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小学作文 初中作文 高中作文 话题作文 节日作文 写人作文 动物作文 作文体载 作文素材 作文技巧
50字 | 100字 | 150字 | 200字 | 250字 | 300字 | 350字 | 400字 | 450字 | 500字 | 550字 | 600字 | 650字 | 700字 | 750字 | 800字 | 850字 | 900字 | 更多

“ 不等于 ”有关的作文

来源:文题网 时间:2024-05-03 10:15:53
  • 《隐忍不等于懦弱》
  • 隐忍不是退缩,不是害怕,更不是软弱,它是一种能容天下的智慧。

    ——题记

    君子之所取者远,则必有所待;所就者大,则必有所忍。--苏轼《贾谊论》

    《史记·项羽本纪》记载,楚汉战争中项羽被刘邦打败后,项羽带领八百人马突出重围,来到乌江江畔,这时乌江亭长劝项羽赶快渡江,以图东山再起、报仇雪恨,可是项羽却笑着说:“天之亡我,我何渡为!且籍与江东子弟八千人渡江而西,今无人还,纵江东父兄怜而王我,我何面目见之!纵彼不言,籍独不愧于心乎!”于是拔剑自刎而死。

    唐代诗人杜牧曾作诗《题乌江亭》:胜败兵家事不期,包羞忍耻是男儿。江东子弟多才俊,卷土重来未可知。不妨设想,若当时项羽肯忍一时之辱,那历史会不会重写?

    不同于项羽,刘秀的隐忍为他赢得了属于他的大好河山。

    在中国的历代帝王中,汉光武帝刘秀是唯一个同时拥有“定鼎帝王”与“中兴之君”两项头衔的皇帝。他是如何做到的呢?

    当初刘秀和他的兄长一起参加起义,响应绿林军击败王莽,后来绿林军拥立平庸的刘玄为帝,年号更始。刘秀和他的兄长越来越有威望,刘玄便趁刘秀出兵在外下令杀了刘秀的哥哥,刘秀听说后忍着悲痛,还向刘玄请罪,也佯装与哥哥的部下断绝来往,刘玄以为刘秀不敢与他对抗,把他派到了河北招安。脱离了刘玄监控的刘秀趁机发展自己的势力,最终在河北称帝。

    刘秀的成功无疑昭示了隐忍的作用。一个人追求远大目标,就必须有所等待,一个人要想成就大事业,就必须要有所忍耐。

    努尔哈赤在起兵之前,他被明朝大将李成梁击败,成了李成梁的奴隶,他忍着仇恨对李成梁言听计从。后来李成梁看他比较顺从了,就把努尔哈赤放了,然后还让李成梁帮助他统一了女真。直到李成梁去世,努尔哈赤突然发布“七大恨”,宣布开始对大明起兵复仇。从被捕到起兵,努尔哈赤隐忍了四十年,这是何等的毅力与煎熬,可他却忍下来了,最终开创了属于自己的时代。

    选择隐忍并不等于屈服、懦弱,而是韬光养晦,静待时机,一击中的。

  • 《看见不等于发现》
  •     欧阳修说过,文有三多:看多、做多、商量多也。他把“看多”放在第一位,足见观察对于写作的重要。契诃夫也说过,我们作家的本分就在于观察一切、注意一切,谁要描写人和生活,谁就得经常亲自熟悉生活,而不是从书本上去研究它,同样也强调了观察乃写作的前提。观察能力人人皆有,但为什么同样观察社会、人生,一个初学者和一个作家有较大的差别呢?我以为就在这“发现”二字上。

        观察能力是视觉、听觉、触觉、嗅觉、味觉等综合因素形成的一种认识事物的能力,所以观察又被人称为“官察”。这其中,视觉——通过眼睛观察是最重要的因素,它使我们“看见”了世界万象和人生百态。但“看见”并不等于“发现”。“看见”的只是一些事物的表象,而“发现”却是洞穿了表象揭示了实质;“看见”的只是一些人人皆知的画面,而发现的却是人们未知、欲知的新奇景象。换言之,“看见”的常常是幕仿的,“发现”的才是创造的;“看见”的是一般化的,“发现”的是新颖的;“看见”的往往流于肤浅,而“发现”的才走向深邃。这就是一般人与一个有才能的作家的区别所在。

        明白了这个道理,我们就能明白,为什么同在校园生活,有的人写不出优秀作品,甚至连作文也感到无题材可写,而十七岁的女中学生郁秀却能写出轰动文坛的长篇小说《季·雨季);为什么一些长期生活在基层的业余作者作品写不出新意,而一位作家来短期蹲点体验后,就能写出令他们羡慕的作品。这除了思想水平写作能力的差异外,很大的原因就在于缺乏这种“发现”的能力。所以要提高写作能力,真正的诀窍就在于这种“发现”能力,只有具备了这种能力,才能打开神秘的文学殿堂和写作之门。

        那么,是什么原因妨碍了我们的“发现”能力呢?

        其一为“视觉瘫痪症”。这是法国作家左拉对那种被现成的观念和图景挡住视觉的现象的一种戏称。声、们对同一对象的观察持久到了一定的限度,就会产生一种“熟视无睹”的现象,反复单调的刺激即使强烈也会令你神经感官迟钝。黑格尔说过:熟知非真知。真是一针见血,说到了点子上。有些东西,由于过于熟悉,会使自己观察的兴趣大减,就有阻止自己去真正深入了解的可能。就像有的邮差,他对自己的投递地段、门牌号码可能很熟悉,但他们未必真正了解这个地方的风土人情、具体情况。熟识,常似一叶障目,挡住了他们真正的视线,阻碍了他们向事物纵深的探索。要改变这种“瘫痪”状态,就需“变熟为生”,改变一下自己的观察方式和角度,或者改变一下观察的目标,再回过头来观察,往往会有新的观察所得。

        其二为“知觉定势”的影响。有意注意是观察的一种有目的的行为,它能帮助我们专注地关心某一事物,获得比较准确细致的观察结果,但人们又常常为自己的知觉范围和心理习惯所囿,对有意注意(自己感兴趣之点)的观察很仔细,而对别的更丰富的属性可能视而不见。你需要什么,就观察什么;你的情绪状况,也无形中影响你注意的选择。一位哲人说过:最可怕的不是我们的无知,而是我们的已知。“知觉定势”造成我们观察,也影响我们观察感受的接受和排斥。要改变这种“知觉定势”带来的障碍,就必须让自己的“知觉仓库”腾空,以虚静的心态,以孩童般的新鲜目光去观察世界,相“每天的太阳都是新的”,就能跨越这种障碍。

        其三,受制于自己的思想力和文化结构。观察力人人皆有,但观察力的深浅还受各人的思想学识所限。因斯坦说得好,你能不能观察到眼前的现象,取决于你运用什么样的理论。理论决定你到底能观察到什么。这话启示我们,人生社会的复杂环境和生活现象,常常如险峻的山峰和幽深的谷壑,唯有有思想力的观察者,才能攀援而上,看到山顶或山那边的东西,或以思想的烛光将他们照亮。俗话说:外行看热闹,内行看门道。作为一个爱好文学的写作者,就必须善于透过现象看本质,剖开外壳看内核。观察力的提高依赖于自己的历史眼光和哲学眼光,多读书、多穷理、多思考,有助于提高你的洞察力,有助于发现生活中值得你书写的东西。

  • 《幽默与讽刺油滑》
  •     这里有两点需加说明:

        (1)幽默不等于一般的讽刺。前面说过,幽默是含笑的、轻松的讽刺,也就是说,幽默虽多具讽刺的意味,却又不等于一般的讽刺。鲁迅说:“‘幽默’一倾于讽刺,失去了它的本领且不说,最可怕的是有些人又要来‘讽刺’,来陷害了。”(《伪自由书·从幽默到正经》)可见,幽默与讽刺,既有联系,又有区别。有人说,讽刺是对于敌人的辛辣的、狠狠的笑,幽默则是对内部问题的谐谑的、善良的笑。这虽不无偏颇,却也有一定的道理。一般说,讽刺往往像照“一张相”一样,以火辣辣的笔触揭露和鞭答“不合理,可笑,甚而至于可恶”的事物;幽默虽然大多也含有是非褒贬,但有的却也不然。一些所谓“纯幽默”的东西并不具有明显的是非观念和褒贬意向,只不过是对某些生活现象进行风趣的描绘,使人们在笑声中受到情操的陶冶和得到美的享受。可以说,幽默比之于讽刺,往往更轻松,更富有情趣。

        (2)幽默不同于油滑。有的人把幽默理解为油腔滑调,戳笑逗乐,这是对幽默的误解。诚然,幽默固然使人发笑,但它却不是林语堂说的“为玩笑而玩笑”,也不是胡适说的仅仅为了“使人开口一笑”。幽默产生的笑,是建立在庄重、严肃基础上的笑,是含有严肃内容的笑。赫尔岑说:“笑决不是一件滑稽的事情”,“笑是革命的手段”。恩格斯也说笑是“进行斗争的手段”。马克思则有“含笑同过去的事情告别”的著名论断。这些,就是对幽默及其功能的科学阐释。如果把幽默理解为油腔滑调地耍赚头、卖滑稽、出洋相,那便是对幽默的歪曲和庸俗化。这是我们在写杂文时应当注意的。

  • 毛泽东文艺思想
  •     这一切,都不等于《讲话》所阐述的毛泽东文艺思想的基本原则巳经“过时”。贯串《讲话》的“为群众”与“如何为群众”的向题,决不仅仅是当时所面临的实际,也是社会主义文艺永远需要不断加以解决的向题。

        《讲话》明确提出,“为什么人的问题,是一个根本的·同题,原则的间题。”并适应当时的革命形势的要求.特别强调了革命文艺首先是为工农兵,.为丁农兵而创作,为工农兵所利用的”。这是因为在延安和各根据地,工农兵是社会的主休,也是革命的主力军,但强调了重点,却又没有象后来比较片面地贯彻执行的那样,忽视了人民群众中的其他阶层。除工农兵,《讲话》还提到了“第四是城市小资产阶级劳动群众和知识分子”,并指出,“这四种人,就是中华民族的最大部分,就是最广大的人民群众”,革命文艺要为这“最广大的人民群众服务”。《讲话》中的这一基本思想,正是列宁的无产阶级文艺应当“为千千万万劳动人民服务”的观点,在中国特定历史条件下的具休运用和发展。当然,《讲话》在“服务”问题上,又特别突出了“必须站在无产阶级的立场上”,而知识分子要取得无产阶级的立场,就有一个深人实际、联系群众、改造世界观的间题。

        今天,由于历史的前进,时代的发展,一切剥削阶级作为“阶级”已经不复存在,在社会主义条件下知识分子的思想面貌也有了根本的改变,现实给革命文艺创造了真正为“最广大人民群众服务”的社会条件。我们党正是适应新时期的新情况,提出了文艺为人民服务,为社会主义服务的口号。文艺为人民大众服务的这一马克思主义的普遍真理,在这里。仍然是社会主义文艺的指导思想,并无任何改变,而且这种“服务”。也还是必须站在工人阶级的先进立场上,引导人民走社会主义道路,而不是脱离社会主义轨道。对此,我们怎么可以把《讲话》所确定的文艺方向,说成是已经“过时,了呢?

  • 《粗线条的笔墨》
  •     粗犷,的确不等于粗疏,更不是粗糙。所谓粗线条的笔墨,大抵是小处着眼,大处着笔,几笔勾勒,两三动作,活现_欠人物·这在我国传统艺术中称为点晴之笔·即鲁迅所说的:“要极省偷的画出一个人的特点,最好是画他的眼睛。”但回目传神,只能是抓住了一个人的特点才能画出。二这样的“栩”画,却是“细”察的成果。蒋子龙笔下的几个成功的典型形象和性格的创造,正体现了这样的富于民族传一统的创作艺术的结晶。

        同样的,粗疏、粗浅或粗糙,也决不会由于粗犷的风格而被掩盖。蒋子龙的有些作品,如《前锋》、《迎春展翅》的确有些粗,但它们粗,是粗在没有细致的观察,深广的概括,便人读了以后,无论故事和人物,都是一闪而过,而不能象乔光朴,甚至应丰(《狼酒》)、高盛五(《人事厂长》) 那样,给人留下形象丰满象。包括《开拓者》这部较成功的作品,虽然开掘了四化建设中经济领域的重大主题,深刻地描绘了改革与阻碍乃至反对改革的复杂的斗争。作者把那尖锐而又错综的生活冲突,从工厂写到工业局,写到省委的.内部以至国务院召开的专业会议上,气势宏伟,生活磅礴,主人公车篷宽披荆斩棘,努力奋斗。整个来说,这篇作品也使我们感受到了改革之势不可阻挡的时代气息,但是,这篇作品中的主要人物形象,总是给我们一种血肉不丰满、个性不鲜明的印象,这样的“粗”画,就不是粗犷而是粗疏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