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小学作文 初中作文 高中作文 话题作文 节日作文 写人作文 动物作文 作文体载 作文素材 作文技巧
50字 | 100字 | 150字 | 200字 | 250字 | 300字 | 350字 | 400字 | 450字 | 500字 | 550字 | 600字 | 650字 | 700字 | 750字 | 800字 | 850字 | 900字 | 更多

“ 李贺 ”有关的作文

来源:文题网 时间:2024-04-29 07:52:36
  • 《《休洗红》李贺原文和翻译》
  • 休洗红

    李贺 〔唐代〕

    休洗红,洗多红色浅。

    卿卿骋少年,昨日殷桥见。

    封侯早归来,莫作弦上箭。

    【必考名句】

    封侯早归来,莫作弦上箭。

    【译文】

    不要洗红衣啊,一洗再洗,红色会变浅。

    亲爱的人儿骑上马,放辔驰骋要趁少年;昨日送你出征,与你相别在桥畔。

    封侯之日早早归来,不要作那弦上的箭!

    【注释】

    休洗红:乐府古题。乐府古辞有《休洗红》二首。

    卿卿:男女的爱称。这里用来称呼所爱恋的男子。

    骋少年:放荡不羁的青年。骋,矜夸。

    殷桥:桥因洗红而赤。

    弦上箭:比喻一去不复返。

    【赏析】

    此诗是李贺告别妻子时所作

    此诗纯是民歌体的一首诗,题目即由乐府古辞《休洗红二首》而来,而且从音调、字句上都仿拟《休洗红二首》的第一首(休洗红,洗多红色淡。不惜故缝衣,记得初按茜。人寿百年能几何?后来新妇今为婆。),承用其岁月易逝、红颜易老之义而以“休洗红”起兴,转而以少妇送别的口吻,最后以喻作结,嘱咐恋人功成名就后早日归来,不要一去不返,久负芳容,语浅而情深。

    “休洗红,洗多红色浅。”红纱绢洗得次数太多,难免褪色;红颜相思太久,自然憔悴。此处用比兴的手法说明岁月消磨,红颜易老,要珍惜青春时光。

    “封侯早归来,莫作弦上箭”以女子口吻写其送别之际嘱托男子功成名就后及时归来,不要如离弦之箭一去不返,使自己独守空闺,坐愁红颜老。这两句纯属生气灌注的活泼口语,语意浅近如话,比喻新颖贴切,晓畅自然,通俗易懂。

    全诗使用了比兴手法,节奏明快,言短情长,语重心长,在叮嘱的话语中,既有嘱托,更有深切的期盼,深深地揭示出少女对情人深切的爱情,感情纯真,极富意趣。但全篇都是女郎送别的口气,虽然想象丰富,具有一定的独创性,但摹拟仿制的痕迹也还是比较明显的。

    【作者】

    李贺(约公元790年-约817年),字长吉,汉族,唐代河南福昌(今河南洛阳宜阳县)人,家居福昌昌谷,后世称李昌谷,是唐宗室郑王李亮后裔。有“诗鬼”之称,是与“诗圣”杜甫、“诗仙”李白、“诗佛”王维相齐名的唐代著名诗人。著有《昌谷集》。李贺是中唐的浪漫主义诗人,与李白、李商隐称为唐代三李。有“‘太白仙才,长吉鬼才’之说。李贺是继屈原、李白之后,中国文学史上又一位颇享盛誉的浪漫主义诗人。李贺长期的抑郁感伤,焦思苦吟的生活方式,元和八年(813年)因病辞去奉礼郎回昌谷,27岁英年早逝。

  • 《报君黄金台上意,提携玉龙为君死 李贺《雁门太守行》全诗翻译》
  • 报君黄金台上意,提携玉龙为君死

    译文:为了报答国君招用贤才的诚意,手挥舞着利剑甘愿为国血战到死!

    出自 李贺《雁门太守行》

    雁门太守行⑴

    黑云压城城欲摧⑵,甲光向日金鳞开⑶。

    角声满天秋色里⑷,塞上燕脂凝夜紫⑸。

    半卷红旗临易水⑹,霜重鼓寒声不起⑺。

    报君黄金台上意⑻,提携玉龙为君死⑼。

    注释:

    ⑴雁门太守行:古乐府曲调名。雁门,郡名,位于山西代县。

    ⑵摧:毁坏。这句形容敌军兵临城下的紧张气氛和临危形势。

    ⑶甲光:铠甲迎着月亮闪出的光。甲,指铠甲,战衣。向日:迎着太阳。亦有版本写作“向月”。向:向着,对着。金鳞开:(铠甲)像金色的鱼鳞一样闪闪发光。金:像金子一样的颜色和光泽。开:打开,铺开。

    ⑷角:古代军中一种吹奏乐器,多用兽角制成,也是古代军中的号角。

    ⑸塞上燕脂凝夜紫:长城附近多紫色泥土。燕脂,即胭脂,深红色。这里写夕晖掩映下,塞土有如燕脂凝成,紫色更显得浓艳。塞上:亦有版本写作“塞土”。燕脂:调脂饰女面,产于燕地,故曰燕脂,一种红色化妆品。这里指暮色中塞上泥土有如胭脂凝成。据说长城附近多半是紫色泥土。一作“胭脂”。

    ⑹临:逼近,到,临近。易水:河名,大清河上源支流,源出今河北省易县,向东南流入大清河。战国时荆轲前往刺秦王,燕太子丹及众人送至易水边,荆轲慷慨而歌:“风萧萧兮易水寒,壮士一去兮不复还!”

    ⑺霜重鼓寒:天寒霜降,战鼓声沉闷而不响亮。声不起:形容鼓声低沉;不高扬。此句一作“霜重鼓声寒不起”。

    ⑻报:报答。黄金台:故址在今河北省易县东南,相传战国燕昭王所筑,置千金于台上,以招聘人才、招揽隐士。意:任,重用。

    ⑼玉龙:宝剑的代称。君:君王。

    译文:

    黑云压城头,城墙像要塌陷一样;盔甲映着日光,金鳞似的闪亮。

    号角的声音在秋色里响彻天空,战场之上遍染鲜血,在夜色中凝成紫色。

    寒风半卷着红旗,轻骑驰向易水;天寒霜凝重,战鼓声低沉不起。

    为了报答国君招用贤才的诚意,手挥舞着利剑甘愿为国血战到死!

    赏析:

    此诗当作于公元814年(唐宪宗元和九年)。当年唐宪宗以张煦为节度使,领兵前往征讨雁门郡之乱(振武军之乱),李贺即兴赋诗鼓舞士气,作成了这首《雁门太守行》。

    中国古代散文学会常务理事朱世英则从有关《雁门太守行》这首诗的一些传说和材料记载推测,认为此诗可能是写平定藩镇叛乱的战争。李贺生活的时代藩镇叛乱此伏彼起,发生过重大的战争。如史载,公元809年(元和四年),王承宗的叛军攻打易州和定州,国将领李光颜曾率兵驰救。公元814年(元和九年),他身先士卒,突出、冲击吴元济叛军的包围,杀得敌人人仰马翻,狼狈逃窜。

    “雁门太守行”系乐府旧题。此诗共八句,前四句写日落前的情景。首句既是写景,也是写事,成功地渲染了敌军兵临城下的紧张气氛和危急形势。“黑云压城城欲摧”,一个“压”字,把敌军人马众多,来势凶猛,以及交战双方力量悬殊、守军将士处境艰难等等,淋漓尽致地揭示出来。次句写城内的守军,以与城外的敌军相对比,忽然,风云变幻,一缕日光从云缝里透射下来,映照在守城将士的甲衣上,只见金光闪闪,耀人眼目。此刻他们正披坚执锐,严阵以待。这里借日光来显示守军的阵营和士气,情景相生,奇妙无比。据说王安石曾批评这句说:“方黑云压城,岂有向日之甲光?”杨慎声称自己确乎见到此类景象,指责王安石说:“宋老头巾不知诗。”(《升庵诗话》)其实艺术的真实和生活的真实不能等同起来,敌军围城,未必有黑云出现;守军列阵,也未必就有日光前来映照助威,诗中的黑云和日光,是诗人用来造境造意的手段。三、四句分别从听觉和视觉两方面铺写阴寒惨切的战地气氛。时值深秋,万木摇落,在一片死寂之中,那角声呜呜咽咽地鸣响起来。显然,一场惊心动魄的战斗正在进行。“角声满地”,勾画出战争的规模。敌军依仗人多势众,鼓噪而前,步步紧逼。守军并不因势孤力弱而怯阵,在号角声的鼓舞下,他们士气高昂,奋力反击。战斗从白昼持续到黄昏。诗人没有直接描写车毂交错、短兵相接的激烈场面,只对双方收兵后战场上的景象作了粗略的然而极富表现力的点染:鏖战从白天进行到夜晚,晚霞映照着战场,那大块大块的胭脂般鲜红的血迹,透过夜雾凝结在大地上呈现出一片紫色。这种黯然凝重的氛围,衬托出战地的悲壮场面,暗示攻守双方都有大量伤亡,守城将士依然处于不利的地位,为下面写友军的援救作了必要的铺垫。

    后四句写驰援部队的活动。“半卷红旗临易水”,“半卷”二字含义极为丰富。黑夜行军,偃旗息鼓,为的是“出其不意,攻其不备”:“临易水”既表明交战的地点,又暗示将士们具有“风萧萧兮易水寒,壮士一去兮不复还”那样一种壮怀激烈的豪情。接着描写苦战的场面:驰援部队一迫近敌军的营垒,便击鼓助威,投入战斗。无奈夜寒霜重,连战鼓也擂不响。面对重重困难,将士们毫不气馁。“报君黄金台上意,提携玉龙为君死。”黄金台是战国时燕昭王在易水东南修筑的,传说他曾把大量黄金放在台上,表示不惜以重金招揽天下士。诗人引用这个故事,写出将士们报效朝廷的决心。

    一般说来,写悲壮惨烈的战斗场面不宜使用表现秾艳色彩的词语,而李贺这首诗几乎句句都有鲜明的色彩,其中如金色、胭脂色和紫红色,非但鲜明,而且秾艳,它们和黑色、秋色、玉白色等等交织在一起,构成色彩斑斓的画面。诗人就象一个高明的画家,特别善于着色,以色示物,以色感人,不只勾勒轮廓而已。他写诗,绝少运用白描手法,总是借助想象给事物涂上各种各样新奇浓重的色彩,有效地显示了它们的多层次性。有时为了使画面变得更加鲜明,他还把一些性质不同甚至互相矛盾的事物揉合在一起,让它们并行错出,形成强烈的对比。例如用压城的黑云暗喻敌军气焰嚣张,借向日之甲光显示守城将士雄姿英发,两相比照,色彩鲜明,爱憎分明。李贺的诗篇不只奇诡,亦且妥帖。奇诡而又妥帖,是他诗歌创作的基本特色。这首诗,用秾艳斑驳的色彩描绘悲壮惨烈的战斗场面,可算是奇诡的了;而这种色彩斑斓的奇异画面却准确地表现了特定时间、特定地点的边塞风光和瞬息变幻的战争风云,又显得很妥帖。惟其奇诡,愈觉新颖;惟其妥贴,则倍感真切;奇诡而又妥帖,从而构成浑融蕴藉富有情思的意境。这是李贺创作诗歌的绝招,他的可贵之处,也是他的难学之处。

  • 《买丝绣作平原君下一句 李贺《浩歌》全诗欣赏》
  • 买丝绣作平原君下一句

    买丝绣作平原君,有酒谁浇赵州土。

    出自《浩歌》

    作者:李贺

    买丝绣作平原君全文

    南风吹山作平地,帝谴天吴移海水。

    王母挑千遍红,彭祖巫咸几回死?

    青毛骢马参差钱,娇春扬柳含细烟。

    筝人劝我金屈卮,神血未凝身问谁?

    不须浪饮丁都护,世上英雄本无主。

    买丝绣作平原君,有酒谁浇赵州土。

    漏催水咽玉瞻蜍,卫娘发薄不胜梳。

    羞见秋眉换新绿,二十男儿那刺促。

  • 《大漠沙如雪的下一句 李贺《马诗》全诗欣赏》
  • 大漠沙如的下一句

    大漠沙如雪,燕山月似钩。

    出自《马诗》

    作者:李贺

    大漠沙如雪全文

    大漠沙如雪,燕山月似钩。

    何当金络脑,快走踏清秋。

    译文

    平沙万里,在月光下像铺上一层白皑皑的霜雪。连绵的燕山山岭上,一弯明月当空,如弯钩一般。何时才能受到皇帝赏识,给我这匹骏马佩戴上黄金打造的辔头,让我在秋天的战场上驰骋,立下功劳呢?注释燕山——山名,在现河北省的北部。钩——弯刀,是古代的一种兵器,形似月牙。

    解析

    一、二句展现出一片富于特色的边疆战场景色,乍看是运用赋法:连绵的燕山山岭上,一弯明月当空;平沙万里,在月光下象铺上一层白皑皑的霜雪。这幅战场景色,一般人也许只觉悲凉肃杀,但对于志在报国之士却有异乎寻常的吸引力。

  • 《黑云压城城欲摧下一句 李贺 《雁门太守行》全诗欣赏》
  • 出自唐朝诗人李贺的《雁门太守行》

    黑云压城城欲摧,甲光向日金鳞开。

    角声满天秋色里,塞上燕脂凝夜紫。

    半卷红旗临易水,霜重鼓寒声不起。

    报君黄金台上意,提携玉龙为君死。

    赏析

    《雁门太守行》是乐府旧题,唐人的这类拟古诗,是相对唐代“近体诗”而言的。它有较宽押韵,押i韵,不受太多格律束缚,可以说是古人的一种半自由诗。后称“乐府诗”。多介绍战争场景。

    诗人的语言极力避免平淡而追求峭奇。为了追求奇,他在事物的色彩和情态上着力,用浓辞丽藻大红大绿去表现紧张悲壮的战斗场面,构思新奇,形象丰富。

    一般说来,写悲壮惨烈的战斗场面不宜使用表现浓艳色彩的词语,而李贺这首诗几乎句句都有鲜明的色彩,其中如金色、胭脂色和紫红色,非但鲜明,而且浓艳,它们和黑色、秋色、玉白色等等交织在一起,构成色彩斑斓的画面。诗人就象一个高明的画家,特别善于着色,以色示物,以色感人,不只勾勒轮廓而已。他写诗,绝少运用白描手法,总是借助想象给事物涂上各种各样新奇浓重的色彩,有效地显示了它们的多层次性。

    诗共八句,前四句写日落前的情景。首句既是写景,也是写事,成功地渲染了敌军兵临城下的紧张气氛和危急形势。“黑云压城城欲摧” 一个“压”字,把敌军人马众多,来势凶猛,以及交战双方力量悬殊、守军将士处境艰难等等,淋漓尽致地揭示出来。次句写城内的守军,以与城外的敌军相对比,忽然,风云变幻,一缕日光从云缝里透射下来,映照在守城将士的甲衣上,只见金光闪闪,耀人眼目。此刻他们正披坚执锐,严阵以待。这里借日光来显示守军的阵营和士气,情景相生,奇妙无比。据说王安石曾批评这句说:“方黑云压城,岂有向日之甲光?”杨慎声称自己确乎见到此类景象,指责王安石说:“宋老头巾不知诗。”(《升庵诗话》)其实艺术的真实和生活的真实不能等同起来,敌军围城,未必有黑云出现;守军列阵,也未必就有日光前来映照助威,诗中的黑云和日光,是诗人用来造境造意的手段。三、四句分别从听觉和视觉两方面铺写阴寒惨切的战地气氛。时值深秋,万木摇落,在一片死寂之中,那角声呜呜咽咽地鸣响起来。显然,一场惊心动魄的战斗正在进行。“角声满天”,勾画出战争的规模。敌军依仗人多势众,鼓噪而前,步步紧逼。守军并不因势孤力弱而怯阵,在号角声的鼓舞下,他们士气高昂,奋力反击。战斗从白昼持续到黄昏。诗人没有直接描写车毂交错、短兵相接的激烈场面,只对双方收兵后战场上的景象作了粗略的然而极富表现力的点染:鏖战从白天进行到夜晚,晚霞映照着战场,那大块大块的胭脂般鲜红的血迹,透过夜雾凝结在大地上呈现出一片紫色。这种黯然凝重的氛围,衬托出战地的悲壮场面,暗示攻守双方都有大量伤亡,守城将士依然处于不利的地位,为下面写友军的援救作了必要的铺垫。

    后四句写唐军将士夜袭敌营,以死报效朝廷。“半卷红旗临易水”,“半卷”二字含义极为丰富。黑夜行军,偃旗息鼓,为的是“出其不意,攻其不备”;“临易水”既表明交战的地点,又暗示将士们具有“风萧萧兮易水寒,壮士一去兮不复还”那样一种壮怀激烈的豪情。接着描写苦战的场面:驰援部队一迫近敌军的营垒,便击鼓助威,投入战斗。无奈夜寒霜重,连战鼓也擂不响。面对重重困难,将士们毫不气馁。“报君黄金台上意,提携玉龙为君死。”黄金台是战国时燕昭王在易水东南修筑的,传说他曾把大量黄金放在台上,表示不惜以重金招揽天下士。诗人引用这个故事,写出将士们报效朝廷的决心。

    有时为了使画面变得更加鲜明,他还把一些性质不同甚至互相矛盾的事物揉合在一起,让它们并行错出,形成强烈的对比。例如用压城的黑云暗喻敌军气焰嚣张,借向日之甲光显示守城将士雄姿英发,两相比照,色彩鲜明,憎分明。李贺的诗篇不只奇诡,亦且妥帖。奇诡而又妥帖,是他诗歌创作的基本特色。这首诗,用秾艳斑驳的色彩描绘悲壮惨烈的战斗场面,可算是奇诡的了;而这种色彩斑斓的奇异画面却准确地表现了特定时间、特定地点的边塞风光和瞬息变幻的战争风云,又显得很妥帖。惟其奇诡,愈觉新颖;惟其妥贴,则倍感真切;奇诡而又妥帖,从而构成浑融蕴藉富有情思的意境。这是李贺创作诗歌的绝招,他的可贵之处,也是他的难学之处。

    全诗写了三个画面:一个白天,表现官军戒备森严;一个在黄昏前,表现刻苦练兵;一个在中夜,写官军出其不意地袭击敌人。

    首联写景又写事,渲染兵临城下的紧张气氛和危急形势。后句写守城将士严阵以待,借日光显示守军威武雄壮。

    颔联颈联从听觉和视觉两方面渲染战场的悲壮气氛和战斗的残酷。

    颈联写部队夜袭和浴血奋战的场面。

    尾联引用典故写出将士誓死报效国家的决心

  • 《呕心沥血的故事》
  • 唐朝著名的诗人李贺,七岁就开始写诗做文章,才华横溢。成年后,他一心希望朝廷能重用他,但是,他在政治上从来没有得志过,只好把这苦闷的心情倾注在诗歌的创作上。他每次外出,都让书童背一个袋子,只要一有灵感,想出几句好诗,他就马上记下来,回家后再重新整理、提炼。

    母亲总是心疼地说:“我的儿子已把全部的精力和心血放在写诗上了,真是要把心呕出来才罢休啊!”

  • 《七夕节的诗句,关于七夕的诗句》
  • 七夕——李贺

    别浦今朝暗,罗帷午夜愁。

    鹊辞穿线月,入曝衣楼。

    天上分金镜,人间望玉钩。

    钱塘苏小小,更值一年秋。

    七夕——吴绡

    星光历历汉悠悠,怅望双星独倚楼。

    莫谓人间多别恨,便疑天上有离愁。

    梁清谪去谁相伴,子晋归来合公游。

    惟有月娥应最妒,一轮风露不胜秋。

    七夕——杜牧

    银烛秋光冷画屏,轻罗小扇扑流萤。

    天街夜色凉如水,卧看牵牛织女星。

    七夕——杨朴

    未会牵牛意若何,须邀织女织金梭。

    年年乞与人间巧,不道人间巧已多。

    怨王孙 七夕——朱彝尊

    一水填却双星如约。

    乞巧谁凭。

    诉愁君莫,知道呆女痴牛,肯怜不。

    悠悠岁月辞家者,孤眠且。

    此夕何夕也。

    碧梧小院风细,露槛同凭,昔年曾。

    红娘子——朱彝尊

    袖薄吹香过,发重萦鬟亸。

    压众风流,倾城色笑,趁时梳裹。

    惯新诗咏罢少人知,一篇篇教和。

    别泪看频堕,密约何曾果。

    七夕星河,中秋院落,上元灯火。

    悔当时花月可怜宵,镇相逢闲坐。

    乞巧——林杰

    七夕今宵看碧霄,牵牛织女渡河

    家家乞巧望秋月,穿尽红丝几万条。

    七夕——仇远

    河鼓天孙各老成,无愁可解任秋声。

    痴儿笑月羞眉曲,稚女穿针斗眼明。

    夜半且分瓜果供,天中岂识别离情。

    未能免俗消光景,醉卧西风梦亦清。

    鹊桥仙 七夕——范成大

    双星良夜,耕慵织懒,应被群仙相妒。

    娟娟月姊满眉颦,更无奈、风姨吹雨。

    相逢草,争如休见,重搅别离心绪。

    新欢不抵旧愁多,倒添了、新愁归去。

    七夕——杜审言

    白露含明月,青霞断绛河。天街七襄转,阁道二神过。

    袨服锵环佩,香筵拂绮罗。年年今夜尽,机杼别情多。

    牵牛织女——杜甫

    牵牛出河西,织女处其东。万古永相望,七夕谁见同。

    神光意难候,此事终蒙胧。飒然精灵合,何必秋遂通。

    亭亭新妆立,龙驾具曾空。世人亦为尔,祈请走儿童。

    称家随丰俭,白屋达公宫。膳夫翊堂殿,鸣玉凄房栊。

    曝衣遍天下,曳月扬微风。蛛丝小人态,曲缀瓜果中。

    初筵裛重露,日出甘所终。嗟汝未嫁女,秉心郁忡忡。

    防身动如律,竭力机杼中。虽无姑舅事,敢昧织作功。

    明明君臣契,咫尺或未容。义无弃礼法,恩始夫妇恭。

    小大有佳期,戒之在至公。方圆苟龃龉,丈夫多英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