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小学作文 初中作文 高中作文 话题作文 节日作文 写人作文 动物作文 作文体载 作文素材 作文技巧
50字 | 100字 | 150字 | 200字 | 250字 | 300字 | 350字 | 400字 | 450字 | 500字 | 550字 | 600字 | 650字 | 700字 | 750字 | 800字 | 850字 | 900字 | 更多

“ 眼见 ”有关的作文

来源:文题网 时间:2024-03-29 02:26:39
  • 《苏东坡的朋友圈》
  • “吾上可陪玉皇大帝,下可陪卑田院乞儿,眼见天下无一个不好人。”

    正如他自己所说,他的朋友遍天下。

    苏轼有个忘年交,就是北宋赫赫有名的大文豪——欧阳修。说起这个,渊源就深了。第一个原因,苏轼和欧阳修会对视一笑,道:“咱都是四川人!”另一个原因是苏轼当年参加科举考试,欧阳修是主考官,看到一篇文章,大赞作者才华横溢,欧阳修以为是学生曾巩所写。为避嫌,只取为第二名。结果出来了,曾巩第一名,苏轼第二名。欧阳修为此后悔不已,苏轼却丝毫不介意,欧阳修感动极了,简直要老泪纵横了:世界上哪里有这样既有才华,品德又好的年轻人啊!于是他发了个朋友圈:“老夫当让路,放他出一头地也!”

    此话一出,苏轼名动京城。欧阳修可是大文豪啊,他都说要为苏轼让路,此人一定厉害!苏轼这一无名小卒,仿佛一夜之中崛起,成为家喻户晓的传奇。欧苏两人相差30岁,结为忘年之交。

    接下来,有一位大妈粉,算是骨灰级粉丝,那就是仁宗老婆曹皇后。这位太后可谓是苏轼命中的大贵人。仁宗皇后弥留之际,恰是苏轼被政敌和嫉妒者陷害之时,即“乌台诗案”。仁宗皇后在病榻前劝诫。她说的话翻译成现代文是这样的:“当年仁宗在科考中得到苏轼和苏辙这二人,高兴地跟我说:‘皇后,我为后代觅得了两个宰相之才!’现在苏轼入狱,你怎知不是仇人中伤呢?切莫坏了朝廷的中正平和之本。”这就算是遗嘱了。神宗皇帝本就怜悯苏轼,再听太皇太后这么一说,加上其他人求情,顿时没了杀意。于是苏轼免了一死,只是被贬谪到黄州。看来朋友圈中有一位手握大权的女人,也是个不错的事。

    苏轼朋友圈中值得一提的还有陈慥,字季常。他和苏轼一见如故。当时苏轼正和季常老爹陈希亮闹不愉快呢。季常也是没心没肺,更不管什么三七二十一了,常常去请苏轼来家做客,招待丰富,就是鸡鸭鱼肉样样有。

    有一次苏轼去陈慥家,两人谈论佛法到深夜,突然听到季常老婆柳氏在门外大吼,季常害怕,不小心手抖了那么一下,佛杖便掉在地上。

    你季常原来是个怕老婆的!苏轼仿佛找到了人生一大乐趣,他戏谑道:“忽闻河东狮子吼,拄杖落手心茫然。” 狮子吼,原意是形容佛祖讲法时,如狮子大吼,如来正声,威严洪亮,苏轼却用来形容季常老婆柳氏,季常听了只能苦笑。

    在苏轼被贬到惠州、儋州时,朝廷下令将苏轼的文字全部禁绝。陈慥听了,傲娇地说:“我不,我不,我偏不!”他竟还主持编了一本《苏尚书诗集》。为了苏轼,他还敢无视朝廷禁令。这患难之交见深情啊!

    超级给力的,是广大的民众粉。东坡一出家门,就像现在的偶像,万人追捧。当东坡痴痴地、浪漫地、天真地想将书案搬到西湖边,一边看着美景一边办公时,后边就跟着一大群煞风景的苏粉,他们疯狂地呐喊:“苏轼苏轼我爱你,就像老鼠爱大米!”苏轼本来满心欢喜,顷刻全没了浪漫。他叹了一声,郁闷地发了个朋友圈:“唉,莫看杀轼否?”这话说的挺有技术含量。

    因为古代有个超级大帅哥卫玠,从小就长得帅,无时不刻不散发着自己忧郁美男的气息。一出门,就被粉丝围得水泄不通。人家卫玠本来就弱不禁风,再经这么一折腾,年仅27岁,就一命呜呼了。于是有一个这样的成语,就是“看杀卫阶”。厉害啊,随口一句都运用典故!人家卫玠靠美貌,你苏轼是靠才华!

    东坡既可以穿上官服当三品翰林学士起草诏书,也可以脱下官服当一位东坡开垦土地;既可以和政敌互黑,也可以彼此尊敬友爱;既可以是高大上的水利工程师,西湖的苏堤犹在,也是爱民如子的官员;既可以吃尽宫廷美食无数,也偏爱龙眼荔枝河豚羊蝎子肉……

    林语堂先生所述的一段话,大概是概括了苏轼所有:“苏东坡是一个不可救药的乐天派,一个伟大的人道主义者,一个百姓的朋友,一个大文豪,大书法家,创新的画家,造酒实验家,一个工程师,一个假道学的憎恨者,一个瑜伽术修行者,佛教徒,巨儒政治家,一个皇帝的秘书,酒仙,心肠慈悲的法官,一个政治上的坚持己见者,一个月夜的漫步者,一个诗人,一个生性诙谐爱开玩笑的人。”

    正是这样的东坡,政敌王安石听说他获罪,亲自给皇帝写信保他;好友黄庭坚被他牵连贬谪,不但不恨他,反倒写信去安慰他;道友吴复古怕他寂寞,自愿跟随他流放至海南岛。

    厉害了,我的东坡先生!

    这样的东坡,试问谁不喜欢?

    也只有这样的东坡,才会有这样的朋友圈!

    写作背后的故事:

    在曾老师说有关于朋友圈的征文时,我第一个就想到了苏轼。苏东坡在我心目中,是千古第一可爱的人。

    东坡已成千古,他的人生态度,依然让我这个小姑娘着迷。虽然他一生历经坎坷,但是,我们所熟知的历史里,没有一个人活得像他这么精彩,活得像他这么快乐。

    我非常喜欢苏轼,有关他的故事如数家珍。兴趣一来,提笔便滔滔不绝地写下这一篇《苏东坡的朋友圈》。因为苏东坡本人很有趣,所以本文一改往日的风格,读来稍显诙谐。

    文章前面写了东坡的朋友们,后面写了我了解的东坡的精神。这也值得我们思考:究竟是怎样一个人,敢在皇帝前直言不讳,也可以在平民百姓中谈天说地?这就是我笔下的东坡。

    老师的话:

    读过“邓志刚语文工作室”公众号里的《才子品诗》,孩子们也学会了用故事串起苏东坡一生中的某个方面;看《百家讲坛》,学会了如易中天《品三国》一样,用今人的思维讲述古代的故事,既易于理解,又能显幽默。而且,作者对于苏轼的朋友圈故事,既有对康震教授《品读古诗词》、百家讲坛《唐宋八大家》的吸收,也有林语堂的《苏东坡传》的阅读,这也是八下第六单元《学写故事》训练的一种能力。对于八年级的唐奕来说,能用自己的思维和语言讲述这些故事,好记易懂,算是“小书虫”了!

  • 《小肥猪》
  • “小肥猪”是我生日的礼物,第一眼见它时,全身肉嘟嘟的,我就给它取了这个名字——不过,它是一只小白狗哦!我抱着小肥猪回家,放在院子里。它左看看右看看,东瞧瞧西望望——也许不熟悉这里的环境的缘故吧。

    小肥猪非常可爱。一身雪白的毛下面,藏着一条毛茸茸的尾巴。嫩嫩的小脸蛋上嵌着一双炯炯有神的小眼睛,两只耳朵耷拉着,四只脚又短又粗。

    渐渐的,小狗长大了些——该到会吃饭的时候了,这小可爱还真是挑食!我家的饭菜几乎餐餐丰盛,小狗呢,自然和我们一起享受大鱼大肉咯。瞧,见到好吃的时候,它总那么自觉地“噔噔噔”跑过来,再大口大口地咽下去。那碗啊,一点儿饭菜都不剩,干净得很哩,不愧是“小肥猪”!有时饭菜稍微差了丁点,它竟然眼巴巴地瞪着,嘿,不给吃了。这家伙专挑好的,不带油的就下不了饭,哎,被我们宠惯了!这不是“挑食鬼”,是什么?

    挑食不说,它还胆小,这跟它的体型完全不符嘛!我放学回来,叫小肥猪回家吃饭。突然,我听到打斗的声音,跑去一看,原来小肥猪跟邻居家的狗打起来了,我心里默默地为它加着油。刚开始,还蛮带劲,左一圈又一脚,愣是往别的狗身上下手。可是,邻家大娘出来一喊,小白狗就灰溜溜地逃走了,像是做错事似的。这是听话呢,还是胆小呢。

    我家的动物有好多,脾气最差最暴燥的要算小肥猪了。譬如,鸡在吃饭,狗跑过来想要抢饭,就跟鸡打了起来,鸡被狗狠狠地咬了一口,只好说“好吧,给你吃。”

    这就是我那惹人喜欢的小肥猪。

  • 《眼见未必为实》
  •  东北某地最近破获了一起迷犯罪案件:罪犯假借佛祖附身,诈骗钱财和诱奸妇女达四年之久,竟使一些共产党员、国家干部上当!令人吃惊的是,一位医生也热衷其事。事后,人们问其原因。他说:“罪犯一说佛祖附身,就大口吐血,能不信?”看到从牙缝里挤出一点鲜血,就认定是佛祖附身,这种 “眼见为实”的说法,对一个搞科学的人来说,确乎有点荒唐。 俗话说,“百闻不如一见”、“眼见为实”,这并没错。

     然而,在科学上,许多事情眼见未必为实。一根直棒插进盛满清水的玻璃杯里,从杯子外面看,直棒被折弯了;在漫无边际的茫茫大海上游弋,隐隐约约看见有一座城市,这是海市厦楼。稍有科学知识的人都知道,这些都是光的折射欺骗了你的眼睛。因此,古人说:“目犹不可信。”如果硬要把眼见的一切肯定为事实,单凭简单的观察就得出结论,就难免要上当。 自然科学研究是对自然规律的认识。用眼睛等感觉器官同研究对象进行接触,得到感性认识。这种感性认识是非常重要的。但这仅是开始而已。感性认识只是反映事物的现象,而不是本质。

     感性认识必须上升到理性认识,即对得到的感性材料进行分析、比较、推理、判断,才能得到科学的结论。如果人们把认识停留在感性阶段,以为眼见的就是科学结论,而过去经过无数实践反复验证的常识都靠不住,那么难免要犯经验论的错误。科学史上鼎鼎大名的华莱士就是笃信眼见为实,上了江湖术士的当,把灵学当成了科学。前面提到的那位医生也是如此。他看到口吐鲜血就信以为真,也不想想这血是从哪里来的?人在不断大吐鲜血之后能不能活蹦乱跳? 他把这些起码的医学常识都抛之脑后,让封建迷信钻了空子,哪有不上当受骗之理。所以,仅仅把眼睛看见的表象作为唯一的根据,就认定某种现象是科学发现,是靠不住的。一些脱离实际、鄙薄理论或人云亦云的同志有必要以此为戒。写于1983年2月7日

  • 《眼见并非为实》
  •     孔夫子上过当吗?上过当。上谁的当?自己的眼睛。 当初孔夫子穷困于陈、蔡之间,一连七天不见米粒。一天,他让学生颜回去讨米,颜回讨米归来,烧火做饭。饭还没有熟,孔夫子看见颜回伸手到饭锅里抓了一把便往嘴里送。圣人亲眼目睹,顿时起了疑心,以为是颜回偷饭吃。过了一会儿,饭熟了,颜回走进房间请老师吃饭。老夫子佯装没有看见先前那回事,说:“我刚才梦见去世的父亲。如果这饭很干净的话,我要拿去祭祀他老人家。”颜回听罢,慌忙说:“使不得,使不得,这饭可不干净。刚才我见饭上面有一撮炭灰,把饭弄脏了。扔掉这点饭很可惜,我便捞出来吃了。”孔夫子听到实情,明白自己冤屈了贤孝的门生,上了自己眼睛的当。                

        眼睛真是那么不可吗?未必。常言道:“耳闻是虚,眼见为实”、“百闻不如一见”。亲眼所见比起道听途说来,总会更加真实一些。孔夫子说的“目犹不可信”,有点过分。 然而,人们往往以为亲眼所见便是事情的真相,匆忙作出结论,那就容易像孔夫子那样上“眼见为实”的当。从这个意义上说,眼见未必为实。 现实生活中这类实例极多。笔者曾见过一位“大师”踩在玻璃碴上,做些动作,据说这种非常人所为的动作是气功的作用。能得出这样的结论吗?且慢。中央电视台播出的节目中就有太平洋岛国的某个少数民族的姑娘,在玻璃碴上跳舞的镜头,有个首领模样的人,还在那上面滚来滚去。在贵州,以踩着刀刃爬上高高的木杆作为一项体育竞赛项目。还有,笔者小时候,见过一些上身裸露的人,用红布包了头,口吐白沫,在烧红的铁链上踏来踏去。他们说这是神仙附体的结果。

        亲眼所见的是同一类事,得到的却是几种解释。足见光凭眼见是不能下结论的。 再举一例。美国一位从事40年魔术工作的老魔术师,他能拨动手表。任何手表,不论是机械表,还是石英电子表,只要沾过他的手,指针立刻挪动。有人说他有“特异功能”,可他说自己是个魔术师,到中国来就是为了调查所谓“特异功能” 的科学根据的。这个实例再一次证明单凭眼见是不能轻易下结论的。 所以,正直、严肃的科学工作者是从来不单凭表演就坚信什么突破性的科学发现的。他们可以承认某些现象的存在,但必须认真地思索、分析,看一看这种现象能否在同类条件下重复,这种现象是否符合规律,设计这种试验的技术路线是否严密、有无疏漏等等,这样才能得到一个相对可靠的判断,而且这个判断还要在继续的科学实验中加以检验。    

        超导研究的突破、室温核聚变的发现研究不都是这样进行的吗? 从马克思主义哲学的角度看,眼见的只是一种现象,只得到一个表象。这种表象可能反映事物的真相,也可能是事物的假相。人们必须透过现象才能抓住本质。人们要根据以往的理论,对种种表象进行综合地推理、分析、判断,才能得到一个比较可靠的结论。单凭“眼见为实”是极不可靠的。写于1991年1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