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小学作文 初中作文 高中作文 话题作文 节日作文 写人作文 动物作文 作文体载 作文素材 作文技巧
50字 | 100字 | 150字 | 200字 | 250字 | 300字 | 350字 | 400字 | 450字 | 500字 | 550字 | 600字 | 650字 | 700字 | 750字 | 800字 | 850字 | 900字 | 更多

“ 馥郁 ”有关的作文

来源:文题网 时间:2024-04-29 18:49:34
  • 《我身边可敬的人》
  • “老祖宗的无数次探索,才造就了这满堂的馥郁,安化茶文化的结晶也就是如此吧!”奶奶喃喃自语,如梦中呓语,我已经听了十二年了!

    陶澍故里,轻烟薄霭下的群山渗透着钟灵毓秀,资水湍急且宁静地淌过时间的罅隙。从小奶奶就会为我细数:一棵树,一块石,一座山,一方庙宇中,前人读书的故事。

    凌晨六点起来,提上小捅去月牙泉打一桶水。轻烟薄笼,群山掩翠,月牙泉水潺潺地诉说着奔向资水母亲的喜悦。掬一捧月牙泉水,甘甜清冽之气扑面而来。月牙泉离家四华里,然而山路多崎岖。两年前,奶奶便因腿脚不便,不再来会这位老朋友了。然而我也不记得是八年前还是九年前,奶奶便带我踏上了这汲泉小路了。

    奶奶是一位安化茶文化的传承者。“摘茶,炒摘,磨炒……”一步步在我眼里繁琐的步骤,奶奶干得细致而又认真。奶奶常说:“只有你认真地对待这茶叶、这方法步骤,茶才能展现出它最好的香味,最佳的味道……”听了奶奶的话,我静静地看着奶奶完成那一道道工序。

    泉更冽,黑茶独有的红色色泽开始隐现。

    凌晨六点起来,独坐在城市的书桌旁,一和茶砖香幽幽。望着那装黑茶茶砖的小黑匣子,我不由地想到了一年前的一个假期。

    “香吧!”我猛然惊醒。回头一看,奶奶正笑盈盈地看着我,手上端着一个茶香四溢的小黑匣子。小黑匣子上雕刻着根枝缠绕的古莲,典雅、朴素。小心翼翼地打开小黑匣子,里面是一块黑茶茶砖,方正、紧实。奶奶看看茶砖,又看看我:“做人也有如同这黑茶茶砖,踏踏实实,板板正正。”

    这时奶奶端给我一杯泡好的茶,我端起茶杯大喝一口,又烫又苦又涩。看着奶奶,小抿一口,还不时感叹:“这茶,好清!”我也学着奶奶小抿一口,果真味道与之前截然不同!这时奶奶看着我,又如同是看着茶:“城里匆匆的行人,只有放慢脚步,才会惊觉,路边的花竟然如此美丽!”

    回看,这假期只剩最后一天了,我心中已有了决定,这个假期我要亲手摘一次茶,完成那我总认为繁琐的工序,去月牙泉打一壶水,泡一壶亲手制作的茶给奶奶,一如奶奶为我……

    原来一块小小的茶砖,一杯茶,身边的亲人,能告诉我这么多生活中的道理,放慢脚步,去看这个世界……

    老师点评:文章字里行间散发着安化黑茶的淡淡清香、绵延不绝,让人读后仿佛品茗,唇齿留香、回味无穷。全文不仅介绍了家乡的特有物产、更是以此引出了茶文化的传承者--奶奶。对于奶奶的描写可谓细致入微、生动传神,言为心声,奶奶几处语言更是凸显出其令人崇敬的形象,着实为点睛之笔。勤劳、质朴而又智慧的奶奶让小作者感到可亲可敬,在她身上,聪明的小作者学会了如何制茶、也懂得了许多的道理。结尾的“放慢脚步,去看这个世界……”诗意盎然且又蕴含哲思。对于一名七年级的孩子来说,能写出这样的文章,难能可贵!

    (指导老师:李玲)

  • 《你是我深念的人作文850字》
  • 一进三月,满树馥郁,像打翻了香料瓶子,整个村庄都染了香。一朵朵的桃花,在枝头摇曳,树下女孩个子高高的,穿一件红格子外套,脸庞圆润,眼神清亮,一树桃花被衬得红粉明艳,婉转清扬。如桃花般的你,是我最深念的人。

    乡下院中,才微微绽开的桃花还不那般粉红,息在树上,藏在叶间,像刚出窝洁白的小鸽子似的,花细白,极香,又溢着甜。苍劲有力的黝果树干挺得笔直,枝叶在上方舒展开身姿,粉色的一小朵一小朵,开得极肆意极认真,耀眼的阳光透过枝叶留下斑驳的痕迹。树下,高挑的身影立在那儿,如瀑布的长发被轻快的风吹起,景中嵌人,美得那样惊心动魄。

    “春花远比秋花净,秋日何如春日明。”桃花红粉明艳,像是落了一树的小粉蝶,溢出淡淡清甜,你编一条长长的麻花辫,领着我去看桃花,那如同泼墨山水,笔锋浓转淡,中间缀着簇簇桃红。“这就是春天啊”,你感叹着,仿佛整个人都罩着水粉,似柔风吹皱的春水,叫人深深陷进去。我们一起坐在桃树下,你像是变戏法一般,往我手中塞几颗糖,是清甜的桃香,和着漫山遍野的桃花,拿出一张糖纸,对着太阳照,太阳是绿色的,换一张照,太阳是蓝色的,桃花是粉色的,时光是彩色的……

    还记得每年秋日,你都带着我上山摘桃,夕阳的金粉,铺得漫山遍野。红格子外套的袖子被高高挽起,露出小麦色的肌肤,桃花的红艳被丰润的桃子替代。一个个桃子被装进藤箩筐,耳边传来你温柔清甜的歌声“桃花红,太阳升……”提着两大筐水灵的蜜桃满载而归,悄悄拿出一个来,和你一人一口分着吃了。此后的岁月,我吃过无数的桃,却都不及我小时吃过的那只桃甜

    人在屋里走,外面便是漫山桃花,红粉明艳,离开城市的喧嚣,一呼一吸间,都充满了花香。心念一转,原来一呼一吸是那么好,生活是那么好。因了那一袭花香,再平常的样子也变的柔媚千转。

    春雨朦胧,原水天一色如此,水雾萦绕着远山,年年桃花仍如约而开,还是那般红粉明艳,婉转清扬。一个村庄,被三五个桃树缀着。远山,遍野的桃花,像是荡在云霞中。望着那束插在瓶中的桃花,恍然明白,你就是我最深念的人。

  • 《想见你》
  • 记忆中,那一树繁花开在春天。馥郁的芳香,叶缝间洒落的阳光和树下老井旁奶奶的吆喝声……

    我的老家在那洞庭湖对岸,岳阳楼脚下。每到春节,就是大家围炉说笑的时候。围着一炉旺火,倚在门上伸个懒腰。这个姨谈到句“成绩”,那个姑讲到句“年薪”。气氛就像织毛衣一样,一层一层地编织着。大门外,老树旁,总搭着一口老锅,它像一个符号,定格在了一瞬。

    最令我魂牵梦萦的是奶奶的那瓶辣椒萝卜。把新鲜的白萝卜放在纸板上晒上几日,最好是出大太阳的晴天,可以把水分完全沥干。沥干收板后,把萝卜用盐腌至入味,历久弥香。充满香味的萝卜要放入盆里进行二次腌制,让盐分慢慢地渗入萝卜的每一处细胞,让香味慢慢地充盈房间每一个角落。就这样,酿着,酿着……经过二次腌制的萝卜又散发出了它那不一样的醇香。等到肚子里的馋虫被勾引出来时,白嫩的萝卜被切成条状,放入剁辣椒里打滚。滚好的萝卜条被盖上保鲜膜,放入冰箱,熬过它那漫长的七个小时,萝卜就算是半成品了。什么?还是半成品?对!真正的辣椒萝卜还差它的“点睛之笔”——下锅煸炒。一放,二沸,三出锅。煸炒完了的萝卜褪去了它的米白色,而是围上一身烙黄色。盛到盘中品尝,当佐料吃饺子,拌着那地道的长沙米粉……都是我记忆里魂牵梦萦的味道。

    奶奶的手是有魔力的,每当我要回到长沙读书,行李箱里全是腌制品,腐乳、豆豉、榨菜……但我最留恋的还是那瓶辣椒萝卜。它陪了我一年又一年,走过了一个又一个春夏。

    二月的繁樱刚落,三月的微风就吹到了窗前。盼着那初夏快快来到,稻香、虫鸣、蛙声、泉水叮咚……微风暖暖,悠悠,像奶奶的手,盖住了将要熟睡的她的窗帷。

    想见谁?想见那记忆深处最美的一抹味道。

    (指导教师:欧阳源远)

    点评:这篇文章语言自然优美,对“做辣椒萝卜”过程的描写生动细致,调动了视觉、嗅觉、听觉等多种感官进行描写,同时,以景物描写开头,简练又传神,与结尾处相呼应。全文情感表达自然又真挚,以物载情,从“奶奶做的辣椒萝卜”中含蓄地传达出对奶奶的依恋。

  • 《清风姑娘》
  • 弹指一挥间,一道身影轻轻拂过,带来了一丝丝馥郁芳香。轻柔的枝条点缀了一张张顽皮的笑脸,似母亲的手,抚摸着周围的空气。一阵清风吹过,迎来的却是一道甜美的“歌曲”。

    我爬在旁边,两眼望着这一个花容月貌的清风姑娘--甜美的碧绿的枝条。枝条中带着几分暧暧的雅气,阳光若一条汨汨河流,吟唱着动听的歌曲流到清风姑娘的枝叶上,阳光似乎成了一个顽皮的小孩子,在她身上窜过,从脚下飞过,引得这位姑娘哈哈直笑,像极了一位大阔佬,天空上的清风见了,也带着一身力气,直往姑娘跑来。姑娘对它回眸一笑,清风似乎受到惊吓逃得无影无踪了。

    我看呆了,仿佛我就在里面,看着这位清风姑娘,我有种说不出来的感觉,听着小鸟那悦耳的歌声,我仿佛身临其境。

    一阵清风吹了过来,姑娘翩翩起舞,优美的舞姿中,伴随着一声音乐。随后,地面似乎不再是地面,而是变成人们象征着的天堂,这儿说美也不美,说丑也不丑,但却有着一种莫名其妙的自由感,那是不可冒犯的感觉,也是上天恩赐的快感。

    此时的清风姑娘犹如上天的千金,绿色的身姿中,带过几丝清风,叶子上出现一丝丝橘黄,伴随着音乐,风越来越大,周围的一切似乎不再这么真实,跟着旋转起来。清风姑娘随着清风越跳越有劲,脚--也就是茎磨来磨去,擦来擦去,最后形成了“龙卷风”,随着一声巨响,便无影无踪了……

    过了好一会儿,我清醒过来,眼前的清风姑娘则像襁褓的孩子一样,一阵风吹过,清风姑娘便又飞了起来,而且越飞越高,最终成为了家家都有的富贵树……

  • 《描写玫瑰花的句子》
  • 1、殷红的玫瑰馥郁芬芳,铺成通往教皇厅华美娇艳的地毯。

    2、我们来到坛边。花坛里的玫瑰花色彩艳丽:白的如、红的像火、黄的似金、粉红的如霞……尤其是那淡黄色的花朵,更显得典雅、庄重,花瓣的边上泛有粉红色,覆着茸毛,含着透明的水珠,勃发着一派生机。

    3、玫瑰花不仅花朵美丽芬芳,而且颜色也很多:红的、黄的、黑的、粉红的、橘黄的……玫瑰花的叶子又软又薄,深绿色的,边上带"锯齿",是橄榄形的。玫瑰花的茎绿油油的,上面长满了刺,可能是用来保护自己不受别人伤害的"武器"吧!

    4、看到了红似火,美似仙的玫瑰了吗?那鲜红的花瓣在阳光照耀下慢慢舒张,那碧绿带刺的根,托花的福也那么引人注目,还有那椭圆的绿叶,在微风吹拂中,随着花朵左右摇晃,搭眼一看,还真是个妙龄女郎!于是,它成了金牌得主,与此同时,人们伸出邪恶的双手,毫无遗憾地剪下它深绿带刺的茎。唯一的,它只能默默地被插进花瓶,默默地绽放,默默地枯萎。但它同样会毫无遗憾地生长,在它生长的那一刻,人们用奔流不息的热血栽种它,现在,它也要用永流不息的热情报答人们,它相:"人间自有真情在。"不然它会在水中开得那么艳么?

    5、时隔一夜,那几朵玫瑰花便竞相开放了。那花朴素大方,花瓣层层叠叠,微微下卷,在阳光的照耀下,花瓣犹如涂上了一层明油,光泽而明亮。整株花昂首挺胸,如同打了胜仗的将军。

    6、花开了,花开了。那一朵朵火红的玫瑰花,红的如同火焰一般。一片片火红的玫瑰花,是那样的有活力、有生机,它的火红,感染着从此经过的每一个人

    7、走在回家的路上,我闻到了一股淡淡的清香味儿。低头一看,手中的玫瑰花在微风中轻轻地摆动着,不时发出一阵阵诱人的香气。一朵朵火红火红的玫瑰花在嫩绿色叶片的映衬下更加美丽动人。

    8、玫瑰,拥有着满腔的热血与激情。这就是玫瑰,在真情中诞生,在真情中离去,却永不忘恩的玫瑰,付出自己去渲染别人的玫瑰,值的我永远它的玫瑰!

    9、如玉的白玫瑰冰雪纯洁,闪烁着月光般寒冷的色彩 玫瑰乱舞,勾勒出你的身形,你的容貌。

    10、第二天一早,我发现玫瑰花已经绽开了笑脸,花朵像个小酒杯,花瓣略成螺旋式绽开,可是还看不到里面的花蕊。玫瑰花看上去美艳而富有魅力,我轻轻地贴近它,深深地吸了口气,啊!一股淡淡的清香扑鼻而来。

    11、瞧,玫瑰们在跳舞呢!"呼呼"的风声是美妙的音乐,蓝天白云和绿,都是美丽的布景。玫瑰姑娘们弯着腰,扭动着妖艳的身躯,底下红扑扑的小脸儿,在阳光下,相互碰撞,又好像在说悄悄话。

    12、瑰花很鲜艳,红中泛白,呈胭脂色,像小女孩的脸,那么可爱。

    13、我的眼前,呈现出了一个在森林深处的野玫瑰园,里面有许多花儿,红的,黄的,白的,品种繁多,数不胜数,真是一个世外桃源啊!

    14、清早起来,露珠在玫瑰花的花苞上滚滚欲动,奇香四溢,给人一种淡雅清新的感觉。剥开一看,花瓣中间有许多纤细的花蕊,顶着一粒粒淡黄色的小点点。在春风的吹拂下起伏,白玫瑰像小姑娘一样翩翩起舞。

    15、玫瑰花在秋季开花,开时足有手掌那么大。一朵朵含苞欲放的玫瑰花如同娇羞妩媚的少女,笑脸含春,喜迎游人。

  • 《2024年高考作文真题预测:“生命的格调”》
  • 馥郁是丹桂的格调,温润是美玉的格调,寂静是钱钟书的格调。正如性格决定命运一样,格调也影响着人生。钱钟书先生一生安于寂静,却创造了不寂静的人生。

    请以“生命的格调”为题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

    要求:①角度自选;②立意自定;③除诗歌外,文体自选。

    写作导引:

    高考(微博)作文题的命制上,江苏省已经连续四年采用命题作文,而且命题的形式基本形成一种较为固定的风格,即先有一段提示语,然后有一道作文命题的所谓 “提示语+命题”的命题方式。这次南通市全市调测就江苏省近年来高考作文一贯的命题风格,拟出了一道“提示语”加“命题”的作文题。该题的“提示语”中,先列举两种植物的格调,形象的告诉考生什么是“格调”,然后由物及人,指出钱钟书先生的“格调”是“寂静”,进而解说“格调”对人的影响。应该说“提示语”在帮助考生审题方面是起到了积极的作用。但是“格调”一词虽然常见,但学生对它的把握只是停留在使用上,而对该词的词汇意义就不甚了了。同时,说钱钟书先生的格调是“寂静”,也似乎不妥当,这些都无形中又加深了审题的难度。

    “格调”一词在词典上的义项有三:(1)诗歌的格律声调。亦泛指不同作家或不同作品的艺术特点的综合表现。如:这部影片内容低俗,~不高;苏辛词~豪放。(2)指人的风格或品格;风度,仪态。如:谁风流高~,共怜时世俭梳妆。(《唐诗纪事·秦韬玉》)。(3)风貌,景象。如:山势和水势在这里别是一种~,变化而又和谐。(《雨中登泰山》)君知否?雨僝云僽,~还依旧。(陈亮《点绛唇·咏梅月》)。

    “生命的格调”,从语词结构看,题目是偏正式词组,重心在“格调”,“生命”是修饰成分,规定着写作的范围。由此我们可以很明显地判断,此题中的 “格调”应取第二种义项。“生命的格调”即相当于人生的境界和品位(审美趣味、人生追求)。这样看来“生命的格调”不仅有高低雅俗之分,甚至有正确邪恶之别。学生写作时容易涉及这样一些相关概念:人生境界和品位(审美趣味、人生追求)、思想情操(高尚、卑鄙、诚实、虚伪等)、个性特点(沉静、豪放、张扬、内敛、洒脱等)、处世态度(乐观、积极、悲观、消极等)。应该说该命题的取材的范围是宽泛的。值得注意的是,该题写作时学生极易犯两种错误:一种是“偷换论题”,比如先提出“生命的格调是奉献”,接下来一直围绕“奉献”来写,而把“生命的格调”人扔在一边。第二种是“贴标签”,就是先叙述一个故事,结束时加上一句“这就是生命的格调”一类的话语,以示所谓的“扣题”。

    该题在文体上也没有明显的文体倾向,可以写成议论文,也可以写成记叙文。写成议论文,可以扣紧什么是“生命的格调”展开议论,也可以论述如何让生命具有高雅的格调,还可以用对比的手法阐明生命应该具有什么格调。只要观点明确而集中,富有现实针对性;事例能围绕观点,分析精到;见解独到,鞭辟入里,都可以敷衍成优秀的作文。写成记叙文,可以叙述一个与“生命的格调”相关的故事,从中得出关于人生、社会的启示,也可以记叙一个生命格调形成的过程。总之在文体的选择上考生有着十分充裕的时空。

    范文

    生命的格调

    有一种生命的格调叫做淡泊。

    濮水之边,你翩然远去,仅留下楚使的瞠目与叹息,谁人如你——庄子,只偏执那淡淡的清白,与道教合而为一,世界不过是你的主观产物,名利、地位于你只是虚空,你了解了蝶舞之愉、螳螂之负,驾一叶扁舟穿梭于泥潭之中,清风相伴,明日可掇。

    甚至,你看透了生死。惠子的离去,并未换来你的号啕大哭,谁言生命有不能承受之重,你依旧逍遥山水,以一颗平静的心相追逐。只言片语的记载中,对你唯有惊鸿一瞥,却看到了一份平静致远的处世态度。庄子,如同万丛中的一株莲花,开得淡漠孤傲,亦如乱世中寡淡的丝竹之声,给纷扰的历史画上了浓墨重彩的一笔,激起历史遥远的绝响……

    庄子的身影已在岁月中淡去,然而那份淡泊的生命格调却在历史中弥留。

    一篇《桃花源记》令多少人心生艳羡,一句“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传颂千古,这就是陶渊明,庄生晓梦已不再,而那份淡泊在东晋传承了下去,他是受拙归园田的田园诗人,他是“不为五斗米折腰”的文人,他是独爱菊的隐逸者,远离官场,他获得了一片桃源天。远离喧嚣,他复得返自然,他用一份宁静致远的心胸让我们窥见了一种生命的格调叫淡泊。

    而今,物欲横流,技术、飞机、汽车……让世界变得越来越宽广,而人们的心却狭隘了,汲汲于功利,在一片灯红酒绿中孤寂地生活,少了如庄子、陶渊明般淡泊的气度,于是,我们的生命格调迷失了,我们自己迷失了。当今,有多少人为了金钱、名誉、地位迷失了自己,又有多少的商家为了利益迷失了自己。经济的发展与繁荣却让我们失去了心中的那份淡泊,于是,桃花源般的生活于我们已是奢求。

    淡泊是一份生命的格调,为何不在这样喧嚣的俗世中保持一份淡泊的心,如庄子与陶渊明般获得心中的一份安宁,几时生活不富有,拥有心灵的淡泊便可使心灵富足,为何要汲汲于功利直至迷失内心的自我?

    一直淡泊下去,让心得以安宁,坚守淡泊的生命格调。

    简评:如果看透作文题目中的“寂静是钱钟书的格调”一句的内蕴,那么对这篇作文的主旨,我们就不会太意外。作者将“寂静”看透,巧妙地转变成自己的中心“有一种生命的格调叫做淡泊”,然后由此展开,从庄子写到陶潜。本文从历史中来,又不沉湎于历史,后半部分的联系现实,虽然有的说法绝对化了,但古今的贯通让本文的旨意有了一些现实意义。此外,本文简练、醒目的开篇的第一段,第二人称的叙述视角,一目了然的层次等等也是可圈可点。

    生命的格调

    王小波曾多次在他的杂文中调戏格调二字。他说他的《黄金时代》之所以迟迟无法在大陆出版,是受“格调”二字的影响。不少老学究批评他的小说格调甚低。撇开政治因素,那些老古董的意思就是说《黄金时代》太黄,格调太低,理应全面封杀。

    然而,就是这本“黄书”,在美国还拿了奖哩。这可不是美帝的分化图谋。人家不说他格调低而说它的价值高,这是着了哪门子邪?

    还是格调。生命认知之格调。

    可为什么我们眼里格调低下的东西,到了西洋鬼子那儿就不低了呢?

    还是拿《黄金时代》来说吧。用东方传统价值观来说,这本书确实有点黄。“性”是我国传统文化之大忌,《黄金时代》犯忌颇深,因而不被认同。然而,“性”是否可归类为“人性”中的一支呢?“性”不被认同,“性”所反映的“人性”呢?

    懂点历史的人都知道,其实在中国的传统社会,人性是不被认同的。中国经历了两千多年的专制主义极权社会,它的文化体系早被专制二字强奸了。这种奴性极强的文化中,人性不但被压抑,这种压抑的行为还被冠以“存天理,灭人欲”的大高帽。试问,这类文化培育出来的奴才,是“人”吗?

    其实,孔子是个老愤青,他是很有个性的。秦始皇焚书坑儒就是忌惮儒生的个性。可为什么到了汉武帝,儒学就成了专制主义的帮凶呢?这其实要谢谢秦始皇。他把儒家不和谐的思想都给做了,剩下的被董仲舒加以改造,孔子被改成了孙子,大得传承。

    由此可以看出,在这种东方文化中,过分强调个性,突出个性魅力而不去歌颂统治者宣扬的专制色彩真善美的,就是格调低下。你看那会儿《红楼梦》才写完时就知道了。

    而正是被近代学究斥之为不懂人伦,无视纲常的西方人文价值体系,恰恰与我们相反。他们把人放在第一位,歌颂人性的真善美。这和历史原因是分不开的。我没有研究过西方的书评,不知道他们有没有格调低下一说。但我敢打包票,人性的组成之一“性”,只要不被写成真正的黄色小说,是能够被现代西方社会正确认识的。一部真正的文学作品价值的高低不在其格调,而在其内涵。这想必不是什么歪理吧?

    格调二字可以衍穿生命的始终。而对格调高低的认知足以影响生命的质量和价值。正确理解格调十分关键。而人性的价值在格调中的地位应当是超过意识形态的。我认为,只有正确理解人性,生命的格调才会有生机,生命方才可以理解为人之生命。不是吗?

  • 《断想》
  • 馥郁蓊葱的育才

    情疏义断

    魂牵梦怀

    物是人非的现在

    清明祭奠

    青春葬埋

    阴差阳错的未来

    阡陌躬耕

    殿堂驰迈

    同窗聚会的徘徊

    几人朗笑

    何处

     

     

    --看同学<我的高中>相册有感

  • 《微笑随行》
  • 带着微笑出发,采一撷芳,清新而馥郁;带着微笑出发,品一杯香茗,淡雅而悠长。

    嘴角微微一翘,泛起一抹沁人心脾的微波,泯灭了所有的哀伤与离愁;心中微微一笑,激起一层轻柔的涛浪,扼杀了所有的荆棘与坎坷。

    日暮苍山远,天寒白屋贫。望着天边那轮似隐似现的残日,心中不免又蒙上了一层灰色面纱。成群结对的孤鹜相伴而归,想着余晖的光泽,曾经的辉煌,只化作如今心中的一缕惆怅。

    再一次的考试失利,心中早已被伤心充沛,为何努力却不见成果?付出了汗水,却为何不见鲜与掌声?却只得无言独上西楼,月如钩,寂寞梧桐深院锁春秋。

    个人,路上。低着头,好似风雨后的落残年,伤心之涛与失落之波交融,共流。心中再也听不得城市的喧嚣。静,却忧伤。

    不知何时,何地,路边马路牙子上的一朵小花映入眼帘。那是一朵不知名的小花,不知道是什么奇异的风把它吹到这里,在灰压压的水泥缝间寂寞重生,孤零零的生,孤零零的死,也许它的一生都不会被正视一眼,也许它会孤独一辈子,可它却仍然要开得如夏花之烂漫。不求轰轰烈烈的生与死,更不愿唯唯诺诺一辈子。只求开一朵花,哪怕只是须臾一瞬。

    心中的烟雾已消散,没有迈不过去的坎,没有渡不过的河。人生壮志凌年,悲只会令我们囫囵,为何不笑对人生,以笑临天下?凡事看得淡然一些,用水仙清幽的芳香掩盖忧伤,用玫瑰的幽香驱散云雾与迷惘。

    带着微笑出发,麻雀的叽叽喳喳排列成动人的音符,流露出欢乐气息;带着微笑出发,风雨之中也会屹立着彩虹,荆棘之中也会怒放着鲜花。

    回到家中,沏一杯香茗,细细品味,清悠漫长,回想起路边那朵坎坷中绝境中怒放的无名小花,嘴角不知不觉泛起一抹微笑。

    带着微笑出发,此时的夜,显得格外温馨而含蓄。

  • 《带着微笑出发》
  • 带着微笑出发,采一撷芳,清新而馥郁;带着微笑出发,品一杯香茗,淡雅而悠长。

    嘴角微微一翘,泛起一抹沁人心脾的微波,泯灭了所有的哀伤与离愁;心中微微一笑,激起一层轻柔的涛浪,扼杀了所有的荆棘与坎坷。

    日暮苍山远,天寒白屋贫。望着天边那轮似隐似现的残日,心中不免又蒙上了一层灰色面纱。成群结对的孤鹜相伴而归,想着余晖的光泽,曾经的辉煌,只化作如今心中的一缕惆怅。

    再一次的考试失利,心中早已被伤心充沛,为何努力却不见成果?付出了汗水,却为何不见鲜与掌声?却只得无言独上西楼,月如钩,寂寞梧桐深院锁春秋。

    个人,路上。低着头,好似风雨后的落残年,伤心之涛与失落之波交融,共流。心中再也听不得城市的喧嚣。静,却忧伤。

    不知何时,何地,路边马路牙子上的一朵小花映入眼帘。那是一朵不知名的小花,不知道是什么奇异的风把它吹到这里,在灰压压的水泥缝间寂寞重生,孤零零的生,孤零零的死,也许它的一生都不会被正视一眼,也许它会孤独一辈子,可它却仍然要开得如夏花之烂漫。不求轰轰烈烈的生与死,更不愿唯唯诺诺一辈子。只求开一朵花,哪怕只是须臾一瞬。

    心中的烟雾已消散,没有迈不过去的坎,没有渡不过的河。人生壮志凌年,悲只会令我们囫囵,为何不笑对人生,以笑临天下?凡事看得淡然一些,用水仙清幽的芳香掩盖忧伤,用玫瑰的幽香驱散云雾与迷惘。

    带着微笑出发,麻雀的叽叽喳喳排列成动人的音符,流露出欢乐气息;带着微笑出发,风雨之中也会屹立着彩虹,荆棘之中也会怒放着鲜花。

    回到家中,沏一杯香茗,细细品味,清悠漫长,回想起路边那朵坎坷中绝境中怒放的无名小花,嘴角不知不觉泛起一抹微笑。

    带着微笑出发,此时的夜,显得格外温馨而含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