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小学作文 初中作文 高中作文 话题作文 节日作文 写人作文 动物作文 作文体载 作文素材 作文技巧
50字 | 100字 | 150字 | 200字 | 250字 | 300字 | 350字 | 400字 | 450字 | 500字 | 550字 | 600字 | 650字 | 700字 | 750字 | 800字 | 850字 | 900字 | 更多

“ 高山流水 ”有关的作文

来源:文题网 时间:2024-04-29 11:49:03
  • 《高山流水》
  • 我的古筝老师喜欢弹奏乐曲给我们听,令我印象深刻的还是那天的《高山流水》……

    老师来到古筝前,让我坐到旁边。当他的手轻轻拂过琴弦时,泛着层层涟漪的乐音,顿时就像有了意识了似的,从古筝上飘出。他正襟危坐,深吸了一口气,从容不迫地弹凑起来,婉转动人的音乐从他指间流泻而出。它们时而如青恋间嬉戏的山泉,悠扬清澈;时而如杨柳梢头飘然而过的微风,清逸无拘;时而如百花丛中翩然飞舞的彩蝶,经盈绮丽;时而如大雪纷飞中的一点红悔,清寒高贵……

    我沉浸在美妙的琴声中。一瞬间我产生了一个幻觉:教室变成了高高耸立的亭台,四面临水。而老师,就是端做亭台上抚琴的优雅琴师。我坐在对岸,听着那从水面传过去,时而湍急、时而幽清的琴声,丝丝入耳,如痴如醉……

    拢,捻,挑,划,拨,搓,老师的手指不断变换动作,撩动着听众的情绪,琴音或高耸入云如苍穹飞鹰,或缥缥缈缈如风中丝絮,或沉稳坚定如悬崖青松,或激情飞扬如惊涛拍岸,或空蒙虚无似山间晨雾……

    最后,老师将手指从琴弦上移开,结束了弹奏,缓缓站起。

    乐声已停,如天籁之音的古筝声依然在我耳边绵绵不绝,我终于体会到什叫"余音绕梁三日不绝″了。

  • 《高山流水遇知音》
  • 春秋战国时期,有个读书人叫俞伯牙,他擅长弹琴,他的琴声悠长而深远,但没几个人能赏识。

    一年中秋节,伯牙为皇帝和诸侯们演奏,弹的是他的成名曲——《高山流水》,他弹得尽心尽力,本以为皇上要赞扬他,没想到皇帝竟睡着了。伯牙生气极了,他走出了皇宫,登上一片湖上的小船,明月映在湖面上波光粼粼,伯牙拿出琴,又弹起了那曲《高山流水》。一曲终了,从草丛中跳出一个樵夫,为他喝彩。伯牙十分惊异,几年来听他弹过这首曲子的人成百上千,可没有一个人听懂,而这位山野樵夫却拼命地赞叹他,“这樵夫是听懂了我的琴声吗?”伯牙疑惑。

    伯牙面对着樵夫,坐在地上再一次抚起了琴。伯牙弹着琴,心里想着高山,樵夫眺望着湖面,张口吟道:“好啊,好啊!这琴声就像巍峨的泰山屹立在我的眼前”;伯牙想着长江黄河那川流不息的江水,樵夫说着:“弹得真好啊!这琴声宛如奔腾不息的江河在我耳边流淌”;伯牙的思绪跑到了湖面上,一阵风吹过,樵夫高呼:“太妙了,太妙了!听着琴声,如似清风徐徐拂过草地”。一曲末了,伯牙抬头一看,月光的照射下,樵夫留下了晶莹的泪珠。想到自己总算是找到了知音,

    伯牙的脸上也挂着两行长泪。

    伯牙拱手向前问道:“请问兄台高姓大名,何方人士?”樵夫拱手还礼,说:“在下姓钟,贱字子期,乃汉阳人士也。”伯牙感叹道“相识满天下,知心能几人”。两人结拜为兄弟,并约定了一年以后再次见面。

    一年后,伯牙又来到了汉江口——那个与子期相遇的地方,却得到子期不幸病逝的消息,伯牙来到子期坟前,解囊取琴,又弹起了那首《高山流水》,边弹边放声大悲,曲终,伯牙割断了琴弦,把心爱的瑶琴摔了个粉碎,曰:摔破瑶琴凤尾寒,子期不在对谁弹?春风满面皆朋友,欲觅知音难上难。

    此后,“高山流水遇知音”的故事千古流传至今。

    指导老师点评:这是“高山流水”的扩写,从扩写中了解了“知音”的含义,理解了“高山流水觅知音”深刻的内涵。

  • 《2024中考满分作文550字:高山流水猎人魂》
  • 千年的古风不会忘记他们,把他们的精神从遥远的古代吹到现世,盛给人们以精神的盛宴,历史也不会将他们的名字从史册中抹去。它会以这两位圣者精神的归宿来彰显其高山流水猎人般的魂魄。

    他,狂放不羁,正直不屈,逍遥自在。贵妃捧砚,力士脱靴,御手调羹,早已家喻户晓。“天子门前尚容走马,华阴县内不得骑驴”的轶事也为世人耳闻。曾经一曲《吓蛮书》,吓退南蛮几万精兵。他,不畏权贵,使我不得开心颜即是见证。他,对友人直敞胸襟,“桃潭水深千尺,不及汪伦送我情”就是真实写照。他哭就是哭,直哭到“护院坐啼坟上月”;他笑即笑,笑得“仰天大笑出门去”方能尽兴。然而,就是这样一位才华横溢,举世罕见的文人,却在大唐的朝廷中处处碰壁。他不满意官场里的勾心斗角,尔虞我诈,更看不惯高力士那副见风使舵,谄媚丑恶的嘴脸,他难以相连宫庭中的御手也对自己这个大学士指手画脚。是的,他不能让皇帝把自己当成优伶看待,这样只会做一个尸位素餐,舞文弄墨的御用文人。这黑暗的官场怎能是自己的容身之所,自己狂放的性格怎能被禁锢在这个小小的宫庭中?于是,他发出了“松柏本孤直,难为桃李颜。“乍去笼中耿介死,不求黄金笼里生”的呼喊。这声呼喊,是压抑在心头已久的怒气的释放,更是对自己坚决远离宫庭的表态。于是,李白挥袖而去,访山游水去了。也许,只有这高山流水才能洞悉诗人的内心,李白的选择是正确的,他真正的回归到了自己的精神的家园。历史不会辜负他。

    他,宁愿隐居深山,也不愿停留在那荡涤黑暗的官场;他,宁愿辞官而去,也不愿为五斗米折腰,他亦曾幻想在官场中实现抱负,一展宏图,可现实却令他大为失望。堂堂县令,怎能屈膝于乡里小儿?于是,他脱下官袍,在“悟已往之不谏,知来者之可追。实迷途其未远,觉今是而昨非”的吟诵中融入了深山之中。从此,他与菊为伴,以花为友,整日无言的跟在菊篱后旋转,开荒南野,守拙园田。陶渊明,他决然选择选择了归隐的道路,终于回到了自己精神的家园。

    历史在大浪淘沙中滚滚向前,风霜雨,岁月频迁,时光的荏苒中,这两位文人虽然已去千年,但他们能正确的选择自己精神家园的品质却为历代称颂。

    是啊,是高山流水铸就了他们猎人般的品质魂魄,也铸就了他们的精神家园。

  • 《含有“水”字的成语》
  • 水流湍急 水平如镜 高山流水 千山万水 水滴石穿 水乳交融 滴水不漏 杯水车薪 洪水猛兽 流水无情

  • 《高山流水的典故 成语故事高山流水的主人公是谁》
  • 高山流水的意思,高山流水是什么意思?高山流水的主人公是谁?高山流水的典故出自何处?

    成语人物简介

    伯牙,春秋战国时期晋国的上大夫,原籍是楚国郢都(今湖北荆州)。经考证,伯牙原本就姓伯,说他“姓俞名瑞,字伯牙”是明末小说家冯梦龙在小说中的杜撰,而在此之前的《史书》与《荀子》、《琴操》、《列子》等书中均为“伯牙”。东汉高诱注曰:“伯姓,牙名,或作雅”,现代的《辞源》也注曰:“伯姓牙名”。伯在古代是个很普通的姓,如周武王时不食周粟的伯夷,秦穆王时擅长相马的伯乐等。

    钟子期,名徽,字子期。春秋楚国(今湖北汉阳)人。相传钟子期是一个戴斗笠、披蓑衣、背冲担、拿板斧的樵夫。历史上记载俞伯牙在汉江边鼓琴,钟子期感叹说:“巍巍乎若高山,荡荡乎若流水。”两人就成了至交。钟子期死后,俞伯牙认为世上已无知音,终身不再鼓琴。

    高山流水的典故

    高山流水的典故

    春秋时代,有个叫俞伯牙的人,精通音律,琴艺高超,是当时著名的琴师。俞伯牙年轻的时候聪颖好学,曾拜高人为师,琴技达到水平,但他总觉得自己还不能出神入化地表现对各种事物的感受。伯牙的老师知道他的想法后,就带他乘船到东海的蓬莱岛上,让他欣赏大自然的景色,倾听大海的波涛声。伯牙举目眺望,只见波浪汹涌,浪激溅;海翻飞,鸣声入耳;山林木,郁郁葱葱,如入仙境一般。一种奇妙的感觉油然而生,耳边仿佛咯起了大自然那和谐动听的音乐。他情不自禁地取琴弹奏,音随意转,把大自然的美妙融进了琴声,伯牙体验到一种前所未有的境界。老师告诉他:“你已经学了。”

    一夜伯牙乘船游览。面对清风明月,他思绪万千,于是又弹起琴来,琴声悠扬,渐入佳境。忽听岸上有人叫绝。伯牙闻声走出船来,只见一个樵夫站在岸边,他知道此人是知音当即请樵夫上船,兴致勃勃地为他演奏。伯牙弹起赞美高山的曲调,樵夫说道:“真好!雄伟而庄重,好像高耸入云的泰山一样!”当他弹奏表现奔腾澎湃的波涛时,樵夫又说:“真好!宽广浩荡,好像看见滚滚的流水,无边的大海一般!”伯牙兴奋极了,激动地说:“知音!你真是我的知音。”这个樵夫就是钟子期。从此二人成了非常要好的朋友。

    筝曲《高山流水》,就取材于“伯牙鼓琴遇知音”。现有多种流派谱本。而流传最广,影响最大的则是浙江武林派的传谱,旋律典雅,韵味隽永,颇具“高山之巍巍,流水之洋洋”貌。

    山东派的《高山流水》是《琴韵》、《风摆翠竹》、《夜静銮铃》、《书韵》四个小曲的联奏,也称《四段曲》、《四段锦》。

    河南派的《高山流水》则是取自于民间《老六板》板头曲,节奏清新明快,民间艺人常在初次见面时演奏,以示尊敬结交之意。这三者及古琴曲《高山流水》之间毫无共同之处,都是同名异曲。

    不论是各种派别的《高山流水》,都是人们对美的追求与向往,无论传承多少年,经过多少变化,《高山流水》始终是古筝曲的经典曲目。

    详细叙述

    1.传说先秦的琴师俞伯牙一次在荒山野地弹琴,樵夫钟子期竟能领会这是描绘“巍巍乎志在高山”和“洋洋乎志在流水”。伯牙惊曰:“善哉,子之心与吾同。”子期死后,伯牙痛失知音,摔琴断弦,终身不操,故有高山流水之曲。

    高山流水的典故

    春秋时代,有个叫俞伯牙的人,精通音律,琴艺高超,是当时著名的琴师。俞伯牙年轻的时候聪颖好学,曾拜高人为师,琴技达到水平,但他总觉得自己还不能出神入化地表现对各种事物的感受。俞伯牙的老师知道他的想法后,就带他乘船到东海的蓬莱岛上,让他欣赏大自然的景色,倾听大海的波涛声。俞伯牙举目眺望,只见波浪汹涌,浪花激溅;海鸟翻飞,鸣声入耳;山林树木,郁郁葱葱,如入仙境一般。一种奇妙的感觉油然而生,耳边仿佛咯起了大自然那和谐动听的音乐。他情不自禁地取琴弹奏,音随意转,把大自然的美妙融进了琴声,俞伯牙体验到一种前所未有的境界。老师告诉他:“你已经学会了。”

    一夜伯牙乘船游览。面对清风明月,他思绪万千,于是又弹起琴来,琴声悠扬,渐入佳境。忽听岸上有人叫绝。伯牙闻声走出船来,只见一个樵夫站在岸边,他知道此人是知音当即请樵夫上船,兴致勃勃地为他演奏。伯牙弹起赞美高山的曲调,樵夫说道:“真好!雄伟而庄重,好像高耸入云的泰山一样!”当他弹奏表现奔腾澎湃的波涛时,樵夫又说:“真好!宽广浩荡,好像看见滚滚的流水,无边的大海一般!”伯牙兴奋极了,激动地说:“知音!你真是我的知音。”这个樵夫就是钟子期。从此二人成了非常要好的朋友。

    两人分别约定,明年此时此刻还在这里相会。第二年,伯牙如期赴会,但却久等子期不到。于是,伯牙就顺着上次钟子期回家的路去寻找。半路上,他遇到一位老人打听子期的家。这一打听才知道,原来,这位老人正是子期的父亲。老人告诉伯牙,子期又要砍柴又要读书,再加上家境贫寒,积劳成疾,已经在半月前去世了。子期去世时担心伯牙会这在里久等,叮嘱老人一定要在这一天来通知伯牙。听到这个消息后悲痛欲绝。他随老人来到子期的坟前,抚琴一曲哀悼知己。曲毕,就在子期的坟前将琴摔碎,并且发誓终生不再抚琴。自此始有高山流水遇知音,伯牙摔琴谢知音的典故,后有称颂其事,在此筑馆纪念,称为琴台,现琴台东对龟山,西临月湖,成为武汉著名古迹胜地。

    2.史载有一年,伯牙奉晋王之命出使楚国。八月十五那天,他乘船来到了汉阳江口。遇风浪,停泊在一座小山下。晚上,风浪渐渐平息了下来,云开月出,景色十分迷人。望着空中的一轮明月,俞伯牙琴兴大发,拿出随身带来的琴,专心致志地弹了起来。他弹了一曲又一曲,正当他完全沉醉在优美的琴声之中的时候,猛然看到一个人在岸边一动不动地站着。伯牙吃了一惊,手下用力,“啪”的一声,琴弦被拨断了一根。伯牙正在猜测岸边的人为何而来,就听到那个人大声地对他说:“先生,您不要疑心,我是个打柴的,回家晚了,走到这里听到您在弹琴,觉得琴声绝妙,不由得站在这里听了起来。”

    高山流水的典故

    伯牙借着月光仔细一看,那个人身旁放着一担干柴,果然是个打柴的人。伯牙心想:一个打柴的樵夫,怎么会听懂我的琴呢?于是他就问:“你既然懂得琴声,那就请你说说看,我弹的是一首什么曲子?”听了伯牙的问话,那打柴的人笑着回答:“先生,您刚才弹的是孔子赞叹弟子颜回的曲谱,只可惜,您弹到第四句的时候,琴弦断了。”

    打柴人的回答一点不错,伯牙不禁大喜,忙邀请他上船来细谈。那打柴人看到伯牙弹的琴,便说:“这是瑶琴!相传是伏羲氏造的。”接着他又把这瑶琴的来历说了出来。听了打柴人的这番讲述,伯牙心中不由得暗暗佩服。接着伯牙又为打柴人弹了几曲,请他辨识其中之意。当他弹奏的琴声雄壮高亢的时候,打柴人说:“这琴声,表达了高山的雄伟气势。”当琴声变得清新流畅时,打柴人说:“这后弹的琴声,表达的是无尽的流水。”

    伯牙听了不禁惊喜万分,自己用琴声表达的心意,过去没人能听得懂,而眼前的这个樵夫,竟然听得明明白白。没想到,在这野岭之下,竟遇到自己久久寻觅不到的知音,于是他问明打柴人名叫钟子期,和他喝起酒来。俩人越谈越投机,相见恨晚,结拜为兄弟。约定来年的中秋再到这里相会。

    和钟子期洒泪而别后第二年中秋,伯牙如约来到了汉阳江口,可是他等啊等啊,怎么也不见钟子期来赴约,于是他便弹起琴来召唤这位知音,可是又过了好久,还是不见人来。第二天,伯牙向一位老人打听钟子期的下落,老人告诉他,钟子期已不幸染病去世了。临终前,他留下遗言,要把坟墓修在江边,到八月十五相会时,好听俞伯牙的琴声。

    听了老人的话,伯牙万分悲痛,他来到钟子期的坟前,凄楚地弹起了古曲《高山流水》。弹罢,他挑断了琴弦,长叹了一声,把心的瑶琴在青石上摔碎了。他悲伤地说:我唯一的知音已不在人世了,这琴还能弹给谁听呢?”

    高山流水的典故

    两位“知音”的友谊感动了后人,人们在他们相遇的地方,筑起了一座古琴台。直至今天,人们还常用“知音”来形容朋友之间的情谊。

    两人千古传诵的诗篇:摔碎瑶琴凤尾寒,子期不在对谁弹!春风满面皆朋友,欲觅知音难上难。

  • 《成语高山流水出自于哪个典故》
  • 传说先秦的琴师伯牙一次在荒山野地弹琴,樵夫钟子期竟能领会这是描绘“巍巍乎志在高山”和“洋洋乎志在流水”。伯牙惊曰:“善哉,子之心与吾同。”子期死后,伯牙痛失知音,摔琴断弦,终身不操,故有高山流水之曲。

    春秋时代,有个叫俞伯牙的人,精通音律,琴艺高超,是当时著名的琴师。俞伯牙年轻的时候聪颖好学,曾拜高人为师,琴技达到水平,但他总觉得自己还不能出神入化地表现对各种事物的感受。伯牙的老师知道他的想法后,就带他乘船到东海的蓬莱岛上,让他欣赏大自然的景色,倾听大海的波涛声。伯牙举目眺望,只见波浪汹涌,浪激溅;海翻飞,鸣声入耳;山林木,郁郁葱葱,如入仙境一般。一种奇妙的感觉油然而生,耳边仿佛咯起了大自然那和谐动听的音乐。他情不自禁地取琴弹奏,音随意转,把大自然的美妙融进了琴声,伯牙体验到一种前所未有的境界。老师告诉他:“你已经学了。”

    一夜伯牙乘船游览。面对清风明月,他思绪万千,于是又弹起琴来,琴声悠扬,渐入佳境。忽听岸上有人叫绝。伯牙闻声走出船来,只见一个樵夫站在岸边,他知道此人是知音当即请樵夫上船,兴致勃勃地为他演奏。伯牙弹起赞美高山的曲调,樵夫说道:“真好!雄伟而庄重,好像高耸入云的泰山一样!”当他弹奏表现奔腾澎湃的波涛时,樵夫又说:“真好!宽广浩荡,好像看见滚滚的流水,无边的大海一般!”伯牙兴奋色了,激动地说:“知音!你真是我的知音。”这个樵夫就是钟子期。从此二人成了非常要好的朋友。

  • 《高山流水的故事 成语高山流水说的是谁的故事》
  • 春秋时代,有个叫俞伯牙的人,精通音律,琴艺高超,是当时著名的琴师。俞伯牙年轻的时候聪颖好学,曾拜高人为师,琴技达到水平,但他总觉得自己还不能出神入化地表现对各种事物的感受。伯牙的老师知道他的想法后,就带他乘船到东海的蓬莱岛上,让他欣赏大自然的景色,倾听大海的波涛声。伯牙举目眺望,只见波浪汹涌,浪激溅;海翻飞,鸣声入耳;山林木,郁郁葱葱,如入仙境一般。

    一种奇妙的感觉油然而生,耳边仿佛咯起了大自然那和谐动听的音乐。他情不自禁地取琴弹奏,音随意转,把大自然的美妙融进了琴声,伯牙体验到一种前所未有的境界。老师告诉他:“你已经学了。”

    一夜伯牙乘船游览。面对清风明月,他思绪万千,于是又弹起琴来,琴声悠扬,渐入佳境。忽听岸上有人叫绝。伯牙闻声走出船来,只见一个樵夫站在岸边,他知道此人是知音当即请樵夫上船,兴致勃勃地为他演奏。伯牙弹起赞美高山的曲调,樵夫说道:“真好!雄伟而庄重,好像高耸入云的泰山一样!”当他弹奏表现奔腾澎湃的波涛时,樵夫又说:“真好!宽广浩荡,好像看见滚滚的流水,无边的大海一般!”伯牙兴奋色了,激动地说:“知音!你真是我的知音。”这个樵夫就是钟子期。从此二人成了非常要好的朋友。

    高山流水的故事

    故事出自《列子·汤问》。成语“高山流水”,比喻知己或知音,也比喻音乐优美。

  • 《文艺英文句子》
  • 1、高山流水醉,琴瑟知音惜。青青子衿,悠悠我心,转角遇到,两颗孤寂的心从此便有了可以停靠的港湾,所有的对望时光,都于期盼处,缤纷成一路真诚的爱恋。

    2、人世间每一次的相遇,终究是下一场的别离,就像戏的开始,戏的落幕,都超出我们预想的结局。我们在萍散之后,才发觉爱有多慈悲,在愤笔疾书的翰墨中,写下无关风月。

    3、枯萎的玫影,让我的心掠过阵阵寒意,胸口的疼痛,蔓延开来,视线越来越模糊,眼眶,溢满了泪水,顺着面颊滑落,泪俩行。如果,你就这样离开,我依然会站在相逢的路口,凝望,哪怕,没有任何希望,但,我愿意这样守望,日日夜夜,把那首熟悉的情歌,为你哼唱,因为你,是我那滴梦,亮在心房。

    4、红颜白发,地老天荒;人生一梦,白云苍狗。所难弃者,一点痴情而已。当你决定要来见我时,我日夜翘首;当你再三推迟行程时,我如坠深渊;当再也联系不到你时,我万念俱灰。从此我的世界晨昏颠倒、日月无光,从此我的爱情亦不再纯粹。

    5、今生,我姗姗而来,赴你前生的约定,说好不见不散,说好执手天涯。我在记忆里的江南湖岸安静等待,幽莲静静绽放,仿佛前世的你。犹记那日,烟雨朦胧,一把油纸伞,走进了你的梦。你,清香淡淡,娴雅地盛开,万千碧叶掩不住你的高傲与孤寂,你的眉间,细细镌刻着孤独,是什么让我止步不前,站雨雾中陷入思绪,那刻,世间万般,再不相干。

    6、蹉跎岁月,总想把所有的记忆遗忘,可是,这一次,却很想把你放在心上,如同掌心划过的温柔,在这些字字句句里,表白着读不懂,写不尽的心音。

    7、人生本来就是场戏,因为有了爱情所以变得扑朔迷离,说情趣点,就是变得更有意思。哪个人青春没有过一场爱情呢,哪个人的爱情没有做过一些傻到自己都不敢承认的事情呢?当然有除了哪个人的那个人了。个别人就不理了,又不是缝衣服,哪个地方都要缝到。

    8、你还是你,我还是我,只是时间褪尽了你我的铅华,岁月羁绊了涟漪,你不在,我亦不在。不是每段感情都有好的结局,不是每个女子都有那个等她七年的何以琛,只愿你安我安流年安。

    9、她看到了他的努力,忙碌地卖琴,还带着她看戏,观看音乐晚会。他的忙碌,让她知道什么叫责任。那是拉琴的手,也是她的手,心中生出青衫衣袖黄昏后的惨淡。谁心疼谁的折腾?他和她说着一脚两船的故事,开玩笑的,她记下了。

    10、常在梦里与你相聚,唯一的我,唯一的你,只对着我而笑,心情多美丽。然而却总在一片嘲弄的笑声中惊醒。在每个凌晨醒来,躺在那里,想着的都是你--你的每一张脸庞,欢笑的你,偶尔不笑的你,都像梦一样美丽。可我知道,是梦总会醒,只是我不知道梦醒时分自己会被遗忘在哪里。

  • 《高山流水的历史典故》
  • 朱元璋一字斩知州

    洪武年间,有个叫卢熊的读书人,人品文品都很好,被吏部推荐到朝廷做官。朱元璋就批准委任他到山东兖州当知州。

    卢熊走马上任。过去说“私凭文书官凭印”,他到兖州后首先要启用官印,发布文告。当他把皇帝授给他的官印取出一看傻了眼,原来,朱元璋笔下的诏书是授卢熊为山东衮州知州,这官印是根据皇帝的诏书刻制的,这兖州自然变成衮州了。可是山东历来只有兖州而没有衮州。

    卢熊当时要是将错就错,衮州就衮州,这是皇帝改的,谁还敢怎么的,也就没事了。可是卢熊是个搞学问的,办事就是认真,他认为兖州就是兖州,怎么能改成衮州呢?于是,他就向皇上写了一份奏章,要求皇上更正,把官印重新刻制过来。

    朱元璋一见奏章,脸上红一阵白一阵,他的确是写错了,他是亲自打天下的人,对全国地理州名县名还是比较熟悉的,他应该知道兖州不是衮州,这衮字的读音是“gǔn”,而不是“yǎn”。但是,想要皇帝认错不是那么容易的事,朱元璋出身卑微,自尊心很强,他的泼皮脾气上来了,就大骂道:“卢熊好大胆,竟然在朕头上咬文嚼字,朕还不知道山东有个兖州,朕受他衮州知州就是兖州知州,这兖和衮就是同一个字,就是因为文人多事写法不同,这卢熊竟敢将它念成‘滚’州,这不是要朕滚蛋吗?混账东西,刑部尚书听旨,将卢熊斩首。”可怜卢熊为了一个字,竟然送了一条命。

    苏轼妙语拒友

    一代文豪苏轼,字子瞻,号东坡,他在中国文学史上的地位为人所熟知。其诗词歌赋,水平之高,数量之多,在中国古代文坛上都是屈指可数的。但他的宦海生涯并不顺利,虽然也曾官至三品,任过礼部尚书、翰林、皇帝侍读等要职,但更多的是作迁客骚人,一生被放逐的时间远远大于“在庙堂”的时间。虽然仕途坎坷,但他的名气却很大,身后更是千年传颂不衰。

    1057年,22岁的苏轼和19岁的弟弟苏辙在其父苏洵带领下进京赴试,在仁宗皇帝举行的殿试考试中,双双考中进士,名震京师,可谓少年得志。当时的大文学家、宰相欧阳修在读到苏轼的文章时说:“看他的文章,我的汗都快下来了,再过三十年,就没人知道我了,而只知道他了。”仁宗皇帝更是高兴地说:“我今天为儿孙选了两个好宰相。”

    苏辙和苏轼兄弟俩都是京官,苏辙任尚书右丞,苏轼任翰林学士丞旨。有一个人同他们是旧交,想求取官职。他在苏辙那边呆了很长时间没有如愿,便满怀希望转到苏轼这边来。他说:“我很想在翰林学士院谋个职,请你帮忙说几句话。”苏轼未置可否,却讲起了故事:“过去,有个穷得叮当响的人去盗墓。棺材里坐着个赤条条的人,他对盗墓者说:我是汉代的杨王孙哪!临死的时候,我嘱咐儿子实行裸葬。所以,没有钱周济你呀!盗墓的又了好大力气掘开另一座坟,里面的人打扮像国君。死者自我介绍:我是汉文帝。驾崩之前,我留下遗诏叫臣下不要用金玉财宝陪葬。这里连器皿都是陶制的,你能得到什么呢?盗墓者见旁边还有紧紧相连的两座坟,便掘开了左边的那座。死者皮包骨头,眼珠深深地凹在眼眶里。他说:我是伯夷,你没有听说吗?我是饿死在首阳山的,你想想看,饿死的人身上能有分文吗?盗墓的还想挖右边那座坟,伯夷好心相劝:那是我的哥哥叔齐。我这个做弟弟的瘦成这个样子,他还能像个人吗?”

    苏轼拿这个故事作比喻:伯夷是苏辙,叔齐是自己;苏辙满足不了你的要求,我苏轼就能满足吗?还是不要张口吧!朋友会意,竟忍不住笑了起来。

    跌份儿的由来

    现在有些人嘴里时不时会冒出一句:“唉!这太跌份儿啦!”意思是丢人现眼,不体面、失身份的意思。“份儿”变成了某种规格、气派的标准尺度,够了,就“够份儿了”;不够,就“丢份儿了”。这个词在北方,尤其是北京十分流行。凡是显身份、摆资格、比气派的地方,这个词便不时地从一些人口中蹦出来。

    但是“份儿”这个词的来历,你知道吗!

    其实这个词在解放前就流行了,孙中山成立中华民国后才销声匿迹。最早,“份儿”就是“份子”,一份两份的意思,说起“份子”那就要谈到旧时代的服务行业,尤其是戏剧界发工资的一套制度啦!

    旧时代的戏班子、澡堂子等行业,每人每月的工资都没有固定数目,发放的办法是将总收入分成一定份数,而各人又都有规定的份数,如100份,那么老板(或叫班主)得10份;唱主角的(也称挂头牌)也可得10份;其他人则根据分工不同而各得规定的份数。如“跑龙套”的得2份;送给维持秩序的警察2份;扫地的则只能得5分,也就是半份;烧开水的能得7分,不足1份;澡堂里专管收拖鞋的童工一般是3分。

    这样,旧时代各工种之间的收入,除了差别大小之外,就有一个“够份儿”与

    “不够份儿”的说法了,拿够份儿的人就有“份儿大”与“份儿小”的区别。

    当某个人工作比较卖力,老板(或班主)要增加他的工资,便可将他的“份儿”提高档次,这叫“拔份儿”;如果他工作得不好,或得罪了老板,就要将他的“份儿”降档次,就叫“跌份儿”,可见“跌份儿”就是降职降薪的惩罚,这可是既丢“面子”又丢“里子”的事,谁也不想沾边。

    由此可见,在旧时代“份儿”的大小,显示着地位的高低,钱的“份儿”决定

    着面子“份儿”,钱“份儿”高的还希望“拔份儿”,钱“份儿”低的人更希望“拔份儿”,谁也不希望自己被老板“跌份儿”,那就太难堪了。

    不论“拔份儿”和“跌份儿”,只有那些“够份儿”的人关心,那些只得5分或其他不够份儿的人们,当然不会去想“拔份儿”“跌份儿”的事,只希望老板能给够份儿就谢天谢地啦!

     

    闭门羹

    有时候,人们为了办一件事情,需要朋友帮忙,如果对方不表态或者拒绝相见,这样的情况,你常常会听到求助者笑着说:“吃了闭门羹啦!”

    我们知道,羹在古代是指羊肉制成的糊状食品。后来慢慢的素食也作羹。凡是将粮食、果品和蔬菜煮成有浓汁的食品,都可以称为羹,如我们吃过的粟米羹、莲子羹等,到如今人们连普通的浓汁食品也称为羹了。

    “闭门羹”是什么样的“羹”呢?其实,这不是什么特殊种类的食品,而是从古代闭门拒客的一个故事中流传下来的掌故。

    相传在我国唐代,宣城女子史夙长得如花似玉,琴、棋、书、画样样精通,于是很多年轻的男子,便慕名纷纷来拜访她,希望与她成为朋友,但是不少人却因为很难见到她,而不能如愿。

    为什么很难见到她呢?因为她会客时,有一条不成文的规矩:她首先要求客人献上一首诗,她看中诗文后,才愿意与客人一见,然后才有可能谈到交朋友。

    如果客人不会作诗,或者献上的诗文不被她看中,她就叫家里人在门口以一碗羹相待,婉言拒绝会客。

    天长日久,来访的客人们见了羹,也就心领神会,便主动地告辞了。

    以羹待客就是拒绝会见的意思,所以人们便把这羹,称为史夙的“闭门羹”。  这个故事流传下来之后,人们便把“闭门羹”作为拒绝的代名词,只取“闭门”之意而无羹招待啦。

     

    露马脚的由来

    明太祖朱元璋自幼家境贫寒,幼年时还被送到庙里当过和尚,成年之后,与农民出身的马氏结为夫妻。

    那个时代的妇女都是要裹足的,而马氏从小就要下地干活,所以没有缠足,生就一双大脚。

    朱元璋当了皇帝之后,虽然也感到马氏大脚有损自己的面子,但出于感激马氏多年来为他出谋划策有功,仍然封她为明朝的第一位皇后。

    马氏当了皇后,深居皇宫享受荣华富贵,但对自己的一双大脚也感到无可奈何,每当与客人相见,总是用衣服的下摆或裙子将脚严严实实地遮盖起来。

    有一次,马氏乘轿到金陵(现今南京)街头游览,忽然一阵大风吹来,将轿帘掀起一角,马氏搁在踏板上的两只大脚,就暴露在光天化日之下,她急忙把脚缩了回去,可人们早已看得一清二楚啦!

    于是这件新鲜事传开来,轰动了整个京城,因为是姓马的露出了脚,“露马脚”一词便流传到今天,所以现在,对不便公开的不光彩的事的暴露,都称为“露马脚”。

     

    纪晓岚轶事二则

    一、灯谜联难倒君臣

    有一年元宵节前夕,乾隆帝让每位大臣都糊一盏灯,上面写好谜语、对联或诗文送进宫来,让大家一同欣赏,共度元宵佳节。

    到了元宵节这天,各式各样的彩灯挂满了御花园。乾隆与文武百官在御花园里走动,就好像是在灯海里神游。他们每到一盏灯前,或赏诗,或猜谜,或对句,不时发出一阵阵酣畅的笑声。

    文武大臣众星捧月般地陪着乾隆帝来到纪晓岚献的彩灯前,只见上面挂着一副灯谜对联,上写:

    黑不是,白不是,红黄更不是;和狐狼猫狗仿佛,即非家畜,又非野兽。

    诗也有,词也有,论语上也有;对东西南北模糊,虽为短品,也是妙文。

    满朝文武看了这副灯谜对联,立刻收敛了笑容,皱起眉头,他们都被难住了。

    对句又喜猜谜的乾隆帝,这时也没了辙。君臣一起,搜肠刮肚,绞尽了脑汁,但猜来猜去,还是不知所云。最后,只得让纪晓岚自己揭开谜底。

    原来,谜联是打两个字,上联是“猜”,下联是“谜”。

    二、巧对贺寿联

    话说,乾隆帝在位五十年时,为了庆祝大清当时的繁荣富强,更为了庆祝自己在位五十年,乾隆皇帝遍请全国六十岁以上的老人到北京赴宴。乾隆皇帝非常高兴,遍问谁是最年长者,其中一位称自己141岁,皇帝大喜。

    因为,大清国从l644年入关至此,正好是141年,此人正好见证了大清的这一历史,皇帝大喜,便招纪晓岚与己对一联:

    上联:

    花甲重逢,增加三七岁月(花甲为60岁,重逢为120,再加上3×7=21,正好是141);

    纪晓岚思考片刻,即对出下联:

    古稀双庆,更多一度春秋(古稀为70岁,双庆为140,多一度即再加一也,正好是141)。

    此联对得如此之工整,纪晓岚真可谓天下第一才子也。

  • 《高山流水的典故》
  • 春秋时代,有个叫俞伯牙的人,精通音律,琴艺高超,是当时著名的琴师。俞伯牙年轻的时候聪颖好学,曾拜高人为师,琴技达到水平,但他总觉得自己还不能出神入化地表现对各种事物的感受。伯牙的老师知道他的想法后,就带他乘船到东海的蓬莱岛上,让他欣赏大自然的景色,倾听大海的波涛声。伯牙举目眺望,只见波浪汹涌,浪激溅;海翻飞,鸣声入耳;山林木,郁郁葱葱,如入仙境一般。一种奇妙的感觉油然而生,耳边仿佛咯起了大自然那和谐动听的音乐。他情不自禁地取琴弹奏,音随意转,把大自然的美妙融进了琴声,伯牙体验到一种前所未有的境界。老师告诉他:“你已经学了。”

    一夜伯牙乘船游览。面对清风明月,他思绪万千,于是又弹起琴来,琴声悠扬,渐入佳境。忽听岸上有人叫绝。伯牙闻声走出船来,只见一个樵夫站在岸边,他知道此人是知音当即请樵夫上船,兴致勃勃地为他演奏。伯牙弹起赞美高山的曲调,樵夫说道:“真好!雄伟而庄重,好像高耸入云的泰山一样!”当他弹奏表现奔腾澎湃的波涛时,樵夫又说:“真好!宽广浩荡,好像看见滚滚的流水,无边的大海一般!”伯牙兴奋极了,激动地说:“知音!你真是我的知音。”这个樵夫就是钟子期。从此二人成了非常要好的朋友。

    筝曲《高山流水》,就取材于“伯牙鼓琴遇知音”。现有多种流派谱本。而流传最广,影响最大的则是浙江武林派的传谱,旋律典雅,韵味隽永,颇具“高山之巍巍,流水之洋洋”貌。

    山东派的《高山流水》是《琴韵》、《风摆翠竹》、《夜静銮铃》、《书韵》四个小曲的联奏,也称《四段曲》、《四段锦》。

    河南派的《高山流水》则是取自于民间《老六板》板头曲,节奏清新明快,民间艺人常在初次见面时演奏,以示尊敬结交之意。这三者及古琴曲《高山流水》之间毫无共同之处,都是同名异曲。

    不论是各种派别的《高山流水》,都是人们对美的追求与向往,无论传承多少年,经过多少变化,《高山流水》始终是古筝曲的经典曲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