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小学作文 初中作文 高中作文 话题作文 节日作文 写人作文 动物作文 作文体载 作文素材 作文技巧
50字 | 100字 | 150字 | 200字 | 250字 | 300字 | 350字 | 400字 | 450字 | 500字 | 550字 | 600字 | 650字 | 700字 | 750字 | 800字 | 850字 | 900字 | 更多

“ hung ”有关的作文

来源:文题网 时间:2025-08-31 13:05:34
  • 《不遑宁息的成语典故》
  • 【成语】

    不遑宁息

    【拼音】

    bù huáng níng xī

    【释义】

    没有闲暇的时间过安宁的日子。指忙于应付繁重或紧急的事务。

    【出处】

    《三国志·吴书·韦曜传》:是以古之志士,悼年齿之流迈而惧名称之不立也,故勉精厉操,晨兴夜寐,不遑宁息,经之以岁月,累之以日力,若甯越之勤,董生之笃,渐渍德义之渊,栖迟道艺之域。且以西伯之圣姬公之才犹有日昃待旦之劳故能隆兴周道垂名亿载况在臣庶而可以已乎?

    解释:因此古代的有志之士,害怕年岁流逝,畏惧不能确立声誉。振作精神砥砺情操,早起晚睡,没有时间安静地休息。花费长久的岁月经营它,用一天天的功夫积聚它,就像勤劳的宁越,诚笃的董仲舒,浸润在品德道义的世界里,游息在学问技能的领域中。凭借西伯文王的圣明,周公姬旦的才华,又有太阳西斜劳作不息东方未亮坐而待明的辛勤,所以能使周朝昌盛,名垂亿年。何况是臣子和百姓,难道可以停止不前吗?

    【近义词】

    不遑宁处 任重道远 负任蒙劳 负重致远

    【反义词】

    草草了事 漫不经心

    【用法】

    作谓语、定语;指无时消受。

    【成语故事】

    韦曜,本名韦昭,字弘嗣,吴郡云阳县(今江苏省丹阳市)人。三国时期吴国重臣、史学家。韦曜少时就十分好学,善于作文。早年曾任丞相掾、西安县令、尚书郎、太子中庶子、黄门侍郎、太史令等职。吴景帝孙休时期,担任中书郎、博士祭酒,管理国子学。

    吴末帝孙皓即位后,封韦曜为高陵亭侯,升任中书仆射,后降职为侍中,长期兼任左国史。后来因为孙皓的昏庸,让侍臣侮辱诘责大臣们,以嘲弄相侵,互相揭短作为乐趣。这时谁要有所过失,或者误犯孙皓之讳,就被拘捕,甚至被诛杀。韦曜认为朝臣在公共场合相互谤毁伤害,内心就会相互滋生怨恨,使大家不能和睦共济,这并非好事,故此他出示难题只是提问经典的辞义理论而己。孙皓认为韦曜不接受诏命,有意不尽忠主上,于是将他对韦曜前后不满的嫌隙忿恨积累一起,收捕韦曜投进监狱。

    虽然身在狱中,但是韦曜仍然上书劝谏孙皓,说道:古代的有志之士,害怕年岁流逝,畏惧不能确立声誉。振作精神砥砺情操,早起晚睡,没有时间安静地休息。花费长久的岁月经营它,用一天天的功夫积聚它,就像勤劳的宁越,诚笃的董仲舒,浸润在品德道义的世界里,游息在学问技能的领域中。凭借西伯文王的圣明,周公姬旦的才华,又有太阳西斜劳作不息东方未亮坐而待明的辛勤,所以能使周朝昌盛,名垂亿年。何况是臣子和百姓,难道可以停止不前吗?

    但孙皓对此无动于衷,反怪他的奏章有墨污,又以此诘问韦曜。而华覈也接连上奏营救韦曜,孙皓不准许华覈的请求,于是下令诛杀韦曜,终年七十岁,并将韦曜的家属流放到零陵郡。

    【造句举例】

    我们年轻一代每天996的工作,整天废寝忘食殚精竭虑,这种不遑宁息的工作态度才创造了经济的繁荣景象。

  • 《一抔黄土的成语典故》
  • 【成语】

    一抔黄土

    【拼音】

    yī póu huáng tǔ

    【释义】

    一抔:一捧。一捧黄土。借指坟墓。现多比喻不多的土地或没落、渺小的反动势力。

    【出处】

    《史记·张释之列传》:释之免冠顿首谢曰:“法如是足也。且罪等,然以逆顺为差。今盗宗庙器而族之,有如万分之一,假令愚民取长陵一抔土,陛下何以加其法乎?"

    解释:张释之脱帽叩头谢罪说:“依照法律这样处罚已经足够了。况且在罪名相同时,也要区别犯罪程度的轻重不同。现在他偷盗祖庙的器物就要处以灭族之罪,万一有愚蠢的人去盗汉高祖墓,陛下用什么刑罚惩处他呢?”

    【近义词】

    【反义词】

    【成语故事】

    汉文帝时,廷尉张释之在处理盗窃汉高祖庙里玉环的案件上同汉文帝发生分歧,他不同意汉文帝的灭门九族的惩罚,就只处死小偷一个人。他说:“偷一只玉环就灭门九族,那么偷走陵墓的一抔黄土该如何判决?”

    张释之是历史上著名的法官。初涉官场时,任骑郎,相当于禁军军官,平时守卫皇宫,在骑郎任上整整干了10年,没有得到升迁,这在当时是很少见的事情。丞相袁盎知道张释之是可用之才,向皇帝推荐,张释之升任仆射谒者,级别、工资都有了相应的提高,不久,又升为公车令。

    有一次,太子与梁王共乘一辆车入朝,行至司马门时,没有按规定下马步行,宫门卫士见是太子违反规定,都视而不见。张释之立即上前,加以制止,并立即向皇帝检举说。这件事惊动了皇太后。皇太后下特旨,赦免皇太子的罪行。张释之奉旨,才允许太子及梁王入宫。

    这件事使汉文帝很震动,觉得张释之确实不是平庸之辈,立即下旨将张释之升任中大夫,当年又被任命为九卿之一的廷尉,主管全国的司法工作,相当于现在的最高法院院长。有一次,汉文帝出巡,车驾经过渭桥时,突然有个人从桥下走出来,将皇帝的车马惊吓了一跳,险些翻车。皇帝很生气,命人将这件事移交廷尉定罪。后来,皇帝问起处理结果。张释之报告说,已经作了罚款处理。皇帝大为恼怒,认为处罚太轻。张释之解释说:“法律是这样规定的,我不能不尊重法律而加重处罚。” 文帝沉思好一会儿才说:“你做得对。”

    不久,又有人偷窃高帝庙中的一只玉环,事发被捕。张释之将小偷判处死刑。文帝又生气了,认为应将小偷的全家处斩。张释之将帽子摘下来谢罪,然后说:“破坏皇帝陵墓才犯灭门之罪,如有人偷挖皇陵一把土(取长陵一抔土),您将用什么法律加以惩处呢?”皇帝请求太后同意,才批准了张释之的处理意见。

    【造句举例】

    年轻之时无数荣誉加身,死后也不过化为一抔黄土,葬在了不为人知的一个小山村。

    等到老来归去,不过化为一抔黄土,生前一切荣华富贵已与你无关。

  • 《东门黄犬的成语典故》
  • 【成语】

    东门黄犬

    【拼音】

    dōng mén huáng quǎn

    【释义】

    用以作为为官遭祸,抽身悔迟之典。

    【出处】

    《史记李斯列传》:二世二年七月,具斯五刑,论腰斩咸阳市。斯出狱,与其中子俱执,顾谓其中子曰“吾欲与若复牵黄犬俱出上蔡东门逐狡兔,岂可得乎”遂父子相哭,而夷三族。

    解释:二世二年七月(公元前208年),李斯被判处五刑,被判在咸阳街市上腰斩。李斯临刑前对他的次子说道:“我想和你再牵着黄狗一同出上蔡东门去打猎追逐狡兔,又怎么能办得到呢!”于是父子二人相对痛哭,三族的人都被处死了。

    【近义词】

    追悔莫及 悔不当初

    【反义词】

    【用法】

    作宾语、定语;指人后悔。

    【成语故事】

    秦丞相李斯因遭奸人诬陷,论腰斩咸阳市。临刑谓其中子曰:“吾欲与若复牵黄犬俱出上蔡东门逐狡兔,岂可得乎!”。后以“东门黄犬”作为官遭祸,抽身悔迟之典。亦作“东门逐兔”。

    李斯是楚国上蔡人,历史上被称为“千古一相”。李斯年轻时,做过郡的小官吏,看到官吏宿舍厕所中的老鼠吃粪便,一见人或狗接近,总是惊恐万状。李斯进入粮仓,观察仓库中的老鼠,吃着囤积的粮食,住在周围宽大的廊檐底下,不见有人或狗接近的骚扰。对此李斯不禁感叹道:“人的有无出息,犹如老鼠啊,只在于自己所处的环境罢了。”

    于是李斯就跟从荀卿学习帝王之道,然后来到秦国开始实现他的伟大抱负,最终官至丞相。所谓一人之下万人之上。

    有一次他的儿子李由休假回咸阳,李斯在家摆设酒宴,百官都来祝贺,门前的车马数以千计,李斯叹息道:“我听荀卿说过,事物禁忌过分盛大。我李斯原是上蔡的平民、乡里的百姓,皇上竟然把我提拔到这样的高位,真是富贵达到了极点。事物的发展到极点就会衰落,我不知道自己的归宿在哪里啊!”

    果然,后来的事情印证了李斯的担忧。秦始皇死后,由于他为了保住自己的官位,不惜与赵高密谋另立皇帝,随后又被赵高诬陷,最终“功成不解谋身退,直待咸阳血染衣”,最后腰斩于市,悔恨千古。

    【造句举例】

    每一个锒铛入狱的“大老虎”面对镜头无不是流露出东门黄犬的悔意,早知现在何必当初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