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小学作文 初中作文 高中作文 话题作文 节日作文 写人作文 动物作文 作文体载 作文素材 作文技巧
50字 | 100字 | 150字 | 200字 | 250字 | 300字 | 350字 | 400字 | 450字 | 500字 | 550字 | 600字 | 650字 | 700字 | 750字 | 800字 | 850字 | 900字 | 更多

“ 有感 ”有关的作文

来源:文题网 时间:2025-08-17 16:50:44
  • 《读《童年读书》有感》
  • 《童年读书》是莫言写的一篇回忆自己小时候读书经历的文章,字里行间都藏着对书的痴迷,特别打动人。

    莫言童年时,既没有电影电视看,也没有收音机听,看“闲书”就成了他最大的乐趣。为了读《封神演义》,他去石匠家拉了一上午磨,才换来一下午在磨道里看书的机会,还得被石匠的女儿监督 。读《青春之歌》时,明明知道不去割草羊会饿肚子,可书的诱惑太大啦,他一头钻进草垛,一下午就把厚厚的书读完了,身上被蚂蚁、蚊虫咬得都是疙瘩,出来时羊都饿得直叫,好在妈妈没打骂他。找《破晓记》时,他头碰马蜂窝,被几十只马蜂蜇得满脸是包,也顾不上疼,就想抓紧读书;借到《钢铁是怎样炼成的》,晚上在灶前,借着小油灯那微弱的光,站在门槛上看,头发被火烧焦了都不知道。

    我也特别爱读书。在图书馆,《小猪唏哩呼噜》,被有趣的故事吸引了。我像被磁石吸住的铁屑,屁股粘在木椅上,眼睛瞪得溜圆,锁定书页。时而因小猪的调皮咧嘴笑,腮帮子鼓成小馒头;时而皱起眉头,手不自觉攥住衣角,为故事里的波折揪心。直到图书馆管理员轻声提醒要闭馆,我才发觉天已擦黑,慌慌张张往家跑,可脑子还陷在小猪的趣事里打转,路灯把影子扯得老长,我却丝毫不怕,满心都是书里的奇妙。到家后,妈妈笑我“小书虫迷得忘了时间”,我挠挠头,觉得看书的快乐能把所有小“麻烦”碾成渣渣。

    和莫言比,我读书的条件真优越,他为读书受那么多苦,却从没放弃,我也要像他一样,一直爱读书,从书里找更多奇妙的世界!我会以书为伴,成长为更优秀的自己!

  • 《读《西游记》有感》
  • 窗外,太阳炙烤着大地,电风扇嗡嗡作响,把《西游记》吹开,恰好停在智取红孩儿那一段。唐僧因不分真假心生怜悯,救下妖怪红孩儿,反倒被红孩儿抓了去。每每读到这儿,我都忍不住暗暗叹气:哎!唐僧这都不知道是第几次因不分真假、乱发慈悲被妖魔鬼怪抓走了,好几次在妖洞里哭爹喊娘,好几次暗暗觉得自己这回死定了。

    看着唐僧在“慈悲”里反复摔跤,我想到朋友。朋友向来心软,见到不幸的人或动物,总要可怜怜悯。我几次告诉她:“别老这样子,天天软心肠,总有一天不幸反过来让你成为不幸。”她听后似好了一些,但有事还是会让她软下心。

    那天下午,我和她在公园散步,“喵~喵喵”,一阵细微的猫叫传来,还是被朋友发现了。我们走近一看,原来是一只受了伤的野猫。朋友眼睛一弯,鼻子一酸,回头拉我说:“我们帮帮它吧!”我不禁皱皱眉头:“我看,别管它了,这是野猫,身上有病毒,最好别去碰它。”“啊?可是……”“而且它自己会去找草药自治的,走吧!”我正准备拉走她,她一股气伸手去抱猫,野猫一弓背,咧开嘴向朋友咬去,朋友大叫一声,闪开了,还好……

    《西游记》里,唐僧要历经多次因“滥慈悲”陷入险境,才慢慢学会分清真假、把控慈悲;朋友也得经过被野猫咬的惊险,才明白不是所有“可怜”都值得付出心软。这让我懂得,“慈悲”是珍贵的品质,但得有“分辨”打底。就像生活里,我们要帮助他人、爱护动物,可不能盲目,得先看清真假、辨明是非,不然“慈悲”可能变成伤害自己、也帮错对象的“莽撞”。

    唐僧在取经路上,摔过慈悲的跤,才成长为真正有智慧的“慈悲”;朋友经过野猫的事儿,也该明白心软要有度。而我,读着《西游记》,看着朋友的经历,也学会了:别光看表面的“可怜”,要像慢慢成长的唐僧,用“分辨”给“慈悲”护航,这样的“慈悲”,才是真正能帮到别人、也保护自己的力量,这大概就是《西游记》在“惊险”里藏的“觉悟”,也是生活教给我们的成长课。

  • 《读《让善意不再尴尬》有感》
  • 阳光透过窗户,轻柔地洒在书桌上,也落在《让善意不再尴尬》这篇文章上,开启了一段触动心灵的阅读之旅。

    故事发生在风雪交加的夜晚,鲁尼兹出于善良,帮助了一位老人,却意外遭遇车祸,让这份善意陷入“要赔偿医疗费”的尴尬处境。本以为是善意被辜负的无奈剧情,可老人苏醒后,一句 “要感恩,不要赔偿”,如同一束穿透阴霾的光,照亮了人心。后续小城人们被这份纯粹的善意打动,为老人募捐,而老人又将捐款悉数拿去帮助因行善陷入尴尬的好心人,善意就这样在传递中,织就一张温暖的网。

    读到故事高潮时,我的心像揣了只小鹿,为鲁尼兹揪着劲儿,怕这份善意被尴尬绞碎;又在老人说出那句话时,被深深震撼——重伤在身,满心所想却是护佑善意不被挫伤,老人的心胸该有多辽阔,才能盛得下这样纯粹的善良啊!

    生活里,善意藏在一个个平凡瞬间:是同学忘带笔盒时,递过去的那支笔;是看到妹妹买零食钱不够,默默补上的那份心意;是大雨倾盆时,把备用伞留给没带伞朋友的举动。可行善途中,难免会有“热心肠被泼凉水” 的委屈,就像鲁尼兹最初的遭遇。但故事里的老人,宛如守护善意的超人,用行动赶走了那些妄图冷却善意的 “坏蛋”,让我们看到:善意不会被轻易打败,只要有人愿意坚守、传递。

    读完短文,我懂得了,善意是春天的种子,哪怕被踩踏、被风雨拍打,只要有人愿意做播种与守护的园丁,它就会生根发芽,长成遮风挡雨的森林。往后,我也想成为这样的园丁,呵护每一份善意,让它们在岁月里蓬勃生长,让这世间的春风浩荡处,善意永远并肩同行,不再有孤独的时刻。

  • 《读《西游记》有感》
  • 《西游记》看似是一部神魔小说,却向我们深刻诠释了团队的重要意义。

    《西游记》讲述了师徒四人历经九九八十一难,凭借不懈努力最终取得真经的故事。书中,孙悟空的勇敢无畏让我尤为敬佩,他有七十二变的神通,三打白骨精时,即便被师傅误解赶走,仍默默守护;大战红孩儿时,明知对手厉害,依旧冲锋在前保护师傅。但我渐渐明白,这些并非只是孙悟空的功劳,而是师徒四人团结一心、相互配合的成果。

    这让我深刻懂得了团结的力量。就像我在学校的四人小组,我们分工明确、相互协作。组长统筹规划,写完作业会仔细检查;我负责收齐作业,确保每份作业都不遗漏;还有同学专注查漏补缺、整理资料。一次小组合作完成手抄报,有的同学画插图,有的写文字,有的设计排版,大家齐心协力,把各自优势发挥到极致,最终手抄报在班级评比中获奖。

    可一开始,我们也有摩擦。有回做数学项目,意见不合,吵得像取经路上起争执的师徒。但后来,我们学着倾听、理解,像孙悟空会听唐僧教诲,猪八戒会接纳沙僧建议,大家放下执拗,朝着共同目标努力。这才发现,团结不是放弃自我,而是在磨合中找到最适合团队的节奏。

    《西游记》里,缺了唐僧的坚定、孙悟空的勇猛、猪八戒的灵活、沙僧的踏实,取经路都走不下去。在我们的学习和生活中,团队也如此。无论是班级活动,还是小组任务,每个人都是“取经人”,只有心往一处想、劲往一处使,像师徒那样包容差异、携手奋进,才能跨越 “九九八十一难”,收获属于团队的 “真经”——或是成绩的进步,或是友谊的升温,或是面对困难时,愈发强大的凝聚力。

    这本书让我明白了团队的重要性,更让我懂得,只要我们像师徒四人那样团结起来,无论遇到什么艰难险阻,都能将其化为尘埃,消散在成长的路途中。

    合上书,夕阳的余晖洒落在封面上,唐僧师徒仿佛从书中走了出来。他们让我懂得:所谓取经,取的不只是真经,更是历经磨难后,个人的蜕变与团队的成长。这份成长,藏在相互扶持的瞬间,刻在共同跨越困难的足迹里,让我明白,团队携手前行,每一步都是“取经”,每一次磨合都是成长的养分。

  • 《读《让善良不再尴尬》有感》
  • 阳光透过窗户,洒进屋子,照亮书房,也暖暖地覆在我心上。读完《让善良不再尴尬》,心底对“善”的理解,似被这阳光烘得愈发透亮。

    故事里,鲁尼兹在风雪交加的夜晚,开车去看望儿子,途中遇到拦车的老者,好心搭载,却因意外让“善良”陷入尴尬困境。可老人苏醒后,第一句话竟是“要感恩,别赔偿” 。这短短几个字,像冬日炭炉,暖了我的心,也让我对“善良”有了新认知——善良哪怕被“意外”绊住脚,也该被温柔接住,而非让行善者寒心。

    可生活里,也有相反的寒凉故事。小街道没监控,老人摔倒,好心小伙扶起,老人却咬定是小伙撞倒。小伙百口莫辩,好人好似被“善良”绊了一跤。我曾不解:为啥做好事这么难?难道社会风气,真要被这些“尴尬”拖向冷漠?可再细想,不能因几颗“坏果子”,就把整篮“善良”扔了呀。不管外界怎样,藏在心底的善意,总得勇敢拿出来,不然,“善”的种子,会在沉默里慢慢枯萎。

    别让小插曲,困住心底善意。善意多像公园种子,你若敢播撒,走到哪,都能开出善的花;你若藏着掖着,任它在心底憋闷,便再难寻善意踪迹。心若是苦的,人生便似无边苦海,处处是挣扎;心若装满甜的善意,人生自会处处是曼妙风景——帮人时的掌心温度,被帮者眼角的谢意,还有善意传递时,那股子暖烘烘的劲儿,都是生活给“善良”的奖赏。

    愿我们都做“善意播种者”,别因怕“尴尬”,就把善良锁进抽屉。让该出手时的相助,该理解时的体谅,化作春风,吹走“善良尴尬”的阴霾,让这人间,因我们的勇敢行善、温柔接善,满是善意花开的芬芳。

  • 《读《西游记》有感》
  • 皎洁的月光洒在大地上,凉爽的夏夜带着丝丝慵懒。微风吹过,悄悄地,把《西游记》翻到大战黄沙怪的那一张插图。

    其实猪八戒看似好吃懒做、不务正业,实则重情重义。大闹黄沙怪那一回,孙悟空被黄沙怪吹伤了眼睛,他第一时间叫的不是师傅,而是八戒。因为孙悟空知道,二师弟是关键时刻靠得住的人。而八戒,得知孙悟空受伤后,跌跌撞撞地跑到他身旁,搀扶着去寻找药方,最终观音菩萨下凡治好了孙悟空的眼睛。

    还有大战黄毛怪时,孙悟空被困在金锣里,八戒着急忙慌地把二十八星宿叫来。到了金锣旁,他大声喊:“大师兄,我去天庭给你搬救兵回来啦!” 瞧瞧,八戒对兄弟的这份在意,多让人动容。

    这让我想起我那堂哥,他就像现实版“猪八戒”。生活里,堂哥有些随性,吃完零食,包装袋懒得扔,直接塞床垫下面,看着有点 “好吃懒做”。可真遇到事儿,他靠谱得很 。有次我给平板改密码,一不小心把密码忘了,急得像热锅上的蚂蚁。堂哥知道后,靠着学过的电子知识,捣鼓了一阵,还真把平板密码解开了,帮我解决了大麻烦。

    从八戒和堂哥身上,我懂得“人不可貌相,海水不可斗量”。有些人生活里看似随意,可关键时刻,他们的本事、他们的情义,会像八戒的钉耙,在关键时刻“发力”。这也让我明白,不能只看一个人的表面,要去发现、去感受他们内心的闪光点 。就像读《西游记》,不能只觉得八戒是个“好吃懒做” 的角色,深入去看,会发现他重情重义,是取经路上温暖又靠谱的存在。

    往后,我也想学着去挖掘身边人的美好,像发现八戒的重情义一样,珍惜堂哥这样看似有小毛病,实则很靠谱的人,也努力让自己成为别人眼中,关键时刻靠得住的“猪八戒”,用行动传递这份藏在 “钉耙” 里的温暖与力量。

  • 《读《西游记》有感》
  • 清晨,阳光轻柔地洒在《西游记》上,翻开这本陪伴无数人成长的经典,孙悟空的本领高强、猪八戒的憨态可掬、沙和尚的忠厚老实,还有唐僧身上凝聚的团队精神,再次清晰浮现。

    《西游记》以师徒四人前往西天取经为主线,一路上,他们三打白骨精、智取红孩儿,遭遇数不清的妖魔鬼怪。尽管麻烦不断,可没人选择放弃,历经十万八千里,终于取得真经。细品不难发现,成功源于团队协作:孙悟空全力守护唐僧安全,像坚固的“盾牌”;猪八戒是团队的 “开心果”,用幽默化解紧张;沙和尚默默承担后勤,让前行无后顾之忧;唐僧则是 “领航员”,明确方向。分工清晰、配合默契,成功自然水到渠成。

    这让我想起去年学校的歌唱节。老师安排音乐课代表选歌,爱跳舞的晓玥负责编舞,晓宇准备道具,我承担后勤管理。起初,大家各执己见,争吵不休,都想按自己的想法来。后来,我们从《西游记》的团队精神中汲取灵感,学会倾听、妥协,像师徒四人那样,放下个人执拗,朝着共同目标努力。最终,班级在歌唱节荣获第一名。那一刻,我真切领悟到:生活里的难题,唯有团结协作才能攻克。

    合上书本,师徒四人团结取经的画面仍在脑海回荡。我明白,《西游记》的“真经”,是历经磨难后的成长,是团队精神的传承。它讲的是妖魔鬼怪,实则是一场人间修行 —— 教会我们,无论学习还是生活,个人力量有限,融入团队、携手共进,才能跨越 “九九八十一难”,收获属于自己的成长 “真经”,让团队的力量,成为逐梦路上最坚实的依靠。

  • 《读《让善良不再尴尬》有感》
  • 我坐在书桌前,读着《让善良不再尴尬》这篇文章。阳光恰好从窗户洒落,轻轻覆在书页上,也落在我心底,在我心灵深处催开了一朵关于“善”的花。

    故事里,鲁尼兹是个善人,风雪夜见老人艰难行走,主动载他一程,却因意外车祸让老人受伤,按法律他该赔偿老人70%的医药费。看着高额医疗费,鲁尼兹满心自责,可老人苏醒后,第一件事竟是让家人别让鲁尼兹赔钱,还呼吁大家向鲁尼兹学习善意。那一刻,我的心像被春日暖阳包裹,老人的善良,是浊世里的清辉,把善意的种子,稳稳接住。后来人们被老人打动,纷纷捐款,老人离世后,更是用所有钱成立救助基金,让善的火种,继续照亮他人路。

    生活中,我虽常被说“小刺头”,可看到难处,也忍不住伸援手。瞧见小朋友因天黑和亲人走丢,同情瞬间漫上心头——我也曾走失,是好心叔叔送我回家,这份暖,得传递呀。于是陪小朋友等家人,送他安全感。同学摔倒,我急忙扶去医务室;同学吵架,我努力劝和。做这些时,心里暖烘烘的,像揣了小太阳 。

    读罢故事,我深知:要永远相信善良。带着善意去帮人、理解人,心若苦涩,人生如茫茫苦海;心若向善,处处是曼妙风景。愿我们都成善的使者,让善意不尴尬,让温暖满人间,让善的种子,在每个角落,长成遮天的荫。

  • 《读《不要伤了好人心》有感》
  • 读《不要伤了好人心》的故事,“善”字悄然在我心底埋下种子,并悄然扎根。

    故事里,好心的鲁尼兹在风雪夜,用再寻常不过的热心,搭载徒步的老者,却因意外,被当地法律要求承担老人百分之七十费用。读到此处,心像薄纸撕裂般难受,为鲁尼兹的遭遇抱不平。这让我想起表舅接我上学路上,遇见倒在路旁的老奶奶,表舅想都没想,背起老奶奶就往医院赶。可老人家属赶到后,因表舅碰了奶奶,竟让他承担百分之七十医药费。经此,表舅再没帮过人,善意被现实狠狠刺伤。

    而故事中的老人,与老奶奶家属截然不同。他不要鲁尼兹承担任何过失,还感谢鲁尼兹的善意。后来人们听闻故事,纷纷为老人募捐,老人去世后,更是把身上所有钱做成基金,帮助遭遇麻烦的人。这份善,如火炬,传递温暖与力量,这大概就是善的真谛吧。

    生活里,善意无处不在。是同学没带笔时递去的一支;是老人摔倒时,小心翼翼搀扶的手;是给没伞的路人,倾斜半边的伞;是看到邻居提重物,脱口而出的“我帮你” 。这些小小的善,也会遭遇“锋利的刺”,可即便如此,也要让善意勇敢展露,因为总有像故事里老人那样的人,接住这份善。

    现在我懂了,善意像春天的种子,哪怕被石头压住,只要有人浇灌,就会发芽、破土。往后,我愿做个播撒善意、呵护善意的人,哪怕只献出一份无私,也盼它生长发芽,带来芬芳。

    我坚信,守护好这份善意,善良永远不会低头。就像故事里的基金,会越变越大,把善传递到世界每个角落,让尴尬的善意,重新自由生长。

  • 《读漫画有感》
  • 俗话说:"一份耕耘,一份收获"。水之所以可以满穿石头,是因为它坚持了下来,如果它希望不劳而获,那什么也不可能得到,也不会幸福。

    前几天,我看到了一幅漫画作品:一个人种下了一颗小树,虽然这个人很辛苦,但小树苗生机勃勃,让这个人倍感欣慰。这时,忽然走来另一个人,坐在了小树苗下,一动不动,种树人问他:“你坐在这儿干什么啊?”那人慢悠悠地回答道:“我吗?我在等小树苗长成参天大树,然后乘凉呢!”

    这个人幻想不劳而获,想利用他人的劳动成果来成全自己,自己不劳动,却梦想成全自己,像如守株待中的农民一样,想不劳而获,是一种可耻的行为。

    其实,在这个浮躁的社会,有很多人都幻想着不劳而获、空手套白狼。比如:彩票店常常挤得水泄不通,他们哪个不是想一夜暴富?还有的人极度自私,只顾自己享受,不愿付出努力,甚至不惜损害他人利益,这种心态不仅无法带来真正的幸福,反而会让人陷入无尽的空虚和迷茫。

    还有很多人花费了半身心血造福世人:李时珍历史四十余载,最终编写出了举世闻名的《本草纲目》;袁隆平爷爷将毕生心血都耗在了水稻研究和创新上。他们用自己的双手和漫长的时间创造的劳动成果造福了人民,他们最终成为了伟大的医学家和科学家。

    世间根本就没有不劳而获的道理,只有努力、坚持才能有所收获,只有脚踏实地、持之以恒才能水滴石穿,获得胜利的果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