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小学作文 初中作文 高中作文 话题作文 节日作文 写人作文 动物作文 作文体载 作文素材 作文技巧
50字 | 100字 | 150字 | 200字 | 250字 | 300字 | 350字 | 400字 | 450字 | 500字 | 550字 | 600字 | 650字 | 700字 | 750字 | 800字 | 850字 | 900字 | 更多

“ 之我 ”有关的作文

来源:文题网 时间:2024-04-27 23:39:24
  • 《关于日本排污核废水的作文》
  • 日本排污之我见

    “核辐射”这个词语对我们小学生来说看似很遥远,但是突然有这么一天,各方媒体上关于日本排污的信息铺天盖地,令我这个小公民不得不去关注这件事的动态。

    2023年8月24日---请大家永远记住这个日子!日本当地时间24日上午10点左右(北京时间上午9点左右),东京电力公司召开临时记者会公布将于当地时间下午1点(北京时间中午12点)启动核污染水排海工作。

    核污染水是2011年3月11日日本东北部海域发生了一次9.0级地震,随后发生的海啸导致福岛第一核电站系统失控,引发了一系列连锁反应最终爆炸,爆炸释放出大量放射性物质,包括氚、锶、钚等有害物质,对生态环境和人类健康造成了长期的影响。后续冷却处理反应堆注入大量的水,加上渗透的地下水和雨水,最后生成了大量核污染水。

    据新闻报道有1000多个储水罐,日本在无视人权和地球环境安全的情况下一意孤行的要将核污染水排海,还美其名曰为“核废水”,日本混淆视听的行为令人发指。日本和所谓的人权大国经过商讨,大国许以默许的姿态,日本不顾全人类的安危,执意排海。网络新闻上各国民众都纷纷抗议游行,卫星反应的照片显示核污染水进入大海明显颜色上的偏差,大海再也不是令人向往的存在,多少海洋生物即将灭绝和变异,有钱人的鱼刺,普通老百姓的海带,日本人爱吃的生鱼片,都将只是传说······

    当我发出感慨,却有人说我杞人忧天,世上又不是你一个人,你一个小孩子情绪激动个啥?我说他:人无远虑,必有近忧。核污染水排入大海是一个渐进的过程,57天可污染大半个太平洋,200多天到中国,1200天后核污染水将覆盖整个北太平洋,这个数据对人类生存环境产生深远影响。核污染水排海后经过大气层到达云层,转成雨然后洒到世界的每一个角落,再渗透地下,再灌溉庄稼,一个循环的过程就此产生,没有一个人避的开,DNA基因断裂产生畸形儿,癌症发病率数十年后爆发若干倍,始作俑者的这位已经死亡,他的后代不会再有后代,绝代的信念感强烈到每个有血肉的人都爆粗口,应了那句话NO 作No die!

    在此我用笔呼吁:让我们跨越国界,跨越种族,一起抵制这种反动行为,科技无国界,人权无国界,地球可以失去一个小岛,但不能失去整片海洋,这个行动不单是为了当前的当前,也是为下以后的以后。

  • 《2024年语文中考作文题之我思》
  • 最近一段时间,我在写一篇讲析2022年湘潭市中考作文题目的文章。写稿过程中,我有意识地学习了今年和近几年湘潭以及其他地区的中考作文真题。我发现,中考作文题目的命制大多渗透着语文教学的理念,体现了命题人的智慧,其中有太多值得我思考以及学习的地方。这样的学习过程也让自己对一直“畏而远之”的作文教学有了更清晰的方向和更深刻的认知。所以,我想把自己的所思所得梳理如下。

    中考作文题目要充分考虑学生的成长经历,要在学生的经验范围之内。关于作文的命题,我记得叶圣陶先生曾在《作自己要作的题目》一文中提出:“希望教师能够了解学生的生活,能够设身处地地想象学生内部的思想和情感,然后选定学生能够作的愿意作的题目”,在《写作什么》一文中提出:“凡是贤明的国文教师,他出的题目应当不超过学生的经验范围,他应当站在学生的立脚点上替学生设想,什么材料是学生经验范围内的,是学生所能写的、所要写的,经过选择才定下题目来”。对叶先生这段作文命题的主张,我非常认同,也时常提醒自己。在我看来,学生有话写,愿意写,能够从自己的经验范围内选取充分的材料,这一定是一道好的作文题目最核心的要求。那么,也就是说,当学生面对着一道中考作文题目,发出无话可写的感叹时,作为语文老师,作为中考作文命题者,我们在责备学生写作能力存在问题之前,要先好好反思自我。我翻阅了网络上记录的今年各个地区的中考作文题目,基本上都是一些学生能够作的、愿意作的题目。如长沙今年的中考作文题目为:“关于“养成好习惯,改掉坏习惯”,你有哪些生活经历或者所思所感。”从幼儿园开始,“习惯”二字不断地出现于老师和家长口中,每一个学生身上都或多或少有好习惯或者坏习惯。那么,这样的作文题目,可以让每一个孩子从自己的成长经历中选取属于自己的独特的材料,有话写,有丰富的话写。再比如江苏宿迁的作文题目是命题作文:青春要有一颗滚烫的心。九年级的学生本就处于最热烈的青春年华,而少年们的心是火热的,为梦想,为爱,为充满无限可能的生活。在这个年龄阶段,他们似乎有用之不竭的热情和力气,这不都源于那颗滚烫的青春的心吗?这样的题目既可以让学生进行真诚的表达,也能够唤醒学生对青春的思考和体味。再如湘潭今年的中考作文题目是:“请选择一位你最想感谢的人,以‘给___________的一封信’为题目,写一封致谢信。”这样的题目是感性的,更是可以唤醒所有学生内心深处的某段特殊回忆的。我想每一个学生都可以提起笔来,让心里那份最真诚的情感流淌在笔端,写给那个成长过程中自己最想感谢的人。

    中考作文题目可以反哺生活,达成“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2022年5月新课标在众人的关注下颁布,在《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22年版)》中明确指出“要立足学生核心素养发展,充分发挥语文课程的育人功能”,“在语文学习过程中,培养爱国主义、集体主义、社会主义思想道德,逐步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而中考作文写作既是一种对学生语文综合素养的有效检测方式,也是一种特殊的语文学习方式,可以充分发挥语文学科的育人功能。如连云港的2022年的中考作文题目是“请以‘没有一种生活是可惜的’为题,写一篇文章”,这是在引导学生建立一种积极乐观的生活态度,学会辩证地看待生活中的不同境遇,珍惜生活中的每段经历,并且化看似普通的经历为宝贵的成长经验;再如2022年无锡的作文中考题目是“在劳动中成长”,正和近几年国家强调的劳动教育密切相关,引导学生思考劳动的价值,树立正确的劳动观,把劳动和个人成长紧密联系在一起。无独有偶,德阳的2022年中考作文题目是“请以‘我___体育’为题,写一篇文章”,这也体现了发展素质教育,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的育人目标;再如2022年乐山的中考作文题目是“礼赞奋斗者”,并且给出了一大段材料的提示语,举的都是生活中最平凡的小人物奋斗的例子。这在引导着学生判断人生的价值,树立正确的三观,学会尊重生活平凡的小人物,体会奋斗的意义。这样一些中考作文题目,如一股和煦的春风,吹拂在学生的心灵上,引导着学生向上向善,也体现着语文学科永恒的人文关怀。

    中考作文题目和生活息息相关,体现了语文与生活的水乳交融。最近一段时间,我正在读刘国正先生的《语文教学的“实”和“活”》。这本书中有这样一段话:“语文的学习,也不可脱离生活,脱离了,就会枯燥乏味、劳而寡效;只有与生活相联系,才能生动活泼,学得又快又好。”写作是语文学习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考场作文也定然不能脱离生活。我发现今年很多地区中考作文都有大作文和小作文之分,而小作文尤为体现语文的实践性,彰显着写作和生活的紧密关联。如甘肃省的小作文训练是“近两年来,国内外发生了许多大事,请就你最关心的时事发表看法,不少于120字”,这就是在引导着学生拓宽自己的视野,把目光投到广阔的社会生活中,正是“风声雨声读书声,声声入耳;家事国事天下事,事事关心”;再如南京的2022年中考小作文题是“‘为洗手台上的关于如何正确洗手’撰写一篇说明文”。新冠疫情爆发之后,正确洗手成为了人们防疫的一种重要举措,在生活中更是一件极常见而重要的事情。对洗手步骤的说明不仅考查着学生语言表达的准确、有序和简约,更在提醒着学生“生活中处处是语文,处处需要语文”。语文和生活的紧密关系,还体现在中考作文题目的情境化设置上。比如重庆的中考作文题目是“你班将举行一次毕业晚会。参加晚会的有尊敬的老师,亲爱的父母,朝夕相伴的同学。你将代表全班同学在晚会上发言,请写一篇发言稿”。成都的中考作文题目是:“一个句子、使用不同的标点符号或者语气助词,往往表达不同的意思和情感。它们可能会引发你不同的感受,让你回想起不同的经历。比如:①你来了。②你来吗?③你来啦!请在上面三个句子中任选一句作为文章开头,独立成段,并结合自己的生活经历,自拟题目,写一篇文章。”这样的作文题目根植于生活,再现生活中某个具体的场景,有生活的气息和温度,充分体现着写作服务于生活的理念。

    中考作文题目有较高的思维含量,引导着学生做思维的体操。《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22年版)》中指出语文核心素养内涵中重要的一点是“思维能力”,而“思辨性阅读”更是近几年语文教学领域的热词。思辨性阅读是指阅读过程中有理性的批判意识,一种基于对话和建构的阅读方式,对培养学生的文本质疑力、分析力、推测力以及评价力能起到重要作用。在今年的中考作文题目中,我发现有很多题目都在检测着学生的思维力,考验着学生的思维品质,是一种“思辨性写作”。比如黄石的作文题目是:“作为孩子的我们有大人体会不到的快乐,也有大人无法理解的烦恼。面对大人们“你真是个孩子!”的话语,常常会有疑惑和思考。请从下面题目中任选一题,写出你真实的想法和感受。题目一:真是个孩子!写一篇记叙文。题目二:真是个孩子?写一篇议论文。”同样一句话,换一个标点符号即换一种语气,也换了一种语境,换了语言涵义,这就在考验着学生的辨识能力和语言分析力。比如“真是个孩子!”的情感内涵是丰富的,或是对其葆有一颗童心的赞扬,或是对其行为幼稚的嗔怪,或是对其迟迟没有成长的耐心包容,而“真是个孩子?”问号中有质疑甚至有讽刺,可以指向现代社会中拔苗助长,让孩子过早地失去孩童天性的“儿童成人化”现象。再如扬州的作文题目是:“请从下面两个题目中任选一个,写一篇作文:(1)你可真会说!(2)倾听,不仅仅是一种态度。”一说一听,本是完全不同,甚至在一些人看来是有些对立的两面,而这个作文题目,无论学生选择哪一个,都是命题人在引导他们辩证地思考说和听的关系,辨析说和听各自的利弊,从而由现象到本质进行一种深度探究。温州的作文题目是“大的一定要让弟弟吗?鲁迅的文章一定难读吗?五十亿年后太阳一定会变成白矮星?……要求学生围绕“一定是这样吗”,结合阅读经历,自身体验。可以对固有思想的审视,或是对真理的探索……写一篇文章,文体不限。”在生活中,学生受到的教育有很多“一定”的定义,但是对真理的探索恰恰需要对“一定”的质疑,而这样的质疑力是一种珍贵的思维品质,更是新时代创新型人才必备的思维能力。

    作文教学,一直是中小学语文教学的痛点和难点,其“少、慢、费、差”的问题最为典型。而中考作文题目一方面可以体现教、学、评的一体化,同时也为一线教师作文教学亮起了鲜明的指向标。通过这次对各地中考作文题目的思考、总结和提炼,我获益良多,对于日后的作文教学,我想正可以设置一些在学生经验范围内的、体现立德树人总目标的、和生活密切相连的、且有思维含量的作文训练,去切实地提升作文教学的效果,从而提高学生的写作能力。

    中考,对于学生而言是一次意义重大的检测,而对于教师而言,则是一次思考和成长的机会与途径,我珍惜这样的机会。

  • 《因果轮回之我见》
  • 相传,齐人有好猎者,却不得兽。思矣,因狗劣也。欲得良狗需疾耕,疾耕则富,求得良狗,狗良则数得兽矣。田猎之获,常过人矣。故事诠释的道理,正是万事必有因,万物皆轮回。

    纵观近代中国历史及新中国的崛起,也印证了这一说法。19世纪中期,鸦片战争爆发后中国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八国联军入侵中国,抢夺、焚烧圆明园,这在中国史上无疑是一份教训一个耻辱。但中国人民对西方势力侵华一直苦苦抗争,对胜利的信念始终屹立不倒。1931年日本策动九一八事变,1937年日军开始全面侵华。尽管如此,中国人却向世人展现了人类史上最不可思议的勇气和意志力——徒步跋涉雪原冰河,穿过大漠火海。1945年中国终于取得抗日战争的伟大胜利。1949年10月,毛主席站在天安门城楼对全中国人民及全世界庄严宣告: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这个历史性的时刻,标志着中国人民从此站起来了。

    近年来,中国在各方面也都陆续取得了巨大的成就:“嫦娥四号”探测器成功着陆在月球背面,并通过“鹊桥”中继星传回了世界第一张近距离拍摄的月背影像图,揭开了古老月背的神秘面纱;在无人机领域,先有沈飞的大型隐身无人机“暗剑”亮相,然后在珠海航展上,我们又见到了采用飞翼式布局的“彩虹-7”隐身无人机,以及世界第一款无人预警机JY-300。中国在不同的领域发愤图强,改革创新,进行了实质上的突破。赢得了西方国家的尊重,中国人民为统一和振兴中华从来没有停止过努力和付出。

    再看看发生在现今我们生活中的事例:人类过度滥食野味,蝙蝠、穿山甲等野生动物,它们身上携带多种病毒,病毒进入人类体内产生变异,使人们免疫力受到极大损伤,导致了各种新的流行病席卷全球,造成了无法估量的损失。人类过度滥伐树木,导致二氧化碳不断增加对地球生态造成极大不利影响,二氧化碳进入人类体内,极大损害人类健康;过度滥伐树木还会造成山洪爆发、泥石流等自然灾害,威胁人类的家园和生命……这也是典型的“有因必有果”的铁证事例。世间万物都存在着因果关系,“物有本末,事有终始”、“种瓜得瓜,种豆得豆”。我们现在正全力建设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而习主席也一直强调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我们要时刻谨记并遵循自然规律,与自然和谐共处, 大自然必会回馈给我们丰厚的福利。

    万事必有因,万物皆轮回。而非独猎也,百事也尽然。

  • 《我读之我见》
  • 有人说,如今你的气质里,藏着你走过的路,读过的书和爱过的人。读书是一件最重要的小事,它会融进了你的生命里,展现在你的谈吐间。你读过的书决定了你的思想境界,也决定了你的人生格局。喜欢读书,喜欢分享,喜欢将书中的故事娓娓道来。以下是笔者与大家分享的几本书籍:

    《徒然草》,作者是吉田兼好。它与清少纳言的《枕草子》并称日本随笔文学的双璧,写于日本南北朝时期。书中主要表现的是一位日本法师的生活观。其中令笔者印象最深刻的是:作者认为,不要用心于外物,最好的办法,是一个人独处;一旦把心放到世俗,就免不了被他迷惑,失去自主。身而为人,学会独处,便学会与自己和解,与世界和解,不困于心,不乱于情。独处时,会反思;会深思;会凝思,于是一切豁然开朗、茅塞顿开。

    黑柳彻子的《窗边的小豆豆》讲述了作者上小学时的一段真实的故事:小豆豆因淘气被原学校退学后,来到巴学园。小林校长却常常对小豆豆说:“你真是一个好孩子呀!”在小林校长的爱护和引导下,一般人眼里“怪怪”的小豆豆逐渐变成了一个大家都能接受的孩子。巴学园里亲切、随和的教学方式使这里的孩子们度过了人生最美好的时光。

    像书中小林老师常说的:“无论哪个孩子,当他出世的时候,都具有优良的品质。在他成长的过程中,会受到很多影响,有来自周围环境的影响,也有来自成年人的影响,这些优良的品质可能会受到损害。所以,我们要早早地发现这些‘优良的品质’,并让他们发扬光大,把孩子们培养成富有个性的人。”巴学园是一所充满魅力的学校,小林老师是一位充满智慧又极其懂学生的教育者。每个人都能在这本书里找到自己阳光灿烂的童年。

    作为一名教师,能让自己的学生信任你、喜欢你,并愿意和你交朋友,该是多么幸运且幸福的事情。认真读书,努力工作,愿我们都能够成为——自己喜欢的、学生想要的、温暖的、阳光的……一切美好的,老师的样子!

    《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11年版)之前考编的时候看过一遍,近日重读发现了读书目的不同,收获也大为不同。今日一读,认识到:作为一名语文教学工作者,应正确认识语文的学科地位;思考语文教学在教育教学中的地位和作用;准确把握义务教育阶段语文的课程性质、基本理念及设计思路;明确课程目标与内容;根据实施建议,改进自己的教学方法、评价体系,合理使用教材,积极进行课程资源开发与利用。其实最想说的是:第一,语文教学不仅仅是教会学生如何阅读、写作等,真正应该认识到语文在一个人的成长历程中所起的作用,让语文影响学生,促进其健康成长;第二,语文教师应当是专业的,无法替代的,而非任何一名教师即可担任。

    《叶澜:社会转型变革进入新阶段,教育者应成为能动、自觉的创造者》,读后有自己浅薄的认识:改变教师的教育观,从职业到专业,从教书匠到不可替代,需要每一位教师认真钻研,用一生去践行自己所坚持的科学的、人文的教育理念。不断学习,不断更新自己的教育知识,用“理”去指导自己的生活和工作,从而让自己更加理性和富有逻辑。想要做好一位教育工作者,必须先真正了解教育为何物,深入思考、学习教育学,辅之以必要的学科知识,拓宽知识面,不狭隘于一己之见,方能做到以理性为基础,以感性为辅助,从而成为一个完整的人,并逐渐走向一位真正的教育者。

    以上即为笔者今天的分享,我读之我见,有关文学,有关教育,有关生活......愿你我都能在这纷繁的世界里找到属于自己的小欢喜,并执着追求着、喜欢着、分享着。

    【作者简介】赵静,山西省忻州市岢岚县西豹峪联合学区教师,"岚漪文苑"文学公众号平台编辑。毕业于哈尔滨师范大学,中文系,现就读于山西大学研究生,教育科学学院。爱生活,爱文字。

  • 《生活之我见》
  • “收废品啰”遥远的闹市中传来阵阵吆喊声,菜市场里,大妈们都在摊子旁走动,挑选着新鲜的果蔬。夕阳下,出外工作的人们纷纷乘车回家,虽身体疲惫,但可见他们放松谈笑的神情。生活,作为一个以人为主体的词语,便是对以上场景的概括。

    科学作为第一生产力,它带给生活的益处是直接的是显而易见的,然人文的影响却只隐藏在人与人的交往中。报纸上,大大的标题,讲述的是最新的科技成果,可以预见不久后便会进入寻常百姓家。某某发布会上,最新研发的科技产品闪亮登场,使人们的生活水平在不知不觉中悄然进步,相对比而言,人文素养关怀则不像科技那样霸道地侵入我们的生活。人文素养是一种重要的品质,它无形中散发的魅力一点一点地腐蚀你们之间的壁垒。你们互相欣赏对方,友谊在一点一滴处积累,似乎是冥冥中处有天注定似的,你们只愁是相见恨晚。

    科学之于生活,便如那涛涛江水,总是强势地改变着我们周围。然人文之于生活,便如那涓涓细流,温润我们的心田。

    历史上,科学就如同那混沌中的一颗星,是如此的璀璨。一路走来,工业革命,第二次科技革命,第三次科技革命,无不以重要的身份推动世界的发展。但科学的辉煌也遮不住人文的光辉。文艺复兴的浪潮席卷欧洲,改变了成千上万的人的想法,这样的影响力不是任何一个事件可以拟的。启蒙运动亦是如此,人文带领我们走过各个时代,让我们由无知变为智慧,这千万年来潜移默化的改变,不是一两句能讲得清的。

    科技是如今社会的追求,但少了千千万万代人们积淀下的人文的滋润,却也只是没有灵魂的物体。

    鲁迅,中国一代大家。作为一个满怀报国热情的青年学者,最初的理想便是做一个救死扶伤的医生,挽救国人的性命。然而惨痛的留学经历,让他明白,医生虽可以救人,但却无法救醒迷茫的中国人。他毅然弃医人人文,用手中的笔唤醒中国人。科技在那个时代,带来的是惨烈的战争

    物质的世界,由科技改变,精神的世界,则需人文来拯救。人文却丝毫未见成效。

    科技改变生活,人文亦是如此,只有科技和人文一起反哺于生活,生活才会是多姿而五彩的,就如同人离不开身体和思想。

  • 《“酷”之我见》
  • 近年来,时尚流行的“大风”刮得一阵接一阵,给我们带来了一些红得发紫的“星”们,同时,也带来了一些颇具现代意味的词语如:“哇塞”、“酷”等。今儿个就说说“酷”吧。我一直搞不清楚“酷”这个词怎么会在一夜之间流行起来。在我印象里,酷是绝对没有美感可言的。一听到这个词,只能让人产生寒冷、残忍的感觉。除了酷,其他诸如酷刑、酷虐、酷暑等都令人头皮发麻,残酷、严酷、冷酷等更是让又感觉不近人情,却不知“酷”又如何成为最流行的词语之一。

    曾在一处报刊上看到过对“酷”的解释:原意为冷,引申义则是好极了,棒极了。领悟力超强的中国人,在很短的时间里就把这种牵强的解释发挥到极致。在学校,不少同学也感染上了“酷毒”。一些同学扮“酷”扮得五八门。有的同学把自己本来十分完整的牛仔裤的膝盖上挖两个洞,一问原因,回答是“这样多‘酷,呀”。还有的把乌黑的头发染得五颜六色,像个火鸡。有的还刻意夸张地故作潇洒、冷漠之状,使这个十分冷僻的词一下子被炒成炙手可热的流行语。这样一来,生活的方方面面都套上了“酷”的外衣,生活被“酷”得一塌糊涂。更有些人还刻意去学那些“星”们装“酷”,扮“酷”,摆“酷”,玩“酷”,从而,失去了真实的自我。“星”们在台上搔首弄姿,打扮得人不人鬼不鬼的,下面总有一些不知美丑之人喊成一片:呜呜呜—哇塞!太酷了!酷毙了!呜呼!可悲可叹,可笑之极。真的,我作为年轻一代到现在也不明白究竟什么是“酷”。以直觉来判断“酷,’,可能会过于片面肤浅,但又确实无法从生活中真正体味出它的特点,真令人困惑。我觉得酷之所以能流行,能成为一种时尚,可能是源于一种社会惯性:凑凑热闹,追追风头,赶赶时髦,瞎起起哄吧。我认为,“酷”只是一场看似嚣张的风,终究会归于平静的。

     

    【评语应如何看待“酷”潮呢?本文中,作者在谈自己的看法时,没有打棍子,扣帽子,而是从“酷”这个词的感情色彩谈起,通过对自己身边形形色色的“酷”的现象的评述,表达了自己对这种盲目赶时髦,凑热闹的做法的否定态度,提出问题,分析问题,得出结论,条理清晰,说服力强。

  • 《士可杀不可辱之我见》
  • 芸芸众生,君子卓尔不群,只因他们拥有宝贵的尊严;茫茫苦海,圣贤艰苦卓绝,只因他们固守念。他们用寂寞的灵魂谱写美妙人生,他们用炽热的鲜血重申“士可杀不可辱”。

    尊严之于人,犹如芳香之于,没有自我的尊严,就没有道德的纯洁性和丰富的个性精神,对自身尊重,荣誉感、自豪感、自尊心……这是一块磨砺细腻的感情的砺石。梭罗曾说:“尽管失败和挫折等待着人们,一次次的夺走青春的容颜,却给人生的前景增添了一份尊严。这是任何顺利的成功都不能做到的。”哪怕一丝的侮辱也是明月的残缺、鲜花的凋零、百灵的沙哑。“士可杀不可辱”并非生命在污辱面前变得如蝼蚁般渺小,只是圣贤们用死亡来升华捍卫的尊严。惊警世人。

    由古至今,人们以死明志的例子比比皆是。更是人的信念至死不渝,在污辱面前不屈的态度便显得尤为可贵。

    陶渊明在面对权贵时“不为五斗米折腰”被后人称道,在侮辱面前他选择了放弃职场生涯,隐居入世的生活态度,留下“采菊东篱下,悠然现南山”的惬意诗篇;项羽面对“垓下之围”,用利剑刺穿肉体,浓浓的鲜血染遍他足下的肥沃的土地,让李清照不禁题下“至今思项羽,不肯过江东”的赞诗;夏明翰面对敌人的威逼利诱丝毫无惧色,挺起胸膛,用热血写下“砍头不要紧,只要主义真,杀了夏明翰,自有后来人”的千古名句……人固有一死,或重于泰山,或轻于鸿毛。

    舍得有限,方能赢的无限。

    为了获得尊严,放弃生命是对生活的尊重。若只因蜗角虚名、蝇头微利而苟且偷生,最终这种行为为世人所不齿。抛弃尊严,接受污辱就如丧失皮的树没有了活下去的支柱,如盲眼的,失去求真的方向,似行尸走肉的虎,桎梏了自由。

    故士可杀不可辱,宁弃宝贵生命,宁别美好人间,宁忍绞肉之痛而不肯接受耻辱。这是人格宝贵的体现,是人对生命的真正理解,是对尊严的捍卫与守护。在漫漫的黑夜长路上,找寻自己的人格法线,坚守不变的信念,懂得放弃,学会选择,面对侮辱,坚定立场。

    生,我所欲也;辱,亦我所恶也;二者不可存兼,舍生而拒辱也。

  • 《今天之我见》
  •     读后感同其它休裁的文章一样,也应该表现出较高的立意,邵所谈的惑想应具有深刻的、富于时代特色的思想内含。谈感想就是作者发表意见,阐明观点,因此,较高钓立意首先来自较高的思想觉悟和认识水平。例如,只有珍惜“今夭”,才能成才;不珍惜“今夭”何以振兴中华,“今天”的努力,将留给后人无数辉煌的成就,“今天”的怠惰,将留给后人的是废墟、狼烟、饥饿;“今天”关系着国家、民族的盛衰等等。这些认识不仅是正确的,而且有一定深度,文章的立意自然也就高了。当然,不能把这些认识作为标语口号附在文中,而应进行令人服的、深人的分析,才能把这些认识具体化为文章的立意。其次,联系实际展开议论时,善于选取最能揭示文章中心的角度,也有助于使文章表现出较高的立意。

        例如,从人生的意义的角度议论珍惜“今天”是时代、历史赋予我们的责任,从“怎样才能多为社会作贡献”的角度论珍惜“今天”和祖国的“明天”之间的关系;从“八十年代的‘今天’意味着什么”的角度论只有抓住“今天”,才能使祖国迎头赶上世界先进水平,等等,这些都有利于阐明作者的观点,从而使文章表现出较高的立意。还有,写读后感离不开联想,从原文生发的联想越深远,文章的立意也就越高。

        例如,从青少年应当珍惜“今天”进一步联想到中、老年人更应当珍惜“今天”,联想到人人都应抓紧“今天”为祖国四化作出贡献;再进一步联想到一个国家、一个民族更应当珍惜“今天”,只有这样,才能使我国屹立于世界先进之林·…..在深远的联想中展开议论,就更易于表现出较高的立意。总之,提高思想觉悟和认识水平是提高读后感立意的关键。然而,立意又离不开联想,有了联想才能有“感”,联想得深远才能有较高的立意。因此写读后感一定要就原文的内容进行丰富的联想。

  • 《“知足常乐”之我见》
  •     ‘知足常乐’是中国的古训。今天人们常赋予它这样的含义:在物质生活上、个人利益上,知足才是常乐,在神精生活上,工作学习方面,不知足才会常乐。这样的看法貌似辩证,其实似是而非。我们的看法是:无论从哪个角度看,常乐之道都是“相对的满足,绝对的不满足”。相对的满足,是前进的支点,绝对的不满足,是前进的动力。两者兼而有之,才能进步,才能常乐。 生活上应该相对满足,否则欲壑难填,利令智昏,“事业,二字固然无从谈起,弄不好还会赔上身家性命,又何乐之有?但这不等于说人们就随遇而安,清心寡欲。试想,如果原始人对生活都那么“知足’,就只能停留在茹毛饮血、土处穴居的水平.所以,生活上同时还应该做到“绝对的不满足”。回顾历史,正是这种不知足推动了科学的发展,社会的进步。

        只有热生活,希望生活更美好的人才会有所发明,有所创造,即使从个人利益来考虑,也应该同时具备绝对的不知足精神。如果人们都满足于现状的话,油灯就不会被电灯代替,折扇就不会被电扇代替。现在的生活与原始社会已有天壤之别,但我们绝不能安于现状,坐享其成,而是要继续追求更美好的生活,这样才能享受到奋斗的快乐,也才有可能享受到更美好的生活。 精神生活上人们注重“不知足”这是对的.如果有了一点进步就沾沽自喜,则会停滞不前,也就谈不上“常乐”。但精神生活上也应有相对的满足,这种相对的满足,大而言之,能振奋民族的精神,鼓起民族自心。现在有准谈起 “四大发明”就会有人认为“阿Q",这实在令人不解。“四大发明”对人类文明和进步有着深远的影响,这足有目共睹的,它是我们民族的骄傲,为什么不能谈?实行经济开放后,人们的视野开阔了。

        “讲究横向比较,,有些人就只于到自己的差距,以至于自暴自弃,自怨自艾,其实大可.不必。“横向比较”固然不可少,“纵向比较”也不能丢,从“纵向” 的角度看,我们取得的进步足可引以自豪。认识到这一点,我们便能振奋精神,使斗志更加昂扬,便能更勇敢地而对未来,脚踏实地,急起强迫,敢于赶超世界科学技术的先进水平。小而言之,我们中学生在学习上,也需要相对满足,看到自己的进步,看到辛勤耕耘的果实,使白己心情舒畅,信心百倍,如果一味强调不知足,对微小的成功不屑一顾,就会失去自信心和进取精神,萎靡不振,畏葱不前,就会愁眉不展,灰心丧气,如此形成恶性循环,那就不是“常乐”,而是 “常愁”了。

        相对的满足,绝对的不满足,这一处世态度也合于唯物辩证法的认识论。唯物辩证法认为事物是变化的、发展的,这种变化和发展是相对性和绝对性的统一,阶段性与永恒性的统一。看不到物质生活和精神生活变化发展的稳定性,好高鹜远,那就会庸人自扰,欲速不达,走向自己的反面,而看不到这种发展的绝对性,又会安于现状,裹足不前,两者都是各执一端,违反了客观规律,如此处世,也决不会有真正的“快乐”可言。

     

        【评析】 人的思维有一种惰性,遇到新的问题,新的情况,总习惯于沿着前人或自己的思维老路走,摆脱不了思维的惯常进程或思维定势的影响。如果从事机械性、重复性的劳动,这种思维习惯的局限性还不是很明显,顶多是没有什么新的进展,不能开辟新的局面而己;但是对写作来说,这却是个致命的弱点。“文章最忌随人后”,一个问题,一种看法或观点,许多人都说过了,你还人云亦云,那就是在干一件毫无意义的事情。文章写作本身就意味着创造,任何一个作者的任何一篇文章都应该给读者提供点儿新东西,是既不重复自己,也不重复别人的新产品。这的确很难。特别是当你写的是一个老生常谈、大家谈得很多、很滥的题目,那出新就更是难上加难了。 本文的最可贵之处,就是敢于打破思维定势,摆脱惯常思维进程的影响,慧眼独具,在人们谈得很多、很滥的“知足常乐”这个命题上,提出自己的新见解。

        如果正面论述“知足常乐”,这显然是沿袭了前人思维的老路;若论述“不知足者常乐”,在开始,无疑是个认识的突破,是对固有思维定势的超越,但这种文章早有人写过了,这一认识又已成为一种“定势”和惯常看法,而且又已有人将它“突破”和“超越”了,那便是本文开头提到的,人们常赋予这个古训的含义:在物质生活上,个人利益上,知足才是常乐;在精神生活上,工作学习方面,不知足才会常乐。现在,就连这样看来十分正确的观点,也不能再简单地加以重复了,要进行一番再突破和再超越,这看来儿乎是不可能的了,但是我们的小作者却实现了这一突破和超越,尽管在更大的范围内,也许有人已这样说过,但是,就中学生的作文这片园地来说,这却是一株夺目的新苗、新,发出清新隽永的芬芳。

        小作者之所以能作这种再突破和再超越,得力于发散性思维和分析问题角度的转换。前者要求人面对一个论题善于提出各种各样的可能性;后者要求人改变思考问题的着眼点。比如本文的题目,一般人总是在知足不知足这一二值判断上作文章,小作者就换了个视角,从相对地知足和绝对的不知足上展开论述,这样“知足”、“不知足”或“这知足那不知足”等等观点都被推倒,而提出了自己的新观点,这一观点在理论上更富辩证精神,在事实上也更符合生活实际,从效果上也更有助于人们在实践中正确对待成绩和不足,既不好高鹜远,又不安于现状,实事求是,开拓进取。文章仅就这一点便应给予充分肯定,值得大家借鉴、学习。

  • 《《毁树容易种树难》之我见》
  •     《毁容易种树难》这篇文章给了我们一个启示,那就是我们不仅要种“树”,而且要保护好“树”,使其茁壮成长。 由这篇文章,我想到了几个月前全国开展的植树运动。全国动员了许多干部、解放军、工人、农民以及小学生参加植树活动,用来弥补林彪、“四人帮”时毁树所造成的损失。毁树的人不多,但种树的人却要全国动员,可见种树之难、毁树之易了。 难道只有种树,毁树符合这一说法吗?

        我以为不然,我以为在造就人才和摧残人才方面也同样是这个道理。 解放以来,我国培养了大批的专业技术人才和其他方面的人才。他们在我国的社会主义建设中起了很大的作用,为使我国的科学技术赶上和超过先进的资本主义国家做出了十分卓越的贡献。国家为了使他们成材费了很多的心血,至少要用10几年的时间。由此可见“树人”之难了。 然而,在十年动乱中,由于林彪、“四人帮”的破坏,使广大科技人员大受其害,有的被无辜扣上“反革命”、“叛徒”、“特务”的罪名,游街、批斗,致使许多人才由于不堪忍受而自杀,更多的被迫害致残,不能工作。

       林彪、‘四人帮”也只不过是一小撮,但是,他们却可以把这些经过多年培养的人才统统抹杀,可见“毁人”之易了。 经过林彪、“四人帮”的破坏,我国经济已经濒于崩溃的边缘。我们这才清醒地认识到,我们不仅要“树人”而且要 “护人”。 我们只要依据“天时”“地利”种下树苗,经常浇水,施肥,就可以活树,然而“树人”比“树树”需要花费更多的精力、时间和耐力。因此,我们不仅要培养好人才,而且要保护好人才,使他们在自己的工作岗位上得以发挥自己的才能,为四化做出贡献。

        我们要保护好人才,就应该在社会上宣传好人才的重要性,消除人们对知识分子看不起的思想,使知识分子精神愉快地工作。只有这样,才能保护好人才;只有这样,知识分子才能在社会主义祖国中发挥更大的作用,才能有利于祖国四化的建设。 我愿社会上的每一个人都懂得:毁树容易种树难的这个道理,使他们懂得不仅要“树树”,而且要“树人”;不仅要护树,而且要护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