编说

    优美生动的句子能为文章增色不少。可不少同学到了高年级,还被老师批评:“句子不通顺。意思不明确。”明明考试造句都不犯错,怎么一到作文中就出问题了?

    我们来看看小学生作文中句子的演变:

    (低年级)秋天的景色真美丽。

    (中年级)秋天来了,秋风吹来,菊花露出笑脸。

    (高年级)秋天轻轻走来,菊花露出可爱的笑脸,落叶铺成厚厚的地毯,金灿灿的稻谷堆成一座山。

    低年级同学造句,平平稳稳,句子通顺。

    中年级同学写句子,能够用上修辞手法了。

    高年级的同学不仅能够运用各种修辞手法,还能自如把句子拉长缩短。

    可有的同学写着写着,总写出这类句子:

    杨柳刚刚绽放出新芽的嫩绿的枝条在平静如水的湖面荡来荡去。

    一个个胖乎乎、圆滚滚、外形像个皮球、表面捏了花纹的包子出笼了!

    在春天明媚灿烂暖洋洋的阳光下,我们来到绿草如茵鲜花盛开的广场花园。

    很多同学以为优美生动的句子就是堆砌华丽辞藻,越长越好。以上句子是挺长的,华丽丽的形容词也很多,就是······得憋着气一口气读完,让老师喘不过气来。

    还有这类句子:

    我看到天上有一片白色的云,又看到树上小鸟在唱歌,还看到墙外的花开得很茂盛。

    我吃了一口鸡腿,吃了一口汤,又吃了一口饭。

    我把这一团面团弄起来,弄成一个小团,再放到锅里蒸。

    这孩子只会做一个动作?老师有点晕。

    教你四招玩转句子 小学生写作才出彩

    一、跟着古文学句子

    古文里的句子,特别有趣,看,这些短句子里的秋天,就像一幅幅明亮的画。

    晨露秋日晨,至园中,见草上,有露点,如珍珠。

    落日浮云散,落日红。霞光满天,凉风徐来,蝉鸣树间。

    秋虫明月将出,虫声四起,时高时低,时近时远,其声不一。

    梧桐梧桐两株,枝高叶大。霜降后,叶渐黄。西风吹来,落叶满阶。

    秋天秋风起,天气凉。秋雨淡淡雁成行。棉田白,稻田香,家家农人去来忙。红叶村,芦花港,处处听得秋虫响。

    孩子们,你们看到这些句子有什么特点吗?

    长句子由数个短句构成,短句只有三四个字,有的句子还押韵。

    最重要的是,这些很短很短的句子,涵盖了很多很多内容。那是因为我们的汉字,每个字就有一个意思,它们组合在一起,就能表达出很多内容。

    春花开,鸟影远,风轻云卷水潺潺。

    暮色浓,月光淡,田间树丛虫声欢。

    桂花黄,月饼香,风起添衣裳。

    抬头望,明月光,玉兔捣药忙。

    风乍起,________________。

    ……

    跟着古文学句子,保证你能写出诗意盎然的句子来。试一试吧!

    二、把句子拉长再拉长

    看,小豆子写的句子。

    晚餐真让人垂涎三尺!妈妈的手艺太棒了。我最喜欢吃妈妈做的炒土豆丝。太好吃了!

    老师:“完了?”

    小豆子:“完了。”

    如果是低年级小朋友写的一段话,还是不错的。可小豆子已经六年级了。这样一段话,可相当不具体。可小豆子啃着笔杆不知道如何下笔了。

    看,这样把句子拉长再拉长:

    原句:晚餐真让人垂涎三尺。妈妈的手艺太棒了。得用食物的色香味和我的馋样子来表现“垂涎三尺”。

    1、妈妈做了哪些菜?把菜名报上来。用一个比喻的修辞手法来写我的馋样子。2、炒土豆丝是什么颜色?除了土豆丝,还有什么配菜?3、我的吃相是怎样的?夹土豆丝是夹一小撮还是一大筷子?怎么送进嘴的?再用一个夸张的修辞手法来描写我的吃相

    最后一句大白话“太好吃了!”删除,因为你吃相已经告诉大家“太好吃了”。

    这样的指导方法,叫坡度训练。如果没有提示,小豆子很难把句子拉长成一段具体的话。加上提示,就像上坡给搭了一个个梯子,走起来就轻松顺当了。

    小豆子改过之后:

    晚餐真让人垂涎三尺。妈妈的手艺太棒了。鱼香茄子、炒土豆丝、糖醋鲫鱼,全是我喜欢的。我像只蹲守在小鱼身边的馋猫一样,盯着土豆丝,口水快滴到桌子上了。

    土豆丝金灿灿的,配着几根红红的辣椒丝、油汪汪的蒜瓣,让人更觉得饿了。

    妈妈说:“开饭了!”我迫不及待地夹起一大夹土豆丝,迅速送到嘴里。我差点把自己的舌头也一起嚼了。大家都笑话我:“小豆子,你是不是饿了三天三夜?”

    三、把句子写简短

    小朋友是不是很奇怪:“刚才你还在指导小豆子把句子拉长再拉长,这会儿怎么又叫我们把句子写简短呢?”

    把句子拉长,是指把一两句干巴巴的话写成一段具体的话。

    把句子写简短,是指把一个长句子写成几个短句。

    我们学过一篇课文,萧红写的,叫《祖父的园子》,其中有很多简单优美的句子:

    花园里边明晃晃的,红的红,绿的绿,新鲜漂亮。

    来了风,榆树先呼叫,来了雨,榆树先冒烟。

    祖父栽花,我就栽花,祖父拔草,我就拔草。

    花开了,就像睡醒了似的。鸟飞了,就像在天上逛似的。虫子叫了,就像虫子在说话似的。一切都活了,要做什么,就做什么。要怎么样,就怎么样,都是自由的。倭瓜愿意爬上架就爬上架,愿意爬上房就爬上房。黄瓜愿意开一朵花 ,就开一朵花,愿意结一个瓜,就结一个瓜。

    大家看到了吗?萧红写的句子,很多短句,读起来朗朗上口。

    写句子,长句子中多短句,每个短句不超过十个字,这样句子就简洁,节奏感也出来了。

    原句:杨柳刚刚绽放出新芽的嫩绿的枝条在平静如水的湖面荡来荡去。

    一个个胖乎乎、圆滚滚、外形像个小皮球、表面捏了花纹的包子出笼了!

    这些长句子,写成几个短句,一下子就变得可爱了。

    改后:杨柳刚刚绽放出新芽,嫩嫩绿绿的,湖面平静如水,枝条荡来荡去。

    包子出笼了!胖乎乎的,圆滚滚的,像一个个小皮球,表面还有花纹呢!

    春天,阳光暖洋洋,我们来到广场花园。这里绿草如茵,鲜花盛开。

    你还在等什么呢?快快翻出作文本,改一改吧!

    四.动词不重复

    好多同学写一句话,翻来覆去就那么几个动词。看一篇文章写得好不好,动词是关键。

    小学生作文常用的动词有:看、吃、说、笑、哭、走、跑、跳……

    教你一招:

    “看”不用“看”,换成其他表示“看”的动词。

    “吃”不用“吃”,换成其他表示“吃”的动词。

    同样推理下去,“说”不用说,换成其他表示“说”的动词……

    常用动词是“粗略动词”,完全可以分解成各种“精细动作”:

    比如“看”,可以分解成瞟、瞄、盯、瞪、瞥、窥、望,凝视、注视、环顾、仰望、张望、凝望、远眺、俯视、偷窥,东张西望、左盼右顾、目不转睛……

    把“精细动作”用到句子中,句子不就生动了?

  • 有一种美丽叫信任
  • 信任是双方交往的基础,是人与人之间最美丽的语言。一个信任的眼神可以化解矛盾的坚冰,一个信任的口吻,足以让人刻骨铭心,永难忘记。对孩子,信任是母亲眼里的慈祥;对老人,信任是肩上的那付担子,老人担不动时,儿女们接过来又默默地放在自己的肩上。

    我生活在一个温馨的家庭里,但是,在那一秒,我竟觉得我们之间有着一堵无形的墙——信任。一次,我刚刚放学回到家,爸爸就把我叫了过去,他问我:“茜茜啊,你老实告诉爸爸,是不是你拿了爸爸的20元钱?”我一脸茫然,说:“没有啊!”爸爸又说:“没关系的,如果是你拿的,你就告诉爸爸,爸爸不会说你的。”“我真的没有拿啊!”我委屈地说。“你这孩子怎么这样?拿了就拿了嘛,又没关系!”爸爸对我大吼起来。我气极了,对爸爸叫道:“说了没有就是没有嘛!你干吗要怀疑我?难道我就那么不值得信任吗?”说完,我便气冲冲地跑进了房间……事后,清洁工到我们家搞卫生,在爸爸妈妈的床底下捡到了20元钱,跟爸爸说。当时,我看到爸爸恍然大悟,脸上明显有些红了。第二天,爸爸到我房间里跟我说:“茜茜啊,上次的事是爸爸不对,你能原谅爸爸吗?”我笑着说:“我本来就没有怪你呀!不过,以后你可不许再怀疑我了啊!”“一定!呵呵……”我和爸爸哈哈笑起来……

    自从发生了那件事以后,我们一家人的感情不但越来越融洽了,而且我也发出了内心的感慨:一个缺乏信任的民族是没有希望的,一个缺乏信任的国家是没有未来的。大到民族、国家,小到团体、个人,没有信任,便如行驶在大海上的船失去了航行的路标。信任——与金钱无关,却与一个人的操行相连。当母亲将手放在患儿的额头上,当做儿女的搀扶着年老多病的父母坐在待诊的长椅上,信任的暖流便散发着芬芳,温暖着彼此的心房。

    有一种美丽叫信任,它美丽着人们的心灵,美丽着每个不起眼的角落,美丽着这个大千世界!

  • 宽容别人,善待自己
  • 宽容是决定一个人人格与品德的基础,做不到宽容,就不能说是一个有礼貌、有文明的人。

    可是,这些都是我后来才认识到的。

    有一个小妹妹住在我家楼对面,是一个还在上幼儿园的小孩子,长得很可爱,但是有些无理取闹。后来我才知道,小孩子都是那样,我小时候也是那样。

    一个挂满了星星的晚上,小妹妹由她妈妈带到了我家玩。本来,我正在写作业,可是一声巨响完全打破了我的思绪。我打开门一看,看到了自己心爱的玻璃杯碎成了碎片,都掉在地上。向上望去,是一脸惊恐的小妹妹。我的心中立刻响起了一股怒火,对小妹妹的不满愈来愈多。

    “干什么啊你!”我皱着眉头,凶狠的喊道。小妹妹无辜的看了看我,竟“哇”地一声哭了出来,还扑倒了阿姨身上。

    阿姨似乎也生气了,抬手竟扇了小妹妹一巴掌。那一巴掌特别响,吓得我都愣住了。“你还有脸哭!看看你都干了些什么!”阿姨的脸憋得通红,恶狠狠的训道。

    小妹妹立刻由大声哭泣转为小声抽泣,妈妈坐不住了,立刻拦住了阿姨接下来的狂吼,又安慰了小妹妹几句。

    我小心翼翼的关上了门,仔细听着门外的动静,自己大气不敢出。

    幸好,接下来我只听到了重重的关门声。我长舒一口气。

    突然,我房间的门被打开了,我抬起头,看到了一脸严肃的妈妈。我的心里一紧,妈妈不会也生气了吧?

    “你觉得你今晚的做法对吗?”妈妈没有训我,只是严肃的问我。

    “不对。”我低下了头。小妹妹连小学都还没上,好奇心是谁都有的,谁没有犯过错啊。只是一个杯子而已,却让阿姨狠狠的把小妹妹给批了一顿,我也太小气了!

    妈妈也没有再说什么,只是会心的笑笑,随后走了出去。

    从那时起,我突然明白了,无论什么时候都要让着小孩子,否则就会造成无法挽回的后果。要学会对别人好,对别人放低要求,不做“眼高手低”的孩子。

  • 《科学、人文和生活》
  • 从科学的角度看,生活是基础,人文是条件,科学促发展,也就是说,他们如规律,恒久不变。

    从生活的角度看,生活是砖,人文是水泥,科学是瓷砖,也就是说,他们似房子,坚固。

    从文学是角度看,生活是纸张,人文是纸上的乐谱,科学是那能奏出乐谱的钢琴,也就是说,他们如音乐,动人。

    三个大类,三个方面,三种关系,不过都是从科学角度的引伸罢了。

    其实,尤肯达修女的质问代表了一种关注当下的悲天悯人、同情弱者的人文情怀,施图林格博士的回答代表的则是一种关注未来的开拓创新、造福人类的科学精神,而那时代下人们的经历代表的是淡如茶叶的生活。

    这些都是而易见的,不过还是有要逐一论述的必要。生活是基础。生活就像那透明的杯子,当向里面倒点水,看到的人会说,这是一杯水 。若向里加冰,它就变成了杯冰水。不会有人说没有生活,只是生活像杯子一样承载着人生,有远视眼的我们看不到近远处的它罢了。如房子一般,人们总看不到那重要的砖块。虽然大家都懂哲学上所说的“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跟它的道理差不多,没有“远视眼镜”的人仍是看不出啊!而我们的毛泽东同志就是那难的是戴了远视眼镜的可贵人儿,及早明白了群众是基础这一重要的人力资源,在抗日反国民党时期,走出一条红色的通往繁荣新中国的道路。人文与科学也类似,在生活基础上得以前进。

    人文是条件。佳节之时,普天同庆。有诗人曾道“去年元夜时,市灯如昼。月上柳梢头,人约黄昏后…今年元夜时,月与灯依旧。不见去年人,泪湿春衫袖。”在繁荣昌盛的朝代,不用去担心衣食住行,才有如此雅兴能够写下这首充满画意的诗。佳节习俗也得以一代一代流传下来,至今形成了浓郁的人文色彩。而许多事也因人文而出现与存在。中国为了纪念屈原,因而有了端午节,雅典为了纪念米太亚而有了马拉松运动......随着时代的发展,科学在人文的条件下前进着。

    科学促发展。综观新中国成立至今,真是有很大的change。从第一颗导弹和氢弹爆炸成功,到神五至神九的飞跃,都是新中国逐渐强大起来的印迹。中国,从一片“废墟”到至今的一座宝岛,一切离不开科学的推动。科学技术取得巨大成就,科技进步促进了生产力的发展,经济发展也推动科技事业进入了一个新阶段。为了人民生活进步,人文发展的需要,依靠科学的力量,中国发展强大了。

    科学、人文和生活,三者相互联系,相互促进。他们如房子、音乐......都印证了生活是基础,人文是条件,科学促发展。

  • 《人文,科学与生活》
  • 人文。《尚书》上说过:“文明以止,人文也。”也就是说,人文是文明的基础,是有关于人类心灵与道德的为人之本。尤肯达修女所展现的就是一种人文情怀,因为她的内心充满了善良的诉说,她用自己的话语诠释着那一份对于人类的源于心灵深处的质朴的

    科学。科学是造福人类的,随着生产力的进步,它渐渐贴近并引领我们的生活,它促进了硬性的文化。自欧洲的文艺复兴使得科学精神得到解放以来,它一直鼓舞着人们摆脱传统观念。航天专家话语里所传达出的正是对创新,对未来想往的科学精神。

    阐述完我对二者定义的理解,我想接着说我对这两者关系的一些看法。

    我们先来想象这样一个画面。在很多年前的一个贫民窟,人们基本的生活根本无法保障。然而城市里的人为了给更多的人普及一些科学技术,想着把城市里先进的科学仪器引到贫民窟,然而事实却让他们大失所望:贫苦的百姓连基本生活都安顿不好,哪里来的心思去买这些他们闻所未闻,解决不了生计问题的东西呢。这里所体现的,是以民生与人文为生存基础。对于不具备一定生活条件的那些弱者而言,也许人文情怀的救济,远比科学精神带来的让他们遥不可及的“造福”,来得更实在也更温暖。

    不错,很多人说人文精神会反哺科学,科学会反哺人文精神,两者齐头并进是最好的结果。然而我们应该从上面一种场景中明白,齐头并进也是需要条件的,若生活的水平实在达不到,那硬性的、过于超前的科学精神我们自然用不到,否则只是纸上谈兵,虚无缥缈。在这种情况下,救济弱者的人文情怀就成了本根。等到有了一定积淀,也就像我们人类社会的发展史一样,科学才能给予我们更实在的用途。科学文化与人文文化在文艺复兴时期也开始有了正式意义上的“黄金般的联姻”。

    同时我们在理解人文科学关系的时候,不要忘了忽略工业社会以后的故事。似乎那时,科学文化被推向片面的极端而成为人类唯一的文化形式。这万万是不可的。其一,只有科学技术文化,而没有人文文化,只掌握高科技而没人性,这可就糟了,社会很可能面临倒退趋势。其二,民族的概念主要是人文文化的概念,人文文化事关民族凝聚力,光有科学精神,是拧不成一段牢靠的绳的。所以在科学日益繁盛之时,我们不能忘了我们的根,不能丢了我们心底的东西,我们恰恰是要用它去与科学相互促进,共同迸发。

    以上,是我认为的人文与科学的关系:人文在社会发展未到一定层次时,是需要起引领作用的;待社会生产力进步,科学不断发展之时,不忘掉我们的根,才能使科学与人文两匹“马”共同启程。

    两者的脉络梳理清了,便是“生活”二字出场的时候了。其实我一直在思考生活二字的真正定义,今天我又给了自己一个新的答案:人文与科学相结合的文化。正如上文分析两个名词的概念时我所写的,人文是心灵与道德的软件文化,那么科学就是我们去适应生存所不可或缺的硬件文化。有硬件,有软件,二者组成并美丽了我们的生活。同时,人类的生活一步步走来的历程,也正是检验两种文化的试金石,使科技和人文在世界观上互补,在精神上融通。试金,才能更好的铸金。由此看来,生活与二者自然是作用与反作用的相互施力了。

    以上,就个人观点,从人文与科学的定义入手,逐步引伸到两者间的关系,最后说明了我所认知的生活与其二者的相互关系。

    人文,科学,生活。我们哪一个也不能离开,因为它们之间相联系所带给我们的是文明。再通俗些的说,它们之间的走近,让我们,更幸福

  • 《人文与科学是互相扶持的,而生活是基础》
  • 自从盘古开天辟地,我们人类的生活是日新月异,变化飞快,一年年的在进步,科技飞速发展,社会也在进步着。人文、科学是与生活离不开的。

    邮局俗语“科技改变世界。”没错,科技改变了我们的世界,科技改变了人们的生活。21世纪,是一个息时代。因为科学技术的发展,我们的生活变得更快捷更方便;因为科学技术的发展,我们常常“秀才不出门,便知天下事。”这是几十年前的人们从来没有想到过的——几十年后的我们因为科技的高速发展而生活的更加好。

    如果说无思想的学术是没有灵魂的学术,无学术的思想是浮泛无根的思想,那么,人文科学作为一个整体深刻地体现了思想和学术的统一。一个民族在很大程度上要靠文学艺术来培养想象力,要靠哲学来培养洞察力,要靠史学来培养求真的意志和求真的理想,也要靠人文科学来维系一个国家的文化血脉和文化生态,人文科学不但给一切精神的东西、神圣的东西预留了空间,而且是一个社会的核心价值的塑造者、守护者和传播者。事实上,社会生活的背后始终有一套价值观念在起作用人文科学可以培养一个社会的自我反思和自我批评的能力,进而也帮助一个社会提升自我改进和自我完善的能力。

    随着明末清初科学技术的传入,中国人研究自然现象的热情也高涨起来。这时人们谈论格物致知,很多情况下都意味着研究自然以获取知识。古老的格物致知学说获得了新生,成了人们从事科学研究的理论根据 。科学的世界里充满了奥秘与神奇。

    《论语》说,文由质质尤文也,文质彬彬,以谓君子。其中的意思现在的眼光解释来看,“文”就是文章华美,或者外表华美的意思。所以,人文,现在一般认为,人类创造的一切美好的文明,皆可指人文。但是你所说的人文与科学与生活之间的关联是另一个概念,简单说来,人文为科学提供指导思想,理论基础,就像牛顿提出力学的公式原理,而有其他具体科学之人如建筑学家来实际建造论证一样,而科学就是服务生活,指导生活。

    玛丽修女的质问让大家感悟人文情怀,施图林格的回复让大家敬畏科学探索。人文情怀饱含对自身的关切、对他人的关怀,对世界的关注;科学探索富有对物质本真的探究,对未知事物的探秘,对理想假说的探求。我想,对于个人以至全人类的幸福生活而言,总离不开悲天悯人、关注当下的人文情怀,更离不开务实求新、开拓进取的科学探索。幸福生活,应有充裕的物质准备和富足的精神满足。

    在人类的慢慢繁衍与生活中,便有了人文逐步的形成,在期间的或许不经意间的创新,便有了科学的逐步完善,而人文与科学亦是相辅相成、不断联系的.科学为人文创建载体,人文为科学充实意义,二者分饰两角,共同构建起幸福生活的大厦。科学探索使人更好地把握外在世界,提供物质准备,人文情怀使人更好地把握内在宇宙,带来精神满足。科学与人文,密不可分,互相促进,共同使得人类的身心趋于完善,从而获得更美好的幸福生活。

    光阴似箭如月如梭,科技,生活早已没有边界可循,所有的都是息息相关,同气连枝的。

    在世界上,人文与科学是互相扶持的,而生活是基础。

  • 《生活的矛与盾》
  • 生活离不开科学的探索和人文的情怀,科学为人文的基础,是带有攻击性的长矛;人文是科学的升华,是守护心灵的大盾。自然物质与人文价值有它们的统一性,一分为二,却又合二为一,相辅相成,无法分割。

    施图林格的科学观眼光更为长远,他仰望星空,又过来造福人类,给予人们物质的基础,他的思想更具高度;玛丽修女的人文论更接地气,她脚踏实地,又渴望更长远的发展,让人们在精神上也得到富足,她的理由更有力量。

    科学是物质,是人文的基础,是生活的保障,以科学为矛,撕裂黑暗。是谁在唐字号下因气求声,浅吟低唱?盛世大唐,文章旷世也,物质如土,才人为禾,土沃则盛,诗歌在这个时代达到顶峰,人们的生活从田头巷陌、槐下童叟变成了文化思想、诗歌乐曲,纷呈异彩;又是谁在战争中躲躲闪闪,痛不欲生?贫苦南亚,饿殍街边哉,科学如矛,保护家园,没有了发展的科学作为基础,人们只会在水深火热中不断挣扎,没有生存,何来生活?正是科学的不断发展与革新,为我们的生活提供了保证,或许被运算出的公式、证明出的定理在当时并无大用,但总会在未来大放异彩。当万有引力被推导,引力常数无法算出,它成为无用公式,但是经过数年传承,引力常数终被扭秤实验揭开,经典力学应运而生,无线通讯横空出世,瞩目文章也在键盘的敲击中幻化而出,网络成为文学的第二基地。正是有了科学的进攻,才帮助人文的路走得更长,使人文显得更为深远。

    人文是精神,是科学升华,是生活的根本,以人文为盾,守护心灵。人文情怀给人以感动,是一种令人怦然心动的高贵,一种脍炙人口的朴素,同时随着时代的进步与发展,人们更懂得如何关心他人。诺贝尔和平奖获得者特蕾莎修女,一个贫民窟的圣贤,借助媒体的帮助下,向各大公司集聚善款,召集全世界的善人,救济着苦难中的人们,虽借助于媒体的传播,但她自身的形象却远高大于现代技术,善意的传播远快于光速的宇宙速度。正是因为有了孟母的三迁,才有了亚圣孟子;正是有了子期的知音,才有了高山流水的佳话;正是因为有了人文的防御,才防止科学的箭头指错方向,使科学显得更有力量。

    在矛的进攻和盾的守护下,生活才显得更加的灵动与鲜活,更加的光明而充满希望,我们不能丢下矛盾的任何一样,否则只会刺向自己或者停滞不前,因为它们二者一分为二,却又合二为一,相辅相成,无法分割。

  • 《看到的事》
  •  语文课本第五册基础训练10第七题是: “写一件自己做过的或听到的、看到的事”,要求 “像《新年礼物》那样,把事情的经过有顺序地写清楚”。 完成这次习作,应该做到以下三点: 一、精心选择材料。首先,事情要真实,只有选择自己亲眼所见或亲身经历的事情,才能真切地了解事、情的来龙去脉,才能表达出自己的真情实感。其次,事情要有意义。文章的立意是它成功的关键。日常生活中同学们会遇到很多事,有的事使你获得知识,有的事激发起你的有益兴趣,有的事给你以启迪,有的事促使你自新”·…这些都是写事的极好素材。最后,事情要新鲜。

     有些同学提起笔来往往不是写“乘车主动让位子”,就是写“拾到皮夹还失主”或“帮人过推车子”,写来写去总是老一套。这主要原因是对新鲜事物不敏感,不善于捕捉自己身边生活中的小浪。而课文《新年礼物》的小作者选取的材料就有新意,他写了“弟弟”给老师准备的新年礼物不是平平常常的“贺卡”、“挂历”,而是一本字迹工整、成绩优秀的作业本。这件事来源于生活,能给读者以新鲜的感觉。 二、记事要有条有理。做到这点,在动笔之前要考虑好先写什么,后写什么,前一段后一段怎样连接,把事情的时间、地点都要交待清楚,事情的经过写具体,写生动。

     例如《新年礼物》,它先写弟弟要送给老师一件礼物,接着写出那件新年礼物,最后写爸爸又帮弟弟把新年礼物做好送给老师。这样写,一步一步,条理十分清楚。 三、展开想象的翅膀。同学们在写所见所闻的时候,适当地加上合理的想象,这样,往往能使文章的中心更加突出,人物更加生动形象。否则的话,文章就像个瘦弱的病孩,仅有几根骨头,缺少血肉。在进行想象时,同学们注意要合乎情理。要根据眼前的事实、已往的生活经验、自己的思想认识,来创造意境。〔参考题目〕 《我永远忘不了这件事》《这件事真让我惭炸》《我受到了教育》《我不该》《难忘的泼水节》《家庭风波》《第一次写检查》《难忘的会见》《记一场精彩的马米比赛》《爸爸戒烟了》《猜灯谜》《极家》《赶海》《发书》《“抢”外公》《喜事》

  • 《读透》
  •  读懂读透是基础读后感,顾名思义,就是先读后感。读是感的基础,感是读的结果。读,就是要读懂原文内容。感,就是联系原文的内容,写出自己阅读后的感想和体会。如果连原文的内容都没有读懂,读明白,那怎么能写出真实的感受呢?所谓读懂原文,就是说对原文要读得认真,读得仔细,能正确理解内容,准确抓住中心。《幸福是什么》有近2000字,由于《读<幸福是什么)后》的作者对原文用心地去读,因而能够准确地捕捉到原文的要旨。

     作者三言两语就归纳出了全文梗概:“这篇童话故事主要写了三个牧童通过共同的劳动,砌了一口井,做了一件好事。”作者仅引用了原文一句原话,就抓住了中心:“幸福要靠劳动,要靠很好地尽自己的义务,做出对人们有益的事情。”这样,就为“感”创造了前提和条件。又如《奋斗在人生的道路上》,这是电影《高山上的环》观后感。这部电影镜头繁多,但作者抓住其中雷凯华献身的镜头,为写青少年“要自己去奋斗”的感受打下了基础。

     所谓读透原文,就是说对原文的思想意义、精神实质要领会深透。一个人,自己对原文没有深透的领会,而要硬写读后感,那就好比拿一点点米而想做一大锅饭,肯定做不出来的。只有把握原文的精神实质,后面的“感”,才能有的放矢。比如《奋斗在人生的道路上》,作者观《高山上的花环》不是浅层次的,而是从深层的角度看雷凯华英勇牺牲的镜头,进而发现雷凯华不依仗父母的权力而努力奋斗的思想境界,为写“感”创造了条件。

  • 《写景物和写东西要注意的问题》
  •  语文课本第十一册基础训练4第六题是:“写一 篇作文,描写一处景物或一件东西,要突出重点,把 由远处景物或这件东西联想到的也写进去。”根据同 学们作文出现的问题来看,有两点应引起注意。 先说写景物。景物就是“景”和“物”。景是景 色,物是物体。一般说来,写景物的作文,“景”与 “物”是不可分割的,它不同于状物的作文,只单纯 写“物”。这是一。

     其二,写“一处景物”,还要弄 清什么是“一处”。“一处”是指一个地方。“一处景 物”,就是一定范围内的“景”与“物”。因而,不 能像写游记那样,写出几处景物。如《七童公园的 一角》,写的就是一处—园中园。公园里景物很多, 如果写了公园里的儿处景物,就不合这次作文的要 求了。 再说写“东西”。第一,要弄清“东西”。东西珍是指物品,如生活用品、用具等都是“东西”。

     这些,东西,一般都比较小,比如书包、桌子等都是东西,而楼房、汽车等应看成是“物体”,不属“东西”一 类。第二,写“东西”和写物一样,都有一个共同 的地方,就是都要把它的形状、大小、颜色、构造、 用途等写出来。 无论写景物,还是写东西,都要有一定的顺序, 或由近及远,由前到后;或由整体到局部……都 必须有条不紊,不、能忽东忽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