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小学作文 初中作文 高中作文 话题作文 节日作文 写人作文 动物作文 作文体载 作文素材 作文技巧
50字 | 100字 | 150字 | 200字 | 250字 | 300字 | 350字 | 400字 | 450字 | 500字 | 550字 | 600字 | 650字 | 700字 | 750字 | 800字 | 850字 | 900字 | 更多

“ 研究生 ”有关的作文

来源:文题网 时间:2024-05-02 15:38:38
  • 《沙滩的爱情小哲理故事》
  •     1、早年一哲学研究生公开征婚,唯一条件女方要漂亮。当时有记者对他进行了采访:为何如此重视对方的容貌,而不考虑对方的人品、素养和学识?他说:“因为我是学哲学的,深知物质决定意识,人品不好,缺乏素养和知识,我可以教育她,唯独她长得不好,我没任何办法”。这不是的真谛,而是对哲学和爱的亵渎。

        2、一女大学生和一日本留学生结婚后到日本探亲的路上,在船甲板上玩得很开心,尽情地喝着汽水,把瓶子顺手扔进海里。到了日本海域,她把一张废纸丢进海里。丈夫瞪着眼大喊:不要污染了我们国家的海。她顿感惊讶,回国后毅然离婚。她的理由是:他只爱他们的国家,根本不是真的爱我。

        3、一女孩在美国留学,同班一美国男孩爱上了她,拼命追她。可是,一开始女孩并没有感觉,表现得并不热情,等她发现这男孩还不错之后,不料男孩已经掉头而去。一美国女友对她说:我们美国人和你们中国人有爱情时差。美国人爱一个人会立即说出来,而你们是慢慢观察。她说:他连这点耐心都没有,能算真爱吗?

        4、一中国女大学生参加法国人举办的法语短小说大赛,当主持人宣读她的作品时,评委们报以最热烈的掌声。结果,在众多的参与者中,她获得一等奖。颁奖词只写了一句话:她以“忠于真理,真理欺骗你;忠于爱情,爱情抛弃你”的经典语言打动众人。看来,真理的欺骗性和爱情的易变性,具有世界性。

        5、他遇到了她,两人一见钟情。第二天,当他来见她时,她却根本不认识他。原来,她曾因车祸得了短期记忆丧失症,只记得三年前和当天发生的事情,第二天醒来会把前一天的事情全都忘记。随后,他开始了艰辛的追求之旅,务求每个新的一天,让露茜再一次爱上他。这是一个电影故事,折射真爱超越记忆和时空。

        6、一女人给闹了点小矛盾的男友发电报,一连写了三次才定稿。服务员等她走后,拿过她废弃的电报。只见她在第一张上写着:我们已经结束了,我永远不想见到你。第二张上说:别给我打电话,也别来找我。最后发出去的却是:亲爱的,快坐最近一趟火车来见我。从中可以看出女人的爱是多么充满矛盾。

        7、有对恋爱中的男女,谈了一段时间后,男方感觉不是很合适,于是决定提出分手。可是,当他准备向女方表达自己的想法时,发生了一件意外情况:女孩被人强奸了。这时候,他立即放弃了原来的打算,并很快和她结婚,对她呵护备至,疼爱有加。几十年过去了,依然故我。这是我听说到的最具责任心的爱情故事。

        8、这个故事来自琼瑶的一篇小说。一个女人爱上了一个有夫之妇,他们是同事,碍于耳目,平时不能随意表达爱意。男人对他说:我给你打电话,响三声,那是我告诉你,我爱你;假如我咳嗽三下,那是告诉你,我爱你。后来,男人出车祸身亡,追悼仪式上,突然停了电,然后灯闪了三下又亮了。她知道,是在阴间说,我爱你!多么感人至深的故事。

        9、古代有个妇女,父亲是当朝宰相,丈夫是朝中的官员。一天她发现丈夫与人预谋政变。这时,她面临两难选择,如果告发,丈夫会被杀头;如果不告,让其阴谋得逞,父亲就会被伤害,无奈之下,求助于母亲。母亲告诉她:父亲只有一个,丈夫可以再找。据此,她选择了告发。这个选择,只有利益判断,与爱无关。

        10、一个三岁的小男孩拉着一个三岁的小女孩的手说:我爱你。小女孩说:你能为我的未来负责吗?小男孩说:当然能!我们都不是一两岁的小孩了 。我喜欢这个笑话。因为它印证,相爱不在年高,无爱空度百岁。

  • 《无悔的选择不倦的追求》
  •     11年前研究生毕业时,我选择了教师这一职业。与导师话别时,先生握着我的手说:“你会是个好老师的。”谁知这句充满信任的话竟成为我至今不断努力追求的目标。每当站到讲台上,看到学生们渴求的目光,我的心底就升腾起一股激情,不为别的,就为当初先生说过的那句话,就为今天学生那注视我的目光。记得生孩子的前五天我还站在87级的讲台上,那段日子里,同学们每次都在讲台上给我放把椅子,可我从未坐过,因为站在讲台上我确实没觉得累。我想,自己选择的职业,充满热情地从事自己选择的职业,是一个人干好工作的精神支点。

        作为教师,不仅要有热情和激情,更要有严谨的作风和科学的态度。大家都知道,中文系的专业课分两大系列—文学和语言。文学课里有人物形象,有故事情节,容易吸引人,而语言课讲的多是一条条规律,比较枯燥乏味,因此,“枯燥”成为不少院校中文系学生给予现代汉语课经久不变的评语。要想取得好的教学效果,就要进行教学研究。进行教学研究,首先要研究教学对象。譬如教留学生吧,并不像想像的那么容易。一次讲“东西”这个词时,我告诉学生“东西”泛指事物,有时可特指人,语义的解释是明确的。可是由于没有根据留学生的实际,进一步解释清楚“东西”的指代范围、语用状况和感情色彩,因此当我问什么是“东西”时,学生回答:“桌子是东西,椅子是东西,我是东西,你是东西。”我说:“不对。”学生连忙说:“啊,对不起,你不是东西。”可见对留学生解释的要点应在于“东西”指人时严格的语用和修辞限制。如一般不说肯定句(“张三是东西");否定句和疑问句带有贬斥的意味(“张三不是东西”,“李四是个什么东西”);而“你这个鬼东西”,“你这个小东西”则有诙谐、喜爱的色彩……由于在教学中我注重根据不同的教学对象突出难点、重点,讲解清晰透彻,教学语言流畅,尤其是知识的传授和技能训练相结合,收到较好的教学效果,受到学生的普遍欢迎。1992年,我们的教学研究成果获得了省教委优秀教学成果一等奖;1993年,又获得国家教委优秀教学成果二等奖。

        这些年来,我除了在中文系、外语系、留学生部担任七门专业课程外,还有一项很重要的工作就是班主任工作。我现在带的是95级本科4班,班主任的主要工作之一就是做学生的思想工作。新生一进校时就显示出多种不同的心态,有的学生在原来的中学是佼佼者,到了大学不再是那么出类拔萃了,一下子找不到自己的位置,陷人迷惘;有的学生幻想大学生活充满了跳交谊舞的浪漫,一来就碰上严格的军训、紧张的学习,有些失望;有的学生由于家庭、自身等多种原因有些自卑、孤僻;有的急于学习,又苦于找不到有效的学习方法,显得浮躁等等。在这种情况下,我首先是摸清学生不同的思想动态,做细致的思想工作。第一学期每个同学个别谈心都在两次以上,对一些心理障碍比较大的同学,更是加倍用心、倍加关爱,做学生的思想工作,我最大的感受就是不仅要以理服人,更要以情动人。在对同学进行考试纪律教育时,我没有讲太多的大道理,而是给学生讲了一个24岁的外籍教师向中国某大学作弊的学生跪下了她的左腿时讲的一段话:“我知道你们需要一个高分去获得更好的工作,但我不明白,如果你们没有真正的才识,如何去维系这种生活。我亲爱的同学们,20年、10年或许更短的时间后,我,一位外籍教师所讲的知识或许都会如流水从你们的记忆中流去,我不会遗憾,但我希望,真心地希望,到那时,你们还会记得有一位异国老师曾怎样地请求你们做一个诚实的人。”一年以后,假期中许多同学给我写来谈心信。其中,葛迎君同学信上是这样说的:“这一年来,若是没有老师对我多次的谈心鼓励,帮助学生增强成功的信心,改变以前对学习和人生的错误态度,很难想像我是否会通过考试,是否能正常地生活。老师对学生精神上的引导教育将深深铭记在我心中。”

        在做思想工作的同时,狠抓学风,在班级形成一种浓厚的学习风气,使学生把精力投人到学习上。一年级为了抓英语四级统考,很多星期六、星期天我都是在教室里度过的。假期也不放松对学生学习的要求,布置了读书笔记。开学后,厚厚的一裸读书笔记我一本一本地批阅,不是为了检查,而是要给他们一个中肯的评价,这也正是他们所希求的一种认同。我们这个班提前半年英语四级通过率达100写,二年级六级通过11人,1996、1997连续两年被评为校级先进班集体,1997年又被团省委授予“青春立功先进团支部”的光荣称号。

        做班主任除了对学生思想上严要求,学习上多指导,还必须生活上多关心。我班韩丽丽同学家庭条件较差,进人冬天以后仍穿着单薄,我便把自己以前的棉衣送给她御寒.班上学生义务献血,我就把他们几个请到家中,煮上一锅浓浓的鸡汤。从同学那里了解到,一位男同学花钱大手大脚,不断写信向家里要钱,一个学期花了近1800元。我写信向他父亲了解情况,得知他父亲是民办教师,每月工资仅200多元,供养两个孩子读书,自己很艰苦,却尽量满足孩子的要求。我一方面教育学生体谅父母的辛苦,一方面写信奉劝他的父亲正确对待孩子的要求。后来这种情况大有改观,他的父亲来信说:“今后我一定和您加强联系,家校配合,尽力做好孩子的教育工作。”

        对于这些我应该做的事情,却被大家记在心里。1997年院党委表彰我为双文明活动先进个人,1998年授予我烟台师范学院师德标兵的光荣称号,烟台市总工会又授予我先进女职工的荣誉称号。

        我当老师,却不当一个狭溢的老师,我总觉得有义务对所有喊我或不喊我老师的学生负责.所以对系里学生自己组织的普通话大赛、话剧小品、诗歌朗诵、演讲、辩论等活动,我总是积极投人、热心指导或担当评委。这些活动一般都在晚上举行。由于丈夫在外求学,我必须把孩子托到其他老师家或自己关在家里,但我从没因此推辞过。记得有一次,我给系里的一场辩论赛当评委,晚上9点多的时候,孩子自己打电话到系里说:“妈妈,我发烧,你快回来吧!”

        许多年以来,人们对于老师这一概念的界定,都含有一些自我牺牲的味道。蜡烛也好,春蚕也好,都从同一方面阐述了老师的得与失。但十几年的教学生涯告诉我,老师这一概念的内涵就是“爱”,老师对学生之爱,比父母之爱更宽广,比男女之爱更深沉。老师是我无悔的选择,更是我不倦的追求。我非常欣赏印度诗人泰戈尔说过的一段话,在此,我也想把它送给大家,他说:“花的事业是甜蜜的,果的事业是珍贵的,但是,让我干叶的事业吧,因为叶总是谦逊地垂着绿荫。”

  • 《流浪人语》
  •     有一次给研究生讲魏晋人“宁作我”的独立人格,有学生问:我也愿意坚持自己的独立人格,可是这样做的结果是在社会上处处碰壁,您说该怎么办?

        我真想告诉他:回家。

        八年前,我遭遇到与我的这位学生相同的窘困;而且我向我的导师提出了相同的向题。导师赠给我四句诗:

        此处不留人,自有留人处。

        处处不留人.我就回家住。

        于是我决定回家。

        归心早已似箭了,列车却在大巴山的隧道中艰难而缓慢地爬行。熬过不眠的夜晚和漫长的白昼,在次日的夜幕中,终于远远地望见了城市的灯火,望见了灯火后面妻子和女儿焦急的目光。列车晚点,到家已是午夜,女儿的笑靥在梦中绽放,妻子一个接一个地讲述女儿在幼儿园趣事。我们都笑了,但我们都知道这笑声掩饰着或消解着什么。这是我们婚后的一个最寒冷的冬夜,雪花在窗外无声地洒落,屋子里弥漫着凯丽·金的萨克斯独奏《回家》,没有低徊与缠绵,在徐缓的高亢中透着执著与伤感……

        《老子》说“归根日静”,任继愈先生将“归根”释为“回到出发点”。我回到了我的出发点,虽说无功而返,毕竟是“知常曰明”,尤其难得的是我获得了从未有过的“虚静”。每周除了到郊外上几节课,大部分时间便是独守书房。我给自己的书房取名为“心远斋”,重新开始已持续了多年的与包括陶潜在内的魏晋人的“对话”。

        在“心远斋”读陶渊明,发现五柳先生的诗文中用得很频繁的一个词就是“归”。看标题,四言有《归鸟》,五言有《归园田居》,赋辞有《归去来兮》;读正文,“归”字乃至归心归意归情渗透于字行间。陶渊明之言“归”有两重意:一是与“仕”相对的“守拙归田园”,二是与“生”相对的“乘化以归尽”。前者是对生存方式的选择,是可见性行为;后者则是对生命的感悟,是形而上思考。

        人生的出发点是“家”。但人生在世免不了有功名之念,于是便想要“出家”(离家出走)。然而,就在他离家的那一刻,“归与之情”便已宿命般地铸成。或者说,“出家”这一人生行为的直接后果就是酿造出“归家”情结。从此以后,无论他离家多远,也无论他是辉煌显赫还是穷困潦倒,他总是在“归家”的途中。人生旅程看似“征途”,实为“归途”。《庄子·齐物论》有“茶然疲役而不知其所归,可不哀耶”;《列子·天瑞篇》则说“行而不知归,失家者也”。“失家”之可哀,不只是失去给予他生命和起点的家,而是失去赋予整个人生以意义赋予个体生命以价值的精神家园。

        关于“回家”的这些思考,成为我撰写《魏晋文学与魏晋人格》一书的最初动机。考察魏晋人的行迹,发现他们总是在“过江”,总是在迁播流徙之中;而细读魏晋人的诗文,则又可见他们总是在“思归”,总是在永无归期的“归途”之中。离家而又思家,思归却又不归—这一生命悖论,既酿成魏晋人的生命悲剧,又铸成承载这一悲剧的魏晋人格与文学的诗性魅力。我们看魏晋文学的人格生成,既有从“邺下”到“南山”的空间之归,更有从“孕育”到“重铸”的心路之归;而魏晋人格的诗性建构,以“生死焦虑”为基点,在心历并神越了各个层面的人格冲突之后,最终归于对“生死焦虑”的消释和对“终当归空无”的体认。

        我对魏晋人格的一个基本看法便是:悖论或冲突。岂止是魏晋人.今人何尝不是如此?我有将近六年的时间是“生活在别处”。流浪的日子,最爱唱的一首歌是“不要问我从哪里来,我的故乡在远方”,经常策划的一件事是找一个理由(或机会)回家。而一旦真的回家了(不是暂居而是久住),却又渴望着再去流浪。这一部《魏晋文学与魏晋人格》就是新一轮流浪的果实。

        姑苏城南的东吴园是静谧而青翠的。与她周围那些典型的苏州园林相比,东吴园拥有难得的大器与随意。我常常在午夜的校园里独自漫步,听维格堂前塔楼的钟声在夜空飘荡,悠悠地,似乎来自一个遥远的年代;而路旁的草坪泛着新绿,柔柔地,吸纳着从运河边飘来的梅的幽香。走进东吴园的静夜,仿佛走进我正在叙说的那些古老的岁月与古老的心灵。在士衡的故乡,我读懂了他的乡关之思怀土之情,读懂了他“欲闻华亭鹤映”的生死悲切;我也进而明了为何魏晋人的心理焦虑和人格冲突,只有到了江左玄言诗时期才有了消释与散豁的可能。

        冬之夜,东吴园开始飘雪,我收到女儿寄来的明信片,上面醒目地写着“盼望爸爸早日回家”。我在心里呼喊着女儿和妻子的名字,想象着几天后与她们重逢时的情景。对我来说,是她们构成了“家”的全部意义,是她们赋予“回家”以永恒的魅力。风风雨雨十几年,妻子以她的爱心和聪慧,以她的坚韧和勤勉,支撑着这个家也支撑着我的流浪。也许有一天我又会“生活在别处”,但流浪者的归与之情永远在“回家”的途中……

  • 《点亮自己这盏灯》
  •     北京大学研究生马洪思等同学创办了“爱心社”,两年如一日地为他人、为社会作点点滴滴的奉献。他们提出,不要妄加评说,要从“我”做起;不要间别人能为自已做些什么,而要想到自己能为他人,为国家,为社会做些什么。

        面对世态炎凉,说空话者有之,言行不一者有之,但“爱心社”的选择却是—从我做起,从身边小事做起,严于律已,乐于奉献,并由此上升到“爱他人,爱环境,爱国家”。他们点亮的这盏爱心之灯,不但实现了自身价值,而且得到了整个社会的认同和响应。

        作为跨世纪的人才,我们揭望认识世界,认识自我,找到自己的坐标。如果说和父辈有什么不同,我们这一代人更多追求帅则是“自我设计”、“自我超越”、“自我价值”等了个个“自我”撞击着我们还不太成熟的心灵,于是,在许多同龄人心中,国家、民族、他人都渐渐淡摸,好像人活着都是为了自己,这时,我要说:“点亮自己这盏灯。”

        雷锋这盏灯,照亮了干万青年的奉献之路;孔萦森这盏灯,成为多少人民公朴的表率;李四光这盏灯,引导着人们呕心沥血,为国家作贡献.....一他们无不从“我”做起。点亮了自己这盏灯,照亮别人;为社会奉献光和热情若他们都以我为中心,不去奉献,不面对事实从自身做起,国家、民族的希望何在?所以我想:一个人如果没有对他人、对社会的责任感,一切以我为中心,就算通过个人奋斗实现了人生目标,其人生价值也是十分局限的,如同那一闪即逝的流星。

        不要忘记肩头担负的责任。每个中国人,尤其是育少年都应具有强烈的历史责任感。在我们这个时代,历史贵任感是什么呢?对于天下事及社会现象不闻不间不是具有历史责任感的表现;着到社会不良风气只发牢骚,也不是具有社会责任感的表现;当然,以我为中心,缺乏奉献精神更不是具有社会责任感的表现。我认为,真正的历史责任感就是以天下为己任,从我做起,献出一份爱心,贡献一份力量。简单地说,就是做一盏灯。只有这样,我们才能顺应时代呼唤,克服自身弱点,一步步走向成熟,最终有益于社会。

        点亮自己这盏灯,人人都为社会出力,作一点贡献吧,这样的灯一盏接一盏,世界将永放光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