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语】
庙堂之量
【拼音】
miào táng zhī liàng
【释义】
庙堂:帝王之宗庙,喻宏大。形容人气量大,遇事沉着冷静。
【出处】
唐·房玄龄 《晋书·谢安传》:“谢有庙堂之量。”
解释:谢玄气量宏大,遇事沉着冷静。
【近义词】
网开一面 不存芥蒂 捐弃前嫌 器欲难量 宽洪海量 无所不容 豁达大度 大度汪洋 休休有容 宽容大度 宽宏大度 陂湖禀量 宽大为怀 诟如不闻
【反义词】
小肚鸡肠 分斤掰两 洗垢求瘢 分金掰两 争斤论两 鼠肚鸡肠 器小易盈 吹毛求疵 求全责备 寸量铢称 心胸狭窄 斤斤计较 执法如山 讨价还价 斗筲之人
【用法】
作宾语;指人的气量大。
【成语故事】
东晋时期,秦王苻坚率百万人犯晋,晋朝的文武百官都胆战心寒,独有宰相谢安似若无其事一般。谢安的侄儿谢玄向叔父请示,这次出征应如何迎战秦兵?谢安毫不在意地说:“朝廷不是另有旨意给你了吗?说完就传命备车,要到郊外别墅作乐去。在相府的亲友们都跟了去玩,谢玄当然不便不去,也就跟到了郊外别墅,谢安对谢玄说:“来来来,我们下盘棋,我就以这别墅为赌注,我要是输了,就把它送给你。”二人对坐,下起棋来,平时谢安的棋是下不过谢玄的,而这一次,却是谢玄输了,因为他心里记挂着怎样迎战强大的秦军,哪里还有心思下棋呢!棋局结束后,谢安又提议游山玩水,谢玄也只得陪着,直到深夜方才回城。
中军将军桓冲,对秦王苻坚的大兵南下是沉不住气的。他唯恐建康京城有问题,就派了3000名精锐兵卒来保卫京城。可是谢安一口回绝说:“你何必这样大惊小怪呢?你的队伍应当留着在西线防敌,京城里朝廷自有布置,用不着你烦心。”
桓冲退出相府,对部下说:“谢相国虽然气度大,有所谓庙堂之量,宰相肚里撑得了船,话是不错,但他到底是个文臣,不懂军事,现在大敌当前,眼看着秦军就要打到长江边上了,他老人家还在游山玩水悠游自得,这简直是在开玩笑。而且他所派出迎击敌军的将领都是些小孩子,年轻识浅,怎能对付得了苻坚?我们眼看就要做亡国奴了。”
然而,战争结果与这位军事专家所估计的完全相反。淝水一役,强大的秦军被这几个毛头小伙子杀得风声鹤唳、草木皆兵地溃败了,当捷报传到京城,谢安正在和客人下棋,他看了看捷报,随即扔到床上,面上连一点喜色也不露,仍旧和客人下棋,客人问:“这报告里写的是些什么?”谢安漫不经心地说:“几个小孩子们把苻坚打败了,如此而已。”他仍旧与客人下完棋才回内室。
然而,当谢安回内室过门槛时,高兴得连木屐底上的木齿都碰断了,但他自己还不觉得呢。
【造句举例】
张总有着庙堂之量,遇事沉着冷静,决策果断凌厉,这就是为什么他能建立起这么大商业帝国的根本原因。
【成语】
唱筹量沙
【拼音】
chàng chóu liáng shā
【释义】
把沙当做米,量时高呼数字。比喻安定军心,制造假象来迷惑敌人。
【出处】
《南史·檀道济传》:“道济夜唱筹量沙,以所余少米散其上。及旦,魏军谓资粮有余,故不复追。”
解释:道济命令士兵们一斗一斗量米,并大声喊出来,用少量的米覆盖在土堆上。使敌军误以为道济军中军粮如山。到了第二天,魏军探子回报说宋军粮草充足,军粮都是堆得跟小山一样,于是魏军不敢再追了。
【近义词】
唱沙作米
【反义词】
无
【用法】
联合式;作谓语;指制造假象迷惑对方。
【成语故事】
南北朝时期,南朝的宋朝实力增长迅速,北朝的北魏经常袭扰宋朝。宋文帝于是下令,是时候反击了。于是,在元嘉七年(公元430年)十一月,宋文帝任命檀道济为督征讨诸军事,奉命率众伐北魏。
第二年一月,道济等自清水(清水即济水,位于今山东西部)赴救滑台(今河南滑县)。
北魏将领叔孙建、长孙道生率众截击。
十六日,道济军到达寿张,恰逢北魏安平公乙旃眷,遂领宁朔将军王仲德、骁骑将军段宏等奋勇冲杀,大破之。
继而转战至高梁亭,斩北魏济州刺史悉烦库结。
二月底,道济率军进至济水(黄河水道)。在二十多天里,与北魏军进行三十余次战斗,多获胜利。
不久,道济军抵达历城(今山东济南市郊),遭叔孙建等骑兵部队的截击,所带粮秣也被焚烧,因而难以继续前进。
这时,北魏部将安颉,司马楚之等乘机专攻滑台。
滑台守将朱修之坚守数月,终因供应不继,困顿不堪,滑台为北魏所占,修之被俘。
道济得知滑台失陷,又无粮秣接济,欲救不能,准备撤返。
此时,道济部下有投降北魏的士兵,将宋军缺粮的情况据实告诉以后,魏军立即追赶,企图一举歼灭道济军。
当道济率军撤退到邯郸市曲周县境内时,被追击的魏军包围。
檀道济命令士卒唱着数筹码量沙,把仅有的粮食盖在沙上,佯示粮足,以迷惑魏军。
魏军望见宋军一堆一堆的“粮食”,以为宋军并不缺粮,故将投降过来的宋兵视为“间谍”,而杀掉。
为了扭转局势,道济又心生一计,以士卒全穿上盔甲,唯有他一人穿白色衣服,带领部队从容出走。
魏军认为,道济及其部队在被包围的情况下,如此不慌不忙地撤走,一定预设有伏兵,故不敢近前聚歼。就这样,道济军得以安全返回。“唱筹量沙”,比喻为安定军心,制造假象,迷惑敌人。
【造句举例】
每当有上级领导前来检查,单位领导总是提前收到消息,并安排大家在领导检查时唱筹量沙,故作工作繁忙的景象。于是领导很满意,其实大家都是做样子装出来的。
悬梁刺股
【发 音】xuán liáng cì gǔ
【释 义】形容刻苦学习。 股,大腿。错误用法:1 悬梁刺股 2 将“股”错误;理解为屁股。
【出 处】
西汉·刘向《战国策·秦策一》:“(苏秦)读书欲睡,引锥自刺其股,血流至足。”东汉·班固《汉书》:“孙敬字文宝,好学,晨夕不休。及至眠睡疲寝,以绳系头,悬屋梁。”
【用 法】联合式;作定语;形容刻苦学习
【近义词】 悬头刺股
【示 例】清·李渔《比目鱼·赠行》:“我~年复年,把铜雀磨穿。”
【典 故】
这个成语由两个故事组成。“悬梁”的故事见于《太平御览》卷三六三引《汉书》。汉朝人孙敬,字文宝,非常好学,从早到晚地读书。有时疲倦了,想睡觉,就用一根绳子系住头发,另一头拴在房梁上拉直。这时候如果再打瞌睡,就会被绳子拉醒。
“刺股”的故事见于《战国策·卷三秦一》,战国时期,苏秦读书欲睡,就拿锥子扎大腿,使自己清醒起来,再坚持读书的事。
后人将这两个故事合成“悬梁刺股”一句成语,用以激励人发愤读书学习。
主要内容是:
东汉时候,有个人名叫孙敬,是著名的政治家。开始由于知识浅薄得不到重用,连家里人都看不起他,使他大受刺激,下决心认真钻研,经常关起门,独自一人不停地读书。 每天从早到晚读书,常常是废寝忘食。读书时间长,劳累了,还不休息。时间久了,疲倦得直打瞌睡。 他怕影响自己的读书学习,就想出了一个特别的办法。古时候,男子的头发很长。他就找一根绳子, 一头牢牢的绑在房梁上。当他读书疲劳时打盹了,头一低,绳子就会牵住头发,这样就会把头皮扯痛了, 马上就清醒了,再继续读书学习。
这就是孙敬悬梁的故事。
战国时期,有一个人名叫苏秦,也是出名的政治家。在年轻时,由于学问不多不深,曾到好多地方做事, 都不受重视。回家后,家人对他也很冷淡,瞧不起他。这对他的刺激很大。所以,他下定决心,发奋读书。 他常常读书到深夜,很疲倦,常打盹,直想睡觉。于是他想出了一个方法,准备一把锥子,一打瞌睡, 就用锥子往自己的大腿上刺一下。这样,猛然间感到疼痛,使自己清醒起来,再坚持读书。 这就是苏秦"刺股"的故事。
〔注〕:从孙敬和苏秦两个人读书的故事引申出"悬梁刺股"这句成语,用来比喻发奋读书,刻苦学习的精神。 他们这种努力学习的精神是好的,但是他们这种发奋学习的方式方法不必效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