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小学作文 初中作文 高中作文 话题作文 节日作文 写人作文 动物作文 作文体载 作文素材 作文技巧
50字 | 100字 | 150字 | 200字 | 250字 | 300字 | 350字 | 400字 | 450字 | 500字 | 550字 | 600字 | 650字 | 700字 | 750字 | 800字 | 850字 | 900字 | 更多

“ 史记 ”有关的作文

来源:文题网 时间:2024-04-27 21:35:35
  • 《我和扁鹊过一天》
  • 最近,妈妈给我买了一套《史记》,每晚睡觉之前我都要读它。有一天,我做完作业头靠床背手捧《史记》,读着读着忽然眼前一亮,我的面前站着一位银发白须的老人,只见他头戴青箬苙,身穿灰长袍,脚踏黑布靴,身背行医箱,慈眉善目的像是一位仙翁。咦!这不就是盖世神医扁鹊吗?

    我满脸惊讶!小心翼翼地问:“您是扁鹊爷爷吗?我从书中看到过您!”那个人和蔼可亲地对我说:“我就是扁鹊爷爷,小朋友,你愿不愿跟我学医啊?”我马上说:“我愿意,您会教我您拿手的望闻问切四诊法吗?”“当然拉,只要你爱学肯学,我都会一一教你”,扁鹊爷爷一边说一边就带上我到处为大家治病去了。

    有一天,我们路过一个村庄,远远就听到了人们在哭喊,哭得很伤心。扁鹊爷爷对我说:“走快点,我们赶紧去看看。”我马上挽住爷爷的手臂,一步并作二步寻着哭声找去。到了那里,只见一大群人围在一起,见扁鹊爷爷来了,马上散开留出一条小路。我们赶紧走上前去,只见一个年轻的孩子倒在地上不省人事了,扁鹊爷爷蹲下身,仔细地看着小孩的脸,然后解开小孩的衣服,用手摸了一下小孩的胸口,拉起小孩的小手把了一下脉,掰开小孩的嘴巴仔细地看了一下,又把自己的鼻子凑近小孩的嘴深深地闻了几下,转过头问了小孩父母关于孩子倒地之前的一些情况。扁鹊爷爷就对他们说:“不要哭,你们的孩子还活着。”只见扁鹊爷爷从药箱里拿出一颗药丸,轻轻地放入小孩的嘴中,让这孩子吃了下去。不一会儿功夫,小孩脸色恢复了红润,身体也开始动了,也能张口说话了,孩子就这样活蹦乱跳了。对于眼前发生的这一切,有的人不敢相信自己的眼睛把嘴巴开得大大的,有的人自言自语地在说扁鹊爷爷真是个神医,有的人跪在地上不断的磕头谢恩……看到扁鹊爷爷能让人起死回生的医术,我心里想:扁鹊爷爷的医术真高明啊!我一定要跟着他好好学,做一个医术高超、乐于助人、不求回报的好医生,让扁鹊爷爷行医的好口牌一直流传下去。医治好这个孩子,扁鹊爷爷带着我上山去采药,边采药扁鹊爷爷边教我分辨草药的方法,突然我一脚踩空了,人一下子从悬崖边滑了下来,我连忙用手去抓东西……

    “喂!你手上的书怎么掉了?”妈妈说。我揉了揉惺忪的眼睛,原来我看书看得睡着了不知不觉中做了一个梦。

  • 《愿我们读史记成大器》
  • 一缕凉风袭过,《史记》带我领略历史的风采。

    这个暑假最开心的是每天有充足的时间沉浸在书的海洋里,最有成就感的是每天可以和爸爸妈妈讨论中国的历史,而且每次都略胜于妈妈。

    读史使人铭志,读史记的各个典故我知道啦主人公的品质。尧是一个仁慈.爱民如子的人;舜是一个孝敬父母、尊老爱幼以礼让人;商汤是一位精明、爱戴百姓杰出领袖皇帝。而商纣是一个残暴、残害忠良、不听劝谏、好色的皇帝……

    读了历史人物故事,可以去思考他们是怎样处理事情。想想过去想想现在,想想别人想想自己。所谓“以史为鉴”大概就是这意思吧!

    读了史记明白对于人生来说,生命的意义在于自我价值的创造,实现。价值一大部分取决于对祖国、对他人产生了影响,好的影响是有意义的人生!

  • 《司马迁写史记》
  • 苏武出使匈奴的第二年,汉武帝派贰师将军李广利带兵三万,攻打匈奴,打了个大败仗,几乎全军覆没,李广利逃了回来。李广的孙子李陵当时担任骑都尉,带着五千名步兵跟匈奴作战。单于亲自率领三万骑兵把李陵的步兵团团围困住。尽管李陵的箭法十分好,兵士也十分勇敢,五千步兵杀了五六千名匈奴骑兵,但是匈奴兵越来越多,汉军寡不敌众,后面又没救兵,最后只剩了四百多汉兵突围出来。李陵被匈奴逮住,投降了。

    李陵投降匈奴的消息震动了朝廷。汉武帝把李陵的母亲和妻儿都下了监狱,并且召集大臣,要他们议一议李陵的罪行。

    大臣们都谴责李陵不该贪生怕死,向匈奴投降。汉武帝问太史令司马迁,听听他的意见。

    司马迁说:“李陵带去的步兵不满五千,他深入到敌人的腹地,打击了几万敌人。他虽然打了败仗,可是杀了这么多的敌人,也可以向天下人交代了。李陵不肯马上去死,准有他的主意。他一定还想将功赎罪来报答皇上。”

    汉武帝听了,认为司马迁这样为李陵辩护,是有意贬低李广利(李广利是汉武帝宠妃的哥哥),勃然大怒,说:“你这样替投降敌人的人强辩,不是存心反对朝廷吗?”他吆喝一声,就把司马迁下了监狱,交给廷尉审问。

    审问下来,把司马迁定了罪,应该受腐刑(一种肉刑)。司马迁拿不出钱赎罪,只好受了刑罚,关在监狱里。

    司马迁认为受腐刑是一件很丢脸的事,他几乎想自杀。但他想到自己有一件极重要的工作没有完成,不应该死。因为当时他正在用全部精力写一部书,这就是我国古代最伟大的历史著作——《史记》。

    原来,司马迁的祖上好几辈都担任史官,父亲司马谈也是汉朝的太史令。司马迁十岁的时候,就跟随父亲到了长安,从小就读了不少书籍。

    为了搜集史料,开阔眼界,司马迁从二十岁开始,就游历祖国各地。他到过浙江会稽,看了传说中大禹召集部落首领开会的地方;到过长沙,在汨罗江边凭吊爱国诗人屈原;他到过曲阜,考察孔子讲学的遗址;他到过汉高祖的故乡,听取沛县父老讲述刘邦起兵的情况……这种游览和考察,使司马迁获得了大量的知识,又从民间语言中汲取了丰富的养料,给司马迁的写作打下了重要的基础。

    以后,司马迁当了汉武帝的侍从官,又跟随皇帝巡行各地,还奉命到巴、蜀、昆明一带视察。

    司马谈死后,司马迁继承父亲的职务,做了太史令,他阅读和搜集的史料就更多了。

    在他正准备着手写作的时候,就为了替李陵辩护得罪武帝,下了监狱,受了刑。他痛苦地想:这是我自己的过错呀。

    现在受了刑,身子毁了,没有用了。

    但是他又想:从前周文王被关在羑里,写了一部《周易》;孔子周游列国的路上被困在陈蔡,后来编了一部《春秋》;屈原遭到放逐,写了《离骚》;左丘明眼睛瞎了,写了《国语》;孙膑被剜掉膝盖骨,写了《兵法》。还有《诗经》三百篇,大都是古人在心情忧愤的情况下写的。这些著名的著作,都是作者心里有郁闷,或者理想行不通的时候,才写出来的。我为什么不利用这个时候把这部史书写好呢?

    于是,他把从传说中的黄帝时代开始,一直到汉武帝太始二年(公元前95年)为止的这段时期的历史,编写成一百三十篇、五十二万字的巨大著作《史记》。

    司马迁在他的《史记》中,对古代一些著名人物的事迹都作了详细的叙述。他对于农民起义的领袖陈胜、吴广,给予高度的评价;对被压迫的下层人物往往表示同情的态度。他还把古代文献中过于艰深的文字改写成当时比较浅近的文字。人物描写和情节描述,形象鲜明,语言生动活泼。因此,《史记》既是一部伟大的历史著作,又是一部杰出的文学著作。

    司马迁出了监狱以后,担任中书令。后来,终于郁郁不乐地死去。但他和他的著作《史记》在我国的史学史、文学史上都享有很高的地位。

  • 《读《史记》有感》
  • 中华文化博大精深,聪慧的祖先给我们留下了浩如烟海的古文典籍,在书海中我选择负有盛名的《史记》作为本次假期的阅读书籍。我在品读《史记》后真切地感受到中国历经的沧桑与深藏的豪迈。

    先不谈书中的故事,最让我敬佩的还是《史记》的作者司马迁。司马迁自幼好学,博闻强记,积累了丰富的文化知识。他继任父职做了太史令,随后开始编纂《史记》。专心写作的司马迁因“李陵之祸”而被汉武帝下狱并遭腐刑,他的身心受到极大的摧残,痛苦之中,数欲“引决自裁”,但恨《史记》未能成稿,出狱后历经16年终于完成对史记的写作。是司马迁的坚持才有今天的鸿篇巨作,他的经历不仅使人们得以在阅读中思考人类在世界上的地位和如何对待生活的各种矛盾与困境,而且对于生活在现代的我们有着无尽的启发。当我在生活中遇到困难时,我都会想起司马迁那种坚持到底的精神,是它让我明白了坚持的意义,是它让我看到了坚持过后的光明。

    在《史记》中,我敬孔子。礼崩乐坏,动摇不了孔子“克己复礼”的决心和毅力;周游列国,显示出孔子“仁者爱人”的胸怀;纵使栖栖遑遑,孔子也有“知其不可而为之”的执着!编订《春秋》《诗三百》孔子将文明教坏的火种传承,广收门徒,有教无类,孔子的思想照亮了万古长夜。

    在《史记》中,我怜李广。张弓搭箭,跃马瞋目;一代名将,李广所向披靡,远征匈奴,建功立业,从此胡人不敢南下而牧马,士不敢弯弓而抱怨。但是,性格决定命运,李广的刚愎、独断竟与他的勋业一样的鲜明,所以才有了“冯唐易老,李广难封”的万年遗憾……

    在《史记》中,我佩荆轲。易水高歌,穿越了千古的悲凉慷慨;素衣单车,卷扬起凝重的长河落日。千金虽重,却重不过荆轲的那份承诺;匕首虽寒,也难比荆轲炯炯目光。一剑,承载国之重负;一歌,咏尽生死离别;一笑,彰显英雄本色。

    司马迁以酣畅淋漓的笔触,浓墨重彩地展现了波澜壮阔的历史画卷,用一系列故事塑造了无数性格鲜明的人物。《史记》既是对先秦文化的重要总结,也是后人了解西汉社会的第一手资料。《史记》不论是在中国史学还是中国文学上,都堪称是一座伟大的丰碑。

    不仅如此,《史记》在中华民族上下五千年的历史文化上的影响力,可以说从古至今,任何一个人、任何一本书都无法与之相比的。它最重要的影响是,《史记》对于中华民族精神的塑造起到了重要作用。民族精神不是抽象空洞的,是由无数个实实在在的个体的精神而形成的。一个民族大厦需要全民族的人来支撑,而《史记》中大量的优秀人物、脊梁人物在支撑中华民族大厦的过程中起到了中坚作用,对中华民族精神的形成作出了重要贡献。

    《史记》所展现的先秦至汉代的中华民族精神并没有随着时代的变化而消逝,也没有随着历史的过去而凝固,相反它经过不断的“扬弃”“净化”成为了我们民族宝贵的精神财富。

    读《史记》 不仅是我们在精神上、美学上的享受,更能以史为镜,古为今用。时代发展到今天,我们既要弘扬《史记》中的传统精神,更要指向未来,呼吁更高层次的民族精神,为民族的复兴和中华文化的传承提供强大的精神动力!

  • 《读《史记》有感》
  • 在浩如烟海的中华史籍中,《史记》无疑是最璀璨的明珠之一。

    古往今来,有许多知名人士对《史记》都给予了高度的评价。众所周知鲁迅先生曾经说过《史记》是“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刘向等人认为此书“善叙事理,辩而不华,质而不俚”。而这一历史巨作出自于西汉史学家司马迁,他像凤凰涅盘重生似的,不破不立,他忍辱负重,以心灵和血肉之躯完成这令世人称赞的无法超越也难以企及的经典。

    唐太宗李世民曾说:“ 夫以铜为镜,可以正衣冠;以古为镜,可以知兴替;以人为镜,可以明得失。”而从《史记》这一本书中我得以窥见了一个为人处世的道理——“ 宽以待人,严与责己”。

    宽以待人的态度是日常生活中人与人之间相处的“润滑剂”,可以减少一些不必要的摩擦与争吵。在《史记·廉颇蔺相如传》中记载过这样一个故事:廉颇是赵国的良将,有攻城野战之大功。布衣蔺相如得到宦官令的举善荐贤在完璧归赵和渑池之会上立了大功,得到了赵惠文王的赏识并授予了战国时最高的官阶,位居廉颇之上。廉颇因此大怒,认为本就是贱人的蔺相如既然凭借着口舌之劳而位居他上,感到羞辱并宣言“见相如,必辱之”。然而面对廉颇的挑衅相如以先国家之急而后私仇的气概令廉颇自愧不如而后肉袒负荆请罪。蔺相如也以休休有容的品格原谅了廉颇。就这样“化干戈为玉帛”成就了“将相和”的千古佳话,两人最后也成为了刎颈之交。

    你看,就连战功赫赫的廉颇也有犯错的时候,“金无赤足,人无完人” 世界上本来就没有十全十美的人,就连金子也没有十足之赤。更何况是我们人类,当然都会有优点和缺点。《史记·淮阴侯列传》中不也提到过一句经典——“智者千虑必有一失”。所以在日常生活,身边的同学朋友也难免会碰壁,这时我们应该学会换位思考,感同深受地真正地去理解与包容他们, 这时候事情往往会顿失前嫌,化险为夷,一切恢复风平浪静。这样才会为你赢得更多的赞许和珍贵的友谊。

    当然“见人之失,如己有失”, 当我们看见别人犯错误的时候,如果能借之反观自己,有则改之,无则加勉,这样才有利于自己,提高自己的境界,正所谓——“严与责己”。

    人生是舟,自律是水,以水推舟,方能扬帆万里。《史记·管晏列传》中的晏婴就是一个非常自律的人。晏子认为,节俭是一个贤人的基本品质,所以,他对那些富贵骄奢,铺张浪费的人或行为从心底里抱有一种反感。 他身为丞相,仍“食不重肉,妾不衣帛”。虽然身居高位,但在衣、食、住、行等方面都十分节俭。他吃的是粗米饭,住的是低矮狭小的住宅,乘的是驽马破车,穿的是粗布衣服。齐景公无论是给他建新宅还是赐他车马他都坚决辞谢了。为了百姓不过分追求物质享受,而造成社会秩序的混乱和道德败坏晏子一生都以节俭为表率。

    常言“ 归咎于身,刻己自责”我们作为学生,无论是在学习还是生活中都要严格要求自己 。但是有的学生,人在课堂却不把心思放在学习上;少数学生上课经常迟到甚至逃课上网;个别学生考试时抄袭舞弊,等等。其实,每个学生都知道这样做是不对的,但是为什么还要明知故犯,甚至屡教不改呢?究其原因,就是不能做到严与责己。中国有一句谚语很接地气,叫“强盗收心,废铁变金”。范仲淹曾划粥割齑、刻苦学习而我们现在无论是在硬件上还是软件上条件都这么好就更应该奋发图强,都应该做一个思想成熟能够严与责己的人。

    读完《史记》这一本书令我百感交集,书中神形兼备,跃然于纸上的人物描述以及人物的悲欢命运使我彻夜难眠。它改变了我对历史的态度,以前我认为历史一直是高不可攀、不可侵犯的尊严离我很遥远,而现在却让我觉得近在咫尺,与我们现在的生活息息相关。

    严己宽人是中华民族传统美德之一,是一个人具有很高素养的标志。中国自古以来就是文明礼仪之邦,这些历史人物的精神不正是我们这一代人有责任有义务去传承、弘扬与践行的中华传统美德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吗?

  • 《读《史记》有感》
  • 传统文化,顾名思义就是从以前流传下来的文化,从深层涵义来说就是:文化演化而汇集成的一种反映民族特质和风貌的民族文化。传统文化如同民族的灵魂,蕴含着不屈的希望和力量,但在这个日新月异,传媒喧杂的年代,你是否依然保持那最初的本心?

    在高中阶段,我们先后学习了古人的许多经典文学之作,他们独到的思想见解深深地影响着我们的学习和生活。今天,在老师的带领下,我们又学习了一篇《廉颇蔺相如列传》。

    《廉颇蔺相如列传》出自于司马迁的《史记》,司马迁是西汉著名史学家、文学家和思想家,他所著的《史记》被认为是一部优秀的文学著作,在中国文学史上有重要地位,被鲁迅誉为”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有很高的文学价值,对后世史学和文学的发展都产生了深远影响。

    在《廉颇蔺相如列传》记载中,蔺相如出身低微贫贱,仅是一个小小的宦官,在国家危急存亡之时,却挺身而出,担下了出使秦国的重任。拿着和氏璧到了危险的秦国,蔺相如毫无畏惧之色,面对强势的秦王,他毫不退让,据理力争。“大王必欲急臣,臣头今与壁俱碎于柱矣!”为了国家的利益,他不顾个人安危使秦王暂时妥协了,但他知道秦王不会善罢甘休,于是他让人把和氏璧从小路偷偷地带回了赵国,自己留在秦国应对这件事。而在渑池之会上,秦王咄咄逼人,蔺相如有勇有谋,“五步之内,相如请得以颈血溅大王矣!”为了国家安危不惜牺牲自己,这是何等的高尚啊!

    在现代社会,我们也不缺乏这样的人。1945年8月29日,蒋介石以“假和平,真备战”的策略,三次电邀毛主席重庆谈判,许多人都知道这是个陷阱,蒋介石以这样的方式逼得毛泽东进退两难:要是去吧,就是狼入虎口,凶多吉少。蒋介石一定不会轻易放毛泽东回来;要是不去吧,蒋介石定以此为借口发动战争,旁人都劝毛泽东不要去了。可毛泽东大腿一拍,“去啊,干嘛不去呢。”于是带上周恩来义无反顾地去了重庆。到10月10日,历经了43天的时间,毛泽东终于平安归来,并且与蒋介石签订了《双十协定》。在困难面前,不慌张也不妥协,这才是我们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

    且先回归到课本中去吧,经过这两件事以后,赵王惊叹于蔺相如的智慧与胆识,于是“以相如功大,拜为上卿,位在廉颇之右。”廉颇为此愤愤不平,“我为赵将,有攻城野战之大功,而蔺相如徒以口舌为劳,而位居我上。且相如素贱人,吾羞,不忍为之下!”并扬言道“我见相如,必辱之。”但即使廉颇一再地挑衅,一再地恶言相如,可是蔺相如的“先以国家之急而后私仇”的境界,包容了这一切,避开了这一切。这不是胆怯,不是懦弱。这是大度,是包容,于是有了“负荆请罪”的佳话,“将相和”的,美谈,正是他的忍让,使得他与廉颇都受到人们的尊敬,同时为国家稳定做出了贡献,这不能不说也是一种双赢的智慧。

    说到宽容,让我不得不又想起了周总理。一次,理发师正在给周总理刮胡须时,总理突然咳嗽了一声,刀子立即把脸给刮破了,理发师十分紧张,不知所措,但令他惊讶的是,周总理并没有责怪他,反而和蔼地对他说:“这并不能怪你,我咳嗽前没有向你打声招呼,你怎么知道我要动呢?”这虽然是一件小事,却使我们看到了周总理身上的美德——宽容

    可社会却也不乏有这样的一些人,他们为了一些鸡皮蒜毛的小事而斤斤计较,为了别人的一些小小错误而耿耿于怀。殊不知,他们这样做的最后只会是双方都不得愉快,身边的朋友也会一个一个地离开。

    包容是什么?是被议员们讽刺的林肯,在宴会上给予微笑的谦让;是被廉颇挑衅的蔺相如,能够不怒不惊,平静安详。包容,是宽广的胸怀,是深沉的涵养。

    一个人拥有此生也是不够的,还更需要拥有一个更为广阔的精神世界,而对于每个炎黄子孙来说,中国的古典文化无疑是经典了。

  • 《读《将相和》有感》
  • 我喜欢读名著,特别是《史记》这一著作,而《史记》中我最喜欢的一个故事是《将相和》。

    其中《 将相和》这个故事让我感触良多,受益匪浅。文中勇敢机智、顾全大局、不计前嫌的蔺相如和勇于认错的廉颇的故事深深的打动了我。他们团结一致共同保护国家,更让我钦佩。

    这篇文章分三个故事:完璧归赵、渑池之会和负荆请罪。其中“负荆请罪”更能体现出他们之间的团结。事件主要描述的是蔺相如在渑池会上立了大功,赵王将蔺相如封为上卿,比廉颇的职位高,廉颇对此不服,因此对蔺相如步步紧逼,然而蔺相如并不斤斤计较,反而处处退让,使廉颇羞愧不已,于是便背上荆条去向蔺相如请罪,之后他们两人,团结和睦、齐心保卫国家。

    我记得有一次我们举行了拔河比赛。上了场,场上热闹非凡,都在议论和猜测谁输谁赢。比赛时间到了,全场鸦雀无声,我们各自进入“战斗岗位”,双手紧握绳子,脚顶着脚,屏气凝神。裁判一声哨响,我们都倾尽全力地向后拉,拉拉队也扯开嗓子的吼“1班,加油!1班,必胜!……”操场上顿时又激-情澎湃。我们听到拉拉队喊“加油,必胜!”,更加信心百倍,力气更足了。在大家齐心协力的配合下,经过几分钟的决战后,系在绳子上的红线慢慢地向我们这边移动,最后,红线终于越过了底线。全班同学欢呼雀跃,耶!我们赢了。当时那个高兴,什么都比不过我当时的心情,赵老师微笑地冲我们数起了大拇指,兴奋地说:“从这次拔河比赛中,我们懂得了坚持就是胜利和团结就是力量,团结一心是可战胜一切困难的!”

    在这篇故事中,廉颇以小人之心对待蔺相如,蔺相如却以国家利益为重,顾全大局,因为他知道一旦他俩闹不和,别国就会趁机入侵,攻打赵国,使国家受到侵害。

    读完这篇文章让我懂得一个深刻的道理:不论什么时候我们都应该团结协作,和睦相处。就拿我们排球比赛来说:平时我们训练的时候,老师让我们训练团队配合,但是我们总不够重视,认为只要个人的技术水平高了,就可以在比赛中获得胜利。于是在一次对外的友谊赛中,我们就遭到了惨败。老师给我们分析了失败的原因,就是没有团结合作的精神。于是我们在训练中加强了合作,最终在全市中学生的排球比赛中我们获得了第二名的好成绩。

    不管是故事中的蔺相如和廉颇,还是现实中的你、我。都需要有团结互助的精神。

    古往今来,众多的故事都充分证明了团结协作的重要性。所以说,团结协作是一切事业成功的基础,是立于不败之地的重要保证。

  • 《汉初三杰之张良》
  • 读史记,汉初三杰之 张良

    撰文:舟行岸移

    大汉开国,刘邦登基当皇帝。一日在南宫大宴群臣,酒兴正浓时,刘邦提出让大臣们总结一下他能革命成功的原因。

    大家七嘴八舌说出许多理由,刘邦听过都不满意,他说:“公知其一未知其二,夫运筹帷幄之中,决胜千里之外,吾不如子房;镇国家,抚百姓,给饷馈,不绝粮道,吾不如萧何;连百万之众,战必胜,攻必取,吾不如韩信。

    三者皆人杰,吾能用之,此吾所以取天下者也。”刘邦这番高见一发表,大臣们都心悦诚服。于是后世皆称张良、萧何、韩信为汉初三杰。

    张良,字子房,出身于战国末期的韩国贵族家庭,富家子弟。他的祖父与父亲都是韩国的国相,曾辅佐过五位国君。父亲去世后韩被秦所灭,张良因当时年龄小,还来不及为官,韩国就灭亡了。

    张良家非常富有,他把家中三百奴仆全部遣散,家产变卖,拿着一大笔钱去寻找刺客,连弟弟夭折了也不厚葬,只简单地安葬了事,要花钱买凶杀秦始皇,为韩国报仇。

    秦始皇第三次巡游,张良与刺客埋伏在博浪沙(今河南原阳),刺客抛铁锤误中秦始皇副车,行刺失败。于是,张良改名换姓,逃到下邳(今江苏睢宁)躲藏起来。下邳圯(桥)上,偶遇一老者,“圯桥三进泥中履”得到老先生授予的奇书《太公兵法》。从此,张良在隐居地专心研读揣摩兵法,等待时机。

    十年后,陈胜吴广起义,吹响了推翻秦王朝的号角。张良聚集了一百多人,也出来革命。一遇、二从、三归刘邦,不但推翻秦王朝报了韩仇,还助刘邦一统江山,立下盖世之功。

    一 遇沛公,相识相知

    初起时,反秦武装甚多,张良聚集的一百多人难成大事,听说景驹自立为(代理)楚王,驻扎在留县,张良打算前去投奔景驹。半道上遇见了沛公刘邦,当时沛公手下有几千人,张良与他合兵一处,夺取下邳以西的地方。

    张良根据《太公兵法》多次向沛公献策,沛公很赏识他,经常采用他的计谋。张良也认为“沛公是上天授予人间的奇才”。于是,张良没去见景驹而跟随了刘邦。

    刘邦当时的实力也不强,挂靠到了项梁的旗下。项梁立楚王后裔熊心为楚怀王,张良趁机建议项梁恢复韩国,立原韩王后裔韩成为王,项梁同意了。任命张良为韩国司徒,速归韩地辅佐韩王成。

    张良随韩王攻取韩国原来的领地,曾夺得几座城邑,但随即又被秦军夺了回去,韩军只在颍川一带往来游击作战。

    二 从沛公,西入秦关

    沛公受楚怀王派遣引兵向西路过韩地,与张良配合夺得轘辕险道,继而击破秦朝杨熊军,打下十余座城池。沛公让韩王成留守阳翟,向韩王提出借用张良的要求,韩王答应了。借调张良到刘邦集团协助工作,户口粮食、工资档案及组织关系仍保留在韩国。

    张良从沛公西向秦关。过南阳,南阳郡守吕齮逃跑了,退守宛城。刘邦急于抢时间,想赶快入秦关争做关中王,不战而绕行。张良谏说:“如果现在不攻下宛城,那么宛城的敌人从背后攻击,前面又有强大的秦军,这是很危险的啊!”

    沛公听了,连夜率兵从另一条道返回,把宛城紧紧围住,收降吕齮。解除后顾之忧后才继续西进,此后所经过的城邑就没有不降服的。

    到达武关,沛公用张良的计策,先派人去游说秦将,诱于财利,然后再乘秦将松懈战备之机偷袭,攻下了武关。接着乘胜勇战,在蓝田彻底打败了秦军,秦王子婴素车白马,系颈以组,封皇帝玺符节,向沛公投降了。

    进入咸阳,刘邦看到秦宫室瑰丽豪华、奇玩宝物、美女数以千计,就想留宿宫中享受一番。樊哙劝谏沛公出去居住,沛公不听。张良再谏:“现在刚刚攻入秦都,务必继续保持艰苦奋斗的作风,不能安享其乐,希望沛公能够听进樊哙的意见。”沛公这才回军驻在霸上。

    盟军项羽北上救赵,“破釜沉舟”艰苦奋战,击破了秦军主力,也率领诸侯军西进,想要进入函谷关。可是刘邦派兵守着不让进,项羽就派黥布等强行攻关,到达戏水驻扎在鸿门。

    此时沛公的左司马曹无伤派人去对项羽说:“沛公要在关中称王,让秦王子婴做丞相,把秦宫所有的珍宝都据为己有。”项羽大怒,下令犒劳将士,准备次日和沛公会战。这时项羽的兵力有四十万,号称百万;沛公的兵力有十万,号称二十万,实力远不及项羽。刘邦危矣!

    恰巧项羽的叔父项伯是张良的好朋友,要救张良,不让他跟沛公一起送死,趁夜来沛公军营见张良。通过张良,刘邦与项伯相见,求他向项羽做了一番解释,项羽这才作罢。

    次日沛公带了百余名随从来到鸿门见项羽,向他道歉。项羽设宴招待刘邦,这就是著名的“鸿门宴”。宴饮间,项羽的军师范曾想要杀了刘邦,“项庄舞剑,意在沛公。”情势仍然十分危急,是张良、樊哙全力保护,刘邦才得以脱身返回军营。

    项羽进入咸阳,自封西楚霸王,分封十八路诸侯王,将刘邦封到巴蜀地区做汉王。张良把刘邦赐予的黄金珠宝转赠项伯,使项伯代刘邦请求,又得到了汉中地区。

    几个月后,各诸侯王离开关中到各自封国去,张良也该告别汉王返回韩国了。临别之际,张良告诉刘邦,要烧断所经过的栈道,向天下表示不再回来的决心,以此稳住项王的内心,汉王照做了。

    三 归汉王,谋夺天下

    张良回到韩王身边,可是楚霸王不肯派韩王到封国去,把他带到彭城,废为侯,不久又杀了他。在彭城张良对楚霸王说了两件事:一是汉王烧断了栈道,已经没有返回的意思了。二是说了齐王田荣反叛之事。项王由此不再担忧西边的刘邦,而起兵北上去攻打齐国。

    韩王被杀后,张良从彭城逃跑,抄小路隐秘地回归汉王。这时汉王已平定三秦,正率部东征楚国。汉王封张良为成信侯,从此他就没再离开过刘氏集团。

    下邑划策,确定用人方向。

    汉王率五诸侯军,一路顺风,占了项王的国都彭城。项王在齐地听到这个消息,亲自率三万精兵向南从鲁县穿过胡陵直奔萧县,把占据彭城的汉军打得大败。

    汉军战败而归。行至下邑,汉王下马倚着马鞍问张良:“我打算舍弃函谷关以东等一些地方作为封赏,谁能够同我一起建功立业呢?”张良进言,政治路线确定之后,干部就是决定的因素。

    九江王黥布是楚国的猛将,同项王有隔阂;彭越与齐王田荣在梁地反楚,这两个人可立即利用。汉王的将领中唯有韩信可以托付大事,独当一面。如果要舍弃这些地方,就把它送给这三个人。

    于是,汉王派随何去游说九江王黥布叛楚,又派人去联络彭越,再遣韩信北伐魏、代、赵、燕、齐、等国的领地。最终击溃楚国的,就是这三个人的力量。

    借箸筹策,止封六国后裔。

    楚汉相争,项羽把汉王围困在荥阳,汉王惊恐忧愁,与郦食其商议怎样削弱楚国的势力。郦食其建议重新封立六国后裔,以削弱楚国的势力。汉王同意赶快刻制印信,去封立六国后裔。

    张良从外面回来谒见汉王。汉王正在吃饭,他把郦食其的话告诉了张良。张良借用他面前的筷子筹划一下形势,认为八不可,最后说:“假如恢复六国,拥立韩、魏、燕、赵、齐、楚的后代,现在跟随你的人各自回去侍奉他们的主上,伴随他们的亲人,返回他们的旧友和祖坟所在之地,谁同陛下一起夺取天下呢?”

    听到这里,汉王饭也不吃了,吐出口中的食物,骂道:“这个笨书呆子,几乎败坏了你老子我的大事!”下令赶快销毁那些印信。

    劝封齐王,安抚战将韩信。

    韩信攻下齐国后,派使者向刘邦求封为代理齐王,汉王大怒。张良在旁踩了刘邦一脚,劝告道:“目前汉军处境不利,怎能禁止韩信称王呢?不如趁机封他为王,让他镇守齐国,不然可能发生变乱。”汉王醒悟,即刻派遣张良前往韩信军营册封齐王,安抚韩信。

    固陵献计,征调各路大军。

    楚汉鸿沟议和,项羽率军东归。这年秋天,汉王追击楚军到阳夏南面,战事失利,退到固陵坚守营垒,诸侯原已约好前来,但都没有到。张良向汉王进言:“楚军快被打垮了,但给予韩信、彭越等人分封的领地还没明确,所以诸侯军不来。

    只要君王与他们共分天下,就可以征调各路大军立刻前来。”汉王采用了他的计策,各路诸侯才都到来,对项羽形成合围之势。“四面楚歌”逼得项羽乌江自刎,刘邦终于夺取了天下。

    劝封雍齿,制止将军造反。

    汉六年(前201),皇上已经封赏大功臣二十多人,其余的人日夜争功,不能决定高下,还未进行封赏。一些将领常常坐在沙地上彼此议论,图谋造反。留侯张良说:“先封皇上平生憎恨,又是群臣都知道的人,这样让大家对自己能受封就坚信不疑了。”

    于是,皇上便摆设酒宴,封雍齿为什方侯,并催促丞相、御史评定功劳,施行封赏。群臣们吃过酒后,都高兴地说:“雍齿尚且被封为侯,我们这些人也就不担忧了。”

    劝都关中,打牢汉朝根基。

    开国建都是百年大计,刘敬劝告高帝:“要以关中为都城。”皇上对此心有疑虑。左右大臣都是关东地区的人,多数劝皇上定都洛阳,他们说:“洛阳东面有成皋,西面有崤山、渑池,背靠黄河,面向伊水、洛水,它地形的险要和城郭的坚固足可以依靠。”

    留侯说:“洛阳虽然有这样险固,但它中间的境域狭小……不是用武之地。关中是‘金城千里,天府之国’,刘敬的建议是对的。”于是高帝当即决定起驾前往西关,定都关中,打下汉朝根基。

    荐山商四皓,保太子之位。

    皇上想废掉太子刘盈,立戚夫人生的儿子赵王如意。很多大臣进谏劝阻,都没能改变高帝确定不移的想法。吕后很惊恐,就派建成侯吕泽去请留侯出主意,留侯认为,如今天下安定,由于偏爱的原因想更换太子,这些至亲骨肉之间的事,再多的人进谏也无益。

    原本不想管这事的,但经不住吕泽竭力请求,只好说:有四位博学多识的前朝老人隐居山中,称为“商山四皓”,太子若能用谦恭的言辞和丰厚的礼品,迎请这四个人来辅佐,或许有用。太子照留侯说的做了,皇上最终没有更换太子。

    功成身退,始终未伤毫毛。

    张良深知“狡兔死,良狗烹;高鸟尽,良弓藏;敌国破,谋臣亡”的道理,在群臣争功的情况下,刘邦要给他三万户的封赏,他“不敢当三万户”只要封为留侯就极为知足矣;他称病杜门不出,行“道引”、“辟谷”之术;他扬言“愿弃人间事,欲从赤松子游”,处处表现得急流勇退。

    所以,在汉初“三杰”中,韩信被杀,萧何被囚,张良却始终毫发无伤。

  • 《读《史记》有感》
  • 有这么一本书。深暗的棕色封面上,镌刻着的“史记”两个大字,是那样的入木三分,矫若惊龙,闪烁着民族智慧的光芒。翻开书页,一股书香气扑鼻而来。每一个字充满坚韧、睿智的文字将我深深吸引,如漫游在中华民族历史的海洋,无法自拔。

    这本书就是《史记》。“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

    《史记》是中国史上第一本传记体通史,撰写了一个个名主办璀璨的人物,如足智多谋的蔺相如,英勇无比的西楚霸王项羽,坟书坑儒的秦始王……许多繁星般的人物,深深地烙在我的心上,挥之不去。其中,廉颇负荆请罪令我折服,荆轲刺秦王反被杀使我惋惜,秦始王求取仙丹、坟书坑儒让我愤怒……就这样,书里一个个特点鲜明,性格迥异的人物牵动着我的心,让我难以忘怀。

    课《史记》这本书的创作背景,更是让人折服!窄小的囚窗,潮湿的监狱,残忍的酷刑,让司马迁受尽身体和精神的折磨。可他退缩了吗?“人固有一死,或重于泰山,或轻于鸿毛。”于是,他毅然拿起笔,忍辱负重,馒头苦干,用信念直淌笔尖,完成了这部历史巨作。

    想到这儿,我的心头涌起了一股惭愧。司马迁忍受了那么多痛苦,却仍然振作起来,写下《史记》,而我呢,遇到一点小事就半途而废。记得四年级的时候,一时兴起嚷着去学游泳,爸爸同意了。可当我来到游泳馆时,我竟然玩性大发,不好好学习。结果被爸爸摁在水里,我只好跟着爸爸在水下做着频繁的动作,心里却显得十分不耐烦。这时我底下摔了一跤,跌进了水里,鼻子也喝了好几口水。最后还是被爸爸抢救上来。我立刻像个撒娇的孩子,一屁股坐在地上,因为那件“突发事故”,死活都不肯去游泳了,爸爸没办法,也只好依了我。

    可现在回想起来,自己是多么可笑啊!司马迁在受尽酷刑,饱受打击却毅然能竭尽全力,呕心沥血完成《史记》,而我却因为一点儿小打击,而放弃了学游泳。于是,我轻轻合上书本,抚摸着封面上“史记”这两个大字,缓缓抬起头,眺望远方。然后,站起身来,拿起藏在行李箱里的泳衣,拉起爸爸,向门外跑去……

  • 《读《史记》有感》
  • 《史记》是爸爸送给我的生日礼物,爸爸送我的版本是白话文版。我在一个阳光明媚的日子里读完了这本书。

    “尊师重道是我们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这是我阅读《史记》这本书的收获。

    在《史记》里,我读到了大成至圣先师孔子尊师重道的事迹。

    公元前521年,孔子的学生宫敬叔要去周朝京都洛阳朝拜天子,孔子知道老子在洛阳居住,为了能向老子请教古代的“礼制”,便和宫敬叔一同前往洛阳。来到洛阳的第二天,孔子便迫不及待地徒步前往守藏史府去拜望老子。老子当时正在著书立说,听闻誉满天下的孔子前来拜访,立即放下手中的刀笔,迎接孔子。孔子进入大厅,恭恭敬敬地向老子行了弟子礼后,才向老子请教古代的“礼制”。因为孔子态度很诚恳,老子就很详细地跟他讲解古代的“礼制”。孔子学到了很多关于古代“礼制”的知识。

    闭卷沉思,我想到了我的老师。

    小学一年级的时候,因为刚上小学,没有定性,上课忍不住玩小玩意儿,被老师发现了。老师第一次提醒了我,我就停了下来,但是过了一会儿,我忍不住了,又把小玩意拿出来玩,老师那双火眼金睛又发现了,就叫我站起来。本以为这样我就可以好好听课,谁知道,我再次玩起了小玩意。于是老师板着脸说:“站起来也能玩,要好好听课才是。把手上的东西拿上来,没收!”我看着老师严厉的脸,便知道我在课堂上玩小玩意是不尊重老师,不尊重同学,不尊重知识,我羞愧地红着脸低着头,乖乖地把手上的小玩意交到讲台前。当我转过背,发现全班同学都在看着我,当时我恨不得找一个地缝钻进去,并暗暗发誓以后再也不要这样了。课后,老师把我叫到办公室,语重心长地对我说:“老师批评你,让你在课堂上站起来,是因为你影响到了课堂秩序,老师希望你好好学习,将来以优异的成绩来回报社会。要记住:尊重别人是在庄严自己!”

    孔子是著名的大思想家,大教育家,是当时社会上最博学者之一。为了学到更多的知识,把自己当成学生,千里迢迢地去向老子求学。给我们树立了尊师重道的最好榜样。

    相较于孔子,我在学识上是一张白纸,思想、道德、文化修养各方面都要不断地加强学习,而尊师重道是我人生中永不停止的课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