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小学作文 初中作文 高中作文 话题作文 节日作文 写人作文 动物作文 作文体载 作文素材 作文技巧
50字 | 100字 | 150字 | 200字 | 250字 | 300字 | 350字 | 400字 | 450字 | 500字 | 550字 | 600字 | 650字 | 700字 | 750字 | 800字 | 850字 | 900字 | 更多

“ 教学课 ”有关的作文

来源:文题网 时间:2024-04-29 12:40:02
  • 《《壶口瀑布》教学课例》
  • 近些年,一些名家用“有没有语文味”的标准来评价一堂课的优劣。那么何为语文味?怎样的课才能称之为有“语文味”的课堂?关于“语文味”这一概念的解释,程少堂提出了较为成熟的定义:语文味就是“在语文教学过程中,主张语文教学要返朴归真以臻美境的思想指导下,以激发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丰富学生的生存智慧和提升学生的人生境界为宗旨,......让人体验到的一种富有教学个性与文化气息的,同时又生发思想之快乐与精神之解放的,令人陶醉的诗意美感与自由境界。”语文味这个词点出了语文教学与中国古典美学之间的联系,那味从何来?笔者主要以璩艳霞老师《壶口瀑布》为例进行分析。

    一、琅琅书声读出语文味

    语文味要体现语文独特的美,语文是一种以语言文字为载体的学科。通过对文本语言文字音节韵律、语词、句式、节奏的把握,能领会到作品的情感内涵。我国中小学课文的选篇都是名家名作,情感丰富,内涵深刻,这些文章的精髓必须通过朗读的方式让学生加以体悟。字词要熟读,句子要精读,情感要品读。

    在《壶口瀑布》这堂课中,璩老师在“读课文赏美景”这一环节中把课堂的主动权交给学生,让学生分析“石头的硬”和“水的有力”。学生找到了“被推着、被挤着……跌了下去”这样的句子,但无法深入分析。这时璩老师要求同学们一遍又一遍地读,在朗读的过程中抓住了“碎”“凿”“切”“剁”“霎时”等关键字词。教师的追问让越来越多的同学站了起来,引导同学们从读出有感觉的句子,到说出自己的感觉,再到聆听同学的感觉。教学过程逐层深入,聚焦关键词句,在朗读中切入文本的精华、精髓。整堂课上学生呈现出的所有极具价值的思考都源于朗读,而学生酣畅淋漓的朗读又源于教师在课堂中不断地渗透语文核心素养。

    反观平时自己的语文课堂,没有充分重视朗读,有时关注了朗读,但却是无效朗读。教师没有从语文根源和语文本质特征出发,没有引起情感共鸣,又如何让学生体会到语言文字的美?书读百遍,其义自见。朗读是语文学习必不可少的环节,文本的美感和情味在朗读的过程中才能逐渐显露。只有有质量、有效果的朗读才能让学生更准确地把握文本的关键,更深刻地体会作者的情感、欣赏文章的美感。

    二、斟词酌句品出语文味

    语文教学不是简单的知识传递,而是多角度的心灵交汇。瓜有瓜味,果有果味,语文之味要细咀慢嚼,品味语文的耐人寻“味”。王崧舟老师认为语文味的主要表现就是“品词品句、咬文嚼字”的“品味”。教师要引领学生常辩思索,多角度、深层次地看问题,去发现、去探索才能品出语文独特之“味”。

    璩老师在《壶口瀑布》里只选取了其中典型的句段进行详细分析。学生通过一遍一遍的品,在句段里面发现了“堆堆”这样的叠词,璩老师的引导词“你的感受你的理解是什么?”,给学生引道,跟着作者的情感世界走一趟。学生感受到了“如飞毯”“像钢板”一样的气势,体会到了“或钻石觅缝,汩汩如泉;或淌过石板,潺潺成溪”此类长短句之妙,也逐渐体会到了隐藏在字词句背后的情感。体味和推敲重要词语在语言环境中的作用是中学生必须掌握的一种语文素养。在这堂课中,璩老师立足文本和学生的走向,把文本表达和学生情感串联,通过学生与学生、学生与老师的思维碰撞,引导学生去思考,去琢磨。唤起学生在情感上的共鸣,细细揣摩文字的魅力。教师只有给学生足够的时间和空间释放情感,学生才能通过词句的细微处发现文本的深意。

    年轻老师的课堂,一味追求课堂的“生动”,而忽视了让学生“心动”。“这一句好在哪里”“这个段落用了什么手法,表达的情感是什么?”等等在课堂上常见的问题,机械式的发问,学生被动式的思考。文字的丰满和流动早已被僵化的形式和固定的流程抹杀。窦桂梅老师认为,语文教学的核心内容就是“引导学生在情感和文字里走个来回”。教师要善于经营文本。把语文课堂的教学落脚于语言的美、情感的美。这才是有“味”的课堂,这才是有温度的传递情感的课堂。

    三、入境共情道出语文味

    有“语文味”的课堂要坚持以学生为本,以教材为纲。让学生在语文学习的过程中感到快乐,有所收获。把握语文独特的情感体验,不仅是指教师要认识到语文具有情感性,还要注意语文的文本和学习过程中所携带的情感有区别于其他学科的情感,这是体现“语文味”的关键。

    《壶口瀑布》这堂课,璩老师在导入时选用了一张自己在壶口瀑布游玩的照片,教师身后是凶险的壶口,瀑布上方是彩虹。璩老师讲述了自己的经历以及自己看到眼前澎湃壮观壶口景象时所受的震撼。教师将自己感受到的气势,体会到的勇往直前的精神传递给学生。这不知不觉的人文灌溉已经淌入学生的心里。《壶口瀑布》所有的一切,都在它的言语中,作者所要表达的思想,都用他的言语表达了出来。在抵达课堂教学的终点时,师说到“未经磨难不成水,未经磨难不成人”。景扣情,观黄河,品人生。作者的思想就这样自然而然道出。课上完了,这堂课留下的韵味却没有消散。学生学到的是方法,品出来的是人生,悟到的是语文味。

    《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中提出工具性和人文性的统一是语文课程的基本特点。现在的有些课堂为了凸显“课改”中要求的学生主体性,将课堂设计成固化的几种模式。最常见的一种是导入、介绍背景和作者、小组讨论情感、教师答疑。这种模式误解了教师和学生的分工和地位。教师应该站在更高处引导学生关注语言文字背后的思想情感,吃透教材。教师要做的是让学生身临其境地感受文章所建构的画面,发现文本之间的差异和课本中的闪光点。模板式教育应该摒弃,这种方式只会让语文丧失语文味。一篇课文,老师不仅仅要让学生关注它的语言文字,更要引导学生发现文字背后的思想内涵和精神价值。教师应该架构思维桥梁,用牵引的方式实现学生与文字和作者对话。这样才能实现“语文味”。

    语文味需要抓住语文学科的核心属性。从教材出发,从学生出发。一堂好课需要下一番苦功夫,让语文课堂回归“语文味”,实现醇厚馨香的语文味课堂是每一个语文老师的毕生追求。愿所有语文教师“行于所当行, 止于不可不止”,在语文教学的道路上不断奋进开拓吧!

    文本解读窥真理,壶口瀑布品人生

    ——璩艳霞老师《壶口瀑布》课例教学研习

    长沙市中雅培粹学校 阳慧萍

    文本解读就是一次对话,作者将想要表达的东西倾注进文本,读者通过文本达成与作者的共识或者形成更深的理解。语文教学中,文本解读需要考虑多方面的因素,如目标、文本(课文)、作者、编者、学生、教师等。因文本一旦成为课文,便成为多方对话的中心,即教师需考虑文本是否适合既定的教学目标、文本的作者所传达的信息、编者将该文本编进教材的意图、学生的学情能领悟到文本怎样的深度等等。而在观摩璩老师所授《壶口瀑布》一课,以及听取课后璩老师的教学指导时,笔者深刻体会到其文本教学的成功之处。

    一、从教学目标的设定看文本解读

    义务教育阶段部编版教材是根据课程标准来编定的,而课程标准除了是教材编写的依据,还是教学、评估和考试命题的重要标准,也是国家管理和评价课程的基础。所以在教学中目标的设定应不脱离课标,而在实际教学中,对于教材篇目的使用需达成何种目标还需综合考虑到学情及其他客观因素。这一观点在璩艳霞老师《从教课文到用课文教》专题讲座中有所阐述。

    《壶口瀑布》为八年级下册第五单元的课文。本单元编者的意图是让学生“了解游记的特点,把握作者的游踪、写景的角度和方法,并揣摩和品位语言,欣赏、积累精彩语句”。而璩老师将这堂课的目标定位为——了解游记类作品的三要素“所至”“所见”“所感”;把握壶口瀑布的特点,并分析写景的手法;揣摩作者从景中所传达的情感以及哲理。这一目标对学生鉴赏游记类文学作品有着方法的指导,进而还可延伸至游记类写作,打通阅读与写作的脉络。目标定位既符合教材编者的编写意图,又有教师根据学情所做的延伸拓展,真正做到了教学不脱离教材而又高于教材。

    教材在目标达成中究竟占据什么地位?笔者认为,教材仅仅只是实现教学目标的工具。而文本教学显然突破了传统意义上的教材束缚。比如,想让学生了解游记类文本,既可选择教材编排的《壶口瀑布》,也可选择郁达夫的《西溪的晴雨》、徐迟的《黄山记》等,因这些文本都能让学生从文字中感受景物的美学,从景物中探出情感的深意。而对某个文本进行解读时也不求面面俱到,因无目标的“全面”解读势必会肢解文本,困于文本。而有效的文本教学在于有针对有目的地进行解读,选择合适的内容达成恰当的目标。

    二、从教学内容及策略的选择看文本解读

    梁衡曾说:“艺术美只存在于创造之中,重复旧套子,不论是重复自己还是别人,都绝对不会有美”,而在他所写的《壶口瀑布》一文中,其意在用“描写”“意境”“哲理”“语言”四个方面实现自己的美学追求。所以这篇课文作为指导学生鉴赏游记类文学作品是十分有价值的。但学生与梁衡之间能否通过该文本成功对话,取决于教师在文本教学中关注的焦点与采取的策略是否合理。

    在实际授课过程中,璩老师以朗读作为媒介,先让学生自由诵读来整体把握壶口瀑布在雨季和枯水季的特点;随后通过聚焦选段细读来分析景物的特点及写作手法;再通过重读、语气、语速等朗读方法巧妙地来引导学生发现梁衡在选词上的妙处,从而了解梁衡文风典雅这一特征。而通过反复的诵读、品析,以及教师引导后学生的总结,作者在文章中所歌颂的“博大宽厚,柔中带刚”的黄河精神以及“历经磨难、方显个性”的哲理就自然地由学生生成了,而游记类作品的三要素“所至”“所见”“所感”的把握也不着痕迹地融入其中。至此,教学目标在诵读品析文本中完美实现了,而学生也达成了对文本的深入理解,课堂成功地成为了文本、作者与学生深入对话的桥梁,而教师也真正将课堂的主体交给了学生。

    注重文本解读的课堂往往会弱化教学策略的形式,但并非不考虑教学策略。教学策略的选择需要根据文本内容或者类型来决定。正如张桂华老师所说的:“诗歌是以点状之象抒情,散文是以片段之景、事表意,小说是以故事来观照社会。”不同类型的文本,思维特征和解读角度也不同,所采用的教学策略也应随之调整。游记类文本重赏景尚悟情,包括对景物特征的赏析,由情移景的领悟等。在策略的选择上更适合微观聚焦文段,精细品读感受,合理生发悟情,换句话说就是从细微处着手,品出情感的深远。

    三、从个性与深度看文本解读

    语文教学中的文本解读最终指向的是什么?笔者认为,它不仅仅是文本阅读的技法指导,而更应该是个体对文本阅读的深入理解。只有这样,文本解读才能帮助学生形成对内在精神世界的情感体验,以及对外界客观世界的完整认知。这就要求课堂的文本解读不能只在表面滑行,而要走向文本的“心脏”。而如何深入理解以及深入到什么程度?笔者认为与其以灌输为主的强加式深入理解,倒不如“随波逐流”,即教师在基于文本的前提下充分给予学生空间,尊重个体的特殊性,包容学生关于文本解读的不同声音,认可学生对文本的多元化反应。同时还要选择合适的教学契机,“雁过无痕”地引导学生从文本中去发现、去感受,寻求文本与内心的融合与共通,从而生发出更多的感知。课堂中多种见解的交汇融合与深度的思考才能提高学生对文本解读的高度、密度和自由度。

    璩老师的《壶口瀑布》一课带给笔者最深的感受便是学生对文本精彩纷呈的个性解读。一位学生对“一川大水硬是这样被跌得粉碎,碎成点,碎成雾”这句话有很精彩的品读——“碎”这个词用得极妙,不同于“散”,它写出了黄河从遥远的天边奔来,到了壶口后气势之猛、力量之劲,给人带来水流与岩石碰撞带来的震撼。此时,璩老师顺势让其他学生以此为例,进一步思考分析。这样,课堂被激活了,各种精彩的解读频频闪现。有对文本中动词的妙用去感受梁衡笔下黄河水的澎湃气势和丰富变幻,有对色彩词的分析总结出黄河的美学价值,也有从句式的变化重现了黄河的动态美和画面感,还有从多种手法的融合挖掘出了黄河精神的内涵以及克服人生困难的方式……整堂课可谓是百家争鸣、百花齐放,学生不仅充分展示了自己对文本的个性化解读,同时也能从诸多解读中获得更丰富的文本解读体验,形成一个良好的交流氛围,得到了深度的文本共情和生成体验。

    而笔者在观课时看到学生充满激情的朗诵,以及顿悟后发自内心的声声感慨,深切体会到专注于文本的课堂所散发的生命力。语文本就该是充满生命的张力,带给学生灵魂的触动,进而激发学生对世界全新的认识。而文本教学恰恰可以实现这一美好愿景。正如荣维东教授曾提到——“深度的解读体验,不但是情感的宣泄,而且是灵魂的唤醒,是生命的超越”,而在璩老师的这堂课中,笔者不仅感受到了壶口瀑布的磅礴气势、奇伟瑰丽,更震撼于学生在课堂中所展现出来的激情与生命力,以及对认识未知的渴求与满足。而这种种也让笔者从语文教学的壶口中窥探到了生命的瀑布。

    参考文献:

    [1]荣维东.语文文本解读实用教程[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16

    [2]熊芳芳.生命语文[M].桂林:漓江出版社,2017

  • 《《蒹葭》十分钟片段教学课例》
  • 写在前面

    千年之前,那句“蒹葭苍苍,白露为霜。所谓伊人,在水一方” 你可还记得?

    那天,秋水汤汤,芦苇苍茫,白露微凉。清丽的女子浅吟低唱,衣袂飘扬,吸引了你的目光。

    无奈,道阻且长,惹你怅惘……

    千年之后,她是否来到你的身旁?

    诗三百,若论境界,无出其右。

    《蒹葭》片段教学设计

    长郡双语实验中学 付茉

    教学目标:

    感受《蒹葭》伊人美、追寻美;

    品味遗憾美。

    教学重难点:

    品味遗憾美。

    教学过程

    一、导入

    诗经如同从远古飘来的天籁,响彻人们的心底。诗经中的爱情如同彼岸花,即使无法摘取,也一直存活于心。“蒹葭苍苍,白露为霜,所谓伊人,在水一方”,《蒹葭》被誉为诗经中最美的一首,为什么最美?今天就让我们走近它,重拾那份最质朴的感动。

    二、遇见伊人之美

    1、“诗非读不能品也”,请同学们在老师的朗读中,感受蒹葭的韵味。

    2、相信在听读的过程中,每个人眼前都会出现一幅画,你能否用自己的语言描绘这幅画面?在画面中你感受最深的是什么? 预设:伊人。

    3、伊人的形象有什么特点?朦胧的、神秘的、在环境的烘托下也是清冷的。

    三、感受追寻之美

    历来伊人的美早已深入人心,但她又是如此可望不可即。我们说读诗也是在读我们自己,在现实生活中,像伊人一般完美的、在光环下的人少之又少,更多的人其实更像诗中的另外一位主人公——追寻者。我们就去发掘追寻的美。

    1、请在本诗中每一小节的对应位置找到用词的变化,并谈谈你从中读出了一个怎样的追寻者?

    为霜 方 长 央

    未晞 湄 跻 坻

    未已 涘 右 沚

    时间变化 位置变化 道路险阻 伊人难觅

    明确:执着坚定。

    2、在追寻的过程中,他不断地溯回、溯游,从未放弃。与其说伊人美在其朦胧本身,我认为是追寻者成就了他的美,每追寻一次,她的美就叠加一分。那结果呢?文中并没有给我们一个圆满的结局。

    屏幕上有老师对蒹葭结局的改写,你更喜欢哪一则?为什么?学生讨论。

    甲:蒹葭苍苍,白露为霜。

    所谓伊人,在水一方。

    溯洄从之,道阻且长。

    溯游从之,宛在水中央。

    乙:蒹葭苍苍,白露为霜。

    所谓伊人,在吾身旁。

    于水之畔,共泛轻桨。

    携手归家,泼墨品茶香。

    (甲:写追求的过程,求而不得;乙:写约会的过程,求而得之)

    3、引导:一种是圆满的结局,一种却是有遗憾的。在你的生活中,是美梦成真的事情多,还是惋惜遗憾的事情多?其实,大多数人跟我一样,都是遗憾更多。原来,遗憾更接近我们生活的真实。

    四、品味遗憾之美

    1、“求而不得”的遗憾为什么成就最美的诗篇?遗憾,美在何处?联系诗文和生活谈一谈。

    (面对“不得”的遗憾,追寻者怎么做?面对生活中遗憾,你怎么想?)

    预设:

    (1)遗憾让追寻者更坚定,这锻炼了他的品质,也丰富了他人生的体验。

    (2)文中的他也许会想,再坚持一下,我会成功的 。“不得”会让他一直追寻,由此可见,遗憾让人永远心存期待,怀抱希望。

    (3)遗憾是生活的常态,这样的结局因为真实真切而更能引发人们的共鸣。

    (4)遗憾能让人成长。经历遗憾会让人意识到任何幸福都来之不易,也许从此他会对世界更宽容,对身边的一切更珍惜。

    (5)遗憾让人学会反思不足,有反思才会有进步。

    这就是遗憾令人动容的地方。遗憾也许还会带给你其他思考……

    2、小结:印度佛教中讲人生有六种苦,其中有一种苦"求不得"。“求不得”的遗憾却更能让人体会生命的神秘与人性的柔软。追寻者是有遗憾的,但他却用执着坚定的追寻去对抗遗憾。可能正是因为他的执着坚定,这种遗憾也便更能拨动人的心弦。

    五、总结:

    我们同样也是人生长河中的追寻者,伊人对于我们来说各不相同,与你们而言或许是学业、友谊,于我来说也许是事业、家庭。我要告诉大家的是,就算我们知道这条河流蜿蜒曲折不知去向,其中必定会有一些遗憾,但人生的意义不在于那个彼岸,而是你在河流两边努力奔跑、坚定前行的姿态。

    后记

    十分钟,技短意长,更见真章。

    我喜欢这里的“遗憾”。遗憾,似是先有不平,而后假想,最终释然。释然只在一瞬,而不平、假想则困扰多时,两相对比,着实不划算。可《蒹葭》却以素雅的笔调铺陈辛劳与惆怅,写到了爱情的极致,也写尽了生活的真意。

    以前,会忽略《诗经》的重章叠唱,认为仅是音韵、手法之技。台下听课,猛然一动,唯其“重”,方显“难”;因其“叠”,更显“韧”。而重重叠叠之间,希望与失望交织,不平与假想充盈,他每每跟随,步步张望;而她却若即若离,似近还远……这喟叹、追逐的过程真心比皆大欢喜的结局更值得回味。因为,那是爱情的不辞劳苦,是年少的全力以赴。

    遗憾是美的,因为不曾拥有,所以孜孜以求。遗憾更会让人回味千百遍,每回味一遍,伊人便增色一分,你的不平与假想从来都在叠加伊人的巧笑倩兮,美目盼兮。久而久之,那段岁月都会因为这千百次的回味咀嚼愈发明媚。

    遗憾,或许还是小幸运,三思之后,说不定会发现,曾经追逐的,却是遗世独立的自己,恰是纯粹无邪的自己。

    此情可待成追忆,或是人生若只如初见,又或当时只道是寻常,岁月翻云覆雨,而这桩桩遗憾却兀自美成风景,眼波流转,微笑蔓延。

    我想, 念念不忘,必有回响,说的怕是“遗憾”吧。

  • 《《关雎》十分钟片段教学课例》
  • 写在前面

    忙乱的生活,淡忘的诗和远方,翻箱倒柜之际,泛黄的《诗经》跌落脚尖,弯腰拾起,三分旧物仍在的欣喜,五分故友相遇的熟悉,再夹杂着两分不可名状的期待,手指摩挲间,“窈窕淑女,君子好逑”的吟唱便自耳边缓缓升起。

    那是怎样的人,怎样的情啊……

    教学目标:品味该诗君子形象,感受“君子”谦谦风度。

    教学重难点:品味“君子”形象。

    教学过程:

    一、情境导入

    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君子敏于行而讷于言, 君子一言,驷马难追。许多自古以来对于君子的描述,将他塑造成一个遥不可及的道德楷模。但殊不知,面对爱情的他,也有不为人知的忧伤、寂寞、脆弱。

    二、寻“君子”

    1、请同学们找到描写君子的句子,并概括:这是一个什么样的故事?

    明确:君子追求心上人。

    2、君子追求时的心情如何?疯狂、苦恋、魂牵梦萦、朝思暮想(文本依据:求之不得,寤寐思服,悠哉悠哉,辗转反侧)

    3、追求的的方式如何?“琴瑟友之”“钟鼓乐之”

    引导学生关注两个动词:友、乐。

    从中你读出了这是一个什么样的君子?

    明确:君子的追求是符合礼仪的,和用高尚的方式尽力让心上人快乐。

    总结:一位高尚的君子执着地追求着心上人。

    三、遇“佳人”

    1、到底是一位怎样的佳人令这谦谦君子思之如狂?我们一起来读。

    参差荇菜,左右流之。

    参差荇菜,左右采之。

    参差荇菜,左右芼之。

    对于女子的描写很简单,这三句都是重复,在诗经中这种重复的方式叫做——重章叠句。

    2、这位女子具有怎样的形象特点?

    (1)从行为进行分析:她正在采荇菜,从中读出她是一个勤劳的女子。

    (2)从面对追求的态度分析:她并不为所动、不予回应。从中读出这是一个矜持、自重的女子。

    小结:诗句对这位女子的样貌没有做具体描绘,寥寥几笔,一位矜持、勤劳的女子形象就出现在我们眼前。她满足了当时人们对于女子的全部道德要求,这样的女子在文中称为——淑女。难怪诗句中一开始就评价她——窈窕淑女,君子好逑。想象你面前就是这样一位淑女,我们对她说出这句话——“窈窕淑女,君子好逑”(指导朗读该句)

    四、知“君子”

    面对淑女无言的拒绝,这位君子会作何举动呢?请猜一猜。放在现代社会,求而不得的追求者们会怎么做呢?学生讨论。

    预设:也许会更激进的方式,发出更猛烈的攻势。

    明确:其实在诗的结尾已经告诉我们答案,“钟鼓”是古代婚庆时的一种器乐礼仪,历来学者大多数认为最后这位君子是在梦中幻想着和心上的姑娘结婚的情景。面对心中这份无法压抑的感情,别人也许会有一个难以自制的表现,在女子的面前声声哭诉、百般纠缠,但君子没有,他取悦淑女,亲近淑女,对方不予回应的时候只是默默将痛苦留给深夜的自己,将期待放在梦中。发乎情,止乎礼。这也是之所以称其为君子的原因。

    谦谦君子,温润如玉。难怪孔子感叹:《诗》三百,一言以蔽之,曰“思无邪”。

    五、总结

    君子之情不会违背礼义,君子之礼不会掩盖感情,它们为彼此增值,希望同学们在人生中拥有君子的勇敢,也有君子的克制,牢记君子的信仰,笃行君子的风范!

    后记

    在星城杯赛场上遇见付老师的这首“君子之歌”,就觉得“君子”这个点特别喜欢。君子谓谁?古风爱好者往往概括为“陌上人如玉,公子世无双”,尤指男子身姿挺拔,倜傥不凡,殊不知这“如玉”且“无双”的岂止是容颜身段?如《关雎》里这位,如玉般温润清雅的气质,如玉般澄澈坦率的钦慕,如玉般皎洁明朗的相思,如玉般清亮节制的言与行,真真可谓君子矣。

    君子与玉,《诗经》里面还有一首《淇奥》深得我心,“有匪君子,如切如磋,如琢如磨”“有匪君子,如金如锡,如圭如璧”。语言真是神妙,不必想其深意,单是念出来,听那声调从容,绵长悠远,便觉遇上一良人:长身玉立、谦恭有礼、浅笑作揖。

    《诗经》中的“君子”,还有一句我也念念不忘。最初了解源自《神雕侠侣》,程瑛救了受伤的杨过,却不以真面目相见,只在纸上写着:既见君子,云胡不喜?喜欢这个“既”字,这说明聪慧女子的思念被镌刻在一寸一寸的旧时光里,而那个如朗月如青玉般惹人情思的“君子”是否知晓?程瑛的女儿心思是美的,既坦然又含蓄。反复念叨这几个字,脸上是会有笑容的,暗想心事的甜蜜笑容。看来淑女爱恋君子是满心欢喜的,而君子钟情淑女是要彻夜难眠的。

    其实也不对,掩卷细想,君子淑女,爱或被爱,不是较量,而是成全,成全自己,成全他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