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小学作文 初中作文 高中作文 话题作文 节日作文 写人作文 动物作文 作文体载 作文素材 作文技巧
50字 | 100字 | 150字 | 200字 | 250字 | 300字 | 350字 | 400字 | 450字 | 500字 | 550字 | 600字 | 650字 | 700字 | 750字 | 800字 | 850字 | 900字 | 更多

“ 有感 ”有关的作文

来源:文题网 时间:2025-11-06 07:19:33
  • 《读《妈妈不是我的佣人》有感》
  • 今天我读了一本名叫《妈妈不是我的佣人》的书。

    书里的主人公是阿章,他原来是个标准的都市小孩,现在短暂转学到乡下,每天很开心的在田野里玩乐。可是,住在一起的表妹,不知为何总是对阿章充满了敌意。直到有一天,两人再度起了争执,表妹对着阿章大声的抗议:“请不要把妈妈当做自己的佣人!”阿章这才恍然大悟,自己从来不曾注意妈妈的辛劳,从来不曾养成一个好习惯......

    读完这个故事后,我不禁感慨:故事中的阿章是多么的棒呀!从生活的点点滴滴中发现好习惯,发现自己的不足,用好习惯来弥补自己的不足,多么值得称赞!可我们现在不愁吃、不愁喝,简单的事情还想让劳累了一天的妈妈来帮我们做......

    良好的习惯就像饭前背一个单词,放学回家复习今天所学的内容。这样,我们就不需考试前临时抱佛脚,让妈妈为我们操心了。

    其实生活中,力所能及的事很多,比如洗碗、洗衣服等等,或是小到拿杯水、拿张纸、拿支铅笔等等等,完全可以让妈妈休息一下,我们来做,不把妈妈当仆人来对待、使唤。

    大家都知道,盖房子的过程千辛万苦,但盖好后,可以永久舒适的生活,就像我们拥有良好的习惯一样。

    拥有良好的习惯,也能让我们幸福一辈子。

  • 《读《小布头奇遇记》有感》
  • 这个星期,我读完了《小布头奇遇记》,心里特别喜欢小布头这个小娃娃。

    一开始,小布头一点都不好——他长得小小的,却很任性,因为一点小事就跟好朋友苹苹吵架,还偷偷跑出了家。后来他遇到了好多困难:被大公鸡啄过,掉进过沟里,还差点被老鼠抓走。我读到这些的时候,特别替他着急,想对他说:“小布头,要是你不随便跑,就不会这么危险啦!”

    可小布头没有一直调皮下去。他在冒险的时候,慢慢学会了勇敢——以前他特别怕黑,现在就算在黑漆漆的草堆里,也敢自己找路;他还学会了关心别人,看到小芦花鸡遇到危险,会主动想办法帮忙。最后,小布头不仅回到了苹苹身边,还变成了一个不任性、懂礼貌、敢担当的小娃娃。

    读完这本书,我明白了一个道理:就像小布头一样,我们一开始可能会有小缺点,比如爱发脾气、不爱听话。但只要像他那样,愿意改正错误,遇到困难不害怕,慢慢努力,就一定能变成让爸爸妈妈骄傲、让朋友喜欢的好孩子。以后我也要向小布头学习,做个勇敢又懂事的小朋友!

  • 《读《朝花夕拾》有感》
  • 教初中有20多年了,《朝花夕拾》也翻过好几遍,今年又教初一,案头这本人民文学出版社的《鲁迅散文诗歌全编》,里面不光有《朝花夕拾》,还有《野草》等其他界定为散文的信件、“序”、“记”类文章,更有所有鲁迅写的古体和现代诗,可以更全面地了解鲁迅。

    这次我被《朝花夕拾》“后记”结尾中的落款给吸引了——“一九二七年七月十一日,写完于广州东堤寓楼之西窗下”,这时鲁迅47岁,太巧合了,我今年也47岁,两个异代同龄的人通过阅读,在交错的时空中会不会产生一些共鸣?

    和鲁迅相关的作品和专著我还是读过不少,大约这个落款日期的前半年,鲁迅是在广州,后来就去了上海,在那里度过了人生的最后九年,1936年逝世,2010年,怡雅组织还没正式入职的老师们去上海观摩举世瞩目的世博会。期间有半天时间可自由支配,我就拿着一张地图,去了虹口的鲁迅墓和故居还有中共一大会址去瞻仰。

    我是个怀旧感很重的人,喜欢去多年前自己呆过的地方,想想这段时间里的人生经历。我玩过摄影,从国产胶片玩到全画幅数码单反。已经记了三十多年的日记,偶尔还会看看若干年前曾经忙过什么。我和以前的同学或朋友都聊过,发觉我这个年龄喜欢怀旧的人并不多,总说当年似乎是老年人的常态。

    鲁迅写《朝花夕拾》这十篇文章,时间跨度大约有一年。这一年,正好是他颠沛流离的时期,他在北京为躲避军阀迫害东躲西藏,后来干脆跑到厦门大学,还被排挤到住在图书馆的顶楼。厦门只呆了半年,又出走到广州。在这段时间,鲁迅回顾自己的人生经历,一些难忘的人和事都会涌上心头,诉诸笔端,就形成了我们今天见到的《朝花夕拾》。

    《狗·猫·鼠》提狗的地方很少,鲁迅曾经写过一篇杂文《论“费厄泼赖”应该缓行》提倡“痛打落水狗”,对坏人千万不要有仁慈之心。童年鲁迅养过小小的隐鼠,但这篇文章更像是杂文,作者批评像猫那样的人:虚伪、欺凌弱者。

    小时候,我家里养过不少狗和猫,狗和猫经常因为误食鼠药而死,看着它们在痛苦中呻吟着死去,是我童年经常经历的事。家里最长寿的是一只老黄狗,命很大,曾经被人用土枪打了一枪,身上扎了几十粒铁砂,周围的皮毛肉都溃烂了,硬是靠着涂了不少庆大霉素好了起来,这是陪伴我童年最长的狗,淘气的我还常想骑在它身上找骑马的感觉。我现在在任何地方见到有敌意的狗靠近我,我都不会害怕,因为我知道,我装作无视它,不做防卫或攻击的动作,它是不会咬我的。这份强装的镇定也许就是小时家里经常养狗的好处吧?

    《阿长和<山海经>》中,作者深情回忆了童年时家里的保姆长妈妈,用先抑后扬的手法,写这位朴实的农村妇女给自己带来了童年时最渴望的《山海经》。

    这让我想起了我童年时期家里的一个特殊成员——二买爹,他是远房的亲戚,饥荒年代逃难到我们家,被爷爷奶奶收留,一直到死都在我们家,平时地里的农活都是他干,别人都说我们家有个“佣人”。他睡在灶屋,从不和我们一起吃饭,他应该有间歇性的精神病,发起病来样子很吓人,最后死于胃癌。他没有结婚,也没什么亲戚。他平时对我们很好,但不能很有条理地讲话,别人也难得去听一个“疯子”说话,年幼的我也不例外。家里的相册里有不少照片,但我翻遍了,没有找到一张有他的照片,哪怕是背景,也没有。但二买爹的音容笑貌我是一直记在心里的。我愿意相信有天堂,愿二买爹在那里安好,在人间的我用粗拙的文字来记录一个微如尘芥的生命曾在人间留过的一些痕迹。后来读《呼兰河传》,发现萧红的童年中也有类似的二买爹遭遇的有二伯,不禁感同身受。

    《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应该是《朝花夕拾》中名气最大的文章了。在网上看到一些游客到绍兴游玩发的视频,背景是百草园,然后配上耳熟能详的课文朗读“我家的后面有一个很大的园,相传叫作百草园……”,我是哑然失笑的,其实每个有童年的孩子都会有玩耍的乐园。

    我是1978年出生,住在城郊,家里还有几分自留地种了不少菜。和现在的孩子比,我庆幸自己有快乐的童年,印象中上初中以前是没有什么作业的,寒暑假只要在开学前几天拼命赶一下就行,我现在还记得并排抓着两支笔赶作业的聪明。

    童年的我们从夏日的傍晚就开始留意起地面,看有没有小小的洞口,那下面有可能有知了猴。天黑了以后,可以拿着装干电池的手电筒到篱笆和树上去找知了猴,捉到后,把它们放到蚊帐里面。如果睡得够晚,就会亲眼目睹金蝉脱壳的过程,不过,因为正常的进化流程受到人为干扰,脱到一半卡死在壳里的情况非常多。

    村边有个不大的长形的水塘,里面有鱼,我们就会揉个面团加点香油去钓鱼, 那种小鲹鱼,在水面上“俶尔远逝,往来翕乎”,鱼钩刚落水,它叼了就跑,是很容易钓上来的,只是活不了多久,除了油炸,并不好吃。人多时,还可以打个坝,用戽桶把水排干,给塘里的鱼来个一网打尽。记得当年特别喜欢看别人清鱼塘,都是好大的鱼,在淤泥里挣扎,会把捉鱼的人甩得一身泥。水里也会有菱角和莲蓬,不过弄到大的要看运气。我那时候最喜欢干的事情去拔出香蒲嫩白的根吃,这还是淮扬菜中有名的蒲儿菜。香蒲有像拇指粗细的蒲棒,把它晒干,可以熏蚊子。

    我没有上过幼儿园,到年龄直接上的一年级,我读完五年级毕业后才知道市区的小学是六年制,和我们用的书都不一样。那时候在学校学习记得不多,就记得玩。女生喜欢跳皮筋,男生就是单纯的追逐打闹,渴了直接跑到水龙头下面灌一嗓子。玩过一阵子水枪,但不久就被学校禁止了。用橡皮筋弹射纸弹,因为危险也被禁止了。那时候学校不知为什么会有一个聋哑人的特殊教室,我们都不敢和他们打交道,一脸凶相。那时候还流行挂在脖子上的电子码表,就像现在体育老师计时用的那种,好多城里同学有,但我没有,家里困难,好在小学生也没什么虚荣心。小学时流行过一阵印花纸,一毛线买一张,吐点唾沫,再用力的按在书本空白处,多按一会儿,再小心翼翼地揭下来,技术好的话,印花纸上的人物就会完整地转到书上。

    我上初一的时候,班级流行过一阵子在课桌上翻麻将牌,在抛起沙包的时候要将四张麻将统一翻转成正、反、侧,女生玩得多。还有一件有趣的事是在操场的泥地上钓“皮猴”,我至今也不知道那白色的小虫学名是什么,它的洞口很小,要扯很细的草才能戳进去,戳到尽的时候,如果里面感觉到有力量把草往外顶时,你用手一拉,运气好就会钓上来一只“皮猴”,一两厘米长,屁股位置有一个小突起,用草尖去戳,就会原地跳个几厘米高,还会把几只堆到一起打架,玩腻了有男生就会把它扔到女生身上,引起女生尖叫,如果女生去告状,又得到办公室挨班主任一顿训。我那时还会找一串没用的钥匙,到停车的地方去捅自行车的锁眼,有时候碰巧能捅开一把车锁,比捡到到钱还开心。

    小孩子的生活怎么离得开吃呢,印象最深刻的是酒心糖巧克力,三毛钱一颗,要攒很久的零花钱,看别的同学吃,馋得不行。有段时间食堂会把早晨没卖完的包子用油炸得金黄,我现在想来都流口水。校门口偶尔会看见捏面人的,不知道面怎么会有那么多种颜色,摊主就像快手刘一样,一会儿就捏出个人物,但我们买得最多的就是糖口哨,便宜,可以吹出声音,吹腻了再把它当糖吃掉。在家里时,有时候门口会有货郎担经过,敲着锣,孩子们最感兴的就是大饼似的麦芽糖,用厚刀片和小锤敲下一块。摊主还不高兴你用钱买,最好是将家里的废品像塑料铜铁之类的拿来换才好。夏天时还会有人用28大杠车,在后座绑一个木箱子,一路吆喝着“赤豆冰棒拿吃啊——”,家长给了钱,我们就会兴奋地跑出门,喊住他,看他打开箱盖,从厚厚的棉絮中拿出冒着冷气的老冰棍,递到手中,吃冰棍的最佳方式是在口中慢慢吮吸,最好不要咬,咬多了头会冰得痛,一直吮到冰棍慢慢变小,甜味儿渐渐变淡,只剩一点儿透明的冰碴子时,再一口全部咬碎,完成一次痛快的冰爽体验。

    《藤野先生》中鲁迅回忆了在日本仙台学医时遇到了日本老师藤野严九郎,鲁迅是仙台医专的第一个外国留学生,而且是清国的,这位日本老师没有民族偏见,对他关照有加。虽然最后鲁迅弃医从文,没有走上藤野先生期待的到中国去光大传播新医学的道路,但鲁迅也一直感念这位老师,将他的照片一直挂在自己住处的墙上以志纪念。

    我当了很多年的学生,也许是太平庸,印象中没有什么教师对我有长久特别的关照。但我依然对一些老师心怀感念,像小学五年级时的左老师和周老师,虽然我们考差了会挨打,但没有那些巴掌,调皮的我恐怕是考不上县中的。初三时的班主任兼数学教师彭守法老师,他让一个班风和成绩很差的班级慢慢赶上来,他还为我补过课,让我这个数学差生最后发挥出色,考上本校高中。高二的班主任兼语文老师贾凤鸣,也是接了个乱了一个月的文科班,最后把这个班的高考成绩带得差强人意。没有这些老师,就我这个资质一般,家里又没有背景的学生恐怕是上不了大学的。我上大学时,因为做学生干部耽误了时间,再加上成绩不好,被撤了生活副班长的职务,情绪十分低落,辅导员张爱凤老师给我特别布置了一个任务,让我去读经典书籍,写读书笔记给她看。我后来才明白她的良苦用心,这是让我用积极的方式来进行心理调节。我觉得现在我会写这个读书公众号,从某种程度上也是受当年张老师的影响。每个人的成长都是离不开老师的付出的,你的人生能遇到深刻影响你的老师,那是你的福气。

    在四十多岁的时候再读《朝花夕拾》,感慨颇多。“理性的批判”也许我理解得不够到位,但引发了我“温馨的回忆”也是非常愉悦的体验。

    2025年9月14日

  • 《读《年少早识苏东坡》有感》
  • 拿到《年少早识苏东坡》这本书时,我以为会是一本满是古文的“难读书”。可翻看几页就发现,书里的苏东坡像一个亲切的大朋友——会因为吃到好吃的东坡肉开心,会在下雨天撑着伞散步,还会和朋友开玩笑,一点都不“古板”。

    最让我觉得有趣的,是苏东坡不管遇到什么难事,都能笑着面对。他被贬到黄州时,住的地方又破又小,连像样的桌子都没有,却自己动手开垦荒地种庄稼,还发明了东坡肉、东坡羹。读到他蹲在田埂上,捧着一碗热粥吃得香的样子,我想起上次数学考试,我因为一道应用题没对,回家哭了好久,连晚饭都没吃。现在想想,苏东坡遇到的困难比我大太多了,可他没有抱怨,反而找乐子。后来我再遇到难题,就学着他的样子,先深呼吸,告诉自己“慢慢来,总能想出来”,居然真的没那么着急了。

    苏东坡还特别爱学习,小时候每天天不亮就起来读书,连过年都不肯偷懒。有一次,他为了弄明白一首诗的意思,跑了十几里路去请教老师。这让我脸红极了——我上周因为想看动画片,作业写得马马虎虎,生字还错了好几个。妈妈批评我时,我还觉得委屈。读完苏东坡的故事,我把书桌前的动画片海报换成了“认真写字”的小纸条,每天放学先把作业写工整,遇到不会的字词,就查字典、问老师,再也不敷衍了。

    书里还说,苏东坡特别关心别人。他在杭州当太守时,看到百姓喝不到干净的水,就带头挖井;看到西湖堵塞,就组织人清淤泥、修长堤。这让我想起班里的互助小组,以前我总觉得帮同学讲题会耽误自己的时间,不太愿意。现在我主动帮同桌补习数学口算,他学会了之后,还教我怎么画手抄报。原来像苏东坡那样帮助别人,自己也会这么开心。

    合上书,我好像认识了一个活生生的苏东坡——他会难过,会饿肚子,却永远对生活充满热情,对别人充满善意。以后我再遇到不开心的事,就想想他的东坡肉;学习偷懒时,就想想他凌晨读书的样子。

    我想,这就是这本书教给我的最重要的事:不管遇到什么,都要做个乐观、努力又温暖的人。

    (作者是浙江省杭州市西子湖小学五年级学生)

    后 记

    读罢《年少早识苏东坡》,那个爱吃、爱笑、乐观的东坡先生仿佛跃然眼前!

    家长感言

    感谢这本书让孩子遇见了可爱的苏东坡。从前那个遇挫爱哭、学习敷衍的孩子,如今会主动调整心态、认真学习,还懂得帮助同学。看到孩子从书中汲取力量并成长,作为家长,既欣慰又感动,也愿她永葆这份热忱。

    教师赏析

    这篇读后感视角独特,小作者没有空谈东坡的事迹,而是结合自身经历,从乐观、好学、助人三方面展开,文字鲜活又真挚。可见她真正读懂了苏东坡,更将精神内化于心。这份细腻的感悟与成长,正是阅读最动人的力量 。(袁卫静)

  • 《观《西游记》有感》
  • 微风吹过发丝,飘荡在额角,阳光洒进教室,合上书。也许窗处的蝴蝶也要开起自已的取经之路吧!

    《西游记》这本书里讲述的是唐僧四人和白龙马去西天取经的故事,故事情节一波三折,情节变换,心理描写、神态性格都写得一清二楚的,比如;孙悟空爱冲动、急躁的性格;猪八戒好吃懒做胖胖的特点;沙僧和唐僧静文明、优雅的特点......

    我在《西游记》里最喜欢的故事是《铁扇公主》,里面说:孙悟空四人取经来到火焰山要灭火,只能借铁扇公主的巴蕉扇,可是人家不给,孙悟空脑袋一转想到了一个办法,那就是变成蚊子钻进铁扇公主的肚子里,铁扇公主只好拿了一把假的给他,哈!这次孙悟空吃大亏了。用假扇子把火焰山的火越扇越大,差点变成“烤猴子”。

    孙悟空吃了哑巴亏之后又去找铁扇公主算账,铁扇公主也去找了自己的老公牛魔王帮忙,牛魔王和孙悟空大战不休,僵持了好几天。最后多亏了天界援军哪吒和托塔天王到场,最后降服牛魔王。铁扇公主看到形势不利,为了救老公牛魔王,才把真的扇子交出来,并且承诺熄火修行。

    悲唐憎多次被抓,惊孙悟空斗妖降魔,观猪八戒贪吃好色,叹九九八十一难,最终取得真经,师徒四人靠的是信念和协作,真正的经书,是那一路上被磨砺得坚韧而顽强的灵魂!这便是西游记的独领风骚。

  • 《读《格林童话》有感》
  • 翻开《格林童话》这本书,就像推开了童话世界的大门,它带着我开启了一场奇妙无比的童话之旅。

    我最喜欢的是《生命之水》。这个故事讲了三个王子为了治好老国王的病,先后踏上了寻找生命之水的道路。在寻找生命之水的过程中,大王子和二王子都被困在了峡谷中,只有小王子顺利找到了生命之水,还意外地得到了一把神奇的宝剑和一个永远吃不完的面包。善良的他救出两位哥哥,还用宝物帮助许多百姓过上了安稳的生活。

    小王子是我心目中的英雄,他善良、有爱心、机智勇敢。他出发去找生命之水的原因是真心希望老国王的病能好起来,而他的两个哥哥都是因为想当国王。小王子见到小矮人,非常有礼貌,不像他的哥哥们那样傲慢无礼。正因此,小矮人才愿意告诉他怎样获得生命之水。当小王子得知哥哥被困,他真诚地恳求小矮人放过他们。他没有将宝物占为己有,而是无私地帮助他人。而他的两位哥哥,被小王子救出回到王宫后,不知恩图报,反而为了王位加害小王子,真是令人讨厌。幸好最后真相大白,大王子和二王子被赶出了王宫,小王子和公主过上了幸福快乐的日子。我想,小王子以后当上了国王也会是一个处处为百姓考虑,受百姓爱戴的好国王。

    《生命之水》这个故事告诉我做人要真诚善良,遇到困难要坚定勇敢,提醒我要懂得感恩……以后我会学着像小王子那样,带着善良前行。

    (小作者是浙江省海宁市实验小学三年级学生)

    后 记

    我喜欢读《格林童话》,一个个童话故事里都蕴含着道理。

    家长感言

    希望你一直保持对阅读的热爱,让心里那棵思想小树苗在书籍的滋养下长得更茁壮,未来笔下的文字也能慢慢生出力量,藏着温柔,闪着光。

    教师赏析

    小作者是个有心的孩子,在《格林童话》故事集中选取印象最深的《生命之水》这个故事,在三个人物的对比中,凸显小王子“善良、机智、有爱心”的优秀品质,并且能够联系自己的实际,从书中的人物和故事里,得到人生的感悟。(黄加平)

  • 《读《曹刿论战》有感》
  • 这个暑假,我读了一本特别有意思的书——《古文观止有意思》。书中从《史记》《战国策》等经典典籍里精选了许多历史故事,读来既涨知识又觉生动。其中,《曹刿论战》给我留下了最深的印象。

    这个故事出自《左传·庄公十年》,讲的是齐国攻打鲁国时,鲁庄公准备迎战,平民曹刿却认为“肉食者鄙,未能远谋”,主动求见庄公,想要参与战事谋划。面对曹刿“何以战”的追问,庄公先是提出以衣食分人、以诚信祭祀鬼神,都被曹刿一一否定——前者是“小惠未遍”,后者是“小信未孚”,都不足以凝聚民心、赢得战争。直到庄公说“小大之狱,虽不能察,必以情”,曹刿才认可这是“忠之属也”,认为这才是能让百姓信服的根本,足以支撑鲁国一战,并主动请求随军作战。

    战场上的曹刿更显智慧。两军在长勺对垒时,庄公刚要击鼓进军,曹刿坚持“未可”,直到齐军三次击鼓、士气耗尽,才下令出击,一举击溃齐军;齐军逃跑时,庄公想立刻追击,曹刿又拦住他,亲自下车查看齐军车辙,登车眺望其旗帜,确认辙乱旗靡、无埋伏后才下令追击,最终大获全胜。战后,曹刿解释取胜之道:“夫战,勇气也。一鼓作气,再而衰,三而竭。彼竭我盈,故克之”,又道大国难测,需察明虚实再追击——这番话既显军事谋略,又见谨慎周全。

    读完这个故事,曹刿的形象在我心中愈发清晰:他虽非权贵,却心系国家安危,敢于在危难时挺身而出,是“天下兴亡,匹夫有责”的担当。这让我想起2020年疫情来袭时,千千万万个医护人员,他们不顾个人安危奔赴抗疫一线,争分夺秒救治患者,不就是这种担当最动人的模样吗?他不盲从权威,用“忠之属也”点出民心才是战争根本,是独立思考的清醒;他在战场上沉着冷静,既懂把握战机,又能谨慎避险,是临事不乱的智慧——这让我想起2024年巴黎奥运会乒乓球男单决赛中樊振东的表现。当时他对阵日本选手张本智和,开局就连丢两局陷入被动,可他没慌着猛冲猛打,反而通过换战袍调整状态,他顶住压力果断发力,最终4:3逆转取胜。樊振东在逆势中稳住节奏、伺机突破的沉着,和曹刿“彼竭我盈”才出击的智慧,真是异曲同工。遇事有担当,思考有深度,行事有分寸,或许就是曹刿给今天的我们最珍贵的启示。

  • 《精读论语二则有感》
  • 孔子是鲁国的思想家,政治家,教育家。他的文章很多,最出名的便是论语十二章,而今天我就来说说读完论语二则的感受。

    这些文章较长却字字为精,每一句话都有它的道理,这些话不仅在激励着我们成长,也在教我们做人的道理,其中令我印象最深的那句“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说的便是要我们如何学习。其中学指学习,习指复习,字字精华让人恍然大悟,而不亦……呼是文言文的一种句式。它整句的大意为:学习之后按时复习之前的知识点不是一件很快乐的事情吗?

    “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不仅写出了好的学习方法,也提醒我们要去温故而知新,不能学习了新知识而忘掉旧知识,并且在这里孔子老先生特意运用反问句式强调了语气,写出了学习的重要以及应保持积极的学习态度。

    后面请大家来听听我的故事你便理解我为什么这么喜欢这句话了。有一阵,我学习态度十分不认真,总是羡慕那些放学回家就能玩的同学,不理解为什么我却要不停的做习题,直到我读到孔子的这段话,我思来想去越想越觉得有道理,我开始重新端正自己的学习态度,每遇到一个知识点便把它记下,每天做完习题后看一遍我记的知识点,每周看一次前一周总结的知识点,从那时起我的知识点便撑握的越来越扎实了,这不是正如孔子老先生说的:“学而时习之,不亦悦乎?”吗?

    这段话十分出名,让人醍醐灌顶,这篇文章简短却意义重大,让很多人都从中受到启发,我们在生活中不也应如此吗?在学习时更应认真记录每一个知识点,及时复习旧知识,正所谓:温故而知新。

  • 《精读《论语》二则有感》
  • 学习是什么?学习的好处是什么?可能这些问题经常在我们的脑海中回荡。学习不是一件事,而是两件事,“学”是学习新的知识,“习”是复习旧知识,反复这两件事才叫学习。才能把学到的知识学以致用。

    孔子所说: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是呀!学习完后按时复习和实践运用,会让人感到快乐,当我们突破一道数学题的时候“成就感”会油然而生,学习完后赶紧复习才不容易漏掉旧知识,也会发现新的知识,论语中的“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正是这个道理。

    《论语》是记录孔子言行的经典著作。带大家认识一下孔子,孔子出身于没落的贵族家庭,先祖为宋国贵族,后迁居鲁国,孔子是伟大的思想家、政治家、教育家,被尊称为至圣先师,孔子字仲尼,名丘出身于公园前551年9月28日到479年4月11日,他是中国历史上最早创办私学的人物之一,他有三千弟子,二十七门徒,《诗》、《书》、《礼》、《乐》、《易》、《春秋》都是他的著作。

    而论语正是我们现在中小学生应该学习的著作,这里面有重要的学习态度以及学习方法让我印象深刻。

    也呼吁大家都来学习论语、了解孔子,从中获得自己的学习态度以及学习方法。

  • 《观《开学第一课》有感》
  • 我看了《开学第一课》这个节目,使我印象最深的是小英雄王二小的故事。王二小只有十几岁,却在面对敌人来时能以生命为代价,勇敢地把敌人带进埋伏圈。这个故事让我十分感动,他虽然年纪小,但他的心中却有祖国和大家。他的大无畏精神让我明白,勇敢不是不怕,而是愿意为了大家而承担。

    节目中还讲到了战斗机歼-10的故事。很多科学家和工人经过多年努力,才让中国有了属于自己的先进战斗机。我听后很震撼,也很敬佩,这启示我们:只要我们能坚持不懈,就可以把不可能变成可能。

    看完节目,我明白了“铭记与奋斗”的意义。铭记,是不忘英雄的付出;奋斗,是把这样的精神变成自己的行动。而我作为小学生,我要珍惜今天的学习机会,养成坚持和努力的习惯。将来长大,我也要像先烈们那样,把力量奉献给祖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