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小学作文 初中作文 高中作文 话题作文 节日作文 写人作文 动物作文 作文体载 作文素材 作文技巧
50字 | 100字 | 150字 | 200字 | 250字 | 300字 | 350字 | 400字 | 450字 | 500字 | 550字 | 600字 | 650字 | 700字 | 750字 | 800字 | 850字 | 900字 | 更多

“ 我的叔叔于勒 ”有关的作文

来源:文题网 时间:2024-04-20 16:45:33
  • 《《我的叔叔于勒》教学设计》
  • 教学目标

    1. 品读关键词句,分析人物形象。(重点)

    2. 把握文章主旨,树立正确的“金钱观”“亲情观”,能由亲情之爱上升到对所有弱小者的同情,爱一切不幸者。(难点)

    一、 导入

    师:同学们,今天老师给大家带了了一个特别的教具。(100元)

    师:“金钱“重要吗?那生活中有什么东西比钱更重要?

    预设:快乐、亲情、健康、生命……

    师:如今的我们都知道“金钱“的重要,但也深知生活中有许多比金钱更重要的东西,就比如“亲情”。现在,我们不妨将时间的齿轮往前转动,让我们一起回到19世纪末的法国,一起去看看当时的法国人如何来看待“金钱”与“亲情”的。翻开书本16课——《我的叔叔于勒》。

    二、 抓称呼 析形象

    1. 抓称呼

    请同学们快速跳读课文,找到文中菲利普夫妇对于勒的称呼,并将其圈画出来。回答的时候说清楚在哪一段落。

    同学们找得又快又好,这些称呼你们在读的时候有发现语气的变化吗?

    2. 析形象

    现在,我们分组合作,找出菲利普夫妇是在何种境况下如此称呼于勒的?一起来分析菲利普夫妇对于勒的心理是如何变化的?

    (1)据说他当初行为不正,糟蹋钱。在穷人家,这是最大的罪恶……在生活困难的人家,一个人要是逼得父母动老本,那就是坏蛋,就是流氓,就是无赖了。于勒叔叔把自己应得的部分遗产吃得一干二净之后,还大大占用了我父亲应得的那一部分。(齐读)

    人们按照当时的惯例,把他送上从勒阿弗尔到纽约的商船,打发他到美洲去。

    分析:什么是“行为不正”“糟蹋钱”?

    乱花钱,不把钱当回事,挥霍

    如果你有这样的兄弟,你会怎么做?

    菲利普夫妇和你们的选择不同,他们可丝毫没有考虑那是自己的亲弟弟,将于勒送到了美洲去。

    分析:这里注意作者用到的词不是“送”而是“打发”。

    “打发”一词体现了菲利普夫妇对于勒的冷漠、嫌弃。(有感情地齐读)

    分析:通过再次齐读,大家在修辞上有何发现?

    运用了排比的修辞手法,强调了菲利普夫妇对于勒的惧怕与憎恶。(请一位同学有感情地朗读)

    菲利普夫妇对于勒的称呼一直如此吗?

    (2)不久就写信来说,他赚了点儿钱,并且希望能够赔偿我父亲的损失。

    这封信使我们家里人深切感动。于勒,大家都认为分文不值的于勒,一下子就成了正直的人,有良心的人。(齐读)

    第一封信,于勒告诉我们他赚了点钱,这使“我”的父母对于勒的态度有了转变。

    分析:“一下子”强调了什么?

    “一下子”突出了菲利普夫妇对于勒的态度变化之快。(再读)

    从这里你可以看出菲利普夫妇怎样的人物形象?

    虚伪自私、唯利是图。

    (3)两年后又接到第二封信,信上说:“亲爱的菲利普发了财……那时候我们就可以一起快活地过日子了。”(男生读)

    母亲也常常说:“只要这个好心的于勒一回来,我们的境况就不同了。他可真算得一个有办法的人。”(女生读)

    第二封信的到来使得菲利普夫妇更加坚信于勒在外面赚了钱,并且于勒表示回来后要一起分享财富,所以此时的菲利普夫妇称于勒为“好心的于勒”“有办法的人”。

    分析:再读12段,你有何发现?

    菲利普夫妇期盼于勒回来。但与其说是期盼于勒回来不如说是期盼于勒的钱。从中我们可以看出菲利普夫妇的唯利是图、虚伪。

    分析:在收到两封信,得知于勒赚钱后,菲利普夫妇对于勒又是怎样的心理?

    于勒在菲利普夫妇心目中的地位空前高贵,甚至将其奉为福星。

    (4)母亲回来了。我看出她在哆嗦。她很快地说:“我想就是他。去跟船长打听一下吧。可要多加小心,别叫这个小子又回来吃咱们!” (女生读)

    分析:刚才还被奉为福星的于勒这么突然就变成了“这个小子”,从这个称呼的变化中,你看出了什么?

    与之前的称呼形成对比,突出菲利普夫妇的势利、冷酷。

    分析:母亲为何哆嗦?再次齐读,揣摩她当时的心理。

    有多年的发财梦破碎后的痛心和绝望,有对于勒回来再次拖累“我们”的恐惧,同时也因于勒的谎言而愤怒。(有感情地齐读)

    母亲突然暴怒起来,说:“我就知道这个贼是不会有出息的,早晚会回来重新拖累我们的……已经够倒霉的了,要是被那个讨饭的认出来,这船上可就热闹了咱们到那头去,别叫那人挨近我们!”

    分析: 请一个同学用“暴怒”的语气来读。从母亲的“暴怒”你发现了什么?

    母亲突然暴怒是得知自己被骗多年,发财梦碎后最直接的宣泄方式,淋漓尽致地体现了母亲的虚伪自私,唯利是图。

    分析:观察以上表格,你有何发现?

    “变”:对于勒的称呼和态度

    “不变”:金钱至上的观念

    三、 探文章主旨

    1. 小说中所有人对于勒的态度都是如此吗?“我”对于勒的称呼是什么?请在原文中找到相关句子。

    我心里默念道:“这是我的叔叔,父亲的弟弟,我的亲叔叔。” (齐读)

    分析:在修辞手法上有何发现?

    运用了反复的修辞手法。起到了强调的作用。强调了什么?

    分析:再次齐读。思考这三个短语,分别是对谁说的?

    创作背景:《我的叔叔于勒》写于一八八三年,当时的法国、资产阶级不仅和工人阶级的矛盾日益尖锐激烈,而且也和小资产阶级的矛盾日益尖锐激烈起来,小资产阶级贫困破产已成为普遍的社会问题,一部分不甘心破产的小资产阶级成员,纷纷踏上了漂洋过海的险途,企望在美洲、亚洲甚至非洲闯出一条大发横财的生路,梦想着有朝一日腰缠万贯荣归故里,本篇小说就是以这样的社会背景写出来的。(适时引导)

    “我的叔叔”是对自己说的,强调了于勒和“我”的关系;“父亲的弟弟”是对父母说的,强调了父母不认兄弟,表达了对父母行为的一种不满;“我的亲叔叔”是对整个社会说的,强调了于勒与我们一家的血缘关系。

    从语意上来说,是层层递进的关系。

    通过刚才的品读,你看到了一个怎样的若瑟夫?

    一个富有同情心,正义感的人。

    思考:成年后的若瑟夫会变成什么样呢?

    2. 析原文删减部分

    原文开头:“一个白胡子穷老头向我们乞讨小钱,我的同伴若瑟夫·达夫朗司竟给了他五法郎的一个银币。我觉得很奇怪,他于是对我说:这个穷汉使我回想起一个故事,我这就讲给您听。事情是这样的……”

    原文结尾:“此后我再也没有见过我父亲的弟弟。以后您还会看见我有时要拿一个五法郎的银币给要饭的,其缘故就在此。”

    分析:原文的开头和结尾写到“我”的同伴若瑟夫给了一个白胡子穷老头五法郎的银币,并表示以后还会这么做。此时,的视角已经是成年后的若瑟夫,他依旧能够用童年若瑟夫充满爱的眼光去对待他人,而且是由对亲叔叔于勒的爱扩大到了爱所有不幸者,也就是由亲情之爱,扩展、上升到了对所有不幸者的人道主义的爱。

    3. 文章主旨

    本文通过对菲利普夫妇对待于勒的不同态度的描写,揭示了资本主义社会人与人之间的赤裸裸的金钱关系。

    同时希望人与人之间能够真诚相待,彼此关怀,对弱小者有同情怜悯之心,同时希望人们能够上升到“爱一切不幸者”的人道主义高度。

    四、 拓展延伸

    1. 口语交际:我们应当如何看待“金钱”?

    钱可以买到玩具,但买不到快乐;

    钱可以买到钟表,但买不到时间;

    钱可以买到( ),但买不到( );

    钱可以买到( ),但买不到( )。

    2. 课后练笔

    想象一下,假如在船上菲利普夫妇发现了一位百万富翁像于勒,他们会怎样呢?试写一个300字的片段。

    提示:运用人物的语言、动作、神态等细节来表现人物的性格特征。

  • 《《我的叔叔于勒》教学设计》
  • 《我的叔叔于勒》教学实录

    教学目标:

    1.品读课文中的关键词句,探究于勒称呼变化的原因;

    2.分析人物形象,体会人物情感态度的变化,把握课文主旨;

    3.加深学生对社会和人生的理解,树立正确的“金钱观”和“亲情观”,更好的促进自己心性的成长

    重点难点:

    1、分析人物形象,体会人物情感态度的变化,把握课文主旨;

    2、加深学生对社会和人生的理解,树立正确的“金钱观”和“亲情观”,更好的促进自己心性的成长

    教学设想:

    鼓励学生深情并茂地朗读和扎扎实实地咬文嚼字走进文本,体会称呼的变化。称呼反应了于勒命运的变化;称呼反应了菲利普夫妇对待于勒态度的变化;称呼反应了菲利普夫妇内心深处对于金钱的渴望;称呼反应了金钱社会中,人与人之间关系的复杂;称呼为塑造人物服务,为展现主题张本。

    一、导入

    同学们,今天我们继续来学习课文《我的叔叔于勒》,通过上节课的学习,我们发现,这篇课文最大的特点是,通过语言描写来刻画菲利普夫妇的形象,尤其是在菲利普夫妇对于勒的称呼上出现了很大的变化,这节课我们就这个内容来进行学习和探讨。

    二、抓住称呼

    速读课文,圈点勾画:

    1、抓称呼

    请同学们跳读课文,看看课文中我的父母即菲利普夫妇是怎么称呼于勒的,请把菲利普夫妇称呼于勒的词语圈画出来?

    同学们很细心,找了很多,老师按照顺序将这些称呼列在这张表格里,我们不妨来读一读。你们在读的时候,发现语气有变化吗?是的,那我们就来看看,这些称呼是在什么样的场合下说的?

    2、找关键句

    接下来,我们就来分组找一找,这些称呼是在什么场合下说的?请同学们在原文中划出相关的句子。回答的时候要说清楚句子在哪一个自然段。比一比,哪一张找的最快又最准确。

    (1)“坏蛋、流氓、无赖”:于勒叔叔把自己应得的遗产吃得一干二净之后,还大大占用了我父亲应得的那一部分。

    (2)“正直的人、有良心的人”:我这位于勒叔叔一到那里就做上了不知什么买卖,不久就写信来说,他赚了点儿钱,并且能够赔偿我父亲的损失。

    (3)“好心的于勒、有办法的人”:两年后接到第二封信,信上说:……这封信成了我们家里的福音书,有机会就要拿出来念,见人就拿出来给他看。

    (4)“这个小子、这个家伙、这个贼、这个流氓 ”:当他们发现于勒是一个穷水手时。

    三、品读心理

    1、同学们将这些关键词句都找了出来,接下来我们好好品读菲利普夫妇对于勒称呼的相关句子,一起来分析菲利普夫妇对于勒的心理是如何变化的?

    据说他当初行为不正,糟蹋钱。在穷人家,这是最大的罪恶……在生活困难的人家,一个人要是逼得父母动老本,那就是坏蛋,就是流氓,就是无赖了。于勒叔叔把自己应得的部分遗产吃得一干二净之后,还大大占用了我父亲应得的那一部分。 (齐读)

    分析:什么叫“糟蹋钱”?

    乱花钱,不会理财,不把钱当回事。

    如果你有这么一个兄弟,你会怎样?

    菲利普夫妇和你们的选择是一样的,于勒的最后结局是被送到了美洲,让他自己去闯荡。

    那我们再来齐读这个称呼,你感觉此时于勒在菲利普夫妇的心目中是个什么形象?

    行为不端、品质恶劣

    通过再次品读,在修辞手法上有什么发现?恩。是的,运用了排比。

    运用了排比的修辞手法,你读出了菲利普夫妇对他是什么样的心理呢?

    惧怕憎恨

    我这位于勒叔叔一到那里就做上了不知什么买卖,不久就写信来说,他赚了点儿钱,并且希望能够赔偿我父亲的损失。这封信使我们家里人深切感动。于是,大家都认为分文不值的于勒,一下子成了正直的人,有良心的人。 (齐读)

    分析:同学们,“一下子”突出了什么?从这里你们看出了菲利普夫妇是个什么样的人?

    一下子,突出了反差之大。与前面的称呼形成鲜明对比。从这里可以看出菲利普夫妇的虚伪自私、唯利是图。

    有一位船长又告诉我们,说于勒已经租了一所大店铺,做着一桩很大的买卖。

    分析:船长的话从侧面进一步证实了消息的真实性。这无疑加深了菲利普夫妇的好感。

    两年后又接到第二封信,信上说:“亲爱的菲利普,我给你写这封信,免得你担心我的健康。我身体很好,买卖也好。明天我就动身到南美去做长期旅行,也许要好几年不给你写信。如果真不给你写信,你也不必担心。我发了财就会回哈佛尔的。我希望为期不远,那时我们就可以一起快活地过日子了。” (分组读)

    分析:第二封信,于勒更慷慨了,愿意有福同享,于勒在菲利普夫妇心目中的身价更高了。

    母亲也常常说:“只要这个好心的于勒一回来,我们的境况就不同了。他可真算得一个有办法的人。” (再次齐读)

    分析:请结合这几段文字,谈谈菲利普夫妇对于勒的称呼怎么又发生了变化?

    于勒来了两封信,不但表示会赔偿我父亲的损失,而且会和我们一起分享富贵。船长的话又从侧面证实了于勒发财这个消息的真实性。

    是的,所以菲利普夫妇称呼于勒为“好心的于勒、有办法的人”。

    我们再来读12段,你读出了什么?

    读出了菲利普夫妇盼望于勒归来。真的是盼望于勒回来吗?

    与其说是盼望于勒归来,还不如说是盼望于勒的钱。在这里,可以看出菲利普夫人的自私、势力。

    到了美洲的于勒先后来了两封信都告诉我们他的经济状况发生了巨大的改变。

    那么在这样的情况下,菲利普夫妇对于勒又是什么样的心理呢?

    此时,于勒在菲利普夫妇心目中的地位是空前的高贵,几乎把他奉为福星。

    母亲回来了。我看出她在哆嗦。她很快地说:“我想就是他。去跟船长打听一下吧。可要多加小心,别叫这个小子又回来吃咱们!” (女生读)

    分析:刚才还喊着“好心的于勒,真是个有办法的人”突然改口喊于勒“小子”?你们是怎么看的?为什么会哆嗦?

    确定船上的穷水手就是于勒。希望越大,失望也就越大,这是发财梦突然破灭之后,克拉丽丝沮丧和痛苦到极点的本能反应。她十分害怕于勒又要回来“吃”他们,不堪设想的后果,让她恐惧得直“哆嗦”。

    此次称呼跟上文的称呼又形成鲜明对比,刻画出菲利普夫人的冷酷、势力。

    最后我父亲终于说:“您船上有一个卖牡蛎的,那个人倒很有趣。您知道这个家伙的底细吗?” (男生读)

    分析:菲利普为了不被船长发现他的用意,更害怕船长知道他和于勒的关系,只得东拉西扯,但又急于转入正题。“终于”含有一种按捺不住的急迫,从中表现出他的虚伪与无情。“家伙”一词表现出不屑和不在意的样子,以掩饰自己的真正目的。

    母亲突然暴怒起来,说:“我就知道这个贼是不会有出息的,早晚会回来重新拖累我们的……已经够倒霉的了,要是被那个讨饭的认出来,这船上可就热闹了咱们到那头去,别叫那人挨近我们!” (请一位同学有感情地读)

    分析:请一位同学用“暴怒”的语气来读。为什么“暴怒”?

    母亲想从于勒身上发财的希望彻底破灭了,甚至昔日的败家子如今有可能再次拖累自己一家,旧怨新恨一起发作,不由得非常愤怒。这一举动,淋漓尽致地表现出母亲自私、冷酷、唯利是图的性格特征。对于勒的称呼再次改变,表明菲利普夫人已不把于勒看做兄弟,活画出她唯利是图的本性。

    我母亲吓了一跳,直望着我说:“你简直是疯了!拿10个铜子给这个人,给这个流氓!” (齐读)

    分析:为什么母亲说我疯了?拿10个铜子给于勒多不多?从这里你可以看出菲利普夫人什么性格?

    入木三分地刻画出母亲自私冷酷、唯利是图的性格。

    在这样的情形下,他们对于勒是什么心理呢?------深恶痛绝

    从以上的称呼来看,菲利普对于勒的态度是不是要好些?那他比较同情于勒吗?

    菲利普最终没有认兄弟,其实他们是同一类人,只是在关键时刻,克拉丽丝比菲利普更精明、更刻薄。

    2、归纳:

    当我们深入到文本中,咬住这些关键词句,细细品读,竟然可以品出称呼的各种滋味。接下来归纳菲利普夫妇的心路历程。

    惧怕憎恨——奉为福星——深恶痛绝

    四、活动探究

    探究一:菲利普夫妇对于勒称呼变化的原因

    1、为什么菲利普夫妇对于勒的称呼会变来变去的?

    态度的变化都是钱惹的祸,一切都是以金钱为转移的。

    2、时代背景介绍

    《我的叔叔于勒》写于一八八三年,是莫泊桑前期的作品。当时的法国,资产阶级不仅和工人阶级的矛盾日益尖锐激烈,而且也和小资产阶级的矛盾日益尖锐激烈起来。小资产阶级贫困破产巳成为普遍的社会问题。一部分不甘心破产的小资产阶级成员,纷纷踏上了漂洋过海的险途,企望在美洲、亚洲甚至非洲闯出一条大发横财的生路,梦想着有朝一日腰缠万贯荣归故里。本篇小说就是以这样的社会背景写出来的。

    可以说,当时金钱已然成为社会权力的第一杠杆,人们因钱而扭曲了自己的观念。

    3、从菲利浦夫妇对待于勒前后迥异的态度里,我们看到了资本主义社会中人与人之间赤裸裸的金钱关系,金钱至上,没有亲情和血缘,眼中只有钱,有钱就认兄弟,无钱就是陌路人。

    探究二:“我”的心理

    在小说中所有的人对于勒都是这样的吗?恩。是的,还有一个人,就是“我”。来找一找文中“我”对于勒的称呼是什么?请在原文找到相关的句子。

    我心里默念道:“这是我的叔叔,父亲的弟弟,我的亲叔叔。” (齐读)

    分析:这三个短语,分别是对谁说的呢?

    我的叔叔是对自己说的,强调了于勒和“我”的关系,父亲的弟弟是对父母说的,强调了父母不认兄弟,我的亲叔叔是对这个社会说的,强调了于勒与我们一家的血缘关系。

    从语意上看,是层层递进。

    再次齐读。在修辞手法上有什么发现?运用反复的修辞手法。

    通过刚才的品读,你读出了“我”的什么心理?

    表现了“我”对于勒的深切同情,也反映了“我”对父母不认兄弟的困惑和不满,从这里我们可以看出若瑟夫是一个富有同情心,正义感的人。

    让我们一起大声朗读若瑟夫对于勒叔叔的深情呼唤。 (有感情地读)

    孩子是纯真的,大人是世故的;孩子是诚实的,大人是虚伪的;孩子是善良的,大人是势利的;孩子是慷慨的,大人是刻薄的。年幼的“我”,还没有被铜臭污染,天真、单纯、善良,与父母的表现形成鲜明的对比,加强了悲剧效果。“我”是文章中的一抹亮色,就如同《皇帝的新装》中的小孩子,寄予了作者的感情和希望。他希望人们能像若瑟夫一样,多一点同情,多一点友爱,多一点善良,他希望社会能更好一点。

    探究三:写作手法---巧妙对比

    对比法:可以分为横比和纵比两种。横比是通过不同人物对同一事件或某一人物说出不同话语,来展示他们各自不同的性格。纵比是描写同一人物在不同时间、不同环境下,说出不同的语言,来突出人物的性格特点。

    请一位同学结合本节课的分析来说说本文的对比具体体现在哪些地方?

    菲利普夫妇对于勒前后不同态度的对比。

    菲利普夫妇与“我”对于勒不同态度的对比。

    菲利普与妻子克拉丽丝两人对于勒称呼的对比。

    探究四:主旨

    哪位同学来归纳本文的主旨?

    小说通过菲利普夫妇对待亲兄弟于勒态度的前后变化,形象地展示了小资产阶级爱慕虚荣、唯利是图、自私冷酷的心理,揭露了资本主义制度下人和人之间赤裸裸的金钱关系,反映了资本主义制度的黑暗和腐朽。

    菲利普夫妇不愿与于勒相认,这是因为相认不仅会使菲利普夫妇希望破灭,更会打破他们家现在平静的生活,造成女儿婚姻的动荡,从中流露出作者的同情,让我们能感受到小人物的辛酸。

    五、拓展延伸

    1、莫泊桑写人物,不在外貌的描绘上下功夫,而是深入到人物的内心;这内心世界的揭发,又绝不靠作者的申说,而是用人物的语言、动作、神情等,让他们自己去自然地表露。

    本文就是抓住菲利普夫妇在不同的场合不同的心态对于勒前后不同的称呼表现出不同的情感,像这样的写法同学们在其他的文学作品中还有没有接触过呢。

    同学们看过《三国演义》这本书吗?或者看过《三国演义》这部电视剧吗?有的同学看过,很好,这是我国的四大名著之一,大家有机会真的要去看一看,三国演义中,有一个主要人物,曹操,他在这部巨著中也是有很多不同的称呼,你们来看一看。

    丞相是他的官职,孟德,是他的字,曹操字孟德。曹操当然就是他的名字,阿满,是他的小名,曹贼,大家都知道这是一个非常具有侮辱性的称呼。

    那我们来看一看,什么样身份的人?会称呼他丞相,对,在他手下为官肯定称呼他为丞相,比他年长的人,就会称他的字,直呼其名的人往往是不礼貌的,特别是在古代,直呼一个人的名字,那么往往都是看不起或者心有不满的人。称呼他小名的,要么就是父母,要么可能和他从小一起的玩伴。而称他为曹贼的,往往肯定是与他有仇恨,认为他有野心,想篡权的那么一些人。

    可能具体人物大家不太知道了,我这里给大家介绍一下,曹仁曹洪等,都是他的下属,所以肯定会称他为丞相,袁绍曾经是和曹操结盟一起反抗董卓的,那个时候他们两个关系好,所以他的官职要比曹操的官位要高一点点,因此他称呼曹操的字。祢衡他自己认为自己是非常厉害,但是曹操却没有重用他,反而让他来击鼓,所以他就直呼曹操的名字。那叫他小名的许攸,是与曹操一起长大的,并且立下大功劳,于是他就觉得他帮助曹操,而且曹操又和他从小的玩伴,所以就口无遮拦,直接叫人家的小名。称呼他曹贼的人,那肯定是与他势不两立的,像诸葛亮和孙权这些人。

    通过这样的称呼,我们同样可以看到他们其中所表达的不同的情感,叫丞相肯定是尊敬有余,叫孟德那还是很亲切的,直呼其名,是带着些许蔑视,称呼小名虽然看起来很亲切,但其实啊,还是有一种轻视啊,所以我们要注意啊,以后就是从小和你一起长大的,但是后来人家长大了你不要再叫人家的小名,那是非常不礼貌的。称呼曹贼,是带着痛恨的情感,所以说,对人物的称呼,是可以表现称呼者对被称呼者的情感态度。

    所以说,对人物的称呼,是可以表现称呼者对被称呼者的情感态度。

    本篇小说中“一个正直的人、一个有良心的人”到“一个讨饭的、一个流氓”,既表现出于勒的身世、命运和遭遇,也表现出菲利浦夫妇的自私、势力、冷酷。而若瑟夫的一声:“我的亲叔叔”则表现出对叔叔的同情。由此看来,人物的称呼可以表现人物的命运变化,对人物“称呼”的变化可以表现人物的性格。所以,称呼的变化就是为塑造人物而服务的。

    同学们以后在读文学作品时要多多留意,细心体会。

    3、练笔:

    想象一下,菲利普夫妇在船上发现一位百万富翁像于勒,他们对于勒的称呼将会变成怎样呢?他们夫妇和于勒又将会进行怎样的对话?展开联想,试写成300字左右的短文。

    板书:

    我的叔叔于勒

    莫泊桑

    称 呼 对 比

    刻画人物性格

  • 《《我的叔叔于勒》 教学设计》
  • 【教学目标】

    1. 从情节设置、人物塑造、视角选择三个角度,通过多形式朗读、品析关键词句等方法,学习莫泊桑讲故事的技巧。

    2. 引导学生客观认识社会,做一个善良、有爱心的人。

    【教学重难点】

    从情节设置、人物塑造、视角选择三个角度赏析,学习莫泊桑讲故事的技巧。

    【教学课时】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同学们,大家喜欢听故事吗?法国作家莫泊桑凭借359个精彩故事赢得了世界短篇小说之王的美誉。那莫泊桑讲故事到底有何绝妙之处呢,让我们一起走进他的《我的叔叔于勒》,向大师学习如何讲故事。

    二、赏故事情节设置之巧妙

    1.这篇小说讲了一个怎样的故事呢?我想请一个同学用简要的语言来讲讲这个故事。

    用一个“动词+于勒”的形式概括。(师根据学生回答梳理概括,完成板书)

    副板书:盼—赶—赞—遇—躲

    引导:如果按照时间先后顺序,应该先写什么?再写什么?那作者为什么要先写“盼”呢?

    (副板书:悬念)

    引导:“盼”“遇”“躲”是当前发生的事情,而作者在叙述当前发生的事情时巧妙引入回忆——“赶于勒”和“赞于勒”,这在叙述顺序上叫什么?插叙,插叙在这里有什么作用呢?

    (副板书:插叙)

    2.除了巧设悬念和插叙外,你们还能发现作者在情节安排上有哪些特别巧妙或者有意思的地方吗?

    预设:依据学生回答,引导并板书。

    巧合:“船上偶遇于勒”这个精心而又意外的巧合掀起了故事的高潮,巧合让故事如此扣人心弦。

    铺垫:船上偶遇的巧合是由哪个情节引发的呢?二姐的婚事,二姐的婚事又与什么紧密关联呢?于勒的信。由此可见小说的情节环环相扣,层层铺垫。

    船长的话补全了于勒的人生轨迹,推动了故事情节的发展(小说中看似不起眼的小人物其实对情节的发展、主题的表现起到了烘托、铺垫的作用)。

    伏笔、照应:充满矛盾的“福音书”为下文遇见落魄的于勒埋下了伏笔。

    对比:态度的对比,环境描写的对比,使人物形象更加鲜明,也形成了情节的波折。

    ……

    3.小结:莫泊桑通过巧设悬念、运用插叙、巧合、埋伏笔等(板书“……”)将故事讲得妙趣横生。这也启示我们,讲好故事要注意:运用多种手法令情节一波三折。(板书:多重手法起波折)

    三、品故事人物塑造之精妙

    过渡:故事中不仅有曲折的情节,也有生动的人物。小说中着墨最多的便是菲利普夫妇,在“遇于勒”中,他们的性格鲜活展现。大家看——

    1. 示例:(屏显)

    我父亲突然好像不安起来,他向旁边走了几步,瞪着眼看了看挤在卖牡蛎的身边的女儿女婿,就赶紧向我们走来。他的脸色十分苍白,两只眼也跟寻常不一样。他低声对我母亲说:“真奇怪!这个卖牡蛎的怎么这样像于勒?”

    请同学们关注一下加粗的字词,这些动作、神态描写表现了菲利普先生怎样的心理呢?父亲为什么会如此紧张不安呢?

    预设:

    没有亲人相见的欢乐,只剩发财梦破碎的恐慌与悲凉。追问:从中,我们看到了菲利普先生怎样的特点?(爱财胜于亲情)

    让我们化身为菲利普先生读出他的惊恐不安。(生读、师范读)

    2. 活动:

    20至47节中还有很多这样精彩的描写,选一处你特别有感触的地方,揣摩人物心理,通过朗读或表演展示出来。

    根据学生回答,随机引导提问,揣摩人物心理,品析人物性格。

    预设:第22节:

    (1) 父亲为什么坚持要请大家吃牡蛎,是无法抵挡牡蛎的美味吗?

    父亲买的只是牡蛎吗?买的也是什么?一种身份,一份虚荣。

    (2)从中,我们看到了父亲怎样的性格特点?

    关键词:爱慕虚荣,向往上流社会

    第23节:

    (1) 母亲为什么很不痛快?是真的关心孩子的教育,穷养男孩吗?

    (2) 由此,我们看到了菲利普夫人怎样的特点?关键词:虚伪

    (3) 朗读指导:前一句语速稍快,语气稍重,读出很不痛快的感觉;后一句语气稍柔和,看似亲切,重读“用不着”。

    注:如有学生提到体现了母亲的节俭,顺势引导分析

    ……

    3.小结:从这些描写中,我们看到了菲利普夫妇的势力冷酷,唯利是图。文中有这些直接评价的字眼吗?莫泊桑刻画人物总是深入到人物的内心的,他不是贴标签式的反复诉说,而是让人物的言语动作自然地展现和表露,不动声色却震撼人心。

    (板书:生动描写显个性)

    4. 小说是通过塑造典型人物从而反映社会生活的,透过菲利普夫妇,作者揭露了怎样的社会现实?(副板书:金钱至上)

    四、析故事叙述视角之高妙

    过渡:在灰暗的现实中,幸好还有一抹亮色,这一抹亮色是谁呢?

    1.“我”对于勒的态度和父母有什么不同呢?找出最能表现“我”对于勒态度的一处细节来谈谈。

    引导:这三句话意思是相同的,那为何要重复地说呢?“父亲的弟弟”好像是对谁说的?这句话的潜台词是什么?

    齐读这句话,读出既同情又困惑的复杂情感。

    2.既然如此同情于勒,为什么不向父母提出“接叔叔回家”呢?为什么是“默念”而不是“大声说”呢?

    (屏显第1、2节)哪些词语特别凸显出家境的贫困?

    (引导学生关注细节,品析语言)

    预设:

    (1)副词的使用(“并”“刚刚够”“非常”等);

    (2)第2节中分号的使用(分门别类,突出强调贫穷限制了一家人生活的方方面面,甚至爱情和婚姻,却唯独没有限制他们的想象力,他们拟定了上千种计划,甚至要用叔叔的钱来置一所别墅);

    (3)动词的精准:

    “有人请吃饭是从来不敢答应的”可不可以改成“有人请吃饭是从来不答应的”呢?为什么?

    若瑟夫对父母的艰难、家庭的贫困看在眼里,因为理解,所以沉默。这里也让我们看到了生活在底层的小人物的生活的辛酸。(板书:小人物生活的辛酸)

    3.如果此时若瑟夫不再沉默,而是大声说出心里的想法,你觉得他最想对父母说些什么呢?请你写一写,用一两句话来表达。

    (屏显:“我”想对父母说……)

    4.同学们说出了若瑟夫想说而没有说出的话,而这些话实际上是谁借若瑟夫之口说的呢?——莫泊桑。

    若瑟夫对金钱对成人社会中人与人情感关系的破坏有着更敏锐的洞察和感受,他同情于勒的悲剧命运,他并不认同父母的无情却也同情父母的悲苦处境。这种客观的呈现,真诚的表达,让小说像一把锐利的“解剖刀”,将生活的本来面目剖开给人看,却把评判权交给了读者。没有孰对孰错的是非判断,莫泊桑意在展现真实而丰富的生活,让我们去感受、去思考,去理解,去体悟。小说真正的价值也正在于启迪生活。正如左拉在莫泊桑墓前曾说:读他的作品,可以是笑或是哭,但永远都是发人深思的。

    5.小结:莫泊桑对叙述视角的选择可谓高妙,他借若瑟夫之口,既表达了对像于勒一样的贫苦的人的同情,也让我们感受到了像菲利普夫妇一样的小人物的辛酸,从而让小说的意蕴更加丰厚。不只停留在对拜金人性的简单批判上,而是更深层次地展现了小人物生活的辛酸,以及对美好人性的呼唤。(板书:精妙视角丰意蕴)

    五、课堂总结

    《我的叔叔于勒》作为世界短篇小说的经典之作,带给我们的思考和收获是丰富多彩的。希望今后同学们在阅读小说时,不要仅满足于讲了一个怎样的故事,更要关注作者是如何来讲的——关注叙述的艺术。(板书:叙述艺术铸经典)

    屏显:讲述故事的方式和被讲述的故事同样重要。

    ——托马斯·福斯特

    齐读:(板书)向大师学习到的讲故事的方法。

    六、课后作业

    (出示图片)同学们看,这个故事其实就是一个“看”与“被看”的故事,这当中有“四层看”:菲利普夫妇看于勒,若瑟夫看于勒,若瑟夫看父母看于勒,还有作者莫泊桑看整个故事。其实,我们的课文只是小说节选,大家课后再去阅读小说的完整版,看你会有怎样的“看”。(作业完成后发至班级语文学习交流群)

    (该课获得了2019年“一师一优课”的部级优课)

  • 《改写《我的叔叔于勒》结尾》
  • 早晨,太阳初升。我们举家在甲板上用餐。父亲饭罢,在甲板上散步。忽然,他从远处满面春风地跑回来,对着母亲嚷道:“克拉丽丝,我看见了一位富翁!”“这有什么奇怪的。”母亲仍然漫不经心地吃着盘中的面包。“我是说,他像于勒,我的弟弟于勒!”“什么!你是说善良的于勒在这条船上?”母亲蓦地从椅子上跳起来,两眼直盯着父亲。

    气氛一下子活跃起来。我也一十分欢悦,因为从父母的口中知道,止于勒叔叔代表着希望。“但你肯定就是他么?”说罢,母亲脸涨得通红,生怕得到否定的答案。“我想…可能……有点像吧。”父亲慑懦着。笑容刹那间凝固在每一个人的脸上。母亲狠狠地瞪了父亲一眼,旋即向东面的甲板跑去。我也跟了过去。就在距头等舱四五米远的地方,她停住了,望着那个进餐的富人,如同望着圣主耶稣一样,目光里充满了虔诚。

    好一会儿,母亲才跑回去,远远地对着父亲喊:“没错,就是他!”沉闷的气氛又一次活跃起来。“菲利普,还等什么,还不去跟于勒相认!”说完,母亲又爽快地掏出10法郎,递给父亲,说:“回来时给我捎点牛排、牡砺或者别的,这面包糟糕透了!”我很费解,因为母亲昨天还向别人滔滔不绝地讲述面包的美味和它的好处。太阳升得更高了,像枚金币。父亲拿好这带着体温的10法郎,正了正领结,带着一家人的希望,向头等舱,向着“金币”升起的方向走去。

     

    点评】作者能紧扣“揭露资本主义社会人与人之间纯粹的金钱关系”这一中心,抓准人物的语言、心理、神态等细节,展开合乎逻辑的想像,再次揭示出菲利浦夫妇自私、冷酷、惟利是图的本质,文字贴切、生动,富于文采,是难得的改写佳作。

  • 《我的叔叔于勒》改写
  • 从哲尔赛岛回来以后,爸爸再也没有提起过于勒;家里空气异常沉闷紧张。全家人三四个星期都没到海边栈去,生怕再碰到于勒叔叔。

    一天早晨,我正在扫小院子,有人拉响了门铃。我开门一看,只见一个老人站在门口:一顶破帽子压得低低的,身上穿一件过时的旧衣服,手中提着一个网兜——里面装着牡蛎。他又老又瘦,脸上满是深深的皱纹,这不是于勒——我的叔叔吗?

    “啊,好心的年轻人,是您?"他有点儿兴奋,“请问,这儿可住着一个叫菲利普·达尔芒司的?”“是的,他是我父亲。”看着他那双期待的眼睛,我肯定地答道。“哦,我可的小侄子,我一眼就认出来了,你和菲利普长得真像。”他十分高兴,似乎想拥抱我,但是力气终于不够,只好激动地拍拍我的肩头。

    “若瑟夫,”母亲在屋里喊着,我吓了一跳,回头一看,她已瞪着双眼,满脸怒容,两手叉着腰走了出来,“谁让你自作主张,把乞丐放进来?”她对我怒吼着。“哟,这牡蛎真大!”姐姐苏梅拉和姐夫也闻声赶到,对于勒叔叔带来的牡蛎产生了兴趣。

    “克拉丽丝,我是于勒呀!”于勒叔叔看着我母亲,恳切地说道。这一句话可把姐姐和姐夫镇住了,他们面面相舰。“哦,真巧!”父亲冲了出来,朝母亲使了个眼色,“我也有一个弟弟叫于勒。不过,唔,他现在已经发了大财啰!既然那么巧合,那就坐会儿吧。”我看了一眼于勒叔叔,他那痛苦的脸抽搐了一下,终于低着头跟着母亲走进屋里。“啪!”母亲满脸怒色地关上了门,又对我狠狠瞪了一眼。

    “你到底是什么人呢?”父亲装出很奇怪的模样,淡淡地问道,“我的弟弟于勒可是个好人,他发了大财,就要回来了。他来说如果不能还我们钱,他是绝对不回来见我们的。”父亲的话说得那样巧妙,简直是在演戏!“菲利普,难道你真的认不出我了吗?我回来还你们的钱!”于勒叔叔两眼盯着我父亲,声音沙哑地说。

    爸爸眼睛一亮,不安地站了起来,说:“什么?你真是我弟弟于勒?你说还钱?”“十多年前我欠你的钱。不过……吭,吭,吭。”于勒叔叔大概是过于激动了,呛了一下,咳了起来。他把手伸进衣兜里,摸出一个扎得紧紧的小布包,哆嗦着推到了父亲跟前。母亲抢上一步,伸手接了过去。

    “于勒,于勒,我认出来了,你确实是于勒,没错。哟,瞧你脖子上这顺暗红色的小痣,跟小时候的一模一样啊!”父亲突然扑了上去,紧紧地拥抱于勒叔叔。母亲搡了我一把:“快叫叔叔!”我愣愣地站着,不知怎样才好。他本来就是我叔叔嘛,为什么现在才让喊?母亲满脸笑容,激动得脸颊绯红。“哎呀于勒,你可不知道,现在冒名顶替的事可多了。我和菲利普看着有点儿像你,但没敢认,我想你是不会见怪的吧?”

    “哎,我和以前可大不一样!老啰”于勒神情惆怅,“唉,我破产了,成了穷光蛋,也没脸回来见你们。不过……”他顿了顿,指了指我母亲手中正数着的钱,“阔绰的时候,曾接济过一些朋友,借他们钱用。现在,我要了一些回来,再加上卖牡蛎赚的钱,够还你们了。”他说着,苦笑了一下,脸上皱纹都挤到一块儿,看去显得更衰老了。

    父亲脸色又阴沉下来:“你以后打算怎么办?住家里?”“哦——不,亲爱的菲利普,我要走,跟着那条船再去南美洲!好,再见吧!”说完,于勒叔叔毅然向门口走去。我把叔叔送到门外。他转过身来,亲热地拍拍我的肩头,眼里噙着泪水,深深地叹了口气说:“别了,我的好心的侄儿,只有你给了我最后的安慰!”说完,踉踉跄跄地走了。我呆呆地看着他远去的背影,不断地在心里喊着:“我可怜的于勒叔叔……”

  • 《读《我的叔叔于勒》有感》
  •     有一段时间我曾经认为:“外国的月亮比中国的圈。”自从读了法国作家莫泊桑的《我的叔叔于勒》之后,我的思想翻了个个儿。这篇小说象一面照长镜,清楚地照出了资本主义社会的狰狞面目,使我认识了这个社会的罪恶本质。

        《我的叔叔于勒》这篇小说通过菲利普一家由原来讨厌、怨恨于勒,到后来听说于勒发财又喜欢、索敬于勒,直至在于勒穷困潦倒时又遗弃他的故事,一层进一层地无情揭寡了资本主义社会人与人之间的赤裸裸的金钱关系,展示了资本主义社会的五恶面目。

        在小中,作家以辛辣的笔触讽了菲利普夫妇吝音,嫌贫爱富。当于勒花了自己应得的遗产并大大占用了菲利普应得的那部分时,他们将其视之为“混蛋”、“无赖”;当于勒被迫出走,在海外赚了点钱时,他们立即对于勒寄以厚望,甚至每个星期都到海滩上等候于勒回来,为的是从他那里得到什么甜头;但当发现于勒不仅没有成为富翁.反而沦落为卖牡的小贩时,菲利普夫妇的市侩面目便幕霉无遗了,连善良的约瑟夫出于同情多给了于勒十个铜子也要遭到克拉丽丝的斥骂:“你简直是疯了!拿十个铜子……给这个流氓!”最后,他们悄悄地离开于勒而去。

        这面镜子照得多么清晰透激啊!它照出了菲利普夫妇卑都的灵魂,更照出了资本主义的“庐山真面目”。时过一个世纪,当今资本主义社会的情况究竟如何呢?我听说这样一件事:在美国,有个小孩拾了一万美元之巨款,把它交还给了失主。但他不仅没有受到社会的赞扬,反而在一次评选“若干最……”的活动中,被评为“最俊的人”。理由是拾的钱应该归自己,不应该交还失主。这简直太荒唐了!然而这是事实!这充分说明“人不为己,天诛地灭”、“金钱至上”是资本主义社会天经地义的准则。“老”的资本义义也好,“新”的资本主义也罢,无一例外。

        《我的叔叔于勒》确是认识资本主义社会的一面镜子,它使我认清资本主义社会的本质,也从另一方面激发我更加热爱杜会主义祖国。我要向人们说:“中国的月亮比外国的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