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小学作文 初中作文 高中作文 话题作文 节日作文 写人作文 动物作文 作文体载 作文素材 作文技巧
50字 | 100字 | 150字 | 200字 | 250字 | 300字 | 350字 | 400字 | 450字 | 500字 | 550字 | 600字 | 650字 | 700字 | 750字 | 800字 | 850字 | 900字 | 更多

“ 3000字 ”有关的作文

来源:文题网 时间:2024-04-28 13:05:25
  • 《关于外婆的作文3000字:亲情浓浓的外婆》
  • 外婆的家就在我家隔头的村子的一间老屋子里,以往的村中是住着十几家人家,大多都是姓李的。而现在的村民们,买新房子的去买新房子、出国赚钱的出国去了。剩下的只有八九家靠双手劳动的农家,在人手不够的时候,妇女也得需去工作了。

    外婆是一位近文盲的老婆子,全村的长辈中也许只是外公的文化是最高的,可外公在上高中的时候家中贫困也不得不退学外出就业。家中有三个儿女,其中有我的两个舅舅和我的母亲。至于大舅舅的事情我已经记得不太清楚,家中的人也很少提到他的,所关于他的事我当时好像才四五岁左右罢了。大舅舅性子懒,喜欢吃喝嫖赌。他在外认识了一个漂亮的女人,就回到家里和舅母吵着要离婚,外婆劝着凡事都要和气商量,却被大舅舅狠狠地打了。大我四年的表姐抱着洋娃娃般大的表弟在墙角边抽泣着,我也被吓得大哭了起来。大舅舅和舅母离婚后,大舅舅将家里所有值钱的东西都拿走了,只留下表姐和表弟不理不采。表姐和表弟两人都是由外婆和外公一手养大的,当时外公被气得火冒三丈,瞪着布满红丝的双眼吼道:“这畜生还敢回来我就打死他!”外婆含着泪水哭了几天几夜,最后只是说:“孩大了,嫌我们碍事,让他走吧。”而二舅舅和母亲一直以来都很孝顺,二舅舅现在虽仍是在农田上忙碌个不停,家中也没有多少银子,但每一个月都依旧拿来柴米油盐给外公外婆。我的父亲是位教师,母亲现在也找到了好的工作了,在生活问题上也给了外婆家中很大的帮助。

    外婆虽然太过于善良,但她并不软弱。家中一个老妇女撑起了一个家,在外面一味儿忙碌地工作,而且还要养活表姐和表弟,给他们吃好住好学好。外婆总是喜欢帮助村里头需用帮忙的人,人家一有什么事情总是先第一个去。她一生吃了很多亏可从不去斤斤计较着。但在吵吵骂骂的方面从都看不见外婆的身影。

    我还听母亲说,我出生后外婆对我疼有加,总生怕着母亲年轻不会细心照料好我的生活和健康,总每日每夜从自己村口跑到了村尾、又从村尾跑到了我们村中为我而操劳。在每一餐的午饭时父亲总故意要外婆留下来吃顿饭才离开,而外婆总是客气地摇着头:“田里的活还很多,我生怕老头子一人在田中忙不过来,我只来看看孩子就要回去了。”还有一次外婆在我家照顾我到了晚夜,当时街上是没有路灯的,外婆只好在我家过夜,在半夜突然下起了倾盘大雨,我不知呵缘故“哇哇”大哭了起来,母亲开始还以为我是被雷声所惊醒,连忙起身哼着歌儿逗我入睡,可怎样我的哭声都不能停下来,母亲愈渐忐忑不安起来。这时候外婆蹒跚的身影走来,关怀地问:“孩子冷了吗,孩子饿了吗?”连忙抱过了我,急了起来:“头很烫呢!”半夜里中心医院的主疹医生没有上班,家人又只好冒着狂风暴雨走了好远里程来到了婴儿保健院。一整夜家人都在我身边没有入睡,外婆累毙了却依然很紧张着。我的烧退了的时候而外婆却进了医院......我听着、听着,泪水不知什么时候朦胧了双眼......

    还记得在我上学前班的时候,喜欢常常“光顾”外婆家,因为外婆家后屋子里有一个类似与鲁迅先生笔下所描述过的“百园”,可外婆家的百草园却比鲁迅先生笔下所描述的百草园更加生机勃勃。后屋每天都能听到小伙伴们在吵闹着,更是因为有了外婆所种下的龙眼,使孩子们就更加的欢喜着这地方了。春天里,后屋子土地上微微长出了几根青翠的小草苗,龙眼树长出了许许多多嫩嫩芽,时间的增长中叶片儿愈渐增多,成为了绿荫天地。孩子喜欢在绿荫下听外婆讲故事和成群结队玩游戏、老人喜欢在树下聊天玩象棋,而我与所有的孩子不同,我总喜欢独自静静地呆在树下拿着书本默默去阅读,有的时候就喜欢仰望着蓝天,那真是一种非凡的享受。我也盼望着、盼望着龙眼树快点的开结果。龙眼结果时,天一亮外婆就拿着竹勾到龙眼树下将通熟的龙眼果摘下来放在家里,如果一有孩子来后屋摘龙眼果的时候外婆总从家中拿出甜美的龙眼果子来,外婆不让孩子独自去摘龙眼的原因也是疼爱孩子们,怕的是他们摔坏了身子。外婆还很好客,龙眼结果时如果有客人来,外婆就会拿着一大包小包的龙眼留给客人带回家。外婆所了解的知识不多,有次让我和表弟和表姐到龙眼树杆中量出了自己的身高,然后用小刀子在树杆上轻轻刻出了一条疤痕,摸着我们的脑袋眯着双眼笑着说:“下一年的新春大家都来这树杆下再量一量,看谁的身高比以往长得快。”一年过后,我们又来到了龙眼树下,可谁会知道树比我们长得更快,我和表姐弟以往所刻量在树杆上的高度都跑到我们的头顶上去了。我们你望我、我望你,大家一起笑了起来。

    伴随着外婆一起去田园的往事在回忆中占据最多。每一次到了星期天的清晨,外婆挑着竹拦子和锄头,我和表弟直跟在外婆的前后左右跳来跳去。来到田间,外婆埋头就忙着田地里的活,而我和表弟随地捡起了一根小枝节在土地上挑着泥沙来玩。外婆回头一看我俩,笑着说:“孩子们,田里的泥沙脏得很呢,快到小沟边把手洗了,等下我给你们更好玩的东西。”我们听后马上跑到了小水沟边去把手洗得一干二净。表弟开心得蹦跳着问外婆:“姥姥,有什么好玩的呢?”外婆放下了活儿将表弟和我的手牵起来拉到阴凉的地方坐下,拿着矿泉水给我们喝,然后自己摘下一片小荷叶,在小沟边弯下腰将几只蝌蚪捉了起来,递到我们的身边:“孩子们,看、这黑黑的是什么小鱼呢?”我一下子惊喜了起来,乏着发亮的双眼看得入神,然后高兴地说:“啊,老师说过这叫做小蝌蚪呢!”外婆面上依然是慈祥的微笑,向我肃起了大拇指。可我和表弟看着看着,脑海中又出现了问题:“蝌蚪可以吃的吗?”只见外婆笑得更乐,轻轻敲了敲我们的脑袋:“傻孩子只知道吃,蝌蚪长大了会变成青蛙,而青蛙是田地里的益虫,它会保护庄稼吃害虫呢!所以不可以吃的哦。”我和表弟恍然大悟,其实在不识字的外婆身上也学到了不少的知识和道理。夕阳落山,我们将小蝌蚪放回了小水沟,道别了这有趣的田园风光,玩得很累。外婆又挑起了竹篮和锄头,用布裹将玩累了正在熟睡的表弟裹在怀中和牵着我的小手一起回家去。

    当表弟读二年级的时候,不仁不孝的大舅舅却回来了,回来说要将表弟和表姐领回自己的身边.外公拿起又长又粗的木棍向着大舅舅大骂:“逆子、畜生,你还敢有面回来,你还对得起你的父母吗!”说完就朝着大舅舅的方向打去,可外婆将这重重的一棍挡了过来,哭得泪流满面:“算了吧,孩子怎么说都是他的......”外公扔下了棍子气得两眼发红,:“滚,给我滚开以后就别想回来!”大舅舅狠狠瞪了外公一眼,拉着大哭大吵不愿意离开外婆的表姐弟离开了。外婆这一辈子都可以说是在泪水和吃亏中渡过的。而过了半年外婆又接到了一个更加不幸的消息,说的是表弟得了白血病没有钱医治,外婆偷偷地哭着在中夹着300块给大舅舅寄了钱去,但最终还是很可惜,表弟病死了。外婆为了表弟而哭、一哭就是两年,似乎都将心中以往所受过的怨头全都哭出来了。

    我在出二的一次期末考试的时候名落孙山,我拿着可怜巴巴的试卷回到家拥衾痛哭。外婆来到了我家知道事情后即怜爱又难过,摸着我的脑袋语重心长地说:“这次失败了不要紧,下次一定要更加的努力,考出更好的成绩来,以后婆婆还盼着孩子考上了好的大学、找到了好的工作。凡事也都要坚强,不要让别人小看了我的乖孙......”我听后感动得哭红了眼,外婆慈祥地将我抱入怀中,轻轻地说:“不要哭了、不要哭了......”

    现在,外婆一共有四个孙儿,其实在外婆心中每一个孩子都是很重要的。就在昨日,外婆来到了我家,看见我静静呆在家中写文章,感叹地向我说:“孩子啊,多日不见你,怎么现在老是呆在家中学习,我老太婆可真是想你了。”我抬起头来看见了外婆这张永远都是慈祥的脸,心中不知道为何一酸,泪水直在眼眶中打转。“怎么了,是不是受了什么罪?”我使劲地摇了摇头,感动不已:“外婆,你真好......”外婆温柔地擦去了我眼角边的泪花:“你乖巧懂事我就心满意足了,何况来看看自己心爱的孙儿也是应该的。”我含着泪看着外婆历尽了沧桑已变得愈渐苍老的脸,外婆、您累了么?

    外婆其实已经很疲惫不堪了,如果我要报答您所对我的爱,也许用我这辈子的生命都不能报答完。您老了,好好去休息、好好去享福吧......

  • 《高一年级写军训作文3000字》
  • 军训的第一课就是站军姿,抬头、挺胸、十指夹紧贴于裤缝,真是难受,虽然有教官陪我们一起站,可我们还是坚持不住,头上顶着火热的阳光,我感觉到汗从我的额头滴到了地下。真是苦,这还不算苦的。联系正步的时候,教官让我们控腿,一控就是十分钟,当然有教官陪伴,十分钟不到,我们已经东倒西歪了。可教官却稳稳地站在那,还和我们聊天呢。我不禁佩服他们的毅力和耐力。后几天我们学了擒敌拳,有几个教官给我们表演了跳起来再摔下去的动作,真是太厉害了。我的手都快拍麻了,无限的敬佩涌上心头。

    军训十天,我学到了很多,首先我真正地了解遵守纪律的重要性,不单单是以前的听话就好,而是要不啊纪律放在心上,要有责任感,对自己所做的事负责任;其次,在这十天里我感受到军人那良好的生活习惯,我会朝着那个标准努力,让自己拥有良好的习惯。回到学校后我会认真努力地学习,像军人一样吃苦耐劳,我不会忘记这最后一次军营生活。

    军训感受

    度过了三天的军训,同学们是什么感受呢?有些许疲惫,有些许兴奋,有些许解脱,更有些许有得。

    三天军训虽短,却给我们上了复旦附中的第一课。军训中,有苦,有累,但更多的却是无尽的快乐。

    第一天军训,暴雨骤至,给了大家一个下马威——好象老天有意告诉我们,军训不是闹着玩的。大家一起学习立正,稍息,一遍遍地做着枯燥无味的四面转。渐渐地,太阳又露出来。被雨水打湿的衣裳刚刚晾干,就又被汗水所浸湿。然而,汗水浸湿了衣裳,却无法打败大家的坚强。第一天,我们学会了坚韧不拔。

    第二天军训,艳阳高照。同学们腰酸脚痛,豆大的汗珠不断地从脸上滑落。然而,只要教官的命令,就没有人会擅自休息,即使脚下磨出了水泡。这一站,就是半个小时。教官不发话,整个班级就是一支整齐的队伍,没有一死一毫的动摇。第二天,我们学会了服从命令。

    第三天军训,要迎接下午的会操。为了班级的荣誉,每个方阵都一丝不苟地练习着集体的配合。从最简单的立正,稍息,到向右看齐,再到四面转法,最后到整个方阵的齐步行进,都不允许任何一个人犯一点差错。俗话说:差之毫厘,谬之千里。不错,前排同学小小的一个错误,就会是整个排面变乱,操场上,没一个方阵无数次地从这一头走到那一头,再从那一头跑到这一头。无数次的练习就是为了训练整支队伍的统一一致。教官说:步调一致,整齐划一才是真正的军队。今天,我们又学会协调一致。

    三天的军训,我们付出了辛苦,付出了汗水。然而得到的却是一份沉甸甸的收获。我们学会了坚韧不拔,学会了服从命令。军训,就是要培养我们的品质,磨砺我们的意志。经历了军训,我们获益匪浅;通过了军训,我们无比骄傲。

    在今天的结营式上,大家或许是备感自豪,或许是心喊解放。然而,毕竟我们经历了,我们努力了,我们能够说,军训后,我们更出色。

    我们选择了坚持。尽管烈日炎炎,一分一秒地如此漫长,但在训练场上的我们昂首挺胸、精神饱满,认真进行着训练。最后的结果正像教官说的那样,胜利是属于我们的,我们用自己的汗水和努力换来的是结业式上完美的表演,赢来的是前来参加结业式的院领导、老师以及教官们的认同和掌声。

    我们不否认的是,身为独生子女的我们习惯于独来独往,凡事先考虑到的是我们自己,而忽视了许多事是需要大家共同为之付出才能做好的。当我们把自己融在一个大集体时,个人的得失就显得微不足道,显现出的是一个团队的作用和力量。为了使这个团队有一个良好的精神面貌展现在全体教官的面前,为了给学院增光添彩,不少同学是带病坚持训练的。我想如果没有这种集体意识和集体荣誉感,我们军训的效果也不会这样好。

    在军训过程中,我们不但学会了一些军事常识,我们还学会了尊重他人。开始我们曾为一些小事与教官发生冲撞,以至于彼此之间产生了误会,说话语气也难免会重一些。但是我们随时都在反醒自己,毕竟军训的目的就是要让我们体验军人的生活,了解作为一名军人应遵循的基本准则;而教官们亦在调整,因为我们是学生,和真正的军人是有差别的。为了缓解偶尔出现的矛盾,我们坐在一起聊天,交换着各自的人生经历和对问题的看法,换位思考后彼此之间有了进一步了解的同时,我们也明白了军队铁的纪律,而教官们也接受了我们身上存在的一些问题。从中我们也体会到了学会理解和尊重他人,学会换位思考的重要性。

    许是离家在外,身在军营,我们的教官不能经常回家,所以他们对父母兄弟姐妹有着一种深深的思念,每次回家都会为父老乡亲们做点什么。他们对家乡的怀念和对父母的孝敬,感动了我们的同时,也使我们学会感激父母的养育之恩,所以在打电话回家时,我们会叮嘱父母上班时路上小心,不要吸烟,那有害身体健康;生病了记得要吃药,不要为了挣钱而忽略自己的健;我们在基地生活很好和同学教官相处很融洽,请不要为我们担心``````匆匆挂上电话,擦掉眼角的泪水,心中充满了无限思念。可以说,军营的生活使我们的意志得到锻炼的同时,也使我们懂得了感恩,懂得了长大成人的意味着什么。

    难忘的军训,教会了我太多、太多。自、奉献,尊重、感恩``````这些都是财富,一笔宝贵的财富。

    在军训之前,我总认为那是一件非常有趣的事,虽然初中高中也有过军训,但那毕竟只是在校内,因此对这种军营中的生活充满了期待和向往。再加上那些电视上所报道的军训中的篝火晚会、打靶、野营、拉歌……我真的把军训当作夏令营般轻松和自在。

    到达训练营之后才意识到自己的想法太天真了,军营就是军营,军人的坚强和钢硬不是轻松自在能够练就出来的。当天下午,我就体验到了军营的严肃气氛。教官说话时不可乱动,笑更是不太可能的事情,就算吃饭时都不能发出除了餐具碰撞饭盒以外的声间。回宿舍的路上要高喊口号,喊不响就不让回去,可有时明明用尽全力,教官却还不满意,于是只能拼命嚷出来。

    那一晚,我哭了,苦涩的泪流进嘴里,心中的憧憬被击得粉碎……

    第二天不到五点钟,我就起来了,因为六点钟要集合,在这之前还要整理内务。按照要求,被子要折成豆腐块,有的同学甚至起得更早一些。而我则是在前一晚把被子叠好没舍得拆,和衣而睡,以此减少早上的慌乱,可还是很忙的就到了集合时间。

    吃过早饭,一天的训练开始了。不准动,不准笑,站军姿;一遍一遍地坐下,起立,蹲下,起立;短时间的休息;吃饭时间食堂门口一遍一遍的喊号;食堂里一遍遍的拿凳子,再放进去的动作操练……教官“残酷”的训练方式,不通人情的批评让我们不堪忍受,甚至产生了厌烦……

    吃过晚饭后,本想飞奔进宿舍,贪睡在床上,享受一天难得的时光。此时,教官却通知我们今天训练的下一个项目是军体拳。就这样,那个难忘的夜晚,教官不辞辛劳地为我们演示,一遍遍地耐心教导……看着他们疲惫的神态,听着他们已经嘶哑的嗓音,心里不由得一阵感动。也许他们的方式有些激烈,言辞过于锋利,但他们毕竟是军人,军人的刚毅使他们不善于柔风细雨……

    我不再仇视教官,不再反感军训,可由于身体的原因,我来到了特勤分队,这是一个专门为病号组建的连队,负责一些后勤工作。工作很轻松,但是不能回到以前的连队与同学中,心中竟有了无限遗憾。

    “天将降大任于期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行拂乱其所为……”军训为大学生加强国防教育国主义思想,煅炼身体,增强体质起到了致关重要的作用。虽然我没有能坚持到底,但我也永远难忘这些日子。在军训之前,我总认为那是一件非常有趣的事,虽然初中、高中也有过军训,但那毕竟只是在校内,因此对这种军营中的生活充满了期待和向往。再加上那些电视上所报道的军训中的篝火晚会、打靶、野营、拉歌……我真的把军训当作夏令营般轻松和自在。

    到达训练营之后才意识到自己的想法太天真了,军营就是军营,军人的坚强和钢硬不是轻松自在能够练就出来的。当天下午,我就体验到了军营的严肃气氛。教官说话时不可乱动,笑更是不太可能的事情,就算吃饭时都不能发出除了餐具碰撞饭盒以外的声间。回宿舍的路上要高喊口号,喊不响就不让回去,可有时明明用尽全力,教官却还不满意,于是只能拼命嚷出来。

    那一晚,我哭了,苦涩的泪流进嘴里,心中的憧憬被击得粉碎……

    第二天不到五点钟,我就起来了,因为六点钟要集合,在这之前还要整理内务。按照要求,被子要折成豆腐块,有的同学甚至起得更早一些。而我则是在前一晚把被子叠好没舍得拆,和衣而睡,以此减少早上的慌乱,可还是很忙的就到了集合时间。

    吃过早饭,一天的训练开始了。不准动,不准笑,站军姿;一遍一遍地坐下,起立,蹲下,起立;短时间的休息;吃饭时间食堂门口一遍一遍的喊号;食堂里一遍遍的拿凳子,再放进去的动作操练……教官“残酷”的训练方式,不通人情的批评让我们不堪忍受,甚至产生了厌烦……

    吃过晚饭后,本想飞奔进宿舍,贪睡在床上,享受一天难得的时光。此时,教官却通知我们今天训练的下一个项目是军体拳。就这样,那个难忘的夜晚,教官不辞辛劳地为我们演示,一遍遍地耐心教导……看着他们疲惫的神态,听着他们已经嘶哑的嗓音,心里不由得一阵感动。也许他们的方式有些激烈,言辞过于锋利,但他们毕竟是军人,军人的刚毅使他们不善于柔风细雨……

    我不再仇视教官,不再反感军训,可由于身体的原因,我来到了特勤分队,这是一个专门为病号组建的连队,负责一些后勤工作。工作很轻松,但是不能回到以前的连队与同学中,心中竟有了无限遗憾。

  • 《复兴之路观后感3000字》
  •     2008年5月10日早上的党课是一堂生动的理论实践课,老师组织同学们观看了大型纪录片——《复兴之路》,在纪录片中,我们深刻领略到了十九世纪初期,旧中国在革命时期的那段“峥嵘岁月”……

        随着一代革命家——孙中山领导的辛亥革命推翻了满清王朝的封建统治,1912的中国人最直观的感受就是:“皇帝倒了,辫子剪了”。然而,袁世凯很快就窃取了革命的果实,并开始了北洋军阀对中国的继续统治。面对当时的现状,国民党希望通过和平手段,从袁世凯手中夺取政权,国民党领袖宋教仁为此在全国奔走呼号,为国民党在议会选举进行宣传,并使国民党成为议会第一大党。但是,这种行为激起了袁世凯的高度紧张。1913年3月,宋教仁遭到了袁世凯派遣的杀手的暗杀,他和其他人所期待的议会民主制度最终化为了泡影。随后,为了换取支持,袁世凯基本接受了日本提出的严重损害中国主权的“二十一条”。 1916年,袁世凯又妄图称帝,建立所谓的“中华帝国”,但是他的行为遭到了几乎全国上下的以致反对,就连他手下的北洋军阀也颇有不满,终于在人们的一片唾骂声中,他的皇帝梦在短短的83天后草草收场了。不久,袁世凯怀揣着他的“皇帝迷梦”离开了人世,在他死后,北洋军阀陷入了混战之中,辛亥革命还是以失败而告终,中国依然处于帝国主义和封建主义的压迫下。这充分说明,在半殖民地半封建的中国,资产阶级并不能领导中国革命走向成功,资本主义道路在中国走不通。

        1919年5月4日,北京爆发了一场轰轰烈烈的为拯救民族危亡而奋起抗争的群众运动。三千多名大学生举行游行示威,工人、商人等社会各界力量纷纷行动起来,声援学生国行为。这场运动就是闻名的“五四运动”。其起因正是由于巴黎和会上中国外交的失败。第一次世界大战结束后,中国作为战胜国,却被操纵和会的列强任意宰割:会议决定由日本继续德国在中国山东的权益,而对于日本强加给中国的“二十一条”则置之不理。这严重伤害了中国人民的感情,激起了人们的奋力反抗。在学生游行之后,工人罢工,商人罢市,中国的各种力量都行动起来,汇聚成自1840年以来涉及范围最广、参加人数最多的一次爱国运动。在运动中,知识分子是运动的领导者,工人阶级成为了运动的主力军,无产阶级从此登上了中国历史的舞台。

        十月革命一声炮响,给中国送来了“马克思主义”。伴随着1919年五四运动的爆发,马克思主义在中国得到了进一步的传播并与工人运动紧密的结合在了一起。一部分倾向于社会主义的知识分子开始在马克思主义的“集结号”下逐渐聚集起来。1921年7月,中国共产党召开了第一次全国代表大会。而在党的第二次代表大会上就鲜明的提出了“打倒帝国主义和封建军阀”的革命纲领。刚刚成立的中国共产党虽然看上去还十分弱小,但是由于它所代表的是中国最广大人们的利益,解决的是中国最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因而,站在它身后的支持者越聚越多。1922年1月,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组织和推动下,中国掀起了第一个工人运动的高潮,一时间,无产阶级运动风起云涌,充分显示出了工人阶级的力量,扩大了党在全国的政治影响,同时,也让孙中山决心与共产党合作。1924年,国民党第一次全国代表大会召开,会议重新阐释了三民主义,即“新三民主义”,确立了“联俄、联共、扶助农工”的三大政策,开始了第一次国共合作。1926 年,由国共两党共同领导和组成的国民革命军从广州出发开始了“打列强、除军阀”的北伐战争,工人、农民也被动员起来,这就是“国民大革命”。国民革命军胜利进军,不久就攻占上海和南京,并控制了长江中下游以南各省,北伐形式大好。但是,正处于幼年阶段的中国共产党缺乏警惕,对于革命还没有足够的经验,隐藏在革命队伍中的反动分子最终将革命所出卖。蒋介石勾结中外反动势力策划了“4·12”反革命政变;接着,汪精卫又在武汉捕杀共产党员,此后众多群众被杀害,工农运动陷入了低潮。

        大革命失败了,现实给年轻的中国共产党上了残酷的一课。毛泽东对此意味深长的说:“枪杆子里面出政权。”是的,经过艰苦探索,中国共产党逐步走出一条“农村包围城市,武装夺取政权”的革命新道路。1927年8月1日,南昌起义爆发,打响了中国共产党武装反抗国民党反动统治的第一枪。同年,毛泽东在井冈山创建第一个农村革命根据地。接着,中华苏维埃共和国临时中心政府于1931年在江西瑞金成立。1935年,遵义会议又确立了毛泽东在中国共产党和红军中的实际领导地位。1936年,纵横十余省跨越二万五千里的长征胜利结束。中国共产党经受住了历史的考验,体现出了其顽强了生命力。

        历史发展到了十九世纪三十年代,国际局势发生了很大的变化,德意日法西斯逐渐勾结在一起,成立所谓的“轴心国”集团,开始了对外疯狂的侵略扩张。1931年,日本入侵中国东北,国民党政府却仍将兵力用于围剿工农红军,对日本则实行“不反抗政策”,致使110万平方公里的东三省全部沦陷。国民党内一批爱国将领对蒋介石实行“兵谏”,中国共产党从全民族利益出发,和平解决“西安事变”,积极促成了第二次国共合作,共同抗日。1937年,日本全面侵华,中国国民党和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军队分别承担其正面战场和敌后战场的作战任务,形成了协同反抗日本侵略态势。中国共产党以自己的坚定意志和模范行动在全民族的抗战中发挥了中流砥柱的作用。1945年8月15日,在中国人们的团结努力下,日本战败,公布投降,中国取得了自1840年以来反抗外敌入侵的第一次完全胜利,中国为世界反法西斯战争作出了巨大贡献,国际地位和国际影响力显著提高。抗日战争的胜利,成为中华民族走向复兴的历史转折点。

        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后,美、苏成为世界两大阵营的首领,摆在中国面前的是以何种方式建国的问题。虽然,1945年10月10日,国共两党签署 “双十协定”,确认了“和平建国”的基本方针;1946年1月10日,政治协商会议在重庆召开,会议达成五项协议,提出要建立国民政府委员会。但是,政协会议结束后仅仅5个月,国民党就挑起内战。共产党面临的是一场不得不打的战争。战争双方力量悬殊:国民党的兵力是共产党的3倍,而且控制着几乎所有的大城市和主要交通干线,几乎全部的现代工业以及全国76%的土地和71%的人口;共产党只有“小米加步枪”。但是,最终胜利的天平却倒向了共产党。

        以1949年4月23日,中国人民解放军占领南京为标志,国民党在中国大陆22年的统治宣告结束。对与国民党的失败,蒋介石曾这样评价:“共产党打败了我们,不是共产党有三头六臂,而是我们腐败无能,自己的弱点击败了自己。”这又充分体现了,与一个腐败无能的政党相比,中国共产党显示出的是勃勃的生命力。

        1949年10月1日,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标志着中国争取民族独立、人民解放的历史任务基本完成。这是中国共产党的胜利,也是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胜利。片中这样一句话说的好:“109年沧桑巨变,换了人间”!北京天安门在1900年见证了西方列强的野蛮,在1919年目睹了中国人民的觉醒,1949年的秋天它终于迎来了一个崭新的共和国。

        观看这部纪录片,我想这对于我们历史学专业的同学来说,可是算得上是一次很好了“理论联系实际”的机会,平日里总是面对书本上枯燥无味的知识点,缺乏感性的熟悉,而现在,我们从纪录片中找到了日常书本中的内容,我们倍感亲切。在进行了这样一堂爱国主义教育的同时,我们还加深了对专业课的学习,这堂课使我们受益匪浅。

        通过观看这样一部纪录片,我们还对于这段革命的历史有了更为深入的了解,我们熟悉倒了中国是怎样反抗封建统治、摆脱殖民压迫、抗击法西斯侵略、打到反动势力,最终一步步站起来的,同时也深切感受到了中国共产党在中国革命进程中发挥的重大作用:领导五四爱国运动,发起“北伐战争”,解决西安事变,促成抗日民族统一战线,解放全中国……可以这么毫不夸张的说:“没有共产党,就没有新中国,正是有了共产党,中国的革命才焕然一新。”

        现在作为一名入党积极分子,我们更感受到了中国共产党的先进性,是她带领旧中国走上了“独立、民主、富强”的道路,我们为能进入党校学习,更好的了解中国共产党而感到骄傲和自豪。现阶段,我们作为在校大学生,我们的主要任务就应该是好好学习,珍惜革命先烈为我们争取到的幸福美好生活。同时我们还要积极参与社会实践,锻炼自己,将来更好的报效祖国!

  • 《建党伟业观后感3000字》
  •     学校组织大家观看电影《建党伟业》,还组织大家写影评,说可以抵暑期的论文,某以为很合算,比写论文轻松,就答应了,但实在写不来影评,胡乱为之,大家也姑且胡乱读之。(题目好像还可以奥)妙文集整理

        妙手著信史,高歌唱豪情

        --简评电影《建党伟业》

        毫无疑问,《建党伟业》这部电影在艺术和商业领域尤其是后者取得了巨大的成功,这样一部主旋律电影在今天的时代背景下能有如此巨大的反响和票房收益,是有其独到之处的,它的成功是颇值得借鉴的。

        浓缩的历史:杂而不乱

        和它的姊妹篇《建国大业》相比,两者都属宏大叙事的艺术类型,而《建党伟业》显然在时间跨度上更大,从1911年辛亥革命至1921年中国******成立,记录了整整十年的历史。这段时期真可堪称中国近现代史上“风云巨变”的大时代,其历史事件之多、登场人物之丰富、人物关系之复杂,绝非一部电影可以讲清楚,如本片所选就有辛亥革命、清帝逊位、******成立、袁世凯称帝、张勋复辟、蔡锷讨袁、巴黎和会、五四运动直至******成立等等重大历史事件,其间更有数不清的重要历史人物登场退场,这种走马灯似的人事更替,既要理清其间的历史脉络,又要凸现时代的精神,着实不易,情节安排上稍有不慎,就可能将这段历史演变为一段无意识的民初流水账。

    影片在情节结构的处理上显然是颇为可取的,删繁就简,大略可浓缩为北洋戏、五四戏、建党戏三段,前二者为后者之铺垫背景,但却并非附属,前后衔接并无割裂之感,而是整体连贯性较强,节奏紧凑,毫不冷场。当然,影片虽然讲的是近代史,但重点还是建党,所以在简练叙史的同时,又有两条线索贯穿其间,一条线是****成立前的历史思潮,主要是以陈独秀、李大钊、胡适、辜鸿铭等人的事迹串联,重在展现********思想在中国的发展成长的经过;一条线是青年毛泽东的成长经历,从参加新军直到参加****一大,更多的是展现了年轻的******人对民族命运的担忧和对政治理想的追寻。抓住了以上的情节分段和线索,大概就不会被众多的明星和纷乱的历史晃晕了吧。 

        客观的叙述:力求真实

        作为主旋律电影,在意识形态领域的导向向来是十分鲜明的,但近年来,意识形态领域的开放度越来越高,限制越来越少,这使得本片导演能更自由地筛选史实,而众多历史人物也不再是简单的脸谱化,更具有了真实性和丰富性。《建党伟业》所表现了100多个历史人物,不粉饰任何人、不诋毁任何人,客观展现了那个时期人的状态和面貌,而且所表现出来的故事也基本符合历史。

    比如,宋教仁改组******时作的那场演说,其革命的激情和对政治理想的执著,也是同样令人震撼的,这也使我们更加真实地认识到那个时代还有很多人在为民族的命运和国家的前途担忧、探索和奔走。又比如辜鸿铭先生的出场以及他著名的辫子说,这既让我们看到了北大那个时候兼容并包的办学理念,也让我们感受到了那个时代思想驳杂百家争鸣的时代风气,更让我们感受到了文化人对传统文化根基捍卫的精神和其坚强的独立人格。还有胡适先生的那句一晃而过却异常响亮的话:“陈独秀李大钊就批判不得么?”这几乎就是与主流意识形态完全相左的言论了,但它也的确可算得是对历史真实的表述了,既展现了当时********思想发展传播中所受到的阻力,也更深层的引起人们对历史本身的思考。辜、胡的思想言论充其量在影片中就是********思潮星期发展的思想环境与背景,但正是这种不同立场的言论才支撑起了影片强烈的真实性和启思性。另外,虽说陈独秀和毛泽东等人自始自终的都在抛头露面,但并非历史事件的重心所在,而是作为事件的参与者贯穿其中,整体而言,影片没有一般意义上的主人公,而是重在展现历史本身!

        饱满的细节:张扬人性

        《建党伟业》在内容上如此驳杂,场面也恢宏壮大,人物更是应接不暇,要驾驭这样一部大题材大制作的电影,难度是可想而知的,要想观众在看完电影之后还能对影片中的事件和人物留有印象有所感动和思考,那就一定要注重从细部安排情节和刻画人物。本片在展现种种著名历史事件的同时,给人以身临其境的观感,为之震动,这主要还是得益于影片对细节的设计和演员出色的表演。

        影片中着墨最多的一个细节大概要算毛泽东与杨开慧的情故事了,这个故事附着于毛泽东的思想成长过程和革命经历,但又相对独立,这种儿女真情将乱世风云中革命者的激情与浪漫诠释地淋漓尽致,也使得伟人的形象更加立体丰满,是颇为难能可贵的一笔。

        另一场比较出彩的戏就是蔡锷与小凤仙在火车站的绝别。蔡锷说,“天下人都知道,我蔡锷是爱美人不爱江山。…奈何,奈何,七尺之躯已许国,再难许卿”浓情蜜情,又饱蘸深情,离别苦、相思苦,磨得七尺男儿竟落下泪来。

        周润发精湛的演技将袁世凯这个世人眼中的“窃国大盗”演得入木三分,让人不胜感慨。面对日本使者的“逼宫”,袁世凯气愤地说道:“伊藤博文活着的时候也不敢威胁老子!”但迫于压力他又不得不接受了二十一条,通过镜头,我们能清晰地感受到袁世凯内心的曲折、痛苦、愤怒和无奈,引得广大观众开始重新审视和评价这个历史人物。

        像这样的细节在影片中还是不少的,比如学生请愿时用血写一巨大的“冤”,为青岛喊冤,为民族喊冤,感人至深;而袁世凯倒台时的落寞神情、顾维钧巴黎和会上的据理力争、周恩来入狱后的沉稳淡定也都令人印象深刻。

        昂扬的激情:豪迈震撼

        本片无论情节如何驳杂,其重点还是在于表现革命者尤其是******人在民族危亡的关头,不顾个人安危,一心救国,为理想而奔走呼号的一腔革命豪情。

        影片重点树立了陈独秀、李大钊这两位五四新文化运动的精神领军人物。陈独秀的激进热烈,李大钊的沉稳豪迈,在两人一次又一次慷慨激昂、义正言辞的爱国演说中,影片一度几次推向情感的高潮,让观众一次次震撼于他们的爱国激情,感动于他们勇于牺牲的革命豪情。而与之相呼应的,是学生运动的领袖们在不同的场合登高演说的一幕幕镜头,毛泽东、邓中夏、匡互生等等,这些先辈们年轻的身影在荧幕上振臂高呼,让荧幕前的观众们也一次次的激动不已,豪情满怀。

        而场面最为壮阔,情绪最为激烈的莫过于学生上街游行,而后火烧赵家楼的一段戏。影片动用了800位之多的群众演员,又借助电脑特技,使得当年群情激烈的五四大游行得以气势恢宏地展现在观众的眼前,使观众倍受震撼和鼓舞。而学生们冲破军警阻拦奋勇向前的镜头也十分的振奋人心,最令人激动的是同学们劝服了军警而冲进曹汝霖府邸痛打章宗祥的一幕,使很多观众仿佛身临其境而振奋于学生们爱国的激情。

        影片最后在南湖的游船上,大家低声而有力的唱响国际歌,这种革命的诗意和浪漫,也使所有的观众都倍感振奋。

        当然,再成功的影片也有其瑕疵的地方,比如近100多位知名演员的加盟,虽然极大得提升了观影的期待值,但也部分地削弱了观众对于情节本身的关注度,演变成了部分观众忙着“数星星”的现象。而且,如此浓缩的历史容量,也对观众的历史知识储备提出了苛刻的要求,看了但还不太明白的观众其实不在少数。

        回顾中国******建党以来的历史,她肩负着民族救亡和振兴的伟大历史责任,一路艰辛坎坷,一路筚路蓝缕,取得了举世瞩目的丰功伟绩,带领中华民族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但也要看到今天的社会虽然日新月异一日千里,却早已缺失了建党之初的那种忧国忧民的情怀和开创历史的豪情,所以,《建党伟业》的拍摄,其实也是一种历史的必需和必然。

  • 《建国大业观后感3000字》
  •     《建国大业》这一部庆祝新中国成立60周年的主旋律影片,云集一百七十多位明星,话题人物齐聚,四大天王中的两位捂婚天王刘德华,黎明,功夫之王成龙,李连杰,华表奖的双黄蛋得主陈凯歌,冯小刚,四小花旦里的章子怡,赵薇,实力派男星姜文,陈道明,陈宝国,葛优等演员纷纷出马,以置于使笔者无法一一列出,这些大腕在影片拍摄和上映的档期,每个人身上出一条新闻,对影片的宣传就不可小窥,更何况中影掌门人韩三平十多年后重新掌镜,众大腕零片酬出演,国产片拷贝又创新高等新闻本身就有着巨大噱头,让人们重新唤起了对主旋律影片的热情!

        其实主旋律影片很早就对自身如何更多的吸引观众做过尝试,2005年,为了纪念中国抗日战争胜利60周年的影片《太行山上》,就起用了港台明星梁家辉,刘德凯分别饰演国-共的抗-日英雄,2007年的献礼影片《八月一日》同样选用了吕良伟,李子雄饰演了叶挺和汪精卫,两部影片在这一类型片上做的突破不大,但是起用明星的机制无疑使影片引起了更多的关注!

        《建国大业》在起用明星上可以说是在以前影片的基础上前进了一大步,而且对这一类型片的宣传,说教的功能大为改观。国共两党人物喜怒哀乐都给予了描写,凸显了人性化。然而影片从皓如烟海的史料中选则材料,修改剧本,难免有些典故,事件交待不清,或是挂一漏万,下面是笔者看出的几点,一吐为快。

        李宗仁不顾蒋介石的阻挠,硬是选上了副总统。片中有一场蒋,李二人共同登台,宣誓就职的戏一闪而过,未做交待。其实当时蒋对李很是愤恨,想让李宗仁出丑,于是派人通知李宗仁宣誓就职时穿军装。自己反到穿一身长袍马褂。当李宗仁发现时已经来不及了,结果就职典礼时李宗仁站在蒋介石旁边,象极了一个跟班。

        片中结尾处斯-大林对中-共的代表慷慨陈词:只要中-共一宣布建国,就第一个与中国建交,显得很丈义。但是片中也提到过一幕,起初共-产党攻陷南京,苏联的驻华使节并没有留下,而是和蒋介石一同退往广州,事实上苏联对国共两党的政策一直是暧昧的。对中国是否划江而治也提出过意见。但是还是毛-主席有远见,有魄力,一句宜将剩勇追穷寇,不可沽名学霸王的诗词就点明了事物的主要矛盾,中国人的事还得中国人自己作主!任何国家的政策都是以自己的利益为主,并没有无私的援助!

        转眼间新中国已经迎来了自己六十岁的生日,国家日益富强,然而就象片中对国歌的讨论一段所说的,我们永远要居安思危,时刻保持警惕。用我们的血肉,我们的智慧组建成新的万里长城,永远前进,再前进,在世界上找到我们应有的位置!

  • 《论语读后感3000字》
  •     《论语》的交友观还有很多地方值得挖掘,但有一点好像没有涉及到——如何处理一个朋友群的关系。即,几个人彼此都是朋友,三五成群。这里面就不仅存在单纯的两两交往的问题,还包含更复杂的一对多,多对多的问题。 四、孔子和他的两个学生

        说了这么多《论语》中的交友观,由于《论语》主要记载的是孔子的思想,我倒对孔子的朋友产生了兴趣。我想孔子应该有很多朋友。单就《论语》来看,我却只找到两处。一处是“原壤夷俟。子曰:‘幼而不孙弟,长而无述焉,老而不死,是为贼。’以杖叩其胫。阙党童子将命。或问之曰:‘益者与?’子曰:‘吾见其居于位也,见其与先生并行也,非求益者也,欲速成者也。’”另一处就是上面提到过的“朋友死,无所归,曰:‘于我殡’。”后者不知从何考证,前者看来只是孔子所“和”之人,并非所“同”之人。孔子有没有纯乎价值认同的“知己”呢?仅看《论语》,似乎没有。子曰:“莫我知也夫!”子贡曰:“何为其莫如知子也?”子曰:“不怨天,不尤人,下学而上达。知我者其天乎!”(宪问)退而求其次,孔子的学生中有没有人能充当这一角色呢?有时,师生关系也可到达一种朋友关系。我不由自主地注意到了颜回和曾参。

        从前,我之所以读一本书是因为它来到了我的手边,而书的主人又有耐心等待我一口气或分几天读完它。后来,知道了有公共图书馆这等读书的好地方,我也懒得去翻书目卡片,只是在开放阅览室书架上随手抓一本我能读得进去的书。再后来,通过网络,也约略知道近来新出的哪几本书是值得一读的,可我也往往只关注自己感兴趣的,偶尔在浏览的网页上碰到一两本好书也都是大概的翻翻,很少有时间和心情静下心来看,相逢或相违全凭运气。所以,我读《论语》也只是因为选了《中西经典选读》这门课,于是从图书馆借了这本书。

        人们常挂在嘴边的话,我竟然不知出于《论语》。像“父母在,不远游。君子坦荡荡,小人常戚戚,不在其位,不谋其政。道不同,不相为谋,任重而道远,死而后已,朽木不可雕也。三十而立……”

        我读《论语》这部书,当然不是想从中觅得修身、齐家的孔门秘传。我只是在这部书中认识了一个迂阔率性、明知其不可而为之的孔子,一个多才多艺、诲人不倦的孔子,一个食不厌精、懂得生活乐趣的孔子。学贯中西的学者们常把孔子和古希腊哲人苏格拉底相提并论。苏格拉底是被雅典民主政权处死的,据说是自由精神阻止他逃亡。但我更喜欢孔子的直言不讳:“道不行,乖桴浮于海”,这同样是一种自由精神。打开《论语》去读,像是穿越几千年的时光隧道,看到群雄逐鹿,争霸天下的春秋时期,产生了孔子一个伟大的思想家、教育家。他的言行论述了孝道、治学、治国、为政,为历代君王所推崇,汉武帝罢黜百家,独尊儒术。儒家思想――中庸之道。他的思想言论不一定与我们今天所处的时代相吻合,但对于影响了几千年的中国文化的经书,是有必要一读的。

        孔子讲究孝道,孝成为中华名族的传统美德,今天的人们却在褪色,对其讲孝是非常必要的,让他们明白孝是为人之本。子曰:“父在,观其志;父没,观其行;三年无改于父之道,可谓孝矣。”

         “事父母能竭其力;”等。即孔子说;“当他父亲在世的时候,要观察他的志向;在他父亲死后,要考察他的行为;若是他对他父亲的教诲长期不加改变,这样的人可以说是尽到孝了。”这里讲了什么是孝,同“事父母能竭其力”有些不同。虽然事父母能竭其力,但在社会上做事,或是贪污或是抢劫,触犯法律,使父母担心、忧心,这也不能算是孝。父母都希望子女比自己强,具有良好的品德,这是父母教育子女的出发点。所以为父母提供丰厚的物质不是孝的根本,如果能够按照父母的意愿、教诲行事做人,对得起父母才是真正的孝。

        治学方面,孔子的“学而不厌,诲人不倦,知之为不知,不知为不知,敏而好学,不耻下问,三人行必有我师,博学而笃志,切问近而思”。不正是一种谦虚、严谨、实事求是,锲而不舍的治学态度吗?治学的方法他讲究温“故而知新,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他觉得学而实习之不亦说乎。”同时孔子认为“好仁不好学,其蔽也愚,好知不好学,其蔽也荡。好信不好学,其蔽也贼……”可见学习的重要性,治学是仁信的基础。

        “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敏而好学,不耻下问。”这是《论语》六则中给我感触最深的两则。前一则是说几个人走在一起,那么其中必定有可以当老师的人;后一则告诉我们敏捷而努力地学习,不以向不如自己的人请教为耻。这两句话虽然出自两千多年前的孔子之口,但至今仍是至理名言,意义至大。“三人行,必有我师焉。”这句话包含着一个广泛的道理:能者为师。在我们日常生活中,每天都要接触的人甚多,而每个人都有一定的优点,值得我们去学习,亦可成为我们良师益友。就说我们班上的吧。在这个近80人的班集体里,就有篮球上的猛将、绘画巧匠、书法好手、象棋大师。有的是上晓天文,有的是下通地理;有的是满脑子的数字;有的能歌善舞……多向我们身边的这些平凡的人学习,就像置身于万绿丛中的小苗吸收着丰富的养分。高山,是那样地雄伟,绵延;大海是那样地壮丽无边,山之所以高,是因为它从不排斥每一块小石;海之所以阔,是因为它积极地聚集好一点一滴不起眼的水。若想具有高山的情怀和大海的渊博,就必须善于从平凡的人身上汲取他们点滴之长——“三人行必有我师焉”。一个几岁的小朋友当然不如四十开外的教育家;平民百姓同样没有史学家的见识广博……但是正是这样的“不耻下问”而造就了许多伟人。

     

  • 《红楼梦读后感3000字》
  •     以前就想写一些关于红楼湘云的文字,一则因时间仓促,二则笔下无文,所以也就搁下了。近来又重读红楼,实感其中趣味,故写此文,希与古典的朋友们共赏。

        红楼总众女子中,我最喜湘云,喜欢她的率真,她的洒脱,她的豁达。芹先生让湘云第一次出场乃在三十一回,因麒麟伏白首双星一篇文字中,而在二十九回中,宝玉与钗黛三人斗口之间便已带出湘云其人。太君因见金麒麟眼熟,故问。钗曰“史大妹妹有一个”黛则讽曰“宝姐姐别的事情上还有限,惟有在这些人带的东西上越发留心”,读至此,如不见后文,不知此文之妙,笔带双关,既活画出钗黛二人形象,又为后文打下伏笔,似此类之文,红楼中甚多,由此可见一斑,可知雪芹先生之胸中丘壑。

        书归正文,呵呵,湘云第一回出场,人并不感其突兀,概因前之已伏之笔吧。而后由贾母,王夫人眼中写出湘云之衣着打扮,再由宝钗口中说出湘云旧事,至此,一个有血有肉的形象便跃然纸上了,丝毫不费笔墨,却有如此传神。

        到宝湘在书中的初会便是有一番景象了。与宝黛初会比较看来,当真是妙极。如此文字,似犯而不犯,似重而不重,又有几多。而这位云妹妹当真是心直口快且俐齿伶牙,几个绛纹石的戒指换出的那一番道理,想来读者应记忆犹新吧。直到玉卿挨打,宝钗赶蝇,龄官划蔷,湘云才结束了她的第一次小住。此间数个故事,纷乱头绪,却从未有缺何人,象凭空消失一般,必在纷乱中有几笔点到,象宝玉挨打时,众人来看,便点了湘云一笔,宝钗赶蝇时,湘黛二人偶见,又是一笔。如此又生出多少故事,至龄官划蔷后,湘云来辞,一切就顺理成章,总在乱中添置几笔,让人看后觉得简单而又有绪。

        湘云二次来访,便是海棠结社后了。若上一次雪芹先生要突出刻画湘云的性格,此一次则刻画湘云的才情。两首白海棠诗写尽多少故事,而其中“却喜诗人吟不倦,岂令寂寞度朝昏”,“蘅芷阶通萝薜门,也宜墙角也宜盆”两句我窃以为便是其真实写照,再看她的菊花诗“萧疏篱畔科头坐,清冷香中抱膝吟”,“数去更无君傲事,看来惟有我知音”,“隔座香分三径露,抛书人对一枝秋”倘若陶彭令再生,也比慨然菊有此咏者,不枉矣。再看红楼最精妙的一副百笑图中,也不乏湘云的身影,雪芹先生在刘姥姥二进大观园中写到“湘云撑不住,一口饭都喷了出来”如此这般,红楼中的人物性格便全部展露在读者面前,如此文字,试问古今小说中非红楼而谁有?好一副红楼百笑图,如见如闻。

        待到湘云第三,四次来,便应是整部红楼梦中最热闹非凡的文字了“琉璃世界白雪红梅”“怡红院群芳开夜宴”等,如果说从前那两次只不过是湘云的一个剪影,那么此两回中,湘云便得到了一个升华。在庐雪庵的联诗中,湘云的联句是最多的,在我看来质量也是最高的。雪芹先生以如此笔墨将新到的宝琴,李纹,岫烟都给了读者一个大致的交代,如此便不感陌生了。憨湘云醉眠芍药洇,在我看来是红楼中画湘云最美的一副图画,如黛玉葬花,宝钗扑蝶一般,湘云则是眠花了。试想红楼众闺阁中,除却湘云,还有谁会如此酣眠,无拘束,无牵挂的醉卧于花阴之间。在湘云的世界里,没有解不开的烦恼和忧虑,试问钗黛二人可有如此胸襟吗?所谓“是真名士自风流”,湘云便是这样的真名士。“英豪阔大宽宏量,从不将儿女私情略系心上,好一似霁月光风耀玉堂”。

        也许是胜极必衰的原因吧,此等繁荣文字的背后便隐藏了无限的悲哀,此后逐晴雯,死金钏,尤三姐自刎,尤二姐吞金,大观园从此便笼罩上一层阴云,再也没有散开,湘云此后再来,没有了从前的那种笑声了。红楼便真一似食尽鸟投林,落了片白茫茫大地真干净。

        湘云的结局到底如何,雪芹先生没有写完,“云散高唐,水涸湘江”就留下一个想象的空间吧。

        注:一说,湘云因麒麟由妙玉周全,最终与宝玉结为连理。一说,湘云夫婿卫若兰死后,史府抄家,湘云沦落风尘。

        红楼中,贾府里地位最高的人物不是贾母,而是这位着墨不多的大小姐——贾元春。文中曰:此女才德兼备,因而晋封为凤藻宫尚书,加封贤德妃。因为她,贾府成为皇亲国戚,真正是“白玉为堂金做马”,贾元春才选凤藻宫之时,也就是贾府烈火烹油,鲜花着锦的鼎盛时期。

        让我们看看下面几段剪影。 当贾府上下得知元春晋封时,“贾母等听了方心神安定,不免又都洋洋喜气盈腮,于是按品大妆起来”,入宫谢恩。再看,元宵省亲时贾政的一段话“贵妃唯兢兢业业,勤慎恭肃以侍上,庶不负上体贴眷如此之隆恩也”。再看,荣宁两府祭祀时,贾珍的一席话“咱们哪怕用了一万银子供祖宗,到底不如这个体面,又沾恩锡福的”。还有,迎春误嫁中山狼后,王夫人的几句话“你难道没听说过嫁鸡随鸡,嫁狗随狗,哪里都象你大姐姐做娘娘哪”。

        看完这些后你又做何感想哪?我是想起了聊斋里的画皮,想起了镜花缘里那张浩然巾后面的脸,我有些毛骨悚然了。——当你被海浪卷起,在大海中挣扎时,内心大叫救命时,岸边的人却把你当成勇敢的弄潮儿,为你的挣扎而鼓掌喝彩——诚然,在贾母等人的眼里,元春是幸福的,她嫁了一个天底下最好的婆家,这是上辈子修来的福气,给整个贾府都带来了荣耀。她的地位是一人之下,万人之上。她的一生将有着享之不尽的荣华富贵,她还有什么不满足的哪?可是雪芹先生把她列入了薄命司,如果时光倒退几百年,我也会觉得奇怪,这样也算薄命?

        可是,这是事实。皇宫是个不得见人的地方,是古老中国的一个畸形的产物。元春就是这样被爱她的父母,祖母送到了皇帝的身边,当作一种礼物。她——是活的祭品,可以说话,可以解闷,却不认为她有思想。皇宫是一个大的牢笼,它没有生命,它只属于一个人,属于那个君临天下的皇帝,可是却有数千乃至上万的人为它死祭,奇哉怪哉!他们也许是宫女,也许是太监,也许是皇妃,可是无一例外。——他们的血涂在了皇城的墙根下,滋养了一代又一代君王。他们没有自由,也没有自我,却偏要在头上戴起五彩眩目的光环,是以迷惑世人,让人以为那里是一个神仙世界,直待走进去才发现死一般的苍白与沉寂。雪芹先生看到了,借宝玉的眼看到了这一切。所以,他写了芙蓉女儿诔,所以,他酿制了千红一窟(哭)万艳同杯(悲),为那宫墙内琉璃世界中的白骨默祷!

        想起那首诗“寥落古行宫,宫花寂寞红。 白头宫女在,闲坐说玄宗。”

        看了很多遍的红楼,以前总是觉得林黛玉的一生是那么的凄凉,总也不忍看后几回中的黛玉焚稿,宝玉成亲.觉得那么残忍的结局,知道就够了,不想一遍遍去复习那种伤心.

        前些日子看了一本清代人作的红楼续补,以前对于这种书,我总是排斥的.觉得那些人搞出一个个大团圆,或死而复生或仙境重逢之类的结局,实在是没有意义.这么粗劣的改续,无聊的紧.不过这次去图书馆,见到书架上好几个版本的这种书,抽出一本,粗略的翻了一下,却使我萌动了重读红楼结尾几章的想法.

        看到黛玉的郁郁而终,依然那么难过.可待到读完,听甄世隐说着什么"兰桂齐芳"我不由黯然.薛宝钗这样的人物,也要像李纨一样,将一生都葬在这片冷酷的园子里么?

        以前的我,是很讨厌薛的.从蜂腰扑蝶到最后的成亲,我一直都觉得她是一个既冷酷又自私的人.可是现在,我竟然不由不同情她了。其实细想起来,她的悲剧也许比林的更令人叹惋.

        薛宝钗家境富足,从小饱读诗书.接受的是极为全面而正统的教育.贾母总是夸她"沉静宽厚".没错,这正是她从小被教育过的为人方式,也是古代女子应有的美德.甚至悲喜都不应形于颜色,否则就是"不尊重."综观全书她的举止,几乎从未超出这些束缚。只有一次宝玉将她比做杨妃令她大怒,可也只是冷冷的用一句话反讽过去.以前最恨她在蜂腰桥下陷害林的一段.现在想来,其实也并不是完全不可以理解的恶毒举动.她从小生长在皇商家庭,这种"趋吉避凶"的法门应该是早就深深的印在心中了吧.虽然她的做法很自私,但在她,也许认为人理所应当就该这样应对.其实她才是最可悲的人,一生都被别人的看法和所受的教育支配着.从来都不知道自己想要的是什么,没有开心也没有不开心,只是按照理所当然的道路走下去.从未得到过全心全意的爱情,也没有谁真正的关心过她.而她,也就认为世界本就如此.认为夫妻间有的不是真诚的感情而是"举案齐眉"的尊重;认为母女间有的不是血浓于水的亲情而是服从的孝道.这样冷酷的纲常,竟是她遵守了一生的原则,而且还毫无知觉的麻木着。

  • 《三国演义读后感3000字》
  •     建安十三年,诸葛亮提出著名的《隆中对》,对当时的社会政治、军事、外交、内政作出一番展望和行动计划,确定了以蜀地为立身之本,然后向中原发展的设想,经过十来年的经营,到建安二十四年,终于拥有两川之地,实现了《隆中对》前半部的战略计划:“跨有荆、益,保其岩阻,西和诸戎,南抚彝越,外结孙权,内修政理”。这是正确战略,也实现了。然而,《隆中对》后半部战略却是错误的,隐形的错,钳形攻势是正确的,把主力与偏师位置放倒置,故说为“隐形的错”:“天下有变,则命一上将将荆州之兵以向宛、洛,将军身率益州之众以出秦川”。表面看,完全符合战场规则,让敌军两面作战,但要命的是主力与偏师用错方向,造成不可挽救的损失。

        原因何在?这是因为:自汉献帝迁许都后,秦川已失去号召全国的政治地位;经过战乱,“丘墟遍野、十室九空”的经济民生,无法支持大部队行动;大部队远离后方,中间隔着崇山峻岭,给养无法及时供应,军粮辎重长途穿行崇山峻岭中,一旦被断,大部队危险异常。所以只宜用精干小部队,在防袭的前提下,到处突击,牵制敌方力量,作用如此而已。这是秦川方向的情形。荆州方向则不同,荆州地处长江边,与益、荆、扬分别坐镇长江上、中、下游之战略要地,占有荆州,则益州与荆州全盘皆活,军事 上可顺流而东。更何况荆州“沃野千里,士民殷富”,战略位置上逼宛、洛,下控江南,所谓“跨有荆益,保其岩阻”,故是兵家必争之地。“荆州与国连接,若据有之,此帝王之资也”,(《资治通鉴》卷十三),但因荆州地方狭小,缺乏纵深,又两面受敌,因而诸葛亮一再告诫关羽要做到“东和孙权、北拒曹操”,以免两面受敌,即使如此,一旦小部队受压,后援又未至,则处境极其危险,故关羽失荆州后,兵败被杀。所以宜动用大部队,通过连续施加军事压力,达到牢牢控制战略要地目的,则是可进可退,行动自如。

        可惜,诸葛亮在这里弄错主次,对荆州不予重视,关羽失荆州后,蜀汉从此不可能“顺流而东”,而秦川向则无法打通,只能坐困两川之地。

        当诸葛亮意识到这一点时已太迟了,他面临决择:是主动进攻,还是被动防守?

        他清楚自己的分量,在《后出师表》中,他说:“量臣之才,故知伐贼,才弱敌强也”。本身才干如此,如不主动进取,则:“然不伐贼,王业也亡,惟坐而亡,孰与伐之?”这是因为“王业不可偏安于蜀都”。如若要进取,手中力量又是怎样?自入主汉中以来,经彝陵之战(火烧连营)后,几年功夫,共有70馀名善于冲锋陷阵的将领和一千多军事骨干死亡,这批军事骨干是经数十年积聚培养而来的,倘若再经数年,将再损失三分之二,已明显表明兵力不足。假如坐守,等候敌方进攻,所付出代价,与主动进攻是相等的。所谓:“则住与行,劳费正等”。这是诸葛亮个人见识,是比较客观的。

        古今中外,打仗表面是打军事仗,其实是打后勤战,旷日持久之仗,更是打国家综合实力战。蜀国综合国力如何呢?一组来自正史《三国志》的数字可说明:蜀亡时,“共户二十八万,男女九十四万,军士十万二千,官吏四万,仓粮四十馀万(斤、石?),金银各二千斤…”。可以说,库存到了扫砖缝地步,这是一个国家的物资储备!从数字中,还可看到,平均每9人要养一个兵,每七户要养一个官。(予按:今之为政者当鉴之!)这种情形,即使在诸葛亮初次北伐之际,(时已经彝陵之战)情势也好不到哪里去。所以别说要“北定中原,恢复汉室”。那怕自保已是很难的了。难怪诸葛亮又承认:“凡事如是,难可逆料,臣鞠躬尽瘁,死而后已,至于成败利钝,非臣之明所能逆料也”。

        蜀国的情形是这样,诸葛亮也认识到了,作为当时政治家和军事家且怀有政治阴谋的司马懿,当然非常了解周边其他二国的情形。他故意夸大对方力量,危言耸听,为的是要牢牢掌握魏国武装力量之大权,以期一旦时机成熟,实现自己的政治目的―夺取魏国政权。

        司马懿背后的魏国情况如何?以魏国方面而言,自曹操占有中原之地后,削平境内各路豪强,平定北方,势力直达辽东半岛。采取安定境内政策,屯田兴学,兴修水利,发展农业,人口增殖,生产力有很大的提高,全境已初步安定,逐渐成为全国的政治中心。更重要的是,他虽挂名为汉朝宰相,实则牢牢掌握国家权力,事权归一,并且以汉朝正统名义号令全国,体现出一个政治家的政治才能.建安二十五年,曹操死,曹丕代汉立国称为魏,七年后,曹丕死,子曹睿为魏王,司马懿被任命为全国武装力量总司令―骠骑大将军。对于司马懿这个政治野心家来说,真是天上掉下来的良机!但司马懿自身衡量,要夺取魏国政权时机尚未成熟:曹操死去才七年,原来一批忠实手下尚在;自己的羽翼未丰满;朝廷重臣对自己有诸多猜疑…。于是以退为进,上书曹睿,要到西凉屯兵,表面上是守雍、凉二州,实则拥重兵不放,扶植军事!

        读完厚厚的一本三国演义,不禁感叹历史的“分久必合,合久必分”。三国演义真的为读者生动活现地演义了一个历史故事,也让我从中学到了一些为人处世之道。

    先来说说曹操这个人物带给我的启示。曹操一生都属于十分大胆型的人物,也是十分奸诈的。他误杀了吕伯奢一家人,最后明知错了,还要继续杀了吕伯奢,其无情无义至此,陈宫便离他而去,曹操后来说的那句话耐人寻味:“宁教我负天下人,休教天下人负我”。但反过来想想,如果当时他不赶尽杀绝的话,吕伯奢若真带了些人过来追杀他,可能曹操会就此退出历史舞台了。但是奸诈带来的只会是一时的小利,一直是奸诈的话,自然会遭到报应。后来董承一伙人便刺杀曹操,可惜事败了。后来陆续都有一些人刺杀曹操,但都因一些意外而失败了,否则这位曹阿瞒也不会叱咤风云了。曹操给我的启示就是,做人不能太狡诈。

        与曹操截然相反的一个人物就是刘备了,他以仁义当先,他热百姓。刘备一生的行为都与曹操相反,曹操奸诈,刘备仁义。刘备在落难时,还带着百姓逃命,他管理一个新野,或是徐州,都是布施仁政,得到百姓的爱戴。

        但不论是曹操还是刘备,他们都有一个特点,那就是非常注重人才,曹操失了一个吕韦,祭奠时他不哭自己曹家的人,独哭吕韦。他的谋臣郭嘉死后,他也十分痛心。刘备则更重视人才了,起初赵云并不是刘家的将军,但他十分器重赵云,几次留他,后来终于归到了刘门下,才使得那个扶不起的阿斗两次脱险。徐庶被曹操“拐骗”到那边,在送别时,刘备哭着送别,还要砍掉挡在前面的竹林,后来徐庶才又回来推荐了诸葛亮。刘备三顾茅庐更是成为聘用人才的典范。

        所以说,一个人的力量是有限的,需要招兵买马,寻找志同道合的人,一同创建事业,这才是成功之道。与之相反的例子便是袁绍了,照说袁绍与曹操一战的时候,拥有明显的军事优势,但袁绍为人不重视人才,有许多忠臣在身边也不知道。他如果听忠臣的话,那曹操怎么可能胜得了他呢?而他却听信一些小人的话,致使败给了兵力较少的曹操。

        三国演义还让我学到:要善于听取好的意见,忠言逆耳。曹操赤壁之战为什么会败?我觉得还是因为没有听信好的意见,面对新来的庞统这个外人,他却毫不犹豫地相信了他的“连环计”,而面对另一个臣子对他的忠言,那位臣子大致说的是:“若敌人用火攻,如之耐何?”曹操答的大致意思是:“现在这个季节,不会刮东南风,如果用火攻,那便是烧他们自己的营了”。这也怪不了曹操,他又不像孔明这个气象专家能知风雨。但既然有人提了建议,曹操也应该有所警觉呀,不然也不会败了。另外一次就是刘备在一片靠近水的树林中安七百里连营,早有臣子向他提出建议,说敌人如果用火攻怎么办?但他没有接受,致使后来真的被陆逊七百里火烧连营。所以,能否正确听取他人的意见,往往决定着事情的最终成败。

        三国演义中的一些人物,也给我许多启示。那些贪财,贪色的人,最终一定不会有好结果。董卓与吕布之所以会兵刃,还不是让一个小女子貂婵在中间挑拨离间,所以董卓便是败在了自己的好色上。曹操也有点好色,张绣投降后,曹操在营中寻乐,便找了张绣老婆来玩弄,后来张绣当然恼火,便暗算曹操,曹操幸亏命大,否则也被张绣结果了。

        曹操修了铜雀台后,还要把东吴的“二乔”放于台上,于是便让孔明用这点激了周瑜,让周瑜决心出兵打曹操,曹操才有赤壁一败。三国中还有一些卖主求荣的一些人,也得不到好结果。与之相反的则是关羽了,他不贪财也不好色,得到了曹操的敬佩,也得到了千千万万读者的敬佩。若不是因为他一点点的骄傲,以及刘封的见死不救,他也不会死得那么早了。所以,我又知道了,为人不能贪财色,要做一个正直的人,刚正不阿的人。

        三国演义中,还可以学到许许多多的东西,比如研究历史的规律,分析人物性格,分析事情的前因后果成败原因。毛泽东就曾经读了五次三国演义,原因大致也在这吧。名著是经得起反复阅读,反复推敲的,好的名著伴人一生成长

  • 《感恩的心作文3000字》
  • 感恩父母,回报亲情

    父母是我们的第一任老师,从一个孩子呱呱落地的那一刻起,他们的生命就倾注了父母的爱与祝福。或许,父母不能给我们奢华的生活。但是,他们给予了一个人一生中任何事物都不可替代的——生命。

    父母为子女撑起了一片爱的天空。当你受伤时、哭泣时、忧郁时、难过时,你可以随时回到这里,享受父母的爱。这,便是他们的幸福了。感恩父母,哪怕是一件微不足道的小事,只要让他们感到一丝欣慰,这就够了。我记得央视播过一篇感人的广告:一个大眼睛的小男孩,吃力地端着一盆清水,天真地对妈妈说:“妈妈,洗脚。”就是这样的一部广告时至今日,仍在热播。动人的原因,不是因为演员当红,而是它的感情动人心肺,不止感染了天下多少的有情人,很多人为其感动。不止为了可爱的小男孩,也为了那一份至深的爱和发自内心的感恩。这样的事,每个人都能够做到,却又不愿去做。试问:你们的感恩都到哪里去了呢?

    连没有思维的生物,都懂得感恩。落叶在空中盘旋,谱写着一曲感恩的乐章,那是大树对滋养它大地的感恩。连没有生命的事物,都懂得感恩,白云在蔚蓝的天空中飘扬,绘画着那一幅幅感人的画面,那时白云对哺育它的蓝天的感恩。因为感恩才会有这个多彩的社会;因为感恩才会有真挚的友情。因为感恩才让我们懂得了生命的真谛。既然这样,我们又将怎样做呢?

    感恩是发自内心的。俗话说:“滴水之恩,当涌泉相报。”更何况父母呢?父母为你付出的不仅仅是“一滴水”,而是一片“汪洋大海”。你是否在你父母劳累后递上一杯暖茶;你是否在他们过生日时,递上一张卡片;在他们失落时奉上一番问候与安慰?他们往往为我们倾注了心血、精力,而我们有何曾记得他们的生日,体会他们的劳累,又是否察觉到那缕缕银丝、那丝丝皱纹?记得有这样一个故事:有一位老师在母亲节到来的前一天问同学们;“你们的父母都知道你们各自的生日吗?同学门都异口同声地说;“知道。”老师又说;“那你们的父母都会送你们礼物吗?”同学们说;“会。”等老师说完第四个问题时,整个教室里鸦雀无声、甚至连一根针掉到地上也能听到。老师又问了一句;“有谁知道?”还是没人说:一个个都低着头,脸红红的。老师又一连问了几遍,还是无任何回音。老师其实问了一个十分简单的问题:你知道你父母的生日吗?送过礼物吗?仅仅这样一个小小的问题,这样一个小小的事情,全班竟然没有一个同学做到。这说明了什么?这充分说明了我们太自私了,太以自我为中心了。感恩是要靠真心去报答的、去体会的。

    仔细想想,自己在七八岁时,有没有路过一家玩具店,明明家里已经有一大堆玩具,但仍要买,父母不买就哇哇大哭、抱着腿撒娇、不走。但现在想想,可能是因为父母没带钱,还有可能是因为质量不好&hllip;&hllip;等多种原因,而你却毫不领会、毫不替别人考虑,当时父母心里是怎样的感受,你体会过吗?但父母却没有丝毫怨言。而你呢?只因为父母好意给你买了件衣服,你却挑三拣四,说这也不好,那也不好,自己的一个举动会给父母造成多少伤害,自己又计算过吗?白天笑脸迎你上学、放学。遇到烦心事,还要自己解决。有什么坏事、糟事,都不敢告诉你,怕你学习分神,自己扛着。这些事你又都知道吗?是的,你不知道。你也许有亿万个理由可以不知道,但是你没有亿万个理由不必知道啊!在父母笑脸的背后有多少辛酸,你或许永远都不会知道,但我相信你不会不知道孝、更不会不知道感恩。

    父爱母爱不同,母爱是温柔的、体贴的、周到的,甚至还有一些溺爱。而父爱是严厉的,有时一点小小的毛病,在父亲眼里就是一个天大的错误。但无论是怎样的爱,都体现了父母对自己的爱。以前,在小学课本上我曾经学过这样一篇作文,题目叫“精彩极了和糟糕透了”讲的是有一位小男孩精心写了一首诗,拿给他妈妈看,他妈妈说:“精彩极了。”小男孩得到了很大的鼓励,满怀自信地拿给他爸爸看,而他爸爸却说:“糟糕透了。”这使小男孩吃了一惊,从悬崖之顶一下子掉到了深谷之底,他失落地跑到床上痛哭起来。三十年后,这个小男孩也有了自己的儿子,他无意识的发现了自己小时侯写的那首诗,不那么好也不那么差,但当时父母为什么要那样说呢?同一首诗、同一个人的两位家长,为什么观点会有如此差距呢?差距就是一位是母亲一位是父亲,两种截然不同的爱,使作者成长的小船可以一直平稳,既不被表扬而冲昏头脑,也不被批评而消磨信心,一直在父母无形的爱中健康成长。还有一个故事,名字叫“走一步再走一步”讲的是:一个小男孩爬到山上,却下不来了。他的好朋友把他的爸爸叫来,他本以为父亲会把他抱下来,然而父亲走到山脚却停了下来,指挥小男孩自己下来。”试想:如果是一位母亲的话,她一定不会让孩子自己走下那么陡的山的。不知你有没有看到过这样一个镜头:一个刚刚会走的小孩摔倒了,母亲的第一反映就是赶紧心疼地抱起来,而父亲则是引导孩子自己爬起来。这就是父亲和母亲最大的区别。但无论是哪种爱,都是父母对你无限的关怀;无论是哪种爱,都是父母对你永久的期盼。无论你做出多少回报,只要你快乐父母就感到无限的幸福;无论你做出多少回报,只要你幸福父母就感到无限的欣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