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小学作文 初中作文 高中作文 话题作文 节日作文 写人作文 动物作文 作文体载 作文素材 作文技巧
50字 | 100字 | 150字 | 200字 | 250字 | 300字 | 350字 | 400字 | 450字 | 500字 | 550字 | 600字 | 650字 | 700字 | 750字 | 800字 | 850字 | 900字 | 更多

“ 孟郊 ”有关的作文

来源:文题网 时间:2024-04-25 01:41:07
  • 《《古别离》孟郊原文和翻译》
  • 古别离

    【唐】孟郊

    欲别牵郎衣,郞今到何处?

    不恨归来迟,莫向临邛去。

    注释

    古别离:新乐府歌曲名。

    临邛:唐代郡县名,蜀中商业重镇,今四川邛崃。《史记·司马相如列传》:临邛的富豪卓王孙之女卓文君新寡,司马相如以琴心挑之,因私奔相如。故古代诗文多以临邛为花花世界。

    译文

    临近分别的时候牵着止夫的衣服问道:这次你到哪儿去?

    我不会责怪你回来迟了,你千万不要到临邛那里去。

    赏析

    诗的开头“欲别”二字,紧扣题中“别离”,同时也为以下人物的言行点明背景。“牵郎衣”的主语自然是诗中的女主人公,她之所以要“牵郎衣”,主要是为了使“欲别”将行的丈夫能暂停片刻,听一听她诉说自己的心里话;另外,从这急切、娇憨的动作中,也流露出女主人公对丈夫的依恋亲密之情。

    女主人公一边牵着郎衣,一边娇憨地问:“郎今到何处”?在一般情况下,千言万语都该在临行之前说过了,至少也不会等到“欲别”之际才问“到何处”,这似乎不合常规。但是,联系第四句来看,便可知道使她忐忑不安的并不是不知“到何处”的问题,而是担心他去 “临邛”,那才是她真正急于要说而又一直难于启齿的话。“郎今到何处”,问得多余,却又问得巧妙。

    第三句宕开一笔,转到归期,按照常情,该是盼郎早归,然而她却偏说“不恨”。这个“不恨”,联系到第四句中诗人引用司马相如和卓文君的典故,便可知她是怕男主人公去觅新欢。可见“不恨归来迟”,隐含着女子痛苦的真情,“不恨”,不是反语,也不是矫情,而是真情,是愿以两地相思的痛苦赢得彼此永远相爱的真情,她先如此真诚地让一步,献上一颗深情诚挚的心,最后再道出那难以启齿的希望和请求 “莫向临邛去”。其用心之良苦,可谓“诗从肺腑出,出则愁肺腑”(苏轼《读孟东野诗》)。

    诗的前三句拐弯抹角,都是为了引出第四句,第四句才是“谜底”,才是全诗的出发点和归宿,只有抓住它才能真正地领会前三句,咀嚼出全诗的情韵。

    诗人用这种回环婉曲、欲进先退、摇曳生情的笔触,熟练而又细腻地刻画出女主人公在希求美满爱情生活的同时又隐含着忧虑不安的心理,并从这个矛盾之中显示了她的坚贞诚挚、隐忍克制的品格。全诗言简意丰,隽永深厚,耐人寻味。

    创作背景

    《古别离》是唐代诗人孟郊创作的一首五言绝句。这首诗刻画一个女子送别情郎的场面,表现了她的挚爱和忧虑。前两句写在情郎临行之际,女子询问他的去处,这里既有依依不舍之情,又体现了女性的温柔缠绵。最后两句说不担心你回来迟了,就怕去临邛的嘱咐,更充满了期待和无奈。全诗情真意切、质朴自然,耐人寻味。

    作者简介

    孟郊,(751~814),唐代诗人。字东野。汉族,湖州武康(今浙江德清)人,祖籍平昌(今山东临邑东北),先世居洛阳(今属河南)。唐代著名诗人。现存诗歌500多首,以短篇的五言古诗最多,代表作有《游子吟》。有“诗囚”之称,又与贾岛齐名,人称“郊寒岛瘦”。元和九年,在阌乡(今河南灵宝)因病去世。张籍私谥为贞曜先生。

  • 《关于母亲节的古诗词》
  • (一)

    《游子吟》

    唐·孟郊

    慈母手中线,游子身上衣。

    临行密密缝,意恐迟迟归。

    谁言寸草心,报得三春晖。

    (二)

    《慈母爱》

    元·杨维桢

    慈母爱,爱幼雏,赵家光义为皇储。

    龙行虎步状日异,狗趋鹰附势日殊。

    膝下岂无六尺孤,阿昭阿美非呱呱。

    夜闼鬼静灯模糊,大雪漏下四鼓余。

    百官不执董狐笔,孤儿寡嫂夫何呼?

    於乎,床前戳地银柱斧,祸在韩王金柜书。

    (三)

    《送母回乡》

    唐·李商隐

    停车茫茫顾,困我成楚囚。

    感伤从中起,悲泪哽在喉。

    慈母方病重,欲将名医投。

    车接今在急,天竟情不留!

    母爱无所报,人生更何求!

  • 《暖阳》
  • 读过朱自清先生的《背影》,读过孟郊的《游子吟》,亲情是什么,自不必多说,那是中国人不论相距多远,都无法割舍的牵挂。

    小时候,不懂得什么是母爱,只懂得母亲恬静的笑容时刻挂在嘴边;稍大一些了,忆得母亲可口的饭菜;而到现在,你不再对你日益严厉的母亲亲近,一味抱怨她给予你的压力太大。直到某一天清晨,在她为你做早餐时,你才会不经意地瞥见那刺眼的银发,那深深的皱纹,那粗糙的手掌……这一切似乎都在提醒你:

    她已不再年轻!

    那天母亲送我去上学时,在我跨下车的时候,她一如既往地拉着我零零碎碎地说了许多,见我不耐烦了,才松开紧攥着我衣角的手。所幸那天放学极早,没等她来接,我便走在了回家途中。夕阳很美,街边嘈杂的车声夹杂着虫鸣。

    我拉开了我家的门,她正弓着背弯在阳台上洗衣服。我只看见了一个落寞的背影:松散的头发垂在肩上,系着一条用了极久的围裙,粗糙的红手用力地搓着盆中的衣物。夕阳将她的影子拉的很长很长。

    许久后。

    “我回来了”

    “啊……啊,怎么这么快?”她慢慢地转过身,略带吃惊,“饿坏了吧,我这就去热饭菜。”说罢便起身。

    看着那个在厨房中忙活着的略微臃肿的背影,突然想到很久之前看到过的母亲年轻时的照片。她笑得很开心,一抹阳光照在她洁白的裙子上。再看现在,我才明白:夺走她青春的不是岁月,而是我。

    她小心翼翼地爱着我,我却用冷眼来回报,她是每个黄昏都会准时射下的暖阳,温暖了落魄人的心。

    天边阳的暖已经变得很虚幻,她也只是继续在厨房里劳作。眼前的橘光忽然又变得柔和,似乎她就已经成了那暖阳,永远追随在我成长的路上。

    (指导老师:丁 媛)

  • 《一双甘于奉献的手》
  • “慈母手中线,游子身上衣。”在孟郊眼中,母亲的一双巧手在针线间穿梭,编织着点点滴滴的爱与温暖。我的父亲也有一双令我感动的手,甘于奉献,既为我,又为他扎根二十年的土建工作。

    小时候,无论在长辈邻居,还是亲戚朋友眼中,我都是一个乖巧懂事的好孩子。我也因此赢得了父亲对我的疼爱有加。

    每当我撒着欢朝他扑去,每当我一屁股坐在地上号啕大哭,每当我将与在外地工作的父亲离别时,他总用他温暖的大手将我高高举起,或是将我搂在怀中。我常常被他逗得大笑。他用自己的手摸摸我的背,又拍拍我的头,那粗糙不平的大手,就像一把厚实的伞,保护着我,温暖着我,默默地为家庭做奉献。

    然而,随着年龄的增长,我渐渐地有些嫌弃父亲的双手,每当他想拥抱我时,我总用一双厌恶的眼睛瞪着他。他就像个做错事的孩子,瑟缩地把手拿了回去。从此,父亲再也没提过抱我这件事,那双大手也和我慢慢疏远了。

    直到有一天,我与母亲、弟弟来到父亲的工作地,目睹了父亲的艰辛后,我才重新感悟到父亲这双手的意义。

    那时正值酷暑,烈日当头,飞鸟在树头休息,蝉渴得停止了鸣叫。工地上的泥土被太阳炙烤得焦干,周围没有一棵大树提供一抹浓荫。

    父亲站在阳光下,汗水已被晒干,留下道道纹路。他看到我后,立刻变得笑盈盈的,犹如向阳而生、热烈绽放的向日葵。他眼睛微眯着,目光充满着坚毅与持之以恒。

    我目光一瞥,突然看到他的手。父亲的手被晒得黝黑,条条青筋突起,像一条条弯曲的蚯蚓,他的指缝间混着大量棕黄的泥土,手指的沟壑间也被泥土填平,手上布满茧子。岁月,对他而言,就是这手上留下的云淡风轻的一段声音。

    我侧过脸,一股暖流涌上心头,我不愿意被他看到我润湿的双眼。

    父亲的一双温暖的大手,甘于奉献,它为了我,为了事业,不惜牺牲自我。这双手,将永远激励着我,被我铭记。

    (指导老师:胡伏英老师)

  • 《我帮妈妈吹头发》
  • 母爱是孟郊笔下的“慈母手中线,游子身上衣”。母爱是孟母对孩子人生期望的三次搬迁。生活中处处体现母爱,相反,我们学会感恩了吗?为了报答妈妈,我打算帮她做一件事。

    这天放学我刚回到家,正巧看见妈妈洗完头要吹头发,我还没来得及换衣服,就主动拿起吹风筒帮妈妈吹起了头发。

    我轻轻地把妈妈的头发撩起来,一边小心翼翼地用吹风筒在妈妈乌黑发亮的头发上来回地吹,一边用梳子将头发理顺。突然,几根雪白的发丝出现在妈妈那浓密的黑发里,这真让我出其不意啊!妈妈还那么年轻,怎么就长白头发了呢?我把这些告诉了妈妈,可她却沉默不语。顿时,我陷入了沉思:妈妈平时都在为我们操劳,原来真的好辛苦!从今开始,我一定要体谅妈妈了,不能让她再那么操心!

    头发准备吹干了,我用干毛巾在妈妈的头发上轻轻地擦了擦,想到刚刚出现的那几根银白的发丝,我突然鼻子一酸,热泪盈眶。妈妈见了,一把将我抱入怀里并温柔地说:“孩子,你不用担心,妈妈的白头发不正好见证了你们的成长吗?”我听了妈妈的话,更加体会到了她平日的不容易。

    妈妈的爱是永恒的,我们应该好好珍惜,更应该好好报答。以后,我一定还会帮妈妈做更多的事情!

  • 《改写《游子吟》》
  • 夜深了。孟母屋里的灯还亮着,她正在为即将远行的孟郊不知疲倦地忙碌着。

    在昏暗的油灯下,孟母正在专心地用一针一线为儿子缝一件外衣。她心里明白,儿子马上就要离自已远去,这就是能为儿子做的最后一件事。这是穿在儿子身上的衣服,还是缝好,缝密些,让儿子能暖和些吧。想到这儿,孟母的手竟有些颤抖……

    脚步越来越近,孟郊已站在门前。他推开房门,孟母手上的针线停了下来。两双眼,四只目,对视片刻。那苍老些的眼先低了下去,针线又重新动了起来。孟郊似乎终于醒悟过来了,连忙上去扶出母亲:“娘,您别缝了。您老了,小心伤身体。”接着他又把母亲安置好睡下,嘱咐了句,便走回了自已的房间。

    此时已是半夜三更。孟母听着儿子均匀的鼾声,又犹豫一下翻身起来。她的手摸着黑向油灯伸去。儿子的衣服还没缝完呢。

    终于,油灯又亮了。针和线在微弱的灯光下穿梭。

    一声嘹亮的鸡鸣划过天际。东方吐白,月星暗淡,晨光四起。光阴似箭,日月如梭。孟郊还是留不住,即将远行。孟母从怀里掏出一包衣服:“儿呀,穿上娘缝制的衣服,就不冷了。”

    孟郊颤抖的手接过衣服。如同他母亲给他缝衣时的颤抖。孟郊明白,他是无法跟母亲留在一起了,母亲也无法留住他了,他只能留给母亲,留给天下所有游子与母亲一首《游子吟》:

    慈母手中线,游子身上衣。

    临行密密缝,意恐迟迟归。

    谁言寸草心,报得三春晖。

    在风雪中,孟郊如同天下所有游子一样,辞母,告别,上路了……

  • 《慈母手中线》
  • 当我想起唐代诗人孟郊写的《游子吟》时,那一句“慈母手中线,游子身上衣”,勾起了我许多童年,少年,青年时代的回忆。

    记得小时候,我们穿的衣服都是家做的,我家没有缝纫机。妈妈也不会裁剪,就买了布料,到我三娘那去裁剪,我三娘再帮忙用缝纫机做好。我三娘手巧热心,周围街坊邻居,都请她帮过忙。妈妈觉得自己孩子多,五个子女,总麻烦三娘,过意不去。

    妈妈就买了一本服装裁剪的书自学。她学会了怎么量尺寸,怎么剪裁,然后一件一件地试着做。直到做出了成衣,穿在我们身上,妈妈笑了,笑得那么开心!她的辛苦结出了果实,得到了回报。

    穿着妈妈做的衣服去上学,心里别提多高兴了!整天蹦蹦跳跳的。

    小学的时候,当我在油灯下写作业时,妈妈在给我们缝衣服或做布鞋。我写完作业,一抬头,妈妈还在一针一线地缝衣服或做布鞋。

    有时针刺破了她的手指,她也不喊疼,也不哭,只是皱皱眉,用布裹住,继续缝。我困了,倒头就睡。

    半夜醒来,妈妈还在缝着。我说:妈,快睡吧!太晚了!妈妈说:一会儿就睡,你安心睡吧!我又倒头睡去。妈妈什么时候睡的,我不知道。我只知道,妈妈白天还要去生产队里干活呢!这该多累呀!

    小时候,我的衣服有两个来源,一个是我哥穿小了的,一个是我妈妈亲手给我缝制的。其实我哥的衣服,也是我妈妈缝制的。款式为男孩版,颜色为蓝灰黑三种颜色。

    从小学到初中,我多数时间,都穿着男孩版的衣服去上学,却从未觉得别扭。因为是妈妈做的衣服,穿在身上,心里舒服。

    上了高中,妈妈就有意给我买女孩子穿的衣服,不再给我缝制。家里生活条件改善了,有了缝纫机。我们穿的裤子,都是妈妈裁剪后,用机器做好的。妈妈轻松了许多,效率也高了。

    记得有一次,是冬天,我在上高二。那时候,我上的是理科,理科是学地理的。

    学校举行演讲比赛,我报了名。我要讲的题目是《理科学“理”》,当然,这个“理”,指的是地理。

    当时我上身穿着妈妈买的那件蓝色新袄,下身穿着妈妈做的厚厚的棉裤,外面套着妈妈做的裤子,显得有些臃肿。

    台下师生两千多人,演讲结束,我回班里。走过邻班,无意中扭头一看,几个男生正指着我,说:“看,还演讲呢!连中国式的老棉裤都穿来了!”说完,哈哈大笑。我怒目而视,呆立在那里。那个男生一看,赶紧住了嘴,低下头,不再说话。

    我当时忍住,没有骂过去。回到班里,我还气了好一阵,这真是对我的不尊重,更是对我妈妈的不尊重。

    那个男生也许觉得,只是个玩笑,哪里知道我的“中国式的老棉裤”里,饱含着“慈母手中线”的辛劳和妈妈对我的疼爱。

    从此以后,不再在意别人的不屑与嘲讽,带上妈妈的爱,我就是幸福的孩子。

    “慈母手中线,游子身上衣”,年龄越大,越能感受到那一针一线里,蕴含的妈妈对子女的一份情怀,一份温暖。

    无论什么生活条件,都不抱怨,顺其自然,知足常乐。只要家人都在,只要儿女温饱,妈妈的笑容就会挂在脸上。

    当我结了婚,有了孩子。妈妈还给我的孩子,做过小衣服,小鞋子。她戴着老花镜,量好尺寸,裁剪,一针一线地缝,有时也用缝纫机。妈妈对子女的爱,都流淌在了这一针一线里。

    如今,妈妈已年过古稀,头发花白,皱纹满脸,牙也掉了不少。可是只要看到妈妈的笑容,那份慈祥,那份暖意,瞬间抵达心间,在全身流淌。

    母爱最伟大,最无私。任海角天涯,都逃不出妈妈的牵挂。

    感恩母亲生我养我,不辞辛苦,难以报答。只一句“妈妈,我爱你!”妈妈就开心地露出了牙。常回家看看,也是必须的。每隔一周或两周,回家一次看望爸妈。妈妈总是把好吃的都拿出来,仿佛我是小孩子。每想起来,心里就暖暖的。

    妈妈的爱博大,宽容,不计较儿女的过错,总是放大着儿女的优点,在自我安慰中,不能自拔。

    妈妈,你平凡而伟大,于平淡岁月中,失去了青春韶华,在顾盼中,一路助子女长大。有妈妈的呵护,即使人到中年,也幸福的像个娃娃。

    祝福我的妈妈,身体康健,福寿绵长,开心快乐,总是绽放朵朵心花。

    也祝福全天下所有的母亲,都能健康快乐,平安幸福,福寿绵长!

    也希望做儿女的,时时心中有个妈。这个牵挂我们一辈子的人,要放在心上,记得感恩,记得报答。

    “慈母手中线,游子身上衣”,这份母爱千古流淌,暖意悠长。拥抱母爱,暖意盈怀。让我们在感恩的路上,享受母爱的润泽吧!

  • 《慈母手中线 游子身上衣”--孟郊《游子吟》全诗赏析》
  • 慈母手中线,游子身上衣。

    [译文] 慈的母亲用手中的丝线,为游子缝制身上的衣服。

    [出自] 孟郊《游子吟》

    游子吟

    孟郊

    慈母手中线,游子身上衣。

    临行密密缝,意恐迟迟归。

    谁言寸心,报得三春晖。

    注解:

    1、游子:出门远游的人。吟,诗歌的一种名称。 吟诵。

    2、临:将要。

    3、意恐:担心。

    4、寸草:小草,比喻子女。

    5、心:草木的基干叫做心。在这里“心”字双关。寸草心:子女的孝心。

    6、三春晖:喻指慈母之恩。三春:春季的三个月。旧称农历正月为孟春,二月为仲春,三月为季春;晖,阳光;形容母爱春天和煦的阳光。

    7、归:回来,回家。

    【译文】:

    慈祥的母亲手里拿着针线,

    为将远游的孩子赶制新衣。

    临行前她忙着把衣服缝得严严实实,

    担心孩子一走很晚才会回来。

    谁能说儿子像小草的那点孝心,

    可报答春晖般的慈母恩惠!

    【韵译】:

    慈祥的母亲手里把着针线。

    为将远游的孩子赶制新衣。

    临行她忙着缝得严严实实,

    是耽心孩子此去难得回归。

    谁能说象小草的那点孝心,

    可报答春晖般的慈母恩惠?

    赏析:

    《游子吟》是唐代诗人孟郊最为脍炙人口的诗作。全诗共六句三十字,采用白描的手法,通过回忆一个看似平常的临行前缝衣的场景,凸显并歌颂了母爱的伟大与无私,表达了诗人对母爱的感激以及对母亲深深的爱与尊敬。此诗情感真挚自然,千百年来一直广为传诵。

    这是一首母爱的颂歌。诗中亲切真淳地吟颂了伟大的人性美——母爱。

    诗的开头两句,所写的人是母与子,所写的物是线与衣,然而却点出了母子相依为命的骨肉之情。中间两句集中写慈母的动作和意态,表现了母亲对儿子的深笃之情。虽无言语,也无泪水,却充溢着爱的纯情,扣人心弦,催人泪下。最后两句是前四句的升华,以通俗形象的比喻,寄托赤子炽烈的情怀,对于春日般的母爱,小草似的儿女,怎能报答于万一呢?

    全诗无华丽的词藻,亦无巧琢雕饰,于清新流畅,淳朴素淡的语言中,饱含着浓郁醇美的诗味,情真意切,千百年来拨动多少读者的心弦,引起万千游子的共鸣。

    孟郊一生贫困潦倒,直到五十岁时才得到了一个溧阳县尉的卑微之职。诗人自然不把这样的小官放在心上,仍然放情於山水吟咏,公务则有所废弛,县令就只给他半俸。本篇题下作者自注:“迎母溧上作”,当是他居官溧阳时的作品。诗中亲切而真淳地吟颂了一种普通而伟大的人性美——母爱,因而引起了无数读者的共鸣,千百年来一直脍炙人口。 计划反对深挚的母爱,无时无刻不在沐浴着儿女们。然而对于孟郊这位常年颠沛流离、居无定所的游子来说,最值得回忆的,莫过于母子分离的痛苦时刻了。此诗描写的就是这种时候,慈母缝衣的普通场景,而表现的,却是诗人深沉的内心情感。

    开头两句“慈母手中线,游子身上衣”,实际上是两个词组,而不是两个句子,这样写就从人到物,突出了两件最普通的东西,写出了母子相依为命的骨肉之情。紧接两句写出人的动作和意态,把笔墨集中在慈母上。行前的此时此刻,老母一针一线,针针线线都是这样的细密,是怕儿子迟迟难归,故而要把衣衫缝制得更为结实一点儿罢。其实,老人的内心何尝不是切盼儿子早些平安归来呢!慈母的一片深笃之情,正是在日常生活中最细微的地方流露出来。朴素自然,亲切感人。这里既没有言语,也没有眼泪,然而一片爱的纯情从这普通常见的场景中充溢而出,拨动了每一个读者的心弦,催人泪下,唤起普天下儿女们亲切的联想和深挚的忆念。

    最后两句,以当事者的直觉,翻出进一层的深意:“谁言寸草心,报得三春晖。”“谁言”有些刊本作“谁知”和“谁将”,其实按诗意还是作“谁言”好。诗人出以反问,意味尤为深长。这两句是前四句的升华,通俗形象的比兴,加以悬绝的对比,寄托了赤子炽烈的情意:对于春天阳光般厚博的母爱,区区小草似的儿女怎能报答于万一呢。真有“欲报之德,昊天罔极”之意,感情是那样淳厚真挚。

    这是一首母爱的颂歌,在宦途失意的境况下,诗人饱尝世态炎凉,穷愁终身,故愈觉亲情之可贵。“诗从肺腑出,出辄愁肺腑”(苏轼《读孟郊诗》)。这首诗,虽无藻绘与雕饰,然而清新流畅,淳朴素淡中正见其诗味的浓郁醇美。 全诗最后用一双关句,写出儿子对母亲的深情。

    此诗写在溧阳,到了清康熙年间,有两位溧阳人又吟出这样的诗句:“父书空满筐,母线尚萦襦”(史骐生《写怀》);“向来多少泪,都染手缝衣”(彭桂《建初弟来都省亲喜极有感》)。可见《游子吟》留给人们的深刻印象,是历久而不衰的。

  • 《“画家”妈妈》
  • “慈母手中线,游子身上衣”。我想大家一听到孟郊的《游子吟》就一定会想起妈妈。

    我的妈妈又两只水汪汪的大眼睛,两只耳朵翘得高高的,好像在八万里外的声音都听得到。我妈妈的嘴巴非常的小,笑起来可好看了!

    我妈妈的身高可高了!大概有170cm。我妈妈的好是看书,画画,上网。其中,我妈妈最喜欢画画,有一次我刚上完画画课,一回家,我就被妈妈叫到书房,我吓了一跳,我是不是有犯错了?原来妈妈是叫我和她一起画画呀!就这样我和我妈妈画了大半天才画好了。

    我这个“画家”妈妈可真认真!

  • 《小学六年级感恩节作文》
  •     孟郊的《游子吟》几乎人人都能吟得出来,而这里,我也要献上自己对爸爸妈妈的一片心意。

        三月,是关长辈月。历经十二个春夏秋冬,我才明白:爸爸妈妈给我们付出得太多太多,而我们的回报则少之又少。体会父母的爱,从来都是从定的。因为它自然得象空气,令人难以察觉。不知那天起,蓦然发现,岁月的痕迹已在爸爸妈妈原本年轻的脸上此起彼伏,我惊觉:我是一个粗心的儿子。从现在起我要为他们分担忧愁,我要用行动告诉他们,你们的儿子会因为你们而长大。

        今天是星期天,为了一个“远大理想”,昨晚熬夜完成了大部分作业。我从睡梦中醒来,阳光已经调皮地抚摸我的脸,暖暖的,痒痒的。我一骨碌从上爬起来,对着阳光发誓:我要做个久违的小主人。

        今天的目标是清扫客厅卫生。我先动手把茶几上、电视机旁、电脑桌上和沙发上那些凌乱不堪的书放在一起,并把它们各归其位。在整理书籍的过程中,我发现有好多书都是因为我的随手乱放的坏习惯,而显得杂乱无章。换在平时,整理工作都是妈妈的责任。我在心头发誓:一定要改掉这个坏毛病,少给父母增加负担。接下来,我就要对付那些灰尘了,我拿起拖把,一会儿这里来个“横扫千军”,一会儿那里来个“铺天盖地”,许多灰尘全都见势不妙,仓皇而逃。转眼地板亮得能照出影来。清理卫生死角是最难办的了。电脑桌底下,沙发底下,门背后和橱里的角角落落都堆积着成千上万的灰尘,我立志让爸爸妈妈感动一下。于是,我便拿起一块抹布,转挑那些难擦的死角,认认真真地擦起来。可因为我平时不怎么做家务事,所以没有经验,不一会就败下阵来,而那些灰尘却还是“活力十足”,仿佛要在那些死角“安营扎寨”。我想,我又怎能被那些灰尘打败呢?我灵机一动,拿起抹布,把顶部弄小,然后对准地方细细擦,一遍、两遍……灰尘果然被我擦掉不少。清除了卫生死角,顿觉浑身轻松。可发现镜前的我俨然成了个大灰人。

        帮大人做家务,心里感到特别愉快。因为,我的行动使爸爸妈妈心里感到温暖,受到感动。从他们眼里我读到了赞许。也许有人说:“我们平时要管学习,没有时间使长辈感动。”其实,感动是心灵的碰撞。有时,一件小事,一个举动,一句话都会让他们感动。所以,让我们用心去听,用心去做,尽自己所能,向长辈送上自己最真的一声“谢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