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小学作文 初中作文 高中作文 话题作文 节日作文 写人作文 动物作文 作文体载 作文素材 作文技巧
50字 | 100字 | 150字 | 200字 | 250字 | 300字 | 350字 | 400字 | 450字 | 500字 | 550字 | 600字 | 650字 | 700字 | 750字 | 800字 | 850字 | 900字 | 更多

“ 设置 ”有关的作文

来源:文题网 时间:2024-04-29 15:42:00
  • 《步步惊心》
  • 今年的六一联欢会与众不同,老师设置了很多形式、玩法都别出心裁的游戏,我和同学们争先恐后地参与,其中令我印象深刻的就是“步步惊心”这个游戏了。

    大家想知道为什么这个游戏叫步步惊心吗?了解完游戏规则,你就会明白了。游戏的规则是这样的:在游戏中,参与双方头上要各顶着一杯水猜拳,赢者前进一步。如果谁的杯子在游戏过程中掉下来了,那就要从起点重新出发,先到达终点的人获胜。

    了解完游戏规则,我和潘涛作为“第一个吃螃蟹的人”隆重登场了。当我俩头顶水杯站好了,一抬头,就被对方的样子给逗乐了。我俩互相调侃,捧腹大笑,差一点儿就让杯子掉下来。游戏在欢乐的氛围中正式开始了,刚开始幸运女神似乎是站在我这边的,每每到了惊险时刻,水杯似乎都在跟我开玩笑,总是调皮地摇晃几下又稳住了。我隐隐感觉到额头上的汗珠往下落,我捏了捏拳头,深吸一口气努力保持平衡。就在我和潘涛拉开一段距离后,他好像看出了我每次要出什么拳,连续赢了我好几场,为了快些追上我,他每次都迈出很大步,每迈一步,杯子就会晃一晃,真是步步惊心。呀!这次他又迈出了一大步,就在他还没来得及收回右脚时,杯子就不听话地往前倾,只见潘涛竭尽全力稳住身体,紧绷着脸,表情严肃极了。可是,于事无补,杯子里的水最终还是一股脑地倒了出来……潘涛只好回到了起点重新开始。我心中暗暗窃喜,也叮嘱自己,不要犯潘涛一样的错误。

    潘涛吸取了之前的教训,换了“稳中求进”的策略。我们不断猜拳,各有胜负,同学们也在不停地为我们呐喊助威。最后经过激烈的对战,我以一个“剪刀”打败潘涛,赢得了胜利。

    “步步惊心”这个游戏深深地印在我的脑海里,让我久久不能忘记。因为它不仅仅让我从中得到了快乐,同时也让我明白了做事情要稳中求进。

  • 《《我的叔叔于勒》 教学设计》
  • 【教学目标】

    1. 从情节设置、人物塑造、视角选择三个角度,通过多形式朗读、品析关键词句等方法,学习莫泊桑讲故事的技巧。

    2. 引导学生客观认识社会,做一个善良、有爱心的人。

    【教学重难点】

    从情节设置、人物塑造、视角选择三个角度赏析,学习莫泊桑讲故事的技巧。

    【教学课时】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同学们,大家喜欢听故事吗?法国作家莫泊桑凭借359个精彩故事赢得了世界短篇小说之王的美誉。那莫泊桑讲故事到底有何绝妙之处呢,让我们一起走进他的《我的叔叔于勒》,向大师学习如何讲故事。

    二、赏故事情节设置之巧妙

    1.这篇小说讲了一个怎样的故事呢?我想请一个同学用简要的语言来讲讲这个故事。

    用一个“动词+于勒”的形式概括。(师根据学生回答梳理概括,完成板书)

    副板书:盼—赶—赞—遇—躲

    引导:如果按照时间先后顺序,应该先写什么?再写什么?那作者为什么要先写“盼”呢?

    (副板书:悬念)

    引导:“盼”“遇”“躲”是当前发生的事情,而作者在叙述当前发生的事情时巧妙引入回忆——“赶于勒”和“赞于勒”,这在叙述顺序上叫什么?插叙,插叙在这里有什么作用呢?

    (副板书:插叙)

    2.除了巧设悬念和插叙外,你们还能发现作者在情节安排上有哪些特别巧妙或者有意思的地方吗?

    预设:依据学生回答,引导并板书。

    巧合:“船上偶遇于勒”这个精心而又意外的巧合掀起了故事的高潮,巧合让故事如此扣人心弦。

    铺垫:船上偶遇的巧合是由哪个情节引发的呢?二姐的婚事,二姐的婚事又与什么紧密关联呢?于勒的信。由此可见小说的情节环环相扣,层层铺垫。

    船长的话补全了于勒的人生轨迹,推动了故事情节的发展(小说中看似不起眼的小人物其实对情节的发展、主题的表现起到了烘托、铺垫的作用)。

    伏笔、照应:充满矛盾的“福音书”为下文遇见落魄的于勒埋下了伏笔。

    对比:态度的对比,环境描写的对比,使人物形象更加鲜明,也形成了情节的波折。

    ……

    3.小结:莫泊桑通过巧设悬念、运用插叙、巧合、埋伏笔等(板书“……”)将故事讲得妙趣横生。这也启示我们,讲好故事要注意:运用多种手法令情节一波三折。(板书:多重手法起波折)

    三、品故事人物塑造之精妙

    过渡:故事中不仅有曲折的情节,也有生动的人物。小说中着墨最多的便是菲利普夫妇,在“遇于勒”中,他们的性格鲜活展现。大家看——

    1. 示例:(屏显)

    我父亲突然好像不安起来,他向旁边走了几步,瞪着眼看了看挤在卖牡蛎的身边的女儿女婿,就赶紧向我们走来。他的脸色十分苍白,两只眼也跟寻常不一样。他低声对我母亲说:“真奇怪!这个卖牡蛎的怎么这样像于勒?”

    请同学们关注一下加粗的字词,这些动作、神态描写表现了菲利普先生怎样的心理呢?父亲为什么会如此紧张不安呢?

    预设:

    没有亲人相见的欢乐,只剩发财梦破碎的恐慌与悲凉。追问:从中,我们看到了菲利普先生怎样的特点?(爱财胜于亲情)

    让我们化身为菲利普先生读出他的惊恐不安。(生读、师范读)

    2. 活动:

    20至47节中还有很多这样精彩的描写,选一处你特别有感触的地方,揣摩人物心理,通过朗读或表演展示出来。

    根据学生回答,随机引导提问,揣摩人物心理,品析人物性格。

    预设:第22节:

    (1) 父亲为什么坚持要请大家吃牡蛎,是无法抵挡牡蛎的美味吗?

    父亲买的只是牡蛎吗?买的也是什么?一种身份,一份虚荣。

    (2)从中,我们看到了父亲怎样的性格特点?

    关键词:爱慕虚荣,向往上流社会

    第23节:

    (1) 母亲为什么很不痛快?是真的关心孩子的教育,穷养男孩吗?

    (2) 由此,我们看到了菲利普夫人怎样的特点?关键词:虚伪

    (3) 朗读指导:前一句语速稍快,语气稍重,读出很不痛快的感觉;后一句语气稍柔和,看似亲切,重读“用不着”。

    注:如有学生提到体现了母亲的节俭,顺势引导分析

    ……

    3.小结:从这些描写中,我们看到了菲利普夫妇的势力冷酷,唯利是图。文中有这些直接评价的字眼吗?莫泊桑刻画人物总是深入到人物的内心的,他不是贴标签式的反复诉说,而是让人物的言语动作自然地展现和表露,不动声色却震撼人心。

    (板书:生动描写显个性)

    4. 小说是通过塑造典型人物从而反映社会生活的,透过菲利普夫妇,作者揭露了怎样的社会现实?(副板书:金钱至上)

    四、析故事叙述视角之高妙

    过渡:在灰暗的现实中,幸好还有一抹亮色,这一抹亮色是谁呢?

    1.“我”对于勒的态度和父母有什么不同呢?找出最能表现“我”对于勒态度的一处细节来谈谈。

    引导:这三句话意思是相同的,那为何要重复地说呢?“父亲的弟弟”好像是对谁说的?这句话的潜台词是什么?

    齐读这句话,读出既同情又困惑的复杂情感。

    2.既然如此同情于勒,为什么不向父母提出“接叔叔回家”呢?为什么是“默念”而不是“大声说”呢?

    (屏显第1、2节)哪些词语特别凸显出家境的贫困?

    (引导学生关注细节,品析语言)

    预设:

    (1)副词的使用(“并”“刚刚够”“非常”等);

    (2)第2节中分号的使用(分门别类,突出强调贫穷限制了一家人生活的方方面面,甚至爱情和婚姻,却唯独没有限制他们的想象力,他们拟定了上千种计划,甚至要用叔叔的钱来置一所别墅);

    (3)动词的精准:

    “有人请吃饭是从来不敢答应的”可不可以改成“有人请吃饭是从来不答应的”呢?为什么?

    若瑟夫对父母的艰难、家庭的贫困看在眼里,因为理解,所以沉默。这里也让我们看到了生活在底层的小人物的生活的辛酸。(板书:小人物生活的辛酸)

    3.如果此时若瑟夫不再沉默,而是大声说出心里的想法,你觉得他最想对父母说些什么呢?请你写一写,用一两句话来表达。

    (屏显:“我”想对父母说……)

    4.同学们说出了若瑟夫想说而没有说出的话,而这些话实际上是谁借若瑟夫之口说的呢?——莫泊桑。

    若瑟夫对金钱对成人社会中人与人情感关系的破坏有着更敏锐的洞察和感受,他同情于勒的悲剧命运,他并不认同父母的无情却也同情父母的悲苦处境。这种客观的呈现,真诚的表达,让小说像一把锐利的“解剖刀”,将生活的本来面目剖开给人看,却把评判权交给了读者。没有孰对孰错的是非判断,莫泊桑意在展现真实而丰富的生活,让我们去感受、去思考,去理解,去体悟。小说真正的价值也正在于启迪生活。正如左拉在莫泊桑墓前曾说:读他的作品,可以是笑或是哭,但永远都是发人深思的。

    5.小结:莫泊桑对叙述视角的选择可谓高妙,他借若瑟夫之口,既表达了对像于勒一样的贫苦的人的同情,也让我们感受到了像菲利普夫妇一样的小人物的辛酸,从而让小说的意蕴更加丰厚。不只停留在对拜金人性的简单批判上,而是更深层次地展现了小人物生活的辛酸,以及对美好人性的呼唤。(板书:精妙视角丰意蕴)

    五、课堂总结

    《我的叔叔于勒》作为世界短篇小说的经典之作,带给我们的思考和收获是丰富多彩的。希望今后同学们在阅读小说时,不要仅满足于讲了一个怎样的故事,更要关注作者是如何来讲的——关注叙述的艺术。(板书:叙述艺术铸经典)

    屏显:讲述故事的方式和被讲述的故事同样重要。

    ——托马斯·福斯特

    齐读:(板书)向大师学习到的讲故事的方法。

    六、课后作业

    (出示图片)同学们看,这个故事其实就是一个“看”与“被看”的故事,这当中有“四层看”:菲利普夫妇看于勒,若瑟夫看于勒,若瑟夫看父母看于勒,还有作者莫泊桑看整个故事。其实,我们的课文只是小说节选,大家课后再去阅读小说的完整版,看你会有怎样的“看”。(作业完成后发至班级语文学习交流群)

    (该课获得了2019年“一师一优课”的部级优课)

  • 《铭记着无法忘记的》
  • “如果我身上有一个“恢复出厂设置”的按钮,我会毫不犹豫的按下。”忘了是谁,曾经在她失恋的时候用一种极其绝望的语调向我哭诉着。

    “其实,不管是生命的欢悦还是生命的刺痛,我们都应该欣然接受,因为生命给予你的都是宝贵的财富,而那些过去了的,都会成为回忆,也就是生命中珍贵的一部分。”我用连自己都安慰不了的话语安慰着她。

    回忆蔓延。

    是否很久以前的我也曾如她一般,发狂了的想要失忆,想要逃避。

    【铭记着无法忘记的】

    我想活在梦中,一个永远都无法醒来的梦中。

    2012年7月19日,一个让我永远都无法忘记的日子,凌晨1:30分,我陪着父亲走完了最后的路程,他一直昏睡着,或许是濒临死亡,我握着他的手,紧紧的按着他手腕上的桡动脉,感受着他微弱的心跳,把耳朵贴在他没有起伏的胸膛上,感受到的不是我曾经感受到的温暖,而是刺骨的冰凉,那里早已没有心脏强有力的搏击与跳动。我坚持着的只是我感受到桡动脉的一点点跳动,似乎越来越慢,越来越慢,或是即将停止?

    结局是我无法承受的,它不是小说,不是痛哭一场睡醒后还可以重来的。结束了。

    到底我固执的坚持,坚持着什么?

    是我逃避还是无法面对,这些都不重要……

    当初嘶声力竭说的无法忘记的东西,现在早已记忆模糊,人是健忘的,不是吗?

    假如记忆清晰如初,我多想回到我14岁以前,和父亲在一起的时光,虽然有争吵,有打闹,但更多的是父女之间的亲情与快乐。时光匆匆留不住人,更留不住记忆。假如记忆清晰如初,只是假如。世界上只有一种永远,就是永远都不可能有永远。我说过的会永远记得或永远不会忘记的事,早就如一缕青烟随风而逝,什么都不会留下。假如记忆清晰如初,我会把曾经的滴滴点点都记在纸页上,写成一本书,用来缅怀或是祭奠什么。

    【在遗忘的尾巴上清晰的想念】

    若一切记忆都要能清晰如初。我要把时光的每一分每一秒都雕刻在记忆中。

    我才15岁。可是有很多时候,总觉得自己老了,很多时候,喜欢一个人,听一首歌,看一本书。不喜欢恬燥的生活。看着网络上形形色色的人说着形形色色的话“梦在前方,路在脚下”“脚比路长”“奋斗吧,加油吧,我们一定要努力!”对这种励志的话语已经麻木不仁。

    假如记忆清晰如初,我想清晰的记着那些年天真的我们许下的天真的誓言,“初恋的时候我们还没有学会”我们拼命忘却的却被时间一分一秒淡化掉,最后直至消失。我想记着,铭记着我单纯的那些年。铭记着和你在一起的时光,或许短暂,但老来回味,那是我生命中美好的一部分,或许当初哭得撕心裂肺,可是和他度过的生命,我不后悔。

    假如记忆清晰如初,我想重新拾起那些年单纯无利益的梦想,梦,是站在泪的肩膀上。我会选择铭记梦想,去打拼,去奋斗,即使汗水与血水满身也不在乎,所有的过程,都是我的独家记忆。

    【曲终人散】

    假如记忆清晰如初,我会选择记住一切,那一切属于我的,只属于我的过往,痛也好,泪也罢。

  • 《逐层论证》
  •     逐层论证,即中心论点提出后,围绕中心论点,设置若千个分论点,一层比一层深入地对中心论点进行阐述的一种论证方法;例如。就拿写“人贵有志”这个题目来说吧,便可以从什么是“有志”,为什么要有“志”,应有什么样的“志”等这样三层来逐一论证。这种方法同上节所述“多方论证”法不同。多方论证”是从不同角度来论证中心,而冲逐层论证”则是抓住“点,逐层深入地来论证中心。

        千字短文采用逐层论证方法时,应注意以下问题:

        一.逐层论证与论题

        逐层论证方法适合于论证包含内容比较丰富,需要深入细致地进行分析说明的论题。

       我们用秦牧的《青年人应该怎样选择生活道路》一文作例子来说明。“青年人应该怎样选择生活道路”,这显然是一个内容比较丰富,需要深入进行分析说明的间题,因此文章采用了逐层论证的方法。文章的题目就是全文的中心论点,下面分设五个分论点逐层深入地阐明中心论点。这五个分论点是:青年必须注意选择生活道路问题;道路是由自己选择的,及早选择生活道路对日后生活关系甚大;正确选择道路要早立志,选定道路后还要不断巩固和努力去实现。文章主线明确,层层深入,说理透彻,因而收到较好的效果。

       二.逐层论证方法中分论点的设置

        逐层论证设置分论点时,必须注意分论点与中心沦点,分论点与分论点之间的逻辑关系。每个分论点都是为论证中心论点服务的,分论点之间的关系则应是层层相因,环环相扣的关系,即下牟个分论点应该是上一分论点的进一步论述,而不是平行关系。这一点正是逐层论证与多方论证的区别所在。逐层论证电命诊点与分论点的关系犹如“藤”与“瓜”的关系,在一根藤(中心论点)上,顺次结着许多瓜(分论点)。而多面论证中心论点与分论点的关系犹如“花蕊”与“花瓣”的关系,在一个花蕊(中心论点)周围排列着许多花瓣(分论点)。

        逐层论证设置分论点时容易出现的毛病是“顺竿爬”。所谓“顺竿爬”,就是在设里分论点时,由于思路不清或论据过一长,使文章顺着某个线索不知不觉地离开中心滑了下去。比如:为革命而学习”这个题目,就从为革命而学习的意义写到应如何为革命而学习,继而又写到刻苦学习与抓紧时间的关系,再联系到时间虽紧还必须注意锻炼身体,后写到为了保证身体健康,还要注意营养,以至一直扯到营养学的问题上去,真是“下笔千言,离题万里”。要克服这种毛病,一应注意分论点要紧扣中心,联想要适可而止,二应注意论据简而明,论据一长,很容易拉远。

     

  • 《爱情小说写作特点》
  •     在打破“四人帮”所设置的爱情禁区以后,很多短篇小说大胆地,健康地描写了爱情,这是非常值得赞赏的现象,青年读者们从中得到教益,得到了美的欣赏。但也有极少数描写爱情的来稿,并没搞清楚什么是忠贞高尚的爱情;什么是不道德的感情。比如,在一篇小说中,作者写了一位少妇,她当初为了避免家庭受迫害舍弃了原来的情人,而另嫁他人,两人生活了几年并生下一子,有一天,她发现原来的情人在艺术上取得了成就,便一甩手扔下了家庭,抛弃了丈夫和牙牙学语的幼子,决然出走了。作者对这个人物,寄予了无限的同情,然而,别人读后,却对这少妇毫无好感,值得怜悯的倒似是她的老丈夫和小孩子。这种人物不是不可以写,关键在于,作者应当对她的爱情有个正确的认识,如果一味同情出走的少妇,那未免不公道了,因为她的私奔行为是不道德的,她的爱悄,己经建筑在丈夫和孩子的痛苦之上了。我们不能错误地认为,凡是男欢女爱的爱情,都是正确的,都值得歌烦的,作者有责任用正确的道德标准对笔下的爱情进行分折,有责任通过小说的场面和倾向给人以正确的启示。

        随着描写爱情的小说增多,逐渐地仿佛形成了一个“宝葫芦”式的爱情套子了。比如,有那么一些小说,它反映一个惯偷或一个有缺点错误的男青年,教育和法律的手段对他是毫无效果的,在这时,巧遇一位“美丽温柔,脸上有一对甜甜的笑庸的姑娘”,两人邂逅相逢,于是,为了得到姑娘的爱情,他便立志改掉劣行,成为“技术革新的好小伙子”了。我们不应当否认爱情的力量,它既可令某些人疯魔,也可以令人清醒,但是,它也并非“法力无边”、“爱到病除”的。爱情并非万能胶,一个人的转变,是要多方面因素促成的,当然,爱情往往可以成为人物转化的契机,而我们一些作者却仅仅写了爱情的神通,仿佛爱情是个宝葫芦,只要把它高高举起,便可以满足一切愿望,解决一切法律和教育束手无策的难题。这样的小说,一则落套,再则也不够真实。

        在反映和“四人帮”一伙作斗争的作品里,我们还可以碰到另一种常见的爱情方程式。它往往写一个“四人帮”的爪牙—“理论家”之类,垂涎着某个“娴稚大方,高挺的胸脯,显示着骄傲和青春的活力”的现代佳人,而这倔强的佳人却不为“理论家”的权力所动(或是先受骗,后给对方狠狠一耳光子),反而热恋着另一位“持不同政见,的人,后者的父亲,一般是选中a走资派”、“右派”、“叛徒”之类,于是,政治斗争的中心,立即便转到姑娘身上去了,这样一场关系到国家、民族前途的政治搏斗,便成了情场的激烈角逐。“理论家”为了夺得姑娘而迫害情敌,谁知—不,谁都知道,姑娘肯定是忠贞不二的,在最关键的时刻,她就向心中的英雄扑过去,“两颗火热的心在一起跳动着。”故事的结尾,则是正义战胜了邪恶,英俊击败了丑陋,要不,就是一场悲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