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小学作文 初中作文 高中作文 话题作文 节日作文 写人作文 动物作文 作文体载 作文素材 作文技巧
50字 | 100字 | 150字 | 200字 | 250字 | 300字 | 350字 | 400字 | 450字 | 500字 | 550字 | 600字 | 650字 | 700字 | 750字 | 800字 | 850字 | 900字 | 更多

“ 写于 ”有关的作文

来源:文题网 时间:2024-04-26 12:59:51
  • 《《赤壁赋》赏析》
  • 《赤壁赋》写于苏轼被贬黄州时期,此时的苏轼孤独失意,但赤壁的一轮明月却驱散了他心头的阴霾,帮助他走向圆融和成熟。那么,这是一轮怎样的明月呢?

    01、恬静之月

    泛舟中流,赏月吟诗,自古便是文人一大雅事。今夜,苏轼来了,而赤壁亦已盛装,准备好了命运中的这场邂逅。

    看看吧,风清波顺,水面是多么的柔和平静;空中轻雾飘浮,虚无缥缈,更添几分朦胧的诗意;顺着水光望向天边,望到的是满满的辽阔和自由。就是在这样的背景之下,一轮圆月款款地从东山之上升起,优雅地在天空之上徜徉。月光轻得如同羽毛,轻抚诗人的内心。

    听听吧,听听诗人多情的吟诵,“月出皎兮,佼人僚兮,舒窈纠兮,劳心悄兮!”作者为什么要吟诵这首诗呢?除了应景之外,更重要的是表达诗人此时的心情,说明此时的他内心是温柔的,是没有乌台诗案的,他的眼里心里只盛着一轮澄澈、皎洁的明月。载酒载月,飘然江面,这让他欢喜,让他放歌,让他脱离尘世,让他羽化登仙,让他仿佛把心置于秋千之上。

    赤壁的这轮明月,不正像那个月下幽静闲雅的女子吗?那么美丽,那么纯净。对于她,除了爱慕,诗人还能再表达什么呢?

    02、幽怨之月

    热爱美,追求美,那是人的天性,但并不是每个人都能有幸得到美的。美往往是可望而不可即的,在月光浮动的江面上,“溯洄从之,道阻且长。溯游从之,宛在水中央。”

    心中的美人啊,你为何要这样若即若离、忽远忽近?何时你才能明白我殷殷期盼之心?何时我才能获得你的青睐?你让我怅惘而又无奈。

    苏轼从月中读出的除了这样一种“永远靠不近”的忧伤,还读出了一种“难以抉择”的纠结,一种期盼永恒却又难以永恒的悲叹。此处还引用曹操的诗句,一是为照应题目“赤壁”,引出曹操的风流倜傥,英才盖世。二也表达了诗人的一种人生的迷茫,“月明星稀,乌鹊南飞。绕树三匝,何枝可依?”

    此时的他多像那正在“择枝”的乌鹊。被贬黄州,他的人生陷入困境。四十多岁,他却突然没有了方向,他不知道今后自己该选择走一条什么样的路,是该像曹操一样叱咤风云,青史留名?还是应该向命运妥协,散发弄扁舟,逍遥江湖?人应该在尘世中追求一种怎样的幸福?怎样的活法才能让生命不朽?

    可是,“风流总被雨打风吹去”,个体的生命在自然中是那么的渺小和微不足道。永恒啊,似乎只属于江水和明月,这怎能不让人心生幽怨和哀伤。

    03、圆融之月

    江水静静地流淌,水面上月光跳荡,似乎在暗示,又像是昭告……

    一切鲜活的生命都是在不断的辞旧迎新,旧的自是去了,新的则不断进入,没有必要为此而嗟叹或欢欣。因为万物终归平衡,万物也趋于平等,一切都是永恒的,也都只是短暂的。何况人的一生中又有那么多的不可预知、出人意料,渺小的自我能主宰的东西何其微小,又何其短暂。所以何必要操万世之心,忧自身浅陋呢。且珍惜眼前好了,怀一襟清风,掬满杯明月,随时邀约,随处相伴,随心起舞。把每一个“短暂”都过得潇潇洒洒,在每一个“短暂”中都能够拈花微笑。

    大自然是最好的课堂!这赤壁的月啊,这像水一样的月,她轻轻荡去了苏轼从京城带来的尘埃,让我们看到了一个自由如仙子、赤诚如婴儿的苏轼。这像镜一样的月啊,她照见了苏轼的热切、失望、无奈和幽怨,她虽沉默不语,却又最为深刻,她用她的盈亏虚实告诉苏轼何谓“变化”,告诉了他且自从容、且自淡定。

    这赤壁的月啊,照见的又何止是一个苏轼?那不就是每一个从童年到中青年、再到晚年的“我”吗?——也曾坦荡自在、无拘无束,在追求理想的过程中也曾无奈愤懑、迷茫失落,也曾有看尽世事变迁后的不喜不忧、洒脱成熟。那从“浩浩乎如凭虚御风,而不知其所止”的“不知”到“知不可乎骤得,托遗响于悲风”的“知不可”,再到“相与枕藉乎舟中,不知东方之既白”的“不知”,不也概括了我们每个人在人生三个阶段中的思想发展轨迹吗?

    苏轼在“壬戌之秋”为我们描绘了这样的一轮明月,这也是他人生秋季最丰盈的收获。他用明月为我们煮一杯精神的茗茶,千载余香,悠然古今。凝望苏轼,凝望明月,我们自可以且行且歌。

    【注】作者为山东省平度第一中学语文教师。

  • 《难得可贵的献身精神》
  •    《日》的作者是著名作家巴金,写于1941年昆明。当时正值抗日战争的中期,国民党反动派和残忍的日本侵略者给中国大地带来了深重的灾难,人民生活在水深火热之中,盼望着早日赶走侵略者,打倒国民党反动派,解放全中国。在中国共产党的影响和革命思想的感召下,抗战大后方的许多进步知识分子和各界国人士都渴望着自由、解放,巴金就是其一。 《日》是篇短而好的文章。说它短,是因为它全文仅仅二百字;说它好,这要从三个方面来看。 首先,这篇文章语言极其精炼。且不看内容,只看题目就足以说明这一点,因为一个字是再简练不过的了。

       统观全篇,只用八句话就把作者的强烈情感表达明白,使读者一读即懂,可谓“言简意赅”。文字上的另一显著特点,是形象鲜明,全文只有一个形象—飞蛾,起笔于飞蛾,落笔还是飞蛾。若将这篇散文高声朗读几遍,就不难发现,它不仅优美动人,而且有诗的韵味和节奏。 其次,作者所表达的情感是强烈的,文章的含义是深刻的。日,能发光发热,是地球上万物生命之源泉。一时失去它,世界就会变得黑暗、寒冷;永远失去它,世界也就不复存在。所以,日象征光明、希望。作者以“日”为题,实际上是直截了当地点出了文章的主题,以示自己要追求光明的强烈感情。文章的第一句话就赞美飞蛾,赞美那种为追求光明而献身的精神,它虽然死了,但毕竟得到了光和热。那么,人间是否有过“飞蛾”呢?有过的,那是夸父。他虽然没追上太阳就死去了,却为后人留下了一片森林。作者同样赞美夸父,并由此得出结论:“为着追求光和热,人宁愿舍弃自己的生命。生命是可爱的。但寒冷的、寂寞的生,却不如轰轰烈烈的死。”

        表现出作者是热爱生命的,但痛恨没有光明的生活。接着,作者用一个强有力的反问,自然地引出“为了追求光明不惜献身”的决心,不仅做飞蛾,使自己得到光和热,而且做夸父,“化为一阵烟、一撮灰”,为后人留下光和热。这时,作者的感情达到高潮,文章却戛然而止,使人觉得寓意深刻,回味无穷。总之,这篇散文强烈地表现出作者热爱光明胜过生命,为追求光明不惜牺牲生命的真挚情感,读来感人肺腑,令人荡气回肠。 最后一点(这一点是很重要的),就是散文“日》的现实意义。今夭,中国人民已重见光明,获得了真正的自由和解放,是否还需要《日》中飞蛾的那种献身精神与追求呢?我们说,需要的。

        因为我们有更远大、更崇高的目标,这就是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的中国、实现共产主义。要实现这些目标,必须付出极其艰苦的劳动和巨大的代价,包括牺牲宝贵的生命。过去,在极度黑暗与寒冷之中,受到革命思想感召的知识分子就有“为追求光明不惜献身”的坚强决心,今天,生活在光明之中、具有共产主义思想觉悟的我们,为了实现人类最崇高的理想,更会毫不犹豫地献身。张华、赵春娥、蒋筑英、罗健夫、雷雨顺等已为我们立了极好的榜样,成为时代的楷模。我们要不懈地追求,要继承这种可贵的献身精神,这样,我们就一定能达到目的,实现人类最崇高的理想。

  • 《实践论读后感》
  •     《实践论》是毛泽东写于一九三七年七月。《实践论》以认识和实践的关系为基本线索,系统地阐述了马克思主义认识论的主要内容,本质特征和重要意义,坚持和发展了能动的、革命的反映论。毛泽东在《实践论》中阐述这以下四个基本问题:(1)实践的观点是辩证唯物主义认识论的基本观点。(2)认识的辩证过程,即从实践认识的过程,又从认识到实践的过程。(3)批判“唯理论”和“经验论”。(4)改造客观世界和主观世界的关系 。

        首先,实践的观点是辩证唯物主义认识论的首要的和基本的观点。辩证唯物主义认识论认为,人们对客观世界的认识和改造,人生价值和理想的实现,都离不开社会实践。由实践主体、实践对象、实践手段构成的实践,是人们改造客观世界的一切活动。它既是客观的物质性的活动,又是人的能动性的活动,这种活动是在一定社会关系中进行的,是历史的变化发展的。实践不仅是人类存在和发展的前提,也是人类认识的基础。实践是人类最基本的活动。作为主观见之于客观活动的实践,是科学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相统一的基础。

        其次,认识的辩证过程,即从实践认识的过程,又从认识到实践的过程。毛泽东在《实践论》中总结出通过实践而发现真理,又通过实践而证实真理和发展真理。从感性认识而能动地发展到理性认识,又从理性认识而能动地指导革命实践,改造主观世界和客观世界。实践、认识、再实践、再认识,这种形式,循环往复以至无穷,而实践和认识之每一循环的内容,都比较地进到了高一级的程度。“只有人们的社会实践,才是人们对于外界认识的真理性的标准。”毛泽东同志对于这句话给了更加深刻准确的诠释:在社会实践过程中,人们达到了思想中所预想的结果,于是认识被证实了,如果达不到,就会在实践中失败,在失败中得到教训、改正思想,然后取得成功,此正所谓“吃一堑长一智”,“失败者成功之母”。我想对于我们的学习就应该有这种实践态度。过去的十几年学习时光,我们总是在被动地接受知识的灌输,但是我们是否有去真正地实践一下那是不是就是正确的认识? 在过去的高考课本里,我们学大多数都是为了应付考试,对于一个没有任何社会经验的人,学这些理论无异于纸上谈兵,即使当时记得很牢,但是如果没有实践,你就学不会真正的知识,因为你没有形成共鸣,而知识和经验的掌握大多来自于亲身实践。现在你回想一下高考的知识你还记得多少。如果现在让我们去再考又可不可以考到原来的分数呢?所以实践是重要的。

        然后,毛泽东在文章中批判“唯理论”和“经验论”。经验论只承认逻辑的和数学的命题是先天必然真理,他们把综合命题等同于后天的偶然命题;唯理论把天赋观念作为知识的基础,天赋观念不仅表现为数学的和逻辑的命题,而且也表现为某些关于经验事实的命题。就如毛泽东文中所写到的“哲学上的“唯理论”和“经验论”都不懂得认识的历史性或辩证性,虽然各有片面的真理(对于唯物的唯理论和经验论而言,非指唯心的唯理论和经验论),但在认识论的全体上则都是错误的。由感性到理性之辩证唯物论的认识运动,对于一个小的认识过程(例如对于一个事物或一件工作的认识)是如此,对于一个大的认识过程(例如对于一个社会或一个革命的认识)也是如此。”我们要坚决反对这些错误理论,要结合我们的实际情况做出正确的认识和选择。

        再者,毛泽东还谈到了改造客观世界和主观世界的关系 。改造客观世界就是改造自然界和人类社会。前者是按照自然界的规律和属性,变革自然物的原始状态,创造出人工形态的物质资料,满足人们的生产和生活需要。后者是通过变革不合理的社会制度或管理制度,改变人与人的社会关系,使社会面貌发生变化,不断进步。二者相互联系,又相互促进。改造主观世界就是改造自己的思想,改造自己的认识能力,改造主观世界同客观世界的关系。改造思想主要是指改造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其中起决定作用的是世界观。即在实践的基础上自觉学习马克思主义的科学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克服唯心主义和形而上学以及消极颓废人生观的影响,抵制一切腐朽思想的侵袭。认识能力和思维方法是主观世界的有机组成部分,因此改造主观世界还要学习和掌握科学的思维方法,提高科学文化素养和劳动技能,改善知识结构,从而改进思维方法,提高认识能力。二者是相互联系,相互作用的。改造主观世界是为了更好地改造客观世界,人们在改造客观世界的同时也改造了自己的主观世界。通过自觉改造主观世界,又能够提高改造客观世界的能力。在这种相互作用之中,人们不断地改善着主观世界同客观世界的关系,实现着促进客观世界的发展和人自身的不断完善这双重的目的。无论是改造客观世界,还是改造主观世界,都离不开社会实践。实践是主观见之于客观的东西,也是个人在社会中进行的活动,因而实践是主观与客观、个人与社会统一的基础。人们只有在实践中实现主观与客观的科学的统一,才能正确认识世界,成功地改造世界。只有在实践中自觉为社会服务,为人民服务,才能实现个人与社会的统一

        《实践论》谈到,“感觉只解决现象问题,理论才解决本质问题。这些问题的解决,一点也不能离开实践。无论何人要认识什么事物,除了同那个事物接触,即生活于(实践于)那个事物的环境中,是没有法子解决的。”这说法看似平淡无奇,实际上正是许多人忽略了的真理。《实践论》引导我们现在、将来各种实践活动有着极为深远的意义。我们要认真学习它,并领悟其中的思想,应用于我们的实践,从而使我们更好的参与实践,在实践中获取成功,在实践中得到经验。

        我认为,我们作为新世纪的年轻一代更应该贯彻实践论的内容,无论是在学习上,工作上,还是生活中都要明确实践的重要性,要以实际行动去获得对外界的认知,更好地运用我们的知识去解决遇到的问题。就算失败了,我们也能从中得到教训和经验。而下次碰到同种问题就不会在犯同样的错,才能离成功更进一步。

  • 《析《与史郎中饮听黄鹤楼上吹笛》》
  •     这首诗写于公元759年春,当时诗人李白正在流放夜郎的途中。文章首句“一为迁客去长沙”用的是一个典故,指的是西汉太中大夫贾谊被汉文帝贬为长沙太傅。李白晚年因参加永王李磷的幕府,蒙冤入狱,流放途中遇赦,他以贾谊自比,表达了自己对获罪遭流放的感慨。“西望长安不见家”,长安是唐朝的京都,李白在流放途中频频回望渐离的京城,表明他对朝廷依然存有眷恋之情。然而他不但没有实现自己的政治抱负,反而失去了政治上的归宿。诗人对这种种的失意,心怀惆怅,这种伤感的情绪在末两句得到了升华。“黄鹤楼中吹玉笛,江城五月落梅花。”写的是诗人在黄鹤楼上与友人史郎中对饮愁酒,蓦然听到楼中有人用玉笛吹奏着《梅花落》的曲子,同时看到楼外五月的江城,如雪的梅花漫天飘零。前一句是实写,后一句则是虚写。
        江城的五月,本该是春光明媚、繁花簇锦的时节,怎么会有冬天的梅花呢?诗人在楼上饮酒,已经是满腹愁绪,偏偏又听到了不合时节的《梅花落》的曲子。于是那凄婉的笛音不断叩击着他的心扉,使他心中的积郁化成了一种若有若无的幻觉,以致五月的熏风暖雨,在诗人的眼中变得冰冷异,又感觉仿佛身处寒冬,哀怨地看着一朵朵的梅花纷纷坠奈何这反常的诗句更强有力地烘托出诗人内心的苦涩与无可,令人不禁潜然泪下。

     

  • 《诗歌写作赏析》
  •     李白的这首七言绝句写于乾元二年。在天宝十六年,诗人因参加永王李磷的幕府,结果李磷兵败被杀,李白因此而受牵连,被流放夜郎,中途遇赦,这首诗即为劫后之作。诗中抒发了其强烈的悲愤之情,感人至深,尤以“江城五月落梅花”一句最让人潜然泪下。

        天宝十六年,李白因“李磷事件”累罪下狱,途中遇赦。在黄鹤楼上,他与史郎中一起饮酒听乐,然而当时诗人心情积郁已久,喝酒只是借酒消愁,听乐也别有一种苦涩。改写这首诗,应紧紧围绕“贬斥”两字做文章,要抓住“喝酒”这个场面来表现人物的内心世界。另外,如能运用对比烘托,则效果更好。

        《闻官军收河南河北》是杜甫流亡梓州时写的。当时,叛军首领史朝义兵败自杀,安史之乱宣告结束。在战乱漂泊受难中的杜甫听此消息,喜不自禁,写下了这首名作。

        全诗集中表现了诗人一瞬间的感情,突出地抒写了一个“喜”字,抒情淋漓酣畅,意若贯珠,实为诗人爱国思想的真情流露。

        改写不是天马行空,应以原文提供的时、地、人、事、景物等为依据,进行合理的扩展。课文通过记叙卖炭翁烧炭、运炭、卖炭和炭被掠夺的经过,深刻揭露了封建社会的黑暗现实,表达了作者对劳动人民的同情。改写要围绕这个中心进行。

        这首诗在改写时应有适当的扩充渲染,比如,可以增加环境描写,以表现老人生活的艰辛;可以增加对“黄衣使者白衫儿”的语言描写,以突出封建统治者的专横。

        需要注意的是,写作时不是对原诗翻译,内容要有详有略,要突出故事的高潮部分。

        改写的形式多种多样,诸如改变人物、改变结构、改变中心人物等,本文的改写是改变中心人物。

        改写时,应对古代宫廷的生活、人事、风俗等有所了解,对人物的身份、语言等有所揣摩,要特别能突出黄衣使者白衫儿的骄横跋19、专横冷酷,只有这样,才能在对比中表现出卖炭翁的弱小、无奈和悲惨。当然,环境的烘托也是必不可少的。

        白居易在原诗题下面有“苦宫市也”四字小序,点明该诗的主旨是反映宫市给人民造成的苦难。整首诗都运用对比手法,前一节写卖炭老人的贫穷艰辛,后一节写宫使的公开掠夺,在强烈对比中揭露了宫市的黑暗。作为一种艺术手法,对比能够很好地促使人们去认识世界,发现生活中被假象掩盖着的种种真相,更好地凸现生活的真善美。毫无疑问,白居易是很了解这一点的。

         关于“回车”一句,一般人认为是作者笔误,因为老人从“南山”到“南门外”,再到北面的宫中,应是同一线路,毋须回车,其实不然,这一细节正体现了作者的匠心。试想当时掠夺成风,百姓已成惊弓之鸟,面对宫廷爪牙,焉有不避之理?这可谓字字珠矶,句句血泪。

     

  • 意会到的——写于读杨培参赛二文之后
  • 我觉得《幸福的鸭子》和《思维定势和弱势群体》这两篇文章是我所读的参赛作文中比较出众的。我也愿意承认我的自叹弗如。我从不觉得自己能将语言运用得像杨一样从容、诙谐、利落和有个性,因为我是女生—当然如果这能算是理由的话。

    不过我只想叹服于杨文的文采,我的不甘于寂寞的思维方式让我忍不住想对杨文除了其文采以外的东西发表一些不同的看法,以慰自己不平衡的心理。受杨影响,我要再次使用某种定向思维方式来阐述—先不管其方式是好是坏。

    首先将这句“对美的追求是人的本性”用思辨的方式推而广之,那么那些爱看漫画、爱追星的人便不是如杨所说的那么无聊。因为漫画和明星都是比较美的东西,对其追求是人本性的流露,因此只能将这类人归为唯美主义者而非无聊者,我很愿意承认我是这些人之一我还想说明的是很大部分男生对于球星的喜爱其本质是与此相同的,只是男女生所推崇的美的形式有所不同。

    继续用我爱钻牛角尖的思维方式分析减负一事:杨显然不满意学生像鸭子一样被吊着,但是我不明白像杨一样在没有减负时已坚定地选择玩电脑、看小说、打球的生活方式的学生会受减负之风什么影响。同理对于我们这些看漫画、追星的无聊的人,减负之前早已选择了自己的生活方式,早已知道如何去性释自己生命的意义,又何必再为如此一阵形式化的减负之风偷笑呢?我更想不通杨怎么还突然从中感悟,欲“加把劲考上大学算了”被吊着的鸭子没有选择生存方式和是饱还是饿的权利—它门只剩个躯体二被吊着的我们是有生命、有思想的,你可以选择从容地解开绑着你的绳子,你有这个权利。

    杨文似乎处处体现了其自嘲、谦逊的态度,可我想,如果我说从中看到了其率真、自信、主见的话,杨也许会更高兴,似乎王小波也是如此,这是我从你们身上看到的共同点。我不觉得杨认为玩电脑、打球有什么可耻;我不觉得杨真的愿去做搬运工;更不觉得杨认为自己是弱势群体而有多少头搏。我在想,当杨某次做了整天的搬运工回到家时,会不会还有心情去玩球;在想如果有条件能将杨改造成非弱势群体,杨会不会甘愿去做。

    总觉得王小波定义的不是杨这类弱势群体,但转念想想杨没说出来的的确太多了。看来,弱势群体有一绝招:不用言传便可使人意会。

    最后说一句,也许杨可以学学他那个哥们去做个手术,人人脑袋里放些多余的气出来,也许就变成弱势群体了—当然,如果他真愿意的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