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小学作文 初中作文 高中作文 话题作文 节日作文 写人作文 动物作文 作文体载 作文素材 作文技巧
50字 | 100字 | 150字 | 200字 | 250字 | 300字 | 350字 | 400字 | 450字 | 500字 | 550字 | 600字 | 650字 | 700字 | 750字 | 800字 | 850字 | 900字 | 更多

“ 小桥流水 ”有关的作文

来源:文题网 时间:2024-04-30 01:36:47
  • 《古色古香的乌镇》
  • “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嘉兴市的乌镇是一个既有好吃的美食又有好看的美景的地方。不信?走,去瞧瞧!

    一到乌镇,就听到了各种声音:有玩耍的声音,有卖东西的声音,还有客人发出赞叹的声音……我和哥哥看到了美食,立刻变成了饿肚子的小猫,拉着妈妈买了一盒糯米糕。哇!糯米糕晶莹透亮,看得我直流口水。我立马拿起了一块塞到嘴里,那糕真好吃,入口即化,闻起来也是十分香甜,让人忍不住再吃一块。一旁的妈妈和哥哥看我吃了一块又一块,顿时目瞪口呆。“我实在太喜欢了,真好吃!不信哥哥你尝一块。”我边说边把糯米糕塞进哥哥的嘴里,满脸期待地看着他。哥哥刚吃完,就开始赞叹:“哇!这味道真好吃,吃完了还唇齿留香!”我和妈妈看着哥哥那满意的样子,偷偷地笑了。

    除了美味的美食,还有好看的美景。夜晚,我们坐上渔船。边看着湖边静寂的草丛被微风吹得摇曳着,边听着虫儿们的"大合唱"十分悠闲.

    乌镇既然有美食和美景,就少不了历史悠久的文化。乌镇的文化底蕴十分深厚,有五月二十五日的分龙节、八月三十日的中元节等民俗文化,素有"中国最后的枕水人家"之誉,是鱼米之乡、丝绸之府。

    看到这里,你心动了吗?快来看看这古色古香的乌镇吧!

  • 《春余作文》
  • 眼前的女人莲步轻移,自成小桥流水。回眸淡笑,便是风华绝代。我惊于眼前的盛景,也惊于她精湛的功底。侧身询问身旁的奶奶:“奶奶,她从什么时候开始唱戏的?”奶奶目不转睛的盯着那个女人:“二十几年前吧。”

    记忆随着奶奶的言语被拉回儿时,那时的我正放暑假,跑到奶奶家去偷懒,听奶奶说她们小区曾经出过名满天下的戏曲家,不知是为了宣传还是为了弘扬中国传统文化,每半年都会有一次戏曲表演,大多是昆曲。奶奶每每提起时眼里的憧憬和期待都快要溢出来了,我也仿佛跟着奶奶去到了那时:那雕梁画栋,飞檐斗拱,粉墙黛瓦的戏台,每一处朱红色的漆皮上都有着手艺人们精心设计的花饰,好似是从流传千年的古老画卷上被摘了下来;也似民间那“美不可方物,清丽可涤尘世”的美人。台下人声鼎沸,熙熙攘攘。而戏台中央的那个女人,手持红绫扇,肤如凝脂,头上斜插碧玉凤舞钗,水白襦裙外罩烟青粉纱,一颦一笑都是盛景,动人心魄,无法忘却。

    在奶奶无数次沉醉动容的描绘下,我也对戏曲和那个华美盛大的戏台产生了兴趣,但每当向父母提出去看时,她们总会说要哥哥带我去,而我的哥哥是随着时代潮流走在最前列的青年,对戏曲毫无兴趣,在他多次拒绝下,我也只好暂时作罢。而不觉间我已上了高中,好不容易捡到一个轻松的周末,哥哥拗不过我,只好不情愿的陪我去找奶奶。

    而当我们走到那个我魂牵梦绕的戏台时,眼前的景象与想象中的盛况天差地别,那戏台老旧的像是历经千年的老古董,圆柱上的漆皮早就坑坑洼洼,显得凌乱不堪。离演出开始还有一会,天色已经暗了,像玉色绸子上被弹落了一点香灰,烧糊了一小片,而树顶上透出街灯淡淡的圆光,点点光辉落到地上,一片斑驳。

    我看着眼前似是许久没用的戏台有些奇怪,奶奶像是看穿了我的想法,指了指正躲在戏台下化妆的女人:“你看她,当初是她妈妈主张建这个戏台,那时候来的人可多了。唉,只可惜现在喜欢戏曲的年轻人越来越少了,估计这个戏台快要没用喽。”奶奶说罢便摇了摇头。这句话像是说给我听,也像是说给她自己听。

    阴影里的那个女人还有一半脸未着妆容,我看见了她脸上的倦态和十分明显的皱纹,明显到即使只有一点路灯和月光,我还是可以注意到。我问奶奶:“她多大年纪了?好像很老了。”奶奶轻轻叹了一口气:“我不知道具体多大,比我年轻一点吧,这是她最后一场戏了。”我略感震惊,转身看向身旁,像曾经那样眼里带着光等待开场的观众屈指可数,还有些像我哥哥一样陪着长辈来的年轻人正低头面无表情的刷着手机。即使这是她最后一次站上戏台,来的人还是不算多,在偌大的观戏坪上就显得尤为冷清。

    一边一个坐着轮椅的老人摇了摇头:“当年她第一场戏我也看了,那时来的人都站不下,可是现在,唉!……”老人的语气里透着无力和苍凉,可以听出老人已是高寿,回眸看向那个斑驳戏台,此时的女人已经梳妆完毕,原本疲倦的面容也被胭脂遮了大半,正像之前无数次演出前一样低头整理那月白裙裾。我既为她感到凄凉,也被她二十年如一日的坚持所惊艳和感染。

    聚光灯亮起,她轻移莲步,开嗓乍唱,倾泻一壶清泉;水袖轻甩,搅动万顷碧波。似有珠玉从水袖中滚落,腰肢轻曼,身姿轻魅,那一刻的她一笑,便万千星光只为她闪烁。我在台下呆坐,已然忘记台后的她是个年过半百,满脸倦态,只有春余的女人。我讶异于那原本破旧的戏台也因她而发起光。我看着身边那些如痴如醉的爷爷奶奶们。好像懂得了她一直的坚持,即使观看的人越来越少,仍选择站上这戏台继续唱下去的原因。大抵是因为热爱,因为那份“只要还有人憧憬期待,还有人因她而满足,就会坚持下去”的信念。

    她卷起锦绣戏服,脚踩精古船鞋,每一次开口都蕴含千年文化,每一次轻移都带着她对戏曲的热爱,每一次水袖的摆动都一点点击碎人们内心对于中华传统文化的偏见与轻视。戏曲的魅力正悄然将我感染。

    一曲终了,台下人虽不算多,但掌声轰轰烈烈,经久不息。我看见奶奶眼里闪闪发光的东西,一时分不清那是眼泪还是她看完戏曲后眼里的光。而彼时低头刷着手机的年轻人们也都放下了手机,抬起头沉默的看着那发着光的地方。

    “本昆曲曲目《桃花扇》最后一次演出结束,下次演出时间待定。”报幕员声音响起。奶奶此时也站起身来牵着我和哥哥往家里走,路上仍在絮叨那些我们听过很多遍的“从前”。而这次哥哥一改往日的漠然,认真地听着奶奶的述说。

    那跨越千年的历史,那古老华丽的传承,那老一辈的热爱。即使现在它暂时变得清冷寂静,但它的千年风骨,在几十代人克服重重困难之下流传至今,而我们这代人,也定会让它继续发光发热。

    那个痴迷于唱戏的女人,大好年华已经耗尽了,只有春余。但正是因为有这份痴迷,如今仍能有一个个热爱戏曲的年轻人,正值大好年华,带着满腔热血,立于初春中。

    指导老师:罗明珠

  • 《暖暖的家乡味》
  • 江山如画,更恋小桥流水人家。家乡,虽然熟悉又陌生,却常让人魂牵梦萦,虽遥远又咫尺,却总让人无限眷恋。

    鹅公是我的家乡,一个生我养我的好地方。这里的山很清,清得让你伸手就能摸到莲花山的云;这里的水很秀,秀得让你可以在岸口的小溪旁清晰得看见脸上的小桃花。山清水秀的鹅公孕育了一群率性好客的鹅公人。

    鹅公人招待好友亲朋,必不可少的就是让我心心念念的捶鱼了。

    捶鱼是鹅公众多美食中最富特色的食品。是当地居民设宴时必须要上“十大碗”之一。当地还流传,不会煮捶鱼的厨师就不算大厨师,不会煮捶鱼的人也不是地地道道的鹅公人。盛名非同一般。据说捶鱼已有五百多年的历史了。历史的锤炼和人文的传承让它拥有着鲜、嫩、清、滑、脆的动容口感!

    鹅公人做捶鱼,都是用刚刚从河里捞起来的活鱼,去鳞剔骨后,将鱼肉切成拇指大小的长条,并在鱼条中间用刀开一刀深度约50%的口子,再往上面加上自制的番薯粉和不同的配料,拿起用榉木特制的捶子,不断的捶打,让鱼肉和各种香味密切的融合在一起,不分你我。番薯粉是起粘合、吸收和爽滑作用的。捶打过程中鱼的每一滴汁液都将被它吸收起来,一块一块的,让你在吃的时候倍感鲜滑爽口。

    鹅公人过年捶鱼的场面,就像一场打击乐演唱会。中间放一个大大的簸箕,四周围满人,每个人面前都放一块小小的砧板,人们左手拈着撒上了薯粉和配料的鱼块,右手拿着小木锤子慢慢的捶了起来,咚次哒次、咚次哒次的此起彼伏着。各种欢声笑语,有奔放的、有含蓄的、有高亢的、有温婉的。这富有浓郁乡情的场面,其他地方是难得一见的。

    捶鱼的烹饪也是很讲究的。一般用于水煮的多一些,水尽量是用自家的井水,又或者是从远方山上引流下来的山泉水为上。清水煮后,一片片稍稍膨胀起来的捶鱼薄如饺皮、色泽乳白、晶莹剔透。入口既嫩又滑,香味绵长,回味无穷。再稍微的加少许的葱和姜,鲜、嫩、清、滑、脆顿显其中。

    捶鱼除了是一道宴席和家佳节必备菜肴,也是一道地地道道的客家菜。捶鱼做菜,烹饪方便,无论是煮是炒,口感都一样柔和,食时若鱼鲜,但又不闻鱼腥;若面香,但又毫无麦青之气。称得上是荤素兼备,鲜香爽口的美食佳肴。同时它还有明目醒脑、滋补美容的功效,是养生的美食佳品。

    富有特色的捶鱼,其实也是客家文化的一种传承,它的诞生其实是为了方便食物的储存,是客家人勤俭节约良好家风的表现。捶鱼作为客家传统名菜,以其独特的制作方法和鲜美的风味,越来越受到民众的青睐,尤其在鹅公,在外的游子回乡探故,必寻捶鱼,顿顿要尝,出门还要带,一片浓浓的乡情,笔墨难表!

    捶鱼于我,便是家的代表。每当我想家的时候,我都要去尝尝捶鱼的味道;家乡味道,是人最无法忘怀的记忆,即使离家再久,一碗熟悉的味道,也能轻易触味蕾的记忆。当我闻到这种味道,我就会想起那魂牵梦绕的山山水水,那久违的乡音,那记忆中童年的趣事……

    这就是我们鹅公的捶鱼,我暖暖的家乡味!

  • 《宁波“小桥流水,苍山飞雪”》
  • 这里,丰山瘦水都解风情,晴光雨色皆是言语。——题记

    宁波,浙江省辖市,副省级市、计划单列市,位于东南沿海,中国大陆海岸线中段,长江三角洲南翼,东有舟山群岛为天然屏障,北濒杭州湾,西接绍兴市的嵊州、新昌、上虞,南临三门湾,并与台州的三门、天台相连。介于东经120°55'至122°16',北纬28°51'至30°33'之间;属亚热带季风气候。

    宁波市属亚热带季风气候,降水丰沛,雨热同期,且地势低平,故而河湖众多,也应此桥梁众多,倍显我国南方水乡季风区特色。著名桥梁有:灵桥,江夏桥,新江桥,兴宁桥,解放桥,永丰桥,甬江大桥,姚江大桥,招宝山大桥,望春桥,大卿桥,马园桥,柳西桥,柳锦桥,酒厂桥,琴桥,江北大桥,尚书桥,二号桥,三号桥,外婆桥,柴桥,张斌桥,庄桥,大桥,荷花桥,清水桥,华太剑桥,高桥,洞桥,中山立交桥,联丰路立交桥,柳汀立交桥,宋诏桥,百两桥,团桥,青龙桥,师桥,甬水桥,党校桥,磨刀桥,久久天桥,锁兰桥,彭桥,大黄桥,最良桥,三板桥,太和桥,肃洪桥,等。

    其中的灵桥最是颇负盛名,其历史可追朔至唐代。宁波灵桥历史可追溯到唐代。奉化江奔腾咆哮把当时的明州撕成两半,为解决舟渡难险,公元823年制16舟船,用蒙索连排,上铺宽6尺的木板,长55丈,据说通桥当时天空出现彩虹,即立桥名为“灵现桥”。 此后“灵现桥”在清末改建,但因缺钱而作罢,1922年,一场秋风冲毁了屡修屡毁的灵现浮桥。1931年8月,改建宁波老江桥(即灵现桥)筹备委员会在宁波、上海同时成立。据说建桥工作是在上海旅沪宁波同乡会的主持下开展的,早期在沪上成功的宁波人士坚持要在家乡造一座像上海苏州河上外白渡桥那样的坚固桥梁。最后,宁波灵桥由上海工部局英籍工程师詹姆生和新江记营造厂竺泉通设计中标,德国西门子洋行中标工程承包。但据当时参与建桥的老人施求藏回忆说:灵桥用外国材料、挂洋行牌子,但实际上设计、施工都是沪甬两地的宁波人。英国人詹姆生、师克和许多外国人很少来宁波。于1936年建成通车。

    灵桥建成后历经沧桑,在日寇侵略我国,宁波沦陷前遭受了日本侵略者飞机的轰炸,被炸得千疮百孔,抗日胜利后曾作修缮,但在宁波解放后,国民党轰炸机屡屡来轰炸,灵桥上路面、钢梁上弹孔累累,但灵桥仍然屹立在奉化江上,是解放舟山群岛的钢铁运输线。 现在,灵桥仍然担负着市内的繁忙的交通,是宁波市的历史性重要标志之一。

    宁波是个滨海城市,因水而生,因水而兴,因水而美,却亦因水而忧。

    台风屡屡来袭,河湖江海的水纷纷涌上岸来,席卷村庄和农田,导致人员死亡,失踪,以及庞大的经济损失。由于疏导不畅,台风经过以后带来的洪水积于岸上,难以消退,因此也导致了严重的交通问题,所以兴修桥梁和水利工程也极为迫切。

    宁波位于长江中下游,通江达海,沿海处海岸线曲折,良港众多,适宜发展便利的航运。亦可依靠充足的水资源发展水产养殖与稻等农作物的种植。宁波拥有天一阁,东钱湖,蒋介石故居,河姆渡遗址等著名景点,发展旅游业。

    小桥流水,飞雪无烟。以为历经人生匆匆聚散,尝过尘世种种烟火,应该承担岁月带给我们的沧桑。可流年分明安然无恙,而山石草木是这样毫发无伤。只是曾经许过地老天荒的城,在细雨中越发地清瘦单薄。青梅煎好的茶水,还是当年的味道。

    致宁波。

  • 《“枯藤老树昏鸦 小桥流水人家”的意思及全文赏析》
  • 枯藤老昏鸦 小流水人家的意思是枯萎的藤蔓,缠绕着古树,黄昏时分的乌鸦飞回树上栖息。小桥下,溪水流过两岸的人家。

    出自

    《天净沙·秋思》

    枯藤老树昏鸦,

    小桥流水人家⑵,

    古道西风瘦马。

    夕阳西下,

    断肠人在天涯。

    注释:

    ⑴枯藤:枯萎的枝蔓。昏鸦:黄昏时归巢的乌鸦。昏:黄昏。

    ⑵人家:农家。此句写出了诗人对温馨的家庭的渴望。

    ⑶古道:已经废弃不堪再用的古老驿道(路)或年代久远的驿道。西风:寒冷、萧瑟的秋风。瘦马:瘦骨如柴的马。

    ⑷断肠人:形容伤心悲痛到极点的人,此指漂泊天涯、极度悲伤、流落他乡的旅人,因为思乡而愁肠寸断。

    ⑸天涯:天边,非常远的地方。

    译文

    ①枯萎的藤蔓,垂老的古树,夕阳下一只无精打采的乌鸦,扑打着翅膀,落在光秃秃的枝桠上。纤巧别致的小桥,潺潺的流水,低矮破旧的几间茅屋,反而愈发显得安谧而温馨。荒凉的古道上,一匹消瘦憔悴的马载着同样疲惫憔悴的异乡游子,在异乡的西风里踌躇而行。夕阳渐渐落山了,但是在外的游子,何处是归宿?家乡在何方?念及此,天涯漂泊的游子怎不愁肠寸断!

    ②枯萎的藤蔓,缠绕着古树,黄昏时分的乌鸦飞回树上栖息。小桥下,溪水流过两岸的人家。有个旅人骑着一匹疲惫的瘦马,迎着凌冽的秋风,缓缓行进在古老苍凉的道路上。傍晚的太阳正在西面落下,旅人极度忧伤,漂泊在远离故乡的地方。

    赏析:

    《天净沙·秋思》是元散曲作家马致远创作的小令。此曲以多种景物并置,组合成一幅秋郊夕照图,让天涯游子骑一匹瘦马出现在一派凄凉的背景上,从中透出令人哀愁的情调,抒发了一个飘零天涯的游子在秋天思念故乡、倦于漂泊的凄苦愁楚之情。小令句法别致,前三句全由名词性词组构成,一共列出九种景物,言简而义丰。全曲仅五句二十八字,语言极为凝炼却容量巨大,意蕴深远,结构精巧,顿挫有致,被后人誉为“秋思之祖”。

    全曲以四个画面,四个场景组成。共有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古道,西风,瘦马,夕阳,断肠人,天涯十二个名词,作者将这十二个看似毫不相干的名词巧妙的拼合联结起来,组成了这四幅优美的画面。真正做到了诗中有画。表面看本曲并无华丽美妙之处,然而,正是作者看似不经意的名词整合却写出了这千古名篇。

    首句“枯藤老树昏鸦”是一个沧桑悲凉的画面,大有人生苍暮之感。一枯藤一老树一昏鸦将读者带入了一个黯然伤怀的心境。一枯,暗射人生的干枯;一老,暗射人生之沧桑;一昏,暗射仕途之昏昏然,郁郁不得志。一起首,就将读者带入了作者所想象的境界。

    次句“小桥流水人家”表面看似在行进中换了一个场景,实是对人生美好时光的怀念。一小桥一流水一人家三样景物写出了家庭的温暖和对家庭的思念。此句正对前后句中的人生之苍悲,表达出作者对美好生活的追求,却终此一生而不可得。

    前两句中并无行路者本人,是以对途中景物的描写引起路人对自己人生的思考。

    “古道西风瘦马”此句写出一人一马在寡无人烟的道路上孤独的行走。瘦字写出了路途之遥远,马因此而瘦。古道西风两词更暗合一瘦字。古道,路途之悲凉;西风,路途之孤单。此句是写路途更是写人生。写出了作者归思之心,但一瘦字却也写出了不知人生之路路在何方。

    末句“夕阳西下,断肠人在天涯”表达出的画面是夕阳即将落下地平线,远方一马上的行人在孤独的赶路,但却路途遥遥,不知所向。夕阳西下写人生之苍暮,时日无多。断肠人写出一生之伤悲。天涯,离家之远,思落叶归根,却是路之不可得。

    全曲以较简洁质朴的十二个名词组成这四幅优美的画面。作者的用词并无华丽的辞藻,只是一些诗词中常见常用的老词,并不见任何新意。但正是这些并不见有任何出众之处的旧词却写出了这不朽的经典之作。从而得以广泛的流传,深入人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