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小学作文 初中作文 高中作文 话题作文 节日作文 写人作文 动物作文 作文体载 作文素材 作文技巧
50字 | 100字 | 150字 | 200字 | 250字 | 300字 | 350字 | 400字 | 450字 | 500字 | 550字 | 600字 | 650字 | 700字 | 750字 | 800字 | 850字 | 900字 | 更多

“ 全诗 ”有关的作文

来源:文题网 时间:2024-04-26 22:14:56
  • 《曲径通幽处,禅房花木深的意思及全诗赏析》
  • 名句“曲径通幽处,禅房木深。”出自唐代诗人常建的《题破山寺后禅院》

    《题破山寺后禅院》是唐代诗人常建的一首题壁诗,载于《全唐诗》卷一四四,并入选《唐诗三百首》。此诗抒写清晨游寺后禅院的观感,以凝炼简洁的笔触描写了一个景物独特、幽深寂静的境界,表达了诗人游览名胜的喜悦和对高远境界的强烈追求。全诗笔调古朴,层次分明,兴象深微,意境浑融,简洁明净,感染力强,艺术上相当完整,是唐代山水诗中独具一格的名篇。

    题破山寺后禅院

    作者:常建 年代:唐

    清晨入古寺,初日照高林。   

    曲径通幽处,禅房花木深。   

    山光悦性,潭影空人心。   

    万籁此俱寂,但余钟磬音。

    赏析:

    这首诗题咏的是佛寺禅院,抒发的是寄情山水的隐逸胸怀。诗人在清晨登破山,入兴福寺,旭日初升,光照山上林。佛家称僧徒聚集的处所为“丛林”,所以“高林”兼有称颂禅院之意,在光照山林的景象中显露着礼赞佛宇之情。然后,诗人穿过寺中竹丛小路,走到幽深的后院,发现唱经礼佛的禅房就在后院花丛树林深处。这样幽静美妙的环境,使诗人惊叹,陶醉,忘情地欣赏起来。他举目望见寺后的青山焕发着日照的光彩,看见鸟儿自由自在地飞鸣欢唱;走到清清的水潭旁,只见天地和自己的身影在水中湛然空明,心中的尘世杂念顿时涤除。佛门即空门。佛家说,出家人禅定之后,“虽复饮食,而以禅悦为味”(《维摩经·方便品》),精神上极为纯净怡悦。此刻此景此情,诗人仿佛领悟到了空门禅悦的奥妙,摆脱尘世一切烦恼,象鸟儿那样自由自在,无忧无虑。似是大自然和人世间的所有其他声响都寂灭了,只有钟磬之音,这悠扬而宏亮的佛音引导人们进入纯净怡悦的境界。显然,诗人欣赏这禅院幽美绝世的居处,领略这空门忘情尘俗的意境,寄托自己遁世无闷的情怀。

    这是一首律诗,但笔调有似古体,语言朴素,格律变通。它首联用流水对,而次联不对仗,是出于构思造意的需要。这首诗从唐代起就备受赞赏,主要由于它构思造意的优美,很有兴味。诗以题咏禅院而抒发隐逸情趣,从晨游山寺起而以赞美超脱作结,朴实地写景抒情,而意在言外。这种委婉含蓄的构思,恰如唐代殷璠评常建诗歌艺术特点所说:“建诗似初发通庄,却寻野径,百里之外,方归大道。所以其旨远,其兴僻,佳句辄来,唯论意表。”(《河岳英灵集》)精辟地指出常建诗的特点在于构思巧妙,善于引导读者在平易中入其胜境,然后体会诗的旨趣,而不以描摹和词藻惊人。因此,诗中佳句,往往好象突然出现在读者面前,令人惊叹。而其佳句,也如诗的构思一样,工于造意,妙在言外。宋代欧阳修十分喜“竹径”两句,说“欲效其语作一联,久不可得,乃知造意者为难工也”。后来他在青州一处山斋宿息,亲身体验到“竹径”两句所写的意境情趣,更想写出那样的诗句,却仍然“莫获一言”(见《题青州山斋》)。欧阳修的体会,生动说明了“竹径”两句的好处,不在描摹景物精美,令人如临其境,而在于能够唤起身经其境者的亲切回味,故云难在造意。同样,被殷璠誉为“警策”的“山光”两句,不仅造语警拔,寓意更为深长,旨在发人深思。正由于诗人着力于构思和造意,因此造语不求形似,而多含比兴,重在达意,引人入胜,耐人寻味。

    盛唐山水诗大多歌咏隐逸情趣,都有一种优闲适意的情调,但各有独特风格和成就。常建这首诗是在优游中写会悟,具有盛唐山水诗的共通情调,但风格闲雅清警,艺术上与王维的高妙、孟浩然的平淡都不类同,确属独具一格。   破山在今江苏常熟,寺指兴福寺,是南齐时郴州刺史倪德光施舍宅园改建的,到唐代已属古寺。诗中抒写清晨游寺后禅院的观感,笔调古朴,描写省净,兴象深微,意境浑融,艺术上相当完整,是盛唐山水诗中独具一格的名篇。

  • 《犹抱琵琶半遮面全诗及意思》
  • 作品原文

    (诗前小序)元和十年,予左迁(1)九江郡司马。明年秋,送客湓浦口,闻舟中夜弹琵琶者,听其音,铮铮(2)然有京都声(3) 。问其人,本长安倡女(4) ,尝学琵琶于穆、曹二善才(5),年长色衰,委身(6)为(7) 贾人(8) 妇。遂命酒(9) ,使快(10)弹数曲。曲罢悯然,自叙少小时欢乐事,今漂沦(11)憔悴,转徙于江湖间。予出官(12)二年,恬然(13)自安,感斯人言,是夕始觉有迁谪(14)意。因为(15)长句(16) ,歌(17) 以赠之,凡(18) 六百一十六言(19),命(20)曰《琵琶行》。[1]

    浔阳江(21)头夜送客,枫叶荻(22)秋瑟瑟(23)。

    主人(24)下马客在船,举酒欲饮无管弦。

    醉不成欢惨将别,别时茫茫江浸月。

    忽闻水上琵琶声,主人忘归客不发。

    寻声暗问弹者谁?琵琶声停欲语迟。

    移船相近邀相见,添酒回灯(25)重开宴。

    千呼万唤始出来,犹抱琵琶半遮面。

    转轴拨弦三两声,未成曲调先有情。

    弦弦掩抑(26)声声思(27),似诉平生不得志。

    低眉手(28) 续续弹(29),说尽心中无限事。

    轻拢(30)慢捻(31)抹(32)复挑(33),初为《霓裳》(34)后《六幺》(35)。

    大弦(36)嘈嘈(37)如急雨,小弦(38)切切(39)如私语。

    嘈嘈切切错杂弹,大珠小珠落玉盘。

    间关(40)莺语花底滑,幽咽(41)泉流冰下难(42)。

    冰泉冷涩弦凝绝(43),凝绝不通声暂歇。

    别有幽愁暗恨(44)生,此时无声胜有声。

    银瓶乍破水浆迸(45),铁骑突出刀枪鸣。

    曲终(46)收拨当心画(47),四弦一声如裂帛(48)。

    东船西舫(49)悄无言,唯见江心秋月白。

    沉吟放拨插弦中,整顿衣裳起敛容(50)。

    自言本是京城女,家在虾蟆陵(51)下住。

    十三学得琵琶成,名属教坊(52)第一部。

    曲罢曾教善才服,妆成每被秋娘(53)妒。

    五陵(54)年少争缠头(55),一曲红绡(56)不知数。

    钿头(57)银(云)篦击节(58)碎,血色罗裙翻酒污。

    今年欢笑复明年,秋月春风等闲(59)度。

    弟走从军阿姨死,暮去朝来颜色故(60)。

    门前冷落鞍马稀,老大嫁作商人妇。

    商人重利轻别离,前月浮梁(61)买茶去。

    去来(62)江口守空船,绕船月明江水寒。

    夜深忽梦少年事,梦啼妆泪(63)红阑干(64)。

    我闻琵琶已叹息,又闻此语重(65)唧唧(66)。

    同是天涯沦落人,相逢何必曾相识!

    我从去年辞帝京,谪居卧病浔阳城。

    浔阳地僻无音乐,终岁不闻丝竹声。

    住近湓江地低湿,黄芦苦竹绕宅生。

    其间旦暮闻何物?杜鹃啼血猿哀鸣。

    春江花朝秋月夜,往往取酒还独倾。

    岂无山歌与村笛?呕哑嘲哳(67)难为听。

    今夜闻君琵琶语(68),如听仙乐耳暂(69)明。

    莫辞更坐弹一曲,为君翻作琵琶行。

    感我此言良久立,却坐(70)促弦(71)弦转急。

    凄凄不似向前声(72),满座重闻皆掩泣(73)。

    座中泣下谁最多?江州司马青衫(74)湿。[2]

    2注释译文

    词句注释

    (1)左迁:贬官,降职。与下文所言“迁谪”同义。古人尊右卑左,故称降职为左迁。

    (2)铮铮:形容金属、玉器等相击声。

    (3)京都声:指唐代京城流行的乐曲声调。

    (4)倡女:歌女。倡,古时歌舞艺人。

    (5)善才:当时对琵琶师或曲师的通称。是“能手”的意思。

    (6)委身:托身,这里指嫁的意思。

    (7)为:做。

    (8)贾(gǔ)人:商人。

    (9)命酒:叫(手下人)摆酒。

    (10)快:畅快。

    (11)漂沦:漂泊沦落。

    (12)出官:(京官)外调。

    (13)恬然:淡泊宁静的样子。

    (14)迁谪(zhé):贬官降职或流放。

    (15)为:创作。

    (16)长句:指七言诗。

    (17)歌:作歌,动词。

    (18)凡:总共。

    (19)言:字。

    (20)命:命名,题名。

    (21)浔阳江:据考究,为流经浔阳城中的湓水,即今江西省九江市中的龙开河(97年被人工填埋),经湓浦口注入长江。

    (22)荻(dí)花:多年生本植物,生在水边,叶子长形,似芦苇,秋天开紫花。

    (23)瑟瑟:形容枫、芦荻被秋风吹动的声音。

    (24)主人:诗人自指。

    (25)回灯:重新拨亮灯光。回:再。一说移灯。

    (26)掩抑:掩蔽,遏抑。

    (27)思:悲伤的情思。

    (28)信手:随手。

    (29)续续弹:连续弹奏。

    (30)拢:左手手指按弦向里(琵琶的中部)推。

    (31)捻:揉弦的动作。

    (32) 抹:顺手下拨的动作

    (33)挑:反手回拨的动作。

    (34)《霓裳》:即《霓裳羽衣曲》,本为西域乐舞,唐开元年间西凉节度使杨敬述依曲创声后流入中原。

    (35)《六幺》:大曲名,又叫《乐世》《绿腰》《录要》,为歌舞曲。

    (36)大弦:琵琶上最粗的弦。

    (37)嘈嘈:声音沉重抑扬。

    (38)小弦:琵琶上最细的弦。

    (39)切切:形容声音急切细碎。

    (40)间关:象声词,这里形容“莺语”声(鸣婉转)

    (41)幽咽:遏塞不畅状。

    (42)冰下难:泉流冰下阻塞难通,形容乐声由流畅变为冷涩。难,与滑相对,有涩之意。

    (43)凝绝:凝滞。

    (44)暗恨:内心的怨恨。

    (45)迸:溅射。

    (46)曲终:乐曲结束。

    (47)当心画:用拔子在琵琶的中部划过四弦,是一曲结束时经常用到的右手手法。

    (48)帛:古时对丝织品的总称。

    (49)舫:船。

    (50)敛容:收敛(深思时悲愤深怨的)面部表情。

    (51)虾(há)蟆陵:“虾”通“蛤”。在长安城东南,曲江附近,是当时有名的游乐地区。

    (52)教坊:唐代管理宫廷乐队的官署。第一部:如同说第一团、第一队。

    (53)秋娘:唐时歌舞妓常用的名字。泛指当时貌美艺高的歌伎。

    (54)五陵:在长安城外,指长陵、安陵、阳陵、茂陵、平陵五个汉代皇帝的陵墓,是当时富豪居住的地方。

    (55)缠头:用锦帛之类的财物送给歌舞妓女。指古代赏给歌舞女子的财礼,唐代用帛,后代用其他财物。

    (56)绡:精细轻美的丝织品。红绡:一种生丝织物。

    (57)钿(diàn)头:两头装着花钿的发篦;银篦(bì):一说“云篦”,用金翠珠宝装点的首饰。

    (58)击节:打拍子。歌舞时打拍子原本用木制或竹制的板

    (59)等闲:随随便便,不重视。

    (60)颜色故:容貌衰老。

    (61)浮梁:古县名,唐属饶州。在今江西省景德镇市,盛产茶叶。

    (62)去来:离别后。来,语气词。

    (63)梦啼妆泪:梦中啼哭,匀过脂粉的脸上带着泪痕。

    (64)红阑干:泪水融和脂粉流淌满面的样子。

    (65)重:重新,重又之意。

    (66)唧唧:叹声。

    (67)呕哑嘲哳( zhāo zhā):呕哑,拟声词,形容单调的乐声;嘲,形容声音繁杂,也作啁哳”。

    (68)琵琶语:琵琶声,琵琶所弹奏的乐曲。

    (69)暂:突然,一下子。

    (70)却坐:退回到原处。

    (71)促弦:把弦拧得更紧。

    (72)向前声:刚才奏过的单调。

    (73)掩泣:掩面哭泣。

    (74)青衫:唐朝八品、九品文官的服色。白居易当时的官阶是将侍郎,从九品,所以服青衫。[3]

    白话译文

    (序)唐宪宗元和十年,我被贬为九江郡司马。第二年秋季的一天,送客到湓浦口,夜里听到船上有人弹琵琶。听那声音,铮铮铿铿有京都流行的声韵。探问这个人,原来是长安的歌女,曾经向穆、曹两位琵琶大师学艺。后来年纪大了,红颜退尽,嫁给商人为妻。于是命人摆酒叫她畅快地弹几曲。她弹完后,有些闷闷不乐的样子,自己说起了少年时欢乐之事,而今漂泊沉沦,形容憔悴,在江湖之间辗转流浪。我离京调外任职两年来,随遇而安,自得其乐,而今被这个人的话所感触,这天夜里才有被降职的感觉。于是撰写一首长赠送给她,共六百一十六字,题为《琵琶行》。

    秋夜我到浔阳江头送一位归客,冷风吹着枫叶和芦花秋声瑟瑟。

    我和客人下马在船上饯别设宴,举起酒杯要饮却无助兴的音乐。

    酒喝得不痛快更伤心将要分别,临别时夜茫茫江水倒映着明月。

    忽听得江面上传来琵琶清脆声;我忘却了回归客人也不想动身。

    寻着声源探问弹琵琶的是何人?琵琶停了许久却迟迟没有动静。

    我们移船靠近邀请她出来相见;叫下人添酒回灯重新摆起酒宴。

    千呼万唤她才缓缓地走出来,怀里还抱着琵琶半遮着脸面。

    转紧琴轴拨动琴弦试弹了几声;尚未成曲调那形态就非常有情。

    弦弦凄楚悲切声音隐含着沉思;似乎在诉说着她平生的不得志;

    她低着头随手连续地弹个不停;用琴声把心中无限的往事说尽。

    轻轻地拢,慢慢地捻,一会儿抹,一会儿挑。初弹《霓裳羽衣曲》接着再弹《六幺》。

    大弦浑宏悠长嘈嘈如暴风骤雨;小弦和缓幽细切切如有人私语。

    嘈嘈声切切声互为交错地弹奏;就像大珠小珠一串串掉落玉盘。

    琵琶声一会儿像花底下宛转流畅的鸟鸣声,一会儿又像水在冰下流动受阻艰涩低沉、呜咽断续的声音。

    好像水泉冷涩琵琶声开始凝结,凝结而不通畅声音渐渐地中断。

    像另有一种愁思幽恨暗暗滋生;此时闷闷无声却比有声更动人。

    突然间好像银瓶撞破水浆四溅;又好像铁甲骑兵厮杀刀枪齐鸣。

    一曲终了她对准琴弦中心划拨;四弦一声轰鸣好像撕裂了布帛。

    东船西舫人们都静悄悄地聆听;只见江心之中映着白白秋月影。

    她沉吟着收起拨片插在琴弦中;整顿衣裳依然显出庄重的颜容。

    她说我原是京城负有盛名的歌女;老家住在长安城东南的虾蟆陵。

    弹奏琵琶技艺十三岁就已学成;教坊乐团第一队中列有我姓名。

    每曲弹罢都令艺术大师们叹服;每次妆成都被同行歌妓们嫉妒。

    京都豪富子弟争先恐后来献彩;弹完一曲收来的红绡不知其数。

    钿头银篦打节拍常常断裂粉碎;红色罗裙被酒渍染污也不后悔。

    年复一年都在欢笑打闹中度过;秋去春来美好的时光白白消磨。

    兄弟从军姊妹死家道已经破败;暮去朝来我也渐渐地年老色衰。

    门前车马减少光顾者落落稀稀;青春已逝我只得嫁给商人为妻。

    商人重利不重情常常轻易别离;上个月他去浮梁做茶叶的生意。

    他去了留下我在江口孤守空船;秋月与我作伴绕舱的秋水凄寒。

    更深夜阑常梦少年时作乐狂欢;梦中哭醒涕泪纵横污损了粉颜。

    我听琵琶的悲泣早已摇头叹息;又听到她这番诉说更叫我悲凄。

    我们俩同是天涯沦落的可悲人;今日相逢何必问是否曾经相识!

    自从去年我离开繁华长安京城;被贬居住在浔阳江畔常常卧病。

    浔阳这地方荒凉偏僻没有音乐;一年到头听不到管弦的乐器声。

    住在湓江这个低洼潮湿的地方;第宅周围黄芦和苦竹缭绕丛生。

    在这里早晚能听到的是什么呢?尽是杜鹃猿猴那些悲凄的哀鸣。

    春江花朝秋江月夜那样好光景;也无可奈何常常取酒独酌独饮。

    难道这里就没有山歌和村笛吗?只是那音调嘶哑粗涩实在难听。

    今晚我听你弹奏琵琶诉说衷情,就像听到仙乐眼也亮来耳也明。

    请你不要推辞坐下来再弹一曲;我要为你创作一首新诗《琵琶行》。

    被我的话所感动她站立了好久;回身坐下再转紧琴弦拨出急声。

    凄凄切切不再像刚才那种声音;在座的人重听都掩面哭泣不停。

    要问在座之中谁流的眼泪最多?我江州司马泪水湿透青衫衣襟!

  • 《念天地之悠悠 独怆然而涕下的意思及全诗赏析》
  • “念天地之悠悠 独怆然而涕下”出自《登幽州台歌》中国唐代诗人陈子昂所作的最为著名的古体诗。

    《登幽州台歌》

    作者:陈子昂

    前不见古人,后不见来者。

    念天地之悠悠,独怆然而涕下。

    词语注释

    ⑴幽州台:即黄金台,又称蓟北楼,故址在今北京市大兴。燕昭王为招纳天下贤士而建。

    ⑵前:向前看。

    ⑶古人、来者:那些能够礼贤下士的贤明君主。指:燕昭王

    ⑷念:想到。

    (5)悠悠:形容时间的久远和空间的广大。

    (6)怆(chuàng )然:悲伤的样子。

    (7)涕:古时指眼泪,此指流泪。涕下:流眼泪

    翻译:

    回头看看哪有古代贤明君主的踪影,放眼望去也不见一个礼贤下士的君主,我真是生不逢时啊。想到天悠悠而高远、地悠悠而广袤的天地之间,我独自忧伤啊,让人禁不住泪流满面沾湿了衣襟!

    【韵译】:

    先代的圣君,我见也没见到,后代的明主,要等到什么时候?

    想到宇宙无限渺远,我深感人生短暂,独自凭吊,我涕泪纵横凄恻悲愁!

    【评析】:

    ??诗人具有政治见识和政治才能,他直言敢谏,但没有被武则天所采纳,屡受打击,心情郁郁悲愤。

    ??诗写登上幽州的蓟北楼远望,悲从中来,并以“山河依旧,人物不同”来抒发自己“生不逢辰”的哀叹。语言奔放,富有感染力。在艺术表现上,前两句是俯仰古今,写出时间的绵长;第三句登楼眺望,写空间的辽阔无限;第四句写诗人孤单悲苦的心绪。这样前后相互映照,格外动人。句式长短参错,音节前紧后舒,这样抑扬变化,互相配合,大大增强了艺术感染力。

    这是一首吊古伤今的生命悲歌。此诗通过描写登楼远眺,凭今吊古所引起的无限感慨,抒发了作者抑郁已久的悲愤之情,深刻地揭示了封建社会中那些怀才不遇的知识分子遭受压抑的境遇,表达了他们在理想破灭时孤寂郁闷的心情,具有深刻的典型社会意义。

    《登幽州台歌》这首短诗,深刻地表现了诗人怀才不遇、寂寞无聊的情绪。语言苍劲奔放,富有感染力,成为历来传诵的名篇。念这首诗,读者会深刻地感受到一种苍凉悲壮的气氛,面前仿佛出现了一幅北方原野的苍茫广阔的图景,而在这个图景面前,兀立着一位胸怀大志却因报国无门而感到孤独悲伤的诗人形象,因而深深为之激动。

  • 《春蚕到死丝方尽 蜡炬成灰泪始干的意思及全诗赏析》
  • 春蚕到死丝方尽,蜡炬成灰泪始干。出自(李商隐、无题)

    无题

    作者:【李商隐】 年代:【唐】

    体裁:【七律】 类别:【闺情】

    相见时难别亦难,东风无力百残。

    春蚕到死丝方尽,蜡炬成灰泪始干。

    晓镜但愁云鬓改,夜吟应觉月光寒。

    蓬山此去无多路,青殷勤为探看。

    注释:

    1.无题:唐代以来,有的诗人不愿意标出能够表示主题的题目时,常用“

    无题”作诗的标题。

    2.丝方尽:丝,与“思”是谐音字,“丝方尽”意思是除非死了,思念才

    会结束。

    3.泪始干:泪,指燃烧时的蜡烛油,这里取双关义,指相思的眼泪。

    4.晓镜:早晨梳妆照镜子;云鬓:女子多而美的头发,这里比喻青春年华。

    5.蓬山:蓬莱山,传说中海上仙山,比喻被怀念者住的地方。

    6.青鸟:神话中为西王母传递音讯的使。

    【诗文解释】

    相见不容易,分别时更是难舍难分,暮春时节东风无力,百花凋残。春蚕吐丝直到死了才吐尽,蜡烛烧成灰烬,烛泪才流干。早晨照镜子忧愁年华消逝,乌黑的鬓发变成白发,夜里吟诗只觉得月光寒冷。蓬山离这里没有多少路,请青鸟作为信使常去殷勤探望。

    【韵译】:

    聚首多么不易,离别更是难舍难分;

    暮春作别,恰似东风力尽百花凋残。

    春蚕至死,它才把所有的丝儿吐尽;

    红烛自焚殆尽,满腔热泪方才涸干。

    清晨对镜晓妆,唯恐如云双鬓改色;

    夜阑对月自吟,该会觉得太过凄惨。

    蓬莱仙境距离这里,没有多少路程,殷勤的青鸟信使,多劳您为我探看。

    【评析】:

    ??就诗而论,这是一首表示两情至死不渝的情诗。然而历来颇多认为或许有人事关系上的隐托。起句两个“难”字,点出了聚首不易,别离更难之情,感情绵邈,语言多姿,落笔非凡。颔联以春蚕绛腊作比,十分精彩,既缠缅沉痛,又坚贞不渝。接着颈联写晓妆对镜,抚鬓自伤,是自计;良夜苦吟,月光披寒,是计人。相劝自我珍重,善加护惜,却又苦情密意,体贴入微,可谓千回百转,神情燕婉。最终末联写希望信使频传佳音,意致婉曲,柳暗花明,真是终境逢生,别有洞天。春蚕两句,千秋佳绝。

    “春蚕到死丝方尽,蜡炬成灰泪始干”

    自己对于对方的思念,如同春蚕吐丝,到死方休。“蜡炬成灰泪始干”是比喻自己为不能相聚而痛苦,无尽无休,仿佛蜡泪直到蜡烛烧成了灰方始流尽一样。思念不止,表现着眷恋之深,但是终其一生都将处于思念中,却又表明相会无期,前途是无望的,因此,自己的痛苦也将终生以随。可是,虽然前途无望,她却至死靡它,一辈子都要眷恋着;尽管痛苦,也只有忍受。所以,在这两句里,既有失望的悲伤与痛苦,也有缠绵、灼热的执着与追求。追求是无望的,无望中仍要追求,因此这追求也着有悲观色彩。这些感情,好象在无穷地循环,难以求其端绪;又仿佛组成一个多面的立体,光从一个角度是不能见其全貌的。

  • 《胜日寻芳泗水滨 无边光景一时新的意思及全诗赏析》
  • 胜日寻芳泗水滨 无边光景一时新

    译文:良辰探寻美景在泗水之滨,无限的风光景物焕然一新。

    出自朱熹《春日》

    《春日》

    朱熹

    胜日寻芳泗水滨,无边光景一时新。

    等闲识得春风面,万紫千红总是春。

    [注释]

    1、春日:春季来临的日子。

    2、 胜日:指春光明媚的好日子。

    3、 寻芳:春游赏

    4、 泗水:水的名字,在山东省中部,源于泗水县,流入淮河。

    5、 滨:水边;河边。

    6、 光景:风光景物

    7、 等闲:平常;轻易。“等闲识得”是容易识别的意思。

    8、 东风:春风

    翻译:

    风和日丽游春在泗水之滨,无边无际的风光焕然一新。谁都可以看出春天的面貌,春风吹得百花开放、万紫千红,到处都是春天的景致。

    作者:

    朱熹(1130—1200),字元晦,宋朝徽州婺源人,是继孔孟之后的儒家大师和理学家。他的诗自然清新,寓意含蓄,简练明快,很多作品成功地表现了大自然的壮丽秀美和诗人的远大胸怀。

    赏析:

    《春日》这首诗描绘了春天风和日丽、生气勃勃、百花竞艳、万物更新的美好景象,特别是“万紫千红总是春”一句,把春天写活了,成为脍炙人口的千秋名句。

    《春日》这首七言诗是宋·朱熹所作,其中“万紫千红总是春”一句为名句。诗的大意是:风和日丽来到泗水边赏景,一望无际的风光焕然一新,很容易认识到东风的面容,满眼的万紫千红都是芳春。.从字面上看,这首诗好像是写游春观感,但细究寻芳的地点是泗水之滨,而此地在宋南渡时早被金人侵占。其实诗中的“泗水”是暗指孔门,因为春秋时孔子曾在洙、泗之间弦歌讲学,教授弟子。因此所谓“寻芳”即是指求圣人之道。“万紫千红”喻孔学的丰富多彩。诗人将圣人之道比作催发生机、点染万物的春风。这其实是一首寓理趣于形象之中的哲理诗。

    一般都认为这是一首游春诗。从诗中所写的景物来看,也很像是这样。首句“胜日寻芳泗水滨”,“胜日”指晴日,点明天气。“泗水滨”点明地点。“寻芳”,即是寻觅美好的春景,点明了主题。下面三句都是写“寻芳”所见所得。次句“无边光景一时新”,写观赏春景中获得的初步印象。用“无边”形容视线所及的全部风光景物。“一时新”,既写出春回大地,自然景物焕然一新,也写出了作者郊游时耳目一新的欣喜感觉。第三句“等闲识得东风面”,句中的“识”字承首句中的“寻”字。“等闲识得”是说春天的面容与特征是很容易辨认的。“东风面”借指春天。第四句“万紫千红总是春”,是说这万紫千红的景象全是由春光点染而成的,人们从这万紫千红中认识了春天。这就具体解答了为什么能“等闲识得东风面”。而此句的“万紫千红”又照应了第二句中的“光景一时新”。第三、四句是用形象的语言具体写出光景之新,寻芳所得。

    从字面上看,这首诗好像是写游春观感,但细究寻芳的地点是泗水之滨,而此地在宋南渡时早被金人侵占。朱熹未曾北上,当然不可能在泗水之滨游春吟赏。其实诗中的“泗水”是暗指孔门,因为春秋时孔子曾在洙、泗之间弦歌讲学,教授弟子。因此所谓“寻芳”即是指求圣人之道。“万紫千红”喻孔学的丰富多彩。诗人将圣人之道比作催发生机、点染万物的春风。这其实是一首寓理趣于形象之中的哲理诗。

  • 《横眉冷对千夫指,俯首甘为孺子牛的意思及全诗赏析》
  • 横眉冷对千夫指,俯首甘为孺(rú)子牛:形容对敌人决不屈服,对人民大众甘心象牛一样俯首听命。横眉,怒目而视的样子,表示愤恨和轻蔑。冷对,冷落对待。千夫指,原意是许多人的指责。语本《汉书·王嘉传》“千人所指”,这里比喻敌人的指责。俯首,低头,表示听从的样子。为,做。孺子,儿童。孺子牛,

    春秋时齐景公跟儿子嬉戏,装牛爬在地上,让儿子骑在背上,儿子不小心跌倒时,把齐景公的牙齿挂折(shé)了。因而鲍子曰:“汝忘君之为孺子牛而折其齿乎?”就称齐景公为“孺子牛”。这里比喻人民大众的牛。

    这是鲁迅《自嘲》中的诗句。

    全诗是

    自 嘲

    运交华盖欲何求,未敢翻身已碰头。

    破帽遮颜过闹市,漏船载酒泛中流。

    横眉冷对千夫指,俯首甘为孺子牛。

    躲进小楼成一统,管他冬夏与春秋。

    这首诗最早是写给柳亚子的。《鲁迅日记》1932年10月12日记有“午后为柳亚子书一条幅”,并录下本诗和跋语。条幅上的跋语:“达夫赏饭,闲人打油,偷得半联,凑成一律,以请亚子先生教正。”在条幅和日记上,诗中的“破帽”原是“旧帽”,“漏船”原是“破船”;鲁迅编入《集外集》时,作了最后改定。

    1.关于“自嘲”

    自嘲,字面意思就是自我戏嘲、自己嘲笑自己。从本诗内容看,写的是自己的危险处境和在这样处境中的心态。从写作对象看,这首诗是写给柳亚子的。柳亚子辛亥革命时期曾组织革命文学团体“南社”,是著名民主人士。1932年,郁达夫的哥哥来到上海,郁达夫请他哥哥吃饭,并请鲁迅和柳亚子等作陪,柳亚子在这次见面时请鲁迅给他写幅字,之后不久鲁迅便写了这个条幅。这首诗的写作,并不是向社会发表宣言,而是朋友间的酬酢之作,既是这样,鲁迅就自己当时那种处境向朋友表示自嘲,就很容易理解了。外界的压力尽管很大,自己尽管时时都有危险,但鲁迅向朋友说,这些不过是些好笑的事情罢了。这正是鲁迅一贯的幽默乐观的风格。而从诗的内容来看,这并非一篇游戏文字。鲁迅在“自嘲”中所表现的是对敌人的蔑视和自己战斗到底的决心,是一个坚定的革命战士的本色。以“自嘲”表现自己义无返顾的念,这大约正如《琐忆》中说的,是鲁迅“作为一个成熟了的思想战士的特点”吧。

    2.关于“华盖”

    鲁迅在《华盖集》“题记”里说:“听老年人说,人是有时要交‘华盖运’的……这运,在和尚是好运:顶有华盖,自然是成佛作祖之兆。但俗人可不行,华盖在上,就要给罩住了,只好碰钉子。” 据有关记载,郁达夫那次请客,鲁迅到时,达夫开玩笑似的说:“你这些天来辛苦了吧。”

    “嗯,”鲁迅微笑着应答,“我可以把昨天想到的两句联语回答你,这是‘横眉冷对千夫指,俯首甘为孺子牛’。”“看来你的‘华盖运’还是没有脱?”达夫继续打趣。“嗳,给你这样一说,我又得了半联,可以凑成一首小诗了。”鲁迅说。(以上记载见1956年12月6日《新民报晚刊》)以后,有人据此认为鲁迅“跋语”中说的“偷得半联”,就指“运交华盖”这句。

    3.关于“横眉冷对千夫指,俯首甘为孺子牛”

    孺子牛,典出《左传》:齐景公很幼子,曾口中衔绳,假作牛,让幼子牵着嬉戏。鲁迅很爱他的孩子海婴,在给友人的信中说到为孩子“加倍服劳,为孺子牛耳”的话;还说过:“我好像一只牛,吃的是,挤出的是牛奶,血……” 《左传》关于孺子牛的典故早有人用过。清洪亮吉《北江诗话》记“同里钱秀才”有三子,溺爱过甚,饭后即引与嬉戏,惟恐不当其意,其柱帖云“酒酣化作庄生蝶,饭饱甘为孺子牛”。郭沫若据此认为,鲁迅“跋语”中“偷得半联”是指从这里借了半句。

    4.《自嘲》白话试译:

    交了倒霉运,还能有什么顺心的希求;

    躺在床上连身都不敢翻,却还是碰了头。

    上街时低低压下破帽遮住脸,唯恐被人看见,招来不测横祸;

    好像坐在装酒的漏船上,在江心打转,时有没顶之险——逃不脱的晦气啊!

    面对众人的指斥,詈骂,诅咒,我偏偏横眉冷对,我行我素;

    面对孩子,我却宁愿像头老牛,任他牵着跑,我都心甘情愿。

    不过躲进小楼,就成了自己的一统天下,爱写什么,谁管得了,

    外面的世态炎凉且由它去,雨风霜也由它去,全与我不相干!

  • 《沾衣欲湿杏花雨,吹面不寒杨柳风的意思及全诗赏析》
  • 沾衣欲湿杏雨,吹面不寒杨柳风。

    [译文] 春天杏花绽放,飘飞的雨丝轻轻地沾在衣服上,却不曾把衣服完全湿透;轻轻吹拂人面的,带着杨柳清新气息的暖风令人陶醉。

    [出自] 僧志南 《绝句》

    僧志南,南宋诗僧,志南是他的法号

    诗名:绝句

    古木阴中系短篷,

    杖藜扶我过东。

    沾衣欲湿杏花雨,

    吹面不寒杨柳风。

    注释:

    ①短篷――小船。篷是船帆。船的代称。

    ②杖藜――“藜杖”的倒文。藜是一年生本植物,茎杆直立,长老了可做拐杖。

    ③ 杏花雨:清明前后杏花盛开时节的雨。

    译文1:

    在参天古的浓阴下,系了小船,拄着藜仗,慢慢走过桥,向东而去。阳春三月,杏花开放,绵绵细雨像故意要粘湿我的衣裳似的,下个不停。轻轻吹拂人面的,带着杨柳清新气息的暖风另人陶醉。

    译文2:

    在岸边参天古木的绿荫下系上了小船,然后,一个人拄着拐仗,慢慢走过小桥,欣赏桥东的春色。在这阳春三月,在这杏花盛开的时节,绵绵的细雨好像故意要打湿我的衣裳似的,下个不停;那扑面而来的徐徐春风,也洋溢着温馨与柔情,还有融融的醉意。

    赏析:

    这首小诗,写诗人在微风细雨中拄杖春游的乐趣。

    诗人拄杖春游,却说“杖藜扶我”,是将藜杖人格化了,仿佛它是一位可以依赖的游伴,默默无言地扶人前行,给人以亲切感,安全感,使这位老和尚 游兴大涨,欣欣然通过小桥,一路向东。桥东和桥西,风景未必有很大差别,但对春游的诗人来说,向东向西,意境和情趣却颇不相同。“东”,有些时候便是“春”的同义词,譬如春神称作东君,东风专指春风。诗人过桥东行,正好有东风迎面吹来,无论西行、北行、南行,都没有这样的诗意。

    诗的后两句尤为精彩: “杏花雨”,早春的雨“杨柳风”,早春的风。这样说比“细雨”、“和风”更有美感,更富于画意。杨柳枝随风荡漾,给人以春风生自杨柳的印象称早春时的雨为 “杏花雨”,与称夏初的雨为“黄梅雨”,道理正好相同。“小楼一夜听春雨,深巷明朝卖杏花”,南宋初年,大诗人陆游已将杏花和春雨联系起来。“沾衣欲湿”,用衣裳似湿未湿来形容初春细雨似有若无,更见得体察之精微,描模之细腻。试想诗人扶杖东行,一路红杏灼灼,绿柳翩翩,细雨沾衣,似湿而不见湿,和风迎面吹来,不觉有一丝儿寒意,这是怎样不耐心惬意的春日远足啊!

    有人不免要想,老和尚这样兴致勃勃地走下去,游赏下去,到他想起应该归去的时候,怕要体力不支,连藜杖也扶他不动了吧?不必多虑。诗的首句说:“古木阴中系短篷。”短篷不就是小船吗?老和尚原是乘小船沿溪水而来,那小船偏激在溪水边老树下,正待他解缆回寺呢。

    赏析二:

    这首小诗写的是诗人在春日和风细雨中拄杖春游的感受和乐趣。

    “古木阴中系短篷,杖藜扶我过桥东”,在这两句诗中,诗人明明是自己拄着拐杖出去春游,却偏说是“杖藜扶我”去桥东观赏春色,个人以为这不仅仅是简单地将“杖藜”人格化了那么简单,此时,从诗人后两句所表现的情趣看,诗人虽然是一个人出行,但并没有点孤独落寞的感觉,“杖藜”仿佛成了一位可以令诗人依赖的和可以与之同赏醉人春色的郊游伴侣,与诗人且游且行,教人读着读着眼前仿佛就出现了一位老者,手扶拐杖,在古木参天的绿荫之中迷上了短蓬小船,然后欣欣然、慢悠悠地过了小桥,向那春色的深处走去了。还有一点,在这里,“桥东”未必就是诗人要去游赏的春色佳处,但是从古至今,在文人笔下“东” 往往寓有“春”的意思,或者说可以叫“春”的同义词。朱自清《春》之“盼望着,盼望着,东风来了,春天的脚步近了”的“东风” 实际就是指的春风。诗人以“杖藜扶我过桥东”来写春游之去向,或许就有此意。

    “沾衣欲湿杏花雨,吹面不寒杨柳风。”这是这首诗的精彩之笔,为历代经久传诵而不衰。“杏花雨”,杏花时节的蒙蒙细雨;“杨柳风”,杨柳抽芽吐绿时的和风。这样说比直接说“细雨”、“和风”更显得有美感,更富于画意。杨柳枝随风荡漾,给人以春风生自杨柳的感觉。“沾衣欲湿”,用衣裳似湿未湿来形容初春细雨似有若无;“吹面不寒”,用春风吹到脸上不绝的寒冷形容春风的和煦、轻柔、温馨,更见得体察之精微,描模之细腻。试想诗人扶杖东行,一路红杏闹春,杨柳拂风,细雨沾衣,似湿而不见湿,和风迎面吹来,不觉有一丝儿寒意,这是多么令人惬意的春游啊!写出了诗人对春天的由衷赞美和独特的感受。

  • 《人生若只如初见 何事秋风悲画扇的意思及全诗赏析》
  • 人生若只如初见 何事秋风悲画扇的意思及作者出处

    这两句是选自纳兰性德《木兰令拟古决绝词》中的著名句子,意思是:人与人之间若只有初相识相遇那般彼此如意,相知相伴,彼此任,假如一切都是朝向美好的发展,那么人与人之间就不会像秋天的扇子和人的关系一样彼此脱离背弃。 

    纳兰性德词全集(《饮水词》) 中的《木兰花令拟古决绝词》 一作《木兰词·拟古决绝词柬友》

    木兰词

    作者: 纳兰性德

    拟古决绝词谏友。

    人生若只如初见,何事秋风悲画扇。等闲变却故人心,却道故人心易变。

    骊山语罢清宵半,泪雨霖铃终不怨。何如薄幸锦衣郎,比翼连枝当日愿。

    诗词注释:

    ⑴柬:给……信札。

    ⑵“何事”句:用汉朝班婕妤被弃的典故。班婕妤为汉成帝妃,被赵飞燕谗害,退居冷宫,后有诗《怨歌行》,以秋扇闲置为喻抒发被弃之怨情。南北朝梁刘孝绰《班婕妤怨》诗又点明“妾身似秋扇”,后遂以秋扇见捐喻女子被弃。这里是说本应当相亲相,但却成了相离相弃。

    ⑶故人:指情人。却道故人心易变(出自娱园本),一作“却道故心人易变”。

    ⑷“骊山”二句:用唐明皇与杨玉环的爱情典故。《太真外传》载,唐明皇与杨玉环曾于七月七日夜,在骊山华清宫长生殿里盟誓,愿世世为夫妻。白居易《长恨歌》:“在天愿作比翼,在地愿作连理枝。”对此作了生动的描写。后安史乱起,明皇入蜀,于马嵬坡赐死杨玉环。杨死前云:“妾诚负国恩,死无恨矣。”又,明皇此后于途中闻雨声、铃声而悲伤,遂作《雨霖铃》曲以寄哀思。这里借用此典说即使是最后作决绝之别,也不生怨。

    人生:恋人之间如果能像刚恋爱的时候那样。刚开始总是海誓山盟、卿卿我我的。如果总能这样,就不会出现时间长了,感情淡了,甚至变心负心(秋扇见捐)的情况了。一二句是一体的,这两句容易理解。

    等闲:这两句中我认为最重要的是故人如何理解,应该说理解成恋人、情人也不算错,但按字面的解释就有问题。前一句意思我理解是相恋了很久的爱人如今轻易地变了心(就这么就变了,几许无奈、几许悲哀)。后一句的理解问题最多,我理解成:反而说情人间相处得久了,感觉无聊了,就不由得容易变心了。重点是这两句中的故人的故如何理解,只解释成恋人、情人还不够吧。

    何如:何如:怎么样?理解成比较好象不合适。薄幸:这里未必是否定批判,古书中的此词多是爱语,相当于现在的“冤家”。当初的誓言就这么算了。引用七夕长生殿的典故,谴责薄幸郎虽然当日也曾订下海誓山盟,如今却背情弃义!

    译文

    与意中人相处应当总像刚刚相识的时候,是那样地甜蜜,那样地温馨,那样地深情和快乐。但你我本应当相亲相爱,却为何成了今日的相离相弃?如今轻易地变了心,你却反而说情人间就是容易变心的。

    我与你就像唐明皇与杨玉环那样,在长生殿起过生死不相离的誓言,却又最终作决绝之别,即使如此,也不生怨。但你又怎比得上当年的唐明皇呢,他总还是与杨玉环有过比翼鸟、连理枝的誓愿。

    鉴赏:

    纳兰性德(1655——1685)原名成德,字容若,号楞伽山人,满洲正黄旗人,康熙十二年进士。大学士明珠长子。他淡泊名利,善骑射,好读书,擅长于词。他的词全以一个“真”字取胜,写情真挚浓烈,写景逼真传神。

    《木兰花·拟古决绝词柬友》是清代词人纳兰性德的作品。此词描写了一个为情所伤的女子和伤害她的男子坚决分手的情景,借用班婕妤被弃以及唐玄宗与杨贵妃的爱情悲剧的典故,通过“秋扇”“骊山语”“雨霖铃”“比翼连枝”这些意象,营造了一种幽怨、凄楚、悲凉的意境,抒写了女子被男子抛弃的幽怨之情。

    词题说这是一首拟古之作,其所拟之《决绝词》本是古诗中的一种,是以女子的口吻控诉男子的薄情,从而表态与之决绝。如古辞《白头吟》、唐元稹《古决绝词三首》等。纳兰性德的这首拟作是借用汉唐典故而抒发“闺怨”之情。

    这首词以一个女子的口吻,抒写了被丈夫抛弃的幽怨之情。词情哀怨凄婉,屈曲缠绵。“秋风悲画扇”即是悲叹自己遭弃的命运,“骊山”之语暗指原来浓情蜜意的时刻,“夜雨霖铃”写像唐玄宗和杨贵妃那样的亲密爱人也最终肠断马嵬坡,“比翼连枝”出自《长恨歌》诗句,写曾经的爱情誓言已成为遥远的过去。而这“闺怨”的背后,似乎更有着深层的痛楚,“闺怨”只是一种假托。故有人认为此篇别有隐情,词人是用男女间的爱情为喻,说明与朋友也应该始终如一,生死不渝。

  • 《窗含西岭千秋雪 门泊东吴万里船的意思及全诗赏析》
  • 窗含西岭千秋 门泊东吴万里船的意思:窗口可以看见西岭千年不化的积雪,门口停泊着从东吴万里迢迢开来的船只。

    出自

    绝句

    杜甫

    两个黄鹂鸣翠柳,一行白鹭上青天。

    窗含西岭千秋雪,门泊东吴万里船。

    【诗文解释】

    1、成对的黄鹂在新绿的柳枝上鸣叫,一行白鹭在青天上自由飞翔。凭窗望去,西山千秋雪景好像是嵌在其中的一幅画,门外停泊着来自东吴,畅行万里的船只。

    2、 两只黄鹏在翠绿的柳枝上鸣唱, 一行白鸳飞上了高高的蓝天。 窗口正对着岷山千年不化的积雪, 门外停泊着来自江苏的万里航船。

    【词语解释】

    黄鹂:属黄鹂科,又名叫黄莺、黄,广泛分布于我国东部各省。

    鸣翠柳:在翠绿的柳上鸣叫。

    鹭:一种水鸟名,鹭鸶。

    窗含:就是从窗子可以看到的意思。含:包含。

    西岭:指岷山。岷山,在四川和甘肃的交界。

    千秋雪:终年不化的积雪。

    泊:停靠。

    东吴:指长江下游一带,三国时期的孙权在长江中下游地区建立的政权,史称“东吴”。泛指現在江苏、浙江一帶。

    万里:指东吴到成都相距遥远的路程。

    赏析:

    公元七六二年,成都尹严武入朝,蜀中发生动乱,杜甫一度避往梓州,翌年安史之乱平定,再过一年,严武还镇成都。杜甫得知这位故人的消息,也跟着回到成都堂。这时他的心情特别好,面对这生气勃勃的景象,情不自禁,写下了这一组即景小诗。兴到笔随,事先既未拟题,诗成后也不打算拟题,干脆以“绝句”为题。

    诗的上联是一组对仗句。草堂周围多柳,新绿的柳枝上有成对黄鹂在欢唱,一派愉悦景象,有声有色,构成了新鲜而优美的意境。“翠”是新绿,“翠柳”是初春物候,柳枝刚抽嫩芽。“两个黄鹂鸣翠柳”,鸟儿成双成对,呈现一片生机,具有喜庆的意味。次句写蓝天上的白鹭在自由飞翔。这种长腿鸟飞起来姿态优美,自然成行。晴空万里,一碧如洗,白鹭在“青天”映衬下,色彩极其鲜明。两句中一连用了“黄”、“翠”、“白”、“青”四种鲜明的颜色,织成一幅绚丽的图景;首句还有声音的描写,传达出无比欢快的感情。

    诗的下联也由对仗句构成。上句写凭窗远眺西山雪岭。岭上积雪终年不化,所以积聚了“千秋雪”。而雪山在天气不好时见不到,只有空气清澄的晴日,它才清晰可见。用一“含”字,此景仿佛是嵌在窗框中的一幅图画,近在目前。观赏到如此难得见到的美景,诗人心情的舒畅不言而喻。下句再写向门外一瞥,可以见到停泊在江岸边的船只。江船本是常见的,但“万里船”三字却意味深长。因为它们来自“东吴”。当人们想到这些船只行将开行,沿岷江、穿三峡,直达长江下游时,就会觉得很不平常。因为多年战乱,水陆交通为兵戈阻绝,船只是不能畅行万里的。而战乱平定,交通恢复,才看到来自东吴的船只,诗人也可“青春作伴好还乡”了,怎不叫人喜上心头呢?“万里船”与“千秋雪”相对,一言空间之广,一言时间之久。诗人身在草堂,思接千载,视通万里,胸次何等开阔!

    全诗看起来是一句一景,是四幅独立的图景。而一以贯之,使其构成一个统一意境的,正是诗人的内在情感。一开始表现出草堂的春色,诗人的情绪是陶然的,而随着视线的游移、景物的转换,江船的出现,便触动了他的乡情。四句景语就完整表现了诗人这种复杂细致的内心思想活动。

    【赏析二】

    公元七六二年,成都尹严武入朝,安史之乱发生,杜甫一度避往梓州,翌年安史之乱得以平定,严武还镇成都。杜甫也回到成都草堂。这时,他的心情很好,面对这一派生机勃勃,情不自禁,写下这一首即景小诗。

    这首诗描绘出四个独立的景色,营造出一幅生机勃勃的图画,诗人陶醉其中,望着来自东吴的船只,不觉勾起了乡愁,细致的内心活动自然地流露出来。

    杜甫诗作沉郁顿挫久为人所称颂,而其诗圣创作的艺术手法的多样对诗歌意境的开拓等方面更是为后者所重,诗学杜甫的难计其数,“诗圣”的影响至今不息。杜甫的诗作,除真写关切人世社会的遭遇、变动外,还有不少是通过写景以达情景相生,以抒发自己的情怀的,现在要赏析的这首《绝句》正属此例。

    杜甫平生有着“致君尧舜上,再使风俗淳”的志向,但由于当朝李林甫等权奸的当道,再加上房官一事,使他的仕途寸步难行,从此永远离开了长安,离开了宫廷,历经飘泊,他始终关心着民生,关切朝廷,但却也长久地受着被投闲置散而愁闷满怀的煎熬。乾元二年杜甫到成都翌年建草堂,使飘泊的生活有所安定。文德二年,杜甫故人严武向朝廷举荐杜甫为节度参谏检校工部员外郎。这首绝句就写在这一期间。

    诗歌以一副富有生机的自然美景切入,仿佛给人营造出一个清新轻松的情调氛围。此两句,诗人以不同的角度对这副美景进行了细微的刻画。翠是新绿,是初春时节万物复苏,萌发生机时的颜色。以“鸣”发,黄鹂的啼叫,仿佛给人一种轻脆,悦耳之感。早春时节嫩芽初发的柳枝上,成双成对的黄鹂在欢唱,好一片具有喜庆气味的生机!而黄鹂居柳上而鸣,这是在静中寓动的生机,下句则以更明显的动势写大自然的生气:晴空万里,一碧如洗,白鹭在此清新的天际中飞翔,这不仅是一种自由自在的舒适,还有一种向上的奋发,此着一“上”字之妙。此两句,以“黄”衬“翠”,以“白”衬“青”,色彩鲜明,更托出早春的生机初发的气息。两首句还写到黄鹂的啼鸣,对这幅生机盎然,绚丽多彩的早春图象就分别从视觉和听觉两个角度进行刻划,而这种有声有色的手法,就加增了生机之盎然。再者,首句的写黄鹂居柳上而鸣,与上句写白鹭的飞翔上天,前间的空间开阔了不少,由下而上,由近而远,使诗人所能看到的能感受到的生机充盈着整个环境,这样就再从另一角度显出早春生机之盛。

    第三句,“窗含西岭千秋雪”,一说凭窗远眺,因早春空气清澄,晴天丽日故可睹西山雪岭。但我却以为此说不甚如意。可否这般理解更好一点:上两句已点明,当时节全是早春之际,冬季的秋雪大概正是欲融未融,这给人就有一处湿润的感受,此句“窗”与“雪”间着一“含”字,使人生出雪初融之际湿气润泽了冬冻过的窗棂,仿如润含了感受,这不更能写出对那种带着湿气的早春生机的感受吗?而“西岭”则不妨理解为诗人看到带窗前初融的冰雪而想起草堂近旁的西岭,想到西岭山上的长久积雪继而以那西岭上千秋的雪代在窗上所见之雪。但诗人为何以这“千秋雪”代窗上这上年的残雪呢?诗人失落多年的运用,使所表达的意境更广远。上文我已简单述了杜甫写作此诗的处境,当年,杜甫已久离朝廷飘泊多年,而忽而又有效力之机。

    这是诗人观物寄情时物物相融之手法,另外“致君尧舜上,再使风俗淳”的少年志向历数十年的重重阻扼后终有重展的机会,多年战乱得以平定,这与诗人看到窗前的融雪而想到西岭,并以岭上千年雪代窗上残雪进而给人顽雪消融之感正好相联。但同时,以生此顽雪可融之感,以另一角度来说也表明一种艰难,冰封三尺非一日之功,何况要融此千年秋之雪?于是,在那淡淡的希望之中却有着更深的忧虑。故我以为,这句就不仅仅是对窗前雪的描写了,它有着更深的寓意,而这种对景物的体察,其实早在一二句中就暗含其中了。“两个”、“一行”,数目历历分明,观察仔细,不是因为内心的轻松愉快,而是要排遣心内那久受的投闲置散的愁闷意绪和百无聊赖的心情。这与《小槛遣心》中“细雨鱼儿出,微风燕子斜”与《曲江》中“穿蛱蝶深深见,点水蜻蜓款款飞”对景物的体察有异曲同工之妙,同以清新自由之景象以心中百无聊赖的心情。

    末句更进一步写出了杜甫当时的复杂心情。一说船来自“东吴”,此句表战乱平定,交通恢复,诗人睹物生情,想念故乡。此解也似不够妥帖。着一“泊”字,实有深意。泊“有停留不开”义,杜甫用的应正是此义。杜甫的多年飘泊无着。虽然他心中始终还有那么一点希冀,但那毕竟已大大消去了。他对自己一展抱负的心,他自己应该知道自己“致君尧舜上,再使风俗淳”的理想在当时实难实现,而且在严武向朝廷推荐他之前,他刚因成都少尹徐的叛乱而在梓州、阆州一带历了一番流亡生活而归,连偏于一隅的草堂也不能安居,杜甫当时心情可知,怀着这样强烈迷惘不定的心绪,又有着这样无着无依和对朝廷虽有所望但却又极感希望渺茫的人生体验,杜甫对严武的推荐是否成功,而即使成功后自己是否真可一展抱负,着实百抱望不大的,“泊”,正好写出此种处于希望与失望之间的复杂心情。而“万里”则暗示了目的达到的远难,这与三句中千秋并举,一从时间上,一从空间上,同写出那种达到目的之难,以示希望之不大。此其一。其二,这只停泊门前的东吴船并非自东吴来,而是到东吴去的。东吴,正是杜甫心中那点希冀的象征。不直言长安而云东吴,原因何在?一则如上述,以成都、东吴间相距之远,路径之难暗示诗人抱负得展之不易;二则,三国孙权善任贤能,西联蜀汉,北抗曹魏,使世成三分局面,自古为不少士人誉之为明主,借东吴代孙仲谋,一则暗示杜甫对当朝帝皇的希望,同时也更应是他那“致君尧舜上”志向的寄寓之所。而以“泊”、“万里”、“东吴船”合而为一句,正是写出那“难”字。而以这种情绪作结,则又可引人再去细品寓于轻快春景之内的余味。

    这首绝句一句一景,但又融而为一,其中起联结作用的正是诗人内心的心绪。在表面看来是一切生机,欢快明亮的景象内,却寄托着诗人对时光流逝,孤独而无聊的失落之意,更写出了诗人在重有一线希望之时的复杂心绪,在那希望之外,更多的是诗人对失望的感伤,对希望可否成真的无着、彷徨。以清新轻快之景寄托自己内心这般复杂的心情,正是诗人此诗的主意之所在。

  • 《远上寒山石径斜 白云深处有人家的意思及全诗赏析》
  • 远上寒山石径斜,白云深处有人家。

    [译文] 山石小路远上山巅弯弯又斜斜, 白云飘处隐隐约约有几户人家。

    [出自] 杜牧《山行》

    远上寒山石径斜,白云深处有人家。

    停车坐枫林晚,霜叶红于二月

    注释:

    1.山行:在山中行走。            

    2、寒山:指深秋时候的山。

    3、径:小路。

    4、斜:此字读xiá,为倾斜的意思。

    5、深:另有版本作“生”。

    6、坐:因为。

    7、霜叶:被霜打过的枫叶。

    8、远上:登上远处的。

    9、山:高山。

    10、车:轿子。

    11、枫林晚:傍晚时的枫林。

    12、红于:比……更红,本文指霜叶红于二月花。

    13、晚:晚上,通常指夕阳落下的傍晚。

    译文一:

    深秋时节,我沿山上蜿蜒的山路而行.云雾缭绕的地方隐隐约约可以看见几户人家。我不由自主地停船靠岸,是因为这傍晚枫林的美景着实吸引了我,那被霜打过的枫叶比二月的花儿还要红。

    译文二:

    山石小路远上山巅弯弯又斜斜, 白云飘处隐隐约约有几户人家。

    只因爱那枫林晚景我把马车停下, 霜染的枫叶胜过鲜艳二月的花。

    杜牧《山行》鉴赏

    赏析:

    这首诗描绘的是秋之色,展现出一幅动人的山林秋色图。诗里写了山路、人家、白云、红叶,构成一幅和谐统一的画面。这些景物不是并列的处于同等地位,而是有机地联系在一起,有主有从,有的处于画面的中心,有的则处于陪衬地位。简单来说,前三句是宾,第四句是主,前三句是为第四句描绘背景、创造气氛,起铺垫和烘托作用的。

    “远上寒山石径斜”,写山,写山路。一条弯弯曲曲的小路蜿蜓伸向山头。“远”字写出了山路的绵长,“斜”字与“上”字呼应,写出了高而缓的山势。

    “白云生处有人家”,写云,写人家。诗人的目光顺着这条山路一直向上望去,在白云飘浮的地方,有几处山石砌成的石屋石墙。这里的“人家”照应了上句的“石径”,—这一条山间小路,就是那几户人家上上下下的通道吧?这就把两种景物有机地联系在一起了。有白云缭绕,说明山很高。诗人用横云断岭的手法,让这片片白云遮住读者的视线,却给人留下了想象的余地:在那白云之上,云外有山,定会有另一种景色吧?

    对这些景物,诗人只是在作客观的描述。虽然用了一个“寒”字,也只是为了逗出下文的“晚”字和“霜”字,并不表现诗人的感情倾向。它毕竟还只是在为后面的描写蓄势—勾勒枫林所在的环境。

    “停车坐爱枫林晚”便不同了,倾向性已经很鲜明,很强烈了。那山路、白云、人家都没有使诗人动心,这枫林晚景却使得他惊喜之情难以抑制。为了要停下来领略这山林风光,竟然顾不得驱车赶路。前两句所写的景物已经很美,但诗人爱的却是枫林。通过前后映衬,已经为描写枫林铺平垫稳,蓄势已足,于是水到渠成,引出了第四句,点明喜爱枫林的原因。

    “霜叶红于二月花”,把第三句补足,一片深秋枫林美景具体展现在我们面前了。诗人惊喜地发现在夕晖晚照下,枫叶流丹,层林如染,真是满山云锦,如烁彩霞,它比江南二月的春花还要火红,还要艳丽呢!难能可贵的是,诗人通过这一片红色,看到了秋天春天一样的生命力使秋天的山林呈现一种热烈的、生机勃勃的景象。

    诗人没有象一般封建文人那样,在秋季到来的时候,哀伤叹息,他歌颂的是大自然的秋色美,体现出了豪爽向上的精神,有一种英爽俊拔之气拂拂笔端,表现了诗人的才气,也表现了诗人的见地。这是一首秋色的赞歌。

    第四句是全诗的中心,是诗人浓墨重彩、凝聚笔力写出来的。不仅前两句疏淡的景致成了这艳丽秋色的衬托,即使“停车坐爱枫林晚”一句,看似抒情叙事,实际上也起着写景衬托的作用:那停车而望、陶然而醉的诗人,也成了景色的一部分,有了这种景象,才更显出秋色的迷人。而一笔重写之后,戛然便止,又显得情韵悠扬,余味无穷。

    赏析二:

    这是一首描写和赞美深秋山林景色的小诗。

    首句“远上寒山石径斜”,由下而上,写一条石头小路蜿蜒曲折地伸向充满秋意的山峦。“寒”字点明深秋季节;“远”字写出山路的绵长;“斜”字照应句首的“远”字,写出了高而缓的山势。由于坡度不大,故可乘车游山。

    次句“白云生处有人家”,描写诗人山行时所看到的远处风光。一个“生”字,形象地表现了白云升腾、缭绕和飘浮种种动态,也说明山很高。“有人家”三字会使人联想到炊烟袅袅,鸡鸣犬吠,从而感到深山充满生气,没有一点儿死寂的恐怖。“有人家”三字还照应了上句中的“石径”,因为这“石径”便是山里居民的通道。

    第三句“停车坐爱枫林晚”的“坐”字解释为“因为”。因为夕照枫林的晚景实在太迷人了,所以诗人特地停车观赏。这句中的“晚”字用得无比精妙,它蕴含多层意思:(1)点明前两句是白天所见,后两句则是傍晚之景。(2)因为傍晚才有夕照,绚丽的晚霞和红艳的枫叶互相辉映,枫林才格外美丽。(3)诗人流连忘返,到了傍晚,还舍不得登车离去,足见他对红叶喜爱之极。(4)因为停车甚久,观察入微,才能悟出第四句“霜叶红于二月花”这样富有理趣的警句。

    “霜叶红于二月花”,这是全诗的中心句。前三句的描写都是在为这句铺垫和烘托。诗人为什么用“红于”而不用“红如”?因为“红如”不过和春花一样,无非是装点自然美景而已;而“红于”则是春花所不能比拟的,不仅仅是色彩更鲜艳,而且更能耐寒,经得起风霜考验。

    这是一幅动人的山林秋色图。诗里写了山路、人家、白云、红叶,构成一幅和谐统一的画面。“远”写出了山路的绵长和山之深,“斜”与“上”呼应,写出了高而陡的山势。顺着这条山路极目而望,在白云飘浮缭绕之处,几椽芭屋若隐若现,不禁让人顿生亲切之感。但这前两句其实只是陪衬,后二句之枫林红叶方为此诗描写之重点。在夕晖晚照下,枫叶流丹,层林尽染,真是满山云绵,如烁彩霞,竟比江南二月的春花还要火红,还要艳丽呢!而停车凝望、陶然忘归的诗人也成为画面的一部分。但诗人没有像一般文人那样悲秋伤时,而是通过一片红色展现出秋天山林热烈蓬勃的景象,体现了豪爽向上的精神,有股英爽俊拔之气溢于笔端,表现了诗人的才气和见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