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小学作文 初中作文 高中作文 话题作文 节日作文 写人作文 动物作文 作文体载 作文素材 作文技巧
50字 | 100字 | 150字 | 200字 | 250字 | 300字 | 350字 | 400字 | 450字 | 500字 | 550字 | 600字 | 650字 | 700字 | 750字 | 800字 | 850字 | 900字 | 更多

“ 家教 ”有关的作文

来源:文题网 时间:2024-04-29 03:32:25
  • 《这些家教家风家训,堪称经典(附名言、事例、范文)》
  • 中华民族自古重视家风,从先秦到明清,我国流传下无数古语家训,在国人心中流淌千年,世代传承。

    1、名人名言

    1.祖国如有难,汝应作前锋。(陈毅《示儿女》诗)

    2.割不断的亲,离不开的邻。(《增广贤文》)          

    3.尊师而重道,爱众而亲仁。(《增广贤文》)

    4.心术不可得罪于天地,言行皆当无愧于圣贤。(《钱氏家训》)

    5.一言一行,常思有益于人,唯恐有损于人。(《张氏家训》)

    6.富若不教子,钱谷必消亡;贵若不教子,衣冠受不长。(《增广贤文》)

    7.孝当竭力,非徒养生。鸦有反哺之孝,羊知跪乳之恩。(《增广贤文》)

    8.一粥一饭,当思来之不易;半丝半缕,恒念物为维艰。(《治家格言》)

    9.器具质而洁,瓦缶胜金玉。饮食约而精,园蔬愈珍馐。(《治家格言》) 

    10.夫君子之行,静以修身,俭以养德。非澹泊无以明志,非宁静无以致远。(《诫子书》)

    11.和善心正,语言必谨,举动必端,处事必公,为官必廉,事君必忠,费用必俭,睦人必善,乡里必和。(《苏氏家规》)

    12.凡世家子弟,衣食起居,无一不与寒士相同,庶可以成大器; 若沾染富贵习气,则难望有成。(《曾国藩家书》)

    13.天下之事立志最为重要,立志为成事之基础,志之所在乃心之所在,心之所在则关乎事之成败。(《张氏家训》)

    14.事业文章,随身消毁,而精神万古不灭;功名富贵,逐世转移,而气节千载如斯。(《增广贤文》)

    15.教子有五:导其性,广其志,养其才,鼓其气,攻其病,废一不可。养子弟如养芝兰:既积学以培植之,又积善以滋润之。《戒子通录》

    16.积善之家,必有余庆;积不善之家,必有余殃。——《周易 · 坤 · 文言》

    释义:积累善行的家庭,一定会有多到享用不完的福气留给子孙后代;不积累善行的家庭,一定会有多到遭受不完的祸患留给子孙后代。

    17.欲治其国者,先齐其家。——《礼记 · 大学》

    18.泯躯而济国。(《颜氏家训》)

    19.习闲成懒,习懒成病。(《颜氏家训》)

    20.万行归空,千门入善。(《颜氏家训》)

    21.上智不教,而成下愚。(《颜氏家训》)

    22.施而不奢,俭而不吝。(《颜氏家训》)

    23.夫学者犹种树也,春玩其华,秋登其实。(《颜氏家训》)

    24.善欲人见,不是真善;恶恐人知,便是大恶。(《颜氏家训》)

    25.山中人不信有鱼大如木,海上人不信有木大如鱼。(《颜氏家训》)

    26.幼而学者,如日出之光,老而学者,如秉烛夜行。(《颜氏家训》)

    27.人有喜庆,不可生妒忌心;人有祸患,不可生欣幸心。(《颜氏家训》

    28.读书志在圣贤,非徒科第;为官心存君国,岂计身家?(《颜氏家训》)

    领导人讲话

    家风好,就能家道兴盛、和顺美满;家风差,难免殃及子孙、贻害社会。

    ——领导人,2016 年 12 月 12 日在会见第一届全国文明家庭代表时的讲话

    不论时代发生多大变化,不论生活格局发生多大变化,我们都要重视家庭建设,注重家庭、注重家教、注重家风,紧密结合培育和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发扬光大中华民族传统家庭美德,促进家庭和睦,促进亲人相亲相爱,促进下一代健康成长,促进老年人老有所养,使千千万万个家庭成为国家发展、民族进步、社会和谐的重要基点。

    ——领导人,2015 年 2 月 17 日在 2015 年春节团拜会上的讲话

    领导干部要努力成为全社会的道德楷模,带头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讲党性、重品行、作表率,带头注重家庭、家教、家风,保持共产党人的高尚品格和廉洁操守,以实际行动带动全社会崇德向善、尊法守法。

    ——领导人,2016年 12 月 9 日在主持中共十八届中央政治局第三十七次集体学习时的讲话

    2、名人事例

    01

    东晋名相谢安经常召集族中子弟谈天论地,内容多与文学有关。这看上去似乎只是文士雅集,实则不然。有一次,谢安问子侄们《诗经》中哪一句最好,侄子谢玄认为是“昔我往矣,杨柳依依;今我来思,雨雪霏霏”。这不是谢安心目中的理想答案。在谢安看来,“訏谟定命,远猷辰告”的意境深远,才应是从政者追求的“雅”。短短的一番对谈,看似讨论古书,实则以此教育子弟不应以个人情感为先,而应以天下大计为怀。

    02

    据记载,司马懿的父亲司马防就是一位注重家庭教育的家长。在家中,包括司马懿在内的几个儿子虽然已经成年,但司马防不召唤他们,儿子们便不敢随意去见父亲;见面时,如果没有允许他们入座,他们便不敢坐下;司马防不向儿子们提问,他们也不能随便说话。司马氏父子之间完全按照礼仪相处,秩序井然。这看上去显得有些不近人情,但却是在汉末乱世时对传统礼仪的一种坚守。虽然“举秀才,不知书;举孝廉,父别居”已经成了当时社会与政坛上屡见不鲜的丑闻,但在司马防家中,仍能保持儒家所倡导的礼仪,这就是家风的影响力——不随时而变,靠治家者的自觉维护他所认同的价值。

    03

    据记载,陆游家训共二十六则,其从四十多岁开始写,直到八十余岁仍在不断增补。陆游很重视子女教育,写了一百多首教育儿子的诗,以这种形式传递家风。他的家风家训主要包括:

    要做好人。他告诫儿子,但愿你长大后能让乡亲们称赞是有道德的好人,即使是当一个普通老百姓,在道德层面也不比高官差。

    改过迁善。“闻义贵能徙,见贤思与齐。”教导儿子必须做到有错必改,见贤思齐。不要贪得无厌。“若夫天性澹然,或学问已到者,固无待此也。”意思是说,一个人假若一直心性恬淡,不图名利,或是品学修养已达到一定程度,自然不会有贪得无厌的思想。

    要严于律己。“后生才锐者,最易坏。”年轻时聪明伶俐、有才华的人最容易养成恶行,要特别警惕才是。他告诫儿子对后代要经常严加管束,不要让他们与轻浮浅薄的人交朋友。

    要宽以待人。陆游说,他一辈子未曾害过别人,有人害他,“或出忌嫉,或偶不相知,或以为利,其情多可谅,不必以为怨”。不要去计较,要尽可能回避这些事。

    要为官清廉。教导儿子要忠于职守,为民做好事。特别强调儿子在物质生活上要俭朴,要廉洁。

    要忧国忧民。在《病中示儿辈》中,他希望儿子事事都要以那些恬不知耻的卖国贼为鉴,切不可学他们的样子。

    04、颜之推《颜氏家训》

    颜之推生活在南北朝后期至隋朝,《颜氏家训》也成书于隋。颜之推本人几经丧乱,其自称“三为亡国之人”。他写作《颜氏家训》的目的,是为了教育子孙礼仪、道德、学术与文化,保持其门风、传承其家学,故而书中不仅涉及立身处世之道,而且还对当时的社会风俗、文学、经学、史学与音韵训诂之学等多有介绍,可称一部家教的百科全书。颜氏后人也没有辜负这位煞费苦心创作家训的先祖,他们各以其突出的品德与才学闻名于世,著名者就有唐代的学者颜师古、书法家颜勤礼与颜真卿,其中尤以道德操守与个人才学都令后人景仰的颜真卿为最。

    颜之推自己是当时知名的文人学者,他在写作家训时尽量避免仅仅以教条训诫子孙,而是通过举例来说明道理。比如在《风操》篇中,他对取名拟字的原则发表个人意见的时候,就没有直接抛出自己的观点,而是以古人为例,间接表明自己的态度。比如西汉时代的文人司马相如因为钦佩战国时代的赵国名臣蔺相如,故而为自己取名“相如”;三国时代的大臣顾雍因为崇拜当时的著名学者蔡邕,也为自己取名为“雍”,这些都是表达了对贤人的崇敬,所谓“见贤思齐”,所以才为自己起了一样的名字。同时,他对一些人囫囵吞枣将前人的姓和名都编入自己的名字之中表示鄙视,认为这完全是附庸风雅,有违取名的本来原则——比如东汉的许暹字“颜回”,梁朝的庾晏婴。

    取名拟字,体现了长辈对晚辈的一种期望,或是取名者的一种道德向往与追求,在讲求典雅的文化家族,这是一种体现品位的行为。颜之推以前人为自己取名的得失,向子孙传达了其中的原则与禁忌,而没有简单以“取名拟字应遵循哪些原则”“起名字时应避免的几个误区”之类的条目来说明,循循善诱,使自己的本意明白地表达出来,又不致过于严肃刻板,其试图通过这种潜移默化的形式让后人体悟优美之门风的做法,可谓用心良苦。

    在《勉学》篇中,讲到学习重要性的时候,颜之推还以距他较近的历史为例,讲了梁朝的贵族子弟们只追求舒适奢靡的个人生活而忽视学习,在太平年景无限风光,到了改朝换代之后,他们就因为并无真才实学而被冷落,反而不如那些凭借个人才学受到任用的平民子弟。

    正因为笔法生动、内容广博、寓理于情,《颜氏家训》在中国古代产生了深远的影响。明代著名的启蒙教育家王三聘称“古今家训,以此为祖”,可谓实至名归。

    05、曾国藩家风

    “家勤则兴,人勤则健;

    能勤能俭,永不贫贱。”

    曾国藩是近代史上有争议的人物,但其对子女的教育却留给后人很多可以借鉴的内容。勤奋、俭朴、求学、务实的家训家风一直为曾家后人所传承。曾国藩曾留下16字箴言家风:“家勤则兴,人勤则健;能勤能俭,永不贫贱。”

    以俭持家。曾国藩一直要求家人生活俭朴,远离奢华。他在京城见到世家子弟一味奢侈腐化,挥霍无度,便不让子女来京居住。他的原配夫人一直带着子女住在乡下老家,门外不许挂“相府”“侯府”的匾。曾国藩要求“以廉率属,以俭持家,誓不以军中一钱寄家用”。夫人在家手无余钱,亲自下厨、纺织。

    勤于治学。除了“俭”,曾国藩对子女的另一条要求是“勤”。曾国藩坚持给子女写信,为他们批改诗文,探讨学业和生活中的种种问题。他写信给儿子曾纪泽,要他每天起床后,衣服要穿戴整齐,先向伯、叔问安,然后把所有房子打扫一遍再坐下来读书,每天要练1000个字。曾国藩还敦促家人每日坚持学习,并多次为全家拟订严格的学习计划:“吾家男子于看、读、写、作四字缺一不可。女子于衣、食、粗(工)、细(工)四字缺一不可。”

    重视家教。曾国藩有3子5女,小女儿曾纪芬最长寿,活到91岁。1875年,曾纪芬嫁入湖南聂家。曾国藩规定,每个女儿出嫁,嫁妆不得超过200两银子,同时嫁妆中还有父亲亲手书写的功课单。

    06、纪晓岚家风:“四戒”“四宜”

    清朝名臣纪晓岚在家教上很有见识,因此他在家书中对于子女有“四戒”“四宜”的要求:

    一戒晏(晚)起;二戒懒惰;三戒奢华;四戒骄傲。既守四戒,又须规以四宜:一宜勤读;二宜敬师;三宜爱众;四宜慎食。以上八则,为教子之金科玉律。

    07、林则徐家风

    林则徐曾写对联表达教育思想:“子孙若如我,留财做什么?贤而多财,则损其志。子孙不如我,留钱做什么?愚而多财,益增其过。”意思是说,如果子孙后代像他这么廉洁、聪慧,他把钱留给子孙反而损害了子孙的斗志;子孙不如他,留钱给子孙反而使子孙好逸恶劳,留的钱越多越是增加其过错。 

    08、冰霜气骨玉精神

    来源:人民网 张凡

    94岁的老革命周智夫临终前,“不留金、不留银,只给后代留精神”的纯正家风,让人称赞。为避免和同患心脏病的大女儿混用药品,他让女儿在药瓶上贴上名签,因为他的药是公费保障的,不能“一人公费医疗,全家免费吃药”;得知外孙要到美国读书,他再三叮嘱“学成后一定要报效国家”。

    09、讲传承也要有现代意识

    来源:人民网 孙云晓

    为什么江南钱家人才辈出?钱学森、钱三强、钱伟长、钱钟书……因为他们这个家族,作为吴越王的后代,有千年的家训。但钱家人1925年做了一个大的修订,把家训改为几个部分:第一,个人;第二,家庭;第三,社会;第四,国家。这次修订,既集纳了中国传统文化的精华,又融入了鲜明的现代家国情怀意识。

    10

    赵本山说:“父亲是一个很严厉的人,我的头发都白了,他还骂我,嫌我生活不够节俭。”“人要信仰你的长辈和祖国,不热爱国家的人我也会瞧不起,过去的节目中我经常提铁岭,因为那是我的‘母亲’,是我出生的地方。”

    11

    莫言说:“过去给儿子找媳妇,给女儿找婆家的时候,都会了解一下这个家庭的家风,家风好代表这个家庭出生的人人品好,受的教育好。我想,我们中国大多数的家庭实际上是受中国儒家文化所熏陶的,也就是勤俭、节约、好学、上进……这些构成了家风的基本内容,家风也在与时俱进,更加开放、自由、健康、向上。我们家的家风和大多数农村家庭的家风差不多,我们家最主要的就是重视学习,重视文化,就是说勤学上进,与人为善。”

    12

    姚明则坦言,小时候曾因不诚实被家人揍过,对家风的最深体会是两个字:诚实。

    3、时评、观点精选

    01

    “家”这个字内涵丰富,有大有小。你和爱人、孩子是一个家,和父母、兄弟姐妹是一个家;一个学校是一个家,一个微信群也可以是一个家。家风、校风、社风,互相融通、互相影响。让每一个小家都成为温馨港湾、厚德之所,“国泰民安”这四个字才会更有分量。

    ——人民日报《家风,一把开启德行的钥匙》

    02

    我们每一个人都应该深刻认识家庭文明建设对于国家发展、民族进步、社会和谐的重要作用,更加注重家庭、家教、家风,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引领家庭文明建设,为子孙后代留下最重要的无形财富。

    ——新疆日报《家风是社会风气的底色》

    03

    推动家风建设应弘扬尊老爱幼、男女平等、夫妻和睦、勤俭持家等家庭美德,以好家风带民风促社风。加强舆论引导,加大先进人物、典型事迹宣传力度,创新开展文明家庭、最美家庭等评选活动,讲好家庭故事,使家庭文明蔚然成风。

    ——人民日报《以好家风带民风促社风》

    04

    重温家训 涵养家风

    来源:人民网 陈凌

    那些优秀的家训、家范,是滋养今人和后代的宝贵精神财富,是我们涵养家风、建设家庭的一个重要路径。从敬姜“匡子过失,教以法理”,到张英教育家人“让他三尺又何妨”;从曾国藩告诫兄弟“有恒则断无不成之事”,到习仲勋以“雪中送炭惟吾愿”示子女,无不表明,个人德性的生长有赖于家庭伦理的滋养。从中华家训中吸吮智慧养分,我们不但会建设亿万温馨的“小家”,更会让社会这个“大家庭”更和谐、更美好。

    05

    家风正,民风淳,国风清

    来源:青海日报 柳哲

    家训,治家之仪轨,修身之准则,必须人人遵守,堪为“一家之法”。在任何历史时期,家训对于稳定社会秩序,产生过积极作用,也是国法之外的重要补充与辅助手段。家风正,民风淳,国风清。因此,我们应当弘扬家族文化,继承先祖美德,以家训、家规、家诫约束自身,自觉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让“家国”文化深入人心,让传统文化走向世界,让中华民族繁荣昌盛。

    06

    家风源起与流变

    来源:人民网 陈来

    “家风”一词较早见于魏晋南北朝,唐以后大量使用。东晋玄学家袁宏提出“有家风化导然也”之说,认为家风的作用是“化导”,即教育引导。南朝经学家皇侃提到“家风由父”,说明当时父亲在家风形成中起决定性作用。我国古人把家风教育作为教育的初始阶段,强调“昔称幼学,早训家风”“自童子耳熟家训”“少习家训,长得名师”。北周文学家庾信在《哀江南赋》序中说,“潘岳之文章,始述家风;陆机之辞赋,先陈世德”,把家风世德作为文学作品优先考虑的题材。当时的大家族皆以“世守家风”为要务。唐宋以后,古人多以清白形容家风,如柳宗元句“嗣家风之清白”等。

    07

    传统家训家规的源起

    来源:人民网 陈来

    我国古代的家训文化起源甚早,如《尚书》中的《无逸》就是周公对其侄子成王的告诫之辞。成王当政后,周公恐其贪图享乐、荒废政务,故作此文告诫他不要逸乐。孔子看见经过庭院的儿子孔鲤,问他“学诗乎”“学礼乎”,并告诫他“不学诗无以言”“不学礼无以立”。后世把孔子在庭院中对儿子的教训称为庭训,也可以说是家训。这两个例子历来被认为是古代家训的源头。

    08

    伟哉,焦门家风!

    史晓韵

    离兰考焦陵不到百米的一条小巷里,有座普通的北方小院。1964年5月14日焦裕禄离世,其后的近30年中,他的家人一直住在这里。焦裕禄的故事人们早已耳熟能详。而在他身后半个世纪中这个家庭发生的点点滴滴,给人另一种深深的震撼。

    最小的儿子保钢该参加工作了,焦裕禄的妻子徐俊雅坚决让儿子到汽车修理厂当临时工。兰考刚兴装电话时,在乡里工作的儿子跃进兴冲冲地也打算在家安一个,没想到徐俊雅坚决不同意:“你装个电话,是不是打算在家遥控办公呢?一乡之长你不走村串户,怎么了解群众的想法和困难?”还有一次,儿子回家接电话,商量为招商引资招待客人。听着听着徐俊雅听不下去了:我就信一条,工作不是请客吃饭;我就不信一条,不请客不吃饭工作真就干不成!

    桩桩件件,折射焦家的清正家风,不仅源于父亲在世时的言传身教,更因有母亲的坚守和叮咛。徐俊雅永远不会忘记焦裕禄临终前的嘱托:“我死后,你会很难,但日子再苦再难也不要伸手向组织上要补助、要救济。”“你要把孩子们教育成为红色的革命接班人。”这是丈夫的遗训,也是焦家的家规。从32岁失去丈夫,拉扯着6个孩子、侍奉着两位老人,几十年里,徐俊雅始终坚守一条:符合老焦这两句话的事就做,不符合的“说出个天来也不行”。

    正是这样的坚守,让焦门家风历久弥新。有人劝徐俊雅:“时代变了。”她说:“心不能变。”几十年风雨沧桑,在她的心里,老焦是一面镜子;用这面镜子,她照着自己也照着儿女,决不许有丝毫偏差。她告诫孩子们:“你们做好了人家会说,看,这是焦裕禄的孩子;你们做不好,人家同样会指着你们脊梁骨说,看,那是焦裕禄的孩子!”“焦裕禄的家人,这个名号,我们全家要当得起,你们每一个人都要当得起。”

    曾经因打满补丁的旧衣服而抬不起头,为一份“不体面”的工作而伤心落泪,为一次严厉的训斥而满肚子委屈……在母亲年复一年的言传身教中,这些孩子们童年时与父亲有关的记忆碎片渐渐焕发出新的色调。一种精神,一种力量,从一桩桩一件件生活小事中,从母亲温和而又坚定的声声话语里,从她无数次的肯定与否定中,日渐光大,最终成就焦门家风这道精神的风景。

    人格塑造家风,家风孕育人格。今天,焦家大女儿焦守凤,是开封城旧平房里一位毫不起眼的老太太。儿子焦跃进从生产队长做到县长,给自己定下一条规矩:再忙,一年也至少要走访一百家贫困户。小儿子焦保钢在医院昏迷8个月,一直住在六七个人一间的大病房,家人从未透露他的家世。有关领导得知后感慨地说:“没办法,焦家的人就是这样。”

    对,焦家的人就是这样。焦跃进说,每当夜深人静,他总能听到父亲那铜钟般的山东口音,想起他留给焦家后代的最后一句话:“我也没啥好留给你们的了……”但是,他给孩子们留下了这世界上最为宝贵的遗产,它让孩子们拥有了一个纯真朴素因而安宁充实的心灵世界。世上还有什么比这更为珍贵的财富吗?

    走遍世界,金窝银窝,家是最温暖的所在。前人示范,后人行之,家风是最美好的传承。

    伟哉,焦门家风!

    09

    家风乃吾国之民风

    作者 鲍鹏山

    中国是世界上历史最悠久的国家,中国也有着世界上传承最悠久的家族,比如孔子家族,至今已传承两千五百多年了,可以说是世界上第一家族。

    这样的国,这样的家,必是文化深厚德行敦厚,并因此而承传绵久。这样的家,一定是有“家风”的。家风是一个家族代代相传沿袭下来的体现家族成员精神风貌、道德品质、审美格调和整体气质的家族文化风格。家风的形成往往是,一个家族之链上某一个人物出类拔萃深孚众望而为家族其他成员所宗仰追慕,其懿行嘉言便成为家风之源,再经过家族子孙代代接力式的恪守祖训,流风余韵,代代不绝,就形成了一个家族鲜明的道德风貌和审美风范。

    家风对家族的传承至关重要。没有淳厚家风,无法使一个家族瓜瓞不绝,更无法使一个家族不分崩离析。有认同感的家族才有凝聚力,这种认同感显然不可能是家族财产,因为财产常常被瓜分而最终罄尽,只有一种东西可以被家族中所有成员分沾,不但不会减少反而会因此增值——那就是让所有家族成员引以为豪的“家风”,家风是一个有影响力有美誉度的家族必备的要素,也是一个家族最核心的价值。

    家风往往体现在有德望的祖先定下的家训家规中,这些家训家规在中国有着诸多的名称:“家规”“家矩”“家训”等等,若一言以蔽之,就是“家教”。无形的家风必须依赖有形的家教而得以流传并发扬光大。

    “家教”是所有民族都拥有的一种对子孙的教育方式,但以中国为最有特色,因为,在中国,“家教”尤为重要和必要。中华民族历几千年而血脉不断文明不坠,我们自有我们全社会共同尊崇的价值基础。这个价值基础是以儒家道德信仰为核心的传统文化。我们民族的信仰系统不是仰仗宗教,而是仰仗对自身传统道德的尊崇和修习,修习的最普遍方式,非仪式而是“教化”。

    “教化”的方式包括多种:宗法制度的熏陶和约束、官方倡导鼓励以至于全民崇尚的读书(以读儒家经典为基本内容)、良风美俗中的礼仪习得等。而家教,是“教化”中最重要也最普遍的形式,直言之,没读过儒家经典的人在古代中国比比皆是,但是,完全没有接受过家教的人几乎没有。很多没有受过学校教育、又无宗教信仰的人,其基本价值观并无悖谬,甚至道德信念极深,为人极其诚悫敦厚,这一切,都要归功于中国式的“家教”。

    中华民族创造过世界民族中罕见的奇迹:那就是,国民整体的教养气质,都是彬彬有礼温柔敦厚的,国民的行为举止,也是有理有据规矩方圆的。这是“教化”之功,而“家教”,在“教化”之中,居功至伟。

    中国人安身立命之处不是天国,而是家国。家风乃吾国之民风。

    (摘自《光明日报》,2014年02月24日)

    10

    “拼爹”只拼家风,才是正能量

    作者 施平

    最近,浙江丽水摄影家协会副主席郑国强与其子郑艺互动的两封家书在网上热传。家书之上,暖意融融;父子之间,情真意切;言语之中,家风立现;诲人之道,家教立显。万贯家财不如良言传世,良好的家风和家教,是真正的传家宝,也是社会正能量的重要来源。

    在我们的社会里,还有很多类似的故事在默默发生着。故事的主人公未必出身显赫,受教育程度也有很大差别,可是他们治家做人的理念,却高度相似——诚实守信、忠厚为本、天道酬勤……这些,其实都是中国人最常见的家风家训,直到今天仍在发挥着重要作用。前几天,微博朋友圈也被许涛还钱的故事刷了屏。3年前,还在读大学的许涛为了给父亲治病,在网上发起求助,承诺3至5年内连本带利还款。今年5月9日,一位捐助者意外接到了许涛的还款,将此事在微博公布后,迅速引起网友和媒体关注。在诚信似乎稀缺的时代,许涛的行为,让人们再次感受到诚信就在身边。特别令人感慨的是,挑起顶梁柱担子的他,以自己的担当为弟弟示范了淳朴家风,诠释了长兄为父的现代内涵。

    家风,顾名思义,就是一个家庭或一个家族的传统风尚。在古代社会,常常有“世代忠良”、“书香门第”之说,这其实就是一种家风延续的缩影。而且,家风从来都不是某个阶层的专利,古人云“耕读传家”,把务农还放在读书之前,这其实是道出了家风传承的要义,那就是价值观引领为重、知识传授为轻、财富传承则更是其末。

    在物质文明不发达的古代社会,“治家”是社会管理的重要部分,形成社会公序良俗的一种道德自觉,并在较大程度上发挥了正能量。这样的情怀与成长范式,无论时代条件怎样改变,总会或隐或显地起作用。社会发展到今天,一些传统的思想观念逐渐被强大的物质力量裹挟,在很多家庭教育中,传统的“仁义礼智信”风气不复存在。就连家庭成员基本的责任、道义也会被权钱观念所吞噬。在一些官员家里,父母不像父母,儿女不像儿女,“拼爹”比拼的是官位和背景,家风不正,最后往往导致“坑爹”的结局。

    当我们重新审视传统文化遗产,恍然发现许多家风家训的内涵,与当前倡导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息息相关,并未过时。修身、立德、劝学、勤俭、诚信、仁义……这样一些构成我们文明基石的内容,就承载于很多家风家训之中。然而,如何才能激活这些文化因子,不是靠简单的宣传普及倡导所能做到的。家规家训在立更在传,需要家长的言传身教,族人一代又一代的接力延续。尤其是,要让社会主流来关注和实践家风传承,作为“关键少数”的干部就要起到带头作用。

    细看家风,俨然就是分辨好干部与坏干部的一道试金石。好干部廉福章担任领导工作30多年,从没有为自己的亲属、老乡、朋友及其子女安排过工作。虽然,儿女们没有沾到父亲一点光,但勤俭持家、自食其力就是父亲留下的最好财富。像这样的好家风,在很多党的优秀领导身上都能找到范例。反观近来落马的大小贪官,立身不正、治家不严、失格不伦,几乎无一不中。

    北宋名相司马光在家训《训俭示康》中,曾总结了历史上许多达官显贵之子,因受祖上荫庇不能自强自立而颓废没落的教训,告诫其子:“有德者皆由俭来也。”由于教子有方,“途之人见容止,虽不识皆知司马氏子也”。如果“拼爹”比拼的是家风家教,那么这样的比拼多一点,对社会而言,实乃幸事。

  • 《对于家长家教家风作文》
  • 家庭是社会的细胞。良好的家风,必然会形成良好的社会风气,这是民族兴旺发达,国家繁荣昌盛的必要条件。

    我们中华民族有重视家风的传统,讲究道德,勤俭持家,看重亲情,严于教子。随着社会的发展,应该在新的条件下,继承和发扬这个优良传统。

    一、家风/家教议论文写作事实论据

    1、司马光教子有方

    司马光,字君实,号迂叟,世称涑水先生。北宋政治家,历史学家,官至宰相。

    司马光虽官高权重,但严于教子,很注重培养子女自律自立意识。他写了了篇传诵至今的《训俭示康》。他在总结了历史上许多达官显贵之子,因受祖上荫庇不能自强自立而颓废没落的教训,告诫其子:“有德者皆由俭来也。”“俭以立名,侈以自败”。

    由于教子有方,司马光之子,个个谦恭有礼,不仗父势,不恃家富,人生有成。以致世人有“途之人见容止,虽不识皆知司马氏子也”。

    2、吉鸿昌不忘父训

    吉鸿昌,字世五,河南扶沟人。察绥抗日同盟军领导人之一。早年在冯玉祥部队当兵,以英勇善战升为营长、师长,后任******军长和宁夏省政府主席。

    1920年,25岁的吉鸿昌,当时任营长,父亲吉筠亭病重。他对前来探视的吉鸿昌说:“当官要清白谦正,多为天下穷人着想,做官就不许发财。否则,我在九泉之下也不能安眠。”吉鸿昌含泪答应。

    吉鸿昌父亲病逝后,他把“做官不许发财”六字写在瓷碗上,要陶瓷厂仿照成批烧制,把瓷碗分发给所有官兵。在分发瓷碗大会上说:“我吉鸿昌虽为长官,但决不欺压民众,掠取民财,我要牢记父亲教诲,做官不为发财,为天下穷人办好事,请诸位兄弟监督。”

    吉鸿昌言行一致,一生清白谦正,处处为民众。当日本帝国主义侵略中国,人民陷入水深火热之中,他反对蒋介石的投降政策,奋起抗日。遭******反动派杀害,牺牲时年仅39岁。

    3、总统教子自立

    曾任过美国总统的里根,不仅有名望而且富有。但他严格要求自己子女自立,绝不让他们依赖父母。儿子失业后,一边寻找工作,一边靠领取救济金度日。

  • 《家训家教家风作文》
  • 春节期间,中央电视台在海内外华人中进行了“你的家训是什么”的随机调查采访。从被采访者回答的情况看,有的回答是家训的问题,有的回答是家教的问题,有的回答是家风的问题。家训、家教、家风三者之间从严格意义上讲是有区别的。

    所谓家训,是指家族或家庭对子孙后代立身做人等方面所立的规矩或告诫的话,比较笼统和概括,比如“诚、孝顺、进取、自尊”、“勿以恶小而为之,勿以善小而不为”等。所谓家教,是指家长对子女立身做人等方面进行的教育,比较直接和零碎,比如“人不能懒惰”、“待人要有礼貌”等。所谓家风,是指在家训的规范下,在家教的保障下,在全体族人或家人的共同践行下,形成的一种家庭风尚,比较外在和独特,比如“乐善好施”、“诚实守信”等。

    家训在中国古代体现得比较明显,那时社会教育不发达,教育手段也较为缺乏,加之人口流动受限,一姓以家族形式在一个地域居住的往往较多,一个家庭出现三世同堂、四世同堂甚至五世同堂并不鲜见。为加强对族人或者家人进行有效的行为管理或道德规范,族人(家庭)中年长者就要为本族(家)人制定家训,写于家谱中,悬挂于族祠或自家的中堂上,人人皆知,人人践行,否则要受到家法的惩罚。家教具有直接性,即教育者和被教育者必须是直接接触、面对面进行。家训则可以间接传承,即创立家训的人没有必要和被传承的子孙面对面教授,可以中间接力传承。

    中国古代出现不少有名的家训,如《朱子家训》、《章氏家训》、《颜氏家训》、《钱氏家训》等,它们都是中国古代家庭(族)文化的杰出代表,也是中国古代社会文明的重要组成部分。

    家教在中国古代也相当出彩,因为那时候社会教育不甚发达,基础教育都停留在私塾阶段,高层教育不多,受教育的人很少,大多数人的思想还处于蒙昧阶段,人们思想的开化大多靠家庭教育来进行。这时的家庭教育局限性很大,即兴而起、即事而起,零打碎敲,基本上限于封建礼教的说辞。教育者不一定有文化,讲出的道理也不一定多深刻,但它至少在那个时代是正确的,所以子女们都要听取并遵照去做。

    古代中国出现了不少好的家教典型,比如孟母三迁、岳母刺字等。这些典型在一定程度上促进了封建家庭教育的发展,加强了封建家庭教育在封建社会教育方面的辅助地位,促进了封建社会文化的进步。

    家风在中国古代是一个家族或家庭的“名片”。对于一个家族或家庭来说,能够拥有一张真正的“名片”是件光宗耀祖的事。比如,一个家庭如果获得了“乐善好施”的“名片”,那么这个家庭的主人就会获得一顶“大善人”的桂冠,家里其他人也都会得到别人的尊崇,走到哪里都会受到礼遇。家风不是自然形成的,好的家风都是由家族的人或者说家庭的人努力营造而形成的,其中可能付出了几代人的心血。

    不管是家训、家教还是家风,都需要家里的长辈带头身体力行,所以古时多提倡上行下效、身教大于言教。

    家训、家教、家风在任何情况下都与社会大环境分不开,因为家庭是社会的最小细胞,无时无刻不在受着社会大环境的影响和制约。如果社会政治清明、教育发达、风气端正,家训、家教、家风就好,否则就可能会发生偏逆。

    社会发展到今天,人们对于家训、家教、家风并不十分关注,所以中央电视台一提起这个话题立刻就在海内外华人中引起热议。其实这也不奇怪,一方面在新思想解放浪潮的冲击下,家训等家庭文化一度被作为糟粕文化而剔除,人们不敢轻易提起。另一方面,随着现代社会人口流动规模的扩大,加之家庭人口数量的减少,原来那种以家族或以大家庭形式居住的家庭迅速解体,家训也就在一定程度上失去了原有的作用和功能。再者,社会教育空前发达,不仅有各种学校教育,还有电视、广播、电台、报刊、网络等媒介的大众教育,使家庭教育相形见绌。

    要真正培育好家训、家教、家风文化,首先要搞好社会政治、社会教育与社会风气,因为他们对家庭教育和风气的形成有巨大的影响和带动作用。如果社会政治、社会教育和社会风气不好,家庭教育和风气就很难遂人愿,古今同理,现代尤甚。

  • 《关于家教家风作文》
  • 什么是家风?我理解家风是每个家庭祖祖辈辈总结积淀的生存、生活经验。在农耕社会,勤俭持家、尊老幼、以善待人、平安是福、忍让为安等是大多数家庭的共识;在文化素养较高的家庭讲究耕读传家、好学上进;在经营商业流通的家庭把和气生财、诚为本作为家训。这些都是积极向上、具有正能量的家风。当然,还有的家庭横行霸道、恃强凌弱、坑蒙拐骗等,这是坏家风。

    在一个家族、一条血脉、一个姓氏从古至今的兴衰变化中,家风和遗传因子一样起着主导作用。我们在历史上看到,有的家庭因为战争、灾害、政治等外部因素家破人亡、流离失所、背井离乡,但是只要有一个人在,这条血脉还会延续、崛起,繁衍生息、以至兴旺发达。而有的家庭富可敌国,富贵一时却很快轰然倒塌,家破人亡,走向衰亡。究其原因,一个家庭的兴旺发达不在于一时的富有,不在财产的多少,而在于良好的家风。我们不可能永久代替子女做事,却能够帮助子孙后代懂得如何做人做事。使得一代更比一代强。

    家风靠家教,每一个人都是一个姓氏、一条血脉环环相扣的链条中的一环,继承先祖遗风,把自己这一环抓好,并且从幼小的孩子抓起,通过自己的言传身教,把良好的家风融化在子女的心灵和血液之中,使其懂得如何做人做事,这是一代代祖宗的希望,也是使血脉永久延续的根本。

    家风是变化的。俗话说,村看村、户看户,外甥看老舅,侄女看亲姑。看什么?就看他们如何做人做事。把看到的故事在家庭成员中交流、探讨,吸取其中的经验教训,这就是学习、观摩的过程,就是充实、调整自己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做人做事的体验变成准则,变成思想观念,变成自觉,左右着自己的一言一行、一举一动。即使外人不让你那么做都很难。家庭每个成员的共同自觉,就是家风。

    家庭是社会的细胞。一个社区、村落中的大部分家庭共同认知的家风内容,就是村风;一个社会共同认知做人做事的原则就是民风。民风也是一种文化在其人民中的共同表现。民风的水平决定着一个社会的文明水平。

    博大精深的中华文明中,就包含了无数家庭优秀的家风,先哲们经过仔细观察、深入思考、高度概括优秀家风形成的《弟子规》,把优秀家风具体化,条规化,称之为“圣人训”,作为自己家庭和全社会的行为规范。这些规范经过历史的横流不断冲击锤炼,至今仍显示出无穷的魅力。

    优秀的家风并不是高深、玄奥,令人感到不着边际的大道理,严格的说,只是一些做人做事的基本常识。关键是要把这些常识性的东西变成每个家庭成员的自觉。

    产生于四千多年前到五千五百多年前的世界四大古代文明,如今已经发生了很大变化。古埃及文明、巴比伦文明、古印度文明已经衰落,而中华文明其所以能够绵延至今,就是因为以儒释道文化为根本,并包容其他文化的精髓融入在每个家庭,世代相传的结果。这也是中华民族复兴的最大软实力。

  • 《家教家风作文500字》
  • 家教心得

    孩子是一个家庭的希望和所在,让孩子健康、快乐地成长,将来有出息是每一位家长的理想和愿望。孩子的健康成长受着学校、家庭、社会等多方面的影响与制约,其中家庭教育尤为重要,因为孩子从出生起在家中,与家里亲人接触的时间和机会最多,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下面我就家教的几个方面谈一下自己的一些做法与体会。

    体会:

    除外,要培养孩子良好的行为习惯,如按时成作业、上课认真听讲、有规律生活休息,一开始的时候孩子可能会因为年龄小不愿意配合,但要耐心的说服绝大多数的孩子还是可以做到的。最后要说的一个问题是要鼓励孩子培养广泛的好,多多参与户外活动,开发孩子对学习的兴趣。

    俗话说:“兴趣就是孩子最好的老师。”孩子做任何事情,只能有了兴趣才能使孩子愿意去做,孩子才能做得好,做事也就不会唯唯诺诺。

    还有一点也是十分重要的,在教育孩子的过程中要培养孩子的自心,不要让孩子产生唯唯诺诺、怕自己做不好事情的心理,告诉孩子要相信自己,尽最大的努力去做,不要太看重结果。

    小孩子就是要家长的细心与耐心的教导,试着和孩子成为朋友,多去倾听孩子的心声,以合理的要求去教育孩子,让孩子在一个良好的环境中全面发展。

  • 《家教家风作文450字》
  • 告诉你,我们可是这社区里少有名气的勤劳之家。四代祖传,代代勤勉!

    要说,就从奶奶说起。我奶奶这把年纪,也是忙个不停。在我们各自外出学习、工作之时,她就利用时间,在家里左洗右刷,从没闲着。

    早晨,奶奶都起得很早的,她帮我们准备好早餐,就开始干其他活儿。我起床目视奶奶的一举一动,她拖地时声音十分轻,似乎生怕打扰我的睡眠。

    我知道,奶奶的身体不是特别的硬朗。干体力活过久,对身体有些许的影响。她为我们,累垮了身体。瞧,奶奶的动作缓慢,但她拖地拖得很干净,如果一些地方她还认为脏的,要重复着拖来拖去,不拖干净决不罢休。如果实在不行,她会皱紧眉头,摇摇头,拿来洗洁精拖而再,再而拖。奶奶,为我们付出这么多,我们都心疼你,感激你!

  • 《家教家风作文》
  • 家风,又称门风,是一个家庭或家族多年来形成的传统风气、风格和风尚,承载着一个家庭或家族的生活方式、生活态度、文化氛围、理念、价值观和人生观等,这些建构成一个家庭或家族独特的特色。我们稍加梳理,解读一下历史,不难发现,许多长盛不衰、地位显赫的家庭家族,度会有各自兴旺发达的秘诀——家训,又可称为家风,它贯穿于整个家庭或家族辉煌的始终。

    一个家族的振兴与发达,离不开引领家庭家族走向成功者所创立的家风和家教。家风与家教的形成都会经历一代甚至几代人的积淀和努力,它总结了前世中无数家庭的得与失以及经验,结晶成为独一无二、适合自己家庭或家族实际的法宝,引领家庭或家族走向辉煌。

    站在历史长河之上,回顾总结无数曾经辉煌一时的家庭,还有那传承已久的国粹——国学,他们的家风各有千秋,其中不乏许多可称为经典的精华:齐家、治国、平天下;岳母为儿刺字“精忠报国”,“忠”为岳家之家风;林则徐勤俭持家,生活简朴,他认为“贤而多财,则损其志;愚而多财,则增其过。”崇尚“俭”为林家之家风;曾国藩以为“勤”为人生第一要义,崇尚“勤”为曾家之家风;……

    优良的家风形成,往往是通过创立者的建立,和几代甚至数代人的不懈努力,践行而形成的,通过父传子,子传孙,子子孙孙相互濡染的家庭教育氛围,在生活的点滴之中不断地践行,形成一种无言、无声的教诲,最为直观、最为直接、最为基本、最为经常的家庭教育,在一代又一代的践行过程中,铸就了家庭言传身教的典范,铸就一代又一代的英才。家风是一个家庭或家族最为重要的、无以替代的精神财富;它弥漫于整个家庭或家族之中,影响到每一个家庭成员,惠泽于家庭的成员;家风也是一个家庭或家族的魂魄之所在,支撑着家庭的进步与发展。

    传统中国,人人都崇尚、向往底蕴厚重、有着浓厚文化氛围的家风;这也是众多人所追求向往的目标之一。对于有着敦厚家风的家庭和家族,众多人都是顶礼膜拜,心仪向往的,甚至渴望进入那样的家族,成为其中的一员。这也是家庭和家族走向显赫和长盛不衰、兴旺发达的根本。

    良好的家风可以塑造出人高尚的品格,高雅的举止,成为人人向往的道德典范,一枝独秀、鹤立于整个社会“圈子”,为众多人,众多家庭所效仿。

    有着良好家风的家庭或家族,他们的子嗣及早就明白许多做人做事的道理,明白自己的责任和使命;懂得敬畏;懂得珍惜光阴,趁早好好地读书;懂得创业难守业更难,知难不难……在这样的家庭熏陶下成长的人,懂得成功在于积淀,在于勤奋努力,明白勤能补拙的道理;明白勤为人生的第一要义,勤于学习、勤于思考、勤于努力……

    成长在拥有良好的家风的家庭中是人生中最大的荣幸,能领先于他人及早地认知生活。这种家庭的人热生活,热爱生命,思想丰富而多彩,有着自己追求的人生目标,每天过得都会很有意义,日子里写满的是充实;他们拥有一个健康的心态,不急不躁,不卑不亢,身体之中时时处处散发出一种与众不同的味道——温文尔雅,一点也不显低俗;举止规范,处世豁达,通晓事理,光明磊落,总能顺势而为,有着大家之风范,绝不小肚鸡肠;生活杜以俭朴着称,不贪求奢华;诚为人,表里如一,讲究耕耘,注重过程,顺其自然,不急功近利;从善如流,厚德载物。

    生活中,每个人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性格特征、道德素养、为人处事等,无不烙上家风的印记。家风虽是一家之风范,却是铸造子女成才的熔炉。家风就像一棵,一棵枝叶如盖的百年大树,子子孙孙都在它的荫蔽之下。勤奋问学、艰苦卓绝、言必行行必果、尊老爱幼、问鼎事业、友善、和睦、民主、敬业、书香……都可成为家庭或家族应该传承的必须的家风。

    自古至今,文化家庭都讲究“家风”的传承,在泱泱数千年的华夏文明之中,随时可现,处处可寻。历史上曾经显赫长久的家族,都会有自己独特的家风、家训和家教,为后世学习的典范。《国语》、《论语》、《颜氏家训》、《曾国藩家书》等许多典籍和家教典范之中无不彰显出家风、家教和家训的精神……

    家风对于以家庭的发展和延续是至关重要的,是家庭文化建设发展的结晶和支柱,是家庭精神的浓缩和特色所在,也是家庭文化特色的外在,更是社会精神文明的细胞,社会和谐进步的脊梁,国家繁荣昌盛的前提和基础。众多的家庭需要创建家风的魂魄去支撑,去走出家庭家族昙一现的辉煌,走出“富不过三代,穷不过三代”的生活怪圈。

    良好的家风传承是社会风尚的健康发展前提,每个家庭都应构建起具有各自特色的家风和家教,作为家庭的核心人物责无旁贷应该担当起这一重任,形成家庭的凝聚合力,给力社会风尚进步发展;给力伟大的“中国梦我的梦”的实现;千万个家庭组合成一股强大的振兴中华力量。

  • 《我家的家教家风作文》
  • 我们说身教重于言教,但是有没有比身教更加重要的呢?如果我们在一个更大的定义域里面来看待这个问题,那么,家风从某种角度来说就是更为重要的了。孩子最重要的素质来源于社会遗传,就像孩子最重要的身体素质来源于生理遗传一样,社会遗传决定了孩子的心理成长基因。而社会遗传又与生理遗传不同,生理遗传只能来自于父母,并上溯到父母的上辈,而社会遗传来自于和孩子接触的所有人,首先并且主要是家人,只要和孩子有接触就会对孩子产生影响,所有能够进入孩子眼睛的行为和进入孩子耳朵的声音,事实上都是对孩子进行教育。因此和孩子接触的每一个家庭成员其实也都是在对孩子上课。因此,作为家庭乃至家族整体素质反映的家风就比单独亲职的身教对孩子的影响还要大。

    就像生理遗传把我们的生物基因密码隐藏在身体里面一样,社会遗传也把我们的成才基因密码隐藏在我们的品行中,它限制、制约着人的精神世界的发展,越是需要良好素质的位置,这种深深打在脊髓里的家风的烙印表现的越明显。好的家风是人生之宝,坏的家风是人生的恶疾。

    家风是比身教更加深层次的,而比家风再深一步的是乡风,所谓“十里不同风”。比乡风更深层的是区域文化,如“齐鲁文化”“燕赵文化”“岭南文化”“吴越文化”“巴蜀文化”“海派文化”“京派文化”等等等等。比区域文化再深一步的就是民族性和国民性了。因此社会遗传是深深的植根于社会的,当我们用这样的眼光来看待家庭教育,我们就不会固守那种狭隘的观念了。

  • 《我的家风作文600字》
  • 我有个家教老师,她教英语,我叫她鲍老师。我认识她是从一个星期六,那天,我学钢琴回来,看见有一个大姐姐(就是那个老师,我没有看出来),站在路中间,她瘦瘦的,个子不高,很朴素。她走过来说:“小朋友,你要不要学英语?”我一听到个亲切的声音,心里就舒服。我想,这肯定是《你和我》英语教材的教师,可是这个老师没有问我要不要学《你和我》,而就是问我要不要学英语,肯定不是《你和我》的老师。于是,我就说:“好的,我和妈妈说一声,你和我妈妈商量一下。”我带老师到我家,妈妈说可以,鲍老师就开始教了。

    鲍老师上课的时候很温柔,有一次,我看见一片课文太难了,就哭了,鲍老师很关心的问:“潇霄,你怎么了?不要哭,不要哭。”我还是继续哭,鲍老师见没办法,就又说:“潇霄,在其他我教的学生里,你是最乖、水平最高的一个,我常常在其他小朋友当中表扬你。别哭了!”我停止了哭,问老师:“老师,你叫哪些同学呀?”“我教的初三、初一、三年级、你二年级的,我教这些年级的!”我又了解了,老师是一个大学三年级的学生,她是出来找工作的,先找到了一个三年级的,教好了,就回家了,回家想想,就教一个太少了,多教几个好了,今天又在云中园等,看看有没有学生要学,结果就碰上了我,就教我了。这让我感到这个老师很勤劳、不怕累,我很感动。老师上课时,很关心我、很亲切,有时还问我累不累,还给我讲讲笑话,给我猜脑筋急转弯、谜语。妈妈有时候也煮点心给老师吃,但老师总是说:“阿姨,我饱的呐!”

    我和妈妈都被老师感动了,我们要向她学习!

  • 《家教家风作文600字》
  • 我的新“家教 ”

    吃晚饭的时候,爸爸突然神秘地对我说:“小子,我给你找了一个家教,全能的以后你就不用整天缠着我问东问西了。”我一听完了都怪自己,平时老问爸爸一些稀奇古怪的东西这下好了给我找家教了,万一家教很凶的话那可怎么办啊!

    晚上我做了个梦,一个凶神恶煞长着一脸大胡子的家伙,正在恶狠很地给我讲课。我一开小差被他发现了,正当那金箍棒似的杆子打过来时我被下醒了。

    一天晚饭妈妈烧了一桌子好菜,可是左等右等也不见爸爸回来,正当我担心那盘猪头肉凉了就不好吃的时候,突然传来了一阵敲门声, 我连忙去开门是爸爸和一个不认识的叔叔抱着一个大箱子,爸爸笑呵呵的对我说:“小子家教给你请来了,快把书桌收拾收拾去。”看见那箱子上大大的“联想”两个字,我高兴极了也顾不上那香喷喷的猪头肉,飞快的把书桌整理的干干净净。

    电脑很快被那个叔叔装好了,黑白相间的机箱,黑色的19寸液晶显示器,安静地坐在书桌上我正要冲上前去,爸爸一把拉住我:“小子 电脑是用来帮助你学习的,绝对不能用来打游戏要是不然家法从事。”虽然网线要过两天才能装上,电脑里面什么都没有,可我还是忍不住轻轻拂摸着显示器,直到妈妈动怒我才极不情愿地去吃饭。

    饭桌上,老爸给我“约法三章”回家后必须先写作业电脑只能用来查资料,周末的时候才可以打会游戏,但是一定要掌握分寸。从此,电脑就成了我的新家教,虽然它不会说话可它懂的可比爸爸多极了。不懂的问题基本上都可以在它那找到答案,而且在学习累的时候,可以在网上听听音乐,看看新闻,我们一起学习,一起相处。

    它就是我的良师益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