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的文化可谓博大精深,源远流长。主张“诗”“书”“礼”“易”样样精通,就是这种文化思想,铸就了中国无数文人雅士。他们个个称得上“学富五车”“才高八斗”。从此,他们就成了后人学习的模范,同时也为我们灌输了一种思想,只有像古人那样泛读诗书,达到博古通今的境界,才能获得成功,实现自己的理想。
这就是中国古人获得成功的途径,也是唯一被认可的途径。虽然这种途径创造出了不少成功人士,但是更多的人才被这种思想所掩埋,最终一事无成。他们也许并不喜欢这种方式,他们追求的是某种兴趣,而这种兴趣包括任何事物。但不能得以发展,被磨灭了。也许有人认为兴趣只是一个耽误学业的东西,应该抛弃自己的兴趣,全身心地投入到学业中。但是,事实证明兴趣也是可以造就一个成功人士。
世界著名生物学家达尔文就是一个例子。他从小热爱自然,经常在森林中研究动植物,达到了一种痴迷的境界,正是这种兴趣成就了他。他发现了生物的进化规律,他的著作《进化论》更是广为流传。音乐家贝多芬也是这样一个人,他从小就痴迷于音乐,他对音乐的理解力也是别人望尘莫及的。他凭借着对音乐的不断追求,达到了音乐的顶峰。这就是兴趣的力量。他们并没有多高的学识,但是他们在自己所热爱的领域,创造了一个又一个辉煌。
美国之所以发达,我认为其中就有对人才培养方式上的原因。在美国,人们注重对个人兴趣的培养。你可以不用去学习那些繁重的课程。如果你喜欢打篮球,你可以进NBA;喜欢玩电子游戏,你可以开发游戏软件;喜欢美食,你可以去当美食家……正因为如此,美国各个领域都有自己的人才,并且各个领域都处在世界尖端。
俗话说“强扭的瓜不甜”。如果一个人被迫在某个领域工作,那么这个人很可能不会有大的成果。反之,如果一个人在自己感兴趣的领域工作,那么他的热情是无限的,他会把所有的精力投身于此,并且甘愿献出自己的一切,就有可能创造出很大的成就。
正所谓条条大路通罗马,要想获得成功,有很多途径。今天的社会需要各种各样的人才,我们要培养自己的兴趣,研究自己感兴趣的事物,不要被“玩物丧志”的陈旧思想所束缚,要冲破旧思想的瓶颈,证明自己,证明玩物不会丧志。
磨喝乐是旧时民间七夕节的儿童玩物,即小泥偶,其形象多为传荷叶半臂衣裙,手持荷叶。每年七月七日,在开封的“潘楼街东宋门外瓦子、州西梁门外瓦子、北门外、南朱雀门外街及马行街内,皆卖磨喝乐,乃小塑土偶耳”。其实宋朝稍晚以后的磨喝乐,已不再是小土偶了,相反的,越作越精致。磨喝乐的大小、姿态不一,最大的高至三尺,与真的小孩于相上下。制作的材料则有以象牙雕镂或用龙延佛手香雕成的,磨喝乐的装扮,更是极尽精巧之能事,有以彩绘木雕为栏座,或用红砂碧笼当罩子,手中所持的玩具也多以金玉宝石来装饰,一对磨喝乐的造价往往高达数千钱。
大概是遗传因素的关系吧,我身上的艺术细胞好像比别人多了点。习字、集邮、下棋、打球,真可谓无所不爱,无所不玩,为此,我母亲总是用“玩物丧志”之类的话劝止我。
玩物的确可以丧志。纵观历史不乏其人,有的人不仅丧志,甚至葬送了一代江山。写得一手好字画的宋徽宗赵估,由于迷恋花草鸟兽,琴棋书画,而不修政事,荒废朝纲,以至于朝廷中奸仅当道,忠臣遭害,结果自己也落了个“靖康之耻”,客死他乡。南唐李后主也一样,沉腼于安逸享乐之中,玩得江山易姓,自己沦为阶下囚,只能面对着“一江春水”空发“几多愁”的感叹。历史上如此,现在也如此。有些人天赋不差,能力也强,但一味玩物,放纵自己,贻误了工作学习,一生便无所事事。更有甚者染上了赌博的恶习而被其吞噬毁灭或沉酒于有害的书刊而堕入耻辱的泥潭。
但是,玩物必定丧志吗?辩证唯物主义告诉我们:矛盾着的双方,依据一定的条件,会向自己相反的方向转化。难道“丧志”就不能在一定的条件下转化为“长志”吗?
答案是肯定的。著名作家老舍以“爱花”而闻名遐尔,养花不仅丰富了他的生活,调节了他的神经,还促进了他的写作。发明大王爱迪生从小就喜欢摆弄各种小玩意儿,他读书表现不佳,上学后不久就退了学,这难道是因为他玩物丧志吗?当然不是。爱迪生是不满学校呆板的教育,正是“玩物”使他确立了以后的奋斗目标,使他广泛地涉足于各项知识领域,为他成为电影、电灯泡、干电池等众多新生事物的发明者打下了坚实的基础,从而成为了赫赫有名的发明大王。
现在的学生中不乏有多才多艺的人,“小爱迪生”、“小达尔文”就在我们中国。我有个老同学,从小酷爱昆虫,课余时间最喜欢捉小虫子进行观察。现在,他制作的昆虫标本多次到市内展览,受到专家的好评,他本人也成为市青少年昆虫爱好者协会的骨于。学习帮助了“玩物”,玩物促进了学习,这样的玩物不是长志吗?
要使玩物长志,不仅要扬善抑恶,还要注意玩的尺度。万事万物都有个“度”,即使是有益的“玩物”,也要注意不能过“度”。一旦玩物过了“度”,势必会影响到我们正常的工作学习,怎么谈得上“玩物长志”呢!青年人的精力毕竟是有限的,更何况我们的主要任务是学习,我们肩负的是历史的重任,民族的希望,我们只有处理好“玩物”的“度”,通过玩物来促进我们的学习,那才能达到长志的目的。
可为什么有的人玩物能丧志。而有的人玩物却能长志呢?关键在于玩物者对人生看法的不同。玩物丧志者多是放纵自己的人,认为“人生在世,吃玩两字”,被这种思想支配的人,必定过于玩物而导致丧志;而有着崇高人生观的人则必定把玩物看做是对工作学习的帮助,这样就会玩得有益、有度。可见树立正确崇高的人生观是二者相互转化的条件。
明白了这一点,便可在玩物中长志,陶冶情操,增长才干。努力使自己成为有用之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