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平的秋,像一层薄纱笼住天空,将天色染成温润的淡灰。风掠过天安门广场,拂得路边的树沙沙作响,枯黄的树叶从枝头挣脱,打着旋儿轻轻贴在栏杆上,添了抹静默的温柔。远处胡同里飘来几声鸟鸣,在阴天里漾开几分情趣。
踏上宽阔的石阶,目光仿佛望不到尽头。旁侧的人民英雄纪念碑如军人般挺立,"人民英雄永垂不朽"八个大字深深刻在碑身,静静诉说着革命先烈的英勇过往。碑前,孙中山先生的画像静静矗立,他身着中山装,目光温和而坚定,望向往来人群,似在见证这片土地的安宁。广场中央的国庆大花篮更添生机,金黄的向日葵朝着天光,红柿子缀满枝桠,紫色藤萝垂落如瀑,蜜蜂在花瓣间流连,秋风里混着淡淡的花香。广场上空的五星红旗,即便在阴天下仍透着鲜亮的红,像一团流动的火焰,在铅灰色的天幕上划出灼热的弧线。北侧的天安门城楼在云层下更显厚重:汉白玉底座托着朱红墙体,六十根圆柱顶天立地,鎏金琉璃瓦泛着温润光泽,檐角的瑞兽静静伫立。正中的毛泽东画像清晰明亮,眼含笑意,望向远方。
望着眼前的景象,前阵子阅兵的场景不禁浮现在脑海:士兵们斗志昂扬,喊着整齐的口号,迈着铿锵有力的步伐经过天安门。每一个精准到位的动作背后,是无数日夜的磨砺,是不知湿透多少回的衣衫。
人群中,一位被儿女搀扶的老人吸引了我的目光。他手里攥着旧布包,走到毛主席画像前便停下脚步,抬头凝望了许久,眼眶渐渐染上猩红,浑浊的眼里盛满泪水。老人用衣袖拭去泪痕,慢慢抬起右手轻轻挥动,画像中的毛主席微笑着,仿佛在温柔回应。"这辈子能来北京看一次天安门,也算此生无憾了。"一声轻叹随风飘散。
风又起,黄叶纷飞。我忽然懂得,北平的秋,藏的正是这样一份深情。一片落叶,是一个故事;一份凝望,是一段岁月。这秋日的静美,因无声的热望,而有了沉甸甸的分量。
站在离家不远的石阶上,望着淡灰的天笼罩的远方,虽还是有几点白色,但仍能强烈的感受到蓬勃的生机。每一棵树,每一株苗,每一朵花,每一颗种子都积蓄着力量——只有这样,才能迎接春的来到,才能成长。
一夜春雨,如丝织,侧耳倾听,“滴” “答”竟只有雨滴从屋檐滑落的声音,没有嘈杂的雨声,似是雨怕惊动了熟睡的万物,偷偷从云里落下,滋润土地。
日上竿头,忽见窗外白已不见,依稀有几点绿色,点缀在枝头;一抹黄色若隐若现,哟,原来是迎春花呀,她婀娜多姿地站在瓦上,迎接着第一缕阳光。
苍柏那原本黑褐色的、干枯的纸条变得强壮而有力,似乎还添了一丝绿色。柳树,带着淡淡的紫烟,此时仿佛摇曳在春光里,轻抚着那缓缓流动的河。
往园中一瞧,真热闹!看啊,晨雾朦胧,碧瓦晶莹,墙角处,芍药含情脉脉,带雨带泪,蔷薇静卧枝蔓,十分妩媚,这不正是“有情芍药含春泪,无力蔷薇卧晓枝”吗?信步走过羊肠小路,一朵虞美人撞入手心——那是一种凄凉的美。薄薄的花瓣质薄如绫,鲜红的花冠似朵朵红云片片彩绸,虽无风亦自摇,风动时更是飘然欲飞,但是想起“可怜血染原头草,直至如今舞不停”便觉其异常猩红。我忙松开手,朝别处奔去,瞧见在一棵白杨旁,有一丛娇艳的、桃红的花骨朵儿,凑近头一瞧,青的、半开的、含苞欲放的是千姿百态,令人目不暇接,金黄的蕊颤着,十分可爱,令人心头一动,这不是“桃花春色暖先开,明媚谁人不看来”中的桃花嘛!
往下看,梨树,杏树,松树,海棠,含笑,山茶,白的似雪,粉的像霞,灿烂多姿,美不胜收,迎鼻,是分别已久的青草芳香,闭了眼,仿佛置身于世外桃源,此时,燕儿一定在刷洗自己的羽毛,湖面泛起了层层涟漪……
春,沁凉润透,“天街小雨润如酥,草色遥看近却无。”
春,酒里飘香,“借问酒家何处有,牧童遥指杏花村。”
春,魂牵梦绕,“春归何处?寂寞无行路。若有人知春去处,唤取归来同住。”
嫩黄新叶点桃红,春的画卷徐徐展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