假期里,我终于踏上了湄洲岛。清晨的渡轮劈开薄雾,远处的海岛裹着淡蓝的水汽,红瓦屋顶沿着海岸线蜿蜒,像给大海镶了道温暖的边。刚下船,咸腥的海风就扑了过来,混着阳光晒过的海草味,瞬间吹散了旅途的疲惫。
沿着环岛路慢慢走,左侧的大海一眼望不到头。浪花卷着白色的泡沫,一次次漫上沙滩,又轻轻退去,留下细碎的贝壳和湿漉漉的沙纹,踩上去软乎乎的。右侧是错落的渔村,石墙被海风拂得有些斑驳,墙上挂着的渔网在风里轻轻晃,偶尔能听见渔民们带着方言的交谈,满是生活的烟火气。
走到妈祖祖庙时,心一下子静了下来。朱红色的庙宇藏在绿树间,石阶两旁的香火袅袅升起,檐角的铜铃被风吹得“叮铃”响,清脆又悠远。顺着石阶往上走,远远就看见妈祖雕像——她衣袂飘飘,目光温柔地望向远方的大海,仿佛在守护着每一艘出海的渔船。殿里的人们都轻声细语,有的双手合十祈福,有的静静凝视着雕像,那份虔诚让我也忍不住放慢了脚步,感受着这份跨越千年的信仰力量。
午后的时光,我泡在了黄金沙滩。脱了鞋踩在沙子上,暖融融的触感从脚底传到心里。不远处,弟弟、妹妹们提着小桶追着浪花跑,笑声被风吹得很远;几位老人坐在礁石上垂钓,鱼竿轻轻架着,偶尔和身边人聊两句,慢悠悠的样子让人忘了时间。我找了块干净的地方躺下,看天上的云被风揉成各种形状,听海浪拍岸的声音一遍遍重复,那一刻,所有的烦心事都好像被海风卷走了,只剩下满心的轻松。
傍晚的湄洲岛格外美。夕阳把海面染成了金红色,波光粼粼的像撒了一地碎金。渔船披着霞光慢慢归港,船桨划开海面,留下一道道淡淡的水痕。渔歌的声音在暮色里飘过来,带着几分悠扬。我坐在码头的石阶上,看着最后一缕阳光沉入海平面,远处的灯塔渐渐亮起微光,像黑夜里的星星,温柔地指引着方向。
离岛的时候,我忍不住回头望了好几次。湄洲岛慢慢缩成海面上的一抹剪影,可海风的味道、妈祖庙的铜铃声、沙滩上的笑声,却都留在了记忆里。这趟假期旅行,不只是看了一场海,更是遇见了一份温柔的信仰,一份慢下来的美好——而这些,都成了我心里最珍贵的假期礼物。
“嘟……嘟……”随着高亢的汽笛鸣声,渡轮渐渐离开了河的南岸。开船的叔叔很理解我们初来黄河时的好奇心,因此他把渡轮开得很慢很稳。
渡轮缓缓地向前进,我趴在船舷上,凝视着水面。早晨的河面是平静的,只有小小的波纹。这些小水波排成队向我跑来,我伸出手臂去迎接它们,只可惜,就在它们快要跑到我的脚下时,忽被船头挡住,于是它们只好在我面前绽开几朵黄色小浪花后便转身走了。我有些失望,不过,接着远方又跑过来整齐的一排。我惊奇地发现,这次小水波的服装颜色变了,不知是谁在它们黄色的衣服上增添了光彩。我不禁抬头,想寻找为水波披金的那一位。
这时候,一幅壮丽的景色展现在我的眼前。东方不远的河面上,浮现出一个红红的大火球。“啊,是太阳!”我想起电影中的镜头:一轮红日从水面上冉冉升起,朝霞四射,金光万道……真没想到,今天能在这里亲眼目睹“黄河日出”这雄伟壮丽的景色。只见天上的红日与映进河中的金光交相辉映,宽宽的河面上泛起了鱼鳞般闪闪的水波。这水波自远而近形成三角形,看上去就像金色托盘上放着一个鲜红鲜红的苹果。
“啊,多美呀!”我不禁惊奇地赞叹着……
一天的时光不知不觉过去了。当船从北岸返回的时候,我站在甲板上,欣赏着周围的景色。
往东看,雄伟的黄河大桥横跨河面,犹如钢铁长虹,可谓“一桥飞架南北,天堑变通途”;向西望,滔滔河水一泻千里,势不可挡,正如唐代诗人李白所描写的:“君不见黄河之水天上来,奔流到海不复回。”
北岸上的一切都渐渐小了,模糊了;南岸的轮廓越来越清晰了。渡轮靠上了南岸,我和同学们一起登上黄河大堤。这时,晚霞染红了半边天,远望河水,它就像一条宽宽的金黄带子,奔腾不息。
啊!黄河,你是中华民族的摇篮,你那勇敢、朴实、粗犷、豪放的性格,不正是中华民族高尚品质的象征吗?!
我高声赞美黄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