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小学作文 初中作文 高中作文 话题作文 节日作文 写人作文 动物作文 作文体载 作文素材 作文技巧
50字 | 100字 | 150字 | 200字 | 250字 | 300字 | 350字 | 400字 | 450字 | 500字 | 550字 | 600字 | 650字 | 700字 | 750字 | 800字 | 850字 | 900字 | 更多

“ 汉王 ”有关的作文

来源:文题网 时间:2025-09-17 00:54:34
  • 《捷足先得的典故》
  • 楚汉相争时,汉王刘邦派韩信率军攻齐,破齐都临淄 【zī】 (今属山东省)。齐王田广大败,向楚军乞授。楚霸王项羽派龙且引兵援齐,也被韩信打败,龙且战死。韩信平定了整个齐地,请求刘邦让他做个临时的齐王。刘邦正被项羽围困在荥阳〔荥xíng〕(在今河南荥阳县西南),因为怕 韩信叛变,索性封他为正式的齐王。这时,韩信声势浩大, 蒯通〔蒯kuǎi〕劝他趁此独立,背离刘邦,和楚汉三分天下。 韩信顾念刘邦待他的好处,没有接受蒯通的建议。并继续出力,帮助刘邦打败项羽,建立了汉朝统一的天下。但是从此以后,刘邦果然不信任韩信了!首先,解除他的兵权,改封为楚王;接着,将他拘押到洛阳,然后赦免而降为“淮阴侯”。韩信在长安闲住,郁郁不得志,便和奉命赴钜鹿(在今河北平乡县)驻防的陈豨〔xī〕秘密约定,待机起事。后来,陈豨宣布反对刘邦,刘邦亲征,韩信装病不起,暗中准备作内应。不料被人告密,刘邦的妻子吕雉,便跟萧何商量,把韩信骗进宫去,当场处死。韩信临死,叹道:“我悔不听蒯通的话,以致今天枉死在一个妇人的手里!……”

    《史记•淮阴侯列传》说,由于韩信临死的自叹,蒯通后来也被刘邦捉来审问:“你曾煽动淮阴侯造反吗? ”蒯通是当时闻名的辩士,极有口才,他承认鼓励过齐王夺取天下。刘邦大怒,喝令把蒯通煮死,蒯通大呼冤枉。刘邦说:“你罪有应得,还有什么冤枉? ”蒯通说道:“秦失其鹿, 天下共逐之,于是高材疾足者先得焉!一秦朝失去了它的 统治权,好比失去一只鹿,猎手们都在追夺,但是只有材髙腿快的人方能首先得到它!这并不是秘密,当时形势非常混乱,谁都想取得象您今天这样的地位,如果说过那样话的人 都算有罪,恐怕您不可能把他们个个都煮死吧? ”刘邦听了,无话可说,只得释放了他。 由于“材高疾足者先得焉”这句话,后来产生了成语 “疾足先得”。但一般多说作“捷足先得”或“捷足先登”

    (“捷”和“疾”,同是敏捷的意思),是说,行动快的人 先达到目的或先得到所要的东西。

  • 《华而不实的典故》
  • 东汉王充《论衡•书解》说*物有华而不实、有实而不华者。”意思是说:有的东西外表好看而实质未必好,有的 东西实质不错而外表欠美。

    “华而不实” 一语,人们常用来比喻虚有其表而毫无 实际的人和事物。《国语•晋语》载有秦穆公的一句话道;“华而不实,耻也。”

    《国语•晋语》还载有这么一段故事:

    晋国大夫阳处父聘问卫国,回来路过宁邑(今河南修武县),住在一家宾馆里。宾馆负责人宁贏〔yíng〕见阳处父相貌堂堂,仪表不凡,十分欢迎,悄悄对妻子说:“我早就想 投靠一位品德髙尚的人物,多少年来,随时留心,却没有找到一个合意的。今天我看阳处父这人不错,我决定跟他去了。”

    宁赢得到阳处父的同意,离别妻子,跟阳处父走了。一 路上两人就东拉西扯地谈起来。还没走多远,刚到温邑 (今河南温县西南),宁贏就改变主意,不愿跟阳处父走了。

    宁嬴的妻子见丈夫突然折回,很是纳罕,问道:“你好不容易遇到这么个人,怎么不去了呢?”宁贏说:“我见其貌而欲之,闻其言而恶之。我惧未获其利,而及其难,是故去之。(我从他的外貌感到高兴,谁知听了他的言论却非常讨厌。我怕跟了他去,没有受到教益,倒先遭受祸害,所以打消原来的主意了。)”

    这阳处父在宁蠃的心目中,就是个“华而不实”的人。

    《左传•文公五年》也记载了这段故事。

    《论语•子罕》载有孔子说的一句话:“苗而不秀者有矣夫!秀而不实者有矣夫!(庄稼出苗而吐穗扬花的是有的!吐穗扬花而不结顆粒的也是有的!)” “秀而不实”, 和“华而不实”的意思一样。“华”,同“花”,只开花而不结果实,也就叫“华而不实”。

    “华而不实”还形容文辞言论表面华丽而空无内容或不符合实际。《韩非子•难言》《 “顺比滑泽,洋洋纚纚然,则见以为华而不实。”(话说得和顺而流畅,丰富而有条理,容易被认为“华而不实” )东汉张衡《东京賦》写 凭虚公子与安处先生谈话,最后公子承认自己所闻不实,而先生所言为可信,说:“若仆所闻,华而不实,先生之言, 信而有征。”《南史•梁简文帝纪论》说,简文帝“多闻博达,富赡词藻,然文艳用寡,华而不实。”

  • 《夏炉冬扇的意思、成语故事》
  • 夏炉冬扇的意思、成语故事

    东汉王充《论衡•逢遇》有这样几句话,原文如下:

    ……作无益之能,纳无补之说,以夏进炉,以冬奏扇,为所不欲得之事,献所不欲闻之语,其不遇祸幸矣,何福之有乎?

    这几句话的大意是说:表现的才能并不被认为有用处 ,提供的建议并不被认为有帮助;夏天而送上火炉,冬天而递上扇子;办的都是人家不喜欢的事情,献的都是人家不爱听的意见。这样的人不倒楣就算万幸了,还有什么好处能让他捞到吗?

    这几句话并不是王充说的,而是他指出的“世俗之议”。他不以为然,并且发表了不同的意见。但是“夏炉冬扇”这个成语,却是从这里的“以夏进炉,以冬进扇”产生的,所以我们只录了这几句,王充的不同意见反倒省略了。

    “夏炉冬扇”比喻作亊不合时宜,徒劳无益。亦作“冬扇夏炉”。

    早于《论衡》的《淮南子》也有与此相似的说法,见该书《精神训》:“知冬日之箑,夏日之裘,无用于己。”箑[shà〕(又读〔jié〕),扇子;裘〔qiú〕,皮衣。这叫做“冬箑夏裘”。还可以叫做“冬箑夏炉” 。

    清张祥舲《半筐秋词序录》:“生今反古,是冬箑夏炉,乌乎能?”

  • 《大逆不道的故事》
  • 出处: 《汉书·高帝纪》汉王数羽曰:“夫为人臣为杀其主,杀其已降,为政不平,主约不,天下所不容,大逆无道,罪十也。”

    释义: “逆”,叛逆,“无道’’指不合封建理法。这刚成语的多指封建专制者对起来造反的人所加的罪名,意为罪大恶极。“大逆无边”也称“大逆不道”。

    故事: 秦朝灭亡以后,刘邦和项羽展开了长达五年的楚汉战争

    有—天项羽在阵前向刘邦喊话,要与他决一雌雄。刘邦回答说:“我开始与你都受命于楚怀王,约定先定关中的为王。但是我先定关中后你却负约,让我到巴蜀去当汉王。这是你第一条罪状。你在去救援赵军途中,杀死上将军宋义,自称上将军,这是你第二条罪状。你违抗怀王命令,擅自劫持各诸侯的兵马人员,这是你的第三条罪状。”接着,刘邦又揭露项羽烧毁秦宫、掘开秦皇坟墓,搜刮财物,杀死投降的秦王子婴,活埋二十万秦国百姓,杀害义帝等罪状。在讲到第十条罪状时,刘邦说:“你作为臣子而杀死君王,又杀害已经投降的人,为政不平,对订立的约定不讲信义,为天下所不容,属于重大的叛逆。你犯下如此十条大罪,我兴仁义之兵来讨你这个逆贼,你还有什么面目向我挑战!”

    项羽听了刘邦的话,气得浑身发抖,命令弓箭手向刘邦放箭。结果,一箭射中刘邦前胸,汉军只好迟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