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小学作文 初中作文 高中作文 话题作文 节日作文 写人作文 动物作文 作文体载 作文素材 作文技巧
50字 | 100字 | 150字 | 200字 | 250字 | 300字 | 350字 | 400字 | 450字 | 500字 | 550字 | 600字 | 650字 | 700字 | 750字 | 800字 | 850字 | 900字 | 更多

“ 修辞 ”有关的作文

来源:文题网 时间:2024-04-27 12:03:01
  • 《超全的小学语文量词、关联词、修辞方式等,家长收藏!》
  • 一、查字典的方法

    1、音序查字法。

    如:鼎dǐn,先在“拼音音节索引”中找出音序(D),再查找音节(dǐn)及所对应的页码。

    2、部首查字法。如查“挥”字,先在“部首目录”中找到(扌),再找到部首所对应的“检字表”页码,在“检字表”相应部首下及剩余笔画数(6画)下找到要查的字及正文页码。

    3、数笔画查字法。在阅读中遇到不知读音,又很难确定部首的字,就只能用数笔画的方法来查了。

    首先,在“难检字索引”中的相应笔画数下找到该字,再打开所对应的正文页码就可查到这个字。如查“乙”,在“难检字索引”中查(1)画。

    二、量词

    1.表示人的量词:个、位、条。

    一个男孩,一位老师,一条好汉;

    2.表示动物的量词:只、匹、头、条、峰。一只鸟,一匹马,一头羊、一条鱼、一峰骆驼;

    3.表示文艺作品的量词:封、则、首、篇、道、幅。一封信、一则笑话、一首歌、一篇散文、一幅画。

    三、关联词

    1、并列关系: 一边...一边... ;一面...一面 ... ;不是...而是... ;有时...有时... ;既...又... ;又...又 ...;那么...那么...

    2、承接关系:一...就...;首先...然后 ...;又...;...就...;接着...

    3、递进关系:不仅...而且;不是...而是;不但...而且;不但(不仅、不只、不光)...还(又、也)

    4、因果关系:因为...所以;由于...因此 ...;之所以...是因为;既然...就...

    5、选择关系:是...还是;不是...就是;要么...要么;与其...不如;宁可...也不;宁愿...不愿...

    6、转折关系:虽然...但是;尽管...还;尽管...却;但是(可、却、可是、然而、不过、只是、仅)

    7、假设关系:如果(假设、倘若、要是)...就(那么、那就);即使(就是、就算、纵然)...也(还)

    8、条件关系:只要...就;只有...才;除非...才;任凭...也关联词语的运用,关键在于平时语感的培养。

    如果一句话当你添上了关联词语之后意思表达出现的差异,那么肯定是不对,所以关联词语的运用窍门就在于对句子和意思的准确理解和把握。

    四、修辞手法是修饰文字词句

    运用各种表现方式,使语言表达得准确、鲜明而生动有力。

    常用的修辞手法有:比喻、拟人、夸张、排比、对偶、反复、设问、反问、引用、对比、借代、反语、顶真、互文、比拟等。

    1、比喻:说白了就是打比方,利用事物间相似的地方,借一个事物说明另一个事物的方法。

    2、拟人:是把人的特征给予事物,让事物如人一样说话、活动、有感情。

    3、夸张:对某一个事物进行扩大或者缩小的描述,但不是豪无边际没有原则无限的,不同于说大话,而是艺术的扩大或缩小。

    4、排比:是把三个或三个以上结构相同或相似,预期一致的词组或句子排列起来,借以增强表达效果。

    5、反问:用问的预期表达确定的意思或加重语气。说白了就是有问答在句中。

    设问:可以直白的说就是自问自答。

    6、双关:在特定的语言环境中,故意让一个词语或一句话获得双重意义。

    7、引用:引用别人的话或成语、典故等。

    8、反语:故意说反话,用一种本来意思相反的词语或句表达意思。

    9、对比:把正反两个事物或者事物的正反两方面一起对照。

    10、对偶:用字数相等、结构相似的两个句子或短语表达意思相近相关或相反的。

    11、反复:为表达强烈的感情有意重复使用某个词语、句子。

    12、借代:不直接说出要说的人或事,而是借用和这个事或人相关的人或事。

    五、标点符号小学常用标点

    (16种)逗号,句号。问号? 感叹号!

    冒号:分号;双引号“” 顿号、 括号() 破折号—— 省略号…… 书名号《》 着重号. 连接号(——) 专名号(__) 基本概念及用法:

    1、逗号:表示一句话中间的一般性停顿。

    2、句号:用于一句完整话的最后停顿。

    3、问号:表示一个疑问句末尾的停顿和语气。

    4、感叹号:用于表示强烈感情的句子末尾的停顿和语气。

    5、冒号:表示提示性话语之后的停顿。

    6、分号:表示停顿一般比逗号大比顿号小,复句间较大的停顿。

    7、双引号:表明文中直接引用别人的话、书上的话、人物的话等。

    8、顿号:表示句子中并列词语之间的停顿。

    9、括号:标明文中注释的部分。

    10、破折号:表示出现种种不同的语境、情态和语法意义。

    11、省略号:表示由于种种原因省去的内容、达到便于记叙的目的。

    12、书名号:表示书名、篇名、报刊名、文件名、戏曲、图画等的名称。

    13、着重号:表示文中特别重要,需要注意的字词句。

    14、间隔号:表示时间、民族、书名、人名之间的分界。

    15、连接号:表示时间、地点、数目等起止的标点。

    16、专名号:表示人名、地名、国家名等。

    六、句子

    1、陈述句:用于告诉别人一件事或一个道理,表示陈述语气的句子,一般语调平和,句尾一般用句号。

    例:

    (1)小明的好朋友是学生。

    (2)明天我们去秋游。

    (3)夜空中满是闪闪的星星。

    2、疑问句:用于提出问题的句子,句尾语调上升,常有疑问词“呢、吗、呀、么等等”句尾用问号。

    例:

    (1)这本书是你的吗?

    (2)你吃过午饭了吗?

    (3)他在做什么呢?

    3、祈使句:表示命令、请求、希望或者劝阻的句子,根据语句语调可以用叹号、也可用句号。

    例:

    (1)不许随便乱走!

    (2)请把那本书给我。

    4、感叹句:用于抒发感情、表示感叹的句子,句尾用叹号。

    例:

    (1)春天的景色真美呀!

    (2)种子的力量竟然有这么大!

    七、变换句式

    1、“把”字句或“被”字句。

    改写时可这样思考:什么“把”什么怎么样;什么“被”什么怎么样。

    注意:不能改变句子的意思。

    如:我打死了一只老鼠。

    应改为:我把一只老鼠打死了。

    不能改为:一只老鼠把我打死了。

    2、转述:把一句话通过你的口转告给别人。

    改写时注意人称的变化,要去掉冒号、引号,根据句意及通顺与否可对个别文字作适当改动,但不能改变句意。

    如:王老师对小明说:“我下去买水,你在这里好好练习。”

    改为转述句:王老师对小明说,他下去买水,叫小明在那里好好练习。

    3、陈述句和反问句:转换特点:

    陈述句 反问句 (肯定)------ (否定) (否定)------ (肯定)

    如:马跑得越快,离楚国就越远。———— 马跑得越快,难道不是离楚国就越远了吗?

    4、肯定句和否定句。

    如:(“肯定句”改为“否定句”)街上的人很多。—— 街上的人真不少。

    将肯定句改为否定句,一定要在句子中加“不”“没有”等词,然后将“不”“没有”后面的词换成反义词。

    八、扩句和缩句

    1、扩句:首先找出句子的主干词,再在主干词前加上合适的修饰词。扩写后的句子比原句的意思更具体、充实,但主要意思不变。如:小明去看电影。

    扩写为:小明(穿着一件新衣服,高高兴兴地)去(新华电影院)看电影。

    不能扩写为:小明和妹妹高高兴兴地去新华电影院看电影。

    2、缩句。首先把句子分成“谁”“做什么”或“什么”“怎么样”两部分,然后找出每部分的主干词,再去掉修饰性的词语,把主干词连成完整的句子,但要保留原句的主要意思。

    如:曹操在营寨里听到鼓声和呐喊声。应缩写为:曹操听到鼓声和呐喊声。

    不能缩为:曹操听到呐喊声。

    九、修改病句

    1) 句子不完整。

    如:战士的英勇顽强,奋不顾身的优秀品质。

    改为:战士的英勇顽强,奋不顾身的优秀品质令人敬佩。

    2) 用词不当。如:我的书包里还缺乏一个像样的铅笔盒。“缺乏”用得不恰当,应改为“缺少”。

    3) 搭配不当。

    如:他穿着一件灰大衣和一顶红帽子。“穿”与“帽子”搭配不当,应改为:他穿着一件灰大衣和(戴着)一顶红帽子。

    4) 词序混乱。如:打乒乓球对我是很感兴趣的。应改为:我对打乒乓球是很感兴趣的。

    5) 前后矛盾。如:油菜地里一片金黄的菜花,五彩缤纷。“一片金黄”与“五彩缤纷”相矛盾,应把“五彩缤纷”去掉。

    6) 重复啰嗦。如:他是我们班成绩最优秀、功课最好的学生。“成绩最优秀”和“功课最好”意思重复,这里只需保留其中一个。

    7) 不合逻辑,不合事理。如:他在霞光中读着书,不知不觉过了两个钟头。“霞光”稍纵即逝。

  • 《我的“修辞”外婆》
  • 我的外婆身材微胖,满头银发,饱经风霜的脸上镶嵌着一双充满智慧的眼睛。你一定觉得奇怪,为什么叫她“修辞”外婆呢?这是因为我的外婆实在是一位“修辞”高手,生活中她时时刻刻在运用各种修辞手法。

    修辞手法一:夸张

    外婆最喜欢用这招儿了。星期一早晨,当我还在温暖的被窝儿里做着美梦时,外婆就在客厅里唱起了《中国少年先锋队队歌》,声音嘹亮,很有穿透力。我被吵得在床上翻来覆去。这时,外婆走进来,温柔地对我说:“小懒虫,快点起床了,否则上学要迟到了。”可是我还困得不行,就撒娇说:“外婆,我困,您让我再睡一会儿,求求您啦!”突然,外婆神情严肃地对我说:“快点,已经七点半了。”“什么?已经七点半啦?”我吓得一骨碌爬起来,慌里慌张地穿好衣服,结果走到闹钟旁一看,啊,原来才六点半!外婆这也太夸张了吧!

    修辞手法二:反复

    外婆的这招儿其实很简单,就是反反复复地说同样的内容。你听——周日起床后,爸爸妈妈决定带我出去玩,外婆知道了,立刻对我说:“去外面不要吃垃圾食品,多穿点衣服,注意安全……”过了几分钟,外婆又过来对我说:“去外面要注意卫生,不要吃垃圾食品,要听爸爸妈妈的话……”临出发了,外婆又一次提醒我:“一定不要在外面吃垃圾食品,不要乱跑……”我真是佩服,说了这么多次都是一个内容,快赶上电脑的“复制”“粘贴”功能了,可我的耳朵……

    修辞手法三:设问

    所谓设问,就是自问自答!这也是外婆常用的方法。她经常问我一个问题,可没等我回答,就急急忙忙地公布答案。比如,我写数学作业时遇到了一道难题,正在思考时,外婆发现了走过来说:“你知道这道题应该怎么解吗?应该这样……”或者,她这样问我:“你知道怎么才能提高学习效率吗?你应该……”我只要在旁边听着就行了,完全不需要参与!

    你看,我的“修辞”外婆是不是名副其实呢?

  • 《小学生写作文常用修辞手法详解+例句!》
  • 修辞手法是非常重要的语文基础知识,运用修辞方法是为提高表达效果,使语言表达鲜明、生动。

    会不会用修辞还直接关系到作文写作的好坏,今天宇安老师特别整理了小学语文必学八种修辞手法详解:比喻、拟人、排比、夸张、设问、反问、对偶、借代。一起来学习吧~

    1. 比 喻

    什么是比喻

    比喻就是“打比方”,即利用不同事物之间的某些相似之处,用一个事物来比方另一个事物。多用一些具体的,浅显的、熟知的事物来说明抽象的、深奥的、生疏的事物。

    比喻必须具备的三个要素

    (1)本体:即被比方的事物;

    (2)喻体:即用来作比方的事物;

    (3)比喻词:用来表示比喻关系的词。常见的比喻词主要有“像、似、仿佛、犹如、是、成了、变成”等。

    如何判断一个句子是否是比喻句

    虽然有些句子含有上述比喻词,但未必就是比喻句。判断一个句子是否是比喻句,除判断句子是否有三个要素以外,还要重点注意:

    (1)本体和喻体必须是本质不同的事物。

    (2)本体和喻体之间必须有相似点。

    典型例句

    (1)桂林的山真秀啊,像翠绿的屏障,像新生的竹笋,色彩明丽,倒映水中。《(桂林山水)》

    (2)小兴安岭一年四季景色诱人,是一座美丽的大花园,也是一座巨大的宝库。《美丽的小兴安岭》

    2. 拟 人

    说到拟人,应先了解一下比拟,比拟就是根据想象把物当作人来写,或把人当作物来写,或把甲物当乙物来写。前者叫做拟人,后两者叫做拟物。

    小学阶段主要掌握拟人的修辞方法。

    什么是拟人

    把物当做人写,赋予物以人的情感、意志或动作。

    判断要点:用描写人的词来描写物。

    拟人的作用

    把无生命的事物当成人写,使事物色彩鲜明,描写生动,蕴含丰富。

    典型例句

    (1)风儿轻轻地唱着歌,唤醒了沉睡中的大地。

    (2)顽皮的雨滴最爱在雨伞上尽情的舞蹈。

    3. 排 比

    什么是排比

    由三个或三个以上结构相同或相似、内容相关、意义相近、语气一致的短语或句子构成。

    判断要点

    排比的特点明显,句中含有三个或三个以上结构相同或相似的短语或句子。

    排比的作用

    增强语气,表达强烈的思想感情,有力地说明道理。

    例句

    (1)晏子回答说:“这是什么话?我国首都临淄住满了人,大伙儿把袖子举起来,就是一片云;大伙儿甩一把汗,就是一阵雨:街上的人肩膀檫着肩膀,脚尖碰着脚尖。大王怎么说没人呢?”

    (2)桂林的山真奇啊,一座座拔地而起,各不相连,像老人,像巨象,像骆驼,奇峰罗列,形态万千。

    4. 夸 张

    什么是夸张

    夸张是对事物的性质,特征等故意地、合情合理地夸大或缩小。

    夸张的种类

    (1)扩大夸张

    对事物形状、性质、特征、作用、程度等加以夸大。

    如:柏油路晒化了,甚至铺户门前的铜牌好像也要晒化。

    (2)缩小夸张

    对事物形象、性质、特征、作用、程度等加以缩小。

    如:只能看到巴拿大的一块天地

    (3)超前夸张

    把后出现的说成先出现,把先出现的说成后出现。

    如:她还没有端酒怀,就醉了。

    夸张的作用

    提示事物本质,烘托气氛,给人启示,加强渲染力,引发联想。

    例句

    (1)这巴掌大的地方,怎么能踢球呢?

    (2)十几天的时间一眨眼就过去了

    5.设 问

    什么是设问

    说话、写文章时,为了强调自己的看法或结论,有时先提一个问题,以引起大家的注意和思考,然后由自己来回答所提出的问题。

    判断要点

    明知故问,自问自答。

    设问的作用

    提醒人们思考,有的为了突出某些内容。

    例句

    她敢从成把的火柴抽出一根,在墙上擦燃了,来暖和暖和自己的小手吗?她终于抽出了一根。

    6.反 问

    什么是反问

    反问就是无疑而问,用疑问形式表达确定的意思,答案就在问句中。

    疑问句是四种语句中的一种(其他三种是陈述句、感叹句、祈使句)

    反问的作用

    反问表达的意思更坚定,使读者确信无疑,毫无辩驳、怀疑的余地,进而达到强化语气、强化情感的作用。

    例句

    (1)这不是伟大的奇观吗?

    (2)难道没有应该责备的地方吗?

    7.对 偶

    什么是对偶

    对偶又叫对仗,是一种结构相同、字数相等的一对短语或句子,表达相近或相反的意思。

    判断要点

    结构相同、字数相等、意思相同或相反。

    对偶的作用

    整齐匀称,节奏感强,高度概括,表意凝练,易于记忆。

    例句

    (1)横眉冷对千夫指,俯首甘为孺子牛。

    (2)两个黄鹂鸣翠柳,一行白鹭上青天。

    8.借 代

    什么是借代

    借代是不直接说出本体事物的名称,而借用与本体事物相联系的其他事物来代替本体。

    判断要点

    用相关的事物代替所要表达的事物。它强调两事物间的相关点。

    典型句子

    (1)一群泪痕满面的红领巾,相互扶着肩,踮着脚望着,望着。

    (2)几十把雪亮的刺刀闯进来。

    修辞手法专项练习

    一.判断下列句子是否是比喻句

    1.邱少云像千斤巨石一般,趴在火堆里一动也不动。( )

    2.看他的样子,好像有什么喜事似的。( )

    3.蜻蜓在飞来飞去,小猫就像没看见似的。( )

    4.真的,再没有像马一样忠实的朋友了。( )

    5.旧上海是冒险家的乐园。( )

    6.我们要像孔繁森那样,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 )

    7.春天的江南大地仿佛铺上了一块绿地毯。( )

    8.她长得很像我邻居的小妹妹。( )

    9.天无边无垠的,几朵绒毛似的白云轻轻地掠过去。( )

    10.这个地方我似乎已到过了。( )

    11.星星像孩子的眼睛眨呀眨。( )

    12.他的性格很像他爸爸。( )

    13.海底的动物常常在窃窃私语。( )

    14.敌人用了燃烧弹,邱少云周围成了一片火海。( )

    二.分析下列句子中分别使用什么修辞手法,填在括号内

    1.豆大点的人也想造反。( )

    2.春天,蝴蝶在花丛中翩翩起舞。( )

    3.学习如钻探石油,钻得愈深,愈能找到知识的精髓。( )

    4.一年之计,莫如树谷;十年之计,莫如树木;终身之计,莫如树人。( )

    5.这件事怎能不是你的错呢?( )

    6.危楼高百尺,手可摘星辰。( )

    7.花儿在欢笑,鸟儿在歌唱,小草在翩翩起舞。( )

    8.老师是园丁,我们是花朵。( )

    9.学如逆水行舟,不进则退。( )

    三.指出下面比喻句是用什么比喻什么

    1.漓江的水真绿啊,绿得仿佛那是一块无瑕的翡翠。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老师像一把火炬,时刻把光明洒向人间,让自己的生命燃烧不止。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缝纫鸟的窝是一种精致的工艺品。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笔直的公路上,一对对玉兰花灯柱,像等待检阅的依仗队,整整齐齐地站着。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鲜红的队旗像燃烧的火焰。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6.玉屑似的雪末随风飘扬。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7.这孩子简直成了泥猴。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四.按要求写句子。

    1.站在山头远远看去,村边那条清亮的小河像___________________。(改为比喻句)

    2.天空中有一轮明月。(改为比喻句)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窗外,风吹翠竹,飒飒作响。(改为拟人句)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河水哗哗地流着。(改为拟人句)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寒风吹到脸上很痛。(改为夸张句)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6.树上的小鸟在唧唧喳喳叫个不停,似乎在___________ ________(改为拟人句)

    7.躺在草地上,望着变幻莫测的云朵打扮着蓝色的天幕,一会儿飘来了   ;一会儿跑来了    ;一会儿     。(排比句)

    8.考场上静得很。(改为夸张句)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9.高粱成熟了。(改为拟人句)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五.说说下面句子使用了哪几种修辞手法,在括号里写出一到两种

    1.一串串宝石般的水珠飞腾着,飞腾着,落进深潭。(  )

    2.听了这感人的故事后,你不觉得我们的战士是可爱的吗?(  )

    3.别看小草的身躯是那样的柔弱,却有着惊人的生命力。狂风暴雨休想催垮它;洪水干旱不能灭绝它;即使是车轮将它碾得粉身碎骨,不用多久,它又会从地下挺直身躯,开始新的生活。(  )

    4.蒲公英妈妈为孩子们准备了降落伞,把自己的娃娃送到四面八方。(  )

    5.渐渐的,天边的鱼肚白变成了淡色,好像人们喝了一点酒,脸上呈现出红晕一样。(  )

    参 考 答 案

    一.1、4、5、7、9、11、14是比喻句。13是拟人。

    二.1、夸张2、拟人3、比喻4、排比、5、反问6、夸张7、拟人、排比8、比喻、排比9、比喻

    三.

    1.把水比作翡翠,或用翡翠比喻水

    2.把老师比喻成火炬,或用火炬比喻老师

    3.把缝纫鸟的窝比作工艺品,或用工艺品比喻缝纫鸟的窝

    4.把玉兰花灯柱比喻成仪仗队,或用仪仗队比喻玉兰花灯柱

    5.把队旗比喻成火焰,或用火焰比喻队旗

    6.把雪比喻成玉屑,或用( ) 比喻( )

    7.把孩子比喻成泥猴,或用( ) 比喻( )

    四.略。要有相同特征。

    五.1、比喻 2、反问 3、排比、拟人 4、比喻、拟人 5、比喻、拟人

  • 《21种修辞手法让文章更鲜活!给孩子收藏!》
  • 1、比 喻

    依据联想和想象,抓住本质不同事物之间的相似点,用一种事物来描写所要表现的另一事物的修辞方式叫比喻。在文学作品中,比喻可以形传神;在政论文中,可使道理浅显易明。比喻是一种运用最为广泛的修辞方法。

    (1)荷叶挨挨挤挤的,像一个个碧绿的大圆盘。《荷花》

    (2)只见白浪翻滚,形成一道两丈多高的白色长城。《观潮》

    (3)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静夜思》

    2、比 拟

    把物当作人或把人当作物,把此物当作彼物来说来写的一种修辞方法。比拟可以分为拟人和拟物两种。比拟可以寓情于物,借物抒情。

    (1)从那时起,蒲公英成了我们最喜爱的一种花。它和我们一起睡觉,和我们一起起床。《金色的草地》

    (2)死亡在洪水的狞笑声中逼近。《桥》

    (3)那长长的柔软的柳枝,随风飘动着。婀娜的舞姿,是那么美,那么自然。有两三枝特别长的,垂在水面上,画着粼粼的波纹。当水鸟站在它的腰上唱歌时,流水也唱和着,发出悦耳的声音。《小桥流水人家》

    3、借 代

    不直接说出要说的人或事物本来的名称,而借用和该人或该事物密切相关的人或事物的名称去代替的一种修辞方法。借代可使语言形象鲜明,变化说法,避免语言直白,还可使语言简练、含蓄。

    (1)一群泪痕满面的红领巾,相互扶着肩,踮着脚望着,望着……《十里长街送总理》

    (2)我正看得入神,西边又飞起一只大蝴蝶,橘红色的身子布满墨绿色的斑纹,呼扇着翅膀缓缓上升。《放风筝》

    (3)他开始教化“星期五”。“星期五”很快成为他的好帮手。《鲁滨孙飘流记》

    4、夸 张

    用远远超过客观现实的说法来渲染强调事物的某一特点的修辞方法。夸张既可以对事物夸大升级,也可对事物缩小降级。夸张可以渲染气氛,突出事物的特征,增强语势,加强幽默感。

    (1)那当然,“棒打狍子瓢舀鱼,野鸡飞到饭锅里”。《可爱的草塘》

    (2)假如没有这泉,济南定会丢失一半的美。《趵突泉》

    (3)女人的又矮又瘦,身子很单薄,简直一阵风能把她吹倒似的。《古井》

    5、拈 连

    利用上下文语义的关联,把适用于彼事物的词语顺势拈来巧妙地连用到此事物上的一种修辞方法。拈连可以使语言新颖、独特,活泼、自然,往往可以从事物的表面引到事物的实质。

    (1)我合上书,咽了一口唾沫,好像把所有的智慧都吞下去了。《窃读记》

    (2)人们多么希望车子能停下来,希望时间能停下来。《十里长街送总理》

    (3)我把那个女孩说的话写给他:“鱼游到你的纸上来啦!”他笑了,笑得那么甜,他接过笔在纸上又加了一句:“先游到了我的心里。” 《鱼游到了纸上》

    6、移 就

    两项事物相关联,叙述中将原描写此一事物的修饰语移来描写另一事物的性状的修辞方法。移就可以把人物的感情渗透到景色之中,使人感到情景交融,增强语言的抒情气氛。

    (1)一排排大雁追上白云,撒下一阵阵暖暖的叮咛。《听听,秋的声音》

    (2)每条岭都是那么温柔……《林海》

    (3)罪恶的子弹还在威胁着娇嫩的“和平之花”。《一个中国孩子的呼声》

    7、转 品

    在特定的语言环境里,临时改变一个词的词性,而活用为另一类词的修辞方法。转品可以使语言形象、生动、活泼,幽默、风趣、含蓄、凝炼,还可以使句式整齐匀称,增强语言的表达效果。

    (1)我想让母亲尝尝鲜,她一定会高兴的。《荔枝》

    (2)母亲一见荔枝,脸立刻沉下来:“你财主了怎么着?这么贵的东西......”《荔枝》

    (3)春风又绿江南岸,明月何时照我还。《泊船瓜州》

    8、对 偶

    把字数相等、结构相同、以相关的两个句子或短语对称排在一起,表示相反、相关或相连意思的修辞方法。对偶给人的美是多方面的:音韵美,节奏美,均衡美,对称美。

    (1)天上五颜六色的火花结成彩,地上千千万万的灯火一片红。《开国大典》

    (2)在朦胧的寂静中,玉立着这棵白桦,在灿灿的金辉里,闪着晶亮的雪花。《白桦》

    (3)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春夜喜雨》

    9、排 比

    用三个或三个以上内容密切相关、结构相同或相似、语气一致的短语和句子接连说出来的修辞方法。排比给人以气势畅达,节奏鲜明,情感炽热之感。

    (1)漓江的水真静啊,静得让你感觉不到它在流动;漓江的水真清啊,清得可以看见江底的沙石;漓江的水真绿啊,绿得仿佛那是一块无瑕的翡翠。《桂林山水》

    (2)人们都爱秋天,爱她的天高气爽,爱她的云淡日丽,爱她的香飘四野。《我的“长生果”》

    (3)哪里要开山,哪里要架桥,哪里要把陡坡铲平,哪里要把弯度改小,都要经过勘测,进行周密计算。《詹天佑》

    10、回 环

    利用词序回环往复,表现两种事物或事理的相互关系的一种修辞方法。回环虽然在意义上前后没有什么改变,却不给人重复之感,强调的作用显而易见。

    (1)这样的山围绕着这样的水,这样的水倒映着这样的山。《桂林山水》

    (2)是的,保住了这黄土,我们才有这绿树,有了这绿树,我们才保住了这片土。《青山不老》

    (3)这样越垦越穷,越穷越垦,黄河中的泥沙也就越来越多,因而黄河决口、改道的次数也就越来越频繁。《黄河是怎样变化的》

    11、层 递

    用三个以上结构相似的句子或短语来表达事物性状的大小、长短、高低、轻重、深浅等方面的层层递升或递降的意思的一种修辞方法。层次之效果是层层强化,层次清晰,逻辑严密。

    (1)如果你独自驾舟环绕世界旅行,如果你只能带一样东西供自己娱乐,你会选择哪一样?一幅美丽的图画,一本有趣的书,一盒扑克牌,一个百音盒,还是一只口琴…… 《走遍天下书为旅》

    (2)我们姐弟几个都很高兴,买种、翻地、播种、浇水、没过几个月,居然收获了。 《落花生》

    (3)仔细瞧那浪花,近处的呈鲜绿色,远一点的呈翠绿色,再远的呈墨绿色,一层又一层,最后连成一片,茫茫的跟蓝天相接。《可爱的草塘》

    12、双 关

    在特定的语言环境里,利用言语的音义关系,表面上说的是一种意义,实际上说的是另一种意义,使要说的具有双重意义的修辞方法。双关可以使语义含蓄,其传递的言外之意、弦外之音,耐人寻味,发人深省。

    (1)你想四周为黑洞洞的,还不容易碰壁吗?《我的伯父鲁迅先生》

    (2)什么都没有了──所有靠斧头得到的一切,包括那些锋利的斧头。 《一个小村庄的故事》

    (3)突然,他的嘴角又浮起一丝微笑,那是因为他看见火车前进方向的右面,在一棵高大的白杨树身边,几棵小树正迎着风沙成长起来。《白杨》

    13、婉 曲

    不直说,或闪烁其词、或拐弯抹角,用委婉含蓄的话暗示自己要说的本意的修辞方法。婉曲以模糊代替直言,给人以含蓄与深沉之美感。

    (1)他回过头来对巫婆说:“不行,这个姑娘不漂亮,河伯不会满意的。麻烦你去跟河伯说一声,说我选个漂亮的,过几天就送去。”说完他叫卫士抱起巫婆,把他投进了漳河。 《西门豹》

    (2)她出去了,就再也没回来。《秋天的怀念》

    (3)随后,她给我读了纸条上的留言:“汤米,我要到另一个世界去歌唱。” 《用心灵去倾听》

    14、衬 托

    为了突出主要事物,用相似的、相关的或相反的事物作背景加以烘托的一种修辞方法。将人、物、事放在特定的背景下,情景交融,这背景也就有了情。

    (1)湛蓝的天空中挂着一轮金黄的圆月,下面是海边的沙地,都种着一望无际的碧绿的西瓜,其间一个是一二岁的少年,项带银圈,手捏一柄钢叉,向一匹猹尽力地刺去。那猹却将身一扭,反从他的胯下逃走了。《少年闰土》

    (2)天冷极了,下着雪,又快黑了。这是一年的最后一夜──大年夜。 《卖火柴的小女孩》

    (3)刚进院里,以墙绿葱葱的爬强虎扑入眼帘。夏天的燥热仿佛一下子减去了许多。阳光都变成了绿色的,像温柔的小精灵一样在上面跳跃着,闪烁着迷离的光点。《那片绿绿的爬山虎》

    15、对 照

    对照:把两种相互对应的事物或同一事物的不同方面并列在一起形成鲜明的对比的一种修辞方法。有比较,才有鉴别,通过比较,发现差别,各自的特征便都得到了强调。

    (1)步子虽然很小很小,作用却很大很大。《和时间赛跑》

    (2)同样的道理,齐国人在齐国能安居乐业,好好地劳动,一到楚国,就做起盗贼来了,也许是两国的水土不同吧。《晏子使楚》

    (3)为人民利益而死,就比泰山还重;替法西斯卖力,替剥削人民和压迫人民的人去死,就比鸿毛还轻。《为人民服务》

    16、迭 现

    把三个或三个以上的一系列画面、一个个镜头、一串串形象描写出来的一种修辞方法。迭现可以使形象鲜明,如历历在目,既增强视觉形象,又能增强听觉、嗅觉、触觉等方面的感受力。

    (1)他正在厨房里,紫色的圆脸,头戴一顶小毡帽,颈上套一个明晃晃的银项圈。《少年闰土》

    (2)大的、小的、花的、黑的、有的站在树枝上叫,有的飞起来、有的朴翅膀。《鸟的天堂》

    (3)它们翻滚着,缠绕着,拥挤着,厮咬着,昂首甩尾,腾空而起,一路挟雷裹电,咆哮而来。《黄河魂》

    17、摹 绘

    把人或事物的声音、颜色、情状如实地摹写出来的一种修辞方法。具体化、形象化、鲜明化,如闻其声、如见其形、如临其境。增强语言艺术的感染力。

    (1)沙沙沙,沙沙沙。春雨姑娘在绿色的叶丛弹奏着乐曲。《笋芽》

    (2)轰隆隆!轰隆隆!雷公公把藏了好久的大鼓重重地敲了起来《笋芽》

    (3)雨改变了山林的颜色。阳光下,山林的色彩层次多得几乎难以辨认,有墨绿、翠绿,有淡青、金黄,也有火一般的颜色。《山雨》

    18、反 复

    重复使用同一词语、句子或句群的一种修辞方法。运用反复可以加强语势,抒发强烈情感,分清文章脉络、层此,增强语言节奏感。

    (1)一百五十里是草原,再走一百五十里,也还是草原。《草原》

    (2)再见了,亲人!再见了,亲爱的土地!《再见了,亲人》

    (3)永远那么纯洁,永远那么活泼,永远那么鲜明,冒,冒,冒,好像永远不感到疲乏,只有自然有这样的力量!《趵突泉》

    19、设 问

    提出问题,以引起人们地注意和思索,接着自己回答问题,或问而不答的一种修辞方法。反复可以突出文章的主题,强调某种观点,抒发某种感情,渲染气氛,加强语势,使文章生动活泼,波澜起伏。

    (1)不同的植物为什么开花的时间不同呢?原来,植物开花的时间,与温度、湿度、光照有着密切的关系。《花钟》

    (2)但是懒的人怎么会知道有几棵树枯萎了呢?《桃花心木》

    (3)假如自然界真的没有灰尘,我们将面临怎样的请形呢?《假如没有灰尘》

    20、反 问

    是一种无疑而问,明知故问;用疑问的形式表示明确的意思,文而不答,答案寓于反问之中的一种修辞方法。反问可增强语言的力量,把确定的意思表达得更加鲜明,不容置疑。

    (1)可是今天,跟志愿军叔叔分别的今天,你怎么落泪了呢?《再见了,亲人》

    (2)日出江花红胜火,春来江水绿如蓝。能不忆江南?《江南好》

    (3)我简直记不起几时有过这样的夜晚了,还谈得上什么打鱼!《穷人》

    21、舛 互

    对事物既全部肯定,又部分否定;或既全部否定,又部分肯定。看似悖于事理实则符合常情。舛互的作用在于强调近乎矛盾对立之中的某一方面,使之更为醒目、突出,以期给读者留下深刻的印象。

    (1)初入草原,听不见一点声音,也看不见什么东西,除了一些忽飞忽落的小鸟。《草原》

    (2)起初是全场肃静,只听见炮声,只听见国旗和许多旗帜飘拂的声音,到后来,每一声炮响,全场就响起雷鸣般的掌声。《开国大典》

  • 《小学1-6年级语文课本中的修辞集锦,善用修辞巧作文!》
  • ●比 喻●

    依据联想和想象,抓住本质不同事物之间的相似点,用一种事物来描写所要表现的另一事物的修辞方式叫比喻。

    (1)荷叶挨挨挤挤的,像一个个碧绿的大圆盘。《荷花》

    (2)只见白浪翻滚,形成一道两丈多高的白色长城。《观潮》

    (3)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静夜思》

    ●比 拟●

    把物当作人或把人当作物,把此物当作彼物来说来写的一种修辞方法。比拟可以分为拟人和拟物两种。

    (1)从那时起,蒲公英成了我们最喜爱的一种花。它和我们一起睡觉,和我们一起起床。《金色的草地》

    (2)死亡在洪水的狞笑声中逼近。《桥》

    (3)那长长的柔软的柳枝,随风飘动着。婀娜的舞姿,是那么美,那么自然。有两三枝特别长的,垂在水面上,画着粼粼的波纹。当水鸟站在它的腰上唱歌时,流水也唱和着,发出悦耳的声音。《小桥流水人家》

    ●借 代●

    不直接说出要说的人或事物本来的名称,而借用和该人或该事物密切相关的人或事物的名称去代替的一种修辞方法。

    (1)一群泪痕满面的红领巾,相互扶着肩,踮着脚望着,望着……《十里长街送总理》

    (2)我正看得入神,西边又飞起一只大蝴蝶,橘红色的身子布满墨绿色的斑纹,呼扇着翅膀缓缓上升。《放风筝》

    (3)他开始教化“星期五”。“星期五”很快成为他的好帮手。《鲁滨孙飘流记》

    ●夸 张●

    用远远超过客观现实的说法来渲染强调事物的某一特点的修辞方法。夸张既可以对事物夸大升级,也可对事物缩小降级。夸张可以渲染气氛,突出事物的特征,增强语势,加强幽默感。

    (1)那当然,“棒打狍子瓢舀鱼,野鸡飞到饭锅里”。《可爱的草塘》

    (2)假如没有这泉,济南定会丢失一半的美。《趵突泉》

    (3)女人的又矮又瘦,身子很单薄,简直一阵风能把她吹倒似的。《古井》

    ●拈 连●

    利用上下文语义的关联,把适用于彼事物的词语顺势拈来巧妙地连用到此事物上的一种修辞方法。

    (1)我合上书,咽了一口唾沫,好像把所有的智慧都吞下去了。《窃读记》

    (2)人们多么希望车子能停下来,希望时间能停下来。《十里长街送总理》

    (3)我把那个女孩说的话写给他:“鱼游到你的纸上来啦!”

    他笑了,笑得那么甜,他接过笔在纸上又加了一句:“先游到了我的心里。” 《鱼游到了纸上》

    ●移 就●

    两项事物相关联,叙述中将原描写此一事物的修饰语移来描写另一事物的性状的修辞方法。移就可以把人物的感情渗透到景色之中,使人感到情景交融,增强语言的抒情气氛。

    (1)一排排大雁追上白云,撒下一阵阵暖暖的叮咛。《听听,秋的声音》

    (2)每条岭都是那么温柔……《林海》

    (3)罪恶的子弹还在威胁着娇嫩的“和平之花”。《一个中国孩子的呼声》

    ●转 品●

    在特定的语言环境里,临时改变一个词的词性,而活用为另一类词的修辞方法。转品可以使语言形象、生动、活泼,幽默、风趣、含蓄、凝炼,还可以使句式整齐匀称,增强语言的表达效果。

    (1)我想让母亲尝尝鲜,她一定会高兴的。《荔枝》

    (2)母亲一见荔枝,脸立刻沉下来:“你财主了怎么着?这么贵的东西......”《荔枝》

    (3)春风又绿江南岸,明月何时照我还。《泊船瓜州》

    ●对 偶●

    把字数相等、结构相同、以相关的两个句子或短语对称排在一起,表示相反、相关或相连意思的修辞方法。对偶给人的美是多方面的:音韵美,节奏美,均衡美,对称美。

    (1)天上五颜六色的火花结成彩,地上千千万万的灯火一片红。《开国大典》

    (2)在朦胧的寂静中,玉立着这棵白桦,在灿灿的金辉里,闪着晶亮的雪花。《白桦》

    (3)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春夜喜雨》

    ●排 比●

    用三个或三个以上内容密切相关、结构相同或相似、语气一致的短语和句子接连说出来的修辞方法。排比给人以气势畅达,节奏鲜明,情感炽热之感。

    (1)漓江的水真静啊,静得让你感觉不到它在流动;漓江的水真清啊,清得可以看见江底的沙石;漓江的水真绿啊,绿得仿佛那是一块无瑕的翡翠。《桂林山水》

    (2)人们都爱秋天,爱她的天高气爽,爱她的云淡日丽,爱她的香飘四野。《我的“长生果”》

    (3)哪里要开山,哪里要架桥,哪里要把陡坡铲平,哪里要把弯度改小,都要经过勘测,进行周密计算。《詹天佑》

    ●回 环●

    利用词序回环往复,表现两种事物或事理的相互关系的一种修辞方法。回环虽然在意义上前后没有什么改变,却不给人重复之感,强调的作用显而易见。

    (1)这样的山围绕着这样的水,这样的水倒映着这样的山。《桂林山水》

    (2)是的,保住了这黄土,我们才有这绿树,有了这绿树,我们才保住了这片土。《青山不老》

    (3)这样越垦越穷,越穷越垦,黄河中的泥沙也就越来越多,因而黄河决口、改道的次数也就越来越频繁。《黄河是怎样变化的》

    ●层 递●

    用三个以上结构相似的句子或短语来表达事物性状的大小、长短、高低、轻重、深浅等方面的层层递升或递降的意思的一种修辞方法。

    (1)如果你独自驾舟环绕世界旅行,如果你只能带一样东西供自己娱乐,你会选择哪一样?一幅美丽的图画,一本有趣的书,一盒扑克牌,一个百音盒,还是一只口琴…… 《走遍天下书为旅》

    (2)我们姐弟几个都很高兴,买种、翻地、播种、浇水、没过几个月,居然收获了。 《落花生》

    (3)仔细瞧那浪花,近处的呈鲜绿色,远一点的呈翠绿色,再远的呈墨绿色,一层又一层,最后连成一片,茫茫的跟蓝天相接。《可爱的草塘》

    ●双 关●

    在特定的语言环境里,利用言语的音义关系,表面上说的是一种意义,实际上说的是另一种意义,使要说的具有双重意义的修辞方法。双关可以使语义含蓄,其传递的言外之意、弦外之音,耐人寻味,发人深省。

    (1)你想四周为黑洞洞的,还不容易碰壁吗?《我的伯父鲁迅先生》

    (2)什么都没有了──所有靠斧头得到的一切,包括那些锋利的斧头。 《一个小村庄的故事》

    (3)突然,他的嘴角又浮起一丝微笑,那是因为他看见火车前进方向的右面,在一棵高大的白杨树身边,几棵小树正迎着风沙成长起来。《白杨》

    ●婉 曲●

    不直说,或闪烁其词、或拐弯抹角,用委婉含蓄的话暗示自己要说的本意的修辞方法。婉曲以模糊代替直言,给人以含蓄与深沉之美感。

    (1)他回过头来对巫婆说:“不行,这个姑娘不漂亮,河伯不会满意的。麻烦你去跟河伯说一声,说我选个漂亮的,过几天就送去。”说完他叫卫士抱起巫婆,把他投进了漳河。 《西门豹》

    (2)她出去了,就再也没回来。《秋天的怀念》

    (3)随后,她给我读了纸条上的留言:“汤米,我要到另一个世界去歌唱。” 《用心灵去倾听》

    ●衬 托●

    为了突出主要事物,用相似的、相关的或相反的事物作背景加以烘托的一种修辞方法。将人、物、事放在特定的背景下,情景交融,这背景也就有了情。

    (1)湛蓝的天空中挂着一轮金黄的圆月,下面是海边的沙地,都种着一望无际的碧绿的西瓜,其间一个是一二岁的少年,项带银圈,手捏一柄钢叉,向一匹猹尽力地刺去。那猹却将身一扭,反从他的胯下逃走了。《少年闰土》

    (2)天冷极了,下着雪,又快黑了。这是一年的最后一夜──大年夜。 《卖火柴的小女孩》

    (3)刚进院里,以墙绿葱葱的爬强虎扑入眼帘。夏天的燥热仿佛一下子减去了许多。阳光都变成了绿色的,像温柔的小精灵一样在上面跳跃着,闪烁着迷离的光点。《那片绿绿的爬山虎》

    ●对 照●

    对照:把两种相互对应的事物或同一事物的不同方面并列在一起形成鲜明的对比的一种修辞方法。有比较,才有鉴别,通过比较,发现差别,各自的特征便都得到了强调。

    (1)步子虽然很小很小,作用却很大很大。《和时间赛跑》

    (2)同样的道理,齐国人在齐国能安居乐业,好好地劳动,一到楚国,就做起盗贼来了,也许是两国的水土不同吧。《晏子使楚》

    (3)为人民利益而死,就比泰山还重;替法西斯卖力,替剥削人民和压迫人民的人去死,就比鸿毛还轻。《为人民服务》

    ●迭 现●

    把三个或三个以上的一系列画面、一个个镜头、一串串形象描写出来的一种修辞方法。迭现可以使形象鲜明,如历历在目,既增强视觉形象,又能增强听觉、嗅觉、触觉等方面的感受力。

    (1)他正在厨房里,紫色的圆脸,头戴一顶小毡帽,颈上套一个明晃晃的银项圈。《少年闰土》

    (2)大的、小的、花的、黑的、有的站在树枝上叫,有的飞起来、有的朴翅膀。《鸟的天堂》

    (3)它们翻滚着,缠绕着,拥挤着,厮咬着,昂首甩尾,腾空而起,一路挟雷裹电,咆哮而来。《黄河魂》

    ●摹 绘●

    把人或事物的声音、颜色、情状如实地摹写出来的一种修辞方法。具体化、形象化、鲜明化,如闻其声、如见其形、如临其境。增强语言艺术的感染力。

    (1)沙沙沙,沙沙沙。春雨姑娘在绿色的叶丛弹奏着乐曲。《笋芽》

    (2)轰隆隆!轰隆隆!雷公公把藏了好久的大鼓重重地敲了起来《笋芽》

    (3)雨改变了山林的颜色。阳光下,山林的色彩层次多得几乎难以辨认,有墨绿、翠绿,有淡青、金黄,也有火一般的颜色。《山雨》

    ●反 复●

    重复使用同一词语、句子或句群的一种修辞方法。运用反复可以加强语势,抒发强烈情感,分清文章脉络、层此,增强语言节奏感。

    (1)一百五十里是草原,再走一百五十里,也还是草原。《草原》

    (2)再见了,亲人!再见了,亲爱的土地!《再见了,亲人》

    (3)永远那么纯洁,永远那么活泼,永远那么鲜明,冒,冒,冒,好像永远不感到疲乏,只有自然有这样的力量!《趵突泉》

    ●设 问●

    提出问题,以引起人们地注意和思索,接着自己回答问题,或问而不答的一种修辞方法。反复可以突出文章的主题,强调某种观点,抒发某种感情,渲染气氛,加强语势,使文章生动活泼,波澜起伏。

    (1)不同的植物为什么开花的时间不同呢?原来,植物开花的时间,与温度、湿度、光照有着密切的关系。《花钟》

    (2)但是懒的人怎么会知道有几棵树枯萎了呢?《桃花心木》

    (3)假如自然界真的没有灰尘,我们将面临怎样的请形呢?《假如没有灰尘》

    ●反 问●

    是一种无疑而问,明知故问;用疑问的形式表示明确的意思,文而不答,答案寓于反问之中的一种修辞方法。反问可增强语言的力量,把确定的意思表达得更加鲜明,不容置疑。

    (1)可是今天,跟志愿军叔叔分别的今天,你怎么落泪了呢?《再见了,亲人》

    (2)日出江花红胜火,春来江水绿如蓝。能不忆江南?

    《江南好》

    (3)我简直记不起几时有过这样的夜晚了,还谈得上什么打鱼!《穷人》

    ●舛 互●

    对事物既全部肯定,又部分否定;或既全部否定,又部分肯定。看似悖于事理实则符合常情。舛互的作用在于强调近乎矛盾对立之中的某一方面,使之更为醒目、突出,以期给读者留下深刻的印象。

    (1)初入草原,听不见一点声音,也看不见什么东西,除了一些忽飞忽落的小鸟。《草原》

    (2)起初是全场肃静,只听见炮声,只听见国旗和许多旗帜飘拂的声音,到后来,每一声炮响,全场就响起雷鸣般的掌声。《开国大典》

  • 《不会描写修辞的孩子,看过这篇范文点评一下子开悟了!》
  • 导读:有的孩子写作文好作难,咬两个小时笔杆,只能挤出几行字。而有的孩子则相反,动辄下笔千言,仿佛有说不完的话。区别在哪里?一是头脑中有没有素材,二是会不会将素材呈现出来。今天我们通过分析点评一篇范文,来讲讲如何运用描写和修辞的问题,这两个问题常常把孩子们分成会写作文和不会写作文的两个群体。

    异乡的雨

    长沙青竹湖湘一初一 徐小妮

    未曾想到,在以阳光著称的伊比利亚,我竟然遇上了这样一场瓢泼大雨。

    这是一句叙述,叙述一般用来交代时间、地点、人物、事件等要素。叙述的特点是平实简练,常常用于开头、过渡、归纳等场景。通过上面这句叙述,我们了解到这些“干货”:地点是伊比利亚半岛,要写的事件是一场瓢泼大雨。

    墨色的浓云挤压着天空,吞噬了刚刚的满目艳阳,沉沉的仿佛要坠下来,压得整个世界都静悄悄的。狂暴的风在罗马水道桥的廊柱间凌厉地穿梭着,水道桥褪去了金色的光芒,光线瞬间阴沉了下来。——正是“山雨欲来风满楼”。

    本文的主要任务是写一场大雨,但先不写雨,宕开一笔,作者先写云和风。如果整场大雨是一个事件的话,事件是有开端的,“山雨欲来风满楼”就是这个下雨事件的开端。如果雨是主要人物的话,在它登场之前,写云和风这些配角和陪衬,就是给雨这个主人公造势。我们写作文的时候,也要注意使用这种笔法,不要三句两句就把要说的话说完了。

    突然,一道刺眼的闪电从水道桥上划过,墨色长空被撕裂了。一群急于归巢的鸟儿在廊柱间穿梭,影子在三层桥柱间忽隐忽现。我看见那矫健的身影飞翔着,好似罗马诸神的使者,在桥廊间徘徊回转。

    文章的节奏应该是波澜起伏的,写云和风,是把情绪往上推,到了闪电,出现了一个小小的高点。高点之后,作者写了归巢的鸟儿,这个节奏又是稍稍舒缓的。因为水道桥是古罗马建筑的遗迹,所以作者看到归巢的鸟儿,仿佛看到了罗马诸神的使者。虽然这里没有展开写历史,但文章给了读者展开想象的空间。

    刹那间,一阵震耳欲聋的雷声“轰隆隆”如山洪般汹涌而来。那愤怒的声音有如刃剑相击,又如夸父的吼叫一般排山倒海。雷声刚过,狂风便卷着暴雨倾泻而下。风追着雨,雨赶着风,铺天盖地的雨链如长鞭一般挥舞下来,有的落在了水道桥巨大的石砖上,又立刻被弹了回来,仿佛有无穷的生命力;有的落在墙面上,瞬间破碎成无数个碎片;还有的击在桥拱上,稍稍停留,便纵身汇入茫茫江水中了。到处都是跃动的水花,像冲锋陷阵的军士,随着千军万马,疯狂地敲打着水道桥,发出噼里叭啦的声响。

    如果说前面的云、风、闪电、鸟儿都是诉诸视觉的话,雷的汹涌而至则一下子解锁了听觉功能。作者开始密集地使用比喻,“如山洪”“如刃剑相击”“如夸父的吼叫”。所谓比喻,就是拿我们容易理解的东西,去形容我们不能理解的东西。这样一来,我们就知道伊比利亚的雷声是什么样子的了。

    暴雨是本文的主角,现在暴雨来了,要怎么写这些主角?比喻是必不可少的,“雨链如长鞭一般挥舞”,“水花像冲锋陷阵的军士”……除此之外,还要注意有条理地进行描写,整体之外还要有局部。文中使用了“有的……有的……还有的……”,目的就是要把雨的细节分层次地描绘出来。

    风也来助阵,与夏雨对峙起来,“呼——呼——呼——”“哗——哗——哗——”水道桥也不示弱,发出“啪——啪——啪——”的声响。它们你来我往,像在呐喊助威,激情的火花在天空中划出一道道光亮。随着一声巨大的霹雳,整个世界都仿佛战栗了。雨水飞溅着,狂风咆哮着,交织在一起如金声玉振,如黄钟大吕,如风声鹤唳,如雷舞霹雳。激昂的曲调渲染着周围的一切,让人不禁惊讶,雨水竟有这样的力量。

    如果说这场暴雨是一出话剧,人物(云、风、电、雷、雨)一一登场,现在是要进行协奏与对话了。果然,风、雨、水道桥、闪电、霹雳搏击于一处,展现着激情与力量。作者一连用了四个“如”,如金声玉振,如黄钟大吕,如风声鹤唳,如雷舞霹雳,将这场关于暴雨的话剧推向了最高潮。

    过了一会儿,风停了,雨也渐渐小了。细雨乱如麻,雨丝变得迷蒙起来,耳畔又传来弗拉明戈的音乐。雨声、吉它声与低沉的男声交织在一起,缓缓拨动心弦,演绎成了一曲动人的西班牙情歌。

    必须又一次说到节奏,好的作者能够把读者的情绪送到高点,还要能够把他们稳稳地接住,就像大人送孩子打秋千一样。狂风暴雨之后,是一曲动人的西班牙情歌,文章到此结束,读者的头脑中总有什么东西余音袅袅。

    周东飞老师点评

    如果我们对这篇文章进行分类,那么说它是一篇游记、一篇散文、一篇写景状物的记叙文都是可以的。写一场暴雨,这样的文章非常考验中小学生。原因是,这个年龄段的孩子对于静态的东西没有把控能力。本文的作者是小学生六年级升初中一年级的学生,能够把一场发生在西班牙的暴雨写得如此生动精彩,着实不容易。

    作为古罗马建筑遗迹的水道桥,是一处著名的景点。旅游遇到下雨,一般大家都会觉得非常扫兴。作者没有,从这篇作文呈现的结果来看,当时的作者是非常投入地进行了对于异乡暴雨的观察与体验。尤其对于写景状物这类作文,没有细致的观察体验,就不可能有精彩的作文。当然,除了现场的观察之外,综合材料的准备也是需要的。比如,关于水道桥与古罗马的关系、西班牙和伊比利亚半岛的文化特点等等。

    本文在写作上的特点,一是描写手法,二是修辞手法。其实,这两大手法,也是中小学生写好记叙文必须具备的素养。这篇文章,如果用纯粹的叙述,只能写成:“我在西班牙水道桥旅游,遇到了一场大雨。先是云,再是风,后来有闪电,有雷声,然后雨就下来了。——真是有意义的一天。”作者没有写成这样,首先要归功于丰富的描写手法。

    我们都知道,描写人物的时候有所谓外貌、神态、动作、心理等等多种描写方法。那么,到了描写风雨雷电的时候,我们是不是用“环境描写”一句话就能把这一切给概括了呢?当然不可以。在这里,风雨雷电就是“人物”就是主角,它们不是谁的“环境”。所以,我们看到作者描写了各种动作:浓云吞噬了艳阳,风在廊柱间穿梭,闪电撕裂了长空,雷声汹涌而来,暴雨倾泻而下……各种动作,各种神态,各种声响,听声如在耳边,看景如在眼前。

    修辞手法中,用得最多也是最成功的当属比喻。写雨,如挥舞的长鞭,如冲锋陷阵的军士。写雷声,如山洪,如刃剑相击,如夸父的吼叫。写归巢的鸟儿,如罗马诸神的使者。写风雨交加、电闪雷鸣,如金声玉振,如黄钟大吕,如风声鹤唳,如雷舞霹雳。比喻之外,还有夸张、拟人、对比、引用等修辞手法的运用。描写和修辞的联合运用,让文章具体生动活泼耐读。

    写记叙文,描写和修辞一定要用到位,你GET到了吗?

  • 《思维的层次性》
  •  层递,是一种修辞方法。即按照事物性状的大小,长短、高低、远近、轻重、深浅、难易等等差别,有层次地去叙述。它表达客观事物逐步发展的关系和作者逐层加重的思想感情色彩,所以也叫层递着色。 层递,从形式上看,有递升和递降两种。递升,语句表达的形式是逐步上升;递降,语句表达的形式逐步下降。但无论哪一种方式,表达的都是事物的发展意义的推进,思想感情的加深加浓。同时,在实际运用层递这种修辞方法时,还要求必须具备两个条件:第一,要叙述的事物至少有两个;第二,这些事物之间必须构成大小、长短、高低、远近、轻重、深浅、难易等比例关系;而且彼此间相互衔接。

     比如现代作家丰子恺的散文《渐》的开头: ’在不知不觉之中,天真烂漫的孩子“渐渐”变成野心勃勃的青年;慷慨豪侠的青年“渐渐”变成冷酷的成人;血气旺盛的成人“渐渐”变成顽固的老头子。因为其变更是渐进的,一年一年地,一月一月地,一日一日地,一时一时地,一分一分地,一秒一秒地渐进,犹如从斜度极缓的长远的山坡上走下来,使人不察其递降的痕迹,不见其各阶段的境界,而似乎觉得常在同样的地位,恒久不变,又无时不有生的意趣与价值,于是人生就被确实肯定,而缓缓进行了。 显然,这段文字符合使用层递法的先决条件:四种年龄段的人之间有比例关系,且是衔接的;六种时间名词之间也有比例关系,且是衔接的.另外,从语言形式看,前半段属一于递升式—由幼小到衰老;后半段属于递降式—由漫长如年到短暂似秒。

     无论是何种形式,它们都表现了人在时间流逝中逐渐衰老。而且这种表现的程度是逐渐加重的. 吴越不同学在她的作文《“六一”,你使我依恋》中运用了层递着色的修辞方法: “只记得那天早晨,妈妈给我换上了新衣服,带我去幼儿园参加联欢会。中午,老师给我们一人一块印着小花的奶油蛋糕。下午,爸爸特意带我上公园。在路上,他告诉了我‘六一’节的来历.” 这是运用了时间层递的方式.由早晨到中午、到下午,是一天中时间的演进。同时,从穿新衣、吃蛋糕、去公园、懂得“六一”节的来历,也是“我”思想认识的一个深入和发展。 ‘操场上,一个、两个、三个四个……我们一年级的十一名小同学逐次走到迎风招展的队旗前。” 这是运用了数量层递的方式.“一个、两个、三个、四个……”,数量的递进,反映了少先队组织的壮大.同时,也写出了入队仪式的庄严,在“我”心中打下了多么深刻的印记。

     “我们每人头戴亲手做的可的动物头饰,从教室跳到楼道,又从楼道跳到操场,手拉手围着圈跳起了友谊舞.’ 这是运用了空间层递的方式。从教室到楼道再到操场,是由室内到室外的空间递进,从中显示出“我们”的欢快心 I情。 “‘欧’—”不同地区、不同国家的孩子们齐声欢呼起来。” 这是运用了范围层递的方式。从地区到国家,是范围的扩大,由此反映出中外各国孩子们的纯真友谊. 在散文创作中,层递的方式远不止吴越千同学作文中用到的四种.但这四种方式确是人们所常用的.只要运用得好,层递着色这种修辞方式是能很好地显示作者思维的层次性,逐步加深文章感情色彩的.

  • 《写景中常用的修辞方法之比喻》
  • 上文列举的古今中外著名作家成功的写景片段是多么具体、形象啊!是多么富于造型性、真实感啊!我们认真地分析一下这些景物描写为什么那样栩栩如生,能使读者如临其境,如闻其声,如见其人呢?原因是多方面的。其中之一是,许多作家不约而同地、精妙地运用了比喻、拟人、夸张、摹状等修辞方法(修辞格)o准确、恰当地使用修辞方法有助于把景物写得具体、形象、真实感人,增强景物描写的造型性和表现力。我们在学习写景时,也应借鉴、吸收著名作家在景物描写中运用修辞方法的成功经验。

    比喻就是人们常说的“打比方”。它是利用两个不同1'x;0事物之间的相似点,以一个事物比作另一事物的修辞方式。一般是用人们熟知的浅显的其体的'9}物来说明或描述人们生疏的、,深奥的、抽象的事物。比喻J去一种丧现力很强、使用最广泛的修辞方式。贴切的比喻能增加语.丫的形象性和21二动性,能突出被描绘事物的某一方面特征,加深人们的印象,帮助读者深刻地认识事物的本质。《例城】半夜里,忽然醒来,才觉得寒气逼人,刺入肌骨,浑身打着颤。把毯子卷得更紧些,把身子蜷起来乡还是睡不着。天上闪烁的星星好象黑色幕上缀着的宝石,它跟我们这样地接近哪!黑的山峰象巨人一样矗立在面前。四周的山把这山谷包围得象一口井。上边和下边有儿堆火没有熄;冻醒为同志们围着火堆小声地谈着话。除此以外,就是寂静。耳朵里有不可捉摸的声响,极远的又是极近的,极洪大的又是极细切的,象春蚕在咀嚼桑叶,象野马在平原上奔驰,象山泉在呜咽,象波涛在澎湃。不知什么时候又睡着了。

    (陆定一:《老山界》) 《老山界》这篇文章是记述红军在长征中,以坚强的意志和革命乐观主义的精神,战胜困难,翻越险峻的高山—“老山界”的情景。节选的这段是写红军,半夜醒来在山上看到的夜景。作者用比喻手法绘形绘声地将山上的夜景再现出来:把天上闪烁的星星比作黑色幕上缀着的宝石,是那样的晶莹明亮;把山峰比作矗立的巨人,把山谷比作并,山峰是多么高耸峻峭,山谷是多么低矮狭窄。这时耳朵里听到的是一种不可捉摸的声响,而且这种声响给人的感觉,既是“极远的又是极近的”,既是“极洪大的又是极细切的”。怎样把这种一般人不曾有过的特殊的感受,具体形象地描摹出来呢?于是作者又恰当地选用比喻方法,连续设喻,以春蚕咀嚼桑叶,野马奔驰,山泉呜咽,波涛澎湃这些人们熟知的经常听得到的声音,从不同的方而来形象地描绘。把深山半夜里的风声、水声、林木呼啸声等等在峰峦峡谷中,反响迥荡,交错混杂,变化多端的声响描写得多么具体逼真!读了这段景物描写,我们可以想象,一个经过长途行军、跋山涉水、极度疲劳、露宿深山的红军战士的心情是多么愉快,意志是多么坚强!【例巧】曲曲折折的荷塘上面,弥望的是田田的叶子。叶子出水很高,象亭亭的舞女的裙。层层的叶子中间,零星地点缀着些白,有袅娜地开着的,、有羞涩地打着朵儿的;正如一粒粒的明珠,又如碧天里的星星。微风过处,送来缕缕清香,仿佛远处高楼上渺茫的歌声似的。这时候叶子与花也有、丝的颤动,象闪电般,零时传过荷塘的那边去了。叶子本是肩并肩密密地挨着,这便宛然有了一道凝碧的波痕。叶子底下是脉脉的流水,遮住了,不能见一些颜色,而叶子却更见风致了。

    (朱自清:《荷塘月色》, 载《朱自清文集》)

    既有远观的轮廓,又有近视的特写,构成形象生动的意境。荷叶碧绿繁茂,一层又一层;荷花洁白,东一朵西一朵,千姿百态。怎样把这种景象勾画出来呢?以“袅娜”、“羞涩”的描绘,赋予荷花以美女的神情动态。作者不以此为满足,又接连设I俞。用“一粒粒明珠”比喻在苍茫的月光映照下,洁白的 “荷花”,用“碧天里的星星”比喻在淡淡的月光照耀下,一片碧绿的荷叶丛中,隐隐闪烁的“朵朵白花”。作者连用比喻,从不同的角度,把荷花在月下的形态、光泽描绘得栩栩如生,晶莹可,同时也衬托出月色的朦胧。以上主要从视觉方面描写荷叶、荷花的静态形象。接着,又用一个比喻,把文章由写荷塘的静态过渡到写它的动态。作者用“仿佛远处高楼上渺茫的歌声似的”比作微风“送来缕缕清香”1这个比喻,让人们从舒缓、悠扬的歌声中一去体会荷香的似有一f }t无,时断时续,捉摸不定。这个比喻初看起来似乎摊“合情理,但细细体味又觉得“缕缕清香”和“渺茫的砍声”邻有飘渺断续,似有若无的特点。它把视觉、嗅觉、听觉交织在一起.显得十分传神,似淡淡荷香沁人心脾,如悠扬婉转的歌声悦耳动听。因而觉得用“歌声”比作“花香”真切新奇。微风送来荷香,荷叶与荷花“也有一丝的颤动”。为什么作者把它比喻成“闪电”呢?我们不要忘记,这是在苍茫的淡淡的月色笼罩下的荷花,月照的反光作用,使作者产生这样形象的感受。从这里也可以肴出作者写荷花也罢,写荷叶也罢,始终围绕肴淡淡的月光这个景物特征来描摹,来进行比喻的。

    从以上的举例说明中,可以体会到:①拿来打比方的事物(喻体)同被比方的事物(本体)必须是本质上完全不同,而又在某一方面有相似点;②运用比喻要贴切、生动,力才新颖,不落俗套,才能为群众喜闻乐见;③要注意比喻的思想性,根据内容的需要,灵活运用比喻。除此之外,还要注意用通俗、浅显、具体的事物比喻探奥、抽象、难懂的事物。这样才能充分发挥比喻的作用。

  • 《比较修辞法》
  •     “比较”是一种修辞方法,也是写作中常常用到的一种写作技法。它的特点是把两个或两个以上的事物的不同点或相似点加以比较,从而突出事物的特征,达到给人以鲜明印象的表达效果。只是修辞中的“比较”常常只出现在句子或段落之中,属于语言表达片面的技巧,而写作技法中的“比较”,则至少要表现在段与段之间,甚至表现在文章的主体内容方面,因而写作技法中的“比较”,它包容的范围要广泛得多了。 比较技法中,由于相比的角度不同,又可以再分为“对比”和“类比”.“对比”是把相互对立的方面或极不相同的事物放在一起对照,用来说明事物的不同之处.突出它们之间的相异;“类比”是把在某一点上相似的事物放在一起比较,找出它们的相似之处。“对比”突出不同,“类比” 寻找相似,这是它们的区别,但它们又同属于“比较”技法。

        在同一篇文章中,可以只运用对比,也可以只用类比,还可以同时运用对比和类比,效果更好。 对比和类比(也就是比较)如果运用得好,用来相比的事,或者人,或者情况,或者事物就会从本质上得到了突出,给人深刻鲜明的印象,也能让文章的中心意思得到很好的体现,而不象那些写得平平淡淡的文章,给人的印象也平平淡淡。((爸爸和茵老师》是一篇六年级同学的作文,它就很好地运用了“比较,’的方法,而且“比较”中的“对比” 和“类比”都运用了,效果不错。文章写的是“爸爸”和 “丙老师”,写的是他们对“我”的的相同和不同,赞美了老师,表达了小作者所赞许的长辈对晚辈所应当采取的真正的爱的方式,文章给人印象挺探。文章写相同时运用了类比的方法,写不同时运用了对比的方法.比如,文章一开始就用类比的方法写出了爸爸与老师的相似之点:身材、容貌、声音、笑容几乎都一样,于是“我”就几乎把老师当成了爸爸。

        这样写,爸爸与老师相同之处鲜明地写出来了,再写“我”在课堂上说“爸爸.什么事?”时也就有了依据,让人哑然失笑的同时,又觉得“理所当然”.“类比”的好处在这里得到了鲜明的体现。 但是,老师和爸爸毕竟不是一个人,他们对“我”的爱也是有区别、甚至是有根本区别的.这区别在哪里?于是文章又运用对比写法,通过“代写作文”对比地写出了爸爸与老师的不同:爸爸疼爱女儿,代写了作文,丙老师却决不允许,他声音虽是“轻轻的”,目光却是“严厉的”,并告诉 “我”“依靠别人,小苗长不成健壮的大”的道理。同一件事,两种不同的处理方法,对比写出,鲜明地突出了爸爸与苗老师的不同,也突出了苗老师爱的特色:爱而不溺爱,严格要求自己的学生

        这种爱更深也更正确.对比写法的运用,突出了人物,也突出了文章的中心思想. 《爸爸和苗老师》不仅在文章的不同段落分别运用了类比和对比写法,有时还交又使用,例如文章的最后部分,既写爸爸和老师的相同点(慈爱的日光),又写了不同点(爸爸眼神中有一丝愧意),对比、类比同时运用,也起到了使表达效果鲜明的作用. 从这篇文章来看,运用比较的技法并不难掌握,是不是? 最后应当说明的是,“比较”与“比拟”有相似的地方,例如它们都有‘比”一的因素,但是又有区别,“比较” 侧重点是在突出相比的事物的不同或相似,比较的双方主、次关系不明显;“比拟”的侧重点是在用甲事物说明、描写乙事物,被说明、被描写的事物是主要的.

  • 《委婉曲达手法》
  •     委婉原是一种修辞方法,特点是有话不直说,而是采用一种委婉含蓄的方式表达思想和感情。由它扩展而成的委婉曲达的写作手法,基本特点没变,只是作为写作手法,委婉曲达不止是存在于句、段之中(修辞中的“委婉”多在句、段之中体现)“而是弥漫于全文,成为文章特有的一种风格、韵致。它追求的效果是“意在言外,以一种宁静、缓舒、不疾不厉的描述表达观点。运用这种手法写作的文章,观点也是鲜明的,然而又是含蓄的,不浮在文章的表层。它更多地是要调动读者的思维能力,细致深入地阅读之后才能更好地体会作者的用意,因而运用这种手法写作的文章,更耐看,更有“嚼头儿”

        …… 运用委婉曲达手法,可以表达赞美之情,也可以寓含批 评之意,只不过,不管赞美还是批评,它却不能是直露的, 而是掩映在文章的字里行间,比如鲁迅的散文《阿长和山海经》,作家}1娓而谈,讲述了长妈妈的种种事情,语言也看似无褒无贬,只是客观记述,然而文章的最后,作者写道: “仁厚黑暗的地母啊,愿在你的怀里永安她的灵魂!“这是一句抒情,又是全篇叙事及作者对长妈妈感情的总结,虽然没有使用一个“感激”、“怀念”之类的词语,却极好地表达了作者对长妈妈深厚的感情和永铭心中的怀念。文字委婉,感情深邃,又给人留下了无尽的回味的余地,突出地表现了委婉曲达手法的特色。 石峰同学的《儿子)),实质上是一篇批评子女不孝敬老人的文章,但他没有采取正面指责、批评的写法,而只是娓娓而谈,讲述“四爷爷”生癌病之后,他的儿子长生叔和儿媳长生婶的表现。

        语言轻缓,决不疾言厉色,然而读过全文之后,却让人体会到了作者感情之所在:石峰同学十分不满意不孝顺长辈的长生叔,更不满意他以表面孝顺而骗得“孝顺儿子”名声的行为。文章表面上水波不兴,西作者的真情实感又洋溢其中,显得深刻、不直白,另有一番耐人寻思的韵味.这样,文章的效果是好的,把说明委婉曲达手法如果运用得法,就会给文章增添更感人的效果。 让我们具体地看看哎儿子》这篇文章。文章一开始,写长生叔为了患癌症的父亲(“四爷爷”)买西瓜,西瓜没熟,当然也没买到,于是长生叔失望地叹口气,“揉了揉眼睛”走了,并以此赢得了街头巷议中的“孝顺儿子”的评价

        不久,西瓜熟了,“我“去送瓜,谁知长生婶“喊着” 说不买了,而当四爷爷吃不动凉馒头要吃饼干时,长生叔却大声“喝斥”:“吃到死啊!白吃还挑拣!“最后四爷爷死了,“长生叔哭得好痛,鼻涕一把,眼泪一把的”,于是他又一次赢得了“孝顺儿子”的好名声.叙述中,作者的语言是平缓的,几乎完全没有表达作者主观感情的词句,然而长生叔夫妻人前人后的表现又是那样的不同.小作者在客观叙述中委婉地表达了自己的思想感情,也委婉地表达了文章的中心意思,但并不直接说,意在言外。当我们读到几位老太太带着羡慕的样子说四爷爷有个孝顺儿子时,我们从作者平静的叙述中,替四爷爷感受到了巨大的悲痛,不禁要说:不是这样的!委婉曲达,也会产生感动人的巨大力量。此外,文章中的长生叔没买到西瓜“揉了揉眼睛“(没有眼泪还要表示悲痛)和“四爷爷走了’(不直说“死了”)等,也都是应用了委婉的手法. 最后,应当注意的是委婉曲达不是晦涩。如果一味地委婉,什么都不直说,文章意思全在“言”外,弄得没人看得懂,那就不好了,也就不是委婉了。《儿子》这篇习作,没有这种毛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