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小学作文 初中作文 高中作文 话题作文 节日作文 写人作文 动物作文 作文体载 作文素材 作文技巧
50字 | 100字 | 150字 | 200字 | 250字 | 300字 | 350字 | 400字 | 450字 | 500字 | 550字 | 600字 | 650字 | 700字 | 750字 | 800字 | 850字 | 900字 | 更多

“ 艳霞 ”有关的作文

来源:文题网 时间:2024-04-27 18:17:50
  • 《听璩艳霞老师《秋天的怀念》有感》
  • 一堂好课的标准是什么,王荣生教授在其《听王荣生老师评课》一书中做了详细的阐述。他提出了九条标准,其中第6~9条分别是:6.想教的内容与实际教的内容一致;7.教的内容与学的内容趋向一致;8.教学内容与语文课程目标一致;9.教学内容切合学生的实际需要。其中,第6、7条强调学生的课堂收获,强调教与学效果的一致。第8、9条则是从课程标准的高度强调课程目标的达成,强调教材、课标、学生三者有机结合与落实,这是理想课堂的标准。

    日常听课的过程中,我发现,听课者们常常关注授课者的教学环节设计,关注他的文本解读、感慨于优生的“妙语连珠”。却常常忽视了学生的起点与生长点,以及教师在帮助学生实现最近发展区飞跃时的“牵“与“引”。而这恰恰是王荣生教授所提及的理想课堂实现的关键。

    所以,2021年10月16日下午,我带着特有的观察任务,认真倾听了璩艳霞老师执教的《秋天的怀念》,收获颇丰。

    一、每一朵浪花都应该澎湃

    这是一堂善于抓住“学生问题之浪花”的课。以本堂课第一环节为例。该环节的主要教学任务是“感知史铁生生命的绝望”。这是课堂摘录:

    师:文章哪一句话最能体现他暴怒无常呢?继续找。

    生:请大家看到第一段第二句。“望着望着天上北归的雁阵,我会突然把面前的玻璃砸碎;听着听着李谷一甜美的歌声,我会猛地把手边的东西摔向四周的墙壁。”

    师:你从这句话里面感受到了史铁生内心的什么?

    生:暴怒无常,就是因为他望着望着天上北归的雁阵,就会突然把面前的玻璃砸碎。

    师:我发现你把“突然”这个词强调了,为什么要强调“突然”?

    生:“突然”就意味着他没有时间去积蓄情感,就把那个玻璃砸碎了。

    师:因为他忍不住!那请你把内心的那种暴怒无常再读一次。

    生:(朗读)

    师:好,谢谢你。刚刚他有两个词重读,一个是突然,一个是猛地,你们觉得哪个词处理的更好?

    生:这个“突然”比“猛地”读得要重一点,显得格外突出。

    师:谢谢你,也就是说我们重读的时候呢,我们要加重语气,但不是格外突出,同学们愿意跟老师一起来把这一句话读一遍吗?

    ……

    璩老师的教学不止步于让学生找出“暴怒无常”这一词语及相关句子,而是通过朗读,前测学生的学习起点,并在一次又一次的朗读指导中带着学生真正走近“史铁生的绝望”。

    第一次读,是学生带着阅读初体验不受任何干扰的朗读。第二次读是抓住“突然”、“猛地”两个副词的个体朗读。第三次是师生共读。第四次读是化身史铁生,抓住“痛苦、绝望”的师生共读。第五次读是加上动作的集体齐读。第六次读是加上动作的师生共读。当情绪在朗读中推向高潮时,再补白史铁生的心理。于是“史铁生在心里一遍遍呐喊着_________”这一问题的回答便水到渠成了。

    通过孩子的朗读,我们发现学生的学习起点不高,对文章的理解较为粗糙的。但,在学生的朗读中,老师适时地抓住副词让学生理解暴怒无常。在点评朗读时,老师没有直接点评,而是让同伴来评价,并巧妙的点播学生何为重读——不是格外突出,而是加重语气。在指导朗读时,褪去了用专业的术语教学生朗读的生硬,而是灵动地采用共读——教师读前一句定基调,学生读后一句明情感。最后,学生的朗读由最初的不痛不痒转而声情并茂。当学生用“为什么命运要这么对待我?”“我活着还有什么意义?”“我不如死了算了”……这样的句子补白史铁生的心理时,我们知道,学生理解粗糙的学习起点,已经在老师的无痕的“牵引”中发生的质变。

    教师只要善于抓住学生的生长点,定能掀起课堂的澎湃。

    二、每一种色彩都应该盛开

    “忙”是个有趣的字,它告诉我们太忙,心就亡了。在日常听课中,总有一些课堂,当然,自己的课堂里,学生也常常是处于忙碌的状态。教师刚提问,就急于让学生回答。没有给予“花朵”时间、空间的酝酿,“鲜艳的色彩”如何盛开?

    以本堂课的第二环节“品析生命的觉醒”为例。这是课堂摘录:

    师:亲爱的孩子们,现在知道史铁生内心有多绝望吗?知道他有多痛苦吗?但是在他这一段灰暗的日子,始终都有一个人陪伴在他身边,她是谁?

    生:她的母亲。

    师:她的身体状况是什么样子,请同学们在文中找找哪一段写的是母亲的身体状况,可不可以一起把这一段读出来。我考考大家预习的怎么样。

    生:可我却一直都不知道,她的病已经到了那步田地。后来妹妹告诉我,她常常肝疼得整宿整宿翻来覆去地睡不了觉。

    师:这位母亲病了,身体是什么样的状况,你说。这一堂课,你的思维最活跃了。

    生:她常常肝疼的整宿整宿翻来覆去的睡不了觉。

    师:你知道她得的是什么病吗?很多得了肝癌的病人是熬不过几个月了。知道疼到什么地步了吗?来把这一个词——整宿整宿,标上拼音。读一遍。

    生:(齐声朗读)

    师:母亲病了,可是母亲的心里有自己吗?

    生:她的心里只有她的儿子。

    师:在这一篇文章里面,有很多很多描写母亲的细节,我想请同学们把这篇文章读一遍,找出描写母亲的那些细节,找出你最喜欢的语句,在旁边做好批注,你心里是咋想的就咋写。我们七年级的老师有跟大家讲过批注吗?那你们觉得我们要写的话可以从哪些角度去写呢?我们可以关注些什么?

    生:描写手法,动作,外貌,神态,心理,语言。

    师:发现你的语文基础真的非常棒,非常好,还可以关注哪些?

    生:正面描写和侧面描写。

    师:看样子你学的也很好。

    生:环境描写。

    生:还可以关注修辞。

    师:来看看老师给大家的提示,最后一条还可以关注什么?不要小瞧标点,请同学们带着问题读课文,开始吧。

    ……

    “品析生命的觉醒”这一部分,主要是让学生能够咬文嚼字理解感知母亲的形象。首先教师引导学生抓住“整宿整宿”一词初步了解了这位病入膏肓的母亲。一来是给学生做细读示范;二来也为母亲形象的分析奠定的基调。值得一说的是,老师还给予了学生读书方法的引导,如果说《秋天的怀念》第二段的分析是教师示范,那么接下来如何做批注,则是学生的“温故而知新”,总结先前所学并用之于今日新学。这比老师直接讲述更能让印象深刻。笔者执教初三多年,为了节省时间,常常自己一股脑儿的将重点倾囊相授。但,给予学生自主咀嚼往往比教师代劳更有价值。

    据统计,老师让学生总结、朗读、写批注,足足给了8分钟的时间。有了阅读的时间与品读的空间,孩子们的分享格外亮眼,他们能捕捉到母亲临终前之言,能读出省略号后未说完的话,他们能捕捉到母亲对于“跑”、“踩”之类字眼的敏感,他们通过朗读让听课老师不由自主为他们鼓掌……

    如果说此处已成为一个小高潮,那么璩老师又借助学生提及的第三段,加了一把“咬文嚼字”与“深入品读”的火,带着孩子们逐句欣赏第三段。每一句的朗读交予学生,每一句品析由学生讲述,老师适当第从旁“牵”、“引”。学生抓住了意象“树叶”,读到了生命的凋零、读到了自由的树叶对史铁生的触动;学生从“挡”、“央求”读出了母亲的细心、心痛;通过分角色对话朗读,读出了母亲的喜形于色与对我的无限包容……学生们不仅读懂了母亲,还读到了史铁生对母亲的怀念,更读到了史铁生对母亲的深深愧疚……

    我想,我们老师的定位不就该如此吗?抛出球,让孩子们去接,让他们去“打”。我们要学会牵引,更要学会牵引后的放手。这样的课堂才是生命语文课堂,这样的课堂才真正做到了让生命的每一种颜色都盛开。

    三、每一孩子都应该被宠爱

    璩老师的课堂让我印象最为深刻的是每一个孩子都被“宠爱”着。下面是教师评价语的摘录:

    “你心里是咋想的就咋写。”

    “发现你的语文基础真的非常棒,非常好!”

    “这一堂课,你的思维最活跃了。”

    “只有敏锐的孩子才能够捕捉到这么敏锐的字眼!”

    “真是一个特别细心的孩子!”

    ……

    这堂课对学生的赞美几乎是不带重样的。她鼓励孩子表达自己最真实的想法;她就事论事,对孩子的表扬十分客观,有针对性。表扬的话不仅表扬了发言的孩子,也给没有发言的孩子学习的方向。“你的思维最活跃了”,不正是在鼓励其他孩子要活跃么?“敏锐的孩子”不正是鼓励其他孩子要更加细腻么?据统计,这堂课几乎每一孩子有积极的参与到了课堂中来,都做了课堂发言。课堂不是几个优生的课堂,没有优生话语霸权,没有角落里失落的灵魂,在这个课堂里,每个孩子都是课堂的主人。

    如果说赞美是一种宠爱的话,那么给与孩子们更过“语言文字”的学习与运用,更是一种专属于语文课的宠爱。在“生命的忏悔”与“生命的救赎”板块,璩老师在有限的课堂中引用输入了史铁生的生平、文字、作品资料,由单篇阅读走向多篇阅读,更将学生从书本引入生活,课堂的最后一问“你们又会怎样活?”,大大的加大了课堂的容量,更加重了课堂的生命分量。

    我想,语文课不仅承载着语言文字运用的功能,也承载着通过一篇篇文章、触碰一个个书中的灵魂学会如何“好好活儿”的使命!

    这个秋天,在《秋天的怀念里》,我们满载一船星辉斑斓的收获!

  • 《评璩艳霞老师《秋天的怀念》课例》
  • 这是我第三次听璩老师上《秋天的怀念》了,她说她特别喜欢这篇文章。因为喜欢,她不惧众多名师都上过这一经典名篇;因为喜欢,她说要跟这篇文章“死磕”到底;因为喜欢,她每一次都不愿意重复自己的教学设计……越发觉得,能上好一堂课,讲好一篇文章,做好一名老师,这份“喜欢”必不可少。听完璩老师的课,我很是喜欢,因为我不仅感受到了文章中的深情,也体会到了璩老师课堂中的真挚。

    一、反复朗读,感受生命的温度

    《秋天的怀念》文字克制但情感饱满,文中处处流淌着作者的真挚和深情,是朗读教学的绝佳文本,再加上第二单元的单元目标要求继续强调朗读,因此这堂课上璩老师开展了多次朗读活动。

    课堂伊始,璩老师用低缓深沉的语言朗读《我与地坛》中的一句“活到最狂妄的年龄忽地残废了双腿”,不仅让学生迅速知悉了文章的写作背景,又一下子将学生带入了凝重、忧伤的情境之中。接着,璩老师引导学生反复朗读“望着望着天上北归的雁阵,我会突然把面前的玻璃砸碎;听着听着李谷一甜美的歌声,我会猛地把手边的东西摔向四周的墙壁”一句,先是师生对读,把握重音,再让学生在朗读时加上相应动作,感受史铁生的“暴怒无常”,最后引导学生进行心理补白并朗读:我在心里一遍又一遍地呐喊:________,体会史铁生的绝望。

    这堂课,璩老师用她的匠心和巧思为学生设计了多种朗读形式,引导学生进行了有效的朗读训练,很好地达成了单元目标。尤其是最后让学生朗读心理补白的部分,听到学生声嘶力竭地喊出史铁生内心的绝望、不甘时,可以看出他们已经完全地代入并沉浸其中了。

    二、环环相扣,体会生命的厚度

    作为一位年轻教师,平日备课时我最害怕课堂思路不清,一片混沌,因此,我最喜欢也是最感佩的就是璩老师这节课的四个教学环节——生命的绝望、生命的觉醒、生命的忏悔、生命的救赎。

    在“生命的绝望”这一环节,璩老师通过开展多种学生的朗读活动去感受史铁生的痛苦;在“生命的觉醒”这一环节,璩老师带着学生去文章的字里行间捕捉描写母亲的细节,体会母爱的伟大;在“生命的忏悔”这一环节,紧紧围绕着“好好儿活”和菊花的深层蕴意,体悟生命的宝贵;最后,通过不断追问学生“我们怎么好好儿活”,引导学生珍惜幸福的当下。每一个环节都有具体的教学目标,或是落实朗读训练,或是分析人物形象,或是探究文章主旨,或是达成育人目的。整堂课思路清晰,环环相扣,而且以“生命”贯穿课堂始终,彰显了璩老师“生命语文”的教学追求。

    三、巧设补白,挖掘生命的深度

    解读文本的一个重要方法就是关注文本的重复处、空白处、矛盾处和冗杂处,教师对这些地方的深入挖掘,能够更好地理解作品的内涵,把握作品的独到和精妙。璩老师这一堂课就精准地抓住了文本中的空白处,通过设计几处“补白”活动,引导学生进行想象,培养了学生探索和创造文本的能力。

    第一处是让学生在“我狠命地捶打这两条可恨的腿,喊着,‘我可活什么劲儿!’”后加一句话,想象史铁生当时内心的痛苦与绝望;第二处是让学生补充母亲的那句“我那个有病的儿子和我那个未成年的女儿……”中的省略号内容,思考母亲还想说些什么,体会母亲弥留之际对儿女的牵挂与担忧;第三处是创设情境——假如母亲还在,史铁生多想对妈妈说:“妈妈, ”,引导学生补充史铁生想说而再也无法说出口的话,感受他无尽的忏悔和愧疚。

    《秋天的怀念》是一篇情感深挚的散文,然而作者在写作时却极其克制,将内心汹涌的复杂情绪藏匿在了文字的背后。因此,璩老师非常巧妙地创设了多处“补白”,引导学生不仅要关注作者说了什么,更要思考作者还有什么没有说,使得学生在一次次想象与补白中读出了文字背后的深情,读懂了作者的创作意图。

    三、妙用资源,拓宽生命的广度

    璩老师的这一堂课还是“1+X”整合教学的典范,整堂课通过教授《秋天的怀念》,用史铁生不同书中的语段作为教学环节之间的过渡语,真正实现了课内、课外阅读内容的联动,实现了一篇课文和几篇文章或几本书的联动。

    导入时引用《我与地坛》中的“活到最狂妄的年龄忽地残废了双腿”,短短一句话就让学生明晰了文章的写作背景和作者的生存状态;在“生命的忏悔”这一环节,通过引用《我与地坛》中的一句话:“那时他的儿子还太年轻,还来不及为母亲想,他被命运击昏了头,一心以为自己是世界上最不幸的一个,不知道儿子的不幸在母亲那儿总是要加倍的”,学生顿时就能体悟到文中隐藏得极深的忏悔和愧疚;在最后一个“生命的救赎”板块中,璩老师补充了两处资源——史铁生遗体捐赠说明和史铁生获得首届华语文学传媒大奖时的颁奖词,加深了学生对于生命的理解,引导学生思索“我们要如何好好儿活”。

    听完璩老师这一堂《秋天的怀念》,蓦地想起了大学时期的一个中午,夏日的阳光铺满了绿茵茵的草坪,我坐在空空荡荡的自习教室,默默地读着史铁生的《我与地坛》,淌下了一行行滚烫的眼泪。真挚的文字总是动人,真挚的课堂亦是如此。

    巧借课堂活动,走向文本深处

    长沙县泉塘中学 陈晓

    在“双减”政策背景下全国著名教育专家中学精品课堂展示研讨会上,我有幸观摩了教育部“名师领航工程”璩艳霞老师的《秋天的怀念》一课,近距离地感受到了名师的风采,文字的魅力。这堂课传达出了浓浓的生命意识,是对工作室“生命语文”理念的最好诠释。这些生命的唤醒,借助丰富的课堂活动得以实现。

    一、 以读为线,读中感悟。

    本单元的目标是“继续朗读,把握文章的感情基调。”璩老师在设计中以朗读为线,展开对文本的赏析。在朗读活动中,没有简单的重复,而是逐层深入。“双腿瘫痪后,我的脾气变得暴怒无常……”为了让学生体验到作者当时的状态,学生读,师生读,加入动作读,在不同的朗读中,感受“生命的绝望”。

    在朗读中,抓住教育的契机。在读“狠命的捶打”时,有一个同学读得非常有感情。璩老师马上询问:“你为什么读得这么有情感?”让学生顺势说出了朗读的关键,适时发现并及时利用教育契机,教育的智慧在课堂上绽放光彩。

    变式品读,比较异同。“‘北海的菊花开了,我推着你去看看吧。’她憔悴的脸上现出央求般的神色。……她又悄悄地出去了“这一部分的品读,教师为了让学生通过语言体会到母爱的细致,采用了变式阅读,将人物语言分行呈现,语言的变式使得两个人物性格更分明,拳拳之心跃然纸上。

    二、 批注阅读,学习有法。

    批注式阅读是在一定的阅读情境中,基于自己的阅读经验和生活经验,对文章的语言进行感知,对文章的内容、语言、情感等用符号或文字加以圈画、赏析、点评的一种阅读方法。批注式阅读是一种研究性活动,是一种以主动探究为核心的阅读实践活动,是一种有思考的,由浅度阅读走向深度阅读的个性阅读方式。我们在很多的名师课堂中可能都只看得到精彩纷呈的个性设计,让人叹服的个人修养。难能可贵的是,在全国的研讨活动中,我们还能看到这样真正立足于课堂,适用于我们一线教师的教学设计。

    在“活动二:品析细节,读懂母爱”中,问题设置为:“品析描写母亲的那些细节,说一说这是一位怎样的母亲。”在要求学生动笔批注时,给出批注的指导,关注:1.动作、语言、神态2.叠词3.环境描写。不是简单地交代方法的运用,而是具体给出方法的指导,提供支架,让学生知道要动笔,还知道如何动笔,如何阅读文本。也许一两次的训练还不足以有明显的效果,但是如果长期采用此种方法,我相信,孩子们一定会给我们惊喜。

    三、 读写结合,文本对话。

    一个小时的课,学生却不觉得漫长,沉浸在文本之中,来来回回。《秋天的怀念》一文,如果是一个母亲来读,不必讲自能领会其中悄悄的脚步和红了的眼边儿。可是,一群七年级的孩子,有着健康的身体和同样健康身体的母亲,有着无忧的岁月和还未品尝过的苦,他会懂得其中的千般滋味吗?因为懂得,所以慈悲;如若不懂,慈悲何来?璩老师无疑是懂得这一点的,在设计中,她设计了多个补白活动,通过补白,让学生真正走入人物的内心,去体会那一次呐喊,那一场无奈。

    在“活动一:品读,补充心理活动”环节中,请在“这是生命的绝望,我在心里一遍又一遍地呐喊:________。”他会呐喊什么?请你喊出来。在不同的呼喊声中,那绝望的气息在教室里回荡,震撼人心。在读懂母爱时,“我那个有病的儿子和我那个还未成年的女儿……”她还想说什么?“好……好好儿活……”断断续续的生命绝响是永不断裂的爱。补写活动三:“如果史铁生的母亲还在,他多想对妈妈说:‘妈妈_________’文本,只有打通了,被理解了,才有存在的意义。在一次次补白中,过去的史铁生,现在的史铁生,那个“挡在窗前”的母亲都鲜活了起来,带给人心灵的震颤。

    那些细节,最是动人;那位教者,最是动人;那个场景,最是动人。写下文字的时候,课堂情景恍在眼前,唤醒生命,照亮人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