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小学作文 初中作文 高中作文 话题作文 节日作文 写人作文 动物作文 作文体载 作文素材 作文技巧
50字 | 100字 | 150字 | 200字 | 250字 | 300字 | 350字 | 400字 | 450字 | 500字 | 550字 | 600字 | 650字 | 700字 | 750字 | 800字 | 850字 | 900字 | 更多

“ 手法 ”有关的作文

来源:文题网 时间:2024-04-29 03:17:50
  • 《倒叙写作手法的运用(技法+例析)》
  • 倒叙写作手法的应用

    同学们都知道写作记叙文运用倒叙能够起到先声夺人的功效,避免了记叙的平铺直叙。那么,写作过程中如何正确运用倒叙呢?我们现在就来谈谈如何合理运用倒叙。

    首先,要考虑好倒叙的内容。倒叙并不是把整个事件都倒过来叙述,也不是事情的任何环节、片段都可以倒叙,而是要将最精彩的、最具有吸引力的,或者最能表现主旨的部分进行倒叙,比如事件的高潮、结局等。可以说,倒叙的内容准确与否,直接关系到倒叙的效果,这一点首先必须考虑好。

    其次,要考虑好倒叙的方法。倒叙不是简单地将高潮、结局放在前面来写就可以达到效果的。有时,就算将事件的高潮、结局放在前面来写,效果也未必好。因此,倒叙还是要讲求方法的。

    1.睹物回忆法

    即以物起兴,物可作为引子,可作为线索,先写眼前之物,以引起回忆,再围绕“物”记叙事情发生发展的经过。

    例如《一件珍贵的衬衫》开头就采用了这样的方法:“在我的家里,珍藏着一件白色的确良衬衫。这不是一件普通的衬衫。这衬衫,凝聚着敬爱的周总理对工人群众的阶级深情。每当我看到它,周总理那高大光辉的形象就浮现在我眼前;每当我捧起它,就不由得回想起那激动人心的往事。”

    【分析】一件衬衫引起回忆,并通过强调衬衫的不普通,引起悬念,巧妙引出要记叙的往事。

    2.对比回忆法

    即通过对比引出矛盾的两方面,然后引入到对事件发生、发展过程的记叙。值得注意的是,对比要突出重点,强化矛盾冲突,以突出文章的中心。

    例如鲁迅的《一件小事》就这样写道:“我从乡下跑到京城里,一转眼已六年了。其间耳闻目睹的所谓国家大事,算起来也很不少;但在我心里,都不留什么痕迹……但有一件小事,却于我有意义,将我从坏脾气里拖开,使我至今还记得。”

    【分析】为什么国家大事,在我心里都不留痕迹,而一件小事,使我至今还记得?这是什么样的小事?通过对比,既引起了悬念,又引出了下文对“一件小事”的记叙,还突出了小事对我的影响,暗示了文章的中心。

    3.情景回忆法

    情景回忆法的基本思路是,先描绘情景,奠定文章的基调,增添诗情画意,再触景生情,引出回忆。

    例如《难忘的背影》一文,开头就这样写道:“淅淅沥沥的小雨仍在下着,我倚在窗口,眺望着远方,不由又想起了那位乐于助人的大姐姐,想起了她在雨幕中远去的背影……”

    【分析】眼前的这一幕之所以能引起作者的回忆,是因为以前的故事也是发生在雨幕中,眼前的小雨触发了我的情思,让我想起了“她在雨幕中远去的背影”。当然,倒叙的方法还有很多,比如抒情回忆法、对话回忆法等。但无论用哪种倒叙方法,最关键的是倒叙部分要写得有吸引力,如果淡而无味,就起不到倒叙的作用。

    最后,要考虑好倒叙的过渡。倒叙时要交代清楚起点。倒叙与顺叙的转换处,要有明显的界限,还要有必要的文字过渡,做到自然衔接。

    例如《一件珍贵的衬衫》以倒叙开头,紧接着就用“每当我看到它,周总理那高大光辉的形象就浮现在我眼前;每当我捧起它,就不由得回想起那激动人心的往事”进行巧妙过渡。然后用“那是1972年8月3日的夜晚”,交代故事发生的时间,自然引入到顺叙,结尾再用“这件事已经过去四年多了”照应前面,使文章起承转合衔接自然。

    倒叙并不难,我们要在写作实践中,边运用边理解边体会,假以时日,就可以掌握了。

     

  • 《校园奇人》
  • “神手”邵某

    邵某嗜食,常于课上食也。其手法多样,赋“神手”之名。

    一日,午休也,堂中无故漫起虾香。师气愤不已,斥曰:“谁食?速速交也!”堂中却静如时滞,师由此下台搜之。此师最为严厉,于其课中撒野,可比包天之胆被食也。一圈搜罢,虾香仍漫室内,且愈加浓烈。师逛,眼瞟,狠毒。步至邵某边,其危而不急,两手悄然缩至屉间,掌状伸进,拳状伸出,掌心好似有物。然,两手交替抱拳之,抬至其嘴边,口一张一合间,手上已无物,只见上下齿徐徐磨动,甚细微,难以察觉。师此时再查,已无果也,只好作罢。

    再一日,课中。即师眉飞色舞,兴高采烈时,忽停,步转,眉皱,于众生上扫过。再抬头,神色难堪。生正惑,辛辣味入鼻。“有人食也!”一生喊叫。师头微坠,足小踱,曰:“请觉也!勿搅堂记,紧而交也!”然无人答应。回看邵某,头低下与屉同高,将包立于桌面,挡师视而蔽己。然缓,于屉中取一薯片,瞬,入嘴。师起疑心,向邵某疾步行来,吾本觉此事本应以邵某被禽而告终,邵某却反将包一扭,制出声响,掩去塞食之声,再扣一书,师至,绕而查之,无解,才罢。

    两番与师之“决”,邵某双战成名,其似魔法之手,更提一“神手”之称,为一奇。

    “接话师”蔡某

    “是也,是也!”几声,荡于室内,久经不衰。

    蔡某,“接话师”也。每师一语,蔡即刻上口,仿师之言,师之作,惟妙惟肖,常引生笑,激师叫。凡来蔡班之者,都怨过,曰:“蔡某之语,多而繁,烦而泛。”

    尝,一课,新师点生也,每一点之,蔡便颠其人之姓,若此人为男,蔡便言此人为女。久之,带起全班节奏,四十七声男男女女,惊天动地。师声似海中一滴,渺而弱。每来一师,无一不气。

    后,其又于师评时接话,几声“是也,是也!”更是蔡某接话史上点睛之笔,引得哄堂笑之,又如大石入水,将室中之静,一毁无余。

    更钦佩于其之胆,无论何师,其总爱与之较量几番,似以激愤为好,以怨气为食。而师无论使何招,其仍不惧也。

    奇也,奇也!

    园中奇人,何为园中奇人?上文二者皆是之!

    【王老师点评】

    园中有何奇人?何为园中奇人?在作者笔下,自为“神手”邵某与“接话师”蔡某。作者用精简的语言直击人物特点,使其形象在字里行间逐渐立体!

  • 《小学生写作文常用修辞手法详解+例句!》
  • 修辞手法是非常重要的语文基础知识,运用修辞方法是为提高表达效果,使语言表达鲜明、生动。

    会不会用修辞还直接关系到作文写作的好坏,今天宇安老师特别整理了小学语文必学八种修辞手法详解:比喻、拟人、排比、夸张、设问、反问、对偶、借代。一起来学习吧~

    1. 比 喻

    什么是比喻

    比喻就是“打比方”,即利用不同事物之间的某些相似之处,用一个事物来比方另一个事物。多用一些具体的,浅显的、熟知的事物来说明抽象的、深奥的、生疏的事物。

    比喻必须具备的三个要素

    (1)本体:即被比方的事物;

    (2)喻体:即用来作比方的事物;

    (3)比喻词:用来表示比喻关系的词。常见的比喻词主要有“像、似、仿佛、犹如、是、成了、变成”等。

    如何判断一个句子是否是比喻句

    虽然有些句子含有上述比喻词,但未必就是比喻句。判断一个句子是否是比喻句,除判断句子是否有三个要素以外,还要重点注意:

    (1)本体和喻体必须是本质不同的事物。

    (2)本体和喻体之间必须有相似点。

    典型例句

    (1)桂林的山真秀啊,像翠绿的屏障,像新生的竹笋,色彩明丽,倒映水中。《(桂林山水)》

    (2)小兴安岭一年四季景色诱人,是一座美丽的大花园,也是一座巨大的宝库。《美丽的小兴安岭》

    2. 拟 人

    说到拟人,应先了解一下比拟,比拟就是根据想象把物当作人来写,或把人当作物来写,或把甲物当乙物来写。前者叫做拟人,后两者叫做拟物。

    小学阶段主要掌握拟人的修辞方法。

    什么是拟人

    把物当做人写,赋予物以人的情感、意志或动作。

    判断要点:用描写人的词来描写物。

    拟人的作用

    把无生命的事物当成人写,使事物色彩鲜明,描写生动,蕴含丰富。

    典型例句

    (1)风儿轻轻地唱着歌,唤醒了沉睡中的大地。

    (2)顽皮的雨滴最爱在雨伞上尽情的舞蹈。

    3. 排 比

    什么是排比

    由三个或三个以上结构相同或相似、内容相关、意义相近、语气一致的短语或句子构成。

    判断要点

    排比的特点明显,句中含有三个或三个以上结构相同或相似的短语或句子。

    排比的作用

    增强语气,表达强烈的思想感情,有力地说明道理。

    例句

    (1)晏子回答说:“这是什么话?我国首都临淄住满了人,大伙儿把袖子举起来,就是一片云;大伙儿甩一把汗,就是一阵雨:街上的人肩膀檫着肩膀,脚尖碰着脚尖。大王怎么说没人呢?”

    (2)桂林的山真奇啊,一座座拔地而起,各不相连,像老人,像巨象,像骆驼,奇峰罗列,形态万千。

    4. 夸 张

    什么是夸张

    夸张是对事物的性质,特征等故意地、合情合理地夸大或缩小。

    夸张的种类

    (1)扩大夸张

    对事物形状、性质、特征、作用、程度等加以夸大。

    如:柏油路晒化了,甚至铺户门前的铜牌好像也要晒化。

    (2)缩小夸张

    对事物形象、性质、特征、作用、程度等加以缩小。

    如:只能看到巴拿大的一块天地

    (3)超前夸张

    把后出现的说成先出现,把先出现的说成后出现。

    如:她还没有端酒怀,就醉了。

    夸张的作用

    提示事物本质,烘托气氛,给人启示,加强渲染力,引发联想。

    例句

    (1)这巴掌大的地方,怎么能踢球呢?

    (2)十几天的时间一眨眼就过去了

    5.设 问

    什么是设问

    说话、写文章时,为了强调自己的看法或结论,有时先提一个问题,以引起大家的注意和思考,然后由自己来回答所提出的问题。

    判断要点

    明知故问,自问自答。

    设问的作用

    提醒人们思考,有的为了突出某些内容。

    例句

    她敢从成把的火柴抽出一根,在墙上擦燃了,来暖和暖和自己的小手吗?她终于抽出了一根。

    6.反 问

    什么是反问

    反问就是无疑而问,用疑问形式表达确定的意思,答案就在问句中。

    疑问句是四种语句中的一种(其他三种是陈述句、感叹句、祈使句)

    反问的作用

    反问表达的意思更坚定,使读者确信无疑,毫无辩驳、怀疑的余地,进而达到强化语气、强化情感的作用。

    例句

    (1)这不是伟大的奇观吗?

    (2)难道没有应该责备的地方吗?

    7.对 偶

    什么是对偶

    对偶又叫对仗,是一种结构相同、字数相等的一对短语或句子,表达相近或相反的意思。

    判断要点

    结构相同、字数相等、意思相同或相反。

    对偶的作用

    整齐匀称,节奏感强,高度概括,表意凝练,易于记忆。

    例句

    (1)横眉冷对千夫指,俯首甘为孺子牛。

    (2)两个黄鹂鸣翠柳,一行白鹭上青天。

    8.借 代

    什么是借代

    借代是不直接说出本体事物的名称,而借用与本体事物相联系的其他事物来代替本体。

    判断要点

    用相关的事物代替所要表达的事物。它强调两事物间的相关点。

    典型句子

    (1)一群泪痕满面的红领巾,相互扶着肩,踮着脚望着,望着。

    (2)几十把雪亮的刺刀闯进来。

    修辞手法专项练习

    一.判断下列句子是否是比喻句

    1.邱少云像千斤巨石一般,趴在火堆里一动也不动。( )

    2.看他的样子,好像有什么喜事似的。( )

    3.蜻蜓在飞来飞去,小猫就像没看见似的。( )

    4.真的,再没有像马一样忠实的朋友了。( )

    5.旧上海是冒险家的乐园。( )

    6.我们要像孔繁森那样,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 )

    7.春天的江南大地仿佛铺上了一块绿地毯。( )

    8.她长得很像我邻居的小妹妹。( )

    9.天无边无垠的,几朵绒毛似的白云轻轻地掠过去。( )

    10.这个地方我似乎已到过了。( )

    11.星星像孩子的眼睛眨呀眨。( )

    12.他的性格很像他爸爸。( )

    13.海底的动物常常在窃窃私语。( )

    14.敌人用了燃烧弹,邱少云周围成了一片火海。( )

    二.分析下列句子中分别使用什么修辞手法,填在括号内

    1.豆大点的人也想造反。( )

    2.春天,蝴蝶在花丛中翩翩起舞。( )

    3.学习如钻探石油,钻得愈深,愈能找到知识的精髓。( )

    4.一年之计,莫如树谷;十年之计,莫如树木;终身之计,莫如树人。( )

    5.这件事怎能不是你的错呢?( )

    6.危楼高百尺,手可摘星辰。( )

    7.花儿在欢笑,鸟儿在歌唱,小草在翩翩起舞。( )

    8.老师是园丁,我们是花朵。( )

    9.学如逆水行舟,不进则退。( )

    三.指出下面比喻句是用什么比喻什么

    1.漓江的水真绿啊,绿得仿佛那是一块无瑕的翡翠。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老师像一把火炬,时刻把光明洒向人间,让自己的生命燃烧不止。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缝纫鸟的窝是一种精致的工艺品。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笔直的公路上,一对对玉兰花灯柱,像等待检阅的依仗队,整整齐齐地站着。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鲜红的队旗像燃烧的火焰。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6.玉屑似的雪末随风飘扬。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7.这孩子简直成了泥猴。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四.按要求写句子。

    1.站在山头远远看去,村边那条清亮的小河像___________________。(改为比喻句)

    2.天空中有一轮明月。(改为比喻句)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窗外,风吹翠竹,飒飒作响。(改为拟人句)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河水哗哗地流着。(改为拟人句)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寒风吹到脸上很痛。(改为夸张句)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6.树上的小鸟在唧唧喳喳叫个不停,似乎在___________ ________(改为拟人句)

    7.躺在草地上,望着变幻莫测的云朵打扮着蓝色的天幕,一会儿飘来了   ;一会儿跑来了    ;一会儿     。(排比句)

    8.考场上静得很。(改为夸张句)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9.高粱成熟了。(改为拟人句)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五.说说下面句子使用了哪几种修辞手法,在括号里写出一到两种

    1.一串串宝石般的水珠飞腾着,飞腾着,落进深潭。(  )

    2.听了这感人的故事后,你不觉得我们的战士是可爱的吗?(  )

    3.别看小草的身躯是那样的柔弱,却有着惊人的生命力。狂风暴雨休想催垮它;洪水干旱不能灭绝它;即使是车轮将它碾得粉身碎骨,不用多久,它又会从地下挺直身躯,开始新的生活。(  )

    4.蒲公英妈妈为孩子们准备了降落伞,把自己的娃娃送到四面八方。(  )

    5.渐渐的,天边的鱼肚白变成了淡色,好像人们喝了一点酒,脸上呈现出红晕一样。(  )

    参 考 答 案

    一.1、4、5、7、9、11、14是比喻句。13是拟人。

    二.1、夸张2、拟人3、比喻4、排比、5、反问6、夸张7、拟人、排比8、比喻、排比9、比喻

    三.

    1.把水比作翡翠,或用翡翠比喻水

    2.把老师比喻成火炬,或用火炬比喻老师

    3.把缝纫鸟的窝比作工艺品,或用工艺品比喻缝纫鸟的窝

    4.把玉兰花灯柱比喻成仪仗队,或用仪仗队比喻玉兰花灯柱

    5.把队旗比喻成火焰,或用火焰比喻队旗

    6.把雪比喻成玉屑,或用( ) 比喻( )

    7.把孩子比喻成泥猴,或用( ) 比喻( )

    四.略。要有相同特征。

    五.1、比喻 2、反问 3、排比、拟人 4、比喻、拟人 5、比喻、拟人

  • 《我与农民画》
  • 我喜欢画农民画,喜爱它那朴实的风格,喜爱它那夸张的手法,喜爱它那粗犷的线条。要问我是如何爱上画农民画,那得从两年前的一天说起。

    那一天,学校里请来了我的同学毛佳磊的爸爸——毛根甫老师,他是画农民画的专家。他在农民画家中,享有重要的地位,是中国文化非物质文化传承人,多次参加国内外的比赛和展出,学校里专门展示了许多他的作品。那一幅幅带有乡村气息的画作深深地印在了我的脑海里,我心里萌发了一颗学画画的种子。正巧,毛老师在学校开展了拓展课,于是我便兴奋地报了名。

    上课了,老师在黑板上画着,我也在自己纸上涂涂抹抹照猫画虎,效果自然不尽如人意。我的涂鸦经常受到同学们的取笑。我灰心极了,课都不想去上。有一天,妈妈给我推荐了一本《经典励志》,其中有一篇《匡衡借光》,当我看到匡衡在那么艰苦的条件下都要想办法这么努力地学习,而我遇到一点挫折就想着退缩,实在太不应该了。我重新鼓起了勇气。又一堂画画课开始了,我格外认真,不敢有一丝懈怠。老师所讲的画画技巧,注意手法,每字每句,我都深深地记在心中。我仔细地临摹着,慢慢地,终于完成了一幅田野图。老师走过来一看,赞许地说:“不错啊,画得特别传神,继续努力!”得到了老师的夸奖,我太高兴了!

    于是,我更加坚定了自己学画画的心。虽然我暂时还没有掌握高超的技术,没有扎实的基本功,但我有一颗爱画画的心,我相信在我的努力下,一定能够在画画的道路上越走越远。

  • 《21种修辞手法让文章更鲜活!给孩子收藏!》
  • 1、比 喻

    依据联想和想象,抓住本质不同事物之间的相似点,用一种事物来描写所要表现的另一事物的修辞方式叫比喻。在文学作品中,比喻可以形传神;在政论文中,可使道理浅显易明。比喻是一种运用最为广泛的修辞方法。

    (1)荷叶挨挨挤挤的,像一个个碧绿的大圆盘。《荷花》

    (2)只见白浪翻滚,形成一道两丈多高的白色长城。《观潮》

    (3)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静夜思》

    2、比 拟

    把物当作人或把人当作物,把此物当作彼物来说来写的一种修辞方法。比拟可以分为拟人和拟物两种。比拟可以寓情于物,借物抒情。

    (1)从那时起,蒲公英成了我们最喜爱的一种花。它和我们一起睡觉,和我们一起起床。《金色的草地》

    (2)死亡在洪水的狞笑声中逼近。《桥》

    (3)那长长的柔软的柳枝,随风飘动着。婀娜的舞姿,是那么美,那么自然。有两三枝特别长的,垂在水面上,画着粼粼的波纹。当水鸟站在它的腰上唱歌时,流水也唱和着,发出悦耳的声音。《小桥流水人家》

    3、借 代

    不直接说出要说的人或事物本来的名称,而借用和该人或该事物密切相关的人或事物的名称去代替的一种修辞方法。借代可使语言形象鲜明,变化说法,避免语言直白,还可使语言简练、含蓄。

    (1)一群泪痕满面的红领巾,相互扶着肩,踮着脚望着,望着……《十里长街送总理》

    (2)我正看得入神,西边又飞起一只大蝴蝶,橘红色的身子布满墨绿色的斑纹,呼扇着翅膀缓缓上升。《放风筝》

    (3)他开始教化“星期五”。“星期五”很快成为他的好帮手。《鲁滨孙飘流记》

    4、夸 张

    用远远超过客观现实的说法来渲染强调事物的某一特点的修辞方法。夸张既可以对事物夸大升级,也可对事物缩小降级。夸张可以渲染气氛,突出事物的特征,增强语势,加强幽默感。

    (1)那当然,“棒打狍子瓢舀鱼,野鸡飞到饭锅里”。《可爱的草塘》

    (2)假如没有这泉,济南定会丢失一半的美。《趵突泉》

    (3)女人的又矮又瘦,身子很单薄,简直一阵风能把她吹倒似的。《古井》

    5、拈 连

    利用上下文语义的关联,把适用于彼事物的词语顺势拈来巧妙地连用到此事物上的一种修辞方法。拈连可以使语言新颖、独特,活泼、自然,往往可以从事物的表面引到事物的实质。

    (1)我合上书,咽了一口唾沫,好像把所有的智慧都吞下去了。《窃读记》

    (2)人们多么希望车子能停下来,希望时间能停下来。《十里长街送总理》

    (3)我把那个女孩说的话写给他:“鱼游到你的纸上来啦!”他笑了,笑得那么甜,他接过笔在纸上又加了一句:“先游到了我的心里。” 《鱼游到了纸上》

    6、移 就

    两项事物相关联,叙述中将原描写此一事物的修饰语移来描写另一事物的性状的修辞方法。移就可以把人物的感情渗透到景色之中,使人感到情景交融,增强语言的抒情气氛。

    (1)一排排大雁追上白云,撒下一阵阵暖暖的叮咛。《听听,秋的声音》

    (2)每条岭都是那么温柔……《林海》

    (3)罪恶的子弹还在威胁着娇嫩的“和平之花”。《一个中国孩子的呼声》

    7、转 品

    在特定的语言环境里,临时改变一个词的词性,而活用为另一类词的修辞方法。转品可以使语言形象、生动、活泼,幽默、风趣、含蓄、凝炼,还可以使句式整齐匀称,增强语言的表达效果。

    (1)我想让母亲尝尝鲜,她一定会高兴的。《荔枝》

    (2)母亲一见荔枝,脸立刻沉下来:“你财主了怎么着?这么贵的东西......”《荔枝》

    (3)春风又绿江南岸,明月何时照我还。《泊船瓜州》

    8、对 偶

    把字数相等、结构相同、以相关的两个句子或短语对称排在一起,表示相反、相关或相连意思的修辞方法。对偶给人的美是多方面的:音韵美,节奏美,均衡美,对称美。

    (1)天上五颜六色的火花结成彩,地上千千万万的灯火一片红。《开国大典》

    (2)在朦胧的寂静中,玉立着这棵白桦,在灿灿的金辉里,闪着晶亮的雪花。《白桦》

    (3)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春夜喜雨》

    9、排 比

    用三个或三个以上内容密切相关、结构相同或相似、语气一致的短语和句子接连说出来的修辞方法。排比给人以气势畅达,节奏鲜明,情感炽热之感。

    (1)漓江的水真静啊,静得让你感觉不到它在流动;漓江的水真清啊,清得可以看见江底的沙石;漓江的水真绿啊,绿得仿佛那是一块无瑕的翡翠。《桂林山水》

    (2)人们都爱秋天,爱她的天高气爽,爱她的云淡日丽,爱她的香飘四野。《我的“长生果”》

    (3)哪里要开山,哪里要架桥,哪里要把陡坡铲平,哪里要把弯度改小,都要经过勘测,进行周密计算。《詹天佑》

    10、回 环

    利用词序回环往复,表现两种事物或事理的相互关系的一种修辞方法。回环虽然在意义上前后没有什么改变,却不给人重复之感,强调的作用显而易见。

    (1)这样的山围绕着这样的水,这样的水倒映着这样的山。《桂林山水》

    (2)是的,保住了这黄土,我们才有这绿树,有了这绿树,我们才保住了这片土。《青山不老》

    (3)这样越垦越穷,越穷越垦,黄河中的泥沙也就越来越多,因而黄河决口、改道的次数也就越来越频繁。《黄河是怎样变化的》

    11、层 递

    用三个以上结构相似的句子或短语来表达事物性状的大小、长短、高低、轻重、深浅等方面的层层递升或递降的意思的一种修辞方法。层次之效果是层层强化,层次清晰,逻辑严密。

    (1)如果你独自驾舟环绕世界旅行,如果你只能带一样东西供自己娱乐,你会选择哪一样?一幅美丽的图画,一本有趣的书,一盒扑克牌,一个百音盒,还是一只口琴…… 《走遍天下书为旅》

    (2)我们姐弟几个都很高兴,买种、翻地、播种、浇水、没过几个月,居然收获了。 《落花生》

    (3)仔细瞧那浪花,近处的呈鲜绿色,远一点的呈翠绿色,再远的呈墨绿色,一层又一层,最后连成一片,茫茫的跟蓝天相接。《可爱的草塘》

    12、双 关

    在特定的语言环境里,利用言语的音义关系,表面上说的是一种意义,实际上说的是另一种意义,使要说的具有双重意义的修辞方法。双关可以使语义含蓄,其传递的言外之意、弦外之音,耐人寻味,发人深省。

    (1)你想四周为黑洞洞的,还不容易碰壁吗?《我的伯父鲁迅先生》

    (2)什么都没有了──所有靠斧头得到的一切,包括那些锋利的斧头。 《一个小村庄的故事》

    (3)突然,他的嘴角又浮起一丝微笑,那是因为他看见火车前进方向的右面,在一棵高大的白杨树身边,几棵小树正迎着风沙成长起来。《白杨》

    13、婉 曲

    不直说,或闪烁其词、或拐弯抹角,用委婉含蓄的话暗示自己要说的本意的修辞方法。婉曲以模糊代替直言,给人以含蓄与深沉之美感。

    (1)他回过头来对巫婆说:“不行,这个姑娘不漂亮,河伯不会满意的。麻烦你去跟河伯说一声,说我选个漂亮的,过几天就送去。”说完他叫卫士抱起巫婆,把他投进了漳河。 《西门豹》

    (2)她出去了,就再也没回来。《秋天的怀念》

    (3)随后,她给我读了纸条上的留言:“汤米,我要到另一个世界去歌唱。” 《用心灵去倾听》

    14、衬 托

    为了突出主要事物,用相似的、相关的或相反的事物作背景加以烘托的一种修辞方法。将人、物、事放在特定的背景下,情景交融,这背景也就有了情。

    (1)湛蓝的天空中挂着一轮金黄的圆月,下面是海边的沙地,都种着一望无际的碧绿的西瓜,其间一个是一二岁的少年,项带银圈,手捏一柄钢叉,向一匹猹尽力地刺去。那猹却将身一扭,反从他的胯下逃走了。《少年闰土》

    (2)天冷极了,下着雪,又快黑了。这是一年的最后一夜──大年夜。 《卖火柴的小女孩》

    (3)刚进院里,以墙绿葱葱的爬强虎扑入眼帘。夏天的燥热仿佛一下子减去了许多。阳光都变成了绿色的,像温柔的小精灵一样在上面跳跃着,闪烁着迷离的光点。《那片绿绿的爬山虎》

    15、对 照

    对照:把两种相互对应的事物或同一事物的不同方面并列在一起形成鲜明的对比的一种修辞方法。有比较,才有鉴别,通过比较,发现差别,各自的特征便都得到了强调。

    (1)步子虽然很小很小,作用却很大很大。《和时间赛跑》

    (2)同样的道理,齐国人在齐国能安居乐业,好好地劳动,一到楚国,就做起盗贼来了,也许是两国的水土不同吧。《晏子使楚》

    (3)为人民利益而死,就比泰山还重;替法西斯卖力,替剥削人民和压迫人民的人去死,就比鸿毛还轻。《为人民服务》

    16、迭 现

    把三个或三个以上的一系列画面、一个个镜头、一串串形象描写出来的一种修辞方法。迭现可以使形象鲜明,如历历在目,既增强视觉形象,又能增强听觉、嗅觉、触觉等方面的感受力。

    (1)他正在厨房里,紫色的圆脸,头戴一顶小毡帽,颈上套一个明晃晃的银项圈。《少年闰土》

    (2)大的、小的、花的、黑的、有的站在树枝上叫,有的飞起来、有的朴翅膀。《鸟的天堂》

    (3)它们翻滚着,缠绕着,拥挤着,厮咬着,昂首甩尾,腾空而起,一路挟雷裹电,咆哮而来。《黄河魂》

    17、摹 绘

    把人或事物的声音、颜色、情状如实地摹写出来的一种修辞方法。具体化、形象化、鲜明化,如闻其声、如见其形、如临其境。增强语言艺术的感染力。

    (1)沙沙沙,沙沙沙。春雨姑娘在绿色的叶丛弹奏着乐曲。《笋芽》

    (2)轰隆隆!轰隆隆!雷公公把藏了好久的大鼓重重地敲了起来《笋芽》

    (3)雨改变了山林的颜色。阳光下,山林的色彩层次多得几乎难以辨认,有墨绿、翠绿,有淡青、金黄,也有火一般的颜色。《山雨》

    18、反 复

    重复使用同一词语、句子或句群的一种修辞方法。运用反复可以加强语势,抒发强烈情感,分清文章脉络、层此,增强语言节奏感。

    (1)一百五十里是草原,再走一百五十里,也还是草原。《草原》

    (2)再见了,亲人!再见了,亲爱的土地!《再见了,亲人》

    (3)永远那么纯洁,永远那么活泼,永远那么鲜明,冒,冒,冒,好像永远不感到疲乏,只有自然有这样的力量!《趵突泉》

    19、设 问

    提出问题,以引起人们地注意和思索,接着自己回答问题,或问而不答的一种修辞方法。反复可以突出文章的主题,强调某种观点,抒发某种感情,渲染气氛,加强语势,使文章生动活泼,波澜起伏。

    (1)不同的植物为什么开花的时间不同呢?原来,植物开花的时间,与温度、湿度、光照有着密切的关系。《花钟》

    (2)但是懒的人怎么会知道有几棵树枯萎了呢?《桃花心木》

    (3)假如自然界真的没有灰尘,我们将面临怎样的请形呢?《假如没有灰尘》

    20、反 问

    是一种无疑而问,明知故问;用疑问的形式表示明确的意思,文而不答,答案寓于反问之中的一种修辞方法。反问可增强语言的力量,把确定的意思表达得更加鲜明,不容置疑。

    (1)可是今天,跟志愿军叔叔分别的今天,你怎么落泪了呢?《再见了,亲人》

    (2)日出江花红胜火,春来江水绿如蓝。能不忆江南?《江南好》

    (3)我简直记不起几时有过这样的夜晚了,还谈得上什么打鱼!《穷人》

    21、舛 互

    对事物既全部肯定,又部分否定;或既全部否定,又部分肯定。看似悖于事理实则符合常情。舛互的作用在于强调近乎矛盾对立之中的某一方面,使之更为醒目、突出,以期给读者留下深刻的印象。

    (1)初入草原,听不见一点声音,也看不见什么东西,除了一些忽飞忽落的小鸟。《草原》

    (2)起初是全场肃静,只听见炮声,只听见国旗和许多旗帜飘拂的声音,到后来,每一声炮响,全场就响起雷鸣般的掌声。《开国大典》

  • 《作文如何学会使用通感的手法》
  • 妙趣横生地讲,轻松惬意地听,触类旁通地写。这就是周东飞老师的“作文旁通”。每次周老师会讲一首诗、一个典故或者一个人物,然后启发孩子们从中领会写作文的一个小妙招。

    今天跟大家分享的是李白的一首七言绝句《黄鹤楼闻笛》,意思就是在黄鹤楼上听笛子演奏。全诗不长,我们读一遍:

    一为迁客去长沙,西望长安不见家。

    黄鹤楼中吹玉笛,江城五月落梅花。

    翻译成现在的话,是这样的:突然遭到贬谪去往长沙,站在黄鹤楼上我西望长安,却看不到自己的家。耳边传来名曲《梅花落》的笛声,我顿时觉得五月的江城落满了梅花。

    一为迁客去长沙。读过《岳阳楼记》,我们应该知道,这里的迁客就是“迁客骚人”的迁客,指的是因为犯了错误而被贬官流放的人。突然成为被流放的人,诗人李白要去长沙。经过武昌的时候,有朋友邀请他到黄鹤楼上游览散心。大诗人李白怎么成了被流放的人呢,这事儿说来话长,咱们长话短说。

    安史之乱,让唐王朝从鼎盛走向衰落。唐玄宗在这场变乱中威风扫地,儿子们开始争夺王位。太子李亨自行宣布自己登上皇位,他的弟弟永王李璘很不服气,准备在长江以南壮大势力。要当皇帝,除了兵将打仗,也需要像李白这样的人才。于是,永王找到了长期没有被重用的李白,李白呢就答应了。结果,永王很快就被镇压,李白也被判流放夜郎。

    现在李白站在黄鹤楼上,想起了曾经被贬谪到长沙的贾谊,心里觉得特别的委屈。也许他觉得永王并没有谋反,自己也只是在替国家出力。西望长安不见家,皇宫当然也看不见,皇上也看不见。自己就这样成了一个罪人。

    黄鹤楼中吹玉笛。玉笛是对笛子的美称,吹的曲名是什么呢?根据上下文,我们知道吹的一定是著名的曲子《梅花落》。《梅花落》的曲调悠远悲凉,闻之令人断肠。心情低落的李白在笛声里,仿佛觉得五月的江城到处都在落下纷纷扬扬的梅花,就如同下雪一般。今天的武汉自称江城,这个名字就来源于李白的这首诗。

    有同学会说了,不对吧,梅花在冬天开放,农历的五月正是夏天,怎么可能落梅花呢?李白在这里使用了通感的手法,本来是听觉的笛声,它的悲凉意境跟诗人的困顿命运融合在一起,让诗人仿佛真的看到梅花落满了武昌城。以视觉写听觉,这是通感的一种。

    我们对通感并不陌生,朱自清写《荷塘月色》,说“微风过处,送来缕缕清香,仿佛远处高楼上渺茫的歌声似的。”荷花的清香居然可以用耳朵来听,这是以听觉写嗅觉的通感。北宋词人宋祁的名句“绿杨烟外晓寒轻,红杏枝头春意闹”,寒冷居然也有轻重,而春意居然可以是闹哄哄的,一句词里两处用到了通感。

    我们平时在写作文的时候,常常会为修辞手法的单调苦恼。读了李白的这首《黄鹤楼闻笛》,我们一下子知道了通感的秘密。通感,就是打通所有的感官,用视觉写听觉,用触觉写视觉,用听觉写嗅觉。

    古人用通感的手法,都是灵感突现,一直到大约50年前,钱钟书才第一次在中国引入了“通感”这个概念。我们比古人厉害,因为我们在练习写作文的阶段,就已经知道了通感的秘密。只要加以练习,我们一定能够写出“黄鹤楼中吹玉笛,江城五月落梅花”这样优雅的句子来。

  • 《用对比手法写一段话》
  • 1、月亮的光芒是柔和的,她不似太阳那般耀眼夺目,热情四射,但她的宁静之美却深深地吸依着我。她总是在寂静的夜晚默默地为大地添上一抹光亮,让在外的人们能够看清回家的路,她也总会给人们的心头添上一抹温馨之感。

    2、旧的经济发展方式主要是是通过廉价劳动力,而新的经济发展方式是经济转型升级的创新发展。

    3、普通的老师在教学生的时候,都力求踏踏实实地把知识传递下去,采用明白易懂的语言,甚至反复讲解,直至学生用勉强的表情说“我懂了”。可是我们看古时候老子是怎样教学生的?孔子向老子请教,老子什么都没说,只是伸伸舌头,孔子就能领悟,得出以柔克刚的道理,这玄之又玄的教学方法在今天看来非常不可思议,可为什么教学效果这样好呢?恐怕还是名师高徒的关系。

    4、一本好书胜过珍宝,一本坏书比一个强盗更坏。’因此,开卷是否有益,得先看开什么卷。药吃了对身体有益,但也有副做用。读书是有益的,但也有糟粕。有位哲人曾说过,能够摄取必要营养的人,比吃得很多的人更健康。同时,真正的学者往往不是见书就读的人,而是会读书的人。

    5、少年闰土是一个“十一二岁的少年”,“我”第一次和他见面,闰土“正在厨房里,紫色的圆脸,头戴一顶小毡帽,颈上套个明晃晃的银项圈”。二十年后,“我”回到故乡,再见闰土时,他“先前紫色的圆脸,已经变作灰黄,而且加上了很深的皱纹”,“他头上是一顶旧毡帽,身上只一件极薄的棉衣,浑身瑟缩着”,“那手也不是我记得的红活圆实的手,却又粗又笨而且开裂,像是松皮了。

    6、和蜂相比,啄木鸟的个头就大多了,啄木鸟不但在体型上比蜂鸟占据优势,在养儿育女方面也比蜂鸟得到的益处多蜂鸟每天不辞辛苦,四处采蜜,也最多只能喂抱2只雏鸟,而啄木鸟只需要在自己的鸟窝前用它那斧锯般的嘴在树木之间桌来桌去,就可以轻而易举的得到食物了。

    7、我喜欢乘公交,因为我不想再给地球加一分重担--积少是会成多的。但我更喜欢骑单车,不管沿路的风景是否美丽魅人,最起码这是我亲眼看到的,路途的抉择也是我亲自选的,行走的速度、距离······都是我的决定!!就好像人生一般,如果乘公交,可以让我的人们放心,我愿意;但我更喜欢骑单车。

    8、不知什么时候,钻出了土地,,也含苞欲放了,花园的空气一下变的十分清新。远处,一只大雁从天空飞过,仿佛在给人们报春。近处,一朵嫩黄的迎春花慢慢的绽开,飘出淡雅的清香,闻起来沁人心脾,香飘十里,仿佛是一个春天的礼物。

    9、近日新闻报道了美国少年泰勒·威尔森的事迹,14岁建核聚变反应堆,19岁登上科技、娱乐、设计大会,即TED大会的演讲台。可见,孩子的创造力是从小培养的,我们的国家若能及早转变教育模式,也是能够培养出同样杰出的少年科学家的。

    10、书是全世界的营养品。我们现在就是一棵等着吸收营养的小苗,只有读书,丰富课外知识,才能吸收营养,长成参天大树。当然,读书可以使人增长知识,但开卷只是在有益的条件下,而不是随便什么书都可以。汉代刘向曾说过:‘书犹药也,善读之可医愚。’书既然是药,就备有两种功能:一是良药,药到病除;一是毒药,可以置人于死地。这不是开卷未必有益吗?

  • 《用白描手法写一段话》
  • 1、忽马坡左侧转出一个少年将军,飞马挺枪,直取文丑。公孙瓒扒上坡去,看那少年:生得身长八尺,浓眉大眼,阔面重颐,威风凛凛,与文丑大战五六十合,胜负未分。

    2、纷纷扬扬,下得很大。起初,下的是雪粒,就像半空中有人抓着雪白的砂糖,一把一把地往下撒。不一会儿,雪就越下越大,雪粒变成了雪片,像鹅毛似的,轻飘飘慢悠悠地往下落,纷纷扬扬,飘飘洒洒,像天女撒下的玉叶、银。那样晶莹,那样美丽。路边那些又细又高的柳枝,不时地晃动着身躯,把身上的雪晃落到底墒,可是它刚刚抖掉一些,马上又落下许多,渐渐地,大雪给它穿上了一件洁白无暇的外衣。夜2里,万籁俱寂,只听得见雪花簌簌地不断往下落。霎时间,山川、田野、村庄全都笼罩在白茫茫的大雪之中。

    3、看看我,一张白净的脸和一头乌黑发亮的短发是多么的搭配啊!一双问号似的耳朵,一双明亮的大眼睛显得炯炯有神,一张能说会道的嘴一天到晚说个不停。

    4、我的好爸爸今年37岁,圆圆的脸上两条又黑又浓的剑眉使爸爸显得很英俊潇洒,一对炯炯有神的眼睛闪着慈祥的光芒。1米73高而魁梧的身材是我和妈妈的档风墙,爸爸的模样使我们感到幸福和快乐。

    5、在十字路口的中央,站着一位穿着警服的警察叔叔,他大约20多岁。他的额头稍微突出,水汪汪的大眼睛,黑溜溜的眼珠在眼眶里转来转去,无论转到眼眶里的任何部位都显得那样炯炯有神,可帅气了!

    6、头上扎着白头绳,乌裙,月白背心,年纪大约二十六七,脸色青黄,但两颊却还是红的。

    7、时候既然是深冬,渐近故乡时,天气又阴晦了,冷风吹进船舱中,呜呜的响,从篷隙向外一望,苍黄的天底下,远近横着几个萧索的荒村,没有一些活气。

    8、她长得不算高,看样子顶多也不过十五六岁。圆的脸,大眼睛,害羞起来脸庞绯红绯红的,额头发际有一块小小的青痣,看样子那是他妈妈留给她的标志。

    9、我的班主任姓吴,名叫明珠。她教我们数学,大家都亲切地称她为“吴老师”。吴老师长着短发,嘴边总是带着微笑,显得很和蔼。

    10、他有一颗冬瓜头,生气的时候脸一下子拉得很长,非常像马。他单独面对你的时候总是摆出一副善解人意的慈样子,同时不停地摇晃脑袋,远看像漂浮着的一个大灯笼。他的眼睛,你知道吗?大大的,灰黑色,很深邃,长在那张马脸上显得非常病态,他说话时喜欢对所有人乱飞媚眼,小心别让它撞到你,那会使你魂飞魄散的。他的胳膊啊腿啊细得像竹竿,衣服酷似床单披挂在身上,飘忽飘忽的,特别有神秘气质,这决定了我们在表演一切恐怖剧的时候都由他戴上假发来演女鬼。

  • 《巧用埋下伏笔》
  •  伏笔是写作中叙述描写的一种手法。它的特点是作者对作品中将要出现的人物或事件。预先做出提示或暗示的描述,使文章前后呼应,情节有起伏,结构谨严,情节发展合情合理. 伏笔,乍看起来似乎是“闲笔”,有时与上下文所叙述的内容也好象没有紧密的联系,但读到最后就会发现伏笔的作用:如果前面没有埋下伏笔,后面事件的发展或结果就会令人感到突然,在文章结构上就有了疏漏.好的伏笔必须是使读者“无意阅过,当是闲笔,后经点明,方知就有用意。’ 如万之的小说《椅子》,写“我”的一把椅子背和坐垫之间的样头散了架,到管后勤的办公室去换一把刚买来的折叠椅的过程。而管后勤的工作人员小丁原来是“我”的邻居。写到小丁时作者抛开了换椅子的情节,插叙了如下的一段话: “小时候,我们是邻居,光屁股一块下河摸螃蟹的朋友。

     他是个最胆大的家伙,手伸进螃蟹洞里,从来不怕鳌了手.我还能回忆起那些清凌的河水,脚下的河泥滑腻腻冒出脚趾缝,晒得黑黑的胳膊高举着脚朝天挣扎的螃蟹·……”这段描述看起来似乎是闲笔,与文章要叙述的事件(“换椅子”),也没什么联系,然后作者把描述了他亲眼见到的小丁在领导面前唯唯诺诺的情况,最后在结尾时又写到:“在回办公室的路上,我不断地想着:他现在还敢把手伸进螃蟹洞吗?敢吗?”读到此人们恍惚大悟,那一段下河摸螃蟹的描写是为结尾而预设的伏笔。以此来表明小丁的变化—他少年间的勇敢不见了,变得世故圆滑了,只会逢迎上级,一言一行都以领导的脸色为准,从而批判了机关工作人员中的某些不正之风。这伏笔不仅使文章前后呼应,结构严谨,而且增强了文章的情趣和形象性,并在对比中深化了作者要表达的中心愈思。

     文章如果没有那一段伏笔,小丁的变化就不能鲜明表现出来. 小作者李日红的《送皮袄》是一篇小故事,写得很生动,文章是以皮袄为线索安排'}`a节的。先进行了必要的交代。“这天一大早,掌包的杜大爷和车老板老胡头就出了车.翻过一架岭,上了公路……”“这时,从公路旁的山道上下来一个人,四十岁左右,左胳膊上搭若一件羊皮袄,走得一身汗.”点出了故事的线索一一一皮袄。_“走得一身汗” 说明需要办的事情比较紧急,心情非常急迫。然后又写道 “杜大爷看了一眼,禁不住赞道:‘这皮袄可真不赖:’ ‘这是托人从内蒙捎来的’.那人说‘我这肩膀头上受过风,早晚千活,非穿上它不可……。’”这段描述看似与文章要写的“事件”(“拉化肥”)没有什么紧密的联系,仅仅是赶车人与搭车人的一段谈话而己,然后文章就去写杜大爷去公社办事,但是;办事回来发现那个搭车人已经走了,可皮袄还在车上。

     于是杜大爷东西南北找个遍,急了一旅门汗。回到家里自己饭不吃,病不治一心还是去找丢皮袄的人。表现了杜大爷关心他人比关心自己为重的好品质。但是,搭车人为什么如此马虎?杜大爷急着要找丢皮袄的人,又为什么非要连夜赶去?让人思索,引起联担,文章的情节有了波澜。杜大爷赶到了桦木十四队办公室时,丢皮袄的人说:“我光琢磨着队长交给我的那个任务了,办完事才想起来皮袄还扔在人家车上呢。”说出了丢皮袄的原因,并照应了开头所写的“走得一身汗’,。这样情节发展得到了合乎情理的描述,不让人感到突然。而杜大爷所以连夜赶去送皮袄,那是因为丢皮袄的人说过“我这肩膀上受过风,早晚干活,非穿它不可”……

     综观全文,我们不难火现,作者的一段杜大爷与搭车人的谈话描写,不是无意而为,而是预先为原文情节的发展做的辅垫,暗示一一丢皮袄人正因为心思都在 “任务”身上而丢了皮袄;杜大爷也正因为知道丢皮袄人 “肩膀受过风,早晚干活非穿上它不可”,才不顾自己的疾病,连夜赶着送回皮袄……。前文看似“闲笔”的描述,都与后文紧密相连;前后呼应,使事件出人意外,却在情理之中。小作者的这一段“巧用伏笔”,效果不错。 但是“伏笔”一定要有“照应”,如果前有“伏笔”,后无照应,那伏笔就不是伏笔,而真成为“闲笔”了.这是同学们写作时运用“巧用伏笔”技法时要注意的。

  • 《纵与擒的辩证关系》
  •  欲擒故纵是文章结构的一种手法。擒,是抓住作品中紧扣题旨的材料;纵,是暂时推开紧扣题旨的材料而言其它. 欲擒故纵,就是为了更好地表达文章题旨,故意先放松一步,不马上点明题旨。 这种手法广泛地运用于各类作品。 在诗词歌赋中,擒纵之法用于表现情感、意境的变幻. 在议论文中,擒纵之法是对对方的错误论点,先放开一步,不去直接驳倒.待其意见全部摆出,再择要害,又转进逼.一击而致死命. 在叙事类作品中,擒纵之法往往用来展开故事情节和刻画人物形象。 以《三国演义》第44回《孔明用智激周瑜》为例.小说在这一回里,写孔明去见周瑜,本意是建立孙刘同盟以联合抗曹.但周瑜却故意说:“战原必败,降则易安.”“当遣使纳降”.按说,接下去应写孔明据理批驳.全力劝喻.但作者偏写他赞同周瑜:“公瑾主意欲降操,甚为合理” “可以保妻子,可以全富贵.’这是“纵”。

     继而,又写孔明顺水推舟,提出建议:“只须遣一介之使,扁舟送两个人到江上。操一得此两人,百万之众,皆卸甲卷旗而退矣.’ 又是“纵”。待周瑜追问:“用何二人,可退操兵?”孔明避而不答,却说:“江东去此两人,如大木飘一叶,太仓减一粟耳:而操得之,必大喜而去。”仍是“纵”。直到周瑜又间:“果用何二人?’孔明才说此二人是指江东二乔,并以曹操之子曹植所作(铜雀台赋》为证.周瑜听罢,“勃然大怒,离座指北而骂”;孔明则佯装惶恐之状,再三赔罪. 当周瑜发誓,“吾与老贼誓不两立时”,孔明又说:“事须三思,免致后悔.”还是“纵”.如此一纵再纵,使周瑜亮出真情:“吾自离都阳湖.便有北伐之心,虽刀斧加头,不易其志也里望孔明助一臂之力,同破曹贼。”至此,孔明的任务完成,即为“擒”。

     这里,欲擒而故纵,不仅推动了小说情节的发展,使其曲折、起伏,扣人心弦;而且表现了孔明多智谋,周瑜好冲动的性格特征。 既然,擒纵之法有如此多样的效用,那么,习作者们纷纷学习运用这种结构文章的方法也就不奇怪了。请看刘海岚同学的作文《馋嘴妹妹》。文章以学校开展学雷锋活动为背景,意在写出一代共产主义新人—雷锋在少年儿童中的榜样作用。但作者落笔即布下疑团:“最近儿天,我那馋嘴妹妹突然不吃零食了,也看不到她买早点了,真是怪事.” 由此,先“纵”,竭力描写妹妹嘴馋:平时买零食吃,没钱就向姐姐借,不知“借了多少次钱,可一次也没还过”,甚至还偷吃过姐姐买给奶奶吃的山碴罐头。

     而后再“擒”,点出妹妹最近儿天不吃零食,不买早点,而向姐姐借一角钱的原因—“学校号召我们学雷锋,要做诚实的孩子,我越想越觉得我过去错了。’所以,急于攒钱,以便尽快给奶奶再买一瓶山植罐头.这里,先纵后擒,不仅使文势起伏,引人入胜,而且表现了妹妹心灵的美好,肯定了学雷锋活动在少年儿童成长过程中所具有的重要意义。 看来,擒纵之法不难掌握.但初学者运用时仍须注意: 擒与纵,二者不可缺一。只擒不纵,文思无法驰骋,文笔无法渲染,文势无从变化;反之,只纵不擒,则易使结构松散,立意含混。因此,纵要纵得彻底,擒要擒住要害,把握住了纵与擒的辩证关系,方能获得强烈的艺术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