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小学作文 初中作文 高中作文 话题作文 节日作文 写人作文 动物作文 作文体载 作文素材 作文技巧
50字 | 100字 | 150字 | 200字 | 250字 | 300字 | 350字 | 400字 | 450字 | 500字 | 550字 | 600字 | 650字 | 700字 | 750字 | 800字 | 850字 | 900字 | 更多

“ 落花 ”有关的作文

来源:文题网 时间:2024-04-24 03:31:38
  • 《落花时节又逢君作文500字》
  • 那是一个阴雨绵绵的“黑色星期五”,我的心情就像天气一样,阴沉沉的,提不起精神。可是,我的妈妈却嚷着要和我去公园散步,她竟然说雨中散步这是最浪漫的事。

    我迈着不情不愿的步伐跟在妈妈后面,不一会儿,我们就到了公园。只听见妈妈开心地叫了起来:“啊!顾辉耀,你看!你看,雨中的江南多美!”顺着妈妈的叫声,我无精打采地抬眼看去,这哪里有什么美丽的美景呀,只不过是几片树叶,几朵小花孤独地站在这里淋雨罢了,此情此景我觉得和我的心情一样。

    “咯咯……咯咯……”一阵银玲般的笑声,传入我的耳朵里,这声音怎么这么熟悉,我扭头一看,一个熟悉的人影印入眼帘,居然是我老家的同学,这真是意外之喜。我俩虽然几年没见,但同学相处时的熟悉记忆立马将我们拉在了一起。我们聊着分别之后的生活,讨论着各自的学习,喜欢的玩具……时间一分一秒地过去了,天色已晚,时间催人,我们不得不依依不舍地各自回家了。虽然这只是短短的相遇,却勾起了我们那美好的回忆……

    一阵凉风袭来,雨后清新的空气沁人心脾。再看那雨中的景致,落叶、残花、流水,有一种别样的美!此刻,我的心情好极了,不自觉地吟起了“正是江南好风景,落花时节又逢君”……

  • 《落花不语》
  • 三毛淡淡地说,梦里花落知多少?

    想那梦里的落花,必定是极美的,身姿飞旋,光影交融。花下毛茸茸的草地,吸足了春的给养,草尖上的露珠,吻住叶片里的余香,以最舒服的姿势,拥抱它们离开。

    有时候,很怕见花落,就象见到琉璃摆件,被谁不小心毁坏了,碎了一地。琉璃摆件的主人一定会伤心很久。那花落了,谁会伤心呢?

    早开的花也将早落。在龙城,最早要落的,是紫色的李子花。

    当龙城的三月,被笼罩在一片轻若霓裳的薄雾里,那一定是紫色李子树开花了。你会觉得雨刷后的小城,如处子般清爽,如江南般静美。起风了,轻漾起的花瓣雨,拖着长长的虚影,像粉色的霓裳舞,飘忽不定。

    一夜之间,精致的小花瓣铺满了小径,雪一样的轻睡,泛着紫色的呓语,让人不忍踩下去。

    大红的碧叶桃和千层红梅,实在该叫落红了。落在路上,片片殷红,像血管破裂后渗出的血一样,有点渗人。少数落不尽的,留在枝头,逐渐褪色、风干,像老妪的脸。

    玉兰巷的落花最有看点,栖在枝头时银雕玉裹,落下时像无数只玉鸽,扑楞着翅膀跌落,在光滑的石板上,逐渐消去洁白的颜色,终归于碾作尘泥,香消玉殒。群居的连翘最守规则,她灿若金斗地立在枝头,落下来,也丝毫不乱阵脚,像无数小黄蝶栖息在地。

    最贞烈的是梧桐花。前一秒还在枝头芬芳着,时间到了,头一歪,整个花冠就从枝头栽下来。多一分钟都不待,让人不禁觉得生命将止,片刻不留。

    听说武汉的樱花落了。那一定是一场粉色的泪雨,落在十四亿人的心上。无论是躺在花丛里,还是长眠在地下的,都是在生命的归途上,都会发芽,也会开花。

    当生命泛着曦光,向死而生,慢慢接续,你才会格外珍视生命。每一瓣落红,是走在来年绽放的路上。

    2020.4.23

  • 《母爱,润了年华》
  • 落花无意,流水无情,但人间自有真情在。或无私的帮助,或离别的不舍,或真挚的祝福,或真诚的关怀……都让人难于忘怀,更让我深深眷恋的是——母爱。

    “谁言寸草心,报得三春晖”。曾读过这样一则短文:

    五岁时——“妈,我想吃红烧肉。”“行!我烧。”十五岁时——“妈,换换口味,别烧红烧肉了。”“行!买别的菜。”三十五岁时——“孩子,啥时候回家吃一顿?”“不行,最近忙。”五十岁时——“妈今天路过你家给你带红烧肉。”“不了,今天不在家。”七十岁时一—“妈,我想吃红烧肉了。”那边,已不再有妈妈的声音……

    母亲用一生默默的守护、牵挂,直至将孩子送上远航的路途,望着孩子坐上载满梦想的小舟扬帆起航时,回头终觉岁月无情,已找不到来时路。

    时光如流水,带走了母亲的满头黑发,留下了母亲眼角的深深皱纹,可那深深的母爱从未磨灭。幼时总觉得母亲是一位圣人,可以在她那得到想要的一切,长大一些便觉得母亲对于我们的事没有什么发言权,可以不听,到了现在认为母亲说的一切都是唠叨,我们所得到的都是理所当然的。或许,当我们长大成人,回头看母亲时,便会发现她努力地奔向我们,向我们招手,却怎么也赶不上我们的脚步。母亲希望我们远走高飞,追寻属于自己的生活,却又担心离开了她的我会遇到怎样的困难。母亲为了我们拼尽年华,饱经风霜,如今已不再年轻,只剩下满头的白发,满脸的皱纹,无尽的思念。

    《目送》中有这样一句话:所谓父女母子一场,只不过意味着,你和他的缘分就是不断地在目送他的背影渐行渐远。我的母亲也就是这样,自从我独自一人开始上学后,每次出门前,妈妈总会叮嘱一句:“路上小心!”日复一日,年复一年。我觉得那是不必要的唠叨,随手抓起妈妈为我仔细整理过的书包出了门,在转角口回头瞥一眼,总能看见母亲努力探出头来望着我离去的身影。我清楚母亲装作放心地让我出门,其实她要等到那句“妈,我回来了!”后才会真正放下心来。

    母亲,是我们从小到大坚实的依靠。小时候,母爱是一颗甜甜的糖果,我沉浸在里头,母亲陪伴在外头;成长时,母爱是一句细心的安抚,我的委屈在里头,母亲的心疼在外头;至如今,母爱是一顿温暖的早餐,我的幸福在里头,母亲的辛劳在外头,母亲一步步将牙牙学语的我们培育成人,倾注了所有的爱。我们努力向前奔跑,却淡忘了在一边默默付出的母亲,理所当然地认为母亲给予的一切都是天经地义。望着马路尽头挥着手的母亲,终觉时光飞逝。那慈爱的笑容。凝结了世上所有的美好。母爱,带来了我们的青春,带走了母亲的年华。

    母亲,从不会在我们的成长中缺席。她带我们欣赏小桥流水,带我们聆听渔歌唱晚,让我们感受明月清风……母亲,让我们懂得“宛若流水春去也”;让我们体味“人间有味是清欢”;让我们感受“海上明月共潮生”;将世上她所能给我们的美好都毫无保留地给予了我, “慈母手中线,游子身上衣……”简短的一首《游子吟》,不就诠释了母亲对孩子的爱与牵挂?

    时光匆匆,翻起儿时的旧照片,顿觉昔日无知的我已经比母亲高出许多,母亲的身影似乎比原先矮小了许多,但在我心中依旧高大,洋溢着母爱的一点一滴已经定格在了那一张张旧照片中,已深深地烙印在我的心中。

    母亲,谢谢您!

  • 《夏之韵》
  • 春天伴着落花走了,初夏也随青叶离开了。在一片生机勃勃中,盛夏,不知不觉的来了。当初的稚嫩和青涩俨然消失,火热的成熟替代了他们。

    青柠芒芒盛夏日,清风夏雨点点虫。七月,透蓝的天空中大朵大朵洁白的云,正慵懒的漂浮着。悬着火球般的太阳,炙烤着大地。窗外,一大片生机盎然:微风吹过,粉白的花瓣簌簌飘落,飞花若雪,阵清新、幽香、淡雅的泥土气息迎面而来。树上,一片片绿的快要挤出水的叶子。阳光透过叶的缝隙,折射出波光粼粼。

    走到外面,是一阵蒸腾的热气扑面而来,仿佛要把我融化了,贮蓄已久,蓄势待发。路边的狗子无精打采的吐着舌头,房顶上的猫咪惬意的享受阳光,蝴蝶们飞进树的影子里,就怕自己的翅膀会被灼烧一般,知了没完没了的叫个不停…这,也算是夏的魅力所在吧。

    午后的艳阳愈发热烈,暖的人不禁想睡觉。大街上少了车水马龙,反倒变得宁静,可以享受这午后的安宁。远处的建筑不禁有些朦胧,小窗上闪烁耀眼的光芒,全被浸在阳光里。几个孩子在广场上嬉笑打闹,他们吹泡泡,放风筝,捉蝴蝶…一切都像童话般美好。

    到了傍晚,太阳快要落山了啊,他在海平面上露出一点点,微笑着。这时候的天空被染成了好看的粉紫色,五彩的云儿千变万化,你看!又成了一只小猫!每近黄昏,都有厚厚重重的云雾盘踞在天空,夕阳只能乘一点点空隙,迸射一条条绛色霞彩,宛如沉沉大海中的游鱼,偶然翻滚着金色的鳞光,七月的黄昏衬托出宁静的夏。

    夜晚,十分的闷热。那明月很是耀眼,即便这样也遮不住星星的光彩。她们围在月亮的身边,散发着柔和的光。老人家和小孩子们躺在摇椅上,轻轻扇着竹扇,抱着一个大大的西瓜。不知道什么时候蝉又开始叫了,青蛙也加入了交响乐,萤火虫们提着小灯笼也来乘凉了…

    之所以喜爱夏,是因为她的生机和她的热烈。她总是不拘束。

  • 《我爱江南的落花》
  • 微雨时节

    你的苞蕾沾着诗意的晶莹

    和风拂过

    你的娇姿暗散沁人的芬馨

    红艳的、嫩黄的、淡紫的……

    迎着暖阳

    赏着莺歌

    你编织了千里绿映红的绣锦

    然后

    你悄无声息的去了

    散落在西湖沒马蹄的草从

    飘零于潮平月明的春江

    飞进烟雨青石的古巷

    化作龚自珍的春泥

    啊!我爱你

    江南的落花

    你是春天的霓虹

    你是无声的春雷

    你震启了我生命的哲思

    你给了我豁然的灵光

    指导老师评语:鲜花盛开爱,花谢香散谁人赏?小作者偏爱落花,悬念陡起,有反弹琵琶之妙,引人入胜。由点到面展示了春花盛开的江南,美如绣锦,然后笔锋一转,揭示了文化内涵的落花,为下一节抒情蓄势,最后直抒胸臆,思路清晰。

  • 《思·意》
  • 各有渡口

    各有归舟

    舟中落花各有香

    三里古巷

    三里乡愁

    愁间思绪各有伤

    朝朝暮暮

    朝朝春秋

    轮回梦里油纸窗

    亦乱我心

    亦乱我意

    令曲芳华似春江

  • 《落花飞絮清明节》
  • 清明时节,细雨霏霏,人们的心里难免有一丝惶恐、忧伤……

    张爱玲曾经说过:日子过得真快,尤其是对于20以后的人,10年8年都好像是指缝间的事。

    遥望往昔,不禁感慨万千!

    我敬爱的姥爷,已经离我而去整整20年。姥爷的音容与行止、风貌与性格像一条河流,一起涌来……

    姥爷如果还健在的话,今年整整100岁。姥爷的一生,颠沛流离、历经坎坷。

    姥爷祖籍洛阳市孟津县,幼年时期,家里还算富庶,有机会上了私塾。

    姥爷一手漂亮的蝇头小楷和双手打算盘的绝活,足可以看出:姥爷是勤奋、刻苦之人。

    姥爷长大以后,不幸被国民党抓壮丁给抓走了。听母亲说,她的奶奶整天在家里哭,担忧姥爷在打仗时万一有个三长两短。

    姥爷天资聪颖,他趁着一次外出办事的机会,逃离了国民党部队。一路向西,来到了三门峡市的灵宝县(目前叫灵宝市),给地主家扛长工。

    解放后,姥爷在那时也算是文化人了,在灵宝市供销社下属的一家花厂工作。

    那时候,人们还不知道灵宝市存储着大量的金矿,经常会说:灵宝三大宝——苹果、棉花、枣。

    姥爷为人温厚、善良,不仅家里的人,亲戚、同事、朋友,都喜欢与他打交道。

    在孙辈里,姥爷最疼我,可能是因为我小时候比较乖吧。我喜欢住到姥爷那里,年幼的我,在姥爷身边,冬季也会感到温暖如阳。

    记得花厂特别大!白天,我自由自在地奔跑、玩耍,非常开心;晚上,在厂里看黑白电视,感觉电视机好神奇!

    有时候,看到姥爷不睡觉,算盘珠子噼里啪啦地响。

    我就会问:“姥爷,咋还不睡觉啊?”姥爷说:“有一分钱没找到。”我幼稚地说:“那你给他一分钱。”姥爷说:“那不行,帐必须要对住。”

    记不得多少次,半夜醒来,依然看到姥爷伏案工作的背影。

    每到收棉花的季节,姥爷堪称是披星戴月、废寝忘食。灵宝的棉花质量非常好,很多棉花要通过火车运到全国各地。

    姥爷不仅在厂里忙碌着,还要到火车站看着装车,对工作兢兢业业、任劳任怨。

    姥爷的豁达清廉、爱岗敬业,得到了全厂几百职工的肯定和敬重。

    姥爷做人诚实本分,不贪分外之财,清清白白做人,踏踏实实做事,对我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时光悠悠,岁月漫漫。童年无忧无虑的时光总是那么短暂,就像放起了一只风筝,又消失地无影无踪。

    二十年前,姥爷永远地离我而去……

    短暂的是清明,不变的是真情。有人说:时间是最好的良药。但是,对于亲人的思念,恰恰与之相反。

    岁月在流逝,思念的感觉不会减弱,反而会愈加强烈……

    但是,我想:姥爷不愿意看到我的哀愁,让生命延续得更加精彩,也许是祭奠姥爷的最好形式。

    逝者长已矣!今天,在惆怅与哀思中,我们是否更应该祭奠一下岁月?

    燃起一炷香,许下一个心愿,让天地永存、逝者安息。活着的人们不辜负前人的众望,背起行囊、继续前行。

    在缅怀亲人的同时,更好地生活,延续他们的快乐,在这春光明媚的季节,悲得不过分,喜得不浮躁,懂得生命的珍贵!

    生命从未远去,也从未结束,而是一个接着一个,来到这个世界。每个人都是在自己的哭声中来,在别人的哭声中去。

    死亡是一个永恒而又古老的话题,没有人能够逃避。天和地,不隔一草一木;生和死,在一座坟上和谐统一;家和冢,不差一笔一划。

    死亡是一个自然规律。无论是达官贵人,还是一介草民,身后都是一把骨灰、一掬黄土。

    《红楼梦》的《好了歌》中唱道:“古今将相今何在,荒冢一堆草没了。”不管是谁,多么伟大,这世间终将忘记你的存在,“风雨梨花寒食过,几家坟上子孙来?”

    清明祭祖,彰显的是一种血脉的传承和责任,生者寻根、叶落归根。有人说:清明节就是中国的感恩节!

    国学大师季羡林先生6岁离家求学,90岁高龄还乡扫墓,跪倒在父母坟墓前,不住磕头。

    季羡林先生回到北京后,写下了长达2万多字的《故乡行》:“娘啊,这恐怕是你儿子最后一次来给您扫墓了,将来我要睡在您的身旁!”

    清明流淌在炎黄子孙的血脉里,万物生长皆清明,清清白白老去、明明朗朗活着!

    生而为人,内心难免都贪恋着生、唏嘘着死,死亡的存在犹如万里晴空后面看不见的巨大黑洞……

    孔子说:未知生,焉知死。

    李清照说:生当作人杰,死亦为鬼雄。

    文天祥说: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

    唐伯虎说:世人笑我太疯癫,我笑他人看不穿。不见五陵豪杰墓,无花无酒锄作田。

    于丹说:清明是一种胸怀、一种底气、一种人格、一种信念,更是一种裕达!

    臧克家说:有的人活着,他已经死了;有的人死了,他还活着。

    人们常说:不知道明天和意外,哪个会更早到来?

    人生无常,身边的人会悄无声息地离我们而去。生是偶然,死是必然,但是,接受死亡总是一件很难的事情。

    有着辉煌成就的秦始皇、汉高祖在临终时,也不免感叹:啊,人生犹如梦中之梦!

    人的出生是一种不可逆的不平等,有人生在强盛的和平时期,有人生在战火纷飞的年代;有人生在皇城根,有人生在穷乡僻壤;有人生在豪门大院,有人生在贫困人家。

    人的出生无法选择,死亡却是一种不能例外的平等。无论是达官贵人,还是平民百姓,死亡必然发生。

    在我国的传统习俗中,很避讳谈到死亡这个问题,中国人把人的出生看成喜事,把死亡看成丧事,认为生离死别是人生最悲苦的事情。最狠毒的诅咒莫过于;不得好死!

    在中国历史的哲人中,老子是对生与死最早的直接论析者,老子认为:死而不亡者寿。

    人的自然寿命终结之后,还可以有不死的东西永远延续。这里的不死并不是灵魂仍在,而是留在世上的功德与话语能影响后人。即:美言可以市尊,美行可以加人。

    老子对生死问题的看法是朴素的辩证法,对于现代人来说,依然有许多启示。

    《庄子》中记述了鼓盆而歌的故事。

    庄子的妻子去世了,他的朋友惠施前去吊唁。看到庄子盘着腿儿,坐在垫子上,敲着瓦盆唱歌。

    惠施很不理解,责备他说:你的妻子与你日夜相伴,为你生儿育女。现在她死了,你不哭也就罢了,却在这里唱歌,是否太过分了?

    庄子答道:你这话可就不对了,你知道吗?我的妻子刚死的时候,我怎么能不悲哀呢?可是,后来想了想,也就不悲哀了。因为,想当初我的妻子就是没有生命的,不但没有生命,而且连形体也没有,不但没有形体,而且连气息也没有。后来,恍惚间出现了气息,由气息产生了形体,由形体产生了生命,如今又由有生命的东西变成了无生命的东西,渐渐地恢复了最初的样子。

    人的生死就像是春夏秋冬四季交替,循环往复、无有穷尽,我的妻子死了,也正是沿着这一循环的道路。

    从一无所有的大房子走出,又回到她原来一无所有的大房子里去休息,而我却在这里为此嚎啕大哭,这不是不懂得大自然循环往复的道理吗?所以我停止了悲伤,不哭了。

    庄子的一番话,将生命运行讲得十分透彻。他以清醒的态度,应对切身所遇之事,超然地看待生死,真正做到了乐生、顺应。

    如果有一天,大限来临,人们能有一份微笑的坦然,能够说:此生无憾。其实已经达到了一个很高的境界,也是对庄子思想的一个解读。

    寒山子的“水结即成冰,冰消返为水”,让我们感受到了生死双美。格局越大的人,越能直面生死。

    生命就是一段旅程,出生是起点,死亡是终点。活着,不仅仅是为了活着,而是要欣赏沿途的风景。

    出生是最明确的一场旅行,死亡难道不是另一种出发?人无法选择如何死去,何时死去,却可以选择怎样活着。

    我们经常会思考:人活在世界上的目的是什么?

    有人说,人活在世界上,就要有权;有人说,人活在世界上,就要有钱;有人说,人活在世界上,就要实现自身的价值……

    我想说:人活着,既非醉生梦死,也非梦想连篇,而是干干净净做人、实实在在做事。

    毕淑敏说:正因为中国人比较害怕死亡这个事情,所以才要多说。很多事情别人承诺你,说你可能发财,说你可能有什么什么样的运气和机遇,都不一定能兑现。但我承诺你,你一定会死亡,这件事情是100%要应验的。

    既然是生命中必定要遇到的一件事情,为什么要回避呢?

    我们所能做的,就是让人生少点遗憾,让有限的生命,变得无限的丰富。

    中国人很少给孩子谈及死亡的问题,在我很小的时候,有一位邻居老爷爷去世了。我问父亲:什么是死?父亲告诉我:死,就是不呼吸了。

    父亲至今也不会知道,幼稚的我,在多少个夜深人静的夜晚,屏着气息,想体验一下死亡的感受。但是,每次都是憋不了多长时间,就感觉非常得难受。

    我的眼泪就会涌出来,我以为,死了就是憋气的感觉,非常非常难受,从小对死亡有一种深深地恐惧。

    对于死亡的诠释,美国对孩子的教育值得我们借鉴。

    在美国,孩子3、4岁的时候,家长和教师会深入浅出、形象生动地向他们作出关于死亡的诠释。

    美国孩子对于死亡这个词语,既不感到神秘,也不感到恐惧,还会若有所思地向大人提出许多相关问题:

    难道每个人都会死吗?如果不让爸爸妈妈、爷爷奶奶死,行吗?我和我的小伙伴们,以后也都要死吗?

    美国孩子到了10岁左右,就能够真正理解死亡是永恒的、人死了不能复生这些深奥而抽象的道理。

    美国人这样教育孩子,是向其传授一种积极的生死观,他们还会告诉孩子:万物都有生命,如太阳、地球、星星等等。一个人死了,肉体在世界上消失了,但是,其子女却在延续他的生命。

    民间常说的:生不带来,死不带走;赤条条来,空着手走;好死不如赖活着等等,其实是人们对生死观一种朴素的表达。

    人世间的事情,得即是失,失即是得;得中有失,失中有得;有舍才有得,有得必有失。

    明智的人得之不喜,失之不悲;反之,愚痴的人,只想得到,不愿舍弃。

    习近平总书记一直在反腐倡廉,落马的党员干部本质就是一个字——贪。

    做人不要盲目攀比,每个人的天赋、家庭背景、成长环境、机遇各不相同,别人的成功无法复制。红尘滚滚、功名利禄,都是过眼云烟,不要为权、钱、名、情黯然神伤。

    天鹅在空中翱翔,有其圣洁之美;野鸭在水里自由自在,也有其乐趣和价值。

    唐代诗人韦庄写道:

    满街杨柳绿丝烟,画出清明二月天。好是隔帘花树动,女郎撩乱送秋千。

    这简单的快乐,冲淡了清明浓重的悲伤氛围。我们就是在简单的生活中寻觅自我,灵魂也会变得简单。

    人生长路漫漫,其实也很短暂,不过弹指一挥间。怀着一颗喜悦的心,接受生活所赐予的一切。

    清明时节,让人们感受到逝者如春花秋草的寂寞轮回,感受到对过往的敬畏,更有对亲人的无限怀念之情。

    清明时节,让人们在岁月的洗涤下,对过往心存一份敬畏,体悟活着的美丽。

    清明时节,让人们懂得做人要清洁、清净,明白、清白,不求事事如意,但求无愧我心。

    清明时节,让人们去扫墓,那里,自有答案,让人们心如止水、超然物外!

    作者简介:彩霞满天,70后,河南省三门峡市人,1988年毕业于豫西师范,一直从事小学教育工作。热爱生活,喜欢读书、旅游。

  • 《初一作文500字:花落花又开》
  • 秋天来了,天空明朗了许多,属于农民的丰收之年又来到了,到处充满了丰收的味道,看着他们脸上满足的神情,我的心里更加失落,同学们你们还好吗?

    今天是开学的第三天,熟悉的教室,熟悉的同事,不同的是学生已经变了,经过黑色的六月,学生们已到了不同的地方,想起他们可又调皮的脸蛋,再看看眼前这一张张陌生的面孔,心中的那份感伤更加沉重,不知又要经过多大的努力才能和眼前的这伙学生溶为一体,我的手势眼神语气等等他们能领会吗?何时才能又创造一个生动活泼的课堂?这一切的一切又要从头开始,不知我是否有心和勇气,更重要的是热情来到他们中间?我迟疑了,我困惑了,还有吗?眼前的记得在暑假之前在学生的精心照顾下开的非常鲜艳,可开学之后已经凋落了,我不知道他们是否还有活下去的希望?尽管如此,我还是每天给它浇水。我相信只要经过我的细心照顾,它一定会重新开出美丽的花朵,花是如此,相信我的学生更是如此。

    秋的味道飘进了我的心扉,农民正在收获他们的秋天,相信经过我的耕耘,收获的场景又怎会长远?花落之后还会再开的。

  • 《相思休问定何如,情知春去后,管得落花无全诗的意思及作者》
  • “相思休问定何如,情知春去后,管得落无”出自宋朝诗人赵令畤的古诗作品《临江仙·忆昔西池池上饮》之中,其古诗全文如下:

    忆昔西池池上饮,年年多少欢娱。别来不寄一行书,寻常相见了,犹道不如初。

    安稳锦衾今夜梦,月明好渡江湖。相思休问定何如,情知春去后,管得落花无。

    【注释】

    ①安稳:布置稳当。锦衾:锦缎被子

    ②何如:问安语

    ③情知:深知,明知

    【译文】

    今夜或许能梦见锦绣屏风旁的往事,月色明亮正好伴我渡过险恶的江湖。不要问相思会有什么结果。谁都知道春天过后,花落无人能管,但人们还是为它悲伤。

    【鉴赏】

    下片讲当时生活和心情,即作者现在的处境和对形势的判断。“安稳锦屏今夜梦,月明好渡江湖。”“安稳”二字颇有深意。经过了险恶的政治风波之后,作者感到只有在家居锦屏中才觉得安稳,没有风险,朋友既无由见面,又音不通,那么,只有趁今夜月明,梦魂飞渡,跨过江湖,飞越关山,来一次梦游。李白在梦游天姥时,也曾说“我欲因之梦吴越,一夜飞渡镜湖月”。只有梦,不受空间的限制,也不受政治的影响,可以自由飞渡。这说明一个遭受政治打击的善良的知识分子无可奈何的苦闷心情。

    “相思休问定何如。情知春去后,管得落花无?”这是设想月夜梦中重逢的话。论理,久别重逢,应畅谈彼此别后景况,之所以反而“休问”,实在是因为彼此遭遇相同,处境相似,“同是天涯沦落人”(白居易《琵琶行》),彼此互问情况,徒增伤感而已。春天已经过去了,落花命运如何,也管不着了。春天,是借指政治上的春天,也就是旧党执政的元祐元年至元祐八年他们春风得意的这段时间。“落花”,比喻他们这些像落花一样遭受政治风雨摧残的故旧。作者巧用隐喻手法,道出了自己对眼前处境的冷静思考,旷达中隐含着深切的悲哀。

    这首词由欢聚写到分离,由分离写到梦思,由梦中相见而不愿相问,归结到春归花落,不问自明。笔法层层转进,愈转愈深,愈深则愈令人感慨不已。内容伤感凄楚而情调开朗乐观,可谓独具匠心,这是这首词的一大特色。

  • 《半醒半醉日复日,花落花开年复年全诗的意思及作者》
  • “半醒半醉日复日,花落花开年复年”出自唐朝诗人唐伯虎的古诗作品《桃花庵歌》之中,其全诗文如下:

    桃花坞里桃花庵,桃花庵下桃花仙。桃花仙人种桃树,又摘桃花换酒钱。

    酒醒只在花前坐,酒醉还来花下眠。半醒半醉日复日,花落花开年复年。

    但愿老死花酒间,不愿鞠躬车马前。车尘马足富者趣,酒盏花枝贫者缘。

    若将富贵比贫贱,一在平地一在天。若将贫贱比车马,他得驱驰我得闲。

    别人笑我太疯癫,我笑他人看不穿。不见五陵豪杰墓,无花无酒锄作田。

    【翻译】

    桃花坞里有座桃花庵,桃花庵里有个桃花仙,桃花仙人种着很多桃树,他摘下桃花去换酒钱。酒醒的时候静坐在花间,酒醉的时候在花下睡觉,半醒半醉之间一天又一天,花开花落之间一年又一年。(我)只想老死在桃花和美酒之间,不愿意在(达官显贵们的)车马前鞠躬行礼、阿谀奉承,车水马龙是贵族们的志趣,酒杯花枝才是像我这种贫穷者的缘分和爱好啊。如果将我的贫贱和别人的贫穷来比较,一个在天一个在地;如果将我的贫贱和达官显贵的车马相比较,他们的到了纵意驰骋,我却得到了闲情乐趣。别的人笑话我很疯癫,我却笑别的人看不穿世事,君不见那些豪杰之士虽然也曾一时的辉煌,如今却墓冢不存,只能被当作耕种的田地。

    【赏析】

    《桃花庵歌》全诗画面艳丽清雅,风格秀逸清俊,音律回风舞雪,意蕴醇厚深远。虽然满眼都是花、桃、酒、醉等香艳字眼,却毫无低俗之气,反而笔力直透纸背,让人猛然一醒。唐寅诗画得力处正在于此,这首诗也正是唐寅的代表作。

    全诗描绘了两幅画面,一幅是汉朝大官和富人的生活场景,一幅是明朝唐寅自己的生活场景。只用了“鞠躬车马前”、“车尘马足”、“碌碌”等十几个字,就把明朝大官和富人的生活场景传神地勾勒了出来。唐寅自己的生活场景描写得比较详细,“种桃树”、“摘桃花换酒钱”、 “酒醒只在花前坐,酒醉还来花下眠”、“ 半醉半醒日复日”、“但愿老死花酒间,不愿鞠躬车马前”、“酒盏花枝隐士缘”。两幅画面孰优孰劣由读者自己体会和评定。

    “桃花坞里桃花庵,桃花庵下桃花仙。桃花仙人种桃树,又摘桃花换酒钱。”起首四行,有如一个长长的“推”的镜头,由远及近,将一个画里神仙陡然呈现在读者面前。短短四行,重复用了六个“桃花”,循环复沓,前后钩连,浓墨重彩,迅速堆积出一个花的世界,使人一下子落入其所设定的情境之中。不紧不慢的语调和语速,又加重了读者的亲切感和好奇心:这桃花仙人究竟过得是怎样的神仙生活?接下来的四行便展开一幅“醉卧花间”的美图:“酒醒只在花前坐,酒醉还来花下眠。半醒半醉日复日,花落花开年复年。”看这桃花仙人何等逍遥,何等快活,竟年复一年、日复一日地醉酒赏花。这里,花与酒,已不完全是诗人藉以谴怀的外物,简直是诗人生命的一部分,或者说也成了独立的生命个体,花、酒与人,融为一个和谐的整体。以上几句,可谓作者自况,意象生动、鲜明而有深义。那个曾经幻想“朝为田舍郎,暮登天子堂”的学子唐寅不见了,那个烟花柳巷醉生梦死的风流才子不见了,痛也痛过,乐也乐过,在经历了几年放浪生活之后,唐寅终于还是选择逃离闹市,为自己选定这一处世外桃源,和继娶沈氏,开始了相对平静的隐居生活。虽仕进无门,毕竟身有所托,又值壮年,美景逸思,一咏成诗。

    “但愿老死花酒间,不愿鞠躬车马前。”此一句承上启下,道出了诗人的志趣所在:与其为了荣华富贵奔波劳碌屈己下人,何如在花酒间快活逍遥:“车尘马足贵者趣,酒盏花枝贫者缘。若将富贵比贫者,一在平地一在天。”“车尘马足”只是富贵者的趣味,而花和酒注定与贫者结缘。如果用金钱和物质来衡量,这两种人两种生活自然有着天壤之别,但换个角度去理解,那些富贵者须得时刻绷紧神经,小心翼翼如履薄冰地过活,而所谓贫者,却能多几分闲情,多几分逸趣,反而活得更加自然、真实,更加轻松和快乐。以上六行全用对比描写,感情在激烈的碰撞中展开,每一句中,因用韵的关系,前紧后舒,充分表现出诗人傲世不俗的个性,和居处生活的的超脱与释然。

    注:“车尘马足显者势,酒盏花枝隐士缘。 若将显者比隐士,一在平地一在天。 若将花酒比车马,彼何碌碌我何闲。”综合全文意境,显者与隐士的对比,较富者与贫者的对比更贴合,作此诗时,唐寅已经经历过了出仕不利,已经绝了“朝为田舍郎,暮登天子堂”的进取之意,是隐居在此。

    然而此中真义并非人人悟得,君不见“别人笑我忒疯癫”?而“我”,却不以为然:“我笑他人看不穿。”难道你们没有看到,昔日叱咤风云富贵至极的君王将相,如今又如何呢?不但身已没,势已落,连花和酒这些在他们生前不屑一顾的东西都无法奢望了,甚至连坟茔都不保。如果他们在天有知,也只能无奈地看着农夫在自己葬身的土地上耕作了。 “不见五陵豪杰墓,无花无酒锄作田!” 一句收束,戛然而止,余味绵绵。

    通观全诗,层次清晰,语言浅近,回旋委婉,近乎民谣式的自言自语,然而就是这样的自言自语,却蕴涵的无限的艺术张力,给人以绵延的审美享受和强烈的认同感,不愧是唐寅诗中之最上乘者。这也正合了韩愈“和平之音淡薄,而愁思之音要妙;欢愉之辞难工,而穷苦之言易好”(《荆潭唱和诗序》)的著名论断。

    这首诗中最突出,给人印象最深的两个意象是“花”和“酒”。桃花,最早见诸文学作品,当于《诗经·周南》之《桃夭》篇,本意表达一种自由奔放的情感。而至晋陶渊明《桃花源记》一出,桃花便更多地被用来表达隐逸情怀了。古代,桃还有驱鬼辟邪的意思,而“桃”与“逃” 谐音,因有避世之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