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小学作文 初中作文 高中作文 话题作文 节日作文 写人作文 动物作文 作文体载 作文素材 作文技巧
50字 | 100字 | 150字 | 200字 | 250字 | 300字 | 350字 | 400字 | 450字 | 500字 | 550字 | 600字 | 650字 | 700字 | 750字 | 800字 | 850字 | 900字 | 更多

“ 政治 ”有关的作文

来源:文题网 时间:2024-05-02 10:04:07
  • 《“军事迷”爸爸作文600字》
  • 我有一个爱好军事历史和政治的爸爸,但他更关注军事,每天早上起来后都会打开电视关注俄乌战况,并给我普及关于其他国家的故事。

    因为疫情,我们这地方变的有点紧张了。爸爸好不容易从公司回来,一到家,先是问我学习状况怎样,再来到电视机前,娴熟的打开电视,调到央视看新闻,内容是关于俄乌局势。爸爸边看边对我说,目前俄乌冲突持续,和平谈判已经进入第五轮。然后他又发表自己的看法,自言自语的说了一大串,接着在手机上看一些关于军事的文章,直到要吃饭了,爸爸眼睛还是直勾勾的盯着手机屏幕,妈妈叫了几遍都没反应,仿佛他的眼中只有文章。我突然问爸爸,欧洲有欧盟,亚洲是不是也有亚盟呢。爸爸笑着说:“有,但不叫亚盟,叫东盟。”接着爸爸带我来到世界地图,给我一一笔画,指着欧洲和亚洲之间的分界线,并告诉我哪些国家是欧盟成员,哪一些是东盟成员,爸爸就这么绘声绘色地讲着,脸上浮现出得意洋洋的样子,我听得津津有味,竟然忘了吃饭,可能是因为对这方面的兴趣吧!

    军事和地理听多了,我就越喜欢。所以爸爸每天回来都会给我讲一些关于历史或者军事方面的事情给我听,让我多了解一些关于国家知识,更让我了解历史。爸爸还让我有空的时候,可以打开中央军事频道,关注最新报道,也看一些关于中国实战演习之类的新闻,并且一有空就给我讲一讲关于二战时期的战役,相当精彩。

    这就是我的军事爱好者爸爸,至于为什么那么喜欢军事和历史,可能是因为年轻时当过兵吧。

  • 《努尔哈赤建立后金》
  • 明王朝政治越来越fu败,边防也越来越松弛,在我国东北地区的女真族的一支——建州女真趁机扩大势力,开始强大起来,它的领袖是爱新觉罗·努尔哈赤。

    努尔哈赤出身建州女真的贵族家庭。祖父觉昌安和父亲塔克世,都是建州女真的贵族,被明朝封为建州左卫的官员。努尔哈赤从小就练一习一 骑马射箭,练得一身好武艺。十岁那年,母亲死去,他的继母待他不好。努尔哈赤不得不离开家庭,和当地小伙伴在一起,在莽莽林海里打猎、挖人参、采松子、拾蘑菇,然后把这些山货带到抚顺去卖掉,挣钱过活。抚顺的集市很热闹,女真一人常在那里用山货跟汉人一交一 换铁器、粮食、盐和纺织品。努尔哈赤在抚顺接触了很多汉人,学会了汉文,他还挺喜欢读《三国演义》、《水浒》一类小说。

    建州女真有好几个部落,互相攻杀。明朝总兵李成梁利用建州各部的矛盾来加强统治。努尔哈赤二十五岁那年,建州女真部有个土伦城的城主尼堪外兰,带引明军攻打古勒寨城主阿台。阿台的妻子是觉昌安的孙女。觉昌安得到消息,带着塔克世到古勒寨去探望孙女。正碰上明军攻打古勒寨,觉昌安和塔克世在混战中都被明军杀害。

    努尔哈赤痛哭了一场,葬了他的祖父、父亲,但是想到自己的力量太小,不敢得罪明军,就把一股怨恨全集中在尼堪外兰身上。他跑到明朝官吏那里说:“杀我的祖父、父亲是尼堪外兰,只要你们把尼堪外兰一交一 给我,我也就甘心了。”明朝官吏只把他祖父、父亲的遗体一交一 还他,但不肯一交一 出尼堪外兰。

    努尔哈赤满腔悲愤回到家里,翻出了他父亲留下的十三副盔甲,分发给他手下兵士,向土伦城进攻。努尔哈赤英勇善战,尼堪外兰不是他的对手,狼狈逃走。努尔哈赤攻克了土伦城,继续追击,趁机又征服了建州女真的一些部落。尼堪外兰东奔西窜,最后逃到了鄂勒珲(今齐齐哈尔附近),请求明军保护。努尔哈赤也追到那里。明军看他不肯罢休,怕因此引起战争,就让努尔哈赤杀了尼堪外兰。

    努尔哈赤灭了尼堪外兰,声势越来越大。过了几年,统一了建州女真。这就引起女真族其他部的恐慌。当时的女真族,共有三部,除了建州女真之外,还有海西女真和“野人”女真。海西女真中有个叶赫部最强。公元1593年,叶赫部联合了女真、蒙古九个部落,结成联盟,合兵三万,分三路进攻努尔哈赤。

    努尔哈赤听到九部联军来攻,事先做好迎战的准备。他在敌军来路上,埋伏了一精一兵;在路旁山岭边,安放了滚木石块,一切安排妥当,他就安安稳稳睡起觉来。他的妻子看了很着急,把他推醒,问他:“九部兵来攻打,你怎么睡起觉来,难道真的你给吓一胡一 涂了?”

    努尔哈赤笑着说:“如果我害怕,就是想睡也睡不着。”

    第二天,建州派出的探子回报敌兵人数众多,将士们听了也有点害怕。努尔哈赤就解释说:“别害怕,现在我们占据险要地形,敌兵虽然多,不过是乌合之众,一定互相观望。如有哪一个领兵先攻,我们就杀他一二个头目,不怕他们不退。”

    九部联军到了古勒山下,建州兵在山上严阵以待,先派出一百骑兵挑战。叶赫部一个头目冲来,马被木桩绊倒,建州兵上去把他杀了,另一头目看到这情景也吓昏过去。这一来,九部联军没有统一指挥,四散逃窜,努尔哈赤乘胜追击,击败了叶赫部。又过了几年,基本统一了女真族各部。

    努尔哈赤在统一女真过程中,把女真一人编为八个旗,旗既是一个行政单位,又是军事组织。每旗下面有许多牛录,一个牛录三百人,平时耕田打猎,战时打仗。这样既推动了生产,又加强了战斗力。为了麻痹明朝,他继续向明朝朝贡称臣,明朝廷认为努尔哈赤态度恭顺,封他为龙一虎将军。他还多次到北京,亲自察看明朝zheng府的虚实。公元1616年,他认为时机成熟,就在八旗贵族拥护下,在赫图阿拉(今辽宁新宾附近)即位称汗,国号大金。为了跟过去的金朝区别,历史上把它称为后金。

  • 《白居易进长安》
  • 唐宪宗即位以后,对政治进行了一些改革,任用了一些像李绛那样的正直的大臣当宰相。但是他仍旧宠信宦官。他想讨伐藩镇,用一个宦官头子做统帅。这件事引起一些大臣的反对。反对得最激烈的是左拾遗白居易。

    白居易是唐代著名诗人,下邽(今陕西渭南东北,音guī)人。他擅长作诗的名气,很早就传开了。白居易自小聪明,生下来刚六七个月,就能辨认“之”、“无”两个字,五六岁就开始学写诗。大概在他十五六岁那年,他父亲白季庚在徐州做官,让他到京城长安去见世面,结交名人。

    那时候,正是朱泚叛乱之后,长安遭到很大的破坏。特别是连年战争,到处闹粮荒,长安米价飞涨,百姓的日子很不好过。

    当时,长安有一个文学家顾况,很有点才气,但是脾气高傲,遇到后生晚辈,常常倚老卖老。白居易听到顾况的名气,带了自己的诗稿,到顾况家去请教。

    顾况听说白居易也是个官家子弟,不好不接待。白居易拜见了顾况,送上名帖和诗卷。

    顾况瞅了瞅这个小伙子,又看了看名帖,看到“居易”两个字,皱起眉头打趣说:“近来长安米价很贵,只怕居住很不容易呢!”

    白居易被顾况莫名其妙地数落了几句,也不在意,恭恭敬敬地站在旁边请求指教。顾况拿起诗卷随手翻着翻着,他的手忽然停了下来,眼睛盯着诗卷,轻轻地吟诵起来:

    “离离原上草,一岁一枯荣;

    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

    顾况读到这里,脸上显露出兴奋的神色,马上站起来,紧紧拉住白居易的手,热情地说:“啊!能够写出这样的好诗,住在长安也不难了。刚才跟您开个玩笑,您别见怪。”

    打这次见面以后,顾况十分欣赏白居易的诗才,逢人就夸说白家的孩子怎么了不起。一传十,十传百,白居易也就在长安出了名。不到几年,他考取了进士。唐宪宗听说他的名气,马上提拔他做翰林学士,后来又派他担任左拾遗。

    白居易可不是那种争名求利、向上级阿谀奉承的官僚。他一面不断地创作新的诗歌,揭露当时社会上的一些不良现象:

    一面在宪宗面前多次直谏,特别是反对让宦官掌握兵权。

    这一回,白居易谏阻宪宗封宦官做统帅,惹得宪宗很气恼。他跟宰相李绛说:“白居易这小子,是我把他提拔上来的,怎么对我这样不敬,我实在忍耐不住啦!”

    李绛说:“白居易敢在陛下面前直谏,不怕杀头,正说明他对国家的忠心。如果办他的罪,只怕以后没人敢说真话了。

    唐宪宗勉强接受李绛的意见,暂时没有把白居易撤职。但是,过了没有多少天,终于把他左拾遗的职务撤掉,改派别的官职。

    白居易写了许多诗,其中有不少是反映现实的,像《秦中吟》和《新乐府》。在这些诗篇中,有的揭露了宦官仗势欺压百姓的罪恶,有的讽刺官僚们穷奢极侈的豪华生活,有的反映了劳动人民的痛苦遭遇。他的诗歌通俗好懂,受到当时广大人民的欢迎,街头巷尾,到处都传诵着白居易的诗篇。据说,白居易写完一首诗,总先念给不识字的老婆婆听,如果有听不懂的地方,他就修改,一直到能够使她听懂。这当然只是一种传说,但是说明他写的诗歌是比较接近群众的。

    正因为他的诗反映现实,触犯了掌权的宦官和大官僚,也招来了一些人的咒骂和忌恨。有些人想诬陷白居易,只是一时找不到借口。

    过了几年,白居易在太子的东宫里作大夫。有一次,宰相武元衡被人派刺客暗杀了。这次暗杀有复杂的政治背景,朝廷的官僚谁也不想开口。只有白居易站了出来,首先向宪宗上了奏章,要求通缉凶手。宦官和官僚抓住这个机会,说白居易不是谏官,不该对朝廷大事乱主张,狠狠地告了一状。

    接着,又有一批一向讨厌白居易的官员,乱哄哄造谣污蔑,向白居易泼污水。有人说白居易的母亲是看花掉到井里淹死的,白居易居然还写过《赏花》、《新井》的诗,那不是大不孝吗?

    经过这样罗织罪名,谁也没法给白居易辩护,白居易终于被降职到江州(今江西九江)去当司马了。

    白居易无辜受到贬谪,到了江州之后,心情十分抑郁。有一天晚上,他在江州的湓浦口送客人,听到江上传来一阵哀怨的琵琶声,叫人一打听,原来是一个漂泊江湖的老年歌女弹的。白居易见了那歌女,又听她诉说她的可悲身世,十分同情;再联想到自己的遭遇,引起满腔心事。回来以后,写下了著名的叙事长诗《琵琶行》,诗中说:

    我闻琵琶已叹息,又闻此语重唧唧。

    同是天涯沦落人,相逢何必曾相识。

    后来白居易又几次回到京城,做过几任朝廷大官。但是当时的朝政十分混乱,像白居易这样正直的人不可能有什么作为。他把他全部精力倾注到诗歌创作中去。他的一生一共写了二千八百多首诗,成为我国文学宝库里的一份十分珍贵的遗产。

  • 《张衡和地动仪》
  • 汉章帝在位的时期,东汉的政治比较稳定。到汉章帝一死,继承皇位的汉和帝才十岁,窦太后临朝执政,让他的哥哥窦宪掌握了朝政大权,东汉王朝就开始走下坡路了。

    在这个时期,出了一位著名的科学家张衡。

    张衡是南阳人。十七岁那年,他离开家乡,先后到了长安和洛阳,在太学里用功读书。当时洛阳和长安都是很繁华的城市,城里的王公贵族过的是骄奢淫逸的生活。张衡对这些都看不惯。他写了两篇文学作品《西京赋》和《东京赋》(西京就是长安,东京就是洛阳),讽刺这种现象。据说他为了写这两篇作品,经过深思熟虑,反复修改,前后一共花了十年工夫,可见他研究学问的精神是很认真严肃的。

    但是张衡的特长还不是文学,他特别爱好数学和天文研究。朝廷听说张衡是个有学问的人,召他到京里做官,先是在宫里做郎中,后来,担任了太史令,叫他负责观察天文。这个工作正好符合他研究的兴趣。

    经过他的观察研究,他断定地球是圆的,月亮是借太阳的照射才反射出光来。他还认为天好像鸡蛋壳,包在地的外面;地好像鸡蛋黄,在天的中间。这种学说虽然不完全精确,但在一千八百多年以前,能说出这种科学的见解来,不能不使后来的天文学家钦佩。

    不光是这样,张衡还用铜制造了一种测量天文的仪器,叫做“浑天仪”。上面刻着日月星辰等天文的现象。他设法利用水力来转动这种仪器。据说什么星从东方升起来,什么星向西方落下去,都能在浑天仪上看得清清楚楚。

    那个时期,经常发生地震。有时候一年一次,也有一年两次。发生了一次大地震,就影响到好几十个郡,城墙、房屋发生倒坍,还死伤了许多人畜。

    当时的封建帝王和一般人都把地震看作是不吉利的征兆,有的还趁机宣传迷信、欺骗人民。

    但是,张衡却不信神,不信邪,他对记录下来的地震现象经过细心的考察和试验,发明了一个测报地震的仪器,叫做“地动仪”。

    地动仪是用青铜制造的,形状有点像一个酒坛,四围刻铸着八条龙,龙头向八个方向伸着。每条龙的嘴里含了一颗小铜球:龙头下面,蹲了一个铜制的蛤蟆,对准龙嘴张着嘴。哪个方向发生了地震,朝着那个方向的龙嘴就会自动张开来,把铜球吐出。铜球掉在蛤蟆的嘴里,发出响亮的声音,就给人发出地震的警报。

    公元138年2月的一天,张衡的地动仪正对西方的龙嘴突然张开来,吐出了铜球。按照张衡的设计,这就是报告西部发生了地震。

    可是,那一天洛阳一点也没有地震的迹象,也没有听说附近有哪儿发生了地震。因此,大伙儿议论纷纷,都说张衡的地动仪是骗人的玩意儿,甚至有人说他有意造谣生事。

    过了几天,有人骑着快马来向朝廷报告,离洛阳一千多里的金城、陇西一带发生了大地震,连山都有崩塌下来的。大伙儿这才信服。

    可是在那个时候,朝廷掌权的全是宦官或是外戚,像张衡这样有才能的人不但不被重用,反而被打击排挤。张衡做侍中的时候,因为与皇帝接近,宦官怕张衡在皇帝面前揭他们的短,就在皇帝面前讲张衡很多坏话。他被调出了京城,到河间去当国相。

    张衡在他六十一岁那年病死。他在我国科学史上留下了光辉的业绩。

  • 《我的政治老师》
  • 老师,是我们漫漫求学路上风雨不阻的路标。而遇到各具特色的老师后,又会给我们带来怎样的启迪呢?

    初见他时是坐在讲台下的座位上,我透过窗外瞥见一抹高大身影。手里还携着一本书,从容不迫地向教室走来。上课铃响起,我无法想象我的政治老师会是这样一个看起来不苟言笑的人,不同于初中时期的絮絮叨叨。“同学们好,我是你们的政治老师,我姓贺。”说完转身便在黑板上留下一个洒脱的“贺”字。我暗暗打量着这个陌生的老师,头发微卷浓眉大眼,不同的是眼睛里是有经过时间洗涤的澄澈,还有几分穿透人心的温蔼。上身格子衬衫,袖管提到手肘部位,手臂上的几条脉络依稀可见,还有那拖沓的牛仔长裤,俨然一副复古形象。

    当然 他的课也极有特色。一支粉笔从头写到尾,有时候我总顾着欣赏黑板上风流倜傥的字迹而忘记思考,这就是首要特色——文字的魅力。我能感受到他的手用粉笔敲击黑板的声音,也能捕捉到粉笔渐渐消磨,逐渐形成字的瞬间。听他的课犹如观摩一场书法盛宴。“好,同学们看这里,接下来我们一起来思考社会必要劳动时间与社会劳动生产率存在什么关系?”他一手敲击着黑板,一手拿着酸奶盒。“如果……,那么将会产生……。”似乎每次讲题的时候都会用到酸奶,因其对酸奶的执念,我们戏称其为“酸奶老师。”此外,循循善诱也是他的一大特色。有点及面将知识串联起来,使得课堂更加生动,在课堂上我认识到这是一位负责而温和的老师。

    镜头一转,一个急匆匆的身影走向图书馆的一角,他俯下身来低声询问着什么?那是一个小女孩儿,“作业写完了吗?”他用轻微和善的语气问。女孩儿点了点头。“好的,那我们回家吧。” 说完帮着女孩儿收拾作业,不一会儿,我边看到他一手拿着书包,一手牵着女孩消逝在馆前。傍晚总是有些微凉,却因为这一对背影而变得格外温暖。私下里的政治老师给人以慈父形象,可靠,易可亲。

    再次走在林荫大道,身旁路过的每个老师都是那么有个性,轻声道一声好便是对他们最大的尊敬,同样我也期待着每一次政治课,期待站在讲台上传授知识的老师,期待着在他的身上学政治,读政治,品政治。

  • 《悬梁刺股的主人公是谁》
  • “头悬梁”的主人公是孙敬,后来成为著名的政治家;“锥刺股”的主人公是苏秦,也成了著名的政治家。

    “锥刺股”的故事如下:

    【文言】晋时孙敬,读书夜深,常恐盹倦,乃以绳系头髻悬于梁上,若昏沉眼闭,头欲坠,索必扯醒,以防困睡。

    【白话】晋朝有一个叫孙敬的人,每天读书到深夜,经常怕打瞌睡,就用绳子系住头发拴在房梁上,如果头昏要打瞌睡,头往下坠,绳子就会将他扯醒。他就用这种方法防止自己打瞌睡。

    孙敬,字文质,汉代都(今河北冀州)人,好学,后入洛阳,在太学附近一小屋安顿母亲,然后入学。他采杨柳为简,加以编联,用来写经,这是历史上“辑柳”的典故。

    孙敬常年闭门谢客,攻读诗书,人称“闭户先生”,他每天从早到晚读书,常常废寝忘食。时间久了,也会疲倦得直打瞌睡,他便找了一根绳子,一头绑在房梁上,一头束在头发上,当他读书打盹时,头一低,绳子就会扯住头发,弄疼头皮,人自然也就不瞌睡了,好再继续读书学习。

    通过年复一年地刻苦学习,使孙敬饱读诗书,博学多才,成为一名通晓古今的大学问家,在当时江淮以北颇有名气,常有不远千里的学子,负笈担书来向他求学解疑、讨论学问。

    由于孙敬有学问,名气很大,连皇帝都知道了,就任命他为当时的一个大官。

    “锥刺股”的故事如下:

    【文言】(苏秦)读书欲睡,引锥自刺其股,血流至足。

    【白话】苏秦读书〔困倦〕要打瞌睡,就拿起锥子刺自己大腿,鲜血一直流到脚上。

    苏秦,字季子,战国时著名的纵横家,是东周洛阳乘轩里(洛阳李楼乡太平庄)人,少时便有大志,随鬼谷子学习多年。洛阳是当时周天子的都城。他很想有所作为,曾求见周天子,但由于人太年轻,学习不刻苦,没有引起别人的重视,没人为他引见。

    一气之下,苏秦为求取功名,他变卖家产,置办华丽行装,去秦游说秦惠王,欲以连横之术逐步统一中国,未被采纳。由于在秦时日太久,以致盘缠将尽,只好衣衫褴褛地返回家中。亲人见他如此落泊,都对他十分冷淡。他父母狠狠地骂了他一顿;他妻子坐在织机上织帛,连看也没看他一眼;他求嫂子给他做饭吃,嫂子不理他扭身走开了。

    苏秦羞愧难当,下决心用功学习,便拿出师傅送给他的《阴符》一书,昼夜苦读起来。读书时他准备了一把锥子,一打瞌睡,便用锥子往自己的大腿上刺,强迫自己清醒过来,专心读书。如此这般坚持了一年,他再次周游列国。当时战国七雄中,秦国仗着强盛不断发兵进攻邻国,占领不少地方。其它六国都很害怕,想方设法去对付它。苏秦提出“合纵”抗秦,意思是六国联合起来共同抗秦。因为六国位置是纵贯南北,南北为纵,所以称为“合纵”。这次终于说服齐、楚、燕、韩、赵、魏“合纵”抗秦,并手握六国相印。苏秦缔约六国,联合抗秦,投纵约书予秦,使秦王不敢窥函谷关达15年之久。

    从孙敬和苏秦两个人读书的故事引申出"悬梁刺股"这个成语,用来比喻发奋读书,刻苦学习的精神。 他们这种努力学习的精神是好的,但是他们这种发奋学习的方式方法我们不必效仿。

    查看全文:http://www.thn21.com/wen/show/9695.html

  • 《商鞅南门立木》
  • 在战国七雄中,秦国在政治、经济、文化各方面都比中原各诸侯国落后。贴邻的魏国就比秦国强,还从秦国夺去了河西一大片地方。

    公元前361年,秦国的新君秦孝公即位。他下决心发奋图强,首先搜罗人才。他下了一道命令,说:“不论是秦国人或者外来的客人,谁要是能想办法使秦国富强起来的,就封他做官。”

    秦孝公这样一号召,果然吸引了不少有才干的人。有一个卫国的贵族公孙鞅(就是后来的商鞅),在卫国得不到重用,跑到秦国,托人引见,得到秦孝公的接见。

    商鞅对秦孝公说:“一个国家要富强,必须注意农业,奖励将士;要打算把国家治好,必须有赏有罚。有赏有罚,朝廷有了威,一切改革也就容易进行了。”

    秦孝公完全同意商鞅的主张。可是秦国的一些贵族和大臣却竭力反对。秦孝公一看反对的人这么多,自己刚刚即位,怕闹出乱子来,就把改革的事暂时搁了下来。

    过了两年,秦孝公的君位坐稳了,就拜商鞅为左庶长(秦国的官名),说:“从今天起,改革制度的事全由左庶长拿主意。”

    商鞅起了一个改革的法令,但是怕老百姓不信任他,不按照新法令去做。就先叫人在都城的南门竖了一根三丈高的木头,下命令说:“谁能把这根木头扛到北门去的,就赏十两金子。”

    不一会,南门口围了一大堆人,大家议论纷纷。有的说:“这根木头谁都拿得动,哪儿用得着十两赏金?”有的说:“这大概是左庶长成心开玩笑吧。”

    大伙儿你瞧我,我瞧你,就是没有一个敢上去扛木头的。

     

    商鞅知道老百姓还不相信他下的命令,就把赏金提到五十两。没有想到赏金越高,看热闹的人越觉得不近情理,仍旧没人敢去扛。

    正在大伙儿议论纷纷的时候,人群中有一个人跑出来,说:“我来试试。”他说着,真的把木头扛起来就走,一直搬到北门。

    商鞅立刻派人传出话来,赏给扛木头的人五十两黄澄澄的金子,一分也没少。

     

    这件事立即传了开去,一下子轰动了秦国。老百姓说:

    “左庶长的命令不含糊。”

    商鞅知道,他的命令已经起了作用,就把他起草的新法令公布了出去。新法令赏罚分明,规定官职的大小和爵位的高低以打仗立功为标准。贵族没有军功的就没有爵位;多生产粮食和布帛的,免除官差;凡是为了做买卖和因为懒惰而贫穷的,连同妻子儿女都罚做官府的奴婢。

    秦国自从商鞅变法以后,农业生产增加了,军事力量也强大了。不久,秦国进攻魏国的西部,从河西打到河东,把魏国的都城安邑也打了下来。

    公元前350年,商鞅又实行了第二次改革,改革的主要内容是:

    一、废井田,开阡陌(阡陌就是田间的大路)。秦国把这些宽阔的阡陌铲平,也种上庄稼,还把以前作为划分疆界用的土堆、荒地、林、沟地等,也开垦起来。谁开垦荒地,就归谁所有。土地可以买卖。

    二、建立县的组织,把市镇和乡村合并起来,组织成县,由国家派官吏直接管理。这样,中央政权的权力更集中了。

    三、迁都咸阳。为了便于向东发展,把国都从原来的雍城(今陕西凤翔县)迁移到渭河北面的咸阳(今陕西咸阳市东北)。

    这样大规模的改革,当然要引起激烈的斗争。许多贵族、大臣都反对新法。有一次,秦国的太子犯了法。商鞅对秦孝公说:“国家的法令必须上下一律遵守。要是上头的人不能遵守,下面的人就不信任朝廷了。太子犯法,他的师傅应当受罚。”

    结果,商鞅把太子的两个师傅公子虚和公孙贾都办了罪,一个割掉了鼻子,一个在脸上刺上字。这一来,一些贵族、大臣都不敢触犯新法了。

    这样过了十年,秦国果然越来越富强,周天子打发使者送祭肉来给秦孝公,封他为“方伯”(一方诸侯的首领),中原的诸侯国也纷纷向秦国道贺。魏国不得不割让河西土地,把国都迁到大梁(今河南开封)。

  • 《努力做回记忆中的模样》
  • “怎么能丢了呢?丢什么也不能丢政治和历史课本啊……”此刻的我,正对着面前的旧课本们喃喃自语。

    作为一名正在全力复习、准备迎接中考的初三生,弄丢课本——尤其是文综课本,无疑是件很倒霉的事情,更何况这一丢还丢了6本!这么多的笔记,上哪找时间抄去啊……书明明在家里啊,再找找吧……

    半小时后,面对着一沓落了厚厚灰尘的“旧物”,我彻底绝望了。

    绝望之际的我,忽然想做个超忆症患者——能回忆起在过去任何日子里任何自己做过的事情的人,何愁找不到半年前被自己随手放在某个角落里的几本书呢?记忆清晰得一如当初,有什么回忆不起来的?

    罢了,丢了就再补吧。今天难得闲暇,不如翻翻这些“旧物”,或许能忆起些旧事……也算是消遣了。

    最上面的是小学时期的英语课本,外面包着各色的卡通书皮,里面除了课文还有我稚嫩而歪斜的字迹——单词下无一例外地注着汉译,有的还注着不怎么标准的音标和各种奇葩的拼音……读着读着我就笑出了声,仿佛自己还是那个根据老师的发音认真琢磨绕口读音该怎么记的孩子。不过这“琢磨”还真有成效,80%的“批注”都与标准读音相差无几。只不过……好像已经很久没有静下心来琢磨一件事情了。

    假如记忆清晰如初,我是否能忆起钻研的过程和感觉,是否能继续“静下心来琢磨一件事情”?

    拿开那些课本,便是初中时代的第一本日记:书写还算干净、少有涂改,但字实在潦得不成样子。因此,这日记怎么看怎么不舒服。耐着性子翻一翻,内容倒还不错——有天马行空的想象,有自满满的誓言,有怀春悲秋的惆怅,有充满希望的明天……当真是五味俱全。那时的我,充满活力;现在的我,只剩压力。

    假如记忆清晰如初,我是否能忆起怎样在最艰难的时候给自己打气,是否能让自己重新充满活力?

    日记的最后,夹着一张模糊的照片。里面的我,有着最开心的笑颜。十来岁的孩子,没心没肺,就算遇到天大的坏事也能在下一秒恢复好心情,然后无忧无虑地度过每一天。只是,为什么过着过着就变成了现在的心事重重?

    假如记忆清晰如初,我是否能忆起怎样绽放出大大的笑脸,怎样如从前一般无忧无虑地度过每一天?

    时间永远是个顽皮的孩子,喜欢把记忆之碟摔成无数的碎片。假如记忆清晰如初,我便能把那些碎片一一找回、补全,拼出一张完整的碟。但,即使记忆并不清晰,我仍要珍惜已找到的碎片,并努力做回记忆中的模样……

  • 《北京游记》
  • 北京是我国政治、文化的中心,是国际性大都市,我十分仰慕。终于,学校给了我这个机会,使我非常激动。梦寐以求的下一站:我来啦!北京,我来了!

    开始

    开营一仪式开始了,庄重而又亲切,在欢声笑语中,我们踏上了旅途!

    二零一三年七月十一日

    我拎着沉甸甸的行李,满怀激动和期盼的心,晚上9点坐上了北去的列车。随着汽笛一声长鸣,我将离开我的家乡。旅途的劳累与颠簸却压抑不住我内心的兴奋。终于,我来到了首都北京。我们托着疲惫的身躯来到了天安门前。啊!这正是:不看不知道,一看吓一跳!天安门的雄伟壮观生动的展现在我的眼前。。。由此,不由得想起一九四九年十月一日,开国领袖毛泽东带着湖南家乡的口音庄严的宣告: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了!从此中国进入一个崭新的时代。由此心中莫名的欢喜涌动不息。站在天安门城楼之上,放眼望去:整个天安门广场尽收眼底:人民大会堂,中国历史博物馆、人民英雄纪念碑、毛主席纪念堂······给我印象最深刻是人民英雄纪念碑,上面写着:“······由此上溯到一千八百四十年,从那时起,为了反对内外敌人、争取名族独立和人民自由幸福,在历次斗争中牺牲的人民英雄永垂不朽!”眼前仿佛出现硝烟的战场上,人民英雄奋勇拼搏!使我们敬佩不已。走进天安门,我们看到了端门、午门。说起午门,就想起电视剧中的“拖出去,午门斩首!”使我们毛骨悚然。一直往前走,来到了皇帝上朝的地方——太和殿。红瓦金砖,雕梁画栋,真够气派!门前的两个狮子,眼睛炯炯有神,时刻保护着皇宫。我们沿着中轴线走到了后宫皇帝就寝的地方,房梁之上悬挂的大匾,四个醒目的大字——“正大光明”。据说,老皇上册封太子的诏书就藏在大匾之后。走着走着,我们来到了御园,这里的奇珍异让人赏心悦目,参天大雄壮挺拔,优雅的皇家花园让我们留连忘返。下午我们来“奥林匹克村”,看到了母之家-巢,魔幻的场景显得那么神秘。

    二零一三年七月十二日

    俗话说“不到长城非好汉”千百年来,伟大的长城伫立在中华北方的热土之上。今天,我登上了号称“天下第一雄关”的居庸关。站在上面环顾四周:群山连绵,草木茂盛,高山之巅,长城时隐时现,犹如横卧在华夏之上的灰色巨龙,看着这连绵起伏的长城,不禁感叹:“这都是古代劳动人民的智慧结晶啊!想当年,非常残暴的周幽王为了博得十分漂亮的爱妃褒姒一笑,便与爱妃站在城楼上,命令四下点起烽火台,爱妃见此状,嫣然一笑。西周就是这样灭亡的。”想到这里不禁毛骨悚然。我一口气登完了所有的长城,站在长城之巅,俯瞰四周,有一种“一览众山小”的感觉。在这里,我呐喊:“我登上长城了!我是好汉啦!”下午,我们去了世界公园。世界公园的名号可是当之无愧的:里面收入了世界各地的名胜、古迹。在这里,我们领略了异域风情,感受到不同文化下的建筑风格。。。

    二零一三年七月十三日

    清华、北大是我国最高学府。今天,我们跟着年轻的清华学子在北京大学中漫步,学校里绿树成荫,满眼多是绿色。十分寂静。想必刻苦的学子们正在埋头苦学着呢!出了北京大学,门上的大匾使我肃然起敬。之后,我们来到了清华大学。清华大学真是风景如画呀。小草绿绿的,花儿争奇斗艳,大数茂盛,河水清澈见底。。。在这里,清华学子给我们站着上了一堂课,意味深长啊!今天,我们参观了中华名府——清华、北大,感受到了强烈的文化氛围。所以,我们应该好好学习、奋发图强,考上自己心仪的大学,为自已的将来垫好坚硬的铺路石。

    二零一三年七月十四日

    今天,我们满怀沉重的心情瞻仰了不朽的生命——圆明园。我们坐着观光车,来到了圆明园遗址。我被杂乱不堪的断石敲击我内心深处。历史碾去了圆明园昔日的风光。一块块断垣颓壁在这里,仿佛在控诉,仿佛在哭泣,仿佛在痛恨。英法联军的可恶和清政府的腐败使得这美妙绝伦的皇家园林瞬间变成了一片废墟。。。落后就要挨打,与时代进步,才能扞卫我们的国家!而我们,只有学习才能振兴中华!

    尾声

    我们再次托着行李,来到了火车站,依依不舍地与北京告别。这次的旅行我深有感触:感受到了首都浓浓的文化氛围和乡土气息。爱国之心涌上心头!

    北京北京!再见!

  • 北京, 我来了!
  • 北京是我国政治、文化的中心,是国际性大都市,我十分仰慕。终于,学校给了我这个机会,使我非常激动。梦寐以求的下一站:我来啦!北京,我来了!

    开始

    开营一仪式开始了,庄重而又亲切,在欢声笑语中,我们踏上了旅途!

    二零一三年七月十一日

    我拎着沉甸甸的行李,满怀激动和期盼的心,晚上9点坐上了北去的列车。随着汽笛一声长鸣,我将离开我的家乡。旅途的劳累与颠簸却压抑不住我内心的兴奋。终于,我来到了首都北京。我们托着疲惫的身躯来到了天安门前。啊!这正是:不看不知道,一看吓一跳!天安门的雄伟壮观生动的展现在我的眼前。由此,不由得想起一九四九年十月一日,开国领袖毛泽东带着湖南家乡的口音庄严的宣告: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了!从此中国进入一个崭新的时代。由此心中莫名的欢喜涌动不息。站在天安门城楼之上,放眼望去:整个天安门广场尽收眼底:人民大会堂,中国历史博物馆、人民英雄纪念碑、毛主席纪念堂,给我印象最深刻是人民英雄纪念碑,上面写着:“由此上溯到一千八百四十年,从那时起,为了反对内外敌人、争取名族独立和人民自由幸福,在历次斗争中牺牲的人民英雄永垂不朽!”眼前仿佛出现硝烟的战场上,人民英雄奋勇拼搏!使我们敬佩不已。走进天安门,我们看到了端门、午门。说起午门,就想起电视剧中的“拖出去,午门斩首!”使我们毛骨悚然。一直往前走,来到了皇帝上朝的地方——太和殿。红瓦金砖,雕梁画栋,真够气派!门前的两个狮子,眼睛炯炯有神,时刻保护着皇宫。我们沿着中轴线走到了后宫皇帝就寝的地方,房梁之上悬挂的大匾,四个醒目的大字——\"正大光明\"。据说,老皇上册封太子的诏书就藏在大匾之后。走着走着,我们来到了御园,这里的奇珍异让人賞心悦目,参天大雄壮挺拔,优雅的皇家花园让我们留连忘返。下午我们来“奥林匹克村”,看到了母之家-巢,魔幻的场景显得那么神秘。

    二零一三年七月十二日

    俗话说“不到长城非好汉”千百年来,伟大的长城伫立在中华北方的热土之上。今天,我登上了号称“天下第一雄关”的居庸关。站在上面环顾四周:群山连绵,草木茂盛,高山之巅,长城时隐时现,犹如横卧在华夏之上的灰色巨龙,看着这连绵起伏的长城,不禁感叹:“这都是古代劳动人民的智慧结晶啊!想当年,非常残暴的周幽王为了博得十分漂亮的爱妃褒姒一笑,便与爱妃站在城楼上,命令四下点起烽火台,爱妃见此状,嫣然一笑。西周就是这样灭亡的。”想到这里不禁毛骨悚然。我一口气登完了所有的长城,站在长城之巅,俯瞰四周,有一种“一览众山小”的感觉。在这里,我呐喊:“我登上长城了!我是好汉啦!”下午,我们去了世界公园。世界公园的名号可是当之无愧的:里面收入了世界各地的名胜、古迹。在这里,我们领略了异域风情,感受到不同文化下的建筑风格。

    二零一三年七月十三日

    清华、北大是我国最高学府。今天,我们跟着年轻的清华学子在北京大学中漫步,学校里绿树成荫,满眼多是绿色。十分寂静。想必刻苦的学子们正在埋头苦学着呢!出了北京大学,门上的大匾使我肃然起敬。之后,我们来到了清华大学。清华大学真是风景如画呀。小草绿绿的,花儿争奇斗艳,大数茂盛,河水清澈见底。在这里,清华学子给我们站着上了一堂课,意味深长啊!今天,我们参观了中华名府——清华、北大,感受到了强烈的文化氛围。所以,我们应该好好学习、奋发图强,考上自己心仪的大学,为自已的将来垫好坚硬的铺路石。。。

    二零一三年七月十四日

    今天,我们满怀沉重的心情瞻仰了不朽的生命——圆明园。我们坐着观光车,来到了圆明园遗址。我被杂乱不堪的断石敲击我内心深处。历史碾去了圆明园昔日的风光。一块块断垣颓壁在这里,仿佛在控诉,仿佛在哭泣,仿佛在痛恨。。。英法联军的可恶和清政府的腐败使得这美妙绝伦的皇家园林瞬间变成了一片废墟。落后就要挨打,与时代进步,才能捍卫我们的国家!而我们,只有学习才能振兴中华!

    尾声

    我们再次托着行李,来到了火车站,依依不舍地与北京告别。这次的旅行我深有感触:感受到了首都浓浓的文化氛围和乡土气息。爱国之心涌上心头!

    北京,北京!再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