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小学作文 初中作文 高中作文 话题作文 节日作文 写人作文 动物作文 作文体载 作文素材 作文技巧
50字 | 100字 | 150字 | 200字 | 250字 | 300字 | 350字 | 400字 | 450字 | 500字 | 550字 | 600字 | 650字 | 700字 | 750字 | 800字 | 850字 | 900字 | 更多

“ 沉浸于 ”有关的作文

来源:文题网 时间:2024-04-25 06:45:44
  • 《妈妈的小米粥》
  • 母爱是伟大的也是无私的,它沉浸于万物之中,充盈于天地之间,吹去朔雪纷飞,带来春光无限。

    妈妈,每天吃饭时我总忘不了你的小米粥。

    每天做饭,你总是惦记着我,无论哪一天,您只要在家,就一定会因为我一吃饭就口渴,为我多做可口的小米粥。

    那天,我走进厨房,准备去厨房向您要手机完成朱老师的配音任务,走入门,无意间我看到了你忙碌的背影。您弯下身,一会儿炒菜,一会儿又查看米粥是否熬好,忙的不亦乐乎。我从来没想到过,做饭是这样麻烦的一件事,看到您手忙脚乱的一样子,我呆住了。

    您看到了我,好像十分生气:“你不好好学习来这里干什么,饭还没熟呢,快写作业去!” 我呆了一下,半晌才反应过来,立刻说:“我......配音......”

    当天,我又一如既往喝到了小米粥,可那天,我却觉得那天的小米粥比什么都香,都甜......

  • 《高三高处不寒》
  • 等待的八月过后,一直沉浸于九月的曙光中,黑色七月在记忆中渐渐消退。近日翻阅《读者》,读罢其中一篇题为《成功并不像你想像的那么难》的文章,一种“有过多少往事,仿佛就在昨天”的感觉油然而生。当我在高考英语试卷上点下最后一个句点,我默默并有点伤感的对自己说:高中生活将一去不复返了。 随后,高考成绩揭晓,亲友举杯庆贺,我却没有了自己曾设想的那份激动,蓦然回首漫漫十余年的求学路,屹立于灯火阑珊处的不止有机遇的垂青…… 难忘那目光 我出生在山东一个十分贫困的农村,那儿不尚读书,特别是受 “打工潮”和“读书无用论”的冲击,上学的人越来越少。

    高三时,我是村里惟一的高中生。但我庆幸有明智的父母,他们生不逢时,高中毕业正值‘’文革”,“大学梦”难圆。他们没有“随波逐流”,他们有着自己的追求,不愿让无知与愚昧祖祖辈辈在这儿延续。于是,“圆大学梦”的心愿便寄托在他们生命的延续—我身上,父母愿望很好,苦于物质条件的匾乏和为生计的终日奔波,根本顾不上对我进行所谓的“学前教育”。上小学,才开始识字,从那时起,父母希冀的目光从未在我身上溜走。小学五年,只要我晚上做作业,父亲总是奉陪到底,宁愿不看他喜欢的电视剧。有时让我父亲帮我默写生词,常常他还没有读出我已写出。看着父亲装作吃惊的表情,幼小的虚荣心得到了极大满足。父亲那装作吃惊的表情背后流露出的满意的笑容,在我心中永远定格。父子心有灵犀,遥想温馨的烛光里父子其乐融融的情景,感到那时和父亲是一对无话不说的好朋友,深厚慈和的父让我保持了一颗童心。 不知为什么,我那时并没将父亲陪我做作业看作是一种“监视”,相反,这已成为一种“恶习”。

    即使在远离父母的日子里,乃至进了大学。仍“恶习”难改,总希望有更多时间学习。这时,我就会感受到那希翼的目光,在潜意识里或许正同父亲对话呢! 浓浓的亲情,望子成龙的心以及那充满希翼的目光,给予了我对学习的兴趣和追求知识的动力。 “不要看小说” 这是幼年时期父亲经常告诫我的一句话,是不是他的经验之谈也未可知。 孩提时的好奇心是异常强烈的,越不让他接近的事物他的兴趣越浓。小说开始以多种形式在脑海中浮现。直到小学四年级看到一位同学在专注地看课本下面的《说岳全传》,才知道了那就是小说。迫不及待地同那位同学共读,岳家父子成为我崇拜的偶像,也幻想有一天成为岳飞跃马扬戈驰骋疆场。从此以后,深陷在小说的磁场里欲罢不能,也担心父母希冀的目光会因此黯淡。于是,买了一把手电筒,晚上蒙在被窝里偷看,现在想起来,今天眼睛的近视与那时候小说的馈赠不无关系吧。那一段时间,幼小的脑袋里有太多的憧憬:吴用、孙悟空、秦琼常会在睡梦中搏击一番。 中学时住校,父亲鞭长莫及。学校没有图书馆,到书店闲逛,与同学借书,和老师品书,成为我生活的主要内容。渐渐地,我的眼里不只有小说了,只要是可以找到的书,都不会放过。不论是面临中考还是面临高考,我总是设法忙里偷闲找本书来读。

    书给予了我精神的慰藉,开阔了视野,从此我的生活里不但只有个人的经历。读《红楼梦》,我发现这是一部从未读过的书,以后每读一书总不自觉地同这一高峰对照。读《白鹿原》,我知道了在中国这块土壤也可以产生悠意汪洋的性爱描写。读《平凡的世界》,我领悟到“最好知音书中觅”,孙少平成为我追求的偶像,他的行为方式对我产生了探深的影响,田晓霞则成为我朝思暮想的梦中情人。 高中分科,我选择了文科。这时自己的优势才显现出来,自己的文史知识比其他同学丰富。文史哲是相通的,当知识积累到一定程度时,一切都是水到渠成的事了。学起语文、政治、历史则会得心应手,语文不再因作文而头痛,政治不再只是有骨头没有筋肉的纲纲条条,历史不再只是苦燥的数字、人物的机械堆积。所有的课程都会在脑中占有一席之地,找到它应当的位置,知识体系的形成也就自然而然了。

    遗憾的是那时图书数量不多,经典的作品更加不敢奢望了。所以我读书选择的余地很小,不过对武侠和言情很少涉猎。当然考试过后,找几本武侠言情一读,轻松与惬意自会涌上心头。 后来读到我国近代一位著名学者总结其治学经验的诗:“学贵精专又贵通,二者齐执得其中。通能启发多思考,专不旁驰易建功。” 深感先生知我心,中学时知识庞杂一点不错的,“专”就留给以后吧。 老师算什么 高中毕业前夕,面对同学留言录一栏“你最愿上的课”,我苦思半天,才恍然大悟:自习。只有在自习时候,才感到自己的真实存在,才能调动自己的每一根神经去贯注,用自己的思想切人所学知识,经过知识的精神交流,也自然成为知识的知音,让知识在脑中山高水长。 亚里士多德曾言:“我爱我师,但我更爱真理”。我爱老师讲课,我所在的高中是全市最好的,任课老师都必是本学科的佼佼者,他们的课幽默风趣,引人人胜,让人思接千载,视通万里,和学生进行心灵的对话。俗语:“师傅领进门,修行在个人”。

    领取老师的思维方法,取其“渔”而非鱼。带着老师授之的“渔”,通过自己的努力,去获得尽可能多的“鱼”。 高考后老师坦言:“你不像一个高三的学生”。很多时候,我不是按照老师要求去做的。当老师计划和自己安排相冲突,我会尽量按自己的安排去做。高三下学期,教务处安排三节课上同一门课程,我不会三节课学同一门课程,而把三节课分给三门课,这样,效率才可能得到保证。倘若长时间学习同一门课,不仅效率低下,还会增加对这门课的厌恶之情。我自习时像渔人撒网一样,尽可能地看点相关资料,最好是古今中外一应俱全。面对翔实的资料,开阔了眼界,了解了这一知识的来龙去脉,才能提出有深度有内涵的问题。哲人言:提出问题比解决问题更重要。当以积极的思维自习时,这一问题就会迎刃而解了。 迷惘的时候 初三时,英语老师考研成功,这对一个只具有中专学历的人来说委实不易,当时他曾意气风发地对我们说:“你感觉你能考上哪所大学,你肯定如愿。”当时对他这句话不以为然,以为不过是自大狂式的语句罢了。身经百战之后,才知这并非是一句戏言,而是他本人泪水与汗水的凝结。

    高三第二次摸底考试,我一败涂地,从第一名到第四十三名。这一时成为校园一个不小的话题,父母忧心似焚,老师顾虑高考是否会重演此幕剧。处于漩涡中心的我,没有因此而乱分寸,我深知,要是没有种种不利的客观因素……天赐良机,学校还要举行第三次摸考,这次毫无疑问的卷土重来,为高考时的自心态做了最好的铺垫。当老师们看到我带着随身听听着音乐,一脸不屑地走进考场时,同我开玩笑:“哪有像你这样吊)L郎当进考场的,干脆回家准备跟我们复读算啦。”“我自信,我成功”成为黑色七月在我脑中出现频率最高的词汇。

    迷惘之时,哪有比遇乱不惊、沉着自信更重要的呢? 面对市场上林林总总的介绍学习方法的书籍,总有些不知何去何从,也曾有一段时间刻意模仿过,发现收效不如预期。慢慢地,我发现学习方法因人、因学科特点、因学习时间而异。人有志趣、文化背景和生理特点的不同,文科重记忆理解和数学重实践运用有些差别,高一高二进行基础知识学习与高三的系统综合复习是两码事。当了解清楚了自己的特点以后,择其善者而从之,独具自己特色的学习方法也随之形成了。正如“各家来取精华后直上蓬莱第一峰”。 写完上面的文字,拉上记忆的窗帘。过去的一切诚然值得珍惜,要拥有新的一切,只得用期待的态度去迎接挑战了。

     

    【 本文一开头就让人耳目一新,在很多人的期待之中,高三一定非常艰苦,所谓“高处不胜寒”,作者却一语中的,高处不寒。作者用小标题来标注当年和现在的感悟,用现在的心态来反观当时的情况,百感交集。

    与沉浸于有关的作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