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小学作文 初中作文 高中作文 话题作文 节日作文 写人作文 动物作文 作文体载 作文素材 作文技巧
50字 | 100字 | 150字 | 200字 | 250字 | 300字 | 350字 | 400字 | 450字 | 500字 | 550字 | 600字 | 650字 | 700字 | 750字 | 800字 | 850字 | 900字 | 更多

“ 离手 ”有关的作文

来源:文题网 时间:2024-04-25 09:20:29
  • 《倾听自然》
  • 不知何时起,手机成了我闲暇时不离手的伙伴,也正是因为手机,我成了名副其实的“低头族”。

    “这周末我们去阳朔旅游,快收拾一下哦。”房间外传来了母亲的声音,我随口答应了她,继续沉浸在我的“信息世界”里。

    第二天早晨,我们出发了。一路上,我只是低头盯着手机屏幕,累了便睡一会,因此错过了沿途的许多风景,但我也不觉得可惜。

    到阳朔后,我们放好了行李,马不停蹄地赶到了第一个游玩项目竹筏漂流所在地。大家都很开心,因为这是一个观景的好机会。可对于当时的我来说,只不过是换了一个地方看手机罢了。当我回过神时,我们已经在竹筏上了。我继续低头看手机,眼睛的余光瞥见大家都笑意盈盈,有什么好笑的?我不理解。那时的我认为,手机才是最有趣的东西。

    我忽然觉得有些异样,抬头,这才发现母亲盯着我看,她皱着眉,目光中充满了说不出的生气,说是气愤也不为过。终于,她开口了:“每次带你出来玩,你都只会玩手机,旅游是来欣赏美景和放松的!不是让你出来玩手机的!”说着她一把夺过我手中的手机,将它放入包中。我既生气又无奈,心中有被打扰的不快与不满。

    我气呼呼地看向四周。这才发现,到处都是令人赏心悦目的嫩绿,郁郁葱葱的柳条随风轻摆,宛如一个个娇羞的女子一般垂下头来,那优美的姿态看在眼里,是说不出的美,道不明的舒坦。四周嫩绿的柳条治愈了我那疲劳的双眼,让我很是放松。我闭上双眼,倾听着哗哗的流水声,清脆的鸟鸣声,风从耳边吹过的声音,还有被风吹动的树叶发出的轻微的沙沙声。这些声音混合在一起,奏出了一首专属于自然的乐音,如安眠曲般令人放松,如好友的问候般令人舒心,如情书般美妙……

    心中的不快已全然放下,我陶醉在这自然的乐声。要不是母亲收走的我的手机,我还要错过多少美好?自然之美,无法触摸,只有放下手机,放下一切闲杂之事,用心倾听,才能体会到……

    (作者是广东省江门市新会尚雅学校八年级学生)

    后 记

    与其做“低头族”,不如抬起头,认真倾听,体会自然的美好。

    家长感言

    作为家长,最高兴是她能从旅游中醒悟过来,这个世界,除了电子产品以外还有更加美好的东西。

    教师赏析

    从对手机的沉迷到对自然的欣赏,小作者的心理感受变化很自然,特别值得沉迷手机的孩子品读。柳条宛如女子一般,耳边传来风声、鸟鸣声等自然之乐,作者的语言也十分优美生动。(黎惠瑜)

  • 《手不释卷是谁的典故》
  • 手不释卷

    手不释卷 ( shǒu bù shì juàn )

    解 释 释:放开;卷:书本。书本不离手。形容勤奋好学。

    出 处《三国志·吴书·吕蒙传》注引《江表传》:“光武当兵马之务,手不释卷。”

    用 法 主谓式;作谓语、宾语、状语;含褒义

    示 例 鲁迅《而已集·读书杂谈》:“凡嗜好的读书,能够~的原因也就是这样。” 闵象南老好观书,年七十余,每夜漏下二三十筹,~。(清·王晫《今世说·德行》)

    近义词 学而不厌、不释手

    反义词 不学无术

    灯 谜 卷

    光武(刘秀》当兵马之务,手不释卷。”

    释义 “卷”指书。手中的书不肯放下来,比喻抓紧时间勤学,或看 书入了迷。

    故事 三国时代,东吴有一员大将名叫吕蒙字子明。年青时,家 境贫困,无法读书。从军后,虽作战骁勇,常立战功,却苦于缺少文 化,不能把战例经验总结写下来。

    有一天,吴主孙权对吕蒙说:“你现在掌管军事大权,应当多读些史书,兵书,才能担当重任。”

    吕蒙一听主公要他学习,便为难地推托说:”军队里的事情又多 又复杂,都要我亲自过问,恐怕挤不出时间来读书啊!”

    孙权说:“你的事情总没有我多吧?我并不是要你去研究学问, 而只是要你翻阅一些古书,从中得到一些启发罢了。”

    吕蒙问:“可我不知道应该去读哪些书?”

    孙权听了,微笑着说:“你可以先读些《孙子》、《六韬》等兵法书, 再读些《左传)、《史记》等一些历史书,这些书对于以后带兵打仗很有好处。”

    停了停,孙权又说:“时间嘛,要自己去挤出来。从前汉光武帝在 行军作战的紧张关头,手里还总是拿着一本书不肯放下来呢!为什么你就没有时间呢?”

    吕蒙听了孙权的话,回去便开始读书学习,并坚持不懈。最后做了吴国的主将,有勇有谋,屡建奇功。

  • 《叉筷随想》
  •     午饭时,很偶然地拿西方人餐不离手的刀叉与自己手中的竹筷做起了比较,居然牵强附会地发现很多有趣的东西。

        那旧时器时代的人类大概就已发现两根细棍可以用来夹取食物。慢慢地,在亚欧板块的东陆有群黄皮肤的人就学会用两根细棍吃饭。“棍法”练就,又因其功效踢以大名为“著”,乳名“筷子”。不久,这宝贝以“知来文化”的身份入住朝鲜半岛、日本群岛。又过了许多年,地中海边的古意大利贵族们开始举着不知灵感何来的明晃芜的刀叉吃饭。没过多久,几乎整个欧洲都爱上I这种方便的工具。于是,东西方的餐具就在这历史的不经意间分化生成。

        作家龙应台曾写过一篇《从马捅看文化》,从马捅造型中把德国和台湾的文化落差“看”个真真切切。也许从这竹筷和刀又中我们也能很武断地推出这样一个结论—在改造世界上,炎黄子孙侧重于提高自身能力以适应工具,而高鼻深目的欧洲人则侧重于改变工具以提高改造能力。

        漫天筷飞叉舞,东西文化产生了一道分水岭。

       当我们的能工巧匠以夺目的精工砌出大雁塔、筑成紫禁城后,西方的工程师们用机甲怪物竖起了埃菲尔铁塔,立起了帝国大厦。

        当我们的危丁们在烟气中玩着炒编烹煮招招式式推陈出新时,高高的白蛋糕帽们正远离油烟.拿着菜语对着烤箱谈笑风生。

      当我们的老郎中们捻着胡须用几银针、几个竹罐点那千百个穴位,妙手回春时,西方大夫们正用不同的镊针刀剪“味啦”一下,在人皮上划出道直截了当的曲线。

       当我们钟灵毓秀的绣花女拿着一枚针上下翻飞,刺绣出大自然的缩影后,西方的一根皮带带着飞轮转出了米兰和巴黎富婆的美丽盛装。

        当我们的前辈捧着算盘僻吟啪啪弹得有声有色时,太平洋彼岸的欧洲移民们开始捣鼓一台巨型机器,用“0”和“1”开始引爆一个网络时代。

        这一切,让东方人有了东方人的骄傲,西方人有了西方人的自豪;这一切,也让西方人有了西方人的惊叹,东方人有了东方人的感慨。

        然而,这条不是划分优劣的分水岭,却曾经导致了世界版图东西倾锌。

       那一夜,富裕的古老华夏在闭塞的视听中沉睡,却被拥有一大群机甲怪兽的“蛮夷”轰破了梦境:血肉之躯无论如何也无法在枪炮中屹立,于是气功高手、武学大师们面对战舰、火枪,两股战战;纤纤十指如何也快不过那咔嚓作响的纷织机,于是松江市布价暴玫,然后就是奉送土地和金钱,却孰知机甲怪物的胃口绝非常人所敌。

        仅仅一夜之间,世界版图开始东西倾料。

        炮火中,东西方的精英坐在一桌美味前,白色手对黄色手的灵巧感叹不已,黄色头颅时白色头颅感到毛骨谏然。影片《鸦片战争》中,林则徐痛心疾首地念着台词—一个连吃饭都用刀的民族是不可小觑的啊!

       于是,那道千年的分水岭终于在东方人的怀疑、西方人的狂笑中震颇不已。

        于是,一些黄皮肤的手扔弃了竹筷,拿起了刀叉,走上了文明冲撞的必经之路。

       然而,这本来就不是一道划分孰优孰劣的分水岭,它只是于不经意间使东方人的长处转化为劣势。

       中华民族从来就是个挺骄傲的民族,炮火能将骄傲掩盖,却无法从人性深处将其扼杀。于是百余年的苦痛终于开始扭转倾料,尽管东方没有最具杀伤力的机械。

       长夜德去,从历史的尘埃中爬起来的中国人打开了门窗,卷进的新鲜气流终于冲倒了那道分水岭。古老的东方握紧了竹筷,拾起了刀叉,开始理智,在冲撞政宕中,又一次成熟。

        世上本没有一道永远的分水岭。

        事实上,竹筷与刀叉,目的从来就是一样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