梅尧臣,字圣俞,是宋朝的一位诗人,和欧阳修等交往亲密。据欧阳修的《归田录》卷二载,梅圣俞有诗名三十年, 却并不热衷于做官,而情愿过他的“自由生活”。宋仁宗时,朝廷决定由欧阳修主持重修《唐书》,命梅圣俞参加这个工作。梅不敢不从,无可奈何地对他夫人说:“我之修书,可谓猢狲入布袋矣!”夫人刁氏笑着答道:“君于仕宦,何异鲇鱼〔鲇nián〕上竹竿耶?” (仕宦,即当官。
“猢狲”,是猴子的别名。“猢狲入布袋”是比喻不服制约、不守纪律的人受到管束(猴子好动,进了布袋,便不能自由活动了)。“鲇鱼”,是一种全身很粘滑的鱼,而竹竿也是很滑溜的,“鲇鱼上竹竿”比喻爬不上去。梅圣俞的夫人笑 他当官老爬不上去,所以说是“鲇鱼上竹竿”。这一句,对于梅说的“猢狲入布袋”,不但回答得很好,而且对仗很工整,颇有妙趣。《归田录》原文如下:
梅圣俞以诗知名三十年,终不得一官职。晚年与修《唐书》,书成未奏而卒,士大夫莫不叹惜。其初受敕 【chì】修《唐书》,语其妻刁氏曰:“吾之修书,可谓猢狲入布袋矣!”刁氏对曰,“君于仕宦,何异鲇鱼上竹竿耶?”闻者皆以为善对。
“猢狲入布袋”,亦作“猢狲入袋,比喻行动受制,失去自由。
又,宋人笔记《闲燕尝谈》载:“大观(宋徽宗年号)中,薛肇明《和上皇御制诗》有曰:‘欢声似风来衔诏,屏气如鸡去揭竿。,韩子仓戏为改之曰:‘窘如老鼠钻牛角, 难以鲇鱼上竹竿。,时谓‘的对’。”(的〔dí〕,的当;的对,非常恰当的对偶句。)因而又从“老鼠钻牛角”产生了 “钻牛角尖”这个成语。
“钻牛角尖”,越钻越窄,比喻研究问题或办理亊情,走入歧途,陷于窘境。
屈原是战国时代楚国的一位爱国诗人。他因遭人嫉妒、 谗害,又得不到楚王的信任,并被放逐。在被放逐后的困苦生活中,他写下了许多热情 的、反映人民愿望和表现了坚强斗志的诗篇,如《离骚》、 《九歌》、《九章》等。
《九章》中有一首题为《哀郢》。(郢〔yǐng〕,当时楚国的国都。)诗的最末两句是: “鸟飞返故乡兮,狐死必首丘。信非吾罪而弃逐兮,何日夜而忘之?”
“鸟飞返故乡,狐死必首丘”——鸟儿飞出去以后.仍然要回到它生长和栖息的老家;狐狸死在洞外的时候,它的头还要遥对着它所住的山丘。这是形容离国离家的人对祖国和家乡怀念不忘的心情。《淮南子•说林训》说:“鸟飞返乡,兔走旧窟,狐死首丘。”都是同样的意思。也有人说作 “越鸟南柄,狐死首丘”。越,指越国,在古代我国南方。南方的鸟飞到了北方,栖息时,也要栖息在向南的树枝上,叫做“越鸟南栖” 。古诗: “胡马依北风,越鸟染南枝。”也是比喻不忘故乡的意思。(胡,泛指我国北方各民族及其地区。)
“狐死首丘”这句话,很早就有了。《礼记•櫝弓》就 说:“古之人有言曰:‘狐死正丘首’。”唐孔颖达注:“所以正首而向丘者,丘是狐窟穴根本之处,虽狼狈而死, 竟犹向此丘:”因此,人死外地,运葬故乡,就叫做“归正首丘”。
《后汉书•班超传》: “况于远处绝域,小臣能无依风首丘之思哉!”又《后汉书•寇荣传》:“不胜狐死首丘之情 ”
【成语】
居大不易
【拼音】
jū dà bù yì
【释义】
本为唐代诗人顾况以白居易的名字开玩笑。后比喻居住在大城市,生活不容易维持。
【出处】
唐·张固《幽闲鼓吹》:“白尚书应举,初至京,以诗谒著作顾况,顾睹姓名,熟视白公曰:‘米价方贵,居亦弗易。’”
解释:白居易刚考进士,刚到京城,用歌和诗投送顾况。顾况看了姓名,戏弄他说:“长安物价很高的,居住在这里很不容易。”
【近义词】
长安米贵
【反义词】
无
【用法】
作谓语,指居住生活很不容易。
【成语故事】
白居易是唐朝一位大诗人。他的很多诗,写得非常通俗,就连不识字的老太太也能听懂。这里讲的,是白居易少年时代的一个故事。白居易十五岁那年,来到首都长安,带着他写的诗,去拜访一位著名的诗人。他穿过热闹的街道,在一座院子前停住,敲了几下门。门开了,白居易说明来意,开门的人把他带到了屋里。
一位五十多岁的老人站起来迎接白居易,让他坐下。那老人虽然面带微笑,但又给人一种高傲的感觉。他正是白居易早就想拜见的大诗人顾况。面对这个陌生的少年,顾况问道:“你是……”“我姓白,名居易……”白居易说着,连忙恭敬地递上自己的诗稿,“请您多指教。”
顾况见诗稿的第一页上写着“白居易”三个字,笑着说:“居易,居易,可是,长安的米很贵,要居住下去可不容易啊!”
白居易听了这句话,虽然知道老人是在跟自己开玩笑,但也羞得低下了头。这时,顾况已打开诗稿读了起来。当他读到“离离原上草,一岁一枯荣。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这几句诗时不由得赞叹道:“好诗!”
白居易这几句诗,是歌颂荒原上的野草的。那些野草,一年一年从枯黄到青绿,哪怕被野火烧光了,只要春风一吹,就又很快长了出来,表现出顽强的生命力。顾况放下诗稿,称赞道:“你能写出这样的好诗,在长安住下去也就不难了。刚才我是在和你开玩笑,不要生气。”听顾况这样说,白居易紧张的心情立刻消失了。他们一老一少,又亲热地交谈起来。
【造句举例】
可是毕竟在帝都生活,居大不易,每个月无论怎么节省,相比那些高昂的房租和生活开支,这么点工资确实有点捉襟见肘。
离开上海吧,在这里生活居大不易,回到老家可能还有更好的发展。
这句成语,最早出现于战国时代诗人屈原的《九章•怀沙》。
屈原这篇诗中,有这样几句:
变白以为黑兮,倒上以为下;
凤凰在鉸〔nú〕兮,鸡鹜〔wū〕翔舞。
大意是*白的变成了黑的,上面颠倒为下面;凤凰被关在笼子里,反而想叫鸡鸭飞向高空。这是屈原对楚国朝政昏暗、不辨忠奸的悲愤和感慨。
晋朝傅咸的《青蝇賦》,把青蝇比作卑鄙无耻的人。文中也有类似的说法:“既反白而为黑,恒怀蛆以自盈。” 所谓“反白为黑”或“变白为黑”,就是成语“黑白颠倒”或“颠倒黑白”的初期句式,形容故意歪曲事实,混淆是非的意思,与“混淆黑白”的意思相同。清彭养鸥《黑籍冤魂》第七回:“他终曰终夜,只足躺在烟铺上,公事大小,一概不问,任着幕宾胥吏,颠倒黑白。”
《汉书•楚元王传》有“贤不肖混淆,白黑不分,邪正杂揉,忠谗并进”等语。“白黑不分”也可说作“黑白不分”,或作“皂白不分”。(皂〔zào〕,黑色。《旧唐书• 裴寂传》: “皂白须分”。)都形容不分好坏、不明是非。与“颠倒是非”的意思相仿。
相反,如果是非明确,毫不含糊,就叫做“黑白分明”。汉董仲舒《春秋繁露•保位权》,“黑白分明,然后民知所去就。”《汉书•薛宣传》还有“白黑分明”的说法。
“黑白分明”也形容白纸上的书画墨迹淸晰或其他事物之黑白二色对比鲜明者。鲁迅《花边文学•奇怪(三)》:“穆时英先生的《墨绿衫的小姐》里,有三幅插画,有些像麦绥莱勒的手笔,黑白分明。”
宋代文学家和诗人苏轼(东坡),有一位好朋友,名叫 陈慥〔zào〕,字季常。苏轼被贬黄州(今湖北黄冈)的时候,常常和他在一起谈天、游玩。陈季常也好客,朋友来了,必定热忱招待,总有说不完的话,夜深了还不愿分手。可是陈季常的妻子,性悍而妒,不欢迎来客。每逢家宴,闻歌声琴音、欢情笑语,她往往在隔壁房里用棍杖敲打墙壁,大声叫嚷,闹得不可开交,客人们只得被逼散去。陈季常很怕她。苏轼曾经为此写过一首开玩笑的诗,据南宋洪迈《容斋三笔》卷三载,诗的全文如下:
龙邱居士亦可怜,谈空说有夜不眠,
忽闻河东狮子吼,拄杖落手心茫然。
龙邱居士是陈季常的别号。信奉佛教的人,出家修行的叫和尚,在家修行的叫居士。陈季常喜好佛学,所以自称居士。 “谈空说有”是形容陈季常讲佛论经,谈起来没完没了,睡觉都可以忘记。“河东狮子吼”是什么意思呢?原来陈季常的妻子姓柳,按柳氏出河东郡,唐代诗人杜甫也有过“河东女儿身姓柳”的诗句。苏轼用“河东”两字来暗指在隔壁吵嚷的这位柳氏夫人。至于“狮子吼”,本是佛家用来比喻佛法的正义和威严的,形容佛家说法,声震世界,如同狮子作吼,群兽慑服。在这首诗里,作者一方面暗诮柳氏夫人象狮子似的怒吼,另一方面,又嘲笑陈季常这位“居士”谈得正起劲的时候,果然忽闻狮吼大作,这真可谓妙语双关。
旧时有人称“怕老婆”的丈夫为“季常”,或者说有 “季常之癖”,而称妒悍的妻子向丈夫发怒为“河东狮吼”, 其出典就由于苏轼的这首玩笑诗。
清彭养鸥《黑籍冤魂》第二十二回: “少不得太太面前还要趋奉趋奉,防是河东狮吼起来,要不太平。”
名人故事:诗人拜伦
全名:乔治·戈登·拜伦(GeorgeGordonByron)(1788。1。22-1824。4。19),是英国浪漫主义文学的杰出代表。1788年1月22日出生于伦敦,父母皆出自没落贵族家庭。他天生跛一足,并对此很敏感。十岁时,拜伦家族的世袭爵位及产业(纽斯泰德寺院是其府邸)落到他身上,成为拜伦第六世勋爵。哈罗公学毕业后,1805-1808年在剑桥大学学文学及历史,他是个不刻苦的学生,很少听课,却广泛阅读了欧洲和英国的文学、哲学和历史著作,同时也从事射击、赌博、饮酒、打猎、游泳、拳击等各种活动。1809年3月,他作为世袭贵族进入了贵族院,他出席议院和发言的次数不多,但这些发言都鲜明地表示了拜伦的自由主义的进步立场。
剑桥大学毕业。曾任上议院议员。学生时代即深受启蒙思想影响。1809-1811年游历西班牙、希腊、土耳其等国,受各国人民反侵略、反压迫斗争鼓舞,创作《恰尔德·哈罗德游记》。其代表作品有《恰尔德·哈罗德游记》《唐璜》等。在他的诗歌里塑造了一批“拜伦式英雄”。他们孤傲、狂热、浪漫,却充满了反抗精神。他们内心充满了孤独与苦闷,却又蔑视群小。恰尔德·哈罗德是拜伦诗歌中第一个“拜伦式英雄”。拜伦诗中最具有代表性、战斗性,也是最辉煌的作品是他的长诗《唐璜》,诗中描绘了西班牙贵族子弟唐璜的游历、恋爱及冒险等浪漫故事,揭露了社会中黑暗、丑恶、虚伪的一面,奏响了为自由、幸福和解放而斗争的战歌。拜伦不仅是一位伟大的诗人,还是一个为理想战斗一生的勇士;他积极而勇敢地投身革命,参加了希腊民族解放运动,并成为领导人之一。
从1809-1811,拜伦出国作东方的旅行,是为了要“看看人类,而不是只方书本上读到他们”,还为了扫除“一个岛民怀着狭隘的偏见守在家门的有害后果”。在旅途中,他开始写作《恰尔德。哈洛尔德游记》和其他诗篇,并在心中酝酿未来的东方故事诗。《恰尔德。哈洛尔德游记》的第一、二章在1812年2月问世,轰动了文坛,使拜伦一跃成为伦敦社交界的明星。然而这并没有使他和英国的贵族资产阶级妥协。他自早年就自到这个社会及其统治阶级的顽固、虚伪、邪恶及偏见,他的诗一直是对这一切的抗议。
1811-1816年,拜伦一直在生活在不断的感情旋涡中。在他到处受欢迎的社交生活中,逢场作戏的爱情俯拾即是,一个年青的贵族诗人的风流韵事自然更为人津津乐道。拜伦在1813年向一位安娜·密尔班克小姐求婚,于1815年1月和她结了婚。这是拜伦一生中所铸的最大的错误。拜伦夫人是一个见解褊狭的、深为其阶级的伪善所宥的人,完全不能理解拜伦的事业和观点。婚后一年,便带着初生一个多月的女儿回到自己家中,拒绝与拜伦同居,从而使流言纷起。以此为契机,英国统治阶级对它的叛逆者拜伦进行了最疯狂的报复,以图毁灭这个胆敢在政治上与它为敌的诗人。这时期的痛苦感受,也使他写出象《普罗米修斯》那样的诗,表示向他的压迫者反抗到底的决心。
人生经历:
拜伦(1788—1824),独步古今的天才诗人,在波澜诡谲的浪漫主义文苑诗坛上,他是手握如椽之笔,流金溢彩;在如火如荼的民族解放的政治舞台上,他又是身着戎装,叱咤风云,为民主和自由而战的坚强斗士。拜伦只活了36岁,被评论家称为是19世纪初英国的“满腔热情地辛辣地讽刺现实社会”的诗人。
1788年1月22日,乔治?戈登?拜伦生于英国伦敦一间被租用的简陋房子里。拜伦生在一个古老而又败落的贵族家庭里。
身残的.孩子心灵要求更加完美
说它古老,是因为拜伦家族早先跟随着“征服者威廉”一起从诺曼底来到英国,在16世纪的十字军远征中,战功显赫,历代都受到国王的赏赐,并封为勋爵。还是婴孩的拜伦,怎么也不会想到,在他10岁的时候,竟会成为纽斯台德世袭领地的主人。
诗人拜伦的父亲约翰?拜伦,年轻时在法国陆军学校受教育,毕业后成了英国陆军的近士卫官。他性情暴烈,行为粗野,又喜欢豪饮滥赌,欠下巨额债务。当他20岁从美国回到伦敦后不久,就拐走了卡尔马瑟侯爵夫人,花天酒地,大肆挥霍着侯爵夫人从她父亲那里继承得来的每年4000英镑的收入。但是,4000英镑到底维持不了他的奢侈生活和巨额赌债。两人只好离开英国,又逃到法国去。在那里生下女儿奥古丝塔,她就是诗人拜伦的同父异母姐姐,是拜伦一生中最亲密的朋友,对拜伦的生活和创作产生过重要的影响。生下女儿不久,卡尔马瑟侯爵夫人就病死了。
这位失去4000英镑收入的浪荡子又悄然回到英国,看上了一个出身于苏格兰贵族家庭的名叫凯瑟琳?戈登的少女,虽然她相貌不佳,却拥有着23000镑的财产——其中3000镑是现金——这对他来说太有诱惑力了,因为它能偿还过去的赌博欠债。1784年5月,他们在巴思温泉结婚,这位夫人就是拜伦的母亲。新婚夫妇回到北苏格兰戈登的家中,可是,他的赌博、好酒和游荡生活很快又把戈登家的财产挥霍荡尽了。夫妇俩变卖了土地和家产,移住到法国,生活一天天地贫困起来。
1787年夏,已有身孕的约翰?拜伦夫人因怀念自己的故乡,单身回到了伦敦,这位俭朴的苏格兰妇女在伦敦一条街上租了房子安顿下来,可她丈夫为了躲债依然在法国流浪,没钱的时候就常常来信向手头并不宽裕的妻子索讨。在拜伦3岁的时候,他的父亲终于在“没有衬衫、没有一文钱,惟一的一件衣服也早已百孔千疮”的潦倒境遇中死去,据说是自杀的。、丈夫的死对妻子是个惨重的打击,加上生活的日益拮据和自己的不幸遭遇,使拜伦母亲的性格变得十分暴躁乖戾,喜怒无常。拜伦的幼年就是在贫困的境遇中跟着脾气不好的母亲在北苏格兰度过的。
【名人故事:诗人拜伦】
触之可及的诗人干高三作文
在创作《蒲伋诗境》的时候常与自我对峙,在这种不断的辩证和认知的过程中渐渐清晰自我的方向,似乎另一个真我在诉说着:“我的诗歌在茫茫文学海洋里只算做‘沧海一粟’,能够被你注意到,这是我的荣幸。而且非常感谢你的到来。”
当然就诗歌在现在社会中的作用而言,诗歌不是奢侈品,更不是快消品。它不是被人供奉的,也不是被人拿来消遣的,而是用来品读的。是实实在在的,触之可及的。
如果将这种文学艺术形式作比喻的话,诗歌更像周敦颐笔下的‘莲花’,‘中通外直,不蔓不枝,香远益清,亭亭净植,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而且,文学的最大特点就在于传播,所以有的人,为了更快的传播去做一些‘哗众取宠’的作品。
而且在关于诗歌的传播性上,诗歌作为真实的自我表达,是无法做到‘哗众取宠’,但也不能说诗歌永远就是小众群体。因为诗歌的空间是无限的,它给我们的想象空间也是无限的。如果我们一直坚持下去,而且能够找到与读者契合的点,诗歌是能够成为广大读者喜爱的文学形式。因为诗歌所表述的是真实的‘自我’,这种真实我们真的能够触摸到。
文学艺术都是相通的,其他的文学艺术形式都能够找到诗歌的元素,诗歌在人的生命中占有的位置是非常特殊的。在我们最艰难的时候,是诗歌给了我们力量,那时候我们会告诉自己,一切都会过去的。当我们的生活几乎是停滞的时候,它让我们看到了希望。
作为我们这样的普通人,生活赋予我们的.更多的是辛苦的劳动,而不是享受。因为更多的时候我们没有享受生活的时间和金钱,但是在诗歌里面,我们享受到了,生活的美好和生命的可贵。而且能够让我们怀着对生活的赞美和对生命的尊重,面对现实的一切。我想生活终究是美的。
而诗歌的创作是不会停止的,而且也没有停止过。所以中国的诗歌才有了灿烂辉煌和传承,但是创作的过程是漫长的它需要许多人像苦行曾一样甘于奉献而且习惯孤独,但是我们希望热爱诗歌的人决不能像苦行僧一样,而是从中找到享受,或许滋养,让人生更加丰富多彩。
【触之可及的诗人干高三作文】
关于诗人郑愁予的《雨说》作品读后感
《雨说读后感》
《雨说读后感》(一)
万物的欢笑,是一阙充满快乐气氛的“春雨交响曲”乐章。
春之声
等待着,等待着,等待久了的四月到来了。树叶开始闪出黄青,花苞轻轻地在风中摆动,似乎还带着一种冬天的昏黄。田圃里冷冻的种子还带着晶莹的露珠,枯黄的小草带着丝丝懒惰埋在土堆里,却没有什么将它呼唤醒来。浅浅的鱼塘里没有丝毫生气,好像那些鱼儿都躲在温暖的河底。只听得“哗哗”的微小的声音,溪水缓缓带动着生的气息。只有我的到来,才会有一种春天才能听到的沙沙声。
春之舞
此时,我睁着惺忪的双眼来到这片大地。轻轻地,我飘到树叶上,清洗着累积的灰尘。每一棵树仿佛都睁开特别明亮的眼睛,树枝的手臂也顿时柔软了,而那萌发的叶子,简直就起伏着一层绿茵茵的波浪。我将小草从沙软的土地里叫出来,它们摆动着细嫩的叶子,有一种刚苏醒的懵懂。水珠子从花苞里滴下来,比少女的眼泪还娇媚。鱼儿在水中跳跃,时而跃出水面,轻吻着我娇嫩的肌肤。半空中似乎总挂着透明的水雾的丝帘。这时,整个大地是美丽的。
我欢快地跑着,跳着。打在孩子们的脸上,滋润着红扑扑的小脸。他们在笑,放肆地笑着,我追随者他们的笑,为笑而笑。
春之祭
我心满意足地看着孩子们的笑,听着他们的声。抬头看了天空最后一眼,带着满心的祝福,砸向地面。我,雨珠,为笑而生,亦为笑而死。
春雨,留给人们一个洗去尘埃和浮华的重生的大地,却带着已完的使命安息在万物的.欢笑中……
《雨说读后感》(二)
“嘀嘀嘀,嘀嘀嘀……”小闹表吵着嚷着,把我从睡梦中拉了出来。一看时间 ,七点半了。咦,天空暗暗的,仿佛刚哭过。我揉揉惺忪的眼睛,心想,怎么回事?平时五六点天就亮了,莫非今天……要下雨?果真,我下楼时,天已经下起了毛毛细雨。
我走近窗户,细细的看,那犹如牛毛的细雨,在空中飞舞着,交织着。雨越下越大,那乌黑的云儿也越压越低。哦,是不是淘气的云娃娃惹怒了天爸爸,挨了一顿打和骂,苦着脸在哭呢?
乌云在整垛整垛的堆积,像一大块厚厚的铁板,渐渐的往地上沉。紧接着,“轰隆隆”的滚雷似断裂了擎天柱,倾盆大雨从天而降。不会是调皮的小星星划破了银河的口子,把天上的水都倾泻到地上了吧?
地上,积水被雨“劈里啪啦”的抽打着,鼓起了一个个小水泡,溅飞了一朵朵水花,留下了一圈圈小圆晕,转眼就消失了。
马路上,一辆辆湿淋淋的汽车似小船,在雨水 中穿梭。红绿灯就像是一位警察,在不知疲倦的指挥着交通,保证着马路上的安全。
大雨伴随着“隆隆”的雷声,变小了。慢慢地,雨住了。
雨水刷净了树叶,洗亮了花草,也冲走了夏天的闷热。敞开窗户,一阵清凉的风带着一股雨后的泥土香味,扑面而来。我发现,雨后的云好白,天空好明朗。
《雨说读后感》(三)
《雨说》是诗人郑愁予借春雨的拟人化形象,对生活在中国大地上的儿童充满“爱心”的倾诉,是诗人心灵唱出的一曲动人心弦的爱之歌。全诗以雨为中心意象,开阖发展,形成从展示(第一节)到发展(第二至第七节)到概括(第八节)的充满快乐气氛的“春雨交响曲”。在诗人笔下,“雨”和其他事物都被赋予生命的灵性,成为一种十分美好、神奇、有情有义的存在,使人觉得亲切可爱、活泼欢快、充满情趣。
这首诗清新明丽,节奏欢快,融典雅的词句与活泼的口语于一体,适合于朗诵。教读课文,要学生诵读,以切合的语气和语调,地“雨”的形象。学习的是学生把握诗中的关键语句,体会诗歌拟人化的艺术手法,“雨”的形象的象征意味教学中运用评析欣赏法,激活学生的形象思维,(.)情境,把握诗的内涵和特点。活动探究内容可渗透单元性学习“雨的诉说”,以学生的心灵感悟,体验大的韵味。
“雨”说她来了;她是温柔亲切的爱的使者;她,静悄悄地走来,孩子们不要拒绝她的来到;她,遥远的地方;她曾在幸运的笑中长大。“雨”说她来了,就回去,当孩子们学会了自由地笑,她快乐地安息。话了的长者们让儿童们能够无忧无虑、健康幸福的长大,愿意的努力、付出的代价。
【关于诗人郑愁予的《雨说》作品读后感】
回唐朝看一位诗人优秀作文
长安,一个古老的名字,一段历史,一段辉煌,一段不能遗忘的过去。面对它,却往往在凝思之中,不知不觉地将自己幻化成王维,李白,或渭城,或阳关,或是在清晨的烟雨中,饮酒或与人对饮。
坐在车上,看着两边倒退的风景,不知怎的,却无心欣赏,看着路边热闹的人群,听着他们的欢声笑语,在我而言,却凭空产生了微微的凄凉。还没回过神,泪水顺着脸滑落下来,如此滚烫,却又如此冰冷。我干警别过脸去,擦干了泪珠。
渭城近了,我的思绪却越飞越远,飞回了千年前的某个早晨,某个和我一样流着泪的人。
雨早已停了,路上的尘埃也被洗刷的一干二净,也许,同时被洗刷掉的,还有昨日的忧伤。这时,该是唱着歌出门务农的时候了。可远离集市的客舍旁,一座亭子里,却坐着两个人,应该说,是两个即将别离的人。
王摩诘举起了酒杯,面向着对面的人。他的眼里有着像珍珠一样晶莹的泪花,元二流着泪一饮而尽,放下酒杯,轻道一声:“珍重”,然后就那样毅然的.走出了小亭,走出了城门,走出了阳关。
他却没有回头。
摩诘无法忍受那种痛,那种来自内心的刺痛,他的泪水霎时夺眶而出,杯中无酒,泪珠却将它填满了。他望着那愈见缩小的身影,什么也没有说,只是用眼光目送着。他明白,这已经足够了,愿我的朋友能够一路平安的到达吧。
那孤单的身影越来越远,渐渐消失了,摩诘知道,出了阳关,就是一望无际的沙漠了,什么时候能再见呢?也许是一年,也许,会使很多年,他自己也不知道,只是这一路上,有谁能为你相伴呢?摩诘倒上最后一杯酒,却没有喝,而是向着朋友离去的方向撒了出去,算是敬朋友最后一杯吧,出了阳关就没有人能陪伴你同行了。
对着远方空旷的沙漠,摩诘泪如雨下,他抬头仰天,那首《渭城曲》就这样念了出来:
渭城朝雨浥轻尘,客舍青青柳色新。劝君更尽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
一杯杯的苦酒,竟化成了和李杜迥然相异的狂放,那带了些微哭腔的低吟,竟仿佛穿越了时空,穿越了茫茫的沙漠,穿越了迷蒙的烟雨,化成浓浓的思念,飞到远方人的身边,飞到那遥远的安西。就这样飞越了时间,飞跃了千年,一直连传到了今天。
这是怎样的一种情谊,又是怎样的一个摩诘呢?是“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的孤单,还是那不亚于李白的狂醉,不逊色于杜工部的忧思?也许,我无从可知,也许,我本就该不知,也许,我只能去问那被岁月磨砺过的沧桑和无奈了。( )
透过窗,我所看见的,只是被都市文明所遗弃的角落罢了,我很难想象,很难想象千年前那个遥远而强大的国度,又怎能去想象,那些诗意的泼墨山水呢?
逝者如斯,而烟雨中的渭城却留着了遥远的别离,和在时间的流逝中变得古老的年代。
蒙蒙烟雨又下了起来,下的那样无声无息,风有泪的气味,泪有酒的气味,我望着窗外,竟仿佛能看见那个落泪的身影倏的滑进那片烟雨,滑进迷蒙的别离,从古至今,由远而近,招招手,惜别古人,惜别那诗意的陈年旧事。是谁在饮樽独酌,迎风轻狂?
我似乎回到了唐朝,见到了那个狂乱的身影,见到了那场平凡的别离,听见了渭城早晨的烟雨,是那样平平仄仄,真真切切。
【回唐朝看一位诗人优秀作文】
积极行动的浪漫主义诗人作文
他生于贵族之家,却从未得到过家庭的温暖和关爱;他英俊、潇洒,向往真实美好的爱情,却一生都放浪形骸,独受婚恋带来的不幸和痛楚;他是统治阶级的一员,却始终站在民众的一边,为民主和自由而大声呼喊;他被自己的祖国放逐,却却赢得了全世界人民的敬仰和喜爱;他是以诗为武器的战士,又是作为诗人的将军;他以自己的热血和生命实现了自己的理想;他的生命如流星般迅急,却迸发出耀眼的光芒,他以自己的坦荡、无私的胸怀照亮了几个时代……他,就拜伦。
还记得拜伦家族的那句格言吗?“信赖拜伦”也一直鼓励拜伦。从纽斯台德的那个跛脚忧郁的少年到哈罗公学、剑桥大学放荡不焉的风流浪子,从受人攻击被迫离开祖国浪迹天涯的游子,到深受希腊人民敬重的英雄。拜伦的一生极具传奇色彩。这就是可爱、可恨、可亲、可怨、可信、可叹、可尊、可敬的拜伦。
寻找吧——不需怎样寻找就能发现——
一个战士的.坟墓,对你最合宜;
然后四面看看,选择你的土地,
于是你就永远安息
——拜伦
我不太懂拜伦的诗,他总是那么的伤感,也许是因为他的一生充满着不如意。他生命完美和缺失似乎都有更深的含义。一位古人先哲说过:喜欢孤独的人,不是神明就是野兽。可拜伦似乎处于这两者之间……
他的一些梦想总是破灭,也就造成了他独特的性格。还记得那首共6章,6000多行,被歌德称之为“绝顶的天才之作”的《堂璜》吗?我想历史是最有见证的。在00年后,人们还是热忠于他的诗,都被他悲惨的一生所感动……
让我们也感受一下拜伦他独特的诗:
但自由啊,你的旗帜虽破而仍飘扬天空,
招展着,就像雷雨似的迎接狂风;
你的号角虽已中断,余音渐渐低沉,
依然是暴风最嘹亮的声音。
你的树木失去了花朵,树干遍体鳞伤
受了斧钺的摧残,似乎没有多大的希望,
但树浆保存着,而且种籽已深深入土,
甚至已传播到北国的土地上,
【积极行动的浪漫主义诗人作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