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小学作文 初中作文 高中作文 话题作文 节日作文 写人作文 动物作文 作文体载 作文素材 作文技巧
50字 | 100字 | 150字 | 200字 | 250字 | 300字 | 350字 | 400字 | 450字 | 500字 | 550字 | 600字 | 650字 | 700字 | 750字 | 800字 | 850字 | 900字 | 更多

“ 重读 ”有关的作文

来源:文题网 时间:2024-04-28 06:41:43
  • 《《神笔马良》读后感》
  • 暑假里,我重读了一遍《神笔马良》这本书,这是个感人的故事深深地吸引着我。

    书中主要讲了一个叫马良的孩子,很喜欢画画,可是又买不起笔,只能用树枝在泥土上画画,用菜根在石头上画画。他非常努力,画的画也越来越好。马良想要一支画笔都要想疯了,经常梦到笔。有一天,梦里的白胡子老爷爷送给他一只神笔。这支笔可神了,画什么都能成真的。于是,马良每天都给穷人画画,人们都很喜欢他。贪婪的大官和皇帝想让马良给他们画金银珠宝,画金山。马良用他的智慧斗败了贪婪的皇帝,继续造福百姓。

    我很羡慕马良有一支神笔,如果我有一支神笔,我会画很多学校让贫困山区的孩子们去上学;如果我有一支神笔,我会为残疾人画上健康的双腿;如果我有一支神笔,我会为灾区重新画出美丽的家园;如果我有一支画笔,我会画出特效药,杀死新冠病毒和其他危害人类的病毒;如果我有一支神笔,我会画出很多很多物品去帮助有贫穷的人,让他们过上幸福的生活......

    虽然我不能像马良一样拥有一支神笔,但是我可以做一个善良、不怕困难的孩子。以后在学习中遇到困难想要放弃的时候,告诉自己不要轻易认输,世上无难事只怕有心人,只要不断努力,勇往直前,就一定会成功。

  • 《西游记读后感》
  • 今天,我又重读了一遍《西游记》,又重温一下内容,发现了其中的奥妙。

    这本书先讲了孙猴子取经之前的生活:吃喝玩乐,无事可做。然后大闹龙宫,向龙王要兵器和披挂,之后又被地府的黑白无常抓到了地府,孙猴子又大闹了地府,把生死簿上猴类的名字都划掉了,导致被孙悟空打S的六耳猕猴的魂魄无法进入地府,只能被无天复活而听命于无天、、、、、、随后因为孙猴子嫌玉帝给封的官小而大闹天宫,甚至玉帝都说“快去请如来佛祖”,最后被如来压在五行山下,被唐僧搭救,开启了取经之旅。

    取经路上,唐僧团队收服了猪八戒,沙和尚,小白龙,开始了14年的取经之旅,经历了九九八十一难,与妖怪们斗智斗勇,最终修成正果。唐僧被封为功德佛(后进为无量功德佛),孙悟空被封为斗战圣佛(后封为新万佛之祖),猪八戒被封为净坛使者(后进为木母金莲佛),沙和尚被封为金身罗汉(后进为金身光王佛),白龙马被封为八部天龙广力菩萨(后进为金身广力龙祖佛)。取经团队最终功德圆满,修成正果。这个结果令人喜大普奔。

  • 《重读《水浒传》》
  • 《水浒传》是一本以宋代农民起义为背景的小说。我很喜欢这本书,前后读过好几次,而且每次都有不同的感悟。我最喜欢的非人物形象莫属了。

    《水浒传》里面的人物看似相同,其实,在对待事物上有很大的区别。当宋江提起招安时,鲁智深、武松和李逵的表现就有很大的不同。鲁达他对当时那腐败的朝廷有着清楚的认识,武松一心想着兄弟,而李逵的脾气极其暴躁,只一脚就把桌子打碎了。

    读《水浒传》,有一个独特的方法,就是可以从人物他的绰号推测出他的性格。如:时迁他的绰号是鼓上蚤。这一个绰号一出来,就可以清楚地知道时迁这个人一定是一个擅长偷鸡摸狗的人。果然不错,他曾经做过偷人家的鸡等诸多不光彩的事情。吴用他的绰号是智多星。通过这一个绰号,不难推出他在梁山泊里面一定是个聪明人,他是梁山泊的军师,智取生辰纲就是他谋划的。

    除了绰号,我们还可以从人物的名字来了解他们的性格。鲁达他的“鲁”字看得出他很莽直,而他的“达”字可以看出他很畅达、通达、达成。他很莽直,做事很急躁,也很直爽。他该出手时就出手,对人性有着清楚地认识,他在最后,修成了正果,获得了人生的大圆满,从容圆寂。

    在读过几遍后,我已经对这一本书有了深刻的印象。以前,总觉得武松是个真英雄,不仅为兄报仇,还上山打猛虎。可是现在呢,我发现他该出手时不出手,在孙二娘和张青店里,他并没有管两个杀人的人,反而还和张青结拜做了兄弟。他不该出手时也出手,在醉打蒋门神时,充当了一个为黑社会老大卖命的一个打手。他从不去管对错,只要是为了兄弟,他毫无怨言。再如:我以前总觉得林冲委曲求全,十分懦弱。可现在,读多了,这才发现他这样一忍再忍,背后却有着很多原因,十分无奈。高衙内羞辱他的妻子,他忍了,公人要害他,他忍了,他的目的就是为了早日回家,能够恢复他原本的生活。至于李逵,再也不是原先印象中的豪爽,其实是一个原原本本的杀人狂。劫法场、吃李鬼、刀劈小衙内……都充满了血腥味。

    对于梁山的两个头领,那就更不用说了。晁盖一心想把梁山做大,把它当作了一个江湖公社,他注重的是梁山的名声,无为而治。他的心中充满到了善念,下山劫财物时,反复叮嘱千万不要杀人。而宋江为了能和朝廷抗衡,不计名声,不择手段。

    这本书中的人物每看一次就鲜活几分,这本书每读一次,就深刻几分。我还会继续读下去!

  • 《读《神秘岛》有感》
  • 这个寒假,我重读了凡尔纳的《神秘岛》,这是他写的海洋三部曲之一,也是一本经典名著。看完以后,我由衷的佩服工程师史密斯的勇敢和智慧。

    故事发生在美国南北战争时期,有几个人为了逃离敌人的监禁,在午夜时分偷偷搭乘热气球逃走了。在途中却遭遇了龙卷风,被迫降落在太平洋的一个无人小岛上。那里荒无人烟,危险重重。为了生存,他们走遍了整个小岛,还给岛上的森林河流命名。在岛上,他们还遇到了许多稀奇古怪的事情,甚至有凶狠的海盗来偷袭。但是他们毫不畏惧,团结一致,乐观面对,一个个难题也随之迎刃而解。最终他们被过往的船只救出,安全地回到了他们的祖国。

    这部科幻探险小说巧妙地把现实和作者的幻想结合在一起,情节精彩,扣人心弦,引人入胜。书中的工程师史密斯学识渊博又是勇敢的化身,是一位很有智慧的人,他就像变魔术一样,利用荒岛上有限的资源,制作出了许多生活用具,比如椅子、陶器还有梯子等等,让人感叹知识的无穷力量。还有神秘的尼摩船长,他在几次危险关头都帮助了这几个落难的人,使他们转危为安。书中的哈伯特虽然只是一个十几岁的孩子,但他热爱学习,在岛上学习了很多动植物知识。

    书中的几个主角热爱生活,敢于冒险,在困难面前不屈不挠,把荒岛变成了乐园。他们的乐观主义精神值得我们学习,回头看看我自己,有时候遇到一点学习或者生活上的难题,就失去了耐心,轻易地想放弃,有时一味地向父母求助,想想真是惭愧。在我们的人生道路上,难免会遇到各种挫折打击,我们要学习书中的人物精神,勇敢面对困难,不气馁,不灰心,用智慧解决问题。

    《神秘岛》这本书让我受益匪浅,荒岛求生的神奇故事让人百看不厌。

  • 《勿忘初心牢记使命作文》
  • 重读红色经典,秉承革命精神

    1936年前,红色的中国布满层层谜团。美国记者埃德加·斯诺怀着对中国革命与战争的重重疑问,孤身一人前往这被人刻意曲解、遭到铜墙铁壁般严密封锁的革命战略根据地。他探索红色中国,将所见所闻一点一滴的真实记录,汇编成一本书《红星照耀中国》。 

    今日,我重读经典,内心依旧澎湃不已。整本书以斯诺的第一视角,生动丰富地描述了红色根据地大大小小的人物与事件,他通过搜集两万五千里长征的第一手资料,与革命领导人进行谈话,运用文字的力量将这段波澜壮阔、激情燃烧的岁月鲜活地呈现在我们眼前。

    斯诺用平实的语言,为我们展现了红军当时的近况。文字朴实无华,但他笔下的人物却有血有肉,带着鲜明的特点。正是通过他的文字,我们对国民党政府的暴行有了更深刻的了解,对红军在漫漫长征路上的艰难险阻有了更具体的把握,对立志救民于水火、避免我亡国之祸的革命先驱更加心生敬畏。

    斯诺对革命者的描写狠狠地驳斥了国民党一直对外宣扬鼓吹共产党人为“狂热分子”、“无知土匪”、“强盗”的形象。书中是这样描述毛泽东的:“毛泽东是一个精通中国旧学的有成就的学者,他博览群书,对哲学和历史有深入的研究,但是对于工作却事无巨细、一丝不苟。他精力过人,不知疲倦,是一个颇有天才的军事家和政治战略家。”对周恩来的着墨是“他头脑冷静,善于分析推理,讲究实际经验,他无私地忠于一种思想和从不承认失败的不屈不挠精神。”除此之外,还有黄埔军校毕业身经百战、战无不胜的林彪;使地主乡绅闻风而逃的贺龙;九岁离家闯世界十七岁就带领饥民攻打粮仓的彭德怀;徐海东、林伯渠、左权等许多优秀的革命家都做了具体的描述。

    通过他的叙述,我仿佛看到无数仁人志士在战火纷飞的根据地,用火一般的热情与铁一般的意志,百折不挠,自信乐观地坚持着自己心中那最崇高的革命理想。他们是一群有气质、有风度、有抱负、有力量的战士!

    那一幕幕如画卷在我眼前徐徐展开: 毛泽东夜晚在灯前认真摆弄飞蛾;百姓们“似乎毫不例外地都在从容不迫地从事田间劳动”;硝烟弥漫的战场上战士们嘶哑却嘹亮的呐喊……虽没有浓墨重彩的渲染,却令人激动不已!它让我们感受到了一个真实的苏区 一个充满生机与活力的部队,一段令我们自豪与骄傲的历史!

    斯诺在书中写道:中国共产党及其领导的革命事业犹如一颗闪亮的红星不仅照耀着中国的西北,而且必将照耀全中国,甚至照耀全世界。是的!这本书一发表,就产生了巨大的反响。它驳斥了国民党刻意扭曲的宣传,向世界人民呈现了一个真实的中国革命。成千上万的中国青年读完这本书后,纷纷走上了革命道路。即使到了今天,它的影响力依然不曾消减。80年后,正如书中所言,革命事业已经照耀了全中国,而中国也在共产党的坚强领导下走上了繁荣富强的道路。 

    当我们坐在明亮的屋子里,心安理得的接受着最完整的教育的时候;当我们为赋新词强说愁在为各自的人生纠结忙碌的时候,我们也许没有意识到,我们正过着充满阳光与安定的美好生活。《红星照耀中国》提醒着我们,即使身处和平年代,也不要忘记无数革命先驱曾在狼烟四起中横刀立马,在民哀国殇之时挺起了民族的脊梁,为了我们今天的幸福生活冲锋陷阵、赴汤蹈火!

    所以,我们要牢记使命,不忘初心,为了守护好革命先驱为我们打下来的一切,好好学习,报效祖国,共筑美好中国梦 !

  • 《谁能把谁拯救》
  • ——关于《悲伤逆流成河》。

     

    两年后重读《悲伤逆流成河》,是在一个夜晚。外面天空是不是有星星未眠,我不知道。只听得见钟摆滴滴答答载着时间流过,以及自己越来越不匀称的呼吸声。故事的结局像一片没有脚印踏过的白茫茫野,暴风骤雨后归于平静。

    原来会有这么极端纠结的青春。原来会有这么巨大的失望和矛盾。林华凤用生命换来易遥最终的感激和宽恕;顾森湘用生命换来对纯洁世界的忠贞;易遥用生命换来顾森西的相;齐铭用生命换来所有悲伤的宣泄口。生命这颗本该饱满而甜美的果实,最终被释放不了的绝望吞食一空,只剩下皱而坚硬的果核。

    为什么做不到原谅,宽容,和圆满。

    乐观的人总说,黑暗是光明的伏笔。对易遥,既然没有人珍惜自己,为什么不学着坚强学着自我珍惜。对齐铭,已经那么优秀了,为什么偏把自己河一个瘟疫一样的女孩搞在一起,仅仅因为从小一起长大,就得曲折她的曲折,悲哀她的悲哀吗。对林华凤,为什么就非得用“贱”这样的字眼一次次辱骂自己的女儿,就不能做到对自己诚实,把对易遥的关心写在脸上吗。

    然而哪有那么多的“为什么”。面对内心庞大的孤独胆怯和夜以继日逐渐清晰的无助,逃避好像是一条最简短的路,只是让自己看起来很坚持。

    易遥的肩上扛了太多本不应扛下的东西。腹中不得不死去的婴儿,唐小米每次可以玩弄之后无辜而美好的面容齐铭手机通讯录里暧昧的“湘湘”和冷冷的“易遥”,母亲林华凤每次从背后摔来的拖鞋和每一句“你怎么不去死”的刻毒,无不在挑战着她隐忍的底线。

    齐铭和易遥有着同样的孤单,而这孤单并不是阳光美好的外型,学校第一名优等生头衔就能掩盖和驱散的,是内心对温暖的渴求和日渐对这朝夕相处的世界的诘问和不信任。

    从什么时候开始,我们怀念小时候。现在一个人实在太累,可怎么我在你微红的眼眶里那么多次地看到了我自己。

    我很喜欢这部作品的英文翻译——cry me a sad river。为我泣一条悲伤之河。阴暗土壤滋生出来的不幸,在心房里撒下种子,不知道什么时候就开满了一园子的罂粟。就用这条眼泪聚成的河流来灌溉吧。罂粟花开呀开,罂粟花开呀开,像浓烈的青春,飘摇的

    我想起了小学老师辅导我们写作文的时候,常会告诫甚至是硬性规定我们要写社会的光明河生活的美好。要写皆大欢喜和积极向上。只有这样才能保证作文的高分。可是再怎么把光明刻画得栩栩如生,也遮盖不了黑暗存在的这个事实。

    那些悲伤真实地存活着,渗透了生活的每一处细节。暮色四合的弄堂很萧条。虚荣的夸耀和廉价尊严的捍卫,也只是让人嗅到腐烂叶味道的市井气息。而青春是不是也就这么一分钟一分钟地萧条下去,最终和理想的远方以光速背驰,在萧条中市井下去。

    那些心情是什么时候在梅雨季节的弄堂里发了霉,已经记不得了。悲伤的元素在世情的灰尘包裹之下愈发体态臃肿,不断吸取着每一次的欲哭无泪,欲说还休,欲罢不能,成为血液里杀不死的病原体,在沉默和隐忍中以核弹爆炸的威力给冷眼的旁观者一记震彻心扉的耳光。

    我悲伤,是因为我私自拿走了你的悲伤然后分给自己一半。我悲伤,因为这个我一位值得信赖的世界日渐变成一副肮脏的模样。我想你是知道的,“真想为你好好活着,而我,疲惫已极。在我生命终结前,你没有抵达,职位最后看你一眼,我才飘落在这里。”

    谁能把谁拯救,谁能把谁保佑。那条河像不像疲惫了的蛇一样,再怎么收敛住杀气也仍旧稀释不了毒性。

    阴湿狭窄的上海弄堂,似乎依旧没有改变,还有那么多个来日在等待着市井的人们去虚度。依旧住在看不见江景,听不见来往汽笛声的狭小小屋的人,心是不是也在变得狭小拥挤起来。

    而那两间空出来的屋子,其中的一间再也不会深夜还亮着暖黄色灯光,另一间的厨房再也不会有锈住了一样擦不净的油腻。至于陨落了的生命是不是化成了星星得以永恒,谁也不知道。只是曾经上演过的厮打,诋毁,揶揄,伪装,曾经不得不的隐忍,妥协,倔强,求救,犹如以条条共享着平静呼吸的支流,汇成雨季水位疯长的河,在心底荒无人烟的深谷,隐匿着猖獗分秒的时光。

  • 《平中见奇小中见大》
  •     我周围的小学生重读了这篇习作以后反映说:“《发书》的选材也很平常,怎么得了一等奖?”我对他们说:这篇文章,正因为能在平凡中见新奇,写出了作者真实感情。

        所以,评上一等奖,它是当之无愧的。 全文围绕着开学第一天,老师发书,学生们就要不要 “皱了皮”的书这件事来写,显得非常真实,并富有教育意义。 “我”不似思索地向宋老,:,,建议说:“把书往空中一扔,落在谁那就归淮。” 才小梅润学说:“把这本书夹在那一裸书里,发到谁那就算谁的。” —这两种做法,实质一样,都不甘心情愿要这本书,所以建议采取“碰运气”的方法。

        这样的事,不仅是东北的学生中有,在南方,学生中也有,我就碰到过类似的事。但是小作者没有用大话、套话批判这种思想,而是用张洋和其他同学的具体言行,去影响这两个同学,收到了良好的效果。这不正是这篇习作的突出优点吗? 怎样在平常的生活中,选取有意义的题材,读了《发书》,刘我们应该有所启发。

  • 《重读《乔厂长上任记》》
  •     在不久前的一次作品讨论会上有位同志谈到《乔厂长上任记》时说:“乔厂长那当然 是个理想人物,不用说别处,就说我们机关,大家就都盼来个乔厂长,快刀斩乱麻,多解 决向题,可哪有呢?”

        我听了这个评价,未免大吃~惊。因为“四人帮”一伙在文艺上鼓吹创造“高、大、 全”的“英雄形象”,“理想”一词也被他们滥用了。这些年来.人们一听到“理想人物 ”,就想到了与生活真实相对立,想到了凭空臆造,想到了那些心高、大、全”的“英雄 ”人物在舞台上居高临下的姿态。界光朴会是这样的“理想人物”吗?

        我又重读了《乔厂长上任记》,乔光朴在我心目中,依然是一个活泼泼的个性鲜明的 人物形象。他无私无畏,虽惨遭折磨,却并未为“四人帮”:的迫害所尿;他对实现四个现 代化具有高度的责任感,他本来巳经有了享清福的“美差”—电器公司经理,却还自讨苦 吃,毛遂自荐,自a申请到多年完不成国家计划的电机厂去当厂长。他到任后,立即采取 了大刀阔斧、雷厉风行的做法,显示了他的满控热血为革命的进取精神和果断性格。当然 ,他又没有高超于普通人之外,不食人间烟火。他有爱有僧,爱憎分明。他并不完美无缺 ,他的有些作风、行事,在一般人看来,或许还有些“怪处气

        象乔光朴这样的为革命而献身的精神、干劲和情操,对我们来说,该是并不陌生的 。无论是在我们党领导的艰苦草绝的战争年代,还是建国以后如火如茶的社会主义建设时 期,也无论是在充满硝烟味的人民军队的各级指挥员身上,是风尘仆仆脱下戎装走向工业 建设的第一代,我们都曾或多或少地看到过这种精神的闪光。就是在当代文学英雄人物的 呵廊眼,与乔光朴某些侧面相似的性格,与乔光朴这种奋不顾身的精神有“共性”的英雄 形象,似也可以找到几个。例如同一位作者的《机电局长的一天》里的机电局长w大道, 再追述得远一点,如杜鹏程同志的《工地之夜》的总指挥和《在和平的日子里》的工程队 长阎兴,从其内在精神品质来看,不也和乔光朴性格有着共同闪光之处吗?虽然他们的个 性并不雷同。

  • 《重读鲁迅书》
  •     今年是左翼作家联盟成立五十周年,全国文艺界正在进行热烈的庆祝活动。我又重读了鲁迅一九三0年三月二日在左翼作家联盟成立大会上的讲话《对于左翼作家联盟的意见》,虽然时间已经过了五十年,但这篇不过三千字的对革命文艺具有纲领意义的重要文献,至今读起来,仍然给我们以深刻的启示和教育。

        鲁迅的这篇讲话,是对“五四”新文学运动,特别是一九二八年以来的无产阶级文学运动的经验和教训的总结。鲁迅提出了文艺要为“工农大众”的革命方向,并且指出,为了达到这个“坚决的广大的目的”,根本问题是在作者可是一个“革命人”,因而,要求左翼文艺家一定要和实际的社会斗争接触,明白革命的实际情况,看到中国革命的长期性和复杂性,“对于旧社会和旧势力的斗争,必须坚决,持久不断,而且注重实力。”这也就是鲁迅经常讲到的坚持“韧”战的精神。三十年代左翼文艺在反“围剿”的斗争中,所以能取得一个又一个的光辉胜利,终于造成了“在中国,无产阶级的革命的文艺运动,其实就是惟一的文艺运动”,应该说,这正是由于在鲁迅这种“韧”战精神的照耀下,左翼文艺家们高举战旗,英勇奋斗,不怕牺牲,才使国民党的反革命文化“围剿”“一败涂地”,而为中国人民的革命事业做出了巨大的贡献。

        一九四二年,毛泽东同志在新的历史时期,根据新的历史要求,进步总结了无产阶级文艺运动的经验,明确提出了文艺工作者与工农兵相结合的道路。延安文艺座谈会讲话的方向,仍然是三十年代左翼文艺运动的方向:“鲁迅的方向,就是中华民族新文化的方向。”建国十七年中,尽管在社会主义文艺的道路上,我们也有着这样那样的缺点,甚至犯过严重的错误。但是,我们广大的革命文艺工作者,却总是擎着左翼的战旗,坚持了从五十年前就已开始了的“目的都在工农大众”的革命方向,使社会主义文艺曾经有过一个初步繁荣的局面。

  • 《万水千山总是情》
  •     大一的时候,我用了四个月的时间重读《红楼梦》。那一阵子,我心情抑郁,变得不苟言笑。室友都笑我:都是“读书”惹的祸。我却眼圈一红,就要落泪,说不清楚为什么。我不是羡恋那温柔富贵地,亦不是悲叹那红颜多薄命,只是觉得有一块石头压在心上,沉重心痛。对于《红楼梦》,很多东西不是我这个年纪能深切领悟的,所以它够不上“与我心有戚戚焉”,可我的确隐隐地感到某种诸如命运般抽象的东西,在我心中构成一种感情旋涡久久萦绕,转得我的心房胀胀地、痛痛地。后来思之,这是我用心读书的开始。

        用心读书,便会喜欢上读书的感觉—在思想上与作者共鸣。为之哭,为之笑,为之心痛。作者把他的喜怒哀乐、他的深刻的思想都通过作品这个中介传送出来,在芸芸人海中来寻觅他的知音。高山流水,知音难觅。知我者,谓我心忧,不知我者,谓我何求?我们领悟了作品、领悟了一颗思想着的鲜活灵魂,即使是万般矛盾与痛苦的思想,也因有了理解与共鸣而生出泪光中的笑和苦痛中的乐。有了共鸣,也许我们依旧有孤独感,但绝没有寂寞。孤独是载载孑立没人陪伴的孤单,而寂寞则是心灵上没人理解的孤单。正如一句诗说的那样:世界上最远的距离/不是千山万水/不是天涯海角/而是我就站在你面前/你却不知道我爱你。

        也曾经为升学而读书,为考研而读书,为填补浅薄、为追求一种“腹有诗书气自华”的气质而读书。为读书,我也曾废寝忘食过,可那些都是功利性极强的读书,在情感上只是一种手段、一种走向所谓成功的云梯而已。当然,也有人读书纯粹是为了消遣,厌烦了都市的喧嚣与浮华,于是躲进房间里,窝在沙发上,一杯暖茶,和着暖暖的阳光,手捧一本书阅读。这只是心灵上的一种休息,却不是真正意义上的读书。读书绝不是消遣,严格地说,真正意义上的读书是思想上的一种升华。升华的过程绝不是消遣的过程,而是一个凤凰涅架的过程,一个灵魂再生的过程。

        室友们在一块儿也会讨论到读书与生活这些问题。说读书多了,我们的痛苦也随之增多了,倒不如那些没有一点文化的人过得悠闲快乐,甚至连傻子什么都不懂,单吃吃玩玩就很开心,根本不知道什么是痛苦。可是让我们现在去做一个快乐的傻子,谁又愿意去呢?给我一个重新选择的机会,我依然会选择读书。

        是的,读书是有痛苦的。然而这是一种善良的痛苦,我们不仅为那些文字分担痛苦,为作者分担痛苦,也为许多心中莫名的感触而痛苦。我们希望一切完美,但一切并不如我们所愿的完美。我们希望有广厦千万间,奈何总有一批寒士;我们希望有情人终成眷属,奈何总有“明明相爱,到最后还是要分开的结局”。这痛苦是本性在读书中潜在的呼唤与回归,它使我们的人性变得纯粹透明,使我们的胸怀变得博大宽广。

        于是当我站在阳台上凝望着湛蓝天空两朵互相追随的白云时,我会想那可是张洁笔下的钟雨和老干部?当我站在洛阳桥上注目那流动的河水时,就依稀能听到有一位诗人在渺渺处吟咏着那千古绝唱的诗篇。我也会为每一座山、每一条河取一个温暖的名字,也会为陌生人祝福,祝福他们终有一个灿烂的前程。

        真正喜欢上读书,会把书中人世变换、世事沧桑的哲理潜移默化为自己的情感、自己的思想。于是懂得了什么时候看山是山,看水是水。而所谓的痛苦也只成了情感色谱中的那一抹,它使我们的生命从此有了诗意,不管是嬉笑怒骂,抑或是优世嫉俗,我们的生命已是完整的生命,人生是完整的人生。诗意的人生往往会让我们尘思尽涤,胸中有着空山灵雨的清明,心中充满着慈惠与灵气。

        记得有次乘公交车,我把坐位让给了一位老太太,我就站在过道上扶着她的椅背。她转过头望着我,我朝她微笑了一下,却惊异于她那双透露出孩童一般清澈天真的眼睛。她问我:“小姑娘,你一定很喜欢读书而且也读过不少书吧?”我愣了一下。“真正喜欢读书的人,他的眼睛一定清澈透亮,就像是一种信仰。”她说。

        后来我才知道,这位老人做了一辈子的教师,曾写下许多文字。现在,我依然能忆起她那双清澈透亮的眼睛。

    我也希望我的眼睛永远清澈透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