梅尧臣,字圣俞,是宋朝的一位诗人,和欧阳修等交往亲密。据欧阳修的《归田录》卷二载,梅圣俞有诗名三十年, 却并不热衷于做官,而情愿过他的“自由生活”。宋仁宗时,朝廷决定由欧阳修主持重修《唐书》,命梅圣俞参加这个工作。梅不敢不从,无可奈何地对他夫人说:“我之修书,可谓猢狲入布袋矣!”夫人刁氏笑着答道:“君于仕宦,何异鲇鱼〔鲇nián〕上竹竿耶?” (仕宦,即当官。
“猢狲”,是猴子的别名。“猢狲入布袋”是比喻不服制约、不守纪律的人受到管束(猴子好动,进了布袋,便不能自由活动了)。“鲇鱼”,是一种全身很粘滑的鱼,而竹竿也是很滑溜的,“鲇鱼上竹竿”比喻爬不上去。梅圣俞的夫人笑 他当官老爬不上去,所以说是“鲇鱼上竹竿”。这一句,对于梅说的“猢狲入布袋”,不但回答得很好,而且对仗很工整,颇有妙趣。《归田录》原文如下:
梅圣俞以诗知名三十年,终不得一官职。晚年与修《唐书》,书成未奏而卒,士大夫莫不叹惜。其初受敕 【chì】修《唐书》,语其妻刁氏曰:“吾之修书,可谓猢狲入布袋矣!”刁氏对曰,“君于仕宦,何异鲇鱼上竹竿耶?”闻者皆以为善对。
“猢狲入布袋”,亦作“猢狲入袋,比喻行动受制,失去自由。
又,宋人笔记《闲燕尝谈》载:“大观(宋徽宗年号)中,薛肇明《和上皇御制诗》有曰:‘欢声似风来衔诏,屏气如鸡去揭竿。,韩子仓戏为改之曰:‘窘如老鼠钻牛角, 难以鲇鱼上竹竿。,时谓‘的对’。”(的〔dí〕,的当;的对,非常恰当的对偶句。)因而又从“老鼠钻牛角”产生了 “钻牛角尖”这个成语。
“钻牛角尖”,越钻越窄,比喻研究问题或办理亊情,走入歧途,陷于窘境。
陶者
【宋】梅尧臣
陶尽门前土,屋上无片瓦。
十指不沾泥,鳞鳞居大厦。
【注释】
陶者:烧制陶器的人。这里指烧瓦工人。
陶:同“掏”,指挖土烧瓦。
无片瓦:没有一片瓦。
沾:同“沾”。
鳞鳞:形容屋瓦如鱼鳞般整齐排列。大厦:高大的屋子。
【译文】
烧瓦工人挖光门前的土来烧瓦,但自家房屋上却没有一片瓦。
那些富贵人家,十指连泥也不碰一下,却住在铺满瓦片的高楼大厦。
【赏析】
《陶者》属于反映社会现实和民生疾苦的作品。首二句以陶者“陶尽门前土”与“屋上无片瓦”相对比,付出如彼,所得如此,人间之不公尽在其中。后二句以居者“十指不沾泥”与“鳞鳞居大厦”对比,付出如彼,所得如此,人间之不公可想而知。前二句以对比道出,后二句亦以对比道出,前二句与后二句更以对比鲜明令人惊叹。《陶者》一诗正以这种环环相扣的对比,道出了人世间的不公平,表达了对弱者的同情,风格古朴平淡。
在梅尧臣以前,唐代人已经写了大量反映社会不平等的诗,大都写耕织的农民,梅尧臣这首诗换了个角度,写手工业者,可以说是对自己做诗目标“意新语工”的实践。诗在写作上,打破了绝句声律的格局限制,句法散文化,近似古代的风谣,这正是梅诗古朴淡泊的特色。后来有位并不出名的诗人张俞,作了一首《蚕妇》诗说:“昨日入城市,归来泪满巾。遍身罗绮者,不是养蚕人。”主题与梅诗相同,不知是否受到过梅诗的启发。近代有很多风谣,往往通过对比显示不合理,则受梅诗影响是很明显的。
从《陶者》即可看出,梅尧臣不断观察、聚焦日常生活的种种细节,在生活场景和人生经历中开拓、寻找前人未曾注意的题材,或在写前人写过的题材上翻新,开宋诗好为新奇、力避陈熟的风气。梅诗构思奇巧而取材平平,用意深远而出之淡然,感情深厚而语句平淡,寓奇峭于朴素,外枯中膏,淡而有味,这是梅诗的创造与追求,也是宋诗的审美取向。
【创作背景】
《陶者》是北宋诗人梅尧臣创作的一首五言绝句。这首诗运用质朴的语言讽刺时事,控诉与指斥社会中不平等现象,只用事实对照,不加评论,发人深省。
作者简介
梅尧臣(1002~1060)字圣俞,世称宛陵先生,北宋著名现实主义诗人。汉族,宣州宣城(今属安徽)人。宣城古称宛陵,世称宛陵先生。初试不第,以荫补河南主簿。50岁后,于皇祐三年(1051)始得宋仁宗召试,赐同进士出身,为太常博士。以欧阳修荐,为国子监直讲,累迁尚书都官员外郎,故世称“梅直讲”、“梅都官”。曾参与编撰《新唐书》,并为《孙子兵法》作注,所注为孙子十家著(或十一家著)之一。有《宛陵先生集》60卷,有《四部丛刊》影明刊本等。词存二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