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小学作文 初中作文 高中作文 话题作文 节日作文 写人作文 动物作文 作文体载 作文素材 作文技巧
50字 | 100字 | 150字 | 200字 | 250字 | 300字 | 350字 | 400字 | 450字 | 500字 | 550字 | 600字 | 650字 | 700字 | 750字 | 800字 | 850字 | 900字 | 更多

“ 庄子 ”有关的作文

来源:文题网 时间:2024-04-19 07:27:30
  • 《望洋兴叹的故事和寓意》
  • 望洋兴叹的故事和寓意

    《庄子》的《秋水》说:

    秋水暴涨,许多小河里的水,汇聚到黄河里来,黄河顿时变得特别宽阔,都看不淸对岸的牛马了。

    黄河之神河伯,于是沾沾自喜,以为他是天下最美的了。他順流东行,不觉来到了北海(即渤海)。向东一望,只见白浪连天,茫茫一片,哪里望得见边岸!这时河伯才感到十分惭愧,“望洋向若而叹曰”(洋,是“阳”字的假借,望阳,即天;若,北海之神,也称海若。)——河伯抬起头来,仰天向海若叹道:

    “唉,我原先自以为了不起,现在看到你这样的宽广难穷,才明白自己的骄傲实在毫无根据。‘我长见笑于大方之家’(我将永远被有学问、有修养的人笑话了)!”

    北海之神对河伯说:“井蛙不可以语于海者,拘于虚也;夏虫不可以语于冰者,笃于时也。”(住在井里的蛙,不可能让它知道海是怎么样的,这是因为它受着环境的限制;活在今天的虫,不可能让它明白冰是什么东西,这是因为它受着时令的限制。)你现在离开你偏狭的河床,来看一看大海,觉悟到自己的幼稚可笑,这就是很大的进步。天下的水,没有比海更大的了,无数河流的水,不断地灌入大海,大海始终也不会满起来;大海的水,也不断地向无数河流输送,却也始终不见浅了多少;不论春秋、旱涝,都没有影响、不增不减。但是我从来没有因此而自高自大,我知道自己不过是广大的宇宙之间小小的一部分而已。……可见,所谓四海之内的中原之地,从整个宇宙来看,不是好比‘稊米之在大仓’吗?……”(稊米[tí],即小米。)

    《庄子》的上述故事,是一篇寓言。从这里,产生了以下几个成语:

    一、“望洋兴叹”,这是由河伯“望洋向若而叹曰”变化而来的。人们用它来形容一种无能为力、怅惘无奈的心情。也说作“望洋而叹”。(洋,现在一般都解释为“海洋”了。)

    二、“北海难穷”,形容志向远大、胸怀宽阔,难于估量。

    三、“大方之家”,或“方家”,一般习惯用来尊称有学问、有修养的专家。

    四、“见笑大方”,或“贻笑大方”,形容学识浅陋,被内行的人笑话。

    五、“河伯见海若”,比喻平凡的普通人不敢和髙超的大人物相比。

    六、“井蛙不可以语海,夏虫不可以语冰”,比喻对愚昧无知、眼光狭浅的人讲不通道理。

    七、“大仓稊米”,比喻非常渺小的亊物,犹如大谷仓中的一粒小米,也作“太仓稊米”。

  • 《我眼中的庄子作文950字》
  • 早在上课之前,我就在父亲的影响下对老庄乃至整个道家有了一定的了解。父亲不再年轻,年轻时的热血少了许多,节奏渐渐慢了下来,愈发表现出对老庄的赞同。他开始摆弄起花草,生活中充斥着闲情逸致。

    我看到这些场面固然是开心的,但还是有一些不能理解。这些困惑积攒着在那一刻达到顶峰——父亲在我面前,似乎几分释然地谈着祖父祖母的去世,并以此类比,设想着自己去世后的场景,对我教育着,让我独立而快乐。

    他是如何对这些东西释然、看淡的呢?我好奇,但并没有主动去了解。上课时读到了《庄子·至乐》里的名篇,发觉父亲与“鼓盆而歌”的庄子有几分相似。“然察其始而本无生;非徒无生也,而本无形;非徒无形也,而本无气。杂乎芒芴之间,变而有气,气变而有形,形变而有生。今又变而之死。是相与为春秋冬夏四时行也。人且偃然寝于巨室,而我噭噭然随而哭之,自以为不通乎命,故止也。”庄子认为亡妻将安安稳稳地躺于天地之间——或许父亲也是希望祖母祖母的在天之灵能够少几分操心吧。

    庄子从未悲恸过吗?当然不是。“是其始死也,我独何能无慨然!”人的死去往往本身携带着一抹挥之不去的悲伤,更何况是相伴一生的妻子,庄子又怎么可能不曾悲恸?就像父亲讲起祖父祖母时,其实也曾眼泛泪花。庄子在明理之后才排遣了感情上的沉重负担。而这个“理”,或许就是“感情可以通过理性和理解去化解”,从而让自己释然。父亲在长期的生活中渐渐明白了这个道理。“人越多了解事物的因果由来,他就能越多地掌握事件的后果,并减少由此带来的苦楚。”也会想着,这些观点在我身上可以有什么应用?我的书柜上有一只我非常喜爱的小马公仔,而把它送给我的人已经在不久前意外去世;我曾在差不多一年前参加过一位亲戚的葬礼,逝者的妹妹的哭声也让我十分震撼。他们现在怎么样了?家属是走出了悲痛还是继续消沉?我又还会继续看到那只公仔便沉思许久吗?愈想,愈觉得庄子的伟大与智慧之处了。理性与感性是可以完美共存的,庄子用理性去化解感性,又用感性为理性点缀,从而达到“至乐”;我虽没有这样的志向,但也可以依此来让自己活得更加明白通透。这样的观点已经不再简单局限于生死了,生活中的许多事情,得失,取舍,挫折,都可以与其挂钩。父亲想把我培养成这样的人,而我在将来,也会与自己的孩子谈谈这些。

    此时看向蒙亮的天边,心中无比澄澈宽广,仿佛看到了一只翻飞轻快的蝴蝶,那肯定是庄周。

    (指导老师:杨柳)

  • 《《庄子》读后感》
  • 四月桃花芳菲之际,我第一次与《庄子》相遇。

    那天在图书馆,爸爸执意让我借下这本《庄子》,对于古典名著,我一直提不起兴趣,但是易中天的这部中华经典故事系列,精心挑选23个经典故事,36幅匠心打磨的古典插画,重塑更加现代化的庄子形象。它确确实实地改变了我对古典名著的看法。就在所有诗人都认为是“桃花蘸水,春意将老”的芳菲四月里,我却在书香里找到了一番别有风味的领域。

    庄子,原名庄周。他写这书的时候,已年过七十。庄子一生贫穷潦倒,但在书里却不写自己的人生故事,也不写达官贵族们的宫斗琐事,这个可会讲故事的老头只写了一些大自然中的小故事。这些“小故事”看似无关联却紧扣着结尾以水为鉴的道教,成为了传世名作中的不朽之籍。再加上易中天先生的现代文注解,让我对这本传世名作佩服得五体投地。

    在整本书里,我最喜欢的章节是那一个“农场的故事”。这一章概括了整本书中的思想源泉,里面讲了什么呢?且听我慢慢道来。

    在“农场的故事”这一大章里分为几个小故事。以“沉默的猪”为例。说到有只猪要给先祖祭祀,拿去牺牲,于是猪不乐意了,官员劝他说:“猪啊猪,你为什么不开心呢?你将会被庄重地放在雕花的瓷盘里。拿最好的白布铺在桌上,你看怎么样?”故事到这里就结束了。庄子的意思也不难理解,一只猪,最好的待遇就是把它留在圈里吃糟糠,而不是什么雕花的盘子。道理人人都懂,但当今社会许多人却做不到。名利是很重要,可在生命面前却什么都不是,但在当今社会,许多人,却为了名利与名声丢掉了本心。他们的结局不也和这头猪一模一样吗?

    是啊,在这一章最后的故事当中,庄子拿马举例,最后一句“此马只真性情也”道破了真谛。无拘无束的在田野上奔跑,才是马刻在骨子里的天性。我们不也一样吗?

    我认为事实上沉默的猪、飞驰的马,乃至庄子及整个道家要讲的都是这个道理:人最宝贵的是生命,生命的价值在于自由,因此最重要的是无拘无束,活出自己的真性情,那才叫无愧于人生!

  • 《读《庄子》有感》
  • 每每读到庄子的言论,总能使我深思一番,然后醒悟些什么,尤其是对“和”这一方面。

    记得曾听花簇幽声,与友手谈两奁乌鹭,看玉子音脆。初,我落子咄咄逼人,不加退让,但随一来一往间,局势渐步苍黄。怪我太贪胜。新局,欲缓速攻彼,而大计未成便造反逼,下场与前局无异,皆是我的子颗颗被动,只要对方愿意,分分钟都能结束了此番坐隐。即使敲盘忖度,也无可奈何,依旧茫茫然不知何解。

    直至后来闲暇阅了几卷《庄子》,再拈棋时,才若有所思。

    始乎故,长乎性,成乎命。生陵安陵,长水安水,莫不是安时处顺?顺于水与齐俱入与汩偕出是谓命成,这又是否讲究一个无为之和?以和为量,融入环境,才能于环境中纵横;顺从所处之境,与时俱化,无肯专为,也才能不物于物。

    于是方知我在棋道一面输得如此彻底。一昧的穷追猛打,只是让自己的格局更为支离破碎,棋心散乱。小体怎敌大体,残局那堪圆镜?唯有将自身所有连成一体,贯通一气,融和其中,才最是无懈可击。这终是,要讲究一个“和”字。步步紧逼,不正如那难成大事的独善其身者?贪胜谋彼,还不如顾我争先,逢危保其小棋,还不如弃之转战大局。而这些,又都不如行和之道。

    行于和,安于道,该走则走,该停则停,天地两宽。

    棋道如此,想来世道也应如此。天地万物相生于世,人与自然便好若纹枰间的黑白二子,人若对自然步步紧逼,则终将会被反噬,倘若人不与自然俱化,固守一端放眼小利,则终将会受到自然的控制,被动前行。而若人与自然作和融于一体,相互包合,两相无事,平和安好。

    如此一想,比起输赢,“和”一字才是最为重要。与人和者,谓之人乐;与天和者,谓之天乐。二人博弈,若下得和棋也是知音,要知输赢常在,而知音难求;日月交替,昼夜相生,二者互存,并无亏损。况与天为一,形全精复,岂不美哉;万物协调,物我相安,岂不妙哉?

    大知闲闲,小知间间,“和”一字,向来不带强行。

    翠叶点馥之春,花木扶疏之夏,落枫雁过之秋,冷雪封天之冬,合乎时宜,顺所自然;山风浩荡,云水清浅,美犹胜画,也不正是因为有意境悠远的和谐?这一切,相交得自然,相处得融洽,不强行,也不僵硬,因此映入眼中,给人的是无端的好看。

    庄子一生淡泊,却从不清汤寡水,《庄子》一书深邃,却并非华而不实,一读开阔,二读顿悟,三读坦然。书中思想,一如庄周的风魂,不掺浮华,逍遥自在,其智无端崖而有根基。“泛爱万物,天地一体也”,道我合一的庄子,想必也有“和”之念。

    既爱万物,以与万物和为念,也才方能物我合一,天地无穷。

    或许有人对此以为不屑,但和平安好,世无征战,相信是人人皆向往的。如此,若人与人以和为本,与社会以和为本,哪还再有不公不义、厮吵争夺;若人与自然以和为本,与世界以和为本,哪还再有生态失衡、步入沦亡?万物无竞,流水不争。和是一种智慧,是一种境界,但也更应是一种常态,无和,无宁。

    人生如棋,胜败常有,又何不且以棋道看世,行和之道,并与之俱化,暂搁输赢,取个不断进步的相安逍遥?

    和谐世风,谁皆爱之。行和,两安。

  • 《秋水读后感600字》
  • 庄子,可谓是我国古代的辩证法大师,是我国古代著名的思想家、哲学家、政治家,道家学派的代表人物。他对老子的哲学思想进行了继承和发展,是先秦庄子学派的创始人。不过,他的根本精神还是归依于老子的哲学思想,因此后世将他与老子并称为“老庄”。庄子善于用寓言说明一些道理,由他所著的《庄子》,亦称《南华经》,是道家经典之一。

    《秋水》一文,出自《庄子·外篇》,《秋水》一文,洋洋三千余字。在那个刀雕竹刻的时代可算是非常长篇的东西。他用寓言的方式,以河神与海神之间的对话,引申出《齐物论》的观点,极力论证万物的大小、是非的无限相对性和人生贵贱、荣辱的极端无常性,因为庄子是道家的主要代表之一,所以,本文旨在要人返璞归真,顺其自然,不要为了追求名位、富贵等等,而伤害天然的本性。

    庄子把事理的无穷性与人类认识的相对性,宇宙的无限性与具体失误的局限性对照起来分析,显示出他对于绝对与相对、无限与有限的辩证关系的理解有着高度的灵活性,这对于人们突破认识上的局限性,从而临武到天地宇宙的无限广大性,无疑是很有帮助的。,庄子流畅的文字下,所显露出的不朽思想,显然是只得我们从多个角度学习和思考的。

    他用寓言这种活灵活现的方式,来告诉我们其中的许多道理,譬如其中的《秋水》,从“秋水时至,百川灌河。”到“不似尔向之自多于水乎?”就是以河神与海神之间的对话,来告诉我们,做人不能沾沾自喜,不能以偏概全,因为我们要知道,山外有山,人外有人。河神,会因为小成而沾沾自喜,河神尚且如此,何况我辈凡人呢?可是,许多人因不明白这个道理而因小失大。

    从古至今,骄傲永远都是成功的最大敌人,这是永恒不变的真理。只有谦虚谨慎,虚心求教,才是成功的最佳路径。千万不可以自满于现状。

    接下来,他们又开始谈论事物间的虚实关系,夏虫不可以语冰,是因为冰对于它们来说太虚妄了。井中的青蛙也不要和它谈论天地,对于井蛙而言,天大也太过于虚妄了。确实如此,举例来说,比如说教育,在有些时候,这些的虚妄的东西在我们身边还真是太多了。于是,就要怪,学生会说一套做一套了。就要怪,学生不遵守包括交通规则在内的许多规则了。但是反过头来,看一看,似乎身边的许多事情确实都是如此。

    下面,他们又讨论到关于事物间的大小关系,天地算是大的,然后比起宇宙来真是沧海一粟。江河算是大的,但是在大海面前却又显得渺小。

    庄子用我们喜闻乐见的寓言故事体,用河神与海神之间的对话,引申出《齐物论》中的观点,极力论证万物的大小、是非的无限相对性和人生贵贱、荣辱的极端无常性,又以易懂的文笔,告诉我们,做人要返璞归真,顺其自然,不要为了追求名位、富贵等等,而伤害天然的本性。也告诉我们做人要虚极静笃,谦虚谨慎,不可骄傲自满。

  • 《《庄子》》
  • 在世上这么多书中,我最喜欢的书,就是《庄子》。庄子提倡道家思想,是一位出世的名人。他生活在战国时代,而他最终的理想世界是人与自然、与万物合而为一的和谐社会。而庄子说包含许多故事,更有效地传递他的思想。

    那么多篇故事中,影响我最深的是《井底之蛙》,它提醒我们不要受到自己识见的约束。故事中,以一只大甲鱼和青蛙的对话贯穿,青蛙只看到自己井里的事物,完全不了解外面的世界有多大,到了最后,它不但没有把大甲鱼告诉它“人外有人,天外有天”的道理听进去,反而还嘲笑大甲鱼呢!这故事让我明白,不要将自己的认知封闭起来,要用不同角度去了解每一件事。

    还有一篇让我有非常大的改变,那就是《螳螂捕蝉》,它告诉我们不要只顾着眼前的事物,就忘了四周潜伏的危机。那时,庄子在栗园游玩,被一只撞到,他要去追捕这只鸟时,正好看到一只蝉在高声歌唱。蝉以为自己很安全,没看到后面要吃它的螳螂,而一心想吃蝉的螳螂,也没看到后方伺机而动的黄雀。俗话说:“眼观四面,耳听八方。”就是要我们不要只注意前方的利益,也要小心身后的危险,只有这样谨慎小心的人,受伤害的可能才会最小。

    看完书后,我对这世界有了大大的改观,每篇故事都有着不同的思想,了解不同的思想后,不但能警惕自己,还能教导别人,我觉得庄子说是一盏照亮未知黑暗的明灯。

  • 《庄子的大道》
  • 《庄子说》是一本富含人生哲学的书,书中的每篇故事都意义深远,发人省思。它像是心灵导师,点醒人们心中的迷惑,解开知识之环带来的枷锁,对生活在繁忙混乱社会中的人们,助益良多。

    其中有几篇故事,令我印象深刻。《王倪的知道不知道》是警惕人们不要自我设定标准。王倪举例,人、泥鳅和猴子生活的环境不同,以及人、鹿、乌鸦和蜈蚣吃的东西也不同, 来说明万物的标准不一,所以没有什么事情是唯一获绝对的。我们在生活中也应该以这样的态度看待所有人、事、物,接纳和我们想法不同的人。

    《宋人的秘方》也是一篇对我们极有帮助的故事。宋国有一个人因为运用一种能够保护皮肤的药,而世世代代做漂白布的生意;有一个客人却因为把这个秘方献给吴王,帮助吴王打赢和越国的战争,而裂土封侯。同样一种药方,人会不会变通使用,结果差别很大。所以我们平时在做事时,不妨往各个不同的角度去想一想,试一试,说不定会有意想不到的结果呢!

    庄子虽然生活在一个强凌弱、众暴寡、纷乱、痛苦的时代,却因为有清明透彻的思想,使得庄子在混沌的时代仍然能保有洁净的心灵。庄子的大道,是照亮人们心中的一盏明灯。

  • 《栩栩如生的故事》
  • 我国古代哲学家庄子在自己著作中曾经写出了这样一个故事:“昔者庄周梦为蝴蝶,栩栩然蝴蝶也,自喻适忘与!”意思是说,庄周作了一场梦,梦见自己变成一只美丽丽的蝴蝶,比真的蝴蝶还美,活灵活现,在空中翩翩起舞。他自觉得非常快活得意,简直忘记了世界还有庄周这么一个人

    襄王听了庄辛的话,感到振奋,封他为阳陵君,采用了他的计谋,收复了不少失地。

  • 《做个真人》
  • 近读《庄子》,读到《杂篇•渔父》一章,读到,“孔子游于缁维之林,休坐杏坛之上,弟子读书,孔子弦歌鼓琴”之句,方知吾辈日常所立讲台雅称为杏坛源此。

    读到,“苦心劳形以危其真”,方感吾辈深受社会的诟病所在:吾辈成天对准高考,教的都是做题的技术,而非教人求真,更勿用说做个真人了。海德格尔曾说过:当“技术”统治了“大地”,没有诗意,没有本真, 人类就会被异化、物华。当下的教育,虽说是在搞素质教育,但有几个人,不在分数的阴影笼罩中,去追求得分的技术而远离教育的本真呢?再者,“真”的这一套,在我们这个社会,能走多远?说实在的,没有几个人有好多、好多的心。

    接着往下读,读到“真者,精诚之至也。不精不诚,不能动人。故强哭者虽悲不哀,强怒者虽严不威,强亲者虽笑不和。真悲无声而哀,真怒未发而威,真亲未笑而和。真在内者,神动于外,是所以贵真也”,感觉前人的思维高度,对求真的坚韧度,晃让自己如对隽秀挺拔的大山,只有仰视的份。陶行知教育吾辈及学生有一句名言:“千教万教教人求真,千学万学学做真人。”于是,我多少也升出了点要做个真人的冲动。便利用班会课,在黑板上写下这个题目:做个真人。学生便热议起来:有的说,做个老道呀!做个有仙风道骨的人呀!做个武功高的侠客呀!做个想什么就干什么的人呀!不一而足。

    面对此种不谐,我感受到德理达在解构传统的理论后,在重建新的理论时的痛苦。他在消解逻格斯(中心)主义的同时,将语言的能指(语音、形象)和所指(意义)也破碎了,于是只好在删除号下写作。如写下“真人”,然后用“真人”,表示“真人”本初的那个意思。正如佛家常用的句式:是真人,非真人,是为真人。

    那要做个真人,肯定要把加在“真人”概念上的“遮蔽”去掉,进而使他“敞亮”,呈现“真人”之本真,才能对抗“技术”。“真者,精诚之至也”,可知做个真人,绝非做个让自己原始本能之冲动随时呈现之人。现实的世界的人常这样:我就是想到什么就说什么,得罪莫怪,我就是这样一个直来直去的人。这指得“真”之形象,因“真”拆开来讲,就是“直人”。未得“真者,精诚之至也”所指的本真。二十世纪中国最受人戴的美学家宗白华曾经有一个最精炼的概括,叫做“绚烂之极归于平淡”;苏轼在《与二郎侄》:“凡文字,少小时须令气象峥嵘,彩色绚烂,渐老渐熟,乃造平淡,绚烂之极也”;《庄子•山木》:“即雕即琢,复归于朴”。循此思维模式,知“真者,精诚之至也”,乃是一种阅尽人世沧桑,对生命、自然的一种彻悟后的复归于真。由此可见,“直人”之真,在经历人世间的风风雨雨后,便会受伤,便会矫揉造作而非真。在“非真”之后,才会意识到什么是“真”之本真。“直人”之真-非真-“真”之本真,就是哲学上所称的“扬弃”,抑或“否定之否定”。一日,在晚上11点许,搭韦老总车回家,满心的疲惫,而倏然感觉熟悉的大街有那么一些陌生,或许可以作为这种心路历程的外射。

    “真在内者,神动于外,是所以贵真也”,感觉“真”像武侠小说中的“内力”,非经几十年的修炼而能得。或许正如玄幻小说中的一个词,“修真”。只不过,当如德理达那样,删除时下“修真”的概念,重构一个本来的“修真”。拿我的理解就是:真是修来的,并且要经过时间的藏,空间的间隔,才能到达“真”之本真。北大教授张祥保在《人类的文化指令》中曾这样描述:儒家思想在秦始皇焚书坑儒的时间雪藏下,才有后世两千多年的发扬光大;佛教思想在喜马拉雅山的空间间隔下,才在更广大的东方生根发芽。“真”的时间雪藏或许就是人生的岁月,把我们一颗颗纯真的心,遮蔽太多而又太久,终于到了想要“去蔽”而“敞真”的时候,我们去追求“真”之本真,才有实际意义。“真”的空间间隔或许就是人生工作岗位的变换,我们才能跳出自我设囿的模式,从别人的角度,设身处地地为别人着想,这样的“真”之本真,才不会造成彼此的伤害。不难看出,“真悲无声而哀,真怒未发而威,真亲未笑而和”,没有时间的雪藏,空间的间隔,是不可能达到的。那做个真人,也绝不会达到这种效果:真正的悲哀,不出声却悲恸;真正的怒气,没发出却让人感到威严;真正的亲近,不笑却能感到和气。

    现实的世界,不光杏坛,急功近利,难以孕育“真”之本真,培养真人,用外在的技术遮蔽对“真”之本真的追求。就拿现在人的恋爱过程来讲,没有了时间的雪藏,空间的间隔,只有那一见钟情,然后始乱终弃的模式,所以难以孕育出的真正的爱情。再观现在人对成功的追逐,在意“高富帅”,“白富美”的结果,而没有人愿意感受时间雪藏的寂寞,忍受空间间隔的无奈。所以,做个真人,不仅是杏坛的责任,更应是我们这个社会更应追求的一种普适价值。

  • 《自由的乐土——庄子》
  • 几百年来,无数知识分子反复提到“自由”二字,在国家上,把“民主、自由”作为口号;在个人上,把“自由”作为追求的终极目标。而远在地球的另一端,西方学者也写道:“生命诚可贵,情价更高。若为自由故,二者皆可抛”的名句。

    直到今天,我们依然把这两个字挂在嘴边,仿佛与它很亲近了,却不知道“自由”二字已为我们戴上了沉重的枷锁。而企图追求它的人们,也陷入迷茫的深渊不能自拔。这并不能怪罪于他们——要怪,只能追溯到孔子的年代了。

    在儒家规矩的生存模式下,我们仿佛离“自由”越来越远。父母希望孩子当“官”发财,老师希望学生上名牌大学,领导追求数字的升高,社会崇尚成功——而成功的标准无非于事业有成,无非于名与利的攀比。在这样一个气氛下,我们何谈“自由”呢?

    让我们回归几千年前的战国时代。战争不断、连年饥荒、政治危机、社会慌乱的年代,老百姓纷纷保全自己,而那些国君、臣子所想的仍是怎样扩大疆土,怎样收取民心。于是他们请来孔子为他们讲复礼之道;请来孟子为他们讲仁政之道;请来韩非为他们讲法治之道……

    可是谁来管那些饥肠辘辘的黎民百姓呢?谁来关照那些无依无靠的漂泊者呢?

    于是我们看到,一位身穿长袍的老者极慢地,从湖水旁走过,风吹起他的胡须,露出一丝微笑。他望着远方,静默无言。有时,他会回到他的庶民百姓群体之中,教他们如何退避这纷繁的世界,教他们如何保全自己、获得快乐。

    或许庄子来自另一个时空维度,只是偶尔来我们人间转转。神秘的事物总是最吸引人的,而他便是那样一个神秘者。没有人知道他从哪里来,又往哪里去,肚子里装着多少墨水,说的话又是什么意思。

    关于庄子的寓言,幽默中又闪过一丝狡黠,细细品味其中的“道”,又何时才能真正领悟呢。妻子去世,他却敲着瓦盆歌唱;国君请他去做大夫,他却偏做“泥水中的乌龟”;捉襟见肘时,他把自己比作小水坑里即将干死的鱼;遇到那些别有用心的人,他居然说那人为秦王舔痔疮……看到他的文章,先是忍俊不禁;再看,颇有一丝味道。所谓名与利、生与死,只是这茫茫天地之一角吧!

    我想庄子能带给如今的人们的东西,并不在于如何寄身于丛林之间吧。身处城市中的我们,连出去走走都是奢望,又何处找寻桃源处呢?他对于我们真正的意义,是教会我们,怎样,去归隐自己的心灵。

    外面的世界光怪陆离,内心是否能找到自由的天堂?名与利的牵绊、生与死的制约——或许我们可以用躯体将污浊过滤,留在天地间一个纯净的灵魂。把心放飞,如鲲、如鹏,翱翔于这片自由的乐土,岂不快哉!

    庄子之言,必非如此浅显,只是我犹有未也,实在力所不能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