阳光铺满泳池,给像手雷似的球镀上光,也暖暖地覆在我、妹妹和妈妈身上,点亮了那天整个下午。
我和妹妹、妈妈泡在泳池,游了会儿就觉没意思。突然,我脑子像生锈零件被润滑油激活,灵光一闪,冲妹妹和妈妈喊:“咱玩水上大战咋样?” 她俩异口同声 “太好啦” 。我跟泳池老板借了球,讲清规则:用球互相击打,被击中就 “掉血” ,每人有 10 点 “血量” ,没 “血量” 就输,谁 “血条” 撑到最后谁赢!
大战开场!妹妹先放“水中炸弹” 技能,妈妈找不着人,一着急没潜水,被妹妹 “扣血” 。妈妈 “血量” 剩 9 ,忙换位置,刚露头,妹妹射的球就到我手里。我正准备反击,妈妈却念叨:“儿子跑哪了?不管了,先把闺女‘解决’!” 妹妹把球丢来,妈妈接球就把妹妹 “淘汰” ,正得意呢,我从水里 “窜” 出来 —— 我早憋着气在水下换气,就等最后出击!我像三天没吃饭的老虎,扑向妈妈,把妈妈 “打到” 只剩 1 点 “血” ,最后一球命中,我赢啦!
我笑着喊:“螳螂捕蝉,黄雀在后,你们没想到我这‘黄雀’吧!” 不知啥时候,天暗下来,泳池里的人影、太阳都隐没了,可这份快乐,还在我心里 “亮晶晶” 地闪着 。
在广东东莞的那个暑假,像一幅五彩斑斓的画卷在记忆里铺展开,而和朋友去玩真人CS 的经历,无疑是画卷中最鲜活、最难忘的一笔。
我们乘车奔赴“战场” ,一路上,我和朋友的好奇心简直要把车顶 “掀” 开,不停地猜测场地啥样,毕竟这是我们第一次玩真人 CS 。到了领装备的地方,才知道每人能领一把 “步枪” 、两瓶子 “弹药”。
分好装备,大战瞬间爆发!我们这群“小菜鸟” 里,我那急性子爸爸第一个往前冲,不出意外,很快就被 “敌方” 击中 “阵亡” 。于是我们小组迅速调整战术,分成两队前后夹击。可敌方火力太猛,一轮交火后,两边各 “牺牲” 一人,我们队就剩两人了。
这时候,我们决定当“老六” 搞偷袭!朋友藏在敌方大门口,没一会儿,真有个 “敌人” 出来。朋友眼疾手快,瞬间把那人 “淘汰”,但枪声也暴露了位置,敌方开始追着朋友打。好在朋友走位灵活,像条滑溜溜的泥鳅,还巧妙 “绕后” ,把敌方打得晕头转向。
这场真人CS ,把暑假装点得格外有趣,那些奔跑、射击、欢笑的瞬间,成了我珍贵的回忆,每次想起,都忍不住嘴角上扬。
暑假里,妈妈给我报了个游泳班。到了游泳馆,我望着一大片湛蓝的池水,心里既紧张又期待。
刚开始学的时候,我特别害怕,怎么也不敢把脸埋进水里。教练一点儿也不着急,耐心地教我动作,还不停地鼓励我:“别怕,慢慢来。”他先让我在岸上练憋气、蹬腿。我明明想做好,腿却怎么都不听使唤,总是蹬不对劲儿,急得我直跺脚。
练了一段时间,我终于能套着臂圈在水里慢慢游了。教练总站在旁边,笑眯眯地夸我:“不错不错,动作越来越顺啦!”有一天,他突然说:“摘了臂圈试试吧?”我一下子慌了神,刚一松手,身体就往下沉,“咕咚”呛了一大口水,鼻子辣得像着了火。教练赶紧扶住我,让我别慌,用力蹬腿。我深吸一口气,咬着牙再试——这次,手脚好像突然听话了,居然游出半米远!后来越游越稳,像条灵活的小泥鳅在水里钻。
现在我都能在泳池里转圈啦,心里乐开了花。原来呀,只要勇敢一点,真的能学会新本领呢!
三年级的那个暑假,阳光把泳池晒得金灿灿的,也让我读懂了比金子更珍贵的东西——坚持。
那时的我还是只"旱鸭子",每次路过小区泳池,都羡慕地望着别人像鱼儿一样穿梭。孩子们的笑声混着水花声飘过来,我攥着衣角在心里默念:这个夏天,我一定要学会游泳。爸爸很快给我报了游泳班,我抱着新买的泳衣,激动得半夜都在想划水的动作。
开课第一天,教练带着我们在泳池边热身。压腿时膝盖的酸痛,扩胸时胳膊的拉伸,阳光把水泥地烤得发烫,汗水顺着下巴滴在地上。接着教练示范蛙泳动作:"收腿要慢,蹬夹要快。"我趴在池边跟着练,学得格外认真。前三天都是先在岸上练动作,然后再背着浮板下水游,我觉得既新奇又简单。
可到了第四天,教练说:"今天摘浮板,直接游!"我的心一下子揪紧了。第一个下水后,刚开始凭着惯性划了两下,身体却像块不听话的石头往下沉。慌乱中我手脚乱挥,呛了好几口带着消毒水味的池水,鼻子酸得眼泪直流,最后狼狈地扒着池边爬上来。身后传来同学的窃笑声,我红着眼眶抓起毛巾就冲回了家。
回到家我把自己埋在被子里,眼泪打湿了枕头。可一想起泳池里欢快的身影,想起自己说过的话,我猛地坐起来:"不行,我不能放弃!"第二天一早,我就缠着爸爸带我去泳池加练。
之后的日子,我每天提前半小时到泳池。对着镜子纠正蹬腿姿势,在浅水区一遍遍练习换气,累得腿酸时就趴在池边歇会儿,呛水了就抹把脸继续。太阳把我的皮肤晒得黝黑,肩膀也练得又酸又疼,但我咬着牙没喊过一句累。
暑假快结束时,当我摘下浮板,流畅地游完整个泳池时,教练和同学都为我鼓掌。阳光透过水面照在脸上,我第一次尝到了成功的甜味。
那个夏天,我不仅学会了游泳,更读懂了坚持的意义。它不是响亮的口号,而是摔倒后重新站起的勇气,是累到极限时再多试一次的决心。原来坚持就藏在每一次不放弃的努力里,这是那个夏天教会我的,最珍贵的道理。
这个暑假,我们开启了一场新颖的阅读之旅。我们利用手机小程序打开了一扇有趣而神秘的大门。在这个小程序里,有一个阅读小管家,它就像是我们的刘老师一样,时时刻刻地督促着我们。
便是导读课。通过小程序,我打开了导读课的视频,听着老师那精彩的讲解,仿佛身临其境,我迫不及待地想翻开《中国神话故事》这本书了。在这个小程序里,最有趣的就是AI聊了,在这里,可以与AI小伙伴一起探讨问题。还有AI互动课,教我们如何写作。最后,还有一个小测试在等着我们,这就是在考验我们有没有仔细认真阅读了。有了这样新颖的阅读方式,我很快就读完了这本书。
在阅读过程中,我学会了从故事中提取信息,学会了利用山形图梳理故事的发展顺序,学会了用表格顺梳理故事内容,并且还掌握了制作表格的技能。这些方法就像一把把钥匙,帮我打开了知识宝库的大门,让我收获满满。
我坚信,这种独特的读书方式,会让我更高效地完成读书任务,再也不会拖拖拉拉了,让阅读变得既轻松又愉快。
暑假里,我和爸爸妈妈去绍兴东湖游玩,最令我惊奇的是那藏在山水间的仙桃洞。
我们乘坐乌篷船,慢悠悠地滑进碧绿的湖水里。湖水绿得像绸缎。微风的轻拂下,湖面泛起鱼鳞似的波纹,温柔而恬静,让我们陶醉其中。两岸岩壁却截然不同,像被天神的巨斧劈过似的,直直地插进水里,石缝里还嵌着几丛倔强的绿藤。石壁的影子浸在水里,随着船动轻轻晃,活像一幅流动的水墨画。
船儿摇摇晃晃靠近仙桃洞,船渐入洞口,一阵凉飕飕的风扑面而来。刚靠近洞口时,眼前只有一道窄窄的石缝,洞壁岩石奇形怪状,布满了大大小小的坑洼,据说是古老工匠们凿出来的。
正当我纳闷“仙桃洞”在哪时,船头悠悠一转,眼前豁然开朗——洞壁赫然悬着一块嶙峋奇石,形状活脱脱像一只饱满的大桃子。原来这就是“仙桃洞”啊!我张开双臂比划,这“桃子”比我两臂张开还要宽,简直能当一张小床啦!船夫叔叔笑着说:“下雨天来才妙呢,岩壁上会挂起小瀑布,比现在更漂亮。”
船驶出洞口时,我回头望,岩壁上的坑洞倒映在水里,和天上的云影叠在一起,像一幅会动的画。
今天的游览,像一场神奇的探险,让我记住这个藏在洞里的“大桃子”。
(小作者是浙江省台州市路桥街道实验小学四年级学生)
后 记
原来大自然和巧匠的双手能创造出这么美的景色,难怪大家都说东湖是“水石大盆景”。
家长感言
东湖确实很美,我们一家人坐在乌篷船上探秘藏在岩壁里的惊喜,这是一段美好的回忆。
教师赏析
骏溢同学的《寻“桃”东湖》是一篇充满童真与诗意的佳作。此文文字流畅、想象丰富,探寻仙桃洞的过程充满探险的趣味和惊喜,孩子眼中的东湖仙桃洞,也因这份纯真描绘,奇妙动人。(李海红)
暑假悄然到来,我和妈妈决定每天晨练跑步。
一开始我们练得都很好,今天却有了意外的收获。正当我们往家走时,经过一片荒地,突然发现那里有一朵喇叭花。于是妈妈将它采了下来,说:“洋洋,你仔细观察一下这朵花。你看,它那像白桃一样的粉色花瓣,包裹着软软的花蕊。”这时我低头看下面的茎,才发现好几朵花缠在一起——这根藤上的一朵已经绽放,下面那朵却还含苞待放。
原来这根藤蔓上藏着好几朵花,有的急着展开花瓣,有的还裹着花骨朵儿,像在排队等待属于自己的花期。它们共用一根茎,却又有各自的模样,连开放的时间都不一样。
回家的路上,我一直捧着这朵喇叭花。原来身边藏着这么多小秘密,只要用心观察就能发现其中的奥妙。这次晨练不仅锻炼了身体,更让我懂得,哪怕是不起眼的花草,也藏着属于自己的生长故事。真希望下次跑步时,还能遇到这样的惊喜。
暑假里,我们一大早开车行驶了两个多小时,来到了乌兰毛都草原。我推开车门往下跳,脚掌“啪”地陷进草里,软乎乎的,像踩着奶奶织的厚毛线毯,让人舒服得忍不住想来回蹭。爸爸笑着拽我:“别急,先瞧瞧这绿。”
草长得密密实实,没过脚踝,绿得发亮,从脚边一直铺到天边,像块没尽头的绿绒毯。风“呼”地跑过,草儿“沙沙”地弯下腰,又慢慢直起来,真像这绿毯子在轻轻喘气。我蹲下来,手指插进草缝,摸到凉凉的露水,深吸一口气,青草香混着泥土味漫进鼻子,比家里的香皂好闻多了。
草里藏着好多小野花:黄的像撒了一地碎星,紫的像迷你小喇叭,白的带着细绒毛。我摘朵黄的别在口袋,弟弟学我摘了朵紫的,却捏掉了花瓣,噘着嘴来抢我的。妈妈赶紧拦:“草原上多着呢,慢慢挑。”
往前走十几分钟,一条河猛地撞进眼帘。它弯弯曲曲地在草原上铺开,像一条闪着光的银带子,轻轻系在这片绿毯上。牧民叔叔指着河面笑着说:“这是九曲河,你看它蜿蜒缠绕的样子,多像一条被风吹动的银色哈达?”我顺着河道望去,还真像!
河水清得能数清水底的鹅卵石:白的、灰的,带着花纹的。几条小鱼摆着尾巴游,一会儿钻石头缝,一会儿冒出来,像在捉迷藏。几只小羊跑到河边喝水,嘴巴一碰水面,影子就晃了晃,鼻子“呼哧呼哧”喷气。我学它们“咩咩”叫,小羊猛地抬头瞪我,逗得全家笑出了声。
脱鞋踩进水里,凉意从脚踝漫上来,舒服得我直跺脚。水底的沙子软软的,一踩就陷,像在给脚底板挠痒。河对岸的黑黄牛甩着尾巴吃草,“哞哞”的叫声顺着河水飘过来,像在打招呼。天上的云白得像棉花糖,影子落在河面,跟着水流慢悠悠游,像只胖鸭子。
爸爸铺开餐布,我们在河边野餐。面包渣刚掉地上,几只小麻雀就蹦过来啄,一点不怕人。妈妈说:“这才是草原的样子——自在。”
太阳斜斜往西沉,把天空染成橘红,河水也成了金红色,像撒了把碎金子。该走了,回头望,九曲河还在闪光,草儿还在“沙沙”喘气,远处的牛羊群慢悠悠往毡房挪,牧民的鞭子偶尔“啪”地响一声,又被风卷走了。
我捡了块扁石子揣兜里,攥着片长草叶。心里跟草原约好:下次来要带水枪,要跟弟弟赛跑,要学赶羊。这片会呼吸的绿草原,一定记下了我的笑声,等我再来,它准能认出我。
(小作者是内蒙古自治区兴安盟乌兰浩特市红云希望小学五年级学生)
后 记
望着书桌上从草原带回的石子,草儿被风吹动的“沙沙”声、九曲河的波光,仿佛又涌到眼前。把草原收进本子,就像把那天的风、那天的香,都锁进了纸页里。乌兰毛都,我替你记着呐。
家长感言
原来孩子眼里的草原会呼吸:草是毛线衣,河是银带子,连学羊叫的傻气都成了光。他用脚踩沙、用鼻闻香、用手捡石子的认真,比任何照片都鲜活。能看他这样把世界揣进心里,是成长最好的模样。
教师赏析
小作者的这篇草原记,以“会呼吸”为魂,用孩童的眼捕捉草的软、河的曲、风的响。从踩草如触毛衣的触感,到河似银带子的想象,字里行间满是鲜活的生命感。最动人是那份把草原藏进笑声与约定里的纯真——原来好文字,从不是堆砌,是让心跟着草叶一起颤动,让风景自笔尖生长。(李丽)
今天,阳光明媚,我和妈妈还有好朋友杨博宇,从商和不夜城出发,开心地前往古镇周庄游玩。
我们迫不及待地跳上了旅游团的大巴车。经过一个半小时的车程,终于抵达了目的地。车一停稳,我们就欢快地冲下了大巴。导游给我们讲解了张厅和沈厅的来历,然后让我们自由活动。我们先乘景区的小火车游览了一圈,看到了一条好长好长的河,还有那闻名的古代双桥。接着,我们一起去划船,我从台阶上轻轻地走下,坐到了船上。我看见鱼儿在河里欢快地游来游去,好开心呀!我们一边享受着小船一晃一晃悠哉悠哉的惬意,一边欣赏着两岸的风景。不知不觉,我们来到了三毛茶楼。我正好肚子饿了,妈妈决定带我们喝茶吃点心。我们品尝了著名的阿婆茶和点心,在那边,我发现了一间小小的书房,里面摆满了各式各样的书,真让我大开眼界。
时间过得真快,一转眼就要回程了,我们依依不舍地上了大巴。大巴一摇一晃,我不知不觉进入了梦乡。梦里的周庄变得更美了,美得我都笑出声来了。
暑假,我作为合唱团的一员,参加了《大榭煮盐谣》的录制,并因此开启了一段特别的寻访之旅。
记得刚拿到歌词“小囡囡,排排坐,阿太跟你道老故……”时,好多字都像“怪兽”一般,方言发音绕得我头晕目眩。学唱时,老师先给我们讲述了大榭人自古煮盐的故事:从前,人们用宽大的铁锅,支起高高的灶。火苗呼呼舔着锅底,盐卤在锅里 “咕嘟咕嘟”冒泡,水分逐渐蒸发,由液态变成固态,经过搅拌,结晶逐渐散开,这就是海盐。我一边听一边看着一张张老照片,脑海里不由地浮现出这些的场景:几千年前,河姆渡人在滩涂弯腰刮盐霜,用陶盆煮出白花花的盐;宋元时,一艘艘大船装满了盐,运往全国各地的情景……
“潮退滩涂刮盐霜”、“古韵新颜共辉煌”……这几句我总是唱错。小伙伴听到我发音不对,轻轻拍着我的肩膀:“‘霜’字要这样读,你听,盐霜刮起来簌簌响,发音也得带着这股轻劲儿,像在说悄悄话。”我尝试了一遍又一遍,歌声里慢慢才有了大榭味儿。
为了更好地唱出这首童谣,我还参观了大榭遗址考古成果展。展厅中,一座异地搬迁展示的晚期小盐灶呈现在我眼前:陶土垒砌的灶台布满火燎痕迹,灶膛里残留的炭灰仿佛带着远古的余温。我还看到了古老盐灶的复原图和出土的制盐器具,那些破碎的陶片,结块的盐渣,是时光沉淀的见证.......它们呈列在展柜里,我虽然摸不着,却能感受到先民们日复一日制盐的辛劳。
阵阵海风轻轻吹过,那悠扬悦耳的童谣在我耳边回荡。一刹那间,我突然明白了——从远古煮盐到大港繁忙,一辈辈大榭人把勤劳和智慧都融进了这首简简单单的歌词中。
“卖到外国赚铜钿,富甲浙东美名扬……〞我的歌声不再僵硬,而是带着温度,仿佛在和先民们对话。唱着唱着,我仿佛也融入了制盐劳动中……
(小作者是浙江省宁波大榭开发区第二小学五年级学生)
后 记
童谣唱顺的时候,盐灶的影子好似在我心里亮了起来。大榭的故事永远藏在了我的心底。
家长感言
看着孩子从被方言歌词难住,到小伙伴教唱,再到参观展览后懂得大榭煮盐的历史传承,我也在旁观中重新了解了大榭故事。
教师赏析
小作者以学唱童谣为线索,串联起文化传承、历史探寻与个人感悟,是一篇兼具童趣与深度的优秀习作。文中将文化传承表现为鲜活的生活体验:拗口的方言、伙伴的相助、参观考古展、海风的轻拂,共同构成了真实可感的学习场景。(方红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