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小学作文 初中作文 高中作文 话题作文 节日作文 写人作文 动物作文 作文体载 作文素材 作文技巧
50字 | 100字 | 150字 | 200字 | 250字 | 300字 | 350字 | 400字 | 450字 | 500字 | 550字 | 600字 | 650字 | 700字 | 750字 | 800字 | 850字 | 900字 | 更多

“ xng ”有关的作文

来源:文题网 时间:2025-10-31 03:59:29
  • 《响遏行云的成语典故》
  • 【成语】

    响遏行云

    【拼音】

    xiǎng è xíng yún

    【释义】

    遏:阻止;行云:飘动的云彩。形容歌声嘹亮,高入云霄,连浮动着的云彩也被止住了。

    【出处】

    《列子·汤问》:薛谭学讴于秦青,未穷青之技,自谓尽之,遂辞归。秦青弗止。饯于郊衢,抚节悲歌,声振林木,响遏行云。薛谭乃谢求反,终身不敢言归。

    解释:薛谭向秦青学习唱歌,还未曾学完秦青的唱歌技巧,就自以为已经完全学会了,便告辞回家。秦青也不挽留。在城外的大路旁为他饯行,席间秦青敲起拍板,慷慨悲歌,嘹亮的歌声振动林木,冲入云霄,把飘动的浮云拦住了。薛谭听了,便向他认错,请求返回重新学习,从此再也不敢说回家的事了。

    【近义词】

    震耳欲聋 震天动地 裂石穿云 经久不息 响彻云霄 声振林木 高遏行云

    【反义词】

    悄无声息 默默无闻

    【用法】

    主谓式;作宾语、定语、补语;形容歌声嘹亮。

    【成语故事】

    战国时期,有个青年叫薛谭。薛谭非常喜欢唱歌。他得知秦青在歌唱方面很有造诣,便拜秦青为师。

    他的学业是很优异的。学习了一段时间后,薛谭觉得自己对歌唱的决窍掌握得已经不错了,就想辞别老师,自己去独立演唱。秦青听到薛谭讲出自己的想法后,低下头想了想说:“你的确已学得不错了,十分的技艺,你已掌握了七、八分。但如果能再学习一段时间,可能会更有进益。”薛谭听到老师这样讲有些不高兴,觉得老师低估了自己的能力。秦青也已看出了他的心思,微笑着对他说:“好!既然你决心已下,我亦不再阻拦你。我们师生在一起情份不薄,明天我略备薄酒给你送行。”第二天一早,天空格外晴朗,微风拂面,送来阵阵花香,师徒二人不紧不慢地边走边聊。秦青对薛谭说:“送君千里终须别,自此之后,我们二人不知何日才能相见。我当长歌一曲,为你送别。”说完以后,秦青用扇子打着拍子,放声歌唱了起来:

    春风拂面啊送花香,

    伤别离啊心惶惶。

    天涯海角啊难相见,

    人隔千里啊共婵娟。

    歌声高昂、激越,直上云霄。歌声振动了林木,使森林发出嗡嗡的回响;歌声遏止住了天上飘荡的白云,使它们也停了下来,静静地倾听。这就是我们后来所说的“响遏行云”。

    薛谭被这美妙的歌声所打动,如醉如痴,好半天才醒悟过来。他感动地说:“老师,您唱得太好了。到现在我才知道,我向您学到的东西真正是太少了,只学到了一点皮毛。老师,我不走了,我要永远在您身边,终身苦学不辍,把您的全部技艺都学下来。”

    【造句举例】

    这个大师兄貌不惊人,但语音非常洪亮,声振林木,响遏行云。

    那年申奥成功后,天安门广场上人们的欢呼声响遏行云。

  • 《风行草偃的成语典故》
  • 【成语】

    风行草偃

    【拼音】

    fēng xíng cǎo yǎn

    【释义】

    偃:倒伏。风一吹草就倒下。比喻道德文教能感化人。

    【出处】

    《论语·颜渊》:季康子问政于孔子曰:“如杀无道,以就有道,何如?”孔子对曰:“子为政,焉用杀?子欲善而民善矣。君子之德风,小人之德草,草,上之风,必偃。”

    解释:季康子问孔子如何治理政事,说:“如果杀掉无道的人来成全有道的人,怎么样?”孔子说:“您治理政事,哪里用得着杀戮的手段呢?您只要想行善,老百姓也会跟着行善。在位者的品德好比风,在下的人的品德好比草,风吹到草上,草就必定跟着倒。”

    【近义词】

    风行草从

    【反义词】

    【用法】

    紧缩式;作谓语、定语、分句;用于书面语。

    【成语故事】

    季康子,即季孙肥,春秋时期鲁国的正卿。姬姓,季氏,名肥。谥康,史称“季康子”。季康子,事鲁哀公,此时鲁国公室衰弱,以季氏为首的三桓强盛,季氏宗主季康子位高权重,是当时鲁国的权臣。

    有一次,季康子问孔子如何治理政事,说:“如果杀掉无道的人来成全有道的人,怎么样?”孔子说:“您治理政事,哪里用得着杀戮的手段呢?孔子曾对鲁国的季康子说道:“君子之德风,小人之德草,草上之风,必偃。”此处,他将“风”比作在上为政的君子之德,将“草”比作在下服从教育感化的百姓之德,意即君子的德政往哪里指引,民众就会向哪里去实行,其服从无违的情形如同风行于草。

    孔子告诉季康子,只要想行善,老百姓也会跟着行善。在位者的品德好比风,在下的人的品德好比草,风吹到草上,草就必定跟着倒。” 孔子是主张反对杀人,推崇“德政”。在上位的人只要善理政事,百姓就不会犯上作乱。这里讲的人治,是有仁德者的所为。那些暴虐的统治者滥行无道,必然会引起百姓的反对。

    总体而言,季康子是有大局观的权臣,虽然恋栈权位、霸占国政,但是能够分辨局势,让鲁国在吴、齐等强国的夹缝中顺利生存,而启用冉有改革田赋,更是他人生中的一大亮点。

    【造句举例】

    想要移风易俗,不能光喊口号,唯有在上位者以身作则才能达到风行草偃的效果。

    儒家学者常以天子为传统帝国至高无上之统治者,必须以天下苍生为念,一言一行皆得考虑其对人民不能砖生风行草偃之效。

  • 《行不由径的成语典故》
  • 【成语】

    行不由径

    【拼音】

    xíng bù yóu jìng

    【释义】

    径:小路,引伸为邪路。从来不走邪路。比喻行动正大光明。

    【出处】

    《论语·雍也》:子游为武城宰。子曰:“汝得人焉尔乎,”“有澹台灭明者,行不由径,非公事,未尝至于偃之室也。”

    解释:子游做武城宰的时候,孔子问他有没有得到什么人才。子游回答,有一个叫澹台灭明的人,走路不走捷径,如果不是公共的事务需要讨论,他不曾私下来到我住处找我。

    【近义词】

    光明正大 行不从径

    【反义词】

    鬼鬼祟祟

    【用法】

    主谓式;作谓语、定语;含褒义。

    【成语故事】

    “行不由径”出自《论语·雍也》:子游做武城宰的时候,孔子问他有没有得到什么人才。子游回答,“有澹台灭明者,行不由径,非公事,未尝至于偃之室也。”意思是有一个叫澹台灭明的人,走路不抄近道,不是公事他从不到我的房间里来。径,《说文解字》中解释为“步道也”,本义是小路,这里引申为邪路。行不由径指从来不走邪路,比喻行动正大光明。

    子游说的没错,澹台灭明就是一个做事守规矩,不走“捷径”的人。史料记载:澹台灭明,字子羽,是东周时期鲁国人。他曾拜孔子为师,但因长相丑陋,受到孔子冷遇。但他信奉孔子学说,勤于修身,严于律己,处事踏实端正。到吴国讲学时,其才德吸引门徒达300之众,“名施乎诸侯”,位列孔门七十二贤。后来,孔子知道了,感慨说:“以貌取人,失之子羽。”

    行不由径或许走得慢了点,但一定走得稳、走得远,终有所获。而投机取巧抄近路,这个近路往往就是邪路,不但达不到目的,反而事与愿违。行不由径是脚踏实地、正道直行,处事不留“暗门”,不开“后门”。谢觉哉一生廉洁奉公,对孩子同样要求严格。他在写给儿子的家书中,嘱咐他们不要只想着找个闲差度日。那种“想出去依靠人”、靠关系、搞特殊的观念是封建社会的错误观念……在他的言传身教下,子女们自食其力,无人求官、无人经商,而皆有所成。

    【造句举例】

    这件事落到他手里就不好办了,他可是一个行不由径的老夫子,我们要提前做好准备。

    他真是一个行不由径的老实人,碰到他的时候我们就不要耍一些小聪明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