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小学作文 初中作文 高中作文 话题作文 节日作文 写人作文 动物作文 作文体载 作文素材 作文技巧
50字 | 100字 | 150字 | 200字 | 250字 | 300字 | 350字 | 400字 | 450字 | 500字 | 550字 | 600字 | 650字 | 700字 | 750字 | 800字 | 850字 | 900字 | 更多

“ 良辰 ”有关的作文

来源:文题网 时间:2024-03-28 23:21:29
  • 《追往事,叹今吾,春风不染白髭须 辛弃疾《鹧鸪天》全诗欣赏》
  • 追往事,叹今吾,春风不染白髭须。

    [译文] 追怀心事,感叹今我,春风也不能染黑白的头发。

    出自:辛弃疾《鹧鸪天·壮岁旌旗拥万夫》

    鹧鸪天

    辛弃疾

    有客慨然谈功名,因追念少年时事,戏作。     

    壮岁旌旗拥万夫,锦檐突骑渡江初。燕兵夜娖银胡(革录),汉箭朝飞金仆姑。

    追往事,叹今吾,春风不染白髭须。却将万字平戎策,换得东家种书。

    注释:

    ①题小序:慨然,情绪激昂。追念,回忆。少年时事,青年时代在山东一带率领义军与金兵作战的事。按辛弃疾聚众起义时,年二十二岁,已是青年时代了。古人对青年、少年的概念并不严格。词的第一句又用“壮岁”可证。

    ②壮岁旌旗拥万夫句:青年时代,高举着帅旗,率领着万人大军。作者在《进美芹十论剳子》中说:“粤辛已岁,逆亮南寇,中原之民,屯聚蠭起,臣尝鸠众二千,隶耿京,为掌书记,与图恢复,共籍兵二十五万,纳款于朝。”旌旗,古时军队用以指挥或开道用的旗子。旌旗是总称。杜甫《北征》诗:“回首凤翔县,旌旗晚明灭。”万夫,形容军队之多。

    ③锦襜突骑渡江初句:襜(chān音禅),衣服遮前体的叫襜。锦襜,好看的衣服。突骑,骑兵中的突击队。渡江初的初字,应作以前解。即作者是回忆渡江以前的战斗生活,不是指渡江时与敌人作战的情形,也不是说某一个具体战斗。

    ④燕兵夜娖银句:在燕地一带的义军,夜里整理好了弓箭,准备明天向金兵发起战斗。娖(zhuo音捉)整理或准备。银,银白色的箭袋。

    ⑤汉箭朝发金仆姑:宋军早晨向金人发起攻击,用金仆姑箭射向敌人。金仆姑,箭名。《左传·庄公十一年》:“鲁庄公以金仆姑射南宫长万。”前句的燕兵与本句的汉军是一个故事分成两天写的。前天晚上燕地的军队在作战斗准备,第二天早晨宋军向金兵发起攻击。这两句因前后对偶关系,写为燕兵、汉军。燕兵,就是在燕地的义军,或北方籍的宋兵。

    ⑥春风不染白髭须句:欧阳修《圣无忧》词:“好景能消光景,春风不染髭须。”作者流露出老年人无法实现挥戈上阵,杀敌报国的壮地,这是对南宋小朝廷的血泪控诉。

    ⑦平戎策:平定金兵的策略。辛弃疾曾多次向南宋朝廷上疏陈述抗金救国的策略。作者上疏著名的有:《美芹十论》、《九议》、《论阻江为险须藉两淮疏》等。戎,指金兵。

    ⑧换得:落得个。东家,东邻,邻居。种树书,《史记·秦始皇本纪》:秦始皇烧儒家书,“所不去者,医、药、卜、筮、种树书”。这里说的是关于农业的书。辛弃疾从“籍后二十五万,纳款于朝”,到“万字平戎策”,结果落得个三次罢职,回家种田为民。他满腹怒火与不平,尽情的吐诉,真不知当时那些当权者看了这首词有什么感想。

    译文1:

    回忆我在壮年的时候,曾高举着帅旗,率领万人大军,其中有一支身穿漂亮军服的骑兵突击队,向金人发起冲击。这是在渡江以前的事。在燕地活动的义军,夜里准备好装饰着银白色花纹的箭袋,以便明天战斗。汉军在第二天的早晨用金仆姑箭,飞快地射向敌人。战士们勇敢地向敌人冲去,杀得敌人大败。回忆以前的事情,都已经过去了。可叹今天的我,胡须都发白了。春风能吹得万物生长,但是不能把我已经白了的胡须再染成黑的。我曾多次上过洋洋万言的平定敌人的策略,但是得不到支持与采纳,到最后却落得个:罢职回家,不得不向东邻家借种树的书,学习种树的知识。

    译文2:

    年轻时,成千上万的义军簇拥在抗金的大旗下,我带领穿着棉衣、骑着快马的勇士渡江,衝锋突击敌营。金兵在夜间握着空箭袋,倾听远方生息,為防暗袭。天刚亮,宋军万箭齐发,射向敌人。追忆往事如此豪壮,可叹如今的我,春风能染绿万物,却染不黑我的白鬍子。年华一去不復返。我上奏给皇帝的上万字的抗金策略。不仅不被採纳,反而因此罢了官,倒不如换来东家的种树书,还有些用处。

    赏析:

    这首词的写作背景是:宋高宗绍兴三十一年(1161),金主完颜亮率大军南下,其后方比较空虚,北方被占区的人民,乘机进行起义活动。山东济南的农民耿京,领导一支起义军,人数达二十余万,声势浩大。当时年才二十二岁的辛弃疾,也组织了二千多人的起义队伍,归附耿京,为耿京部掌书记。辛弃疾建议起义军和南宋取得联系,以便配合战斗。第二年正月,耿京派他们一行十余人到建康(今江苏南京)谒见宋高宗。高宗得讯,授耿京为天平军节度使,授辛弃疾承务郎。

    辛弃疾等回到海州,听到叛徒张安国杀了耿京,投降金人,义军溃散。他立即在海州组织五十名勇敢义兵,直趋济州(治今山东巨野)张安国驻地,要求和张会面,出其不意,把张缚置马上,再向张部宣扬民族大义,带领上万军队,马不停蹄地星夜南奔,渡过淮水才敢休息。到临安把张安国献给南宋朝廷处。辛弃疾这种精忠报国、智勇过人的传奇般的英雄行为,在封建社会的文人中是独一无二、值得赞叹的。这首词的上片写的就是上述作者这段出色的经历。“壮岁旌旗拥万夫,锦襜突骑渡江初。”上句写作者年青时参加领导抗金义军;下句写擒获张安国带义军南下。“锦襜突骑”,即穿锦绣短衣的快速骑兵。“燕兵夜娖银胡革录,汉箭朝飞金仆姑。”写南奔时突破金兵防线,和金兵战斗。燕兵,指金兵。“夜娖银胡革录”,夜里提着兵器追赶。娖,通“捉”;胡革录,箭袋。一说,枕着银胡革录而细听之意。娖,谨慎貌;胡革录是一种用皮制成的测听器,军士枕着它,可以测听三十里内外的人马声响,见《通典》。两说皆可通,今取前说。

    “汉箭”句,指义军用箭回射金人。金仆姑,箭名,见《左传。庄公十一年》。四句写义军军容之盛和南奔时的紧急战斗情况,用“拥”字、“飞”字表动作,从旌旗、军装、兵器上加以烘托,写得如火如荼,有声有色,极为饱满有力富有感染力。

    宋高宗没有抗金的决心,又畏惧起义军。辛弃疾南归之后,义军被解散,安置在淮南各州县的流民中生活;他本人被任命为江阴佥判,一个地方助理小吏,给他们当头一个严重的打击,使他们深感失望。后来辛弃疾在各地做了二十多年的文武官吏,因进行练兵筹饷的活动,常被弹劾,罢官家居江西的上饶、铅山,也接近二十年。他处处受到投降派的掣肘,报效国家的壮志难酬。这首词是他晚年家居时,碰到客人和他谈起建立功名的事,引起他回想从青年到晚年的经历而作的。

    下片,“追往事,叹今吾,春风不染白髭须。”上二句今昔对照,一“追”一“叹”,包含多少岁月,多少挫折;又灵活地从上片的忆旧引出下片的叙今。

    第三句申明“叹今吾”的主要内容。木经春风的吹拂能重新变绿,人的须发在春风中却不能由白变黑。

    感叹青春不再,韶华易逝的可惜,这是一层;白髭须和上片的壮岁对照,和句中的春风对照,又各为一层;不甘心年老,言外有壮志未能彻底湮灭之意,又自为一层。一句中有多层含意,感慨极为深沉。“却将万字平戎策,换得东家种树书”,以最鲜明、最典形最生动的形象,突出作者的理想与现实的尖锐矛盾,突出他一生的政治悲剧,把上一句的感慨引向更为深化、极端沉痛的地步。平戎策,指作者南归后向朝廷提出的《美芹十论》、《九议》等在政治上、军事上都很有价值的抗金意见书。上万字的平戎策毫无用处,倒不如向人换来种树书,还有一些生产上的实用价值,这是一种什么样的政治现实?对于作者将是一种什么样的生活感受?不言而喻。陆游《小园》诗:“骏马宝刀俱一梦,夕阳闲和饭牛歌。”刘克庄《满江红》词:“生怕客谈榆塞事,且教儿诵《花间集》。”和这两句意境相近,也写得很凄凉;但联系作者生平的文韬武略、英雄事迹来看,这两句的悲慨程度还更使人扼腕不已。

    这首词以短短的五十五个字,深刻地概括了一个抗金名将报国无门、壮志难酬的悲惨遭遇。上片气势恢宏,下片悲凉如冰,心伤透骨。悲壮对照,悲壮结合,真如彭孙遹《金粟词话》评辛词所说的:“激昂排宕,不可一世”,是作者最出色、最有分量的小令词。

    赏析二:

    闲居瓢泉期间所作,时间或在庆元六年(1200)。辛弃疾空怀满腔抱负,却落得投闲置散,隐居乡间,心情的矛盾苦闷自可想见。有人忽然在他跟前慷慨激昂地大谈功名事业,令他再度追忆起青年时代那一段短暂而又辉煌的抗金杀敌生活,感慨万千,写下了这首词。

    壮岁旌旗拥万夫,锦襜突骑渡江初

    开篇的这两句,涵括了大量史实。宋高宗绍兴三十一年(1161),金兵大举南侵。这期间,在已经沦于金人之手的北方地区,汉族人民纷纷起义,抗金烈火在中原大地四处燃烧。二十二岁的辛弃疾也毅然举起抗金大旗,在济南南部山区聚起二千多人马。随后,他率众加入耿京的山东忠义军,被任命为军中掌书记。鉴于当时局势,辛弃疾力劝耿京归附南宋朝廷,与南宋官兵配合,共同抗金。绍兴三十二年(1162)春,奉耿京之命,辛弃疾等人奉表归宋,在建康受到宋高宗接见。自南宋北归途中,辛弃疾惊闻耿京被叛徒张安国杀害的消息。他迅即带领五十余人马,连夜奔袭有五万之众的金营,生擒张安国。随后他率领万余义军,押解着张安国,日夜兼程,南下投归宋室。

    这段经历,辛弃疾在《进美芹十论札子》中亦有陈述:“逆亮南渡,中原之民,屯聚蜂起,臣尝鸠众二千,隶耿京,为掌书记,与图恢复,共籍兵二十五万,纳款于朝。”

    少年英雄,叱咤风云,创下如此轰轰烈烈的事业。这是辛弃疾毕生最雄壮,也最难忘的一幕。因为刻骨铭心,所以一触即发。当年一展旌旗号令数万抗金义士,锦衣快马突围横渡长江的情形,一一重现在他眼前。其中最令他得意的,还是夜袭金营,擒拿叛贼。

    燕兵夜娖银胡革+录,汉箭朝飞金仆姑

    “燕兵”,指金兵。“燕”本是战国七雄之一,据有今河北北部和辽宁西部一带,此处泛指被金人占领的中原地区。“娖”,整理。“银胡革+录”,饰银的箭袋,多用皮革制成。“汉箭”,指稼轩所率部队。“金仆姑”,本为春秋时利箭之名,据《左传·庄公十一年》,鲁庄公曾用此箭射伤宋国大将南宫长万,此处泛指箭。

    “夜娖银胡革+录”,表示金兵已经有所防范。但辛弃疾仅仅率领着五十余骑人马,如天降神兵,出其不意地突入五万金兵大营,生擒叛徒,并成功撤离。这其中的勇猛、智慧,的确令人惊叹,也的确值得辛弃疾浓墨重彩书写。

    追往事,叹今吾,春风不染白髭须

    词人追念往事,不由对比今昔。他感叹现在的自己,青春不再,年华老去。王安石诗曰“春风又绿江南岸”,一年一度的春风,可以让草木变绿,让大地回春,但却无法让辛弃疾的白须转黑。曾经的英雄少年变成了垂垂老者,岁月的无情固然令他感慨,但更令他难以释怀的,还是报国无门、壮志难酬。

    却将万字平戎策,换得东家种树书

    “种树书”,有关种树栽花的书籍,代指隐居生活,韩愈《送石处士赴河阳幕》有“长把种树书,人云避世士”。

    辛弃疾南归几十年,一日不曾忘北伐大业。他屡次向朝廷上陈恢复方略,先后上了《美芹十论》、《九议》等万言名篇,却一直未被统治者采纳。直到五十四岁时,他还写过《论荆湘上游为东南重地》的奏议,对抗金北伐事业提出自己精辟的见解。可南宋朝廷苟且偷安,不思振拔,反而多方打击、排挤抗战派人士。辛弃疾也难逃其中,两度被罗织罪名,罢官闲居。他的“万字平戎策”被束之高阁,不得不在栽花种树的闲居中消磨岁月。

    结尾两句,饱含着辛弃疾对多年来不幸遭遇的抑郁、愤懑。他并未直接大发牢骚,但这看似平淡、轻松的自嘲,显得愈发沉郁深厚,蕴含无限悲慨。

    评 解

    词的上片忆旧,豪情万丈;下片言今,伤感无奈。虽只有五十余字,却写尽了词人一生的经历和悲愤,可作为一篇简括而形象的稼轩自传来品读。

    小序称“戏作”,似乎是词人对自己一生遭遇的自嘲自讽,似乎是在劝“慨然谈功名”的客人以己为鉴,在这个时代不要奢谈什么建功立业。但这首词的旨归,绝不是虚无、消极。稼轩是一生矢志报国的英雄,却又“报国欲死无战场”(陆游《陇头水》)。这种极端的苦闷,必须有发泄的方式,借酒消愁是一种方式,借自嘲抒怀也是一种方式。在他对壮年英雄岁月的念念不忘中,在他对自己壮志难酬的苦笑中,我们依然可见他那颗滚烫的赤诚之心。

  • 《良辰美景奈何天,赏心乐事誰家院的意思及全诗欣赏》
  • 良辰美景奈何天,赏心乐事誰家院这句话出自《牡丹亭》

    下句是“便赏心乐事谁家院”

    意思就是赞叹春色美好,但又想到自己的一腔春愁无处排遣,良辰美景尤在,但赏心乐事却不知在谁家谁院

    春 香 来此已是园门首,请小姐进去。

    杜丽娘 进得园来,看画廊金粉半零星。

    春 香 这是金鱼池。

    杜丽娘 池馆苍苔一片青。

    春 香 踏怕泥新绣袜,惜花疼煞小金铃。

    杜丽娘 春香。

    春 香 小姐。

    杜丽娘 不到园林,怎知春色如许?

    春 香 便是。

    杜丽娘 【皂罗袍】原来姹紫嫣红开遍,似这般都付与断井颓垣。良辰美景奈何天,便赏心乐事谁家院?朝飞暮卷,云霞翠轩,雨丝风片,烟波画船。锦屏人忒看的这韶光贱!

    杜丽娘 【好姐姐】遍青山啼红了杜鹃,那荼蘼外烟丝醉软,那牡丹虽好,他春归怎占的先?闲凝眄兀生生燕语明如剪,听呖呖莺声溜的圆。

    春 香 这园子委实观之不足。

    杜丽娘 提他怎么?

    春 香 留些余兴,明日再来耍子吧。

    杜丽娘 有理。【尾声】观之不足由他缱,便赏遍了十二亭台是枉然,倒不如兴尽回家闲过遣。

  • 《我嘴角尝到一丝苦涩》
  • 杨柳湖畔,良辰佳苑。路过月老庙,游人零落,老瓮随意的喊,有情有意的人啊,问问各自因缘。

    〈一〉

    少女人面桃,目如秋水,顾盼之际,道是无情却有情。她座在船头张望两岸,看见了他。她羞露出半张脸。

    他在岸边伫立,持一把纸扇,看见了她。他看见这绝色模样,早已惊得三魂飘荡,七魄飞扬,随来随去,目不转睛,心里却像掉下了什么东西,无时无刻不在心上。他步投船上走去,作揖。她回礼,他们就这样认识了。一场错误。

    〈二〉

    又是江南水光乍绿的时节,杨柳湖畔。他与她座在船头共享两岸风景,湖水汩汩地拍打船身,微风徐徐地拂过他们的脸。

    少女低着两弯柳叶的远山眉,扬起嘴角,底头微笑,眼里有他的影子。

    男子手持纸扇,眼里有他的影子。肃然静站一旁,默默欣赏两岸风景。

    水声因他们而生动,风声因他们而动听,红豆因情的光临而更加鲜红。他一言未发,但心里已掀起千层浪;她一语未说,但心里已灌满万江密。他们就这样沉浸在对方的眼神里,不愿醒来。是一场错误。

    〈三〉

    落英缤纷的时节,曾经的诺言已然隐去。海誓山盟原来是给高山和大海带来的沉重诺言。

    在年华绮梦中,生命的叶片在江南流水潺潺的江畔旋转。她矗立在船头,身边的他已不在,瑟瑟秋风撩起了她的衣襟,乱了青丝,杂了心结,泪水悄然隐退桃面人花。

    他登上高楼遥望,少了一把纸扇。只见天阔云聚,层云暗淡。心有千千结,情有万丝屡,展不开的眉头,解不开的心锁。他已不在爱她。是一场错误。

    <;四>;

    烟波飘渺在江面,晓雾弥漫在梢。回首烟柳断肠处,才知道世间情为何物,才知道许多事自古就难全。一切皆于一场错误。

    花朵在昨夜的鱼中沉沦,芬芳却于另一种泷郁在空气中延续。在尊崇书的年代,偏偏爱上楷体的你。是这场错误的延续,没有比这更能解释的词了。

    我嘴角尝到一丝苦涩。

  • 《免礼为妙》
  •     婚丧喜庆,节假良辰,亲朋好友之间,好讲一个“礼”字。做得适度,这未尝不是美事。因为人们可以借此表达相互敬重的感情。

        但是,现在所要说的“礼”,已经是越过“适度”的那种客套。没有一点礼品,就觉得跨不进别人的门槛。今天你送了“冬七”改日我必还“礼”。年七尚往来,“友谊竞赛”,筹码越押越多,送礼之风也就越刮越大了。

       如此送礼,送者感到难堪,受者留着后怕,人人敢怨而不敢言,且不敢不为之。为何?就因为怕自己失礼,怕面子上过不去,怕人讲自己“小气”、不够交情,怕别有他意的“礼尚往来”—等价交换,如此等等。这种风气与社会主义精神文明显然是相悖的。

        “礼”在我们民族传统中,起码有四、五种解释。“礼”本是敬神的意思,引伸为礼貌、敬礼,也可以理解为表示敬意或表示隆重而举行的仪式,如婚礼、丧礼。“礼”还泛指贵族等级制的社会规范和道德规范。当然,“礼”也用以指礼物。可见,要讲“礼”,起码有物质的表达方式以及精神的表达方式这两种。这里,同时包含着诸如敬意、祝贺、友情、道德等内容,而决不仅仅只是钱、财、物。如果排除了礼的精神内涵,则连古人都不如了。

        人们的感情是物质所不能替代的。虽然送物也是一种礼,也可以作为裘达感情的一种方式,但如果双方只以物品多寡来衡量礼轻礼重,送少了就觉寒酸,送多了就等人上门还礼,这就很有一点其心不正的味道了。现在大家生活水平还不高,把送礼规格通过“友谊竟赛”不断拔高,无形中不仅加重了别人的负担,也必然增添了自己的精神负担和经济压力。不难看到,怎样看待送礼,确有精神境界高低之别,在一定意义上反映着一个人的道德情操。

        在我们社会里,亲朋好友之间首先是同志关系,首要的应是互相尊重、慰藉、帮助和鼓励。这种精神交往的内涵,当然是不同于过去时代的“礼”的。所以,遇上喜庆之年,少来一些大包小包,多一点真情实意,少来一点肤筹交错,多一点思想交流,少来一点“礼尚往来”的盘算,多一点新生活的祝愿,并在今后的日子里更进一步发展相互之间的情谊,这才是为亲之道,为友之道,为“礼”之道,这才是社会主义精神文明所倡导的新的道德风尚。

  • 《礼中的礼仪》
  •     婚丧喜庆,节假良辰,亲朋好友之间,好讲一个“礼”字。做得适度,这未尝不是美事。因为人们可以借此表达相互敬重的感情。

        但是,现在所要说的“礼”,已经是越过“适度”的那种客套。没有一点礼品,就觉得跨不进别人的门槛。今天你送了“礼”,改日我必还“礼”。丰七尚往来,“友谊竞赛”,筹码越押越多,送礼之风也就越刮越大了。

        如此送礼,送者感到难堪,受者留着后怕,人人敢怨而不敢言,且不敢不为之。为何?就因为怕自己失礼,怕面子上过不去,怕人讲自己“小气”、不够交情,怕别有他意的“礼尚往来”—等价交换,如此等等。这种风气与社会主义精神文明显然是相悖的。

        “礼”在我们民族传统中,起码有四、五种解释。“礼”本是敬神的意思,引伸为礼貌、敬礼,也可以理解为表示敬意或表示隆重而举行的仪式,如婚礼、丧礼。“礼”还泛指贵族等级制的社会规范和道德规范。当然,“礼”也用以指礼物。可见,要讲“礼”,起码有物质的表达方式以及精神的表达方式这两种。这里,同时包含着诸如敬意、祝贺、友情、道德等内容,而决不仅仅只是钱、财、物。如果排除了礼的精神内涵,则连古人都不如了。

        人们的感情是物质所不能替代的。虽然送物也是一种礼,也可以作为表达感情的一种方式,但如果双方只以物品多寡来衡量札轻札重,送少了就觉寒酸,送多了就等人上门还礼,这就很有一点其心不正的味道了。现在大家生活水平还不高,把送礼规格通过“友谊竟赛”不断拔高,无形中不仅加重了别人的负担,也必然增添了自己的精神负担和经济压力。不难看到,怎样看待送礼,确有精神境界高低之别,在一定意义上反映着一个人的道德情操。

        在我们社会里,亲朋好友之间首先是词志关系,首要的应是互相尊重、慰藉、帮助和鼓励。种精神交往的内涵,当然是不同于过去时代的“礼”的。所以,遇上喜庆之年,少来一些大包小包,多一点真情实意,少来一点肤筹交错,多一点思想交流,少来一点“礼尚往来”的盘算,多一点新生活的祝愿,并在今后的日子里更进一步发展相互之间的情谊,这才是为亲之道,为友之道,为“礼”之道,这才是社会主义精神文明所倡导的新的道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