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小学作文 初中作文 高中作文 话题作文 节日作文 写人作文 动物作文 作文体载 作文素材 作文技巧
50字 | 100字 | 150字 | 200字 | 250字 | 300字 | 350字 | 400字 | 450字 | 500字 | 550字 | 600字 | 650字 | 700字 | 750字 | 800字 | 850字 | 900字 | 更多

“ 唐初 ”有关的作文

来源:文题网 时间:2025-09-14 18:35:01
  • 《兼听则明,偏听则暗的典故》
  • 唐初政治家魏征,字玄成,唐太宗(李世民〉拜为谏议火夫。他颇有学识,并且敢于向皇帝直言谏劝和提出各种建议,在朝廷中有很髙的威信,太宗对他也相当敬重。

    《新唐书•魏征传》载,有一次,唐太宗问魏征:“为君何道而明?何失而暗? ” (为君主者是由于什么样的优点而成为贤明的?又是由于什么样的过失而使他糊涂的?)魏征答道:“君所以明,兼听也;所以暗,偏信也。(贤明的君主之所以贤明,是因为能广泛听取各方面的意见;而有些君主之所以糊涂,是因为片面地只爱听少数人的话。)”

    这段对话,在《资治通鉴•唐太宗贞观十二年》中,记载得更详细些。它说,魏征当时回答唐太宗: “兼听则明,偏信则暗。”并且举了两个贤明的古帝尧、舜为例,说他们因为善于听取四面八方、特别是下层人民的意见,所以能够战胜敌人,保住了天下。又举了秦二世、梁武帝和隋炀帝为例,说他们因为偏听偏信,结果都不免遭到悲惨的败亡。

    魏征的话,在东汉哲学家王符的《潜夫论》中就已有过。它说:“君之所以明者,兼听也;其所以暗者,偏信也。”成语“兼听则明,偏听则暗”,由此而来。

    《管子•君臣》说:“别而听之则愚,合而听之则圣。” (个别片面地听是不行的,要综合起来全面地听才好。)这句话,和“兼听则明,偏信则暗”的意思相仿。

    形容片面地听信不全面的意见,就叫“偏听偏信”。

    “偏听” 一词,《汉书•王尊传》有“偏听不聪”,《邹阳传》有“偏听生奸” ,《唐书•王抟【tuán】传》有“偏听产乱”。

  • 《喙长三尺的典故》
  • 唐初有个陆余庆,吴县(今属江苏省)人,曾当过“监察御史”、“殿中侍御史”、“洛州长史”等官职,同当时著名文人陈子昂、杜审言、宋之问等都是朋友。但是据说这人文笔并不高明,他虽然颇有口才,能说会道,谈起来往往滔滔不绝,却不善于把自己的所谈所论,写成文字。有一次,奉命当殿草拟诏书,半天也写不出一句,急得不得了,后来还因此降了官职。

    据《唐书•陆余庆传》载,当时人们对于陆余庆有两句嘲笑的评语道《说亊则“喙〔huì〕长三尺”,判字则“手重千斤”。唐人张鷟所撰的《朝野佥载》中,也有这样的记述: “陆余庆为洛州长史,善论事而谬于判决。时嘲之曰:‘说事即喙长三尺,判字则手重五斤。”还说他是“笔头无力嘴头硬”。

    形容花言巧语,只会空谈,不会实干,就叫做“喙长三尺”。(喙,鸟兽的尖长嘴。)

    不过,“喙长三尺”这句话,最初出现在《庄子》上,原意却是闭口不言的意思。见《庄子•徐无鬼》: “仲尼 (即孔子)曰:‘某愿有喙三尺'。”郭象注:“盖鸟喙长者多不能言(叫)也。”清人翟灏〔zhái-hào〕的《通俗编》因此说:俗语讥讽能说会道的人,叫做“三寸鸟,七寸嘴”,可见是不对的,《唐书》还嘲笑陆余庆“喙长三尺”,也说错了,“已误用《庄子》文矣”。

    其实,人们既已习用了 “喙长三尺”的成语,又有“三寸鸟,七寸嘴”的俗语,已把只凭一张尖嘴的人,刻划得形象生动,寓意深妙,何必一定还要拘泥于《庄子》之文、孔子之言的原意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