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小学作文 初中作文 高中作文 话题作文 节日作文 写人作文 动物作文 作文体载 作文素材 作文技巧
50字 | 100字 | 150字 | 200字 | 250字 | 300字 | 350字 | 400字 | 450字 | 500字 | 550字 | 600字 | 650字 | 700字 | 750字 | 800字 | 850字 | 900字 | 更多

“ 晚年 ”有关的作文

来源:文题网 时间:2024-04-24 23:55:08
  • 《《酬张少府》王维原文和翻译》
  • 酬张少府

    【唐】王维

    晚年唯好静,万事不关心。

    自顾无长策,空知返旧林。

    松风吹解带,山月照弹琴。

    君问穷通理,渔歌入浦深。

    注  释

    酬:以诗词酬答。张少府:当指张九龄,字子寿,一名博物。韶州曲江(今属广东)人。官至中书侍郎同中书门下平章事。后遭李林甫排挤罢相。少府,唐人称县尉为少府。从“君问穷通理”句看,张少府亦是诗人同道之人。

    晚年:年老之时。唯:亦写作“惟”,只。好(hào):爱好。

    自顾:自念;自视。长策:犹良计。

    空知:徒然知道。旧林:指禽鸟往日栖息之所。这里比喻旧日曾经隐居的园林。

    吹解带:吹着诗人宽解衣带时的闲散心情。解带,表示熟不拘礼,或表示闲适。

    君:一作“若”。穷:不能当官。通:能当官。理:道理。渔歌:隐士的歌。浦深:河岸的深处。

    译  文

    人到晚年就特别喜好安静,对人间万事都漠不关心。

    自思没有高策可以报效国家,只要求归隐家乡的山林。

    迎着松林清风解带敞怀,在山间明月的伴照下独坐弹琴,自由自在。

    世事如此,还问什么穷通之理,不如去听听水浦深处渔歌声音。

    赏  析

    这是一首赠友诗。全诗写情多于写景。三、四句隐含不满朝政之牢骚。

    “晚年唯好静,万事不关心”说自己人到晚年,惟好清静,对什么事情都漠不关心了,乍一看,生活态度消极之至,但这是表面现象。仔细推求起来,这“唯好静”的“唯”字大有文章。王维此时虽任京官,但对朝政已经完全失望,开始过着半官半隐的生活,“晚年唯好静,万事不关心”,正是他此时内心的真实写照。

    王维早年,原也有过政治抱负,在张九龄任相时,他对现实充满希望。然而,没过多久,张九龄罢相贬官,朝政大权落到奸相李林甫手中,忠贞正直之士一个个受到排斥、打击,政治局面日趋黑暗,王维的理想随之破灭。在严酷的现实面前,他既不愿意同流合污,又感到自己无能为力。“自顾无长策”,就是他思想上矛盾、苦闷的反映。他表面上说自己无能,骨子里隐含着牢骚。尽管在李林甫当政时,王维并未受到迫害,实际上还升了官,但他内心的矛盾和苦闷却越来越加深了。对于这个正直而又软弱、再加上长期接受佛教影响的封建知识分子来说,出路就只剩下跳出是非圈子、返回旧时的园林归隐这一途了。“空知返旧林”意谓:理想落空,归隐何益?然而又不得不如此。在他那恬淡好静的外表下,内心深处的隐痛和感慨,还是依稀可辨的。

    那么,王维接下来又肯定、赞赏那种“松风吹解带,山月照弹琴”的隐逸生活和闲适情趣,其原因所在,联系上面的分析,读者可以体会到这实际上是他在苦闷之中追求精神解脱的一种表现。既含有消极因素,又含有与官场生活相对照、隐示厌恶与否定官场生活的意味。

    摆脱了现实政治的种种压力,迎着松林吹来的清风解带敞怀,在山间明月的伴照下独坐弹琴,自由自在,悠然自得,这是非常令人舒心惬意的。“松风”、“山月”均含有高洁之意。王维追求这种隐逸生活和闲适情趣,说他逃避现实也罢,自我麻醉也罢,无论如何,总比同流合污、随波逐流好。在前面四句抒写胸臆之后,抓住隐逸生活的两个典型细节加以描绘,展现了一幅鲜明生动的形象画面,将松风、山月都写得似通人意,情与景相生,意和境相谐,主客观融为一体,这就大大增强了诗的形象性。从写诗的艺术技巧上来说,也是很高明的。

    最后,“君问穷通理,渔歌入浦深”,回到题目上来,用一问一答的形式,照应了“酬”字;同时,又妙在以不答作答:您要问有关穷通的道理吗?我可要唱着渔歌向河浦的深处驶去了。诗的末句又淡淡地勾出一幅画面,含蓄而富有韵味,耐人咀嚼,发人深思,正是这样一种妙结。

    创作背景

    此诗作于公元741年(唐玄宗开元二十九年),是王维写给张少府(张九龄)的作品。从题目冠以“酬”字看,当是张少府先有诗相赠,王维再写此诗为酬。此诗反映了他既不想同流合污,只好洁身自爱,走隐逸之路。

    作者简介

    王维

    王维(701年-761年,一说699年—761年),字摩诘,号摩诘居士。汉族,河东蒲州(今山西运城)人,祖籍山西祁县,唐朝诗人,有“诗佛”之称。苏轼评价其:“味摩诘之诗,诗中有画;观摩诘之画,画中有诗。”开元九年(721年)中进士,任太乐丞。王维是盛唐诗人的代表,今存诗400余首,重要诗作有《相思》《山居秋暝》等。王维精通佛学,受禅宗影响很大。佛教有一部《维摩诘经》,是王维名和字的由来。王维诗书画都很有名,多才多艺,音乐也很精通。与孟浩然合称“王孟”。

  • 《《朝花夕拾》读后感750字》
  • 《朝花夕拾》是鲁迅先生的晚年作品,但这部散文集中所写的全是鲁迅先生幼年时期的经历。在晚年时回忆幼年的经历,可能就如书名般,清晨绽放的花朵直到黄昏才去采摘,可能她就失去了清晨绽放时的芳香与艳丽。但夕阳斜照在花瓣上也别有一番韵味,她身旁若有若无的清香照样可以让人浮想联翩,回味无穷。

    鲁迅先生给世人留下的印象可能是犀利的,他的作品也采用了大量讽刺的写作手法。作为他为数不多可以让我们感受亲切的文章,仔细品读这本经典,可以在字里行间体会出先生那真挚的感情。不妨闭上眼睛想像一下,一幅幅安适且充满童趣的画面,不禁让人嘴角微微上扬。在这里,没有他平时的犀利,只有对童年的追忆。

    读鲁迅先生这部作品,就是在了解他藏在心底深处的那份童真,那份热爱大自然的情感。在《五猖会》中,我看到了一个孩子对赛会的期待---这盛大的赛会特别有趣。我那天特别激动,可这时父亲却说,若背不了书,就不允许去观看赛会。鲁迅先生当时的描述是:“似乎从头上浇了一盆冷水!”,我们可以想像一下先生当时的心境---急切、焦躁、期盼以及向往。由此也可想象出当时社会的老旧思想,对孩子天性的压制。

    我最喜欢的一篇是《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这里充分体现出了先生心底对大自然的热爱与向往。在三味书屋中,虽有先生的严格教导,却还是耐不住童年好动的性子。

    《朝花夕拾》与《野草》形成了鲜明的对比。《野草》主要是在阐述内心的矛盾与彷徨,是理想与现实、光明与黑暗、希望与绝望的思想碰撞。而《朝花夕拾》是一幅世态图与风俗画。

    读完《朝花夕拾》,惊叹于其中言语构思的巧妙,憎恶着那个社会阶层地位的残酷。鲁迅先生的文章值得我们细细品读。他的作品不仅反映了当时旧社会的封建与迂腐,更加体现出一种不屈不挠,积极向上的心态。而这些,恰恰是我们最需要借鉴与学习的地方!

    指导老师:曾鲤

  • 《曹操怎么死的》
  • 曹操患有脑疾,时有发作。时近晚年,脑疾发作异常频繁,经常痛得通宵难以入睡。难道这样的病就无法治疗吗?不!治疗的方法还是有的。当时的神医华佗就给曹操出过治疗的建议,但是被曹操不仅没有采纳,而且把世上唯一能够救他的神医给轰了出去。 华佗通过仔细诊断,确诊曹操长有脑瘤,需要开刀。曹操听说要在他脑壳上动刀子,当时就吓得不得了。华佗以关羽刮骨疗毒的事迹鼓励他,但是也没有用。因为曹操并不是怕痛。一代枭雄会怕区区的小痛吗?那岂不是笑话! 曹操生性多疑,一听说华佗要在他脑袋里面动手术,他所思考的不是治疗方案的可行性,而是怀疑华佗的动机,天生多疑的性格决定了他要把救命当成要命。所以他不尽拒绝了这个唯一能够救他性命的机会,而且气愤地把神医轰出门去。 后来历史证明,曹操死于脑疾;而这个脑疾,如果不是曹操本人拒绝的话,早就被神医华佗给治愈了;也就是说,如果曹操自己不执意保留这个脑疾的话,其实就没有脑疾了。 因此,可以这么说,曹操自己执意留下这颗脑瘤,让自己的生命因它而结束 —— 这难道不等于自杀吗?

  • 《长辈的生日祝福短信》
  • “满目青山夕照明",愿您老晚年幸福,健康长寿。

    你,谢谢你,还要声声不断祝福你,因为母亲能做到的一切你都做到了。祝你生日快乐!

    爱一生之父母,爱父母之一生。爸爸,不管您是穷是富,是贵是贱,我都永远爱您,您都是我心目中的好爸爸。

    安逸静谧的晚年,一种休息,一种愉悦,一种至高的享受!祝您福如东海长流水、寿比南山不老松!

    爸爸,我想您,不仅是在今天,今天是您的生日,虽然我在外地,但我的心已经飞回您的身边!

    爸爸,在这特殊的日子里,所有的祝福都带着我们的爱,拥挤在您的酒杯里,红红的,深深的,直到心底。

    爸爸,不管您打过我也好,骂过我也好,我知道都是为了我好,恨铁不成钢,我心里一点也不怪你,我要告诉您,您是我永远的好爸爸。

    爸爸,今天是父亲节,这二十多年来,您为我付出的太多太多,我这辈子都是报答不完的,希望您每天都开开心心,健康平安。

    爸爸,献上我的谢意,为了这么多年来您对我付出的耐心和爱心!!愿我的祝福,如一缕灿烂的阳光,在您的眼里流淌。生日快乐!

    爸爸,在这特殊的日子里,所有的祝福都带着我们的爱,拥挤在您的酒杯里,红红的,深深的,直到心底。

  • 《名人故事50字左右》
  • 欧阳修晚年每天把生平所写文字加以修改。他的夫人劝他说:何必这样折磨自己?难道还怕老师责骂?欧阳修笑道:不怕先生骂,却怕后人笑。

    李白死后遗体葬在采石江头,往来诗人都在他墓上题诗。有人写道:采石江边一坏土,李白诗名耀千古;来的去的写两行,鲁班门前掉大斧.

    唐代名相房玄龄未做官时,有一次患重病,对他夫人说:我若病死,你不要守寡,要再嫁。夫人到房内,挖出一只眼睛以示终身不改节。后来房玄龄病愈,位居宰相高位,始终对夫人不改二心。

    有人问大仲马说:你为什么可以泰然步入晚年呢?他大不以为然地反驳说:我尽了一生的时光才活到了今天。

  • 《梅妻鹤子》
  • 林逋晚年隐居在杭州西湖小孤山。在山上种了三百六十五棵梅。平日除,施肥,辛勤劳作。待到梅子熟时,就有成群小贩前来买他的梅子。他卖梅子不是按斤论两而是根据每树梅子多少毛判判,估价公道。所以商贩们都喜欢买他的梅子,他还准备三百六十五个竹筒,把每棵树卖下的钱分另装入竹筒里编上号。不管有客人、无客人或是客人多、客人少。一天用一竹筒梅子的钱过生活,绝不多用一文。

    他还养了两只白鹤。客人来了,先生就打个忽哨,白鹤立刻飞来,立在先生跟前。他把钱和纸条装在一只袋里,挂到白鹤颈上,让白鹤飞往市里买鱼肉酒菜。那些商贩见白鹤飞来,知道先生来了客人,就按纸条所开货物收钱付货,交白鹤带回。

  • 《白居易简介》
  • 白居易(公元772年~公元846年),字乐天,晚年又号香山居士,

    白居易全身像[2]

    唐朝著名诗人,中唐新乐府运动的主要倡导者,唐代三大诗人之一,它是现实主义传统的继承者,主张达则兼济天下,穷则独善其身。祖籍山西太原,新郑(今河南新郑)人,后迁下邽。白居易的祖父白鍠后在河南巩县当县令,和当时邻居新郑县令是好友,见新郑山清水秀,就举家搬迁到了新郑,白居易本人就出生于河南新郑(今属郑州新郑)。[1]

    白居易是新乐府运动的倡导者,主张“文章合为时而著,歌诗合为事而作。”与元稹合称“元白”。白居易出生之后不久,河南一带便发生了战争。蒲镇李正己割据河南十余州,战火烧得民不聊生。白居易二岁时,任巩县令的祖父卒于长安,紧接他的祖母又病故。白居易的父亲白季庚先由宋州司户参军授徐州彭城县县令(公元780年),一年后因白季庚与徐州刺史李洧坚守徐州有功,升任徐州别驾,为躲避徐州战乱,他把家居送往宿州符离安居。白居易得以在符离(今安徽符离集)度过了童年时光。白居易和并称“符离五子”的符离人刘翕习、张仲远、张美退、贾握中、贾沅犀,一同泛舟陴湖,游流沟寺,登武里山,诗酒盘桓,称盛会焉。后为躲避中原战乱转移到江南。迁居卒于武宗会昌六年。是另一文学家白行简的兄长。白居易自幼聪颖,读书十分刻苦,读得口都生出了疮,手都磨出了茧,年纪轻轻的,头发全都白了。至今还有他出生七个月“略识之无”和初到长安“顾况戏白居易”等典故。他的诗不仅在中国有巨大影响,在日本和朝鲜等国也有广泛影响,他还与元稹共同发起了“新乐府运动”,世称“元白”,与刘禹锡并称"刘白"。白居易晚年长期居住在洛阳香山,故号“香山居士”。

    白居易晚年官至太子少傅,谥号“文”,世称白傅、白文公。在文学上积极倡导新乐府运动,主张“文章合为时而著,歌诗合为事而作”,写下了不少感叹时世、反映人民疾苦的诗篇,对后世颇有影响,是我国文学史上相当重要的诗人。 元和时曾任翰林学士、左赞善大夫,因得罪权贵,贬为江州司马,晚年好佛。他一生作诗很多,以讽喻诗最为有名,语言通俗易懂,被称为“老妪能解”。叙事诗中《琵琶行》《长恨歌》《卖炭翁》等极为有名。其中《琵琶行》中的“千呼万唤始出来,犹抱琵琶半遮面。”“同是天涯沦落人,相逢何必曾相识。”非常有名。特别是白居易的《非花》成为后来朦胧诗的鼻祖。白居易的诗在当时流传广泛,上自宫廷,下至民间,处处皆是,其声名还远播新疆和朝鲜、日本。白诗对后世文学影响巨大,黄遵宪等,都受到白居易的诗的启示。白居易的诗歌影响最大,可以说在日本人的心中白居易才是中国唐代诗歌的风云人物。晚年与“诗豪”刘禹锡友善,称“刘白”。提倡歌诗发挥美的作用。其词极有特色,以风格明丽见长,为后世词人所推崇。

    任职

    他生于“世敦儒业”的中小官僚家庭。生地郑州新郑(今河南新郑市)。11岁起,因战乱颠沛流离五、六年。少年时读书刻苦。贞元十六年(800年)中进士

    白居易画像[3]

    ,十八年,与元稹同举书判拔萃科。二人订交。以后诗坛元白齐名。十九年春,授秘书省校书郎。元和元年(806年),罢校书郎,撰《策林》75篇,登“才识兼茂明于体用科”,授县尉。作《观刈麦》《长恨歌》 《池上》。元和二年回朝任职,十一月授翰林学士,次年任左拾遗。四年,与元稹、李绅等倡导新乐府运动。五年,改京兆府户曹参军。他此时仍充翰林学士,拟诏书,参与国政。他能不畏权贵近臣,直言上书论事。元和六年, 他因母丧居家,服满,应诏回京任职。十年,因率先上书请急捕刺杀武元衡凶手,被贬江州(今江西九江)司马。次年写下《琵琶行》。开始“吏隐”,在庐山建草堂,思想从“兼济天下”转向“独善其身”,闲适、感伤的诗渐多。元和十三年,改忠州刺史,十五年还京,累迁中书舍人。因朝中朋党倾轧,于长庆二年(822年)请求外放,先后为杭州、苏州刺史,颇得民心,杭州人为了纪念他还把靠西湖边的一面,命名为白堤。文宗大和元年(827年),拜秘书监,第二年转刑部侍郎,四年,定居洛阳。后历太子宾客、河南尹、太子少傅等职。会昌二年(842年)以刑部(唐代官吏部门的一种)尚书致仕。在洛阳以诗、酒、禅、琴及山水自娱,常与刘禹锡唱和,时称“刘白”。会昌四年,出资开凿龙门八节石滩以利舟民。白居易是弥勒徒,他组织了一个学会,叫一时上升会。希望大家共同上升到弥勒境界。为了往生弥勒,白居易写过一分决心书:仰慈氏形,称慈氏名,愿我来世,一时上升。慈氏就是弥勒,弥勒是音译,慈氏是意译。我敬仰慈氏菩萨的身形,我呼唤慈氏菩萨的名字,希望来世的我,一定要上升到弥勒菩萨的身边。

    武宗会昌六年(公元846年)八月十四日(9月8日),白居易去世于洛阳,葬于洛阳香山,享年75岁。他去世后,唐宣宗李忱写诗悼念他说:“缀玉联珠六十年,谁教冥路作诗仙?浮云不系名居易,造化无为字乐天。童子解吟《长恨》曲,胡儿能唱《琵琶》篇。文章已满行人耳,一度思卿一怆然。”著有《白氏长庆集》,共有七十一卷。

    翰林学士

    前期是兼济天下时期,后期是独善其身时期。白居易贞元十六年(800年)29岁时中进士,先后任秘书省校书郎、盩至尉、翰林学士,元和年间任左拾遗,写了大量讽喻诗,代表作是《秦中吟》十首,和《新乐府》五十首,这些诗使权贵切齿、扼腕、变色。元和六年,白居易母亲因患神经失常病死在长安,白居易按当时的规矩,回故乡守孝三年,服孝结束后回到长安,皇帝安排他做了左赞善大夫。

    江州司马

    元和十年六月,白居易44岁时,宰相武元衡和御史中丞裴度遭人暗杀,武元衡当场身死,裴度受了重伤。对如此大事,当时掌权的宦官集团和旧官僚集团居然保持镇静,不急于处理。白居易十分气愤,便上书力主严缉凶手,以肃法纪。可是那些掌权者非但不褒奖他热心国事,反而说他是东宫官,抢在谏官之前议论朝政是一种僭越行为;于是被贬谪为州刺史。王涯说他母亲是看花的时候掉到井里死的,他写赏花的诗和关于井的诗,有伤孝道,这样的人不配治郡,于是他被贬为江州司马。实际上他得罪的原因还是那些讽喻诗。

    贬官江州给白居易以沉重的打击,他说自己是 “面上灭除忧喜色,胸中消尽是非心”,早年的佛道思想滋长。三年后由于好友崔群的帮助他升任忠州刺史。

    杭州刺史

    元和十五年,唐宪宗暴死在长安,唐穆宗继位,穆宗他的才华,把他召回了长安,先后做司门员外郎、主客郎中知制诰、中书舍人等。但当时朝中很乱,大臣间争权夺利,明争暗斗;穆宗政治荒怠,不听劝谏。于是他极力请求外放。822年,白居易被任命为杭州刺史。在杭州任职期间,他见杭州一带的农田经常受到旱灾威胁,官吏们却不肯利用西湖水灌田,就排除重重阻力和非议,发动民工加高湖堤,修筑堤坝水闸,增加了湖水容量,解决了钱塘(今杭州)、盐官(今海宁)之间数十万亩农田的灌溉问题。白居易还规定,西湖的大小水闸、斗门在不灌溉农田时,要及时封闭;发现有漏水之处,要及时修补。白居易还组织群众重新浚治了唐朝大历年间杭州刺史李泌在钱塘门、涌金门一带开凿的六口井,改善了居民的用水条件。

    白居易的祖父白湟和父亲白季庚都是诗人。在这种家庭背景下,白居易读书十分刻苦。但白居易和李白、杜甫一样,也嗜酒成性。张文潜在《苕溪鱼隐丛话》中说:陶渊明虽然爱好喝酒,但由于家境贫困,不能经常喝美酒,与他喝酒的都是打柴、捉鱼、耕田的乡下人,地点在林田野间,而白居易家酿美酒,每次喝酒时必有丝竹伴奏,僮妓侍奉。与他喝酒的都是社会上的名流,如裴度、刘禹锡等。

  • 《多彩的晚年》
  •     为了了解爷爷奶奶这几天的行踪,我不惜放弃了黄金般睡觉的时光,开始了“福尔摩斯侦探行”。我倒要瞧瞧,是何方神圣,能使一向不喜欢往外跑的爷爷奶奶抵挡不住诱惑,被迷得“神魂颠倒”。

        我跟着到了街心花园,不就是些花花绿绿、形状各异的鹅卵石吗?我心中不由琢磨着:这葫芦里卖的什么药呀?我摄手服脚地躲在一旁,观察着他们的举动。更离谱的是,老人们似乎着了魔,纷纷涌过来,赤脚踩在上面,开心地绕着圈走。“脚底按摩让我们今年20,明年18,”我心中又增添了一个大问号,不由听得更专注了。“我可要好好养身体,看着祖国统一呢!”……瞧,他们不知不觉额头上已沁出一层细细的汗珠,还不断地迈着轻松的步伐走着,锻炼得乐陶陶的,多开心啊!哇唾!我这个小“福尔摩斯”竟看呆了,手不由自主地托着下巴,细细地打量着眼前的一切。看着看着,老人们额头上皱纹似乎消失了,一头白发仿佛变回了缕缕青丝,我这才真真切切地领略到了“返老还童”的意境。

        过了一会儿,老人们似乎感到有些累了,便坐到一旁的石凳上休息,呼吸着早晨新鲜的空气,领略着大自然的绿色,享受着晨曦的沐浴,好像神仙一样自在。紫藤聋拉着细长的枝条,增添了几分绿意。当轻柔的晨风吹过,它们好像要拭去老人们额上的汗珠。我好羡慕啊!真恨不得马上脱去“福尔摩斯”的外衣,好好享受一番。

        没多久,气氛一下子热闹起来了。爷爷奶奶竟然清清嗓子,唱起了《夫妻双双把家还》。多专注,多棒啊!好一曲“你挑担来我织布”,把恩爱的生活唱得淋漓尽致,令我大吃一惊,刮目相看,不由打量起来:我的爷爷奶奶还是上海滩的歌唱家呀?看,邻居李爷爷、李奶奶也携手为大家献上了一段交谊舞,面带笑容,步态轻盈,动作娴熟,看上去好专业!“你方唱罢我登场”,熟悉的老歌,妙趣横生的相声,和谐的舞曲……好比一个小剧场,真是应有尽有,令一向不喜欢这种“怪里怪气”的我,也欣赏得津津有味,情不自禁地融人他们的世界,分享共同的喜悦。

        欢笑声、歌声、风趣的谈话声汇聚成一曲活泼的老年交响曲,激荡在天空,激荡在每个人的心头。

        这次“福尔摩斯侦探行”已告一段落,我这个小侦探似乎有些“出格”了,但我觉得受益匪浅。老人们的生活那么潇洒,那么快乐,那么安逸,增添了一道现代生活的亮丽风景线。

        50年前的今天,老人们不知忍受了多少煎熬和苦难。50年后的今天,翻天夜地的变化让人庆幸,多姿多彩的晚年生活让今天的老人脸上天天洋溢着灿烂的笑容,日子过得充实自在。他们由衷地热爱新社会,他们比年青人更懂得珍借现在美好的一切。

    作文点评

        《多彩的晚年》展现了一幅富有生活情趣的画面:小孙女学做“福尔摩斯”,侦查爷爷奶奶的“秘密”。文章一开始就设置了悬念,引人人胜。作者以“小侦探”的身份,引领读者的视线,层层深人地解开“谜团”,最终为读者展现了一幅新时代的“夕阳风景画”。能这样理解老年人,对于一个少年来说.实属难能可贵。

  • 《潇洒的晚年》
  • 为了培养子女们的独立精神,并保持本身离休后的科学生活规律,一且具备条件,便令子女们各自独立门户,鼓励他们在生活上尽量做到自力更生.老人不当儿孙们的奴仆;儿孙们也不必被老人的日常起居所拖累;平时各奔前程,互不干扰,节假日儿女们回来团聚,父母和子女之间做到有分有合,共享天伦之乐.

    其一,儿女们独立生活的同时,老人在日常生活中便离不开服务员的照顾,必须认真挑选好服务员。我们经过革命大家庭熏陶的老干部,对于身边工作的服务员,都很重视其带培工作。无论从培养提高她们的工作能力,使其更好地服务为目的,还是以提高我国人口素质为出发点,从来都把提高服务员看作份内之事,从而使之既有家庭成员的责任感,也有置身社会大学校的进取心,我们之间形成了互相关心、互相爱护的新型人际关系。一般能在我家服务三年左右的女青年,无论文化程度或者服务本领,均可上两个新台阶。如原有小学文化程度的,可达到中学毕业程度;有初中文化程度的,可达到中专水平,并可初通一门外语.服务本领,由学徒起步,可达到独立操作的全面手。

    其二.我们与服务员一起,共同建设文明科学的生活方式,做到:

    (1)起居有定时,早起早睡,爱惜光阴,抓紧学习,日有所进。

    (2)饮食有规律,早吃好(保证蛋白质与脂肪及纤维素的摄取)、午吃饱(八九分饱即可)、晚吃少(以喝粥为主食,配以清淡蔬莱)。

    (3)注意个人与环境卫生,坚持体育锻炼,提倡户外活动,并安排春、秋郊游,盛夏避暑等回归大自然的活动.借以增强肌体的抗病能力,平时以防病为主,一旦发病,争取早治早愈。

    在保证身心健康的前提下,努力争取为下一代留下点精神食粮,争取度过一个健康愉快而潇洒的晚年。

  • 《晚年需要信念》
  •     如果说,人的青年时期洋溢的是热热闹闹,轰轰烈烈,那么,人至老年,生命积淀凝聚而创造的则是沉静的恬怡氛围。这种生命的沉静,表现了人生深层次的价值,它的伟大在于使人的生命更加壮丽和坚强,它使人的奉献达到真正的成熟而不存任何杂念.生命的沉静,孕育着人生的幻想,也孕育着人生的希望,使我们的生命在轮回的过程中日益丰满、茁壮,趋向辉煌。

        说起来,人到老年,由于经历过各种坎坷,对生活、对人生毕竟要有一些深刻的认识和见解。而在晚年生活中,这些丰富的阅历和人生经验,同样会给我们以充沛而不息的前进力云。所以,应该说,人在老年阶段,更应有坚强的自立和自信精神.

        为什么田园今天谈到这个话题?最近田园连续接到几位老人的来信,他们在晚年生活中都遇到了种种困难和矛盾,有生活方面的,有感情方面的,而其中最突出的问题还是老人精神上的重负。比如,武城县一位老人这样谈到她的晚年生活:她早年守寡,万般辛苦,将四个孩子抚养成人,没想到晚年却成了孩子们眼中的累赘。老人自己有退休金,生活自理是没有问题的,但她总是感到孤独,所以经常到几个孩子家里转一转,住一住。可是,几个孩子对她总是不冷不热,老人感到心寒,于是谁家也不去了。时间一长,这孤独感折磨得老人茶饭无思,夜不成眠。老人感到非常痛苦。

        如果就事论事的话,我们当然应该谴责这位老人的子女的无情和不孝。因为他们的无情,剥夺了一个善良老人享受天伦之乐的权利。不过,如果从另一个方面来分析的话,田园认为,我们倒是更应该鼓励老人树立起自强的生活信念。

        我们在节目中,经常谈到人的自强自立精神。其实,对于老人来说,同样也需要有一种坚强的生活信念。在人生的各个阶段,依赖性往往是造成生活痛苦的根深。过分的依赖他人,只能使自己在人格上、精神上受到种种打击,陷人生活痛苦的渊蔽.像田园刚才谈到的这位老人,她痛苦的根源,就在于把自己的全部生活希望寄托于子女身上.在这种情况下,孩子们孝顺、懂事,老人晚年生活还谈得上幸福,如果子女不孝顺、不懂事,那么,老人精神上必然要产生失落感。如果老人自己具有自立自强的生活信念,那就会把自己的晚年生活调理得井井有条,精神上也会感到充实。应该说,这一点对于许多老人来说,有着非常重要的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