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小学作文 初中作文 高中作文 话题作文 节日作文 写人作文 动物作文 作文体载 作文素材 作文技巧
50字 | 100字 | 150字 | 200字 | 250字 | 300字 | 350字 | 400字 | 450字 | 500字 | 550字 | 600字 | 650字 | 700字 | 750字 | 800字 | 850字 | 900字 | 更多

“ 重视 ”有关的作文

来源:文题网 时间:2024-04-27 04:32:53
  • 《喝早酒》
  • 国家富强了,老百姓的日子好起来了,人们对健康也愈发重视起来了。逢年过节,亲朋好友之间常劝几句少喝酒、不喝酒。可在我们家乡湖北荆州,不少人不仅天天喝酒,甚至连早上也要喝酒,人们称之为“喝早酒”。

    荆州“喝早酒”的来历大致有两种说法。一说,清朝时期,监利县的渔民需要早起打鱼,早上喝一些酒暖胃,正好驱寒和提神。

    一说,改革开放时期,许多工人上完夜班后,身心疲惫,早晨交班后吃一顿热气腾腾的早酒,正好醉醺醺地入睡。不论如何,喝早酒的文化在荆州流传开来,而后逐渐形成了荆州特色的早酒文化。

    在荆州喝早酒有一个好去处——迎喜街。迎喜街是每个湖北人私藏的早酒街。作为曾经的著名的回民街,它不仅售卖全荆州最棒的牛羊肉,也是热门早酒繁集地。

    当太阳从东边慵懒地伸出懒腰,喜迎街的街头巷尾,早已聚集了一批喝着早酒的老年食客。他们沐浴着微凉的晨光,坐在早酒摊的塑料椅子上,一边喝着早酒,一边聊着身边的故事,思念着远方的子女,追忆着人生数十载的无常。

    还记得上次过年回老家时,爸爸带我们一大家子去街上喝早酒。在那儿,我看见了有早早赶来的老人家一边喝着早酒,一边搭配着牛羊锅,烟火漫卷;我也看到来旅游的年轻人正排队买早堂面、鳝丝面等等,红油辣香,让人垂涎欲滴。

    我们家是分头行动,每个人50元,去买自己想吃的东西,最后在我们熟悉的面馆集台。解散后,我与妹妹一起跑去买了我们爱吃的锅盔和三鲜豆皮,买完后,我们就先回了集合点。家人们陆陆续续到了,我们一大家子坐在一起,边聊天边吃着美味的食物,感受着亲情的美好与大城小巷的热闹与烟火气。

    荆州的早酒文化可能并不会传流很久,因为喝早酒并不符合现代人的健康观,但早酒文化确实曾真实地流淌在了几代人的心中。

  • 《端午·乡情作文700字》
  • 端午是家乡人很重视的日子。这几天,巷子里总热热闹闹。

    天还没有大亮,洪亮的声音打破了清晨的宁静:“起床了,乡亲们,做粽子咯!”奶奶端着一个大铁锅,边走边吆喝着。我帮着拾柴火,随着手里火机清脆的响声,火生起来了。接着,是一阵阵急促的脚步,邻里乡亲们手里都拎着大包小包的食材,在那缕缕的初阳之下,他们的汗水像是在发光。

    太阳爬上了山,阳光洒满了地,像一盘金子被打翻了。这一条“生产线”开始工作了.奶奶虽然嘴上和乡亲们唠嗑,手上可不含糊。只见她打开粽叶,娴熟地舀起一勺米,放入包好的粽叶里,再传给下一个人。再看看那几位乡亲,额头上早已布满了汗珠,身上的衬衣被汗水浸湿也不自知,他们早已沉浸在欢乐之中,全然忘了其他一切。

    一两个小时后,粽子包好了。我帮忙把粽子放进滚着沸水的大铁锅里。奶奶说:“耐心等等吧,起码要三四个小时,糯米才完全熟透哦。”等待的时间虽长,但在和小伙伴们的嬉笑中,时间倒也算过得快。

    “吃粽子了!”不知是谁喊了一声。我赶紧放下手中的事情,和乡亲们一起,挤到那大铁锅前。拿好了碗,急切的目光盯着锅里翻滚着的粽子,手里的筷子不自觉地向锅的方向移动。酝酿着酝酿着,粽子的清香溢满空气。

    奶奶慢慢地揭开锅,一股更浓郁地粽香带着滚烫的热气直冲脑门。我从人群中艰难地挤出来,碗里是奶奶帮我夹起的大粽子。奶奶帮我把粽子剥好了。这是一个热气腾腾的粽子,我咬上一口,糯米的甘甜与咸蛋黄的腻混合在一起,是一种美妙的体验,像是糯米和咸蛋黄在口中携手共舞,既细腻,又很甜蜜,吞进去,便是一股暖流流过心田,满足感、幸福感升腾起来。

    奶奶总说:“邻里乡亲一起过的,才叫节。”的确如此,记忆中的端午节,我们总是在和乡亲们一起包粽子中度过的。我总觉得,那一天的粽子格外香甜。

    (作者是广东省江门市新会尚雅学校七年级学生)

    后 记

    左邻右舍一起包粽子吃,才更有节日的味道,坐在一起谈天说地吃粽子,这才是真正的端午节。

    家长感言

    感受节日的味道,最好就是参与其中,孩子有真实的生活经验,才能有感而记。

    教师赏析

    小作者以细腻的笔触记录了乡里邻间同过端午的场景,作文写得真实而生动,体现了青少年对家乡文化、传统文化的认知。(黎惠瑜)

  • 《元宵灯会》
  • 正月十五元宵节,是中国人最重视的传统节日之一,在那一天我的家乡有个特别的习俗——扭灯会。

    在灯会开始的前十多天,人们就开始做准备工作了。先是去村长家登记哪家接灯会,基本上家里有人的都会接的,谁不想有声有光的过个年呢?

    人们登记完后,村里就会组织一群人制作灯具。把细秸秆锯成大小不等的段,再找几个心灵手巧的人把秸秆粘起来,组成各种各样的立体形状。梯形、矩形、五角星……基本模型建好后就要糊上油纸了,一般的油纸上都会彩绘一些图案、故事,我见过的就有“七品芝麻官”、“大闹天宫”……等十几种。油纸糊好后用比较粗的竹竿支住灯具,这样人就可以举住了。

    大人小孩们期待了十来天,终于到了元宵节这天。吃过晚饭后,天黑得已经伸手不见五指,这时候“灯会队”就出来了。

    人们都站到自家门口观望。漆黑宁静的夜晚,有一条巨大的火龙缓缓移动着,这亮光几乎照亮了整个村子,大鼓和锣的响亮节奏以队伍为核心向四面八方散开。

    “爸、妈、奶奶!灯会到咱家了!”我的声音被锣鼓声盖得严严实实。

    我们站在院子的一边,望着队伍边扭花灯边走家我家,那片亮光也渐渐将我家整个院子笼罩了起来。“咚咚锵咚咚锵……”我的心也跟着跳得厉害。

    扭花灯的人排着长队,穿着五颜六色的戏服,肩膀上扛着花灯,花灯里的蜡烛将整个灯都照亮了,映在每个人的笑脸上,人们扭啊,笑啊,一片热闹祥和的景象。

    旁边灯会队的三轮车后座上就是锣鼓队。打鼓的人咬着腮帮子有力地敲着鼓面,打锣的人也一下一下地配合着鼓声。扭花灯的人随着节奏绕着整个院子扭了三圈,领头的人便带着队伍接着走向了下一家,那光和声渐渐地消失在夜色中……

    院子的角落,灯队的人放的炭火还冒着耀眼的火光。我注视着队伍离开的方向,只见一堆小小的光点在黑夜中晃动,若隐若现。

    灯会是元宵节的点睛之笔,是它把元宵节的热闹又推向了一个高潮。可是随着时代的发展,人们渐渐忘了这个美丽的习俗,没有几个村子还有灯会了,希望大家能把这个瑰宝保护起来,让它永远在欢喜的节日中发光发亮!

  • 《郭守敬修订历法》
  • 元世祖忽必烈即位以前,就重视吸收汉族的读书人,帮助筹划朝政大事。他重用一个汉族谋士刘秉忠。忽必烈称帝和定国号为元,都是刘秉忠的主意。后来,刘秉忠又向忽必烈荐引了一些朋友、学生,也一个个担任了元朝初年的重要官员。其中有一个是元代著名科学家郭守敬。

    郭守敬是邢州(今河北邢台)人。他祖父郭荣学识渊博,不但通晓经书,对数学、天文、水利等都有研究。郭守敬少年时候,在祖父的影响下,对科学发生浓厚的兴趣。那时候,刘秉忠和他的朋友张文谦等正在邢州西南紫金山讲学,郭荣把他孙子送到刘秉忠那里学习。郭守敬在那里认识了许多爱好科学的朋友,学问就长进得更快。

    忽必烈统一北方以后,为了发展农业生产,决定整治水利,征求这方面的人材。张文谦把郭守敬推荐给忽必烈,忽必烈很快就在开平(今内蒙古正蓝旗东)召见郭守敬。郭守敬对北方水利情况十分熟悉,当时就提出六条整治水利的措施。忽必烈听了十分满意,每听完一条,就点头赞许。最后,他很感慨地说:“让这样的人去办事,才不会是摆空架子吃闲饭的呢。”接见以后,就派郭守敬担任提举各路河渠的职务,经办河道水利的事。

    过了两年,郭守敬又被派到西夏一带去整治水利。那里经过多年战乱,河道淤塞,土地荒芜,生产遭到严重破坏。郭守敬到了西夏,经过详细勘察以后,发动民工疏浚了一批原有的渠道、水坝,还开挖了一些新河道。不出一年时间,这一带九百多万亩农田灌溉畅达,粮食丰收,百姓的生活也都改善了。

    为了加强大都到江南的交通运输,忽必烈又派郭守敬去勘测水路交通情况。经过郭守敬的勘测、设计,不但修通了原来的运河,还新开凿了一条从大都到通州的通惠河,这样,从江南到大都的水路运输,就畅通无阻了。

    元世祖灭南宋以后,更加重视农业生产的恢复。农业生产要利用历法。过去,蒙古一直使用金朝颁布的历法,这种历法误差很大,连农业上常常使用的节气也算不准。元朝征服江南以后,南方用的又是另一种历法,南北历法不一样,更容易造成紊乱。元世祖决定统一制订一个新历法。他下令成立了一个编订历法的机构,名叫太史局(后来叫太史院)。负责太史局的是郭守敬的同学王恂。郭守敬因为精通天文、历法,也被朝廷从水利部门调到太史局,和王恂一起主办改历工作。

    修订历法工作一开始,郭守敬就提出:研究历法先要重视观测,而观测必须依靠仪表。原来从开封运来的有一架观察天象的大型浑天仪,已经陈旧不堪,得不到可靠的数据。郭守敬设计一套新的仪器。他觉得原来的浑天仪结构复杂,使用不方便,还创制了一种结构比较简单、刻度精密的简仪。他制作的仪器,精巧和准确程度都比旧的仪器高得多。有了好的仪器,还要进行精确的实地观测。公元1279年,郭守敬在向元世祖报告的时候,提出在太史院里建造一座新的司天台,同时在全国范围进行大规模的天文测量的打算。这个大胆的计划马上得到元世祖批准。

    经过王恂、郭守敬等一起研究,在全国各地设立了二十七个测点。最北的测点是铁勒(在今西伯利亚的叶尼塞河流域),最南的测点在南海(在今西沙群岛上),选派了十四个监候官员分别到各地进行观测。郭守敬也亲自带人到几个重要的观测点去观测。各地的观测点把得到的数据全部汇总到太史局。郭守敬根据大量数据,花了两年的时间,编出了一部新的历法,叫《授时历》。这种新历法,比旧历法精确得多。它算出一年有365.2425天,同地球绕太阳一周的时间,只相差26秒。这部历法同现在通行的格里历(即公历)一年的周期相同。但是郭守敬的《授时历》比欧洲人确立公历的时间要早三百零二年。

  • 《幸福的春节》
  • 春节是我们中国人最重视的节日,也是最隆重的节日。从我记事起,每年春节我都是和爸爸、妈妈、姐姐、哥哥一起在我土生土长定南过的,而且过得幸福满满。

    每到过年放鞭炮都是必不可少的。每到放鞭炮时这个任务都是由爸爸完成。爸爸每次都让我去放鞭炮,而我由于内心的恐惧,不敢独自点燃鞭炮的引线,我怕一点上引线来不及跑开炸到我。后来妈妈鼓励我说:“没事的,点燃之后会有充足的时间让你跑开,而且我和爸爸会在旁边保护你的。”于是,我缓缓地走向鞭炮,慢慢地弯下腰,小心翼翼地把火机伸向引线,看到引线头红了,我飞快地跑开,才跑了几步,只听见“嗞一一“啪啪啪……”鞭炮响了,鞭炮响了,这时我不由得背起了王安石写的《元日》一一爆竹声中一岁除,春风送暖入屠苏……”

    每到春节我们班有些同学的爸爸妈妈因为工作忙不能回家陪他们过年,而我的爸爸妈妈虽然工作忙,但他们依然挤出时间来陪在我身边过一个团团圆圆的春节。这是我最幸福的。我真希望爸爸妈妈以后每一个春节都能陪在我身边过一个幸福的团圆年。

    我的春节是幸福的,你的春节是怎样的?快快分享吧!

  • 《看谁快》
  • 随着时代的发展,我们对环境也越来越重视重视,栽一棵树很难,但砍一棵树用不了几秒钟的时间。我们来看这一幅漫画。

    漫画中一个叔叔拿着电锯和另一个叔叔比赛,看一看谁砍树砍得快,还是栽树栽得快。比赛开始了,拿电锯的叔叔点了根烟,边抽着烟,边砍着树木,他们是在一片森林中比赛,栽树的叔叔带上一顶头巾,搬来一棵树,树苗放在土中,一点一点地用铲子铲着泥土,可是砍树的叔叔一马当先,砍得飞快,不大一会儿,一整片茂密的森林竟然被伐完了。可是转身一看,植树的叔叔才栽了一棵,而且累得满头大汗。砍树的叔叔走向植树的叔叔:

    “一大片树都被我伐完了,你才栽了一棵,你可真慢呀,哈哈哈……”砍树的叔叔显得无比骄傲,可是植树的叔叔仍然在植第一棵……

    哎,这不正是我们生活中爱惜环境的现状吗?在校园内,许多同学拿着垃圾,可一旁却没有垃圾桶,他应该拿在手上,等见了垃圾桶再丢掉,可有些同学却看着旁边没有人看着他,就把垃圾随处一扔,若无其事地离开了。

    在生活中,人人提倡爱护环境,天天宣传,可真的做到这一点了吗?

    在生活中,人们大量砍伐树木,等灾难来临时才认识到维护生态平衡的重要。在砍伐树木的叔叔,没出一点汗,悠然自得,但栽树的叔叔却满头大汗,想想栽一棵树有多么艰难。

    同学们,爱护环境,从我做起。要栽培一棵棵树木是多么不容易啊!我们要在社会上做一个爱护环境的人!

  • 《欢乐的春节》
  • 春节是咱们中国人最重视的节日。俗话说:“百里不同风,千里不同俗。”不同的地方有不同的风俗,我的老家也有很多春节习俗。今年,我们又回了老家,体验了很多当地特有的春节习俗。

    除夕那天,大家都很忙。妈妈和舅舅在厨房忙着做年夜饭。舅娘带着我和表弟贴对联和“福”。我们先把胶水刷在对联的背面,再粘到前后大门的门框上。贴完大门的对联,我们就去房间给小门贴“福”。我正准备贴“福”的时候,舅娘突然说:“你贴错了,‘福’应该倒着贴。因为倒着贴就是‘福到’的意思。”我连忙把“福”倒了过来,然后贴到小门中间。贴完了所有的门,我看着焕然一新、喜气洋洋的家里,情不自禁赞叹道:“啊!真是‘日丽春常驻,人和福永留’,太喜庆了!”

    然后,我们挨个用柚子叶煮的水来洗头洗澡,据说,这样可以洗去一年中不好的运气,清清爽爽地迎接新的一年。洗完澡,我和表弟、表妹都换上了红色的新衣服,别提有多开心了。

    那天,我们很早就开始吃年夜饭。年夜饭很丰盛,有喷香的各种肉,有新鲜的蔬菜,还有甜丝丝的果汁。外婆说:“过年一定要吃鱼,鱼代表年年有鱼(余)。”“那么,”我说,“鸡代表大吉大利。”大家听后,哈哈大笑。我们在欢声笑语中吃完了年夜饭。

    吃完年夜饭,我们坐在电视机前一边吃零食,一边观看春节联欢晚会。那悠扬的歌声,使人陶醉其中;那优美的舞蹈,使人赞不绝口;那精彩的相声小品,使人开怀大笑……

    十二点整,家家户户放起了鞭炮。鞭炮声震耳欲聋、连绵不绝,持续了快半个小时。这个场景让我想起了一句诗:爆竹声中一岁除,春风送暖入屠苏。为什么要放鞭炮呢?原来古时候有一个传说:有一个叫“年”的怪兽。每到腊月三十,它就出来觅食人肉,残害生灵。后来,人们知道“年”有怕响、怕光、怕红的弱点,于是想到了抵御它的办法。之后,这些办法就演化成了放鞭炮。

    十二点过后,大人们纷纷给我们小孩子发红包。红包又叫“压岁钱”,古时候叫“压祟钱”,是用来驱邪祟的,帮助小孩子平安过年。我收了红包,美滋滋地放到枕头底下,然后睡觉了。

    除夕的一天就这样结束了。我太喜欢过这样有仪式感的春节了!

  • 《我的家风故事》
  • 中华民族素有“礼仪之邦”的美誉,向来重视家教、家训,从而形成了每个家庭的家风。在我的成长过程中,感受着父母的言传身教和谆谆教导,也深深地体会到自己的家风:勤劳节俭、善良孝顺。

    我的爸爸是个部队转业干部,在工商部门工作,妈妈是乡办企业的一名会计。他们俩不但要上班,还要养猪、种地、种菜。每天天没亮他们就起床了,一个在家做饭、喂猪、洗衣服,另一个到地里干农活。白天他们在单位忙碌。晚上,把一家老小安顿就绪之后,他们又赶到田头……他们忙起来常常忽略了我和妹妹,于是小小年纪的我就学会了洗衣、做饭、打扫卫生、照顾奶奶和妹妹。他们让我学会了勤劳。

    当时在农村像我家这样有固定收入的家庭并不多,而我却从来都不曾有过优越感。因为我的父母平时省吃俭用,从不乱花一分钱。吃饭要求我们不浪费一粒米饭,剩饭剩菜都舍不得倒掉,爸爸一年四季都穿工作服,妈妈也没有一件像样的衣服,还常常把她的旧衣服改改给我们穿。那时候我觉得他们特别“小气”。记得有一次学校举行广播操比赛,老师让我一边喊口令,一边领操。比赛那天我按老师的要求穿上一件自以为最漂亮的衣服。老师见了直摇头,一边咂嘴一边说:“难道你家就没有一件漂亮的衣服吗?真是越是有钱人越小气!”这件事深深地刺痛了我幼小的心灵。回家后我大哭了一场,爸爸妈妈却教育我,节俭是美德,衣服穿得干干净净就行。他们让我懂得了节俭。

    节俭并不代表吝啬。渐渐地我长大了,发现对自己、对家人“小气”的父母,对村里的贫困户特别大方,他们常常给人家送农药、化肥;送药品、补品;送衣服、被褥……全村人大到娶儿媳、嫁女儿、找工作、建房子,小到买猪仔儿、卖粮食、邻里纠纷等都要找他们,对这些大事小情他们从来都不嫌烦。我爸爸他还主动替贫困户打报告,向政府申请生活补助。每次都是既得花时间又要赔笑脸,有时甚至还花钱请人家吃饭。我有些不理解,他却总是乐呵呵地说:“都是乡里乡亲的,能帮一把是一把,谁家没个难处呢?”他们在我的心里播下了善良的种子。

    助人为乐的父母更是大家眼中的孝子。我的爷爷和外公去世得早,奶奶和外婆把一群儿女拉扯大后,身体一直不好,但她们都坚持一个人生活。我的爸爸妈妈拗不过她们,就隔三差五的去看望她们,满足她们的生活上的一切需求。每逢星期天,爸爸妈妈都会安排我和妹妹去陪陪老人家,为她们做一些力所能及的事。只要一听说老人家病了,他俩总是第一个冲上前去。最让我感动的是——一次年近九十的外婆腰断了,他俩没日没夜的在医院陪护。之后还把外婆接到家中照顾。不巧的是——妈妈要出差,爸爸就主动担起了照顾外婆的责任:给她喂药、擦身体、抱她出来晒太阳,甚至还让我帮忙一起给外婆洗澡……周围的人对他无不啧啧赞叹!他们让我明白了“孝顺”的含义。

    爸爸常说:“百善孝为先,孝敬无底线。”是的,对长辈尽孝道没有最好,只有更好,没有终点,只有起点。十年前,我的爸爸得了脑溢血,因为抢救及时,保住了一条命,但是落下了后遗症——半身不遂。妈妈年纪大了,身体不好,作为长女的我,毫不犹豫地担起了重任。我像爸爸当年照顾外婆那样照顾他,一晃就是十年。四年前,我的公公患了食道癌、淋巴癌。弥留之际,他大小便失禁,我毫不嫌弃,给他擦身子、换衣服。他紧紧地拉着我的手摇摇头,我明白他的意思,我对他说:“我既是您的儿媳又是您的女儿,我会像照顾我的爸爸那样照顾您。”我看到两行热泪从他的眼角流下。医院里的医生、护士、病友都以为我是他的女儿,他们都说:“没见过这么孝顺的女儿!”当他们得知我是儿媳的时候,大家都惊呆了。其实,我所做的一切都是应该的,因为“百善孝为先,孝敬无底线”。

    说起我的家风我如数家珍,她是我人生中最大的财富,我将用自己的实际行动来维护她、传承她,使她代代相传,不断发扬光大。

  • 《除夕》
  • 除夕是一年的最后一夜,每个人都无比重视,不光是对即将逝去的旧的一年的留恋,更是为了迎接新的一年的到来,可真应了一个成语-辞旧迎新。

    除夕是一年中最“新”的一天。一大早,所有人都穿上了自己准备已久的新衣,新裤子…… 我也穿上了自己心爱的新棉袄,这件棉袄是红色的,穿上显得十分喜庆,很配合节日的气氛。可真是应了一句俗话-新年、新衣、新气象!

    除夕是一年最“红”的一天。一大早,每家都把房子从里到外擦洗一遍,家家户户的门外挂上了红红的大灯笼,门前贴上了各式各样的大红对联,各形各色的福字。我们这儿还有个习俗,就是喜欢把福字从门上倒着贴,表示福到了的意思。屋里也贴上了各色的年画,烘托年的气氛和年的味道儿。可真应了“红红火火过大年”

    除夕是一年最“亮”的一夜。除夕夜家家灯火通宵,照得外面的黑夜犹如白昼。礼炮、鞭炮,烟花在家家户户的大院里响彻云霄,直至12点,新年的钟声又把爆竹声带上了高潮。之后,夜慢慢静了下来,偶尔一声两声,一朵两朵的烟花载着人们的好心情,期待着美好的大年初一……

    除夕真火啊!

    评语:小作者用犀利的眼光,独特的视觉,写出了农村除夕的习俗与美好。读着这篇习作,过年的欢乐景象已浮现在读者眼前。继续加油!

  • 《读《我们仨》有感》
  • 在那之前,我并未重视亲情;在那之后,我领悟到亲情的暖。《我们仨》——触动着我心底最柔软的地方。

    最引深思的——第二部。详细地描写着一个长达万里的梦,一个历历如真的梦境。古驿道上,“我”每天来来往往,去看锺书,梦到阿圆。地势时起时伏的驿道、道两旁古老的老杨柳,见证着“我”连接起锺书、阿圆,联系一个家的每一个日日夜夜。虚幻中透着现实,再看又变为虚幻。瞬间离别,日久渐离,哪个更难受?杨绛把三人分离幻化成一个虚构境,细细写着三人每天的变化,写着日渐分离的每天。我在她的文字中感受到一家温情,却也透着悲凉;“我们仨失散了”,那一天天的变化,实在让人心疼与悲伤。我深思。我从没想过亲人分离,也没受过那种悲伤,以致于对亲情的漠视和与父母交流的排斥。应该好好看重和珍惜了,几千年中华传承着的——亲情。

    最感触的——第三部。写了“我”与锺书相识、相知、一起留学、同甘共苦和最后的离散。字字句句,每一个标点,都透露着一种家庭的温情。当今社会,一家三口很多,但又有几家能过得像他们家一样和谐又有趣呢?他们俩去英国牛津求学,每天充实地读书、散步“探险”,同甜同苦,倒也充满生活情趣,过得有滋有味。对女儿钱瑗的疼爱也通过文字传递出来,父女情深,让人生羡。“三反”“反右”“双反”“上山下乡”“文化大革命”,解放后一件一件苦难接连起来,却使他们仨更加团结,更加相亲。“碰到困难,锺书总和我一同承当,困难就不复困难;还有个阿瑗相伴相助,不论什么苦涩艰辛的事,都能变得甜润。我们稍有一点快乐,也会变得非常快乐。所以我们仨是不寻常的遇合。”他们仨一生坎坷,却亲情如涓,长留永念。反观现在的家庭、现在的亲情,大多数不是因为手机和网络淡漠了亲情,就是因一点艰苦、一些琐事便争吵起来。我们应该好好反思,改观。

    亲情自古以来便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而如今大部分人似乎都忘却了,把亲情贬至第二、甚至第三位。在《我们仨》阅读旅途中,那深埋着的亲情竟被杨绛叙述的温情中唤起了。早该被唤起的。如今,我们应该把渗透到血液中的亲情与实际生活相融,好好地孝敬父母,珍爱亲情,让家成为我们温暖的港湾,只有小家的温暖才能汇成大家的和谐,让和谐拧成一股暖流,洒遍祖国的大江南北。

    书看完后,又待思考结束。我松开手,放下手机,又抛却网络;我慢慢踱到客厅。柔和的灯光下,父母似比前几日又苍老了一些。我过去坐在他们之间,一同聊天,一同欢笑。那一刻,亲情的柔软便从心底溢出来,潺潺流于我们仨之间,又重流回心间。那一刻,我真实地感受到,亲情——世界上最柔软的感情。

    “世间好物不坚牢,彩云易散琉璃脆。”一家几口终有散时。可在散前,请好好珍惜那亲情如涓,让亲情长留永念,一家和谐。