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小学作文 初中作文 高中作文 话题作文 节日作文 写人作文 动物作文 作文体载 作文素材 作文技巧
50字 | 100字 | 150字 | 200字 | 250字 | 300字 | 350字 | 400字 | 450字 | 500字 | 550字 | 600字 | 650字 | 700字 | 750字 | 800字 | 850字 | 900字 | 更多

“ 一剪梅 ”有关的作文

来源:文题网 时间:2024-04-30 16:07:16
  • 《雁字回时,月满西楼 李清照《一剪梅》全诗欣赏》
  • 雁字回时,月满西楼。

    [译文] 雁群排成整齐的队伍飞回来的时候,月亮正满照着西楼。

    [出自] 李清照 《一剪梅》

    红藕香残玉簟秋。轻解罗裳,独上兰舟。云中谁寄锦书来?雁字回时,月满西楼。

    自飘零水自流。一种相思,两处闲愁。此情无计可消除,才下眉头,却上心头。

    注释

    “裳”,古音cháng,古人穿的下衣。也泛指衣服。

    玉簟:音diàn ,光华如玉的精美竹席。

    雁字:指雁群飞时排成“一”或“人”形。相传雁能传书。

    译文1:

    红藕香残,鲜艳的荷花凋谢了,从竹席上感到深深的凉意,轻轻提起薄纱罗裙,独自划着一叶兰舟。天空中雁群排成队形飞回来,(有没有)传回谁的家书?鸿雁飞回的时候,(转眼间)已是夜晚,如洗的月光倾泻在西楼,(我这在这盼望着)。

    花,自在地飘零,水,自在地飘流,一种离别的相思,你与我,牵动起两处的闲愁。啊,无法排除的是——这相思,这离愁,刚从微蹙的眉间消失,又隐隐缠绕上了心头。

    译文2:

    荷已残,香已消,冷滑如玉的竹席,透出深深的凉秋,轻轻脱换下薄纱罗裙,独自泛一叶兰舟。仰头凝望远天,那白云舒卷处,谁会将锦书寄有?正是雁群排成“人”字,一行行南归时候,月光皎洁浸人,洒满这西边独倚的亭楼。

    花,自在地飘零,水,自在地漂流,一种离别的相思,你与我,牵动起两处的闲愁。啊,无法排除的是——这相思,这离愁,刚从微蹙的眉间消失,又隐隐缠绕上了心头。

    译文3:

    红荷瓣脱香退,竹席处处觉凉。悄悄更换薄绸裳,独自驾船游荡。云空遥望怀想,雁儿“人”字成行。天晚盼不到雁传书,月光洒遍西楼上。

    荷花空自飘零,流水空自流淌。同一的刻骨相思,两处的肠断惆怅。解开愁苦与悲伤,实在无法可想,才从眉头挥去,忽又袭来心上。

    译文4:

    红色的荷花已经凋谢,仅留一丝残香,素白的竹席里透出凉意,仿佛充满秋天的忧愁。我轻轻地解下轻柔的丝裙,(换上秋装)孤独地登上美丽的兰舟。南归的秋雁从云中掠过,却没有将锦书捎回,只有那凄冷的月光溢满西楼。

    容貌如鲜花一样容易凋零,青春像流水一样一去不回头。同样一种相思,化作两处的闲愁。难以排遣的,是共同拥有的那份相思之情,刚离开紧蹙的眉头,却又到了烦乱的心头。

    【赏析】

    这是一首别离词,是词人和丈夫分离后的相思之作。

    词的上半部分写词人怀远念归。开篇一句点出时令,大概在清秋时节。“红藕香残”写户外的莲藕,“玉簟秋”写室内的凉席,这两处描写都是在渲染节气。此句色彩明丽,含蓄深沉,景中含情。花的开落,是大自然的规律使然,人生也是如此,悲欢离合才是世态常情;玉席变凉,这一方面是肌肤所感,另一方面更是心中所感。这一句内涵丰富,为全词营造出一种凄凉的氛围。随后五句交代词人一天的行动。“轻解罗裳”两句,写词人心事满怀,于是泛舟河上。“独上”二字,说明词人是独自一人。“云中”一句,直写相思之情。可随后词人并没有任情感随意抒发,而是仅此一句便戛然而止,最后两句又落于景语。“雁字回时,月满西楼”,情景交融,营造出一种迷离的意境,使人愁绪暗生。这两句景物描写生动、优美,颇能惹人愁怀,令人读之黯然。

    词的下半部分写离愁之深。“花自飘零”一句,上承前文的景物描写,下启后文的情感抒发,写落花流水之景,寓情于景,呼应上文的“红藕香残”、“独上兰舟”两句。随后两句,直抒胸臆,写自己的相思之情,这里视角暗转,抒情对象不再只是词人一人,而是把其丈夫也并入其中,两人都为相思所苦,可见他们情意之深。最后三句,写相思之苦无法摆脱。词人笔法高超,“眉头”与“心头”相对应,“才下”与“却上”相对应,对仗工整,妙笔生花,把相思之情的微妙变化描绘得惟妙惟肖,感人肺腑。

    歌曲 月满西楼

    赏析二:

    词的上片主要描述词人的独居生活。

    “红藕香残玉簟秋”是以点带面的写法,给读者描绘了一幅词人眼中的余香袅袅的秋景图。荷花已谢,虽仍留有残香,却不免透出秋的冷落与萧条。玉席也已凉了,秋意渐来,秋凉渐浓。中国的文人自古就悲秋,更何况是独守空闺的女词人呢?怎能不让她倍感孤独寂寥、怎能不思念远行的丈夫呢?

    为排遣心中的愁绪而“轻解罗赏,独上兰舟”。一个“独”字而意境全出:曾经是夫唱妇随,曾经是携手并肩,曾经是举案齐眉,而现在却是茕茕孑立,形单影只;举目四望,相伴的只一“兰舟”而已!本是为“消愁”而来,怎奈却是“愁更愁”,相思之情不禁更重更浓。

    看到鸿雁,词人想象着也许是丈夫托鸿雁捎来家,她把苏武雁足传书的典故巧妙地融于眼前的情景之中,自然妥帖,余味无穷。我们可以设想:词人甚至会猜想丈夫在信中告诉自己归期、行程,那种企盼之情溢于字里行间。

    “雁字回时,月满西楼”,看到雁群飞回故里,自然会强化企盼丈夫回来的心绪。我们似乎看到词人独自凭栏远眺,柔柔的月光洒满西楼,雁字回时,那种清冷,那种孤独,那种寂寥,怎可言传?

    下片是词人抒发内心感受,直抒相思之苦。

    词人用“花自飘零水自流”起兴,这既是写她在舟中所见,也是她的内心所感。花飘水流本是物之自态,却使词人触景生情:流水落花无从体味她的情怀,依旧我行我素地流走飘落,这更增加了词人的伤感与凄凉。句中“自”用得最妙,词人移情于物又借物抒情,正如屈原所说“惟木之零落兮,恐美人之迟暮”,表达 了对韶光易逝的感慨。这样,词中的感情就使人觉得比单纯的思念更深入了一层,更富有暗示性,给读者留有更大的想象空间,更增添了感染力。

    “一种相思,两处闲愁”,是直接抒发相思之情。词人把夫妻双方合起来写,这是她设身处地地想象丈夫也如自己一样深深地思念着对方,可是空间上的距离使二人不能相互倾诉,只好各自思念着、愁闷着。这也是女性特有的细腻之处。

    但是这只是铺垫,词的主旨落在最后两句“此情无计可消除,才下眉头却上心头”上。相思之情要用“计”来“消除”,却又“无计可消除”,可见相思之深之苦。眉间心上,“斩不断,理还乱”。我们可以从中体会到词人的万千愁绪,这与她的“只恐双溪舴艨舟,载不动许多愁”有异曲同工之妙,给人以无限的遐想。

    通观全篇,词人以细腻委婉的笔触抒写自己对丈夫的绵绵不绝的相思之情,用平常无奇的文字表现新奇的意境。此词是李清照细腻深婉的风格的最好诠释,也使《一剪梅》成为李清照的代表作之一。

  • 《“此情无计可消除,才下眉头,却上心头”--李清照《一剪梅》
  • 此情无计可消除,才下眉头,却上心头。

    [译文] 这种思念之情无法消除,紧锁的眉头刚刚松开,但在心里却又惦念开了。

    [出典] 李清照 《一剪梅》

    红藕香残玉簟秋。轻解罗裳,独上兰舟。云中谁寄锦书来?雁字回时,月满西楼。

    自飘零水自流。一种相思,两处闲愁。此情无计可消除,才下眉头,却上心头。

    注释:

    ①“裳”,古音cháng,古人穿的下衣。也泛指衣服。

    ②玉簟:音diàn ,光华如玉的精美竹席。

    ③雁字:指雁群飞时排成“一”或“人”形。相传雁能传书。

    月满西楼歌曲

    译文:

    红藕香残,鲜艳的荷花凋谢了,从竹席上感到深深的凉意,轻轻提起薄纱罗裙,独自泛一叶兰舟。天空中燕群排成队形飞回来,(有没有)传回谁的家书?鸿雁飞回的时候,(转眼间)已是夜晚,如洗的月光倾泻在西楼,(我这在这盼望着)。

    花,自在地飘零,水,自在地飘流,一种离别的相思,你与我,牵动起两处的闲愁。啊,无法排除的是——这相思,这离愁,刚从微蹙的眉间消失,又隐隐缠绕上了心头。

    【译文二】

    红色的荷花已经凋谢,仅留一丝残香,素白的竹席里透出凉意,仿佛充满秋天的忧愁。我轻轻地解下轻柔的丝裙,(换上秋装,)孤独地登上美丽的兰舟。南归的秋雁从云中掠过,却没有将锦书捎回,只有那凄冷的月光溢满西楼。

    容貌如鲜花一样容易凋零,青春像流水一样一去不回头。同样一种相思,化作两处的闲愁。难以排遣的,是共同拥有的那份相思之情,刚离开紧蹙的眉头,却又到了烦乱的心头。

    【赏析】

    这是一首别离词,是词人和丈夫分离后的相思之作。

    词的上半部分写词人怀远念归。开篇一句点出时令,大概在清秋时节。“红藕香残”写户外的莲藕,“玉簟秋”写室内的凉席,这两处描写都是在渲染节气。此句色彩明丽,含蓄深沉,景中含情。花的开落,是大自然的规律使然,人生也是如此,悲欢离合才是世态常情;玉席变凉,这一方面是肌肤所感,另一方面更是心中所感。这一句内涵丰富,为全词营造出一种凄凉的氛围。随后五句交代词人一天的行动。“轻解罗裳”两句,写词人心事满怀,于是泛舟河上。“独上”二字,说明词人是独自一人。“云中”一句,直写相思之情。可随后词人并没有任情感随意抒发,而是仅此一句便戛然而止,最后两句又落于景语。“雁字回时,月满西楼”,情景交融,营造出一种迷离的意境,使人愁绪暗生。这两句景物描写生动、优美,颇能惹人愁怀,令人读之黯然。

    词的下半部分写离愁之深。“花自飘零”一句,上承前文的景物描写,下启后文的情感抒发,写落花流水之景,寓情于景,呼应上文的“红藕香残”、“独上兰舟”两句。随后两句,直抒胸臆,写自己的相思之情,这里视角暗转,抒情对象不再只是词人一人,而是把其丈夫也并入其中,两人都为相思所苦,可见他们情意之深。最后三句,写相思之苦无法摆脱。词人笔法高超,“眉头”与“心头”相对应,“才下”与“却上”相对应,对仗工整,妙笔生花,把相思之情的微妙变化描绘得惟妙惟肖,感人肺腑。

    赏析二:

    李清照这首《一剪梅》以其清新的格调,女性特有的沉挚情感,丝毫“不落俗套”的表现方式,给人以美的享受,显得越发难能可贵。

    “红藕香残玉簟秋”,首句词人描述与夫君别后,目睹池塘中的荷花色香俱残,回房欹靠竹席,颇有凉意,原来秋天已至。词人不经意地道出自己滞后的节令意识,实是写出了她自夫君走后,神不守舍,对环境变化浑然无觉的情形。“红藕香残”的意境,“玉簟”的凉意,也衬托出女词人的冷清与孤寂。此外,首句的语淡情深,如浑然天成,不经意道来。故前人评曰:“易安《一剪梅》起句‘红藕香残玉簟秋’七字,便有吞梅嚼,不食人间烟火气象,其实寻常不经意语也”(《两般秋雨庵随笔》卷三)。“轻解罗裳,独上兰舟。”次写在闺中无法排遣愁闷与相思之苦,便出外乘舟解闷。词人在一首《如梦令》中曾生动地记述一次她乘舟尽兴游玩的情景,不仅归舟晚,还误入藕花深处,惊起一滩鸥鹭,情调欢快。现如今却是“独上兰舟”,不仅无由消除相思之苦,反更显怅惘和忧郁。“云中谁寄锦书来?雁字回时,月满西楼。”女词人独坐舟中,多么希望此刻有雁阵南翔,捎回夫君的书信。而“月满西楼”,则当理解为他日夫妻相聚之时,临窗望月,共话彼此相思之情。此句颇有李商隐“何当共剪西窗烛”诗句的意境。另外,“月满”也蕴含夫妻团圆之意。这三句,女词人的思维与想象大大超越现实,与首句恰形成鲜明对照。表明了词人的相思之深。

    下片。“花自飘零水自流”,词人的思绪又由想象回到现实,并照映上片首句的句意。眼前的景象是落花飘零,流水自去。由盼望书信的到来,到眼前的抒写流水落花,词人的无可奈何的伤感油然而生,尤其是两个“自”字的运用,更表露了词人对现状的无奈。“一种相思,两处闲愁”,次写词人自己思念丈夫赵明诚,也设想赵明诚同样在思念自己。这样的断语,这样的心有灵犀,是建立在夫妻相知相的基础上的。末三句,“此情无计可消除,才下眉头,却上心头。”词人以逼近口语的词句,描述自己不仅无法暂时排遣相思之情,反而陷入更深的思念境地。两个副词“才”、“却”的使用,很真切形象地表现了词人挥之又来、无计可消除的相思之情。

    这是一首相当富有诗情画意的词作。词人越是把她的别情抒写得淋漓尽致,就越能显出她的夫妻恩爱的甜蜜,也越能表现出她对生活的热爱。此外,这首词在意境的刻画,真挚、深沉情感的表述,以及语言运用的艺术上,无不给人留下深刻的印象。(文潜少鸣)

  • 《《一剪梅》李清照》
  • 红藕香残玉簟秋,

    轻解罗裳,独上兰舟,

    云中谁寄锦书来?

    雁字回时,月满西楼。

    自飘零水自流。

    一种相思,两处闲愁。

    此情无计可消除,

    才下眉头,却上心头。

    赏析:

    秋风起时,轻泛兰舟,悠悠碧水带走片片飘落的花瓣,去却带不走反复缠绵的寂寞伤离之情。

    看是疏淡心事语句,其中却不知暗暗寄托了多少相思之情。才下眉头,却上心头。衷肠难解,欲语还休,其滋味沁入人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