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小学作文 初中作文 高中作文 话题作文 节日作文 写人作文 动物作文 作文体载 作文素材 作文技巧
50字 | 100字 | 150字 | 200字 | 250字 | 300字 | 350字 | 400字 | 450字 | 500字 | 550字 | 600字 | 650字 | 700字 | 750字 | 800字 | 850字 | 900字 | 更多

“ 一字 ”有关的作文

来源:文题网 时间:2024-04-29 10:33:42
  • 《“洗”牌》
  • 中国文字博大精深,往往一字多义,号称“笨妞”的我,常常因此闹笑话。

    年三十晚上,我兴致勃勃地提出玩牌建议,外公外婆一致同意。他们叫我先“洗”一下牌,我一口答应。可是,“拦路虎”绊住了脚,这个“洗”字是什么意思?我一拍脑袋,“洗”就是清洗。

    说干就干,我急匆匆地跑到洗手间,打开水龙头,千万水军扑面而来,给一张张扑克牌冲了个热水澡,顺便让他们“泡个澡”。等我一转身回来,发现它们一个个快被淹死了!有的边缘起了波浪线;有的已经烂了,一拎就破;有的甚至变成拨浪鼓,凹凸不平了。说时迟那时快,我一把捞起扑克牌,赶紧做抢救:拿起毛巾、铺开大片的纸巾立即捂住牌,吸掉外部的水分,插上吹风机一顿狂吹。外婆还在纳闷我在干什么呢,看见我的慌乱行动后,她会意,哈哈大笑道:“你这是演上小品了!”外婆还说我又掉那个“傻”坑了,不知道哪家医院能治我的“傻病”!

    事实上,“洗”牌的“洗”是整理的意思,而我不假思索便认为是清洗,所以才闹个大笑话。我惭愧不已,下次可得好好把字意理解透。

    外婆笑着摸摸我的头说:“快点吧,你外公这个红面辣椒等不及喽。”就这样我们玩上了那副水洗的扑克牌,在欢笑声中过大年!

    现在回想起来,我还忍不住咯咯笑,觉得“笨妞”这个称号还挺适合我的呢。

    (小作者是浙江省嘉兴市行知小学四年级学生)

    后 记

    语文知识无处不在,它在课堂,更在生活的角角落落,它是课本里的一页书,更是文化里的汪洋大海。

    家长感言

    生活中隐含着许多快乐的小故事,孩子用心去感受,体会到了人生的大智慧。

    教师赏析

    小作者因为不懂大人口中“洗牌”的意思而去清洗了牌,故事让人忍俊不禁。更难能可贵的是小作者还从中汲取了教训,闹笑话的原因是没把字意理解透,体会到了中国文字的博大精深。(阮卫萍)

  • 《有趣的活动课》
  • “一组听到的是……”老师看着纸条皱着眉头,一字一顿地念出来,话音刚落,顷刻间全班的同学就笑得前仰后合。胡明熙一边捂着肚子一边哈哈大笑,“淘气包”郝达伟大喊:“这是外国语吗?哈哈哈……”

    猜猜我们在干什么?没错,我们正在展开一场别开生面的活动呢!

    老师满脸笑容地走进教室,告诉我们今天要玩一个传声游戏,大家听到“游戏”两个字,便欢喜地讨论起会有什么惊喜的事,叽叽喳喳说个不停。老师笑笑没有说话,先让同学们自由组合,5个人一组。随后宣布完活动规则,活动就热火朝天地开始了。

    转眼间,每一组第一位同学都得到老师的“真传”。“活动开始!”老师一声令下,“万马千军”迅速进入活动状态。

    我排在倒数第二,但一点也不着急。因为刚才余乐频频点头的动作给了给我心里吃了一个大大的“定心丸”。我猜这句悄悄话肯定超级简单,我们组肯定传得又快又准,想到这里我又自信心爆棚。

    然而,事情并没有我想象的那么顺利。轮到我了,只见张雨剑用手圈住我的耳朵,凑上来一字一顿地说:“爷爷在课堂上切西瓜。”什么,听到这个句子我满脸问号,真的是这个句子吗?我不敢确定。挣扎了两秒后,只能扭过身子,继续向下传递,后面的阿明听了,也一脸疑惑,看来真的不是我一个人觉得这句悄悄话有问题,但对阿明的眼神交流,我也只能无奈地摇摇头。

    再看看其他组的同学,活动前也是满脸自信,活动时吵吵闹闹,活动后都苦着脸。看来,这个小小的传声活动根本不是我们想象的那么简单。

    时间到了,活动结束。老师公布了答案。我们组居然没有一个全对的字。不仅是我们组,其他组也全军覆没,听着一个比一个离谱的答案,教室里爆发出一阵阵欢快的笑声。随后老师做了总结:“有时候只是一个字,就能改变整句话的意思。所以在生活中,我们不要轻信各种传言,更不要以讹传讹。”同学们纷纷表示赞同。

    这节课虽然过去了,但老师的话一直萦绕在我的脑海中。是啊,这么简单的一句话,只经过五个人便传得面目全非,如此看来,生活中的各种传言更不可以轻易相信了。

  • 《关于中国梦的作文:牢记使命,共筑中国梦》
  • 一笔一字终成墨,一诗一画出文章。书本跳跃的文字让我们略知古人的智慧。新时代来临,也意味着新时代的使命来临,是每一个国人的,更是每一个青少年的。

    我们一定要牢记使命,更要牢记中国梦,如果你们没有看过南京大屠杀事件的记叙,那你一定听说过吧!日本人惨无人道地杀害了30万南京市民,顿时南京血洗成河,成千上万的尸体堆积成山。

    大家想想30万人,是一个什么概念,如果这些人手拉手可以完整地绕赤道一周,30万是多么大的数字啊!这正是由于我国当时积贫积弱,世界列强肆无忌惮的进行侵略中国,导致惨无人道大屠杀事件的发生。

    大家肯定也知道我国历史上的建筑大观园明园被烧的事件吧求!知今社会上随便找一个路人问一下,园明园是谁烧的,极大机率是八国联军。

    那圆明园到底是谁烧的呢?其啊实啊,英法联军和八国联军都烧过。圆明园的彻底毁灭是分两次来的。第一次是在1860年,英法联军占领了天津之后又进入了北京,并洗劫了北京西郊的皇家园林圆明园,还焚烧了它。但是经过清朝的整修,有一部分被保留了下来。第二次是1900年八国联军攻占北京后,再次洗劫了,这座皇家园林。

    四十年后,圆明园保留下来的建筑再次被外国列强的侵略全部毁坏。这件事也时刻提醒我们,让我们牢记耻辱。是的,勿忘国耻。勿忘国耻!就应该让大家努力,只有人人都努力了,才能使中国强大。有向话:少年强,则国强,少年智,则国智,少年富,则国富。这句话我们应该刻在心中,时时刻刻鞭策着我们努力学习,练好本领,报效祖国,使祖国日益繁荣昌盛,富强。

    如今中国发展日新月异,古人想上天,如今已经实现。所以,只要大家努力,就定能实现中国梦。今年是中国成立的69周年。祝愿祖国繁荣富强,早日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

  • 《朱元璋一字斩知州的历史典故》
  • 洪武年间,有个叫卢熊的读书人,人品文品都很好,被吏部推荐到朝廷做官。朱元璋就批准委任他到山东兖州当知州。

    卢熊走马上任。过去说“私凭文书官凭印”,他到兖州后首先要启用官印,发布文告。当他把皇帝授给他的官印取出一看傻了眼,原来,朱元璋笔下的诏书是授卢熊为山东衮州知州,这官印是根据皇帝的诏书刻制的,这兖州自然变成衮州了。可是山东历来只有兖州而没有衮州。

    卢熊当时要是将错就错,衮州就衮州,这是皇帝改的,谁还敢怎么的,也就没事了。可是卢熊是个搞学问的,办事就是认真,他认为兖州就是兖州,怎么能改成衮州呢?于是,他就向皇上写了一份奏章,要求皇上更正,把官印重新刻制过来。

    朱元璋一见奏章,脸上红一阵白一阵,他的确是写错了,他是亲自打天下的人,对全国地理州名县名还是比较熟悉的,他应该知道兖州不是衮州,这衮字的读音是“gǔn”,而不是“yǎn”。但是,想要皇帝认错不是那么容易的事,朱元璋出身卑微,自尊心很强,他的泼皮脾气上来了,就大骂道:“卢熊好大胆,竟然在朕头上咬文嚼字,朕还不知道山东有个兖州,朕受他衮州知州就是兖州知州,这兖和衮就是同一个字,就是因为文人多事写法不同,这卢熊竟敢将它念成‘滚’州,这不是要朕滚蛋吗?混账东西,刑部尚书听旨,将卢熊斩首。”可怜卢熊为了一个字,竟然送了一条命。

  • 《高山流水的历史典故》
  • 朱元璋一字斩知州

    洪武年间,有个叫卢熊的读书人,人品文品都很好,被吏部推荐到朝廷做官。朱元璋就批准委任他到山东兖州当知州。

    卢熊走马上任。过去说“私凭文书官凭印”,他到兖州后首先要启用官印,发布文告。当他把皇帝授给他的官印取出一看傻了眼,原来,朱元璋笔下的诏书是授卢熊为山东衮州知州,这官印是根据皇帝的诏书刻制的,这兖州自然变成衮州了。可是山东历来只有兖州而没有衮州。

    卢熊当时要是将错就错,衮州就衮州,这是皇帝改的,谁还敢怎么的,也就没事了。可是卢熊是个搞学问的,办事就是认真,他认为兖州就是兖州,怎么能改成衮州呢?于是,他就向皇上写了一份奏章,要求皇上更正,把官印重新刻制过来。

    朱元璋一见奏章,脸上红一阵白一阵,他的确是写错了,他是亲自打天下的人,对全国地理州名县名还是比较熟悉的,他应该知道兖州不是衮州,这衮字的读音是“gǔn”,而不是“yǎn”。但是,想要皇帝认错不是那么容易的事,朱元璋出身卑微,自尊心很强,他的泼皮脾气上来了,就大骂道:“卢熊好大胆,竟然在朕头上咬文嚼字,朕还不知道山东有个兖州,朕受他衮州知州就是兖州知州,这兖和衮就是同一个字,就是因为文人多事写法不同,这卢熊竟敢将它念成‘滚’州,这不是要朕滚蛋吗?混账东西,刑部尚书听旨,将卢熊斩首。”可怜卢熊为了一个字,竟然送了一条命。

    苏轼妙语拒友

    一代文豪苏轼,字子瞻,号东坡,他在中国文学史上的地位为人所熟知。其诗词歌赋,水平之高,数量之多,在中国古代文坛上都是屈指可数的。但他的宦海生涯并不顺利,虽然也曾官至三品,任过礼部尚书、翰林、皇帝侍读等要职,但更多的是作迁客骚人,一生被放逐的时间远远大于“在庙堂”的时间。虽然仕途坎坷,但他的名气却很大,身后更是千年传颂不衰。

    1057年,22岁的苏轼和19岁的弟弟苏辙在其父苏洵带领下进京赴试,在仁宗皇帝举行的殿试考试中,双双考中进士,名震京师,可谓少年得志。当时的大文学家、宰相欧阳修在读到苏轼的文章时说:“看他的文章,我的汗都快下来了,再过三十年,就没人知道我了,而只知道他了。”仁宗皇帝更是高兴地说:“我今天为儿孙选了两个好宰相。”

    苏辙和苏轼兄弟俩都是京官,苏辙任尚书右丞,苏轼任翰林学士丞旨。有一个人同他们是旧交,想求取官职。他在苏辙那边呆了很长时间没有如愿,便满怀希望转到苏轼这边来。他说:“我很想在翰林学士院谋个职,请你帮忙说几句话。”苏轼未置可否,却讲起了故事:“过去,有个穷得叮当响的人去盗墓。棺材里坐着个赤条条的人,他对盗墓者说:我是汉代的杨王孙哪!临死的时候,我嘱咐儿子实行裸葬。所以,没有钱周济你呀!盗墓的又了好大力气掘开另一座坟,里面的人打扮像国君。死者自我介绍:我是汉文帝。驾崩之前,我留下遗诏叫臣下不要用金玉财宝陪葬。这里连器皿都是陶制的,你能得到什么呢?盗墓者见旁边还有紧紧相连的两座坟,便掘开了左边的那座。死者皮包骨头,眼珠深深地凹在眼眶里。他说:我是伯夷,你没有听说吗?我是饿死在首阳山的,你想想看,饿死的人身上能有分文吗?盗墓的还想挖右边那座坟,伯夷好心相劝:那是我的哥哥叔齐。我这个做弟弟的瘦成这个样子,他还能像个人吗?”

    苏轼拿这个故事作比喻:伯夷是苏辙,叔齐是自己;苏辙满足不了你的要求,我苏轼就能满足吗?还是不要张口吧!朋友会意,竟忍不住笑了起来。

    跌份儿的由来

    现在有些人嘴里时不时会冒出一句:“唉!这太跌份儿啦!”意思是丢人现眼,不体面、失身份的意思。“份儿”变成了某种规格、气派的标准尺度,够了,就“够份儿了”;不够,就“丢份儿了”。这个词在北方,尤其是北京十分流行。凡是显身份、摆资格、比气派的地方,这个词便不时地从一些人口中蹦出来。

    但是“份儿”这个词的来历,你知道吗!

    其实这个词在解放前就流行了,孙中山成立中华民国后才销声匿迹。最早,“份儿”就是“份子”,一份两份的意思,说起“份子”那就要谈到旧时代的服务行业,尤其是戏剧界发工资的一套制度啦!

    旧时代的戏班子、澡堂子等行业,每人每月的工资都没有固定数目,发放的办法是将总收入分成一定份数,而各人又都有规定的份数,如100份,那么老板(或叫班主)得10份;唱主角的(也称挂头牌)也可得10份;其他人则根据分工不同而各得规定的份数。如“跑龙套”的得2份;送给维持秩序的警察2份;扫地的则只能得5分,也就是半份;烧开水的能得7分,不足1份;澡堂里专管收拖鞋的童工一般是3分。

    这样,旧时代各工种之间的收入,除了差别大小之外,就有一个“够份儿”与

    “不够份儿”的说法了,拿够份儿的人就有“份儿大”与“份儿小”的区别。

    当某个人工作比较卖力,老板(或班主)要增加他的工资,便可将他的“份儿”提高档次,这叫“拔份儿”;如果他工作得不好,或得罪了老板,就要将他的“份儿”降档次,就叫“跌份儿”,可见“跌份儿”就是降职降薪的惩罚,这可是既丢“面子”又丢“里子”的事,谁也不想沾边。

    由此可见,在旧时代“份儿”的大小,显示着地位的高低,钱的“份儿”决定

    着面子“份儿”,钱“份儿”高的还希望“拔份儿”,钱“份儿”低的人更希望“拔份儿”,谁也不希望自己被老板“跌份儿”,那就太难堪了。

    不论“拔份儿”和“跌份儿”,只有那些“够份儿”的人关心,那些只得5分或其他不够份儿的人们,当然不会去想“拔份儿”“跌份儿”的事,只希望老板能给够份儿就谢天谢地啦!

     

    闭门羹

    有时候,人们为了办一件事情,需要朋友帮忙,如果对方不表态或者拒绝相见,这样的情况,你常常会听到求助者笑着说:“吃了闭门羹啦!”

    我们知道,羹在古代是指羊肉制成的糊状食品。后来慢慢的素食也作羹。凡是将粮食、果品和蔬菜煮成有浓汁的食品,都可以称为羹,如我们吃过的粟米羹、莲子羹等,到如今人们连普通的浓汁食品也称为羹了。

    “闭门羹”是什么样的“羹”呢?其实,这不是什么特殊种类的食品,而是从古代闭门拒客的一个故事中流传下来的掌故。

    相传在我国唐代,宣城女子史夙长得如花似玉,琴、棋、书、画样样精通,于是很多年轻的男子,便慕名纷纷来拜访她,希望与她成为朋友,但是不少人却因为很难见到她,而不能如愿。

    为什么很难见到她呢?因为她会客时,有一条不成文的规矩:她首先要求客人献上一首诗,她看中诗文后,才愿意与客人一见,然后才有可能谈到交朋友。

    如果客人不会作诗,或者献上的诗文不被她看中,她就叫家里人在门口以一碗羹相待,婉言拒绝会客。

    天长日久,来访的客人们见了羹,也就心领神会,便主动地告辞了。

    以羹待客就是拒绝会见的意思,所以人们便把这羹,称为史夙的“闭门羹”。  这个故事流传下来之后,人们便把“闭门羹”作为拒绝的代名词,只取“闭门”之意而无羹招待啦。

     

    露马脚的由来

    明太祖朱元璋自幼家境贫寒,幼年时还被送到庙里当过和尚,成年之后,与农民出身的马氏结为夫妻。

    那个时代的妇女都是要裹足的,而马氏从小就要下地干活,所以没有缠足,生就一双大脚。

    朱元璋当了皇帝之后,虽然也感到马氏大脚有损自己的面子,但出于感激马氏多年来为他出谋划策有功,仍然封她为明朝的第一位皇后。

    马氏当了皇后,深居皇宫享受荣华富贵,但对自己的一双大脚也感到无可奈何,每当与客人相见,总是用衣服的下摆或裙子将脚严严实实地遮盖起来。

    有一次,马氏乘轿到金陵(现今南京)街头游览,忽然一阵大风吹来,将轿帘掀起一角,马氏搁在踏板上的两只大脚,就暴露在光天化日之下,她急忙把脚缩了回去,可人们早已看得一清二楚啦!

    于是这件新鲜事传开来,轰动了整个京城,因为是姓马的露出了脚,“露马脚”一词便流传到今天,所以现在,对不便公开的不光彩的事的暴露,都称为“露马脚”。

     

    纪晓岚轶事二则

    一、灯谜联难倒君臣

    有一年元宵节前夕,乾隆帝让每位大臣都糊一盏灯,上面写好谜语、对联或诗文送进宫来,让大家一同欣赏,共度元宵佳节。

    到了元宵节这天,各式各样的彩灯挂满了御花园。乾隆与文武百官在御花园里走动,就好像是在灯海里神游。他们每到一盏灯前,或赏诗,或猜谜,或对句,不时发出一阵阵酣畅的笑声。

    文武大臣众星捧月般地陪着乾隆帝来到纪晓岚献的彩灯前,只见上面挂着一副灯谜对联,上写:

    黑不是,白不是,红黄更不是;和狐狼猫狗仿佛,即非家畜,又非野兽。

    诗也有,词也有,论语上也有;对东西南北模糊,虽为短品,也是妙文。

    满朝文武看了这副灯谜对联,立刻收敛了笑容,皱起眉头,他们都被难住了。

    对句又喜猜谜的乾隆帝,这时也没了辙。君臣一起,搜肠刮肚,绞尽了脑汁,但猜来猜去,还是不知所云。最后,只得让纪晓岚自己揭开谜底。

    原来,谜联是打两个字,上联是“猜”,下联是“谜”。

    二、巧对贺寿联

    话说,乾隆帝在位五十年时,为了庆祝大清当时的繁荣富强,更为了庆祝自己在位五十年,乾隆皇帝遍请全国六十岁以上的老人到北京赴宴。乾隆皇帝非常高兴,遍问谁是最年长者,其中一位称自己141岁,皇帝大喜。

    因为,大清国从l644年入关至此,正好是141年,此人正好见证了大清的这一历史,皇帝大喜,便招纪晓岚与己对一联:

    上联:

    花甲重逢,增加三七岁月(花甲为60岁,重逢为120,再加上3×7=21,正好是141);

    纪晓岚思考片刻,即对出下联:

    古稀双庆,更多一度春秋(古稀为70岁,双庆为140,多一度即再加一也,正好是141)。

    此联对得如此之工整,纪晓岚真可谓天下第一才子也。

  • 《写作业》
  • 一字

    一字

    缓缓地写

    催促的声音

    在我

    耳边响起

    再次

    集中

    精神

    努力的

    与恶魔

    奋斗

    滴答滴答

    时间

    一分一秒

    过去

    终于

    最后一刻

    赢了

  • 《关于读书的作文:灯光下》
  • 在夜里,一字一字的看,一行一行的背,一页一页的记。考前的夜晚,总是如此度过,为的是能有更好的成绩,不过如此。

    灯光洒在一行行的字中,心里只有读书,只有把握时间,一刻也不能放过,这般一日一日过,三两下子,全套课本不知道读了多少遍了,只是有没有读进去,又是另一回事了。当然,只要用心读,成绩出来一定不会让自己过于失望。

    但又回头想想,设问读书岂只为了成绩?只为了考好学校?难道学校不好就一定找不到工做?学校不好就没有了将来吗?读书到底为了什么?

    常常第几、第几名的数着,金、银、铜……总是跟人争第一,当真第一那又如何?也不过证明你比人家聪明,比人家努力罢了。在职场上,谁说第一名的表现就会比较好,更何况,只要有能力,就会有工做。什么学校毕业,只是一个头衔而已。

    但若好好读书,规规矩矩地走过人生,考个好一点的学校,为自己打造响亮的头衔,那么工做自是找得容易,遇到问题也较能寻获解决之法。

    在灯下的价值,完全靠自己决定,该不该伴着书本度日,也是要自己决定了。定要想清楚为了什么而读,是该还是不该,为什么该?或为什么不该?

  • 《华夏录》
  • 观浩渺天地,人之一字,莫不过利禄二词,国之所愿,亦强霸之间。而此强中强者,吾以为非华夏莫属。

    众国人记百载亡国怨于心焉?英人长炮,破国之久锁似竹也。当时之事,为华夏千百年之不遇。虽纵众将士众志成城,亦有何用焉?鸦毒之虐,使国亦无人矣。唯屈尊洋人之下,金膝长留。

    人者,狼虎也,皆因贪念而征。割九龙,让香港,赔之巨款。又有何用哉?不过卷土重来,使民者重受之于害也。反反复复,人不亦人,国亦将不存也。

    饶大清之志士未曾弃焉,金田一役颠大清,辛亥一战民国。国人之望,似复燃之死灰。纵叛贼袁世凯卖国求荣,亦未曾弃焉。

    时值一战之时,列强者皆无暇东顾,此良机天赐也。国人力尽而求国强,虽艰而苦挫,犹有骄绩。

    然倭者窥华夏之地久矣,值列强激战之时,挺兵而犯,虽国有洋务创之利器,亦不能敌也,怜我四万万炎黄子孙,竟落日寇铁蹄之下。

    犹记918事变之时,蒋观日寇猖犯国疆而拒抗之,另我东北之地,沦于日寇之手。倭人之贪岂止与此?长枪直指,挥师南下,直逼国之扼要之处。

    幸于国存亡之际,风流辈出,纵身首异处,亦不让倭寇疆土半寸。

    生死存亡间,国尚有长志者,云集而誓,不为倭人碎华夏之土也!

    血浴枪矢,旌旗不败,纵敌所强盛,血躯亦能砌长城而御!浴火枪弹之列,英豪尽出,挥枪直指,所到之处,不弑日倭而不休!男儿刚躯浴血战,女子巾帼不让须,饶我四万万炎黄无人焉!非也!枪指八载,终换平天。

    外患虽除之,而内忧依存之。蒋贼窥权久之,悍发兵而爆内乱。国人虽不忍击之,然八载辛酸又何能拱手而让?遂三年风云,实为国人之共痛也。

    犹记当年否?帝骄立于高城之上,宣国之新生,腾万民而欢!

    虽国之初诞,其勇亦不逊时世之强者。国诞二秋,美借平乱之口,攻朝进而犯我国疆,怒而兵刃相指。纵汝为强者又有何惧焉?莫不过抱头而降。

    此皆因国欲强乎?欲盛而反误其道,使国之民者。饱受左倾之害,然一害未尽,又一至焉。十年文革,困国心智,劳民筋骨,使国亦衰矣。

    时至帝陨之时,先见之士毅平乱而定国。虽平乱之,而国之力则衰矣。穷智之时,邓创开放之计救国于存亡间。此至,国之经济腾飞而上。而此前之时,国之法位复于联国之厦,日倭亦拉而拢之,美虽冷华久之,然时势之驱,唯笑而迎之。

    国欲强,非经济之一面所能当,更应全而盛之。斥巨资而壮国民之教,扬国威而制利器。则经教武三者皆盛。

    此实所民聚而国盛,结民、国之力,创国之又一新世矣。

    恰逢华诞六十载,举国欢腾而庆之。因感其情而作。祈今世之人莫忘旧辱,强而盛国,而抗倭八载间亡将之魂,亦可长安矣。

  • 《 我熟悉的“唱书王”》
  • “一字写来一道梁,天下一统秦始皇··”隐隐约约传来唱一书的声音,我连忙关掉正收看的电视动画片《机器猫》,拿起一张板凳,向唱书王家中奔去。唱书王姓王,名字不清楚,今年七十多岁了,头发胡子都白了,但眼睛明壳,脸色红润。听奶奶说,这唱书王年轻的时候是个私塾先生,他有一肚子的古“又有一副好嗓子,闲时常常拉着二胡唱古书,久而久之,他n的书在当地首屈一指,成了无人不晓的唱书王。唱书王唱的书真是绝了,那抑扬顿挫的声调,富于变化的表情,婉转悠扬的二胡伴奏都令人折服。有一次,我去他家听《岳飞传》,当听到风波亭岳飞被害那一段,一屋子的人都随着那凄婉的唱腔抽泣起来,我伏在奶奶的怀里,把她的衣襟都哭湿了……我还听奶奶说,唱书王他能把不和睦的家庭唱和睦了,还能把周围的好人好事、乡村的变化编成唱段唱给大家听,难·怪大家这么喜欢听他唱书。

    令人不解的是唱书王那把二胡的竖柄上贴着一块胶布,他的额上明显有一块伤疤。有一次听完书,我问他:“爷爷,你额上的那块伤疤是怎么来的?”唱书王抚摸着我的头,说道:“孩子,那时你还没出世呢!文化大革命时,造反派硬说我唱书是搞‘四旧’,把我狠狠地打了一顿,我额上的伤疤也就是他们打出来的,我一气之下摔坏了二胡,以后就不唱了。”我又间道:“你摔坏了二胡,不唱了,怎么现在又唱呢?”唱书王微笑说:“后来,国家发生了许多变化。乡亲们生活富裕了,都想娱乐娱乐,就请我在闲日子里唱书听听,我就又开始唱书了。”正想着,耳边传来悦耳的唱书声:“十字写成十堵墙,十里伏击楚霸王……”我三步并作两步向唱书王家走去……

     

    点评】文章虽短,却足以传情达意。这篇习作以其清新流畅的语言,生动形象的描绘,抒发了作者对“唱书王”的崇敬热之情。小作者首先从“听扔扔说”的角度介绍了“唱书王”的身世,进而又着力描绘了“唱书王”唱书的魅力,然后通过作者与“唱书王”之间的对话反映出“唱书王”在社会动荡中的磨难,使人物形象逐渐丰满、深刻起来。全篇层次分明,结构清晰,前后呼应,中间擂叙,把“唱书王”刻画得活灵活现、有血有肉,使读者如见其人、如闻其声。

  • 一字开头的成语
  • 一败如水 一败涂地 一班半点 一班一辈 一班一级

    一般见识 一般无二 一斑半点 一斑窥豹 一板三眼

    一板一眼 一瓣心香 一暴十寒 一悲一喜 一本万利

    一本正经 一鼻子灰 一笔不苟 一笔勾断 一笔勾消

    一笔勾销 一笔抹摋 一笔抹杀 一笔抹煞 一碧万顷

    一臂之力 一鞭先著 一表非凡 一表非俗 一表人才

    一表人材 一表人物 一表堂堂 一秉大公 一秉虔诚

    一秉至公 一病不起 一波三折 一波万波 一波未平

    一波又起 一不扭众 一不压众 一步登天 一朝之患

    一步一鬼 一步一趋 一一木 一差半错 一差二错

    一差二误 一差二悮 一差两讹 一长半短 一长二短

    一长两短 一长一短 一场春梦 一倡百和 一倡三叹

    一倡一和 一唱百和 一唱三叹 一唱一和 一朝千里

    一朝一夕 一朝之忿 一得之愚 一德一心 一帆顺风

    一彻万融 一尘不到 一尘不染 一尘不缁 一成不变

    一成不易 一成一旅 一弛一张 一搭一档 一代鼎臣

    一筹莫展 一触即发 一触即溃 一搭两用 一刀两段

    一串骊珠 一床两好 一吹一唱 一槌定音 一刀两断

    一锤定音 一辞莫赞 一辞同轨 一蹴而成 一反常态

    一蹴而得 一蹴而就 一蹴可几 一寸赤心 一寸丹心

    一代风流 一代楷模 一代谈宗 一代文宗 一代宗臣

    一箪一瓢 一旦一夕 一弹指顷 一得之功 一得之见

    一点半点 一点灵犀 一点一滴 一雕双兔 一跌不振

    一丁不识 一定不移 一定不易 一定之规 一反既往

    一发破的 一反其道 一饭千金 一饭之德 一方之任

    一发千钧 一帆风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