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语】
居大不易
【拼音】
jū dà bù yì
【释义】
本为唐代诗人顾况以白居易的名字开玩笑。后比喻居住在大城市,生活不容易维持。
【出处】
唐·张固《幽闲鼓吹》:“白尚书应举,初至京,以诗谒著作顾况,顾睹姓名,熟视白公曰:‘米价方贵,居亦弗易。’”
解释:白居易刚考进士,刚到京城,用歌和诗投送顾况。顾况看了姓名,戏弄他说:“长安物价很高的,居住在这里很不容易。”
【近义词】
长安米贵
【反义词】
无
【用法】
作谓语,指居住生活很不容易。
【成语故事】
白居易是唐朝一位大诗人。他的很多诗,写得非常通俗,就连不识字的老太太也能听懂。这里讲的,是白居易少年时代的一个故事。白居易十五岁那年,来到首都长安,带着他写的诗,去拜访一位著名的诗人。他穿过热闹的街道,在一座院子前停住,敲了几下门。门开了,白居易说明来意,开门的人把他带到了屋里。
一位五十多岁的老人站起来迎接白居易,让他坐下。那老人虽然面带微笑,但又给人一种高傲的感觉。他正是白居易早就想拜见的大诗人顾况。面对这个陌生的少年,顾况问道:“你是……”“我姓白,名居易……”白居易说着,连忙恭敬地递上自己的诗稿,“请您多指教。”
顾况见诗稿的第一页上写着“白居易”三个字,笑着说:“居易,居易,可是,长安的米很贵,要居住下去可不容易啊!”
白居易听了这句话,虽然知道老人是在跟自己开玩笑,但也羞得低下了头。这时,顾况已打开诗稿读了起来。当他读到“离离原上草,一岁一枯荣。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这几句诗时不由得赞叹道:“好诗!”
白居易这几句诗,是歌颂荒原上的野草的。那些野草,一年一年从枯黄到青绿,哪怕被野火烧光了,只要春风一吹,就又很快长了出来,表现出顽强的生命力。顾况放下诗稿,称赞道:“你能写出这样的好诗,在长安住下去也就不难了。刚才我是在和你开玩笑,不要生气。”听顾况这样说,白居易紧张的心情立刻消失了。他们一老一少,又亲热地交谈起来。
【造句举例】
可是毕竟在帝都生活,居大不易,每个月无论怎么节省,相比那些高昂的房租和生活开支,这么点工资确实有点捉襟见肘。
离开上海吧,在这里生活居大不易,回到老家可能还有更好的发展。
宫词
【唐】顾况
玉楼天半起笙歌,风送宫嫔笑语和。
月殿影开闻夜漏,水晶帘卷近秋河。
注释
玉楼:华丽的高楼,指官嫔的居所。
天半:形容楼高。
宫嫔:指嫔妃。
和:伴随。
漏:古代滴水计时的工具,这里指夜深。
水精:即水晶。
秋河:秋天星夜的银河。
译文
高耸入云的玉楼,奏起阵阵笙歌,随风飘来宫嫔的笑语,与它伴和。
月宫影移,只听得夜漏单调嘀嗒,卷起水晶帘来,我似乎靠近银河。
赏析
“玉楼天半起笙歌,风送宫嫔笑语和。”描写受宠者的欢乐情景,笙歌四起,月光如水,和风习习,一阵阵欢声笑语。“天半”,诗中用来形容楼高。其实,其中还隐含着抒情女主人公不能像其他宫妃那样得到皇帝宠幸的怨意在内。诗中那些得宠的嫔妃,能进入高及“天半”的玉楼中,这就暗喻她们有机会见到君王,有机会得到恩宠。
“月殿影开闻夜漏,水晶帘卷近秋河。”写失宠者的遭遇,室内悄无声息,这些失宠的宫妃们惟有与冷寂的滴漏声和帘外的秋日星河相依为伴。“近秋河”意谓女主人公将水晶帘卷上以后,由于去掉了遮掩之物,原先隔帘相望的天河变得更加清晰明亮。那是说女主人公原先只是仰望玉楼,但由于心中失望、空虚和无奈,故而便将视线从玉楼转移到秋河,想看一看天河两侧的牛郎织女星,他们是与自己有着同样命运的仙界人物,能否同情自己的遭遇。
全诗采用对比或反衬手法。玉楼中的笙歌笑语越发反衬出被冷落者的孤苦伶仃,反衬出失宠者的幽怨哀婉之情,即使不明言怨情,而怨情早已显露。这首宫怨诗的优点在于含蓄蕴藉,引而不发,通过欢乐与冷寂的对比,从侧面展示了失宠宫女的痛苦心理。诗中以他人得宠的欢乐反衬女主人公失宠的凄寂。别殿里笙歌阵阵笑语声欢,自己则独听更漏,遥望星河,长夜不寐。一闹一静,一荣一枯,对比鲜明,也从中道出了盛唐时期统治阶级的腐败以及堕落。
创作背景
宝历二年(826年)升官至秘书省校书郎。盛唐无战事干扰,国泰景安,经济繁荣,统治阶级的生括腐化堕落,于是诗人写下这首诗。
作者简介
顾况(727—815?),字逋翁,号华阳真逸(一说华阳真隐)。晚年自号悲翁,汉族,唐朝海盐人,(今在浙江海宁境内)人。唐代诗人、画家、鉴赏家。他一生官位不高,曾任著作郎,因作诗嘲讽得罪权贵,贬饶州司户参军。晚年隐居茅山,有《华阳集》行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