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小学作文 初中作文 高中作文 话题作文 节日作文 写人作文 动物作文 作文体载 作文素材 作文技巧
50字 | 100字 | 150字 | 200字 | 250字 | 300字 | 350字 | 400字 | 450字 | 500字 | 550字 | 600字 | 650字 | 700字 | 750字 | 800字 | 850字 | 900字 | 更多

“ 子书 ”有关的作文

来源:文题网 时间:2024-04-29 01:56:43
  • 《卧龙示子书》
  • 吾儿:

    今吾时日不多,当言肺腑与汝矣,望汝引以为戒!汝父多年不易,虽出将入相,位及人上臣,然凡夫俗子岂知吾心哉!

    遥想当年,汝父饱读诗书,惜年少轻狂,自谓胸中才学必施于世用于时,每自比管仲、乐毅,以表吾心。先帝(刘备)三顾吾于庐之间,虽二次见吾不得,然帝不馁,吾为之感动,应诺先帝之求,乃出山辅佐。若非吾一时之错,何至于此地步!从此之后,战乱不息,吾难逃其咎。痛哉!悲哉!

    时刘氏寄望吾匡复汉室,谈何容易。嗟乎!天下非惟刘氏所有!时曹氏自比周公,招贤若渴,士人趋之若骛,非一日之功。兵将之盛,天下无人与之匹敌,所到之处,势如破竹,锐不可挡。北方已置于其铁腕之下,当执戟南下时,“舳舻千里,旌旗蔽空”。时先帝虽名皇叔,名存实亡,其野心颇大,只因势单力薄,不敢贸动,于是乎通过掩饰来欺瞒天下士子之眼,成其史册之名焉。吾儿啊,当年汝父自觉智谋过人,汝父之为,实为逆天。可想而知,战争必将祸及千千万万的百姓!

    若当时吾仍居于隆中,苟全性命于乱世,不求闻达于诸侯。曹氏一统天下,情理之中。因吾存侥幸之心,急切欲助先帝之功业。驰骋沙场,烽火四起。殃及苍生,死伤无数。越陷越深,直至白帝托孤,积重难返。此时吾深知此担沉重,可为全吾名,不致被后世之人所辱,全身而退,已不可能。惟有苦苦支撑,北拒曹魏,东和孙吴,才使蜀汉之局不垮。不负先帝遗命,六出祁山,伐曹魏,空耗蜀汉多少兵?两川之民,因吾之咎,受苦数十年!民众之心必深怨吾等荼炭生灵。让人揪心的还有,幼帝暗弱,偏阉宦,致使吾伐魏几欲成功,惜功败垂成。内外操心,心力尽瘁。后悔当年没有安分守己地躬耕南阳,颐养天年。而今吾因积劳成疾,将撒手归去。伟男子竟如此下场,心痛!心痛!

    呜呼哀哉,正所谓“之将死其鸣也哀,人之将死其言也善”。纵使汝父扬名万载,然吾亦不忘吾之错,吾之不该。我是中原两川百姓的罪人啊!望吾子深记吾言!

    父:亮甲子年乙丑月丙寅日卯时

  • 《诸葛亮诫子书》
  • 关于持之以恒

    诸葛亮在《诫子书》中称,“夫学须静也,才须学也,非学无以广才,非志无以成学”。意思是说,不安定清静就不能为实现远大理想而长期刻苦学习,要学得真知必须使身心在宁静中研究探讨,人们的才能是从不断的学习中积累起来的;不下苦功学习就不能增长与发扬自己的才干;没有坚定不移的意志就不能使学业成功。诸葛先生的阐述已经十分精辟了,结合当前的工作实践,恐需在以下几个方面加以努力:

    学习中的锻炼

    当前的实际是大家的学历越来越高,无疑来到我们中间的年青贱卖是经过了长期的刻苦学习的,如果没有长期的努力,也不会成为我们中的一份子。然而,必须清醒地认识这样一个现实,当你来到实践中之前,你学习的毕竟只是书本上的知识,书本上的知识是否已经足够丰富、渊博,是否能够得到应用,是需要实践工作的检验的。公认的,理论与实践的脱节,是古今、中外各行各业所普遍存在的,并非说说而已。如何使理论知识能够在实践中得到应用,而且可用,必须要做到:第一,应将理论知识在实践中反复进行检验,可以将理论知识的适用起到进一步的发展作用,不至于使理论知识成为僵化的、无法使用的东西。第二,要不断加强实践,因为理论常常是落后于实践的,不少知识需要在实践中得到丰富和发展,这就是实践的扩展打开了空间,实践丰富了,反过来可以影响理论的修正和不断完善,这其实也是我们人类加强自我完善的一个良好途径,为什么不能充分利用呢!学习中的锻炼和锻炼中的学习,都在于鼓舞人们不断地在实际工作中完善自我,在实践中求得理论的更新与发展。

    持之以恒的态度

    以前,有不少人因为工作、生活中遇到困难,便不再努力,甚至放弃了自己的学业与研究方向,最终真的一事无成。对于此,似应学习孔明先生所倡导的坚定不移和持之以恒的学习态度。不论是过去、现在和未来,都可能遇到各种各样的困难,如果没有一个好的心态,真的就可能轻言放弃,最后变得禄禄无为。我想每个人都不想成为没有理想的人,也不想成为一个一事无成的人,大家都在考虑以百倍的心,千倍的热情,万倍的努力对待自己的学习、工作和事业,这样做的结果就是成功远远大于失败的可能性。尤其是当我们面前有了成功的榜样,我们还会犹豫吗?榜样的力量是无穷的。榜样坚定了我们的信心,榜样带给我们前进和奋斗的力量。唯有踏踏实实,多下苦功,才能学到扎实的知识,才能胜任我们繁重的司法审判工作;坚持经常性的学习,经常性的知识更新,才能立于不败之地,才能在事实的实践中发挥出无尽的力量,也才能无愧于时代的要求,不辱没我们肩负的历史使命。古人的教训,多年来一直为人们所遵从,一直成为后人的榜样,年代越久远,似乎这种榜样的力量和影响越强大,越能鼓舞每一个后来人学好、用好我们的理论,促进理想的达成。

    积累的功效

    学习和工作中的经验、教训是值得积累和总结的,尤其值得年青一代在自己学业的进展中应当加强知识的积累,善于在学习中总结不同科目、不同时期的知识,在总结中得出自己的心得体会,为日后的创造和创新奠定基础。同样的,在进入工作状态后,经验的得得和总结依然至关重要。为什么初涉裁判工作的人会有与老同志许多不同的想法,对同类型案件的处理会产生较大的差异?实际上就差在对实践经验的体会和总结上。如果没有取得基本的经验,肯定对同一类问题的思考会产生一定的不确定性,会发生朝令夕改,甚至完全相佐的处置意见。幸好我们所从事的是社会科学工作,有相当的弹性可言,而如果从事的是自然科学的工作,或者医学工作,可能会由于计算数据的错误,而导致整个工程的设计失败,也可能会将病人身体乃至生命毁于一旦。这虽然是一些常规性的经验积累和反复检验,可以得出明确的带有规律性的操作方案、规范,而如果有意、无意地放弃对规律性的总结,将来会造成什么样的不良后果呢?无非是刚愎自用、先入为主,将来会谁的话都听不进去,只是一意孤行地行事。这能够成就远大理想而被社会和人民所认可吗?

    是否取得成就,不完全在于个人单枪匹马地奋斗,许多场合要靠集体的力量,要依靠前人的经验与成就的支持。任何幻想自己能够成就某一事业的想法都是幼稚的,那必将是无源之水,无本之木,终究难以成就气候。

    避免虚度

    诸葛亮在《诫子书》中明确讲到了不能够把握时机勤奋学习,或者虚度光阴,终将一事无成的后果,也告诫他的子孙后代们不要到时再后悔而来不及。有恒心、有毅力终将会取得成功,只不过是成功的大小不一样,程度有区别,一旦努力了,把握住了所有的机会,就意味着将来的成功的到来。只要尽到了努力,哪怕没有达到我们所期待的光辉顶点,也用不着在后悔,因为我们终于成了有益于社会、有益于人民的人,我们的所作所为无悔于时代的要求!

    一要切忌天天立志,天天不努力。光阴似箭,时光如梭,一旦错过,将很难再追回。今天已经不同于古代,在古代多读书、苦读书就是成功的捷径,而由于今天经济、社会科技、文明发展的迅速,知识更新加快,越来越重视集体的力量,所以,每个人必须加快努力学习和工作的节奏,跟上社会前进的步伐。如果要取得较大成功,必须超前于时代发展的速度与节奏,善于引领时代,科学前进的节奏和步伐,方可立于主动地位,立于不败之地。

    二要切忌滥竽充数,防止被“洗刷”出前进的队伍。学习和进步是一个问题的两个不同方面。我们追求更高、更严的标准,更高的境界,要取得更大的进步和成就,必须成为这支队伍中的佼佼者,必须在时代的洪流中居于前列、引领的位置,如果表现不佳,或者经常出现不应有的错误,将很容易被滚滚向前的洪流洗刷出前进的队伍,因为快节奏的队伍难以给每个人留出歇脚的地点和时间,甚至多喘口气都是不可能的。必须时刻锻炼自己的本领,不至于被时代落下,不至于被同伴落下;只有不断勤奋的努力,才能不断地向更高境界迈进。

    三要切忌固步自封,固守陈旧的将被改革的旧有的产物。二千多年的改革历程已经充分证明,我们国家能够用半个世纪走完西方发达国家需要一个多世纪才能走完的前进历程。当我们距离西方发达国家越来越近的时候,这也是我们所面临最难解决的困难的时候,放弃条条框框,放下固步自封的架子,不要再固守陈旧观念,才能够得到全世界绝大多数好和平和文明国家的认可,我们才能够在市场经济的大市场中占有一席之地。如果还在抱守陈旧观念,前进的步伐必定越来越沉重,甚至会给我们改革开放事业拖了后腿。不论过去有多少缺点、是否有缺点,只要在不断的学习进步中放弃落后的、差的、不符合法律要求的,勇敢地吸取先进、科学、进步的知识和方法,必定能够在社会进步中做出每个人应有的贡献,而无愧于古人对我们的教训和鼓励。

    人类文明历史长河已经过去了七、八千年,今后将进入电子化、现代化、科学化的时代。不光是中国人民,任何一个爱好科学、文明、进步的人,都有享受科技进步和发展所取得成果的权利,都有在前人取得成就基础上继续艰苦奋斗,勇于创新的责任和义务。前人的理想将在我们这一代,以及今后世世代代有理想、有志向的年青人身上成为现实。古人的教育思想、方法虽然简单,却是精辟、现实的,已经鼓舞了近二千年的国人不断发奋努力,也必将督促我们每个人不断发奋努力,去实现人类共同的、更高境界的理想,即把全人类建成更加文明、科学、民主的大家庭

  • 《书中世界》
  • 读尽天下才子书,是人生的一大乐事。而“才子”的定义。又不能框在“纯文学”这三个字里。科学、宗教、伦理……哪一扇门里都有一个灿烂的世界。

    总是习惯于夜深人静时倒一杯清茶,咬一枚青果,捧本书,亮盏灯,与书中人物乘烛夜游。书的种类是不必太讲究的,《易经》、《老庄》、《三国》固然很好,武侠、侦探、言情又有何不可?晚清小说自是繁似锦,唐人笔记也另有风味;《封神榜》演绎幽冥中又一世界,是中国之<神曲》;(镜花缘》极尽讽刺之能事,梦一番神州之“乌托邦”;《人间喜剧)的成功缘于巴尔扎克对社会各角落的观察人微;《悲惨世界)之所以让你流泪是因为雨果笔下人物的无限高尚和无上慈悲。

    数理化演无穷神秘之造化,知无穷有限宏观微观;政史地包过去未来,识东西南北经天纬地·····一本书在手,世事全抛,境由心生,却不由书灭。世上一日,书中千年,但觉书人合一,物我两忘。

    古今之人读书,大半是为求功名。有诗云:“富家不用买良田,书中自有千钟粟。安居不用架高堂,书中自有黄金屋。娶妻莫恨无良媒,书中自有颜如玉。出门莫恨无人随,书中车马多如簇。男儿欲遂平生志,《五经》勤向窗前读。”书生们之所以囊萤映、凿壁偷光,是为了金榜题名。洞房花烛夜,更是锦上添花。而书生从此锦衣玉食,鲜车怒马,也就不再苦读寒窗。

    苦读求功名,食利禄是无须多少书的。取文凭一纸,学“厚黑”两字,晓吹、拍、哄三术……自能攀龙附凤,步步高升。文凭既得,名利兼获;再读书就堪称“书呆子”了。

    在我看来,读书当属人生第一要务。书乃前人心血之结晶,学之为“温故”。求新发现,是为“知新”。用之以造福当世,著述以传后世,使为后世之“故”,欲求后世知“新”,这才是读书的正确目的。

    前人说读书有三境:“昨夜西风凋碧,独上高楼,望尽天涯路”,此为第一境;“衣带渐宽终不悔,为伊消得人憔悴”,此为第二境;“众里寻他千百度,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此为第三境。

    我认为读书有个物理变化和化学变化相互转化的过程:先是饥不择食,风卷残云;年深日久,耳濡目染,满口里风花雪月,下笔处花拳绣腿……但此时仅是物理变化而已。若仅此就沾沽自喜,此人必是性情浮躁、急功近利的“近视眼”。

    若能心平如镜,持“板凳宁做十年冷”之勇气,新境界即在目前。虽然有时以为许多看过的书皆成为过眼烟云,不复记忆,其实它们仍是潜在的—在气质里,在谈吐中,在胸襟的无涯,当然也显阵在生活和文字中,这便是物理变化转化为化学变化了。

    读书,应是终生的承诺

    常听人说,鲁迅的嬉笑怒骂皆成文章,牛顿见苹果落地而知万有引力……却很少有人会想一想这些大师们平素里念了多少本书。天下万事的成就,岂是偶然?

    生有涯,书无涯。以有涯之生求无涯之书,终生不悔。

    风过群山,花飞满天,书中世界,天上人间。

  • 《小学成长作文1000字》
  •     曾立志要读书,读一辈子书,曾幻想一生与书为伍浪迹天涯,也曾想要效仿某人,把自己读过的书都堆砌起来,往身边一放,看看是我的个子长得高,还是我的思想见解长得快。

        书中自有颜如玉,书中自有黄金屋。

        5岁时,看《丽丝漫游仙境》,7岁时,看《孙悟空三打白骨精》,9岁时,看《爱的教育》,11岁时,看《淘气包马小跳》,12岁时,现在,看《悲伤逆流成河》。

        从识字起,到现在,算起来我还真看过不少书呢。无论这些书的内容好坏或品味高低,它们之间的转折交接变化,却暗暗隐藏着我成长的蜕变。在成长过程中,书,从未离开过。

        说起来好笑,印象最深的一本书,一个故事,竟是《七色花》。学龄前的幼儿读物,但是每当想起《七色花》,又总觉得离生活很近。小时候,总觉得自己和珍妮很像,自己也有好多愿望,去北极,去天堂,拥有全世界的玩具,拥有最甜的面包圈……那时候,只是单纯地羡慕珍妮,渴望自己也会遇到那个和蔼的老奶奶,也能得到一朵美丽的七色花。渐渐长大后,开始明白生活就是一朵七色花,美好的事物美好的愿望太多,七色花七片薄嫩的花瓣根本无法承载全部,于是了解了生活的不完美,接受了生活的残缺。现在,却又改变了想法,将目光放在了故事结尾:珍妮用最后一片紫色的花瓣许愿治好了小男孩的腿,两个人一起开心地玩起来。我想,珍妮用前六片花瓣来满足自己小小的心愿都失败了,而且还浪费了六次机会,眼看着一朵珍贵的七色花要变得毫无价值,她却最终用最后一片花瓣帮助了别人获取了快乐。正如人的一生一样,奔波了大半辈子,操劳了这许多日子,仅为满足自己无餍的欲求,行将就木之时,才有了善心,想为别人,想为社会做些什么,想让自己碌碌奔忙的一生留下一些闪光的痕迹。

        可是,还来得及吗?

        也许来得及,也许来不及,但我们却不能把自己一生的价值寄托于那样一个未知的时刻。我们需要明白的是,需要即刻明白的是生命的意义,正如一朵七色花的意义一般,为别人做些什么,为社会做些什么,才是生命真的做了些什么,才是生命真的存在过。为自己做了再多,也只是浪费了六片乃至更多的花瓣,更多的机会,让生命的价值一点一点流逝干净。

        《七色花》,我似乎又成长了一些。

        就这样在读书中成长,没有丝毫停歇的成长,在书页的字里行间,看见另一个自我,看见一个真我,看见生活,看见价值,看见……在这期间,在旁人的眼睛中也会看见我的成长了。

        在读书中成长,这是一个约定,也是一种坚守。

  • 《我们的父子情》
  •     孩子书念得不好,父亲很着急却少有办法。只能用面子和票子来挽回局面,却治标不治本。父亲也曾语重心长地对孩子耐心教导,实在气急时也曾把皮带打断。但是,这些似乎都不太管用,甚至连隔靴搔痒都谈不上。

        父亲终于哭了,一个人躲在角落里暗自哭泣,哭得发不出声音,却把孩子的心震得剧烈跳动。在发现那幕情景那一刻,他读懂了父亲的眼泪,在他看来,父亲泣流的不是眼泪,而是血—鲜红的血啊!

        孩子走过去,说:爸,我是你儿子。很简单的一句话,却在努力地表示着什么。父亲回过头来,两个男人的手握在了一起,世界静下来,只有父子的心在说话,悄悄话。

        自那以后,父子俩就非常有“默契”了:一个当好后勤部长,一个冲锋陷阵。

        7月2日,孩子刚过完生日,补课便开始了。还是那些课,却少了孩子的抱怨,多了父子的踌躇。高三辛苦,没错。夏日,清晨来得早,那是太阳急于要用阳光灌溉大地;孩子起得比夏日清晨还早,他要用汗水浇灌十分憔悴的父亲的心田。正午,骄阳能把人眼灼伤,可孩子依然要对着它冥想,因为孩子的眼光中饱含着对学习的炙热热情,炙热得甚至把太阳都刺进云层中躲了起来。晴朗夏夜,颗颗繁星不停闪烁,方便着夜行的人;孩子暗想:我要在高三这个黑夜里玩命地闪耀自己,照亮父亲的心境。“父亲本不会做饭,却渐渐成了烹饪高手;孩子学习欠佳,却也慢慢找着了“窍门”。傍晚时分,父子俩经常手拉着手,一边在父亲工作的大学校园漫步一边交谈。这不是普通的交谈,而是心与心之间的交谈。孩子向父亲讲述一天学习的紧张,父亲帮孩子解答学习与生活中的困惑,其乐融融,优哉悠哉。

        孩子数学、英语底子薄,需请家教。父亲找来了。只是父亲的腿肿了,回来后只好躺在床上,不停地喘。某天,父亲听别人说吃鱼能补脑,便爬起来走了一站多的路去市场买回了活鱼,用那双写惯了文章的手杀鱼、剖鱼,一下一下地刮鱼鳞时,那不听话的刀子在刮下鱼鳞的同时也在父亲的一只手上留下了深深的痕迹。中午,孩子放学回来,面对着香气四溢的蒸鱼和父亲缠满胶布的手,让蒸鱼里添加了它最应有的作料—眼泪。这碗蒸鱼最后发挥甚至扩大了预期效用。

        在孩子与父亲同心协力的努力下,他们终于成功了,大学通知书里写满了辛酸与喜悦,其中最重要的就是父子之间那浓得化不开的、带血含泪的亲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