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说,古时候有一种害人虫,名叫“蜮〔yù〕”也叫“短狐”或“短弧”。这种东西,形状很奇怪,像鳖,可是只有三只脚。例如东汉许慎《说文解字》说:“蜮,短狐也,如鳖,三足。”《汉书•五行志》说: “蜮……在水旁能射人,南方谓之短弧。”晋干宝《搜神记》说:“蜮,一名短狐,能含沙射人。所中者,则身体筋急,头痛、发热,剧者至死。”又据晋张华《博物志》和唐陆德明《经典释文》等说,蜮,俗称“水弩”,口中生成一条横肉像弓弩的样子, 它生在南方水中,听得有人在岸上或水上经过,就口含沙粒射人,或射人影,人被射中的,就要生疮,人影被射中的, 也要生病,所以又叫它“射工”或“射影”。 (一说蜮“以水射人” “或以气射害人”。)
以上传说,当然都是毫无科学根据的,只好算是无稽之谈。不过,所谓“含沙射影”,却是一句生动的词语,用它来比喻用心险恶、暗中伤人,是非常恰当的。我们现在形容间接的诋毁、拐弯抹角的辱骂,表面上似乎在谈论旁的事情, 实际上却是恶意的攻击,这种不光明的手法,就叫“含沙射影”。南朝宋鲍照《苦热行》诗:“吹沙射流影,吹蛊痛行晖。” 唐代白居易《读史》诗:含沙射人影,虽病人不知;巧言构人罪,至死人不疑。”凡是不直截了当地明说,而采取借此说彼,暗指某人某事,就叫做“影射”。
其实,古人也未必相信世界上果真有所谓“蜮”。《诗经 ▪小雅》的《何人斯》那一篇中说:“为鬼为蜮,则不可得。”《子华子▪ 晏子》篇也说极其回邪,如鬼如蜮。”可见古人是把蜮和鬼并列,把它看作与鬼相类的一种阴谋为害的坏东西而已。所以 “鬼蜮” 二字,常被连用而为一词。例如南唐陈陶的诗“年半鬼蜮藏”,元朝方回的诗“群小附鬼蜮”,淸朝黄遵宪的诗“鬼蜮实难测,魉魅乃不若”等等。形容阴谋暗害的卑鄙手段,就叫 “鬼蜮伎俩”。
淸彭养鸥《黑籍冤魂》第四回:“这班胥役棍徒,但知鹜利,不知畏法,逞其鬼域之伎俩,则法令亦有时而穷。”
含沙射影的成语故事
传说古时候,江淮间出产一种很特别的'甲虫,名叫蜮,又有人称做射工、射影、短狐、水狐。
这种虫常常伤害人,形状很是奇怪,背上长着硬壳,头上有角,身上长有翅膀,可以飞到上空,在人的头上施行袭击。
它没有眼睛,但耳朵听觉特别灵敏,口中有一横物,形状像弩,只要听到人声便知道人的所在方向和距离,然后用口中所含的沙当作矢,向人射击。被蜮射中的人,会染上一种毒质而生疮;就算人的身体能够射避,而影子被蜮射中,也会生病。
出处:
晋·干宝《搜神记》卷十二:“汉光武中平中,有物处於江水,其名曰‘蜮’,一曰‘短狐’,能含沙射人。所中者则身体筋急,头痛,发热;剧者至死。”
释义:
比喻暗中诽谤与中伤,暗中攻击或陷害人。又作“射影含沙” 。应用这成语时应注意:只能够用来比喻攻人无备,暗箭伤人和盲目攻击等情形。假如争斗的双方是明枪明刀的对抗,就不适宜引用这个成语了。
【含沙射影的成语故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