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小学作文 初中作文 高中作文 话题作文 节日作文 写人作文 动物作文 作文体载 作文素材 作文技巧
50字 | 100字 | 150字 | 200字 | 250字 | 300字 | 350字 | 400字 | 450字 | 500字 | 550字 | 600字 | 650字 | 700字 | 750字 | 800字 | 850字 | 900字 | 更多

“ 品味 ”有关的作文

来源:文题网 时间:2024-04-26 05:09:14
  • 《令人难忘的小插曲》
  • 我们进入三月,品味三月。三月的风清凉温和,三月的雨甘甜绵长,三月的季节诗意浪漫。就在三月,就在今天,我们将种下属于我们今生难忘的毕业树。

    早晨。旭日从东边缓缓升起,阳光射进了我们的宿舍,新的一天开始了……我们洗脸刷牙,像以往一样唱响生活交响乐。但我们知道,一个将令人难忘的小插曲来了。

    我心里也是万分激动,时时刻刻地期待着每年的三月,今年终于是我们将亲手种下这棵毕业树。

    我们来到操场,首先唱起了雄壮的国歌,在一句句令人热血沸腾的歌词中,我们进入了下一个环节。学校的领导老师们,一共分成五批,给这棵幼小却神圣的树苗培土、浇水。我看着它,看着它们,有种神圣不可侵犯的感觉在我心里升起。

    我们又听着校长的引导,仿佛旁边的小树苗也长了耳朵,认真地听着校长的教导。校长的话将和小树苗一样铭记在心。紧接着我们齐立在毕业树下唱起了校歌《我们可爱的家》,我们的歌声响彻在校园,我们也让小树聆听我们的歌声!

    在一阵阵歌声中,仪式结束了,我们走上红毯,与可爱的毕业树合影。毕业树比我还高,想必将来一定会长成参天大树,那时的校园一定会是绿树成荫莞香满园!

    在三月的今天,我们一起栽下毕业树,一起经历难忘的仪式,殊不知,它已经成为了我人生难忘的小插曲。

  • 《我曾经走过》
  • 细细品味当时沮丧之感,还是那么不舒服,让我感到痛苦,再回头一看,我早已不陷泥潭,但带来的困难让我不想再经历一次,我也一直认为我是个胆小鬼,不敢直视这块伤疤,但我忘了,我曾经勇敢地走过这条路。

    在年少时候,能令人魂牵梦绕的无非是学业与老师。

    刚升到五年级时,我表现是不错的,但总归小孩心性,到了下学期,默写很差,一下错了 12个字。老师是严厉的,我是好玩的,学习这种事要老师鼓励。可自那一次默默写,老师总爱拿默写说事,本已内疚,后发愤,默写从未出错,但老师已没有夸赏。

    因为那次,我错了 12个语文词语的事,自此,我便生活在了打压式教育之中,那时,仿佛我的一言一行都是错的。我是贪玩的,提问必有我。

    我曾迷茫过。于是想更努力学,可刻板印象——贪玩被挂上了,一个老师曾说:“这次你考试非得倒退 10名。”我当时大惊,心里不明白,我也十分努力啊!在学生眼中,老师不理解自己便是恐惧的事,我终日沉在老师有心无心的责骂中,像一个光圈似的围住我,不断缩小,觉得不舒服极了。

    可渐渐地,我发现,老师似有若无地严厉提问让我的基础和难题学得更好。

    那时,我似是在荒芜的道路上发现了新大陆,我学,再学,直到有一天我惊醒过来,我的成绩已上了一个台阶,那条荒芜的路已开辟成崭新的路。

    是啊!如果你害怕亲历这条路的过程,那么就一定要敢向前,因为你根本不知道你会有多大的收获。

    回想过往,路虽荆棘,但终于走过去了,正所谓“踏平坎坷成大道”。

  • 《那一刻,我长大了》
  • 生活就像一杯茶,刚入口时苦涩,如果你慢慢品味,就能尝出其中的甘甜。刻章亦是如此,刻章原本是一件治愈的事情,但刚开始时的有难以克制的抗拒心。但走近刻章,我慢慢体会到了精雕细琢的快乐,迎来了独属于我的成长。

    那是一个炎热的盛夏,一股股热浪在空气中弥散开来,一丝细汗从额上、背上沁出,我脸颊红红的,坐在木桌前,刻着手上的木块儿,总也刻不出想要的模样,窗外的蝉鸣和风扇“吱呀吱呀”的声音传来,心中的闷烦愈来愈无法克制,把刻刀随手一扔,想逃出这个房间,不再碰触雕刻。

    老师发现了我的焦躁,带我来到一幅作品前,说:“一颗心不再专注于刀下,没了一心一意的精神,又怎会成功?”话罢,拍了拍我的肩。我的脑海里不禁浮现出大师们专心致志、精雕细琢的样子,木板在他们的手中就像一个听话的婴儿,任其摆布,而回望自己粗拙的作品和已经磨钝了的刻刀,心里很不是滋味。大师们刻章作品为什么那么精致?那一刻,我好像明白了什么:他们从来不要求速度有多快,只是将眼下的事情做到极致。我干什么事情都只图速度而忽略了去细心品味过程中的美好。刻章也要精益求精,只有一步步地精雕细琢,成品才会精美绝伦。我要静下心来,不要浮躁,一笔一画刻完整,体会精雕细琢的快乐,只有这样成品才会完美。

    我调整心态,重新拿出一块木板,摆好图纸,用铅笔轻轻在木板上描绘出图案的轮廓。又拿出磨锋利的刻刀,先顺着图案勾出线条,又从边角开始一点一点的推入刻刀,木屑缓缓被削出,发出“沙沙”的响声。刻小部件时,我后背弯下,眉头微皱,捏紧了刻刀,十分细心地刮出多余的部分,轻轻将木屑吹去。徐徐把尖角磨平,望着初具雏形的木章,我觉得自己长大了。

    许久过后,刻章完成了,图案上的游龙栩栩如生,在漂浮的祥云中来回穿梭。轻抚纹路,行云流水的线条令我感到舒畅,取出红印泥,轻轻一盖。精美的图案跃然纸上。

    这次刻章让我感觉自己长大了,学会了在生活中品味过程的快乐。有时把看似困难的事情化简,一步一步精益求精,亦是一种成长。

  • 《我最喜欢的一本书》
  • 读鲁迅先生的文章就如同品味一杯茶,从一开始的平淡无奇到最后的回味无穷。在暑假,我细读了鲁迅先生的《朝花夕拾》。

    一个个鲜活的人物跃然纸上:是虽然“满肚子是麻烦的礼节”但看到“我”对《山海经》念念不忘而在告假回家的那几天中特意抽出时间帮“我”买《山海经》的长妈妈;是明知“我”对五猖会期待非凡却仍让“我”去背书的严厉父亲和旁边虽然着急但静候着“我”背书的母亲、工人以及长妈妈;是幼年时教书先生上课时在台下做小动作的天真活泼的“我”。这些人,这些事似乎自己的身边也总发生过,便鲁迅先生的笔下的他们却更加栩栩如生。

    而其中我最喜欢的一篇文章则是《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

    百草园就如同鲁迅先生童年时的乐园一般,里面有碧绿的菜畦,紫红的桑葚,肥胖的黄蜂……在这之中,你可以拍斑蝥,抓蜈蚣和蟋蟀,摘覆盆子,享受着属于自己的小小天地。冬天的百草园虽然比较乏味,但仍然是充满童趣的,如果下了雪,便可以在雪地中捕鸟,堆雪人。

    三味书屋中有严厉的老师,他是一个痴迷于读书的人,读到很好的文章时,他总是微笑起来,而且将头仰起,摇着,像后面拗过去。

    有严厉的老师那必然会有活泼可爱的学生们,在先生读书入神时,鲁迅先生便和朋友们用纸糊的盔甲套在手指上玩,这么看来,三味书屋似乎也藏着童趣。

    这写对童年的回忆,总是能撩动人的心弦,令人情不自禁地去想象去回忆自己的充满快乐的童年。

  • 《流淌的城,温暖的心》
  • 在茫茫人海中,我渐渐学会了品味那些细微的美好,渐渐习惯了宁静的存在。每天早晨起来,我总是洗净了脸,端坐在窗前,静静地等待清晨的阳光洒向大地。

    微风无声地掠过,带着淡淡的花香,轻轻地拂过我的脸庞,暖暖地端起了我的心情。我总是把视线停在窗外,看那太阳亲昵地躲在云后,用零散的阳光穿过云层,撒向大地,映照出一幅美丽的色彩图。渐渐地,眼前的景色模糊了,我轻轻地揉了揉眼睛,闭上眼想感受阳光透过眼皮洒入身体的温暖感,那种独特而温馨的滋味让我心神愉悦。

    午后,天气愈发炎热,我便静静躺在书前,看着那摊开的书页,一页一页地翻动。窗外蓝天如洗,云朵悠悠地飘着,像一群无邪的孩子在蔚蓝的天空中嬉戏。窗外的风儿不时拂过我的脸颊,轻轻拂去我额上的汗珠,那一丝丝清凉使我忍不住微笑。这时,我陷入了书中的故事,顷刻间,仿佛穿越到了那个纷乱时代,与主人公一起历经沧桑,体会生活独有的酸甜苦辣。

    傍晚的时候,我行走在乡间小路上,寻找大自然的美。山岗上的风,吹过来的时候,把湖面吹起了美丽的涟漪,也把我内心的执念吹散,彻底进入这片天地之中。我止步于一块草地,轻轻地躺下,感受夕阳的温馨和微风的呵护。或许这就是大自然所赐予的一切,让我们享受生活的美好。我静静地听着自然界的各种声音,轻拢慢捻间,仿佛能听到草丛中的脚步声,仿佛能捕捉到空气中的微弱振动。

    花香四溢,是熟悉的味道,独属于这座城市的味道。我略微抬起头,望向了不远处的小山坡,

    夜晚,我喜欢一个人独自走在路上,看那繁华的城市,感受那喧嚣的声音。彷佛看到花火繁华流进天地,映衬出那绚烂的无尽夜色。而在这其中,有一条独属于我的小巷,端出一套桌椅,在月光的照耀下剥开橙子,让甘美柔和在唇齿间与舌苔探尝。

    这是我远离尘嚣寻找的一方净土,这是我心中不可磨灭的那段美好记忆。这座城市,像一只温柔的手,用轻柔的力度拭去我心中的疲惫,再用无微不至的关怀填满我沉闷的内心。这座城市不求任何回报,它只想告诉我:世界到底有多么的美好。

    我看到了这座城市的美好,也发现了自己内心最真实的期许。身边的人们都在用自己的方式热爱生活,他们不论贫富,不论高矮,用真诚与善良给予周围的人们更多的阳光和温暖,让生活变得更美好,更有意义。

    这个城市宽广而深厚,它包容了每个人的梦想,给予了每个人温暖的怀抱。我爱这座城市,因为它见证了我成长的点点滴滴。它的街头巷尾常常充满了欢声笑语,让人心生向往和温馨。无论是繁忙的市区还是宁静的小巷,都是我心中最澄澈的宁静港湾,让我感受到这人间的美好与温暖。

    这便是我的家乡——莆田。我会一直热爱这座城市,将它深深地埋入我的记忆,永不忘却。

  • 《品味古院之香作文400字》
  • 炎炎夏日,让人十分烦燥,但游玩于名山大川之间就好比心中涌入一股清泉,让人感到凉爽,所以,我们一家来到了湖南的岳簏书院。

    走进岳麓书院的大门,一副对联映入眼帘,上面写着“惟楚有才,于斯为威”,意思是人才在岳麓书院是最多的。当然,这副对联也是正应验了上面这八个大字,如收复了新疆的左宗棠,半个圣人曾国藩都是这里的高徒呢!

    走进了大门,便看到在中间的讲堂上有着一块匾额,上面有着四个大字——“实事求是”十分地夺目,据说我国一代伟人毛主席曾居住于此,每天醒来后推开窗,第一眼看到就是这四个字,而这四个大字也影响了毛主席的每一天,引导着毛主席完成了革命事业。

    而在这讲堂当中,还有着两件宝物可以说十分珍贵,这是为什么呢?因为在公元1167年的秋天,南宋理学家朱熹就不远万里地来到这里会讲,而且传说这张椅子朱熹曾经坐过,而另外一张则是张栻所坐。这就是著名的朱张会讲。

    岳麓书院有很多文物,这两个只是冰山一角,而剩下的,就等你来探索了!

  • 《那个难忘的春天作文1000字》
  • 品味春色,沐浴春光,谁不承认春天是美好的?“遇物尽欣欣,爱春非独我。”这是唐代白居易带给我们每个人都想遇见的和喜欢的景色。“等闲识得东风面,万紫千红总是春。”这是宋代朱熹描绘春日美好的景致和美好愿望。

    春天,开启人们感悟之源、心灵之泉,是一切新生的要素。

    星期天,在里运河畔的小道上,如往常一样传来卖切糕小贩的吆喝声,混合在春天的风声中,一点点,一缕缕,沉淀出了心中的安宁。让我再记忆起,在乡土的味道中接过那份甜蜜,在茫茫天地中感受着自己内心独特的温暖,源于春和那河畔柳树下的女人。

    透过窗户,在那柳条间的小贩,或漫步或晨练的人影,若隐若现,与静静的河面,时而飞过的小鸟,旁边映衬的簇簇樱花,构成了完美的图画。难得休息日,伸伸懒腰,从远处飘来的香味,让我打败了口水的诱惑,便跑下楼去,想要一份槐花切糕。

    到了摊位,付钱时才发现钱没带多,那小贩一块钱也不通融我,非要我付清钱再走。想要借钱,便往四下望去,此时只有一个人,一个呆呆地依在柳树下的女人。没办法,只能朝她借了,我便鼓起勇气,朝女人走去。走近那女人,忽然闻到女人身上散发着一股淡淡的槐花的香气,很沁人心脾。因为女人是背对着我的,所以没发现我站在她的身后。她长发及腰,与跨包平齐,一身素装,有一种古典的柔美,忽有微风吹过,吹过她的发稍很是好看。“阿姨好,可以借我一块钱吗?我买切糕的时候钱没带够。”那女轻悠地转过身来,看着我,温柔地说:“可以呀,小朋友,你怎么一个人跑来买吃的啊?”她说话的语速非常慢,爽快地答应中也带着些许疑问;她的眸子是那样清澈透亮,恰似这个春天般富有的朝气,是常人所不及的。她从包里将钱递到我的手上,便又转过身去,面对静静的流淌的运河水,随手拔动着这棵柳树的枝条。

    买完切糕,想与女人分享,以此来表达我的谢意。

    再次走近与女人闲聊得知:女人因工作上的失意,心中烦闷,故此来释放压力,遣走心中的那道坎儿,可能让她站在柳树下吹风会更好些吧。微风还是徐徐地吹着,将女人的云鬓和柳树的枝条一起吹起,让人产生朦胧之感,分不清头发与枝条。女人这时说:“你知道吗?我相信生活的坎儿一定会过去的……”我似懂非懂地点点头,虽然柳树对经过了一冬天的“腐蚀”,但是它依旧在春天抽枝,发芽,枝条虽小但有为,拔节虽短而有声,依日朝气蓬勃,依旧坚定如磐,这时忽然觉得和柳树融为了一体,分不清也分不开女人和柳树了,在那瞬间,我忽然明白了女人话里的意思,再次跟她道了声谢,笑着走远了……

    之后,我再也没有见到那个女人,也再没吃过那样好吃的切糕。我想那个女人现在过得一定很幸福吧,那份甜蜜,是我内心独特的温暖,那个春天我忘不了,那个女人我亦是忘不了。

  • 《李白诗歌阅读教学设计》
  • 【主题】

    品味李白诗歌《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 《峨眉山月歌》中“明月”的意象

    【教材分析】

    《闻王昌龄左 迁龙标遥有此寄》是七年级语文教材第一单元第四课中第二首诗歌。第一单元的提示里强调了学习方法——朗读法、品味语言法,这两种方法也是诗歌教学常用的方法。《峨眉山月歌》位于第三单元之后的课外古诗词诵读部分,诗后附有比较详细的解读,能帮助学生准确把握主旨。

    【教学设想】

    这两首诗是李白在不同时期所作,虽然处于教材的不同位置,但能否将教学资源进行整合将这两首诗放在一起学习?能否提炼出这两首诗共同特质,作为突破口,教给学生一种实用的读诗方法?我思索着并实践着。

    【教学目标】

    1.把握诗歌的朗读节奏、重音,有感情地朗读两首诗歌,并能熟读成诵。

    2.品味两首诗歌中“明月”意象的内涵,进而准确把握两首诗的主旨。

    3.积累含“月”的诗句。

    【教学重点】

    诵读诗歌,分析李白诗歌中的“明月”意象的内涵。

    【教学难点】

    分析“明月”意象的内涵,把握诗歌的思想感情。

    【教学课时】

    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

    齐读诗句,大家猜猜写的是谁?

    屏显:

    酒入豪肠,七分酿成了月光

    余下的三分啸成剑气

    绣口一吐,就半个盛唐

    这是台湾诗人余光中先生写的《寻李白》,这几句诗突出了“诗仙”李白的豪情和才气。今天,我们就通过学习两首诗歌去感受李白诗歌的艺术魅力。

    屏显:

    皎皎明月知我心——李白诗歌阅读教学设计

    (设计意图:用生动形象、具有高度概括性的诗句引出诗人李白,引出课题。)

    二、初读诗歌寻明月之踪

    屏显:

    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

    【唐】李白

    杨花落尽子规啼,闻道龙标过五溪。

    我寄愁心与明月,随君直到夜郎西。

    峨眉山月歌

    【唐】 李白

    峨眉山月半轮秋,影入平羌江水流。

    夜发清溪向三峡,思君不见下渝州 。

    1.学生齐读,教师提醒学生注意断句,读准节奏。读后,教师指导朗读,教给学生断句的方法——七言绝句节奏的划分,兼顾意义和韵律两个方面,常规的方法是一分为二,即前四后三,还应照顾到具体的音节结构。七言古诗的音节结构基本上是二二二一或二二一二。根据这个方法,学生划分这两首诗的节奏。师生共同点评纠正。

    屏显:

    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

    【唐】李白

    杨花/落尽/子规/啼,闻道/龙标/过/五溪。

    我寄/愁心/与/明月,随君/直到/夜郎/西。

    峨眉/山月/歌

    【唐】李白

    峨眉/山月/半轮/秋,影入/平羌/江水/流。

    夜发/清溪/向/三峡,思君/不见/下/渝州 。

    2.学生再齐读,教师再点评。

    (设计意图:在诗歌教学中,朗读是行之有效的教学方法之一。通过反复朗读以及教师有效的朗读指导,可以激发学生读诗的兴趣,促进学生对诗歌内容的理解,提高鉴赏能力。)

    3.学生小组合作学习3分钟,结合课文中注释及诗后附有的解读,疏通诗意。提出组内无法解决的疑问,师生共同解决。

    预设:①左迁——官员贬职、降职。

    ②遥——远方。

    ③闻道——听说。

    ④愁心——满怀忧愁的心。

    ⑤影入平羌江水流——月影倒映在缓缓流动的平羌江水中。

    ⑥为什么先从“杨花落尽子规啼”写起?

    提示:写景点明时令,显飘零之感。诗人选用了“杨花”、“子规”两个意象的为全诗营造了一种凄凉哀伤的氛围。

    ⑦教师引入意象的概念。

    屏显:

    意象:用来寄托主观情思的客观物象。

    洛阳亲友如相问,一片冰心在玉壶。——王昌龄《芙蓉楼送辛渐》

    以冰雪的晶莹比喻高洁的品格。

    此夜曲中闻折柳,何人不起故园情——李白《春夜洛城闻笛》

    以折柳表惜别,由此引发对远方亲人的思念之情以及行旅之人的思乡之情。

    寂寞梧桐,深院锁清秋。——李煜《相见欢》

    梧桐叶落,景象凄清,梧桐是孤独忧愁和离情别绪的意象。

    4.分别说出诗人李白在这两首诗歌中选用了哪些意象。

    【预设】第一首:杨花、子规、明月

    第二首:峨眉山月、月影、江水、夜

    5.这两首诗歌选取的共同意象是什么?

    【预设】明月。

    (设计意图:学生通过自学互学的方式,理解诗歌的内容,教师适时引出“意象”的文学概念,给学生鉴赏诗歌提供必需的脚手架。)

    三、细读诗歌品明月之情

    1.仔细品读诗歌,说说明月分别寄寓了诗人什么情感?请分别在两首诗歌中寻找到一个关键字。

    【预设】第一首:“愁”。

    明月寄寓了诗人的愁心。具体说来,是哪些愁呢?学生思考。

    教师补充写作背景:天宝初年,李白在长安供奉翰林时,与王昌龄便有密切的交往。王昌龄一生遭遇坎坷,他的性格与李白的傲岸不羁有着相似之处。李白从天宝三年离京漫游,王昌龄被贬龙标尉时,李白正在扬州,听到这个不幸的消息,便题诗抒怀,遥寄给远方的友人。

    预设:①对朋友被贬偏远蛮荒之地的牵挂、思念之情;②因友人无端被贬而愁,为友人的前途命运而担忧;③对腐败时局的担忧;④自己怀才不遇的苦闷。

    “愁”本是看不见摸不着的抽象事物,但诗人通过想象,化抽象为形象,让具体可感的明月成为“愁”的载体,让皎皎明月成为诗人的代言。想这样通过想象,运用化抽象为形象手法的句子还有:

    屏显:

    只恐双溪舴艋舟,载不动许多愁。——李清照《武陵春》

    愁是有重量的。

    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李煜《虞美人》

    愁是可见的。

    剪不断,理还乱,是离愁,别是一般滋味在心头。——李煜《相见欢》

    愁是有形状的。

    第二首:“思”。

    明月寄寓了诗人“思君”之情。“君”具体指什么?

    教师补充背景:这是年轻的李白(25岁)初离蜀地、游历中原时的作品,大约作于725年(开元十三年的时候)以前。

    【预设】从表面看,“君”指家乡的月亮,实际上指家乡的山水和亲人朋友。“月是故乡明”,何况是秋天的月亮,更惹思乡之情。这位“仗剑去国,辞亲远游”的青年,乍离乡土,对故国故人不免恋恋不舍。明月寄寓着诗人思念故乡思念故人、依依惜别之情。

    2. 小结:这堂课我们学到了通过分析诗歌中的典型意象概括总结出作者想要表达的情感,进而准确把握主旨的读诗方法。

    (设计意图:引导学生分析意象的丰富内涵,联系诗中的关键词去把握诗歌的思想感情,教给学生一种鉴赏诗歌的方法。)

    3.学生齐读诗歌,要求读出情感。

    (设计意图:诗言志,歌咏言。在解读意象之后,学生把握了诗歌的主题,对内容的理解更深刻,再次朗读,应该能获得更多的情感方面的审美体验。)

    四、联读诗句赏明月之美

    1.课堂活动:古代诗歌中,还有不少借月抒怀的诗句,现在我们一起来一场关于“月”的飞花令。全班分为两队,1—4组为红队,5—8组为蓝队。获胜的队伍每组将获得10分。

    2.教师小结:这里还有一些含“月”的诗句,请大家一起读。

    屏显:

    春江潮水连海平,海上明月共潮生。——张若虚《春江花月夜》

    海上生明月,天涯共此时。——张九龄《望月怀远》

    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王维《山居秋暝》

    秦时明月汉时关,万里长征人未还。——王昌龄《出塞二首》

    举杯邀明月,对影成三人。我歌月徘徊,我舞影零乱。——李白《月下独酌》

    露从今夜白,月是故乡明。——杜甫《月夜忆舍弟》

    沧海月明珠有泪,蓝田日暖玉生烟。——李商隐《锦瑟》

    (设计意图:通过积累含“月”的诗句丰富课堂学习的内容,增加学生对古诗词学习的兴趣及对传统文化的热爱。)

    五、总结

    皎洁的明月仿佛就是李白的知己,懂得他对朋友的真情、对故乡的依恋、对时局的不满、对自己命运的担忧,明月陪伴着他的一生。最后据说他因醉酒后捞月而坠入江中溺水而亡。李白成为了千载以来无数后人心中仰慕的白月光。

    六、作业:

    1.流利背诵、准确默写这两首诗歌。

    2.了解古诗词中常见的意象。

  • 《我希望》
  • 我希望你读很多书,

    爬更高的山。

    我希望你读书时,

    品味每个字背后的故事。

     

    我喜欢你家的小猫,

    淘气时踩下的小梅花。

    我喜欢你难过时,

    也不忘笑一笑。

     

    我希望你喜欢很多的故事,

    我也被你的气质所感动,

    我希望你的希望有希望!

  • 《四季之美》
  • 我欣赏春的萌动,我赞美夏的艳丽,我品味秋的收获,我向往冬的洁白。绚丽的四季,让我心驰神往。

    “春色满园关不住,一枝红杏出墙来。”春苏醒了。春姑娘拍了拍小河,河水在凛冽的寒风中伸了伸懒腰,看了看春姑娘,眼中满满的眷恋,蓬松的双眼仿佛在对我说:“春来了,大家都醒了,可我还是很想念冬爷爷白花花的胡须。”春笋瞧了瞧春姑娘的裙摆,探出了小脑袋,好像要饱览他的容颜。

    “晴日暖风生麦气,浴血绿阴幽草胜花时。”夏是唯美的。女子踩着荷花悠哉悠哉的走来了。柳树像一位天仙舞动着自己那纤细的腰肢,时不时瞧一瞧自己在水中的倒影,一边的小花见到了这个场景,可是羡慕嫉妒恨。水中有两只小鸭子游来游去,像俩小龙舟在比赛。河边有一座小亭, 庭中的人们吵吵嚷嚷的,像煮开了的锅一样,可亭边的鸟儿却像是没有听到一样,继续做着游戏,唱着歌曲小调。在远处,一对美丽的蝴蝶借宿在红莲上,惊扰到了水中的青蛙,青蛙脸都气白了,大声地嚷嚷。

    “空山新雨后,天气晚来秋。”丰收的季节如期而至。朝霞映照下,农民伯伯脸颊上的汗珠如玉石一般白的透亮,白的清爽。田边的石块上,诗意大发的少女从一只蝉的身姿上发现了诗仙李白的身影,好像随时都有可能赋诗一首。

    “山回路转不见君,雪上空留马行处。”冬是洁白的。凛冽的寒风中,一枝独梅绽放开来,他就像中华民族一样,桀骜不驯,欲是寒冷,愈是风欺雪压,它就开的欲精神,欲秀气。

    我爱春之萌动,我喜夏之容颜,我欢秋之硕果,我品冬之高尚品格!四季之美,我骨子里的四首诗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