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小学作文 初中作文 高中作文 话题作文 节日作文 写人作文 动物作文 作文体载 作文素材 作文技巧
50字 | 100字 | 150字 | 200字 | 250字 | 300字 | 350字 | 400字 | 450字 | 500字 | 550字 | 600字 | 650字 | 700字 | 750字 | 800字 | 850字 | 900字 | 更多

“ 情牵 ”有关的作文

来源:文题网 时间:2024-04-25 11:56:41
  • 《浅浅初秋 情牵语文》
  • 浅浅初秋 情牵语文

    ——记教育部“名师领航工程”璩艳霞名师工作室第四期读书分享会

    “秋风清,秋月明”,2021年8月20日晚,教育部“名师领航工程”璩艳霞名师工作室全体成员和来自全国各地热爱语文的语文人,因为共同的对语文的深情聚在了一起,开展了历时两个小时的线上读书分享会。

    璩艳霞名师工作室全体成员在首席名师璩艳霞老师的带领下,一直坚持做读书的“种子”——在读书中反思教学,在读书中更新教学理念。而本月共读的书目是浙江省特级教师肖培东老师《语文:深深浅浅之间》。本次读书分享会还邀请了本书作者肖培东老师来到线上,给老师们带来了《一堂好课的标准》的精彩讲座。

    本期读书分享活动由符艳芝老师主持,共分四个环节。

    环节一:共研课例《猫》

    陈晓老师主要从三个方面解读肖培东老师的课例《猫》的课堂教学的收尾艺术,分别为“巧在层层深入”“巧在精神唤醒”“巧在前后圆合”。讲述过程中陈老师联系《猫》和肖老师的另一个课例《一棵小桃树》,谈到课堂与学生的成长体验相关联,可以让学生在看到了不一样的风景,以为走到了文字外,却仍有文字中徘徊。最后陈晓老师感叹到:“真正的智者总能看到别人看不到的文本深处的意蕴。”

    王丹蕾老师把肖培东老师的课堂语言比作为水,她认为“如水般平常”“如水般纯净”“如水般静谧”“如水般深邃”是肖老师课堂语言的特点。包括导入语干净利索,平常简洁;教学过程是浓浓的语文味,咀嚼文本,在文字中走几个来回,关注标点,是本色的语文课堂;将思维训练融合在浅浅的课堂语言中,却让每个学生有了深深的收获。

    王翔老师从基于学情的方面分析了《猫》的“看图辨猫,用‘图’之妙”,她认为:课堂问题的设计要吻合小孩子的心理,才会得到认可,吸引孩子们参与。肖老师的课例就利用课本中的插图,让学生猜一猜“这是文中的第几只猫”,在激发学生的兴趣,在口舌争辩之间,在猜一猜中不露痕迹地完成了“提取信息”“比较不同”这两个教学任务。问题没有唯一答案,却让学生在整篇文章来来回回地行走,梳理文章内容,她说“基于学情,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从来就不是口号,一定能实现的。设置问题如能再用心一点,像肖老师一样,关注学生的心理,把它具象化,情境化,学生一定能学得更开心。”

    环节二:畅谈感悟

    宁奇珍老师从“朴素而不奢华”“简约而不简单”“简约而不简单”“娓娓而不堆砌”三个角度分享了她的阅读思考。她用肖老师的课例《孔乙己》中探寻人物心灵的秘境,用《溜索》中淡化人物形象等教学设计具体来分析了肖老师独特的教学设计。它们是朴素的,是语文的,贴着文本,贴着学生,对文本的解读有着独特的个性,是一种执著,是一种倔强,更是对语文的热爱,对学生的用心。宁老师说肖老师的课是“集朴素之风,集简约之气,令人沉醉其中,不知归路。”

    王虹老师在谈到读书感受时,说肖老师的课例,是“平常之处见不平凡”,课前导入方式多样,却简洁,是“平各浅显中悟深情”。忘情的朗读,贯穿整个课堂,在读中,学生思索;在读中,学生在品悟;在读中,意蕴显现;在读中,课堂就水到渠成地有了新的高度;是“注重问,向青草更深处漫溯”,启发性的提问,形式多样,留给学生更多思考的空间,师生对话,直击问题深处。王老师说:肖“老师用语文的方式教语文,课例中透露一个“真”,浅浅深深之中都是真诚。”

    杨玲老师却说看肖老师的课例,会觉得“我们每个人都可以是肖培东”,是因为我们每个人都可以用“肖九问”来设计课程。但“我们每个人又无法成为肖培东”,肖培东的课例是肖培东式的。杨老师从五个方面来总结“肖培东式课例”的特点:课堂设计有完整的独特的思考;学生在课堂真实的变化;问题聚焦文本;肖培东式的思考;纯粹的语文式。正如王君老师评课时谈到的:“肖培东老师的教法就是他的活法,他是文本阵地的守望者,他总是收回目光,静静地,细细地打量文字,打量学生。”

    江文欢老师在谈到阅读感受时,也说肖老师的课堂更注重文本由浅入深,一步步引导、追问,带领学生进入文本,一节课中多达40多次的朗读,学生越读越有味。《紫藤萝瀑布》中“我在开花”不同的重读音的设计,更是经典,平淡如水,却很有味道,读、品、悟,让人欲罢不能。

    刘艳老师说深深地折服于那样真实、安静而又灵动的肖老师的课堂。在肖老师的课堂里首先看到是“真”,没有刻意设计的导入,也没有明显区分的环节,没有有意拔高的拓展,也没有花哨的各种学生活动,有的是实实在在的语言文字的训练,有信手拈来的真实的情境。

    环节三:名师讲座

    肖培东老师给大家带来了《如何上好一堂语文课》的精彩讲座,肖培东老师首先说到好课的标准应该是:语文的,学生的,是有收获的。他谆谆告诫语文老师们,要静下心来,扎扎实实的读书。

    一要好好读《语文课程标准》,好好理解“语文是学习语言文字的运用”这一句话。要思考“我为什么要教语文?”读“语文是什么?”想“语文的工具性如何体现?”要坚持把每一堂课上都上成语文课,让语文扎根,长成语文大树。

    二是要读好每一篇课文,要读透、读深、读细。就如《老王》的课例中所说:努力把每个字都读烫。肖老师幽默的说:“百度之前先己度,电脑之前先从脑。”年轻老师更就沉下心来,沉入文字里,自能读出思想,读出思考,读出自己独特的思考。

    三要好好地钻研教材这本书。要研究整本教材、单元教学目标、自读课文教学课文的不同要求、预习提示……肖老师说到自己在教学《老山界》时充分利用插图激发学生的兴趣,引导学生的思考。语文教师要多读,多思,去找到文章的细微之处,课堂才能有自己的特色。

    四是要回到学生角色。把学生放到心中,回到学生角色,一个会教书的老师,不要把自己当老师,要当学生,了解学生的心理。

    五是学会设计好的教学问题。课堂最美的地方就是来来回回的对话,老师一定要是问题设计的高手,一个好的问题一定能让学生在文本里来来回回地走。

    环节四:与名师交流

    在交流环节中,参会的老师积极提问,就自己的平时教学实践中的困惑向肖老师寻找秘诀。金路老师问到如何提高语文老师的文字感知力以及设计一堂课的主问题。肖老师强调语言表达对一个语文老师太重要了,要靠老师们平时的自觉,归根结底还是要多读,并说课堂设计中一定要养成主问题下的教学思考。

    就蒋博老师所提出的课堂资料的补充问题,肖老师说拓展资料要把握好时机、把握好量、把握好度,不得为拓展而拓展,要为文本阅读有更深入的思考而拓展,要顺理成章,要自然而然。

    而张峻珲老师则问到如何化解课堂危机。肖老师回到到:“要感谢学生给予的这个机会,这样的机会正要发挥一个真正优秀的语文老师的作用。”

    工作室首席名师璩艳霞对本次活动作了总结,感谢肖培东老师的精彩讲座和耐心指导,也感谢参会的语文同仁们,感谢工作室的小伙伴们的积极参与和思考。她看到了工作室老师们的拔节成长。并且,璩老师还布置了下阶段的阅读任务——共读刘铁芳教授的《以教学打开生命:个体成人的教学哲学阐释》,鼓励老师们继续在阅读中成长。

    这次阅读分享活动,肖老师其书,其言,其人都给工作室老师们带来了深深的触动和影响。阅读的种子定然会继续在语文课堂上生根,发芽,开花......

  • 《情牵梦萦幼儿园》
  • 道北铁路幼儿园,这座有着六十余年办园历史的幼儿乐园,于已亥年四月,在挖掘机一阵阵的轰鸣噪声中拆了,要重构新园。笔者每每从钢筋杂乱裸露,残砖瓦砾遍地的园址墟废经过,就会勾起内心深处那段三代人的岁月记忆。

    据史载,这座铁路幼儿园建于上世纪的1958年,幼童入园属于托管形式,归天水机务段总务室管理。那时的天水机务段运用蒸汽机车近百台,管理职工千余人,担负着繁忙的上、下行宝、兰客车,及宝、陇货运列车正线牵引。

    机务段职工家属来自祖国各地,响应党的号召投身西北开发建设,且都是多子女家庭,为帮助女职工及家属摆脱繁重的家务劳作,解除职工后顾之忧,机务段在铁路职工集中居住的道北新工房一院,五院、六院处建起一座凹型,砖柱、土坯墙三排瓦房的四合院,取名铁路托儿所。

    选派数名(最多时十余人)责任心强的女家属临时工做阿姨,开始接收各铁路单位职工子弟学龄前幼儿入托。此时的托儿所处在“大跃进”年代,国家倡导“解放妇女”,一切大干快上,学习苏联老大哥,“赶英超美”,没有条件创造条件也要干,托儿所设施极其简陋,仅有机务段木工房突击赶制的带护栏幼儿木床、桌椅小凳,极少玩教具,没有幼儿食堂。

    入托孩子从吃奶的幼儿,到蹒跚学步的幼童,数名阿姨光管幼儿人身安全及定时喂奶,有的哺乳期女职工请零星假,上、下午分别来所给孩子喂奶。

    阿姨工资每月40元左右,由机务段总务室支付。这种状况一直维持至1964年4月兰州铁路分局成立,天水铁路托儿所隶属分局职教科,改名天水铁路地区托儿园,但负责看管孩子的阿姨还属临时工性质,只是分局任命了托儿所所长,设专门的财务人员参与管理。

    笔者与天水铁路地区托儿所发生联系,是我为人之父后。那是1982年初,儿子三岁多,我和妻子都忙于上班,孩子无人照看,于是就近送儿子去托儿所报名,缴两块钱的费用入托。

    那是初春季节,春暖乍寒,托儿所的三栋平房已显破败,房顶小瓦上长着一束束高低错落的枯草,窗门无玻璃,用硬纸板或水泥袋纸糊着,孩子们坐躺的床、凳油漆斑驳剥落,露出纵横交错纠结的木纹。

    托儿所无水,室内无炉火供暖,儿子和其他(她)孩子都穿着厚厚的棉袄棉裤,于早春的阳光下在院子里追逐玩耍。我那时在单位政工助勤 (帮忙)上正常班,去托儿所接送儿子的时候多,一来二往,我和里面的阿姨熟了,一位阿姨还是我跑车司炉徒弟的母亲。我问她:幼儿园这个状况,怎么没有人管哪?

    这位阿姨说:“文革”后就没人过问托儿所了,反映也没用,我们几位阿姨的工资都是你们孩子交的入托费。托儿所这个情况,条件不好,也没人往这送孩子入托,都送到附近地方办的幼儿园了。

    这时几位阿姨凑上前来,一位面貌慈祥的阿姨抱怨道:上个月她才开了10块钱。几位阿姨围着我,七嘴八舌地给我讲述“文革”前托儿所的盛况,也诉说了“文革”中托儿所的困难处境。

    听了几位阿姨的陈述后,我内心涌动起一股激情,似有那种路不平有人踩的冲动,当即表示说,没人管,我反映!

    怎么向上反映呢?晚上下班我将儿子接上,放在自行车上推着往家走,路上我就琢磨着这个事。逐级分局、路局反映,我恐大领导认为本人是“刺头”,也怕给机务段头头找麻烦。

    晚饭后我想到了写信反映吧,也就是现在的“信访”形式。我在狭小(14平米多)的平房里,坐在案板前提笔开写,准备投送《人民铁道报》,倘若报社不睬这档事,我再投书中国妇联和铁路总工会。

    为证明我反映的文字情况属实,翌日上班后我还动用段政工的120相机,趁着中午接儿子,还在托儿所实地拍了几张照片,准备随信附上。反映信写好后,在信纸下方还“近水楼台”,请政工主任打开上锁的抽屉,在“情况属实!”的四字上加盖了党委公章。

    那年头正是“百废待举”,改革开放“大船”扬帆启航之时,也是各级党组织“拨乱反正”,恢复党的光荣优良传统,倡导密切联系群众,改进工作作风的激情岁月。

    很快,我的“信访”情况反映“豆腐块”,以标题为:“天水铁路地区托儿所面临维持不下去的困境”,刊登在1982年3月10的《人民铁道报》三版上。

    这篇百余字的情况反映惊动了分局、局有关领导,他们组成有关业务处室的工作组,专程下来调研,决定在托儿所旧址扩建新的幼儿园,以解决职工子女入托难题。

    这年盛夏,施工机械与人员进驻托儿所原址拆除施工,至岁末,一座二层小楼拔地而起,望着这样的整改良好结果,这时我又写信给《人民铁道报》,类似如今的整改“信息反馈”。很快这封“批评回音(1982年12月27日编辑语)”也见了报,报社还寄来了一份样报及刊发通知便笺。

    铁路地区托儿所落成后,分局辞退了先前的几位临时工阿姨,组织培训了一批年轻幼教(保育)老师,从我们机务段抽调一名会计任所长,在一阵鞭炮声中,由分局领导宣布新幼儿园开园,接收铁路内部职工子弟幼童入托。

    此时的幼儿园条件大变,幼儿园配置了各种(式)新颖教具,滑滑梯,桌椅小床,被褥,室内卫生间,分小、中、大班,在园里解决一日三餐,成为当地环境、设施,后勤生活保障上档次,引来路外家长羡慕的幼教场所。天真烂漫的孩子们在年轻教师的带领下做游戏,唱歌跳舞,快乐成长。

    再次与这座幼儿园发生瓜葛,是笔者做了爷爷后。三岁多的孙女“属地就近”入园。这时幼儿园早已易“主”,于多年前划归地方管辖,改名为天水市麦积区道北幼儿园。此时我已退休,痴迷于抖空竹晨练健身。

    此时的幼儿园与当年儿子入托时的环境条件,已有了天壤之别,在区教育局及老师、家长、孩子们的共同努力下,已成为“省级示范性幼儿园”。

    在幼教阿姨的连续“接力”培育下,孙女在此小、中、大班度过了三年无忧无虑,天真快乐的“梦幻”时光。

    其间已是爷爷的笔者多次在六一前夕,应邀去参加幼儿园组织的《庆六一,“放飞梦想”》的趣味文艺表演,展示空竹非物质传统文化,现场给孩子们表演抖空竹,舞龙助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