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小学作文 初中作文 高中作文 话题作文 节日作文 写人作文 动物作文 作文体载 作文素材 作文技巧
50字 | 100字 | 150字 | 200字 | 250字 | 300字 | 350字 | 400字 | 450字 | 500字 | 550字 | 600字 | 650字 | 700字 | 750字 | 800字 | 850字 | 900字 | 更多

“ 桃花源记 ”有关的作文

来源:文题网 时间:2024-04-27 08:49:25
  • 《读《桃花源记》有感》
  •  

    陶渊明做过一个很美很美的梦。

    梦里,有大片大片的桃花林,林子里充满了桃花的清香,粉红的花瓣簌簌落下,洒满了一地。翠绿翠绿的青草织成了一张绿毯,与花瓣粉绿相间,显得浪漫而又神秘,让人忍不住去探寻桃林的秘密。于是小心翼翼穿过一道幽深狭窄,仅能容一人的山洞,眼前景象豁然开朗,让人大吃一惊,山洞里竟是一片有人居住的世外桃源!这里的地面平坦宽广,房屋井然有序的排列,旁边还有肥沃的田地、美丽的池塘和桑树、竹子之类的植物。羊肠小道交错在一起,隐隐可以听到远处传来的鸡鸣狗叫。穿着奇异服装的男女来来往往,辛勤耕作,老人和小孩都快乐地生活着。这里的人们善良、淳朴,过着原始的躬耕生活,没有高低贵贱之分,忘却了世俗的纷扰,靠着自己勤劳的双手,过着与世隔绝的生活,闲适恬淡,怡然自得。这里,就是桃花源。陶渊明把这个梦记述下来,于是就写成了《桃花源记》。

    每当我读《桃花源记》的时候,脑海中总是浮现出一副人们自由和乐生活的景象,仿佛桃花源真的存在,自己也是桃花源人,每日清晨踏歌而去,傍晚荷锄而归。多么美好的景象啊。可惜,这只不过是一个幻想罢了。

    可是想到现如今的社会,每个人都想着获得更多的利益,却丢失了诚信,丢失了友善,丢失了中华民族的优良传统。彼此之间的尔虞我诈与明争暗斗让每个人都得了“被害妄想症”,变得小心翼翼。前段时间的“扶不扶”问题就是最好的例子,碰瓷者为了利益把人与人之间的信任彻底打破,谁也不知道你救的人会不会“反咬你一口”,所以还是束手旁观,明哲保身,万事无忧。这是何等的悲哀!

    陶渊明就是如此,心中悲哀到极点却又无力挽回,只能将自己的理想寄托在文学创作中。他写出《桃花源记》,就是为了激起人们对诚信,对友善的人际关系的向往啊!桃花源,不正是我们所需要建设的社会的理想模板吗?

    但是,桃花源也有美中不足之处,桃花源是与世隔绝的。须知当今的世界是一个整体,科技发展迅速,只有开放才能跟紧世界的脚步。明清两朝的闭关锁国政策,不就是造成中国近代史如此屈辱的主要原因之一吗?

    所以,以桃花源为模板,一个诚信、友善、开放的社会才是理想的社会。

    建设理想社会的重担就落在我们这一代年轻人身上,我们一定要发扬刻苦精神,努力学习,重拾中华民族优良传统,将其发扬光大,并按照《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指示,为把中国建设成一个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而奋斗!

  • 《桃花源后记》
  •     近日,班上的同学读陶渊明的《桃花源记》上了瘾,课间竟能避开热点话题,而大谈特谈桃花源人们的生活及自己眼中的世外桃源。日日大发感慨:“我要做新时期的隐士。”“我要过远离世俗,自给自足的生活。”“将来,我要隐居深山,日日吟诗饮酒。”……

        我虽知桃花源是虚拟的,却还是为它神魂颠倒。它的原始与自然将我牢牢吸引住。我钦佩他们能与自然融合得如此天衣无缝。封闭的地理环境保存了一幅稀有的古画,那是一个特殊的生态系统,又是一个神话传说,使我心向往之。

        一口,几名同学准备成立一个“桃花源探险队”,说是要去市郊探寻一下有没有可供他们日后隐居的地方,邀我加人。虽知是笑话,徒劳,还是随他们去了,就算出去旅游一次嘛。

        那个星期天,我们一行六人带着水与食物出发了。我们花费了一天的时间围着市区转了一大圈。哪知市郊也是车水马龙,一辆辆重型卡车从我们身旁飞驰而过,扬起阵阵尘土。最后,一无所获,’失望而归。

         同学们对桃花源的热情依然不减,这便又激起了第一次行动就以失败而告终的“桃花源探险队”队员的信心。队里决定本周日开始第二次行动。因为那天我要参加一个比较重要的竞赛,另外我对桃花源的热情正在降温,再加上那具有一定的危险系数,而我不太符合探险队员的条件,便退出了。

        后来他们告诉我,从市郊再深人农村,他们在途中发现了一片没有人烟的土地.于是他们就做起了“桃花源人”,在里面待了一天,很尽兴。这次行动就算是成功了吧。我并不认为是什么成功,不就是找到一片无人之境嘛。说什么探寻将来的隐居地,可那地方总不能成为终身托付之所吧。

        其实我并没有什么遗憾,我对桃花源的痴情与向往已大不如前了。我知道,世界上现在还有许多偏僻的地方,也许那里的人的生活很特殊。我听说云南、贵州的一些地方的人就过着世外桃源般的生活,但终究是个别,是偶尔吧。它不能也不可能代表人类普遍的生存状态,不能取代人们的现代生活理念与方式,它不能改变其落后的性质,它也不能跟上人类的脚步。但它终会顺着我们的步伐前进,它终会被我们所知,那时就真的不存在桃花源了。我并不希望生活在桃花源中,却希望能有几个地方保留着原始的生活方式,成为人们心中永远的梦,不是很好吗?

        持续了相当长时间的“桃花热源”正在退却,不知怎的,同学们的目光由陶渊明转向了莎士比亚,由桃花源人转向了哈姆雷特,于是,课间“生存还是毁灭”的声音高过了

        “我要做隐士”的声音。“桃花源探险队”也自动解体了。然而,每个同学心中最柔软的地方可能都盛开着一朵不败的花儿—桃花源……

     

  • 《有关桃花源的作文》
  •     陶渊明在《桃花源记》西中描绘了一片世外桃源,那里的人“不知有汉,无论魏晋”。这块原始质朴的土地千百年来一直都是人们努力追寻的理想世界。它到底在哪里呢?我开始去寻找,我的眼睛穿越重重雾障,然而看到的却是一座座钢筋混凝土构成的城市,城市里科技高速发展,工业发达,还有许许多多的人。

        “土地平旷,屋舍俨然,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吁陌交通,鸡犬相闻。”

        环顾四周,高楼林立。天空被挤到边缘,只在高楼的四角处现出一块残破的面孔;太阳消失了,繁华的街道上只有迷醉的霓虹。飞鸟也绝迹了,城市里没有它们安家的地方,悦耳的鸟鸣声被呱噪的各种现代音乐代替。昔日的良田美池桑竹之地消失无踪,纵横交错的公路严密得像一张网,网住了城市生活。接踵摩肩的人流汹涌在城市的街道上,找寻着各自生活的方向。

        “其中往来种作,男女衣着,悉如外人;黄发垂眉,并怡然自乐。”

        金领吃喝着下属,白领坐办公室独享咖啡,蓝领用力气挑战着石头的重量。街上人流如织,用匆忙的生活方式来赶上城市的节奏。人们重视了时钟的运转却颠倒了生物钟的规律,白天日理万机,晚上灯红酒绿,脸上挂着疲惫,然后用补品和化妆品来掩盖疲惫。

        “见渔人,乃大惊;问所从来,具答之。便要还家,设酒杀鸡作食。”

        一张城市的报纸,五花八门。头条:某市反贪局局长受贿几百万被捕人狱,法庭待后审理。翻开报纸,社区焦点:昨日,某小区花园处发生一起抢劫案,事发当时,劫匪手持尖刀恐吓手无寸铁的六旬老妇,旁人无不自个逃跑。报上还有某老人路边休克无人抢救,云云。在城市人眼里,这是一张十分平常的报纸,报载的东西也是司空见惯的了。城市人的感官早被这个城市腌制得麻木了!在这个物欲横流的社会里,人们不得不接受“自己的利益高于一切”的思想,因为贪婪与自私早已融人这个城市了,与城市并存。于是,人与人之间只剩下疑心与隔阂。这就是今天的城市,现代化的城市!。

        我寻觅着……寻觅着,才发现,桃花源原来是一种幻想……

     

  • 《《桃花源记》插图与课文不符之处》
  •     《桃花源记》的插图,展示了“绿树村边合”“飞鸟相与还”“土地平旷”“怡然自乐”的景象。 文章中的一部分内容在此得到了体现。不能否认插图远景、中景、近景相融合,红、绿、蓝、自、灰色 调相配置,人物、动物、植物共呈现,是一幅美妙的乡村图景。但细读全文,特别是课文第二自然段, 会发现插图存在以下不足。

        第一,文中说“屋舍俨然”,插图中只一排房子,体现不出“俨然”。

        第二,文中说“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而插图右下角画的是宜于旱耕的平地,不是灌种的“良田 ”,且插图中也找不出树千低矮的桑树;至于竹子,更是“杳如黄鹤”“上天人地难一寻觅”。

        第二,文中说“叶陌交通,鸡犬相闻”,应该是田间小路交错连通,村内鸡狗悠悠,叫声互应,而 插图中没有画田问小路,更无小路交错连通,鸡狗也一只未见。

        课文插图是为师生更形象、更具体地阅读和理解课文而设的,这就有必要做到插图与课文的一致性 故而,我认为,尽管本文插图优美,但还要忠实于原著精神,并能依据课文内容进行修改,以便使插图 成为理解课文内容的重要工具。

  • 《句句有用,字字珠现》
  •     《桃花源记》全文三百来字,记叙了武陵人游历桃花源的经过以及太守遣人前往的情形和刘子骥探往的情况;描写了桃源的自然环境和社会环境,展示了桃源人的社会风尚和社会理想。容量如此之大,可所用字数却如此之少,靠的是作者高超的语言概括能力。可以说,本文的语言是句句有用,字字珠巩。

       本文叙事完整,概述性的语言比较多。如“晋太原中,武陵人捕鱼为业”,介绍了武陵人的籍贯和职业,为武陵人打鱼误人桃林埋下了伏笔;“此人一一为具言所闻”包含了武陵人向村人介绍的所有情况;“诣太守,说如此”省略了武陵人介绍的所有内容;“后遂无问津者”一句顶万句,介绍了刘子骥之后探访桃源的情况。这些语句包含的应是记叙的内容,但作者为了不使文章的主题思想受到破坏,于是详本略末,一笔带过,从而产生了特殊的表达效果。

        本文语言不仅精练,选词也非常讲究。如“黄发垂肴一并怡然自乐”就是一个典型,旧说老发转黄是长寿的标志,这儿用“黄发”借代老人,更突出了桃源人社会生活的“怡然”。另外,如“平旷”“俨然”“交通”“相闻”“忽”“穷”“乃”“无论”“欣然”等词都用得非常贴切,不仅使语言形象生动,而且增加了作品的美感。

        总之,本文记叙的内容多,描绘的景致美,给人一种生动鲜明、赏心悦目的感觉。这一切都是本文语言精练、简洁,选词恰当所产生的效果。

  • 《景物描写映衬社会生活——《桃花源记》赏析》
  •     陶渊明的诗歌中,景物描写情景逼真、形象鲜明,本文虽然是散文,但同样具备这一特点,而且充分发挥了散文“形散神不散”的特点,并通过生动形象的景物描写反映出桃源人和谐的社会生活。

       全文中运用描写的地方共有止处。第一处是第一自然段中对桃林的环境描写,它表面上似乎在写桃林的美丽,实际上是为下文美好的桃源生活埋下伏笔。

        第二处“土地平旷,屋舍俨然,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的自然环境描写,选景典刑,用语精妙。上地、屋舍、良田、美池、桑竹,这些农村富裕生活的代表物在这儿一应俱全。特别是“平旷”“俨然”“美”这几个词,充分展示了桃源的风景之美,且这个美是桃源人创造出来的。它表面上看似写风景,实质上是作者在巧妙地向读者展示一福理想境界中的美好的社会生活图。

        第二处“卜干陌交通,鸡犬相闻。其中往来种作,男女衣着,悉如外人黄发垂K并怡然自乐”的社会环境描写 ,生动形象,展示了桃源的村庄图描写中不仅有声,还有形;不仅写了村内道路,还刻画厂人们的穿肴;鸡犬相闻”“黄发垂髯井怡然自乐”采用反衬法,表现r桃源人生活的富足、平静、和谐、幸福。

        本文虽然在描写上着墨不多,但这短短的六七十个字,从自然环境和社会环境两处人手,用语精妙,选景典型,活灵活现地展示了桃源的美好生活,给人以如临其境、如见其人、如闻其声的感觉。可以说,它展示的是一幅美妙的乌托邦式的人间仙境中的图画。

        其实“此曲只应天上有,人间那得几回闻”,只是在陶渊明多喝了几碗老酒之后,如斯美梦给了这个被沉重的生活压得几乎抬不起头来的汉子些许安慰,但美梦不可能成真。

     

  • 《桃花源记改写教学》
  •     阅读提示

        《桃花源记》是一篇文言散文,阅读时要从语言入手,理解本文语言的概括性和遣词用语的精练性,以及省略句和古今异义现象。理解本文语言的特点之后,再进一步深人分析本文的表达方式,领会记叙的详略情况、前后呼应情况以及环境描写与主题的关系。

     

        写作设计

        《桃花源记》是千古流传的散文名篇,在语言、表达方式和结构安排等方面,无不驱遣自如、得心应手,显示出了丰富多彩的艺术风格。请抓住某一角度,写一篇赏析它的写作特色的文章,字数500字左右。

        仔细阅读课文并对照课文插图,指出插图的若于不合理处,以“《桃花源记》插图与课文不符之处”为题,写一则500字左右的分析说明文章。

        写作提示

        题目要求从写作手法上人手,分析时就可从效果最好、最值得借鉴的地方去谈。读完课文,可以发现,文中的环境描写相当成功;遣词用句精湛绝伦;详略得当,结构严谨,条理清晰;以渔人行踪为线索,写作顺序分明。写作时,可从这些角度人手,并联系课文内容作具体分析。

        写这篇文章,首先要熟读课文,罗列文中描绘的景物,之后,再与插图作分析比较。写作时,要先肯定插图合理的一面,特别是与课文内容相符的地方。谈不足时,应按照课文写作的顺序往下谈,以免出现紊乱不清的情况,可从景观的层次、构图的线条、图中的物象、物象的配置等具体的角度去分析比较,找出可以评议的地方,再运用议论的方法阐述自己的意见,并向有关方面提出合理的修改建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